牛磺酸滴眼液引起过敏反应一例

牛磺酸滴眼液引起过敏反应一例

一、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耿[1](2009)在《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葛根素(Puerarin)为中药葛根(Radix Puerariae)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异黄酮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葛根素具有扩张冠脉血管、降低血压和心肌耗氧、抗心律失常和明显限制急性心肌梗塞等药理作用。由于其自身化学结构的特点,葛根素在水中的溶解度仅为0.46%,而且据有关葛根素口服在动物或人体的药动学研究表明,葛根素口服自胃肠道吸收较快,但吸收程度差,生物利用度低,口服给药一般要2-3周甚至2-3个月方能起效,从而影响口服给药临床的疗效发挥。因此,药学研究人员提取葛根素单体,制成葛根素注射制剂,临床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等。葛根素注射液有效成分清楚,疗效确切,质量稳定,在临床应用广泛,是中药西制的代表。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急性血管内溶血是葛根素严重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症状,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严重时引起病人死亡。据统计,2003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间,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006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30例,死亡11例。严重不良反应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共18例,死亡8例,占死亡病例的73%。溶血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占葛根素不良反应死亡病例的73%。目前,有研究报道葛根素注射剂引起的血管内溶血为Ⅱ型变态反应,但实验数据为临床个别病例的研究结果,无法说明葛根素口服给药不发生血管内溶血的事实,亦未能制订防止过敏反应的临床合理用药指南,引发了管理部门和医务工作者对其安全性的全面怀疑,临床医生慎用或不应用葛根素注射液,导致葛根素生产急剧萎缩,整个葛根素的种植、加工、提取、制剂产业链停滞。这一事件,也对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建立阐明葛根素注射液诱发急性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探寻解决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项下方法,以葛根素注射液为研究对象,进行24只Beagle犬的红细胞的体外偶发性溶血实验,结果发现:丙二醇浓度为3.3-16.7 mg/ml、葛根素浓度为0.33-1.67mg/ml、观察时间为3小时,未发现葛根素注射液溶血。提示临床前研究中现有的溶血评价实验方法,无法预测临床中的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凸显了现有临床前溶血安全性评价方法的不足,因此有进一步进行深人研究、改良方法的必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参考《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溶血检查法,通过提高药物浓度到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可提高溶血发生率,在24个动物个体的情况下可观测到丙二醇和葛根素注射液的溶血现象,并依此建立中药注射剂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对葛根素注射液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讨。实验结果显示:丙二醇浓度为100mg/ml时发现4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16.6%,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显着性差异(0.05>P>0.01),但溶血率与丙二醇浓度不存在相关性(P>0.05);葛根素注射液组丙二醇浓度为100 mg/ml、葛根素浓度为10mg/ml时,出现了16例溶血,溶血发生率为66.7%,与生理盐水组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溶血率与葛根素浓度不存在极显着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r=0.9523。对葛根素注射液和丙二醇液的偶发性溶血评价实验结果进行析因分析,结果显示:葛根素注射液组溶血发生概率,显着高于丙二醇组溶血发生概率(P<0.01)。提示:丙二醇作为辅料,虽有引起溶血的风险,但不是主要因素。引起溶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成分葛根素本身。其引起溶血的因素可能与与葛根素嵌入红细胞的双层磷脂膜,引起红细胞膜流动性和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有关。文献研究发现,牛磺酸具有增强红细胞膜流动性,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保护红细胞膜,防止溶血的作用。本实验通过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分别取注射蒸馏水、生理盐水和已上市葛根素注射液为对照,考察在相同的葛根素浓度下,加入不同浓度牛磺酸,观察24小时内红细胞的状态,评价牛磺酸抗葛根素溶血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均未出现溶血,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溶血发生率均与生理盐水组无差异(P=1.00)。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与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均含有10mg/ml葛根素;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分别含5mg/ml、10mg/ml、20mg/ml牛磺酸,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含有100mg/ml丙二醇,而葛根素注射液高剂量组溶血率为79.2%,显着高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Ⅰ、Ⅱ、Ⅲ各组。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应用,均可拮抗由葛根素诱发的溶血不良反应,并可使发生率降低至生理盐水水平。提示可应用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将中药单体成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应用,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以消除葛根素单独应用的不良反应。本文对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中辅料选择、用量、pH值以及冻干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的制备工艺为:取葛根素5g、牛磺酸25g,加适量注射用水,搅拌使溶解;加入注射用甘露醇,用碳酸钠调pH值至6-7之间,加注射用水至400ml,0.2μm微孔滤膜过,每支西林瓶装溶液2ml。