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

对等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

一、等效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1](2021)在《卢思源翻译的“层次感”研究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指导作用,同时也是翻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教学与研究方面,卢思源提出了七种设想,为翻译教学实践与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翻译实践方面,卢思源提倡要"动态对等",不要"形式对等"。他对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和阐释融汇了各种翻译理论精要部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日语翻译教学,从语法、词汇、内容、背景要素等方面指导学生实现"深层翻译",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效果。

吴振泽[2](2021)在《《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大国战略博弈全面加剧。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的快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社会也普遍期待中国发挥与之地位相称的负责任大国作用。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面对意识形态不同,政治体制相异且日益崛起的中国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他们秉持“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武断地认为“国强必霸”、热衷炒作中美必将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蓄意歪曲中国战略意图。如何理解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成为当代中国不得不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俊生的《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理论与实践》,该书整体结合当下的外交环境,对中国的对外政策、外交立场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从当代中国的周边外交、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新兴经济体外交入手,又从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审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国际角色,全面剖析了中国近年来的外交行为与国际角色并回答了我国青年一代学者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国际角色的问题。经该书作者同意,译者选取书中第二部分第四章作为翻译实践文本,并以杨明星教授“政治等效”翻译原则为理论指导。通过翻译实践,译者发现“政治等效”翻译原则可以有效指导外交类学术型文本的英译工作,因此,本报告拓展了该理论的应用场景。同时译者希冀通过本书的英译为传播中国外交领域学者的声音,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判、猜忌,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努尔阿米娜·买海提[3](2021)在《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电视剧台词的维译研究 ——以《父母爱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成为公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影视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与文本翻译有一定的差异,国内外对影视作品的翻译研究越来越多,而对电视剧台词的维吾尔语翻译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对电视剧台词翻译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用交际翻译理论对汉语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台词翻译进行研究。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台词翻译的相关内容,包括台词的定义及语言特点、影响台词翻译的四个因素、台词翻译及其特征、台词翻译中考虑的因素和限制等内容,旨在对本文研究对象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次以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汉语电视剧《父母爱情》的台词作为语料,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台词翻译中是如何体现交际翻译理论中的理解性、经济性及等效性三原则的;最后,笔者着重讨论了在交际翻译视角下,该电视剧台词在维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方法。本文研究认为电视剧文本倾向于交际功能,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借用、意译、减译、直译及仿译等翻译方法,能更好的提高译语的交际效果。本文的翻译方法也是遵循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台词翻译原则,即直译法翻译方法遵循的是理解性原则;仿译翻译方法、借用翻译方法遵循的是等效性原则;意译翻译方法遵循的是意义表达的经济性原则;省略翻译方法遵循的是词语使用的经济性原则,从而验证交际翻译理论在台词翻译指导的可行性。

袁昊[4](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文中提出政治文献外译在我国对外宣传政治主张、讲好中国故事中承担着特殊重要的使命,其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国家外宣工作的效果,关乎能否向国际社会准确传达中国声音。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治语汇”)集中反映新时期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以来提出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治国理念,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点,在我国当代政治话语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些语汇是政治文献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题研究现状考察发现,国内外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成果不多,基于语料库分析和受众理解度调查的研究成果更为少见。本文以目的—顺应理论为指导,以中共十九大报告、2016-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2卷)汉语原文和俄语译文为语料,研究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的相关问题。课题研究既可以总结经验,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分析问题,促进其翻译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目的—顺应理论,本文确立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以准确传播中国声音为最高目的原则,努力达到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的目标。论文研究以自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为基础,考察译文特征和翻译规律,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力争避免译文分析的主观性。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把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作为译文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项,在纽马克翻译批评的五方面内容和四个视角、黄忠廉提出的“两个三角”译评体系框架内,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通过语料库分析法考察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语言特征及翻译手段的应用情况发现,译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信息,具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翻译手段统计发现,四字格和谚俗语形式的中国特色政治语汇偏用直译法;缩略语形式的语汇翻译偏用阐释法;隐喻形式的语汇翻译常使用意译和替代法;经典名句形式的语汇翻译会综合运用不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俄语受众对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情况表明,译文受众理解度和接受度普遍较高。受众理解度较低的是用直译法翻译的富含民族文化信息的语汇译文,经代偿法翻译后理解度升高。对译文目的—顺应情况分析进一步证实,尽管直译在一些情况下是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但由于汉语和俄语分属不同语系,具有自身的异质性,多数情况下更适宜综合运用包括显化、简化、范化在内的代偿式方法,以实现双向的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本文的译文评价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语言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由母语干扰引起;文化层面的译文分析发现翻译问题多因中俄文化图式差异造成,在翻译策略上偏重了语言形式对等,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了直译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同时,如何使译文顺应源语文化和政治目的需要的问题,提出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要充分认识其政治性和特殊性,正确把握传播与接受、顺应源语与顺应目的语的关系,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和技巧,努力使译文达到双向顺应的目标。最后,在对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综上所述,本课题研究实现了以下几方面创新:第一,综合运用语料库翻译学、目的—顺应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和翻译质量评价理论的优势,形成了较合理的理论框架;第二,运用语料库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获取译文语言特征和翻译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以定量研究为主,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第三,遵循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翻译原则,从语言顺应、语境顺应、受众理解、语言内评价和语言外评价多个视角和维度观察和评价译文,较全面总结了相关俄译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典型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和翻译模式