置冷冻干燥箱内,预冻温度为-40℃,冷肼温度为-60℃,保温1h。然后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10Pa以下后,开始加温升华,并保证升华时样比产品的共晶点温度低5℃,应低于28℃,并在此状况下维持10小时,直到产品中的冻结冰升华完毕为止;主干燥完成后迅速升温,样品终点温度28℃,保温1h后出箱。上述工艺小试各批次产品的成品率均在90%以上,各批产品的外观和再分散性均符合规定。虽然牛磺酸可消除葛根素所引发的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大大提高了原葛根素注射液的安全性,但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组成的新复方制剂属化学药品注册分类1,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应进行复方制剂中多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相互影响研究。为了比较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复方制剂与各组分单独应用时的动力学差异,对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进行探讨,本文建立了血浆中葛根素、牛磺酸的HPLC测定法,进行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中两组分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相互影响实验。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预处理方法,用甲醇—0.2%磷酸为流动相,在250nm处测定了血清中葛根素的浓度。在此色谱条件下,葛根素在1.01-60.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葛根素测定的要求。本实验采用6%高氯酸沉淀蛋白,2,4—二硝基氟苯(DNFB)柱前衍生化预处理方法,用甲醇—pH5.5乙酸钠、乙酸缓冲液为流动相,在360nm处测定了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进行24小时内Beagle犬血清中牛磺酸含量动态变化考察,发现不同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差异较大,同一Beagle犬个体血清中牛磺酸浓度在24h内较稳定,因此,本实验以给药前空白血清中牛磺酸的浓度作为Beagle犬体内牛磺酸基粗?进行牛磺酸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此色谱条件下,牛磺酸在18.4-36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及精密度均满足低血药浓度牛磺酸测定的要求。应用所建立方法,进行了6只Beagle犬单剂量静脉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后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牛磺酸注射液和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后,葛根素和牛磺酸在犬体内的处置均符合二室模型。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25±1.76min,t1/2β=55.5±4.78min,AUC0-t=2364.93±158.45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牛磺酸注射液后,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1.31±4.15min,t1/2β=177.8±228.73min,AUC0-t=10361.69±1868.41μg·min/ml;单剂量静脉注射复方葛根素制剂后,犬体内葛根素的t1/2α=3.73±0.55min,t1/2β=56.0±2.70min,AUC0-t=2489.57±115.83μg·min/ml,犬体内牛磺酸的t1/2α=12.34±8.28min,t1/2β=201.0±166.46min,AUC0-t=11811.21±3771.71μg·min/ml。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葛根素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后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牛磺酸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配对t检验法对单剂量静脉注射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葛根素粉针中牛磺酸的t1/2α、t1/2β、V(c)、Cl(s)、AUC、AUC0-∞、AUC0-t、MRT0-∞、MRT0-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中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后葛根素的药物动力学过程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将葛根素和牛磺酸组成注射用复方制剂后,葛根素和牛磺酸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未发生改变,两组分配伍应用无药物动力学的相互作用,为组方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提供依据。通过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心得安、复方葛根素注射高剂量均能显着延缓小鼠出现心律失常(P<0.01);与心得安阳性对照药比较,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小鼠出现心率失常的时间与心得安组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与心得安相似;与复方葛根素注射液中剂量给药组比较,拆方成分葛根素、牛磺酸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心率失常的效果弱于复方,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实验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药效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发现垂体后叶素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空白对照组的大鼠,用生物机能系统记录分析心电图,大都表现为S-T段抬高、心率减慢,T波高耸,个别T波低平或倒置,并大多数出现了严重的心搏失常(房早或室早所致的心搏间歇或二联律、三联律等,个别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一定剂量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后,与模型空白对照组比较,能显着改善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如st段变化幅度减少,T波倒置、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例数均减少,血清心肌酶CK、LDH-L、AST的释放亦明显减少。以上结果显示复方葛根素注射液具有一定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作用。结果显示:牛磺酸消除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的同时,葛根素、牛磺酸两个成分配伍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为牛磺酸、葛根素配伍的合理性提供了药效学依据。本研究应用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发现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溶血不良反应。提示可通过有效成分组方来消除葛根素的溶血不良反应,将牛磺酸与葛根素配伍,制成无溶血不良反应的复方葛根素注射液。通过复方葛根素制剂成型工艺研究,解决葛根素和牛磺酸的相容性问题和产品的稳定性问题,制成注射用复方葛根素粉针。应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方法,对牛磺酸、葛根素配伍前后牛磺酸对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药效的影响进行评价,发现葛根素与牛磺酸配伍不会影响各自的药物动力学过程,并且两个组方成分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提示二者可联合用药,为组方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张静,许丽[2](2002)在《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瑞芹[3](2019)在《儿科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山东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儿科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医疗机构适用的、可操作性强、可重复和推广应用的儿童ADR监测工作方法,形成儿童ADR监测的标准化路径;其次,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以及开展儿童ADR监测方法的研究,提高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数量和上报准确率、减少漏报率,加快对ADR的识别、判断、评估和正确处置速度,以满足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需求和为医院医疗决策调整提供参考。方法:1.将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中2017年的收集到已回报确定为儿童ADR报告15727份纳入分析,筛选导致儿童ADR发生的高风险药物、高风险人群及跟踪性医嘱的ADR高风险信号。2.设计儿童ADR监测路径与相关调查表单,运用长沙冉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问卷星系统对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医务人员以科室为单位,进行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进行调查分析。3.根据患者基本情况、不良反应基本情况、当事人及报告者的基本情况等信息,按照实际工作的需要自行设计药品不良反应上报表格,在信息科的帮助下,建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监测平台。结果:1.在15727例儿童ADR报告中,男性患儿9580例(60.86%),女性患儿6147例(39.05%),男女比例为1.56:1;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11172(71.04%),其次为胃肠道疾病823例(5.23%),用于预防接种625例(3.97%);导致ADR发生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中注射液6699例(42.60%)、粉针剂6179例(39.29%)、颗粒725例(4.61%),片剂450例(2.86%),其中以静脉滴注引起的儿童ADR为主,共11650例(74.08%),其次为口服给药2508例(15.95%);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共有17类,主要为抗菌药物8913例(56.67%),其次为中药及其提取物2418例(15.09%),呼吸系统药物731例(4.65%),生物制品712例(4.53%),解热镇痛抗炎药403例(2.56%);引起患儿发生ADR的前20种药物中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引起的儿童ADR数量最多,为947例(6.02%),其次为注射用阿奇霉素656例(4.17),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608例(3.87%),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580例(3.69%),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555(3.53%),热毒宁注射液526例(3.34%);患儿出现皮疹的患儿5492例(34.92%),出现恶心患儿1345例(8.55%),腹泻患儿914例(5.81%),腹痛患儿856例(5.44%),出现瘙痒患儿640例(4.07%),呕吐患儿597例(3.80%),斑丘疹患儿563例(3.58%),发热反应557例(3.54%),荨麻疹504例(3.20%)。2.此次问卷共收回有效答卷422份。受访人员中男性66人(15.64%),女性356人(84.36%);其中护士回答问卷172份(40.76),医师138份(32.70%),药师20.14份(20.14%),卫生技术人员16份(3.79%),卫生管理人员11份(2.61%);对引起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认知度进行调查,认为用药不当的125人(29.62%),药品质量引起ADR的112份(26.54%),认为是药三分毒的93人(22.04%),认为药品含有杂质导致ADR的59人(13.98%),超剂量使用药物导致发生ADR的20人(4.74%),不知道ADR发生原因的13人(3.08%);医务人员对常见的ADR判断非常有把握的19人(4.5%),有把握的205人(48.58%),说不清楚的92人(21.80%),把握不大的89人(21.09%),没有把握的17人(4.03%)。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卡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通过网上填报ADR报告卡,有利于院内ADR的实时上报及处理,提高ADR上报质量,减少漏报率,有助于数据的共享,防止ADR的重复上报。可以加快医务人员对ADR的识别、判断、评估和正确处置速度实现推动儿童ADR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进程,为儿童用药提供更为实时、准确、快速的指导。结论:医务人员应加强儿童用药监测,特别是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及其提取物以及呼吸系统药物的监测。国家应当制定儿童合理用药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完善的药品使用说明书,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上报ADR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ADR的认知能力,加强儿童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促进儿童合理用药。

鲁洁娜[4](2018)在《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治疗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观察其临床疗效,分析其优势,从而给临床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2例,内服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对照组32例,予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全部患者均一周复诊一次,四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前后积分的改善情况。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①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对自觉症状、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的积分进行组内比较,各项指标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观察组对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在自觉症状、皮损症状、中医证候方面均有明显改善。②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总有效率86.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总疗效相当。③两组单项观察指标的疗效指数间比较,中医证候方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枸地氯雷他定片口服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自觉症状及皮损症状积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观察组在改善自觉症状、皮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④两组在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的组间皮肤水分含量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就改善皮肤水分含量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①两观察组治疗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均有疗效。②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组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在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改善自觉症状、皮损症状方面疗效相当。③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枸地氯雷他定联合类人胶原蛋白敷料组。④润燥玉肤汤联合中药冷敷内外合治,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张慧[5](2017)在《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及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文中指出水母是广泛分布在全球各海域的无脊椎浮游动物。近年来,海洋水温升高、海水富营养化等多种因素造成某些海域中特定种系水母暴发。多数种类水母无明显毒性作用,少数种类水母的刺丝囊中携带有毒性很强的毒液,其刺丝囊因化学或机械刺激发射刺丝释放毒素可以造成人员的严重蜇伤。全球每年被水母蜇伤的患者数以十万计,其中致死病例也并不罕见。不同种类水母蜇伤的症状和体征有所不同,有些水母蜇伤只造成一过性刺痛或轻微红肿,而有些水母蜇伤较严重,患者出现持续性疼痛,荨麻疹和水疱,表皮坏死,循环系统损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针对水母蜇伤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没有达成救治措施方面的广泛共识。水母毒素成分复杂,易粘附和失活,毒作用靶点多样,毒素的这些理化特点增加了寻找特效抗毒药物的难度。本文第一部分在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分析了低分子右旋糖酐(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5种金属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实验方法第一部分: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本部分研究首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研究Dextran-40对发形霞水母Cyanea capillata触手提取物(tentacle extract,TE)造成的小鼠心室肌细胞和红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然后,应用本课题组建立的致命性水母蜇伤综合征(acute jellyfish envenomation syndrome,AJES和delayed jellyfish envenomation syndrome,DJES)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分别研究Dextran-40对AJES小鼠模型生存率的影响、Dextran-40对AJES大鼠模型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Dextran-40对DJES大鼠模型血生化指标的影响。第二部分:金属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本部分研究首先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TE的溶血效应,观察5种据报道具有潜在抗溶血效应的阳离子(La3+,Mn2+,Zn2+,Cu2+和Fe2+)对TE溶血作用的影响,然后,分别测定阳离子溶液的吸光度值、阳离子对红细胞悬液的吸光度值影响、阳离子对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值影响,并且在显微镜下对红细胞直接计数。综合分析La3+,Mn2+,Zn2+,Cu2+和Fe2+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实验结果第一部分: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本部分实验结果发现,TE会引起心肌细胞和红细胞胞内Ca2+含量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心肌细胞和红细胞存活数量呈现剂量依赖性减少。Dextran-40可以对TE引起的心肌细胞胞内Ca2+含量升高和细胞存活率降低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TE引起的红细胞形态损伤和溶血作用没有明显保护作用,但是显着抑制TE引起的红细胞胞内钙超载。应用本课题组建立的致命性水母蜇伤综合征(AJES和DJES)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结果发现,Dextran-40在0.8 g/kg时能明显降低TE所致AJES小鼠死亡率。Dextran-40在0.6 g/kg时能明显缓解TE所致AJES大鼠的血压下降,明显改善TE所致DJES大鼠的肝功能指标(ALT,AST,A/G)、心肌损伤相关酶指标(CK,LDH)。第二部分:金属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本部分实验结果发现,有轻微颜色的Zn2+,Cu2+和Fe2+离子溶液导致红细胞悬液的吸光度值降低,而Mn2+溶液增加了红细胞悬液吸光度值,透明的La3+溶液对红细胞悬液的吸光度值几乎没有影响,这表明阳离子自身颜色可能干扰红细胞悬液中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我们测试了5种阳离子对红细胞悬浮液释放的血红蛋白溶液的影响,表明结果透明La3+溶液不对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值产生明显影响,Mn2+溶液导致血红蛋白溶液吸光度值轻微降低,有轻微颜色的Zn2+,Cu2+和Fe2+溶液则显着降低血红蛋白溶液的吸光度值。经校正分析,除La3+显示完全抑制TE的溶血作用之外,Zn2+,Cu2+,Fe2+和Mn2+使TE溶血曲线右移,即其实际抑制效应比之前报道的抑制效果偏弱。实验结论第一部分: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我们推测Dextran-40一方面通过封堵水母毒素在细胞膜上形成的孔道,对细胞的钙超载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保护心肌细胞;另一方面可能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水分而增加血容量,稳定血压,以拮抗水母毒素引起冠脉痉挛导致的机体低血压症及其他心脏病变。第二部分:金属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除La3+之外,其他4种金属阳离子(Mn2+,Zn2+,Cu2+和Fe2+)会干扰血红蛋白的吸光度,所以测试含金属离子类试剂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影响时,应该进行校正分析。

于文红[6](2010)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NPTX1表达及葛根素脑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元五聚体蛋白1表达变化,探讨葛根素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监测新生大鼠HIBD后应用葛根素对血糖变化的进一步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新生儿HIBD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参照Rice法制备HIBD模型:新生7日龄SD大鼠行颈部正中切口,分离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予0.5L/min的速度输入湿化8%氧气和92%氮气混合气体处理2小时,同时观察新生大鼠的行为能力变化。2.行为能力检查:分别于手术前、缺氧处理后、第一次处理后24h、48h对每只新生大鼠进行翻身能力、夹尾左旋测试。3.脑大体形态检查:分别于处死时观察每只新生大鼠脑组织的大体形态。4.NPTX1基因表达测定:48只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葛根素组。Rice法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缺氧缺血2h后,葛根素组100mg/kg腹腔内注射给药,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间隔24h、48h各组再次给予相同处理,各时间点最后处理2h后各组断头取脑,脑组织放于corning冻存管中,放入液氮罐,后于-80℃冰箱中保存,用于荧光定量PCR检测NPTX1。5.血糖监测:分别于术前、模型制作后、第一次处理后4h及第二次处理后4h监测新生大鼠血糖变化。结果:1.行为能力检查:实验中对新生大鼠进行四次行为能力评估:HIBD模型制作前、HIBD模型制作后、第一次处理后24h、48h。术前每只新生大鼠均做翻身能力、夹尾左旋测试,48只全部正常。经历缺氧缺血的32只大鼠,其中12只翻身不能,5只出现夹尾左旋,15只表现为翻身不能与夹尾左旋同时存在。第一次处理后24h行为评估:葛根素应用组16例有10例翻正反射恢复;模型组16例8例翻正反射恢复。葛根素应用-48h后对新生大鼠进行翻正反射检测:HIBD组、葛根素组翻正反射恢复,但所需时间HIBD组较长,7.7±1.7秒,葛根素组3.8±1.1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葛根素可使HIBD新生大鼠翻正反射所需时间缩短。假手术组在各时间段行为评估均正常。2.脑大体形态检查:新生大鼠HIBD模型组左侧结扎半球脑组织受损严重,24h时苍白、水肿、体积大于对侧;48h可看见结扎半球局部淤血、坏死;葛根素应用组上述改变轻微,水肿消退明显;sham组大鼠大脑半球左右对称,未见明显大体形态变化。3. NPTX1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新生大鼠HIBD后NPTX1表达增强,HIB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NPTX1相对表达量24h中位数及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247.03(138.28-271.55)与4.60(3.16-14.07):48h为87.03(79.45-94.83)与1.49(1.00-1.89)。新生大鼠HIBD后NPTX1表达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葛根素可降低缺血区脑组织NPTX1mRNA表达,24h为45.70(44.41-56.28):48h为24.08(23.09-25.50)(P均<0.05)。4.新生大鼠HIBD后短期应用葛根素对血糖变化影响:模型制作前各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模型制作1h后各组血糖值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HIBD组、葛根素组高血糖例数均为6例,低血糖各1例,而假手术组血糖全部在正常范围。第一次处理后4h,各组血糖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BD组7例高血糖,1例正常;葛根素组6例高血糖,2例正常。第二次处理后4h各组血糖值差异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血糖分别为5.87±0.95mmol/L;6.76±0.40mmol/L;6.82±1.02mmol-L F3.19(P>0.05)。HIBD组与葛根素组均为2例高血糖,6例正常。新生大鼠HIBD后主要发生高血糖,低血糖发生较少,与临床研究相近,说明HIBD模型制备与临床新生儿HIBD发病损伤程度接近。新生大鼠血糖正常值范围为5mmol/L~7mmol/L。结论:1.新生大鼠HIBD模型制作成功。2. NPTX1参与了新生大鼠HIBD发病机制,葛根素可通过降低缺血区脑组织NPTX1表达发挥其脑保护作用。3.短期应用葛根素可使HIBD新生大鼠翻正反射时间缩短。4.短期应用葛根素不会对新生大鼠HIBD后血糖变化产生进一步影响。

丁利华[7](2009)在《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致眼异常1例》文中研究指明1病历资料患者,男,65岁,因视物发蒙10年余,至我院就诊,经视力、眼裂隙灯、眼压及眼底等检查,拟诊"老年性白内障"。处以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武汉石景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6100439)滴双眼,一日4次,一次1

马群[8](2007)在《安宫牛黄丸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安宫牛黄丸为研究载体,在确定其生产过程关键环节的基础上,根据近红外(NIR)光谱分析方法的特点,建立基于NIR光谱的中药过程分析方法,并对部分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建立适合于生产过程快速检测及评价方法。方法:安宫牛黄丸处方由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珍珠、朱砂、雄黄、冰片、黄连、黄芩、郁金、栀子等药味组成,本文在确定其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明确原料、中间体、成品与质量相关联的特征性指标及各关键环节反映产品质量的指标成分基础上,建立特征性指标灵敏、快捷的质量评价体系。方法如下:一、安宫牛黄丸部分原料质量控制研究。1.牛黄质量评价研究:对NIR光谱进行平滑、求导和小波压缩,应用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预测牛黄中人工牛黄掺入量测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2.栀子、黄连药材的快速质量评价:以HPLC为参比方法,建立栀子药材中栀子苷含量、黄连药材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NIR分析方法。二、安宫牛黄丸生产中间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1.考察黄连药材粒度与NIR光谱之间的关系,建立黄连药材粒度评价方法,采用相似度计算方法研究了粒度对混合的影响,应用判别分析法对不同粒度的黄连、不同粒度黄连、黄芩、郁金、栀子混合样品进行判别;2.安宫牛黄丸中间体均匀度评价方法的建立: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安宫牛黄丸混合过程均匀度的判断,并用相似度计算对混合过程计算及终点判断;3.安宫牛黄丸粗粉中水分控制方法的建立: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和偏最小二乘法(PLS)进行数据处理,建立水分测定模型;4.安宫牛黄丸中间体快速判别方法的建立:配制缺少药味安宫牛黄丸中间体,测定NIR光谱,比较相似度,建立中间体质量判断模型。三、安宫牛黄丸成品快速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建立安宫牛黄丸中胆红素、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快速计算方法,通过比较偏最小二乘(PLS)、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数据处理方法,建立胆红素、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预测模型。基于近红外光谱法计算出的相似度可用于对安宫牛黄丸生产质量的判别分析。结果:一、1.数据预处理研究表明,二阶导数和四次小波压缩预测误差最大,一阶导数和五次小波压缩的误差最小。用留一法进行检验,牛黄中人工牛黄含量NIR预测值与真值的相关系数为0.9999,平均相对偏差RSEP为0.467%。2.栀子药材中栀子苷、黄连中盐酸小檗碱的NIR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为0.9902和0.9959, RMSEC为0.437和0.086,RSEP为1.49%和5.04%;二、1.黄连样品粒度小于0.154 mm时,其光谱响应值受样品粒度的影响较小;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可对样品粒度进行判别。2.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均匀度与样品点的NIR光谱有相关性,随着样品逐渐均匀,其相似度逐渐增加,结果表明各合格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97%,与参考方法结果相一致。3.水分预测模型相关系数为0.9992,RMSEC为0.150。4.实验表明安宫牛黄丸中间体之间的相似度大于98%,各缺味样品或采用人工替代药材的样品的相似度均少于92%,本方法可实现样品快速鉴别与评价。三、安宫牛黄丸中胆红素、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含量的预测值与HPLC测得值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8187、0.8402、0.8243和0.8276 ,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7.25%、4.68%、1.55%和2.32%。结论:本文确定了安宫牛黄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指标,建立了部分原料、中间体及成品中指标成分的快速定量方法,为珍贵药材质量快速评价提供可靠方法,为其他原粉制剂中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粒度、均匀度和水分的快速质量评价提供了示范,为丸剂复杂体系化学成分的快速定量及整体性判断提供了思路。

二、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文献研究
    1.葛根的研究进展
        1.1 葛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1.2 葛根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1.2.1 抗心律失常作用。
        1.2.2 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作用
        1.2.3 降压作用
        1.2.4 对心肌缺氧的保护作用
        1.2.5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1.2.6 降血糖作用
        1.2.7 解热作用
        1.2.8 其它药理作用
        1.3 讨论
    2.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2.1 口服葛根素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2 葛根素注射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3 葛根素在复方注射剂中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4 葛根素滴眼液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2.5 讨论
    3.葛根素注射液安全性研究进展
        3.1 葛根的现代毒理学研究
        3.2 临床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道
        3.2.1 致药物热
        3.2.2 致溶血反应
        3.2.3 致过敏、药物性皮疹、休克
        3.2.4 致其他不良反应
        3.3 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3.4 讨论
    4.牛磺酸研究概述
        4.1 牛磺酸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4.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1.3 解热作用
        4.1.4 细胞保护效应
        4.1.5 其他药理作用
        4.3 牛磺酸药物动力学研究进展
        4.4 讨论
    5.中药注射液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5.1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5.1.1 副作用
        5.1.2 毒性反应
        5.1.3 过敏反应
        5.1.4 特异质反应
        5.1.5 致畸作用
        5.2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5.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5.3.1 复杂成份引发不良反应
        5.3.2 中药注射剂的工艺、质量问题
        5.3.3 中药注射剂剂量与浓度
        5.3.4 病人因素
        5.4 黄酮类化合物对红细胞细胞膜的影响
        5.5 讨论
    6.小结
第二章: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方法
        2.1 药典溶血检查
        2.2 偶发性溶血检查法
    3.实验结果
        3.1 葛根素注射液药典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3.2 葛根素注射液偶发性溶血检查实验结果
    4.讨论
        4.1 药典溶血检查法应用存在局限
        4.2 溶血观测时间的确定
        4.3 药物浓度的选择
        4.4 如何进行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
        4.5 丙二醇、葛根素与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相关性分析
        4.6 葛根素引致急性血管内溶血机制的探讨
    5.小结
        5.1 药典溶血检查法难以预测偶发性溶血
        5.2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评价方法的建立
        5.3 葛根素是葛根素注射液溶血的主要诱因
        5.4 关注中药单体成分的不良反应,提升药物研发的安全意识
第三章:牛磺酸对葛根素注射液溶血不良反应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受试药物
        1.2 实验动物
        1.3 试剂、仪器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4.1 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的重复
        4.2 牛磺酸可拮抗葛根素诱导的偶发性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
    5.小结
        5.1 中药注射液偶发性溶血不良反应评价方法
        5.2 葛根素注射液急性血管内溶血不良反应解决方案
        5.3 中医理论的现代应用开发复方葛根素制剂
        5.4 复方葛根素制剂配伍的合理性、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的制备研究
    1.剂型选择
    2.处方筛选
        2.1 支架剂的选择
        2.2 支架剂用量的选择
        2.3 pH值对冻干工艺的影响
        2.4 制剂处方和制法
    3.冻干工艺参数考察
        3.1 共熔点的测定(电阻法)
        3.2 冷冻干燥条件筛选
        3.3 配伍稳定性实验
        3.4 制备工艺小试
    4.小结
第五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1.血浆中葛根素测定方法的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血浆中牛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实验材料
        2.2.方法与结果
        2.3.讨论
        2.4 小结
    3.牛磺酸与葛根素药物动力学行为相互影响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4.小结
第六章:牛磺酸与葛根素药效相互影响研究
    1.对氯仿诱发小鼠心率失常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受试药物
        1.2 实验方法和结果
        1.3 讨论
    2.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心肌缺血的影响
        2.1.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试药: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儿科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2017年山东省15727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二)资料和方法
        1.资料
        2.方法
    (三)结果
        1.ADR患儿性别、年龄基本情况
        2.ADR患儿原患疾病、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家族药品不良反应
        3.ADR发生累及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
        4.ADR发生累及的药品种类及分布情况
        5.引起患儿发生ADR的前20 种药物
        6.ADR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7.患儿发生ADR时的高风险信号
        8.对患儿原患疾病的影响及ADR结果情况分析
    (四)讨论
        1.性别、年龄与ADR发生的关系及高风险人群的筛选
        2.ADR患儿原患疾病情况
        3.药物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与ADR发生的关系
        3.1 给药途径与ADR发生的关系
        3.2 药物品种与ADR发生的关系
        3.3 引起患儿产生ADR的高风险药物及高风险信号
    (五)结论
第二部分 提高医务人员对不良反应的认知度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三)结果
        1.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2.医务人员对于产生ADR的主要原因认知度
        3.医务人员对于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的判断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卡的设计
        1.1 患者基本情况
        1.2 不良反应基本情况
        1.3 当事人及报告者的基本情况
        2.药品不良反应的填报
        3.ADR报告卡的提交
        4.ADR的审核
        5.ADR的查询及监测
    (四)讨论
        1.医院构建ADR监测系统的意义
        2.构建儿童ADR实时监测系统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病例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及随访
        3.4 中药外敷注意事项
        3.5 技术路线图
        3.6 疗效观察
        3.7 不良反应观察
    4.统计方法
    5.研究结果
        5.1 病例统计
        5.2 两组基线比较
        5.3 疗效分析
        5.4 皮肤水分含量比较
        5.5 不良反应分析(见表22)
第二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方药分析
        2.1 润燥玉肤汤
        2.2 中药外用方
    3.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与皮肤屏障功能的关系
        3.1 皮肤屏障功能简述
        3.2 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对皮肤屏障的影响
    4.结果分析与结论
        4.1 结果分析
        4.2 结论
    5.心理治疗的必要性
    6.不足与展望
        6.1 存在问题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及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Dextran-40 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金属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NPTX1表达及葛根素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一、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NFTX1表达及葛根素脑保护作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动物模型行为能力检查
        1.2.2 脑大体形态检查
        1.2.3 RNA纯度及完整性分析
        1.2.4 PCR产物质量鉴定
        1.2.5 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及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模型
        1.3.2 葛根素药代动力学及药理作用
        1.3.3 葛根素主要临床应用
        1.3.4 葛根素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1.3.5 HIBD发病机制中NPTX1的作用
    1.4 小结
二、HIBD与糖代谢、短期应用葛根素对HIBD后血糖变化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HIBD模型制备前后血糖监测比较
        2.2.2 葛根素应用前后血糖监测比较
    2.3 讨论
        2.3.1 HIBD与糖代谢
        2.3.2 葛根素与糖代谢
        2.3.3 短期应用葛根素对HIBD后血糖变化影响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致眼异常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讨论

(8)安宫牛黄丸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药制药过程快速分析方法
        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1.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药物分析方面的应用
    2 安宫牛黄丸概述
        2.1 安宫牛黄丸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2.2 安宫牛黄丸的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
        2.3 安宫牛黄丸质量评价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安宫牛黄丸部分原料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牛黄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近红外光谱采集
        2 数据处理
        3 光谱预处理方法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4 样品预测结果
        第二节 栀子、黄连药材快速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HPLC测定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
        2 HPLC测定黄连药材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3 近红外光谱法(NIR)测定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安宫牛黄丸生产中间体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第一节 粒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粒度对黄连近红外光谱的影响
        2 粒度对混合的影响
        3 粒度判别分析
        第二节 安宫牛黄丸生产中间体均匀度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均匀度预试验测定结果
        2 安宫牛黄丸生产中间体均匀度试验
        3 验证试验
        第三节 安宫牛黄丸粗粉中水分控制方法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安宫牛黄丸粗粉红外光谱扫描图
        2 传统的测定水分的方法
        3 水分预测模型的建立
        第四节 安宫牛黄丸中间体快速质量判别方法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安宫牛黄丸中间体近红外光谱扫描图
        2 样品数据处理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宫牛黄丸成品快速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安宫牛黄丸中胆红素含量HPLC测定方法的研究
        2 安宫牛黄丸中栀子苷、黄芩苷和盐酸小檗碱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3 近红外光谱法(NIR)测定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克服溶血的复方葛根素注射制剂生物评价研究[D]. 李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2]牛磺酸滴眼剂致过敏反应1例[J]. 张静,许丽. 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2(S1)
  • [3]儿科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方法研究[D]. 王瑞芹.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润燥玉肤汤联合冷敷辨治阴虚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鲁洁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Dextran-40对致命性水母蜇伤的保护作用及阳离子对水母毒素溶血作用的干预效应[D]. 张慧.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6]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NPTX1表达及葛根素脑保护作用[D]. 于文红. 天津医科大学, 2010(07)
  • [7]吡诺克辛钠滴眼液致眼异常1例[J]. 丁利华. 中国执业药师, 2009(11)
  • [8]安宫牛黄丸生产过程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马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牛磺酸滴眼液引起过敏反应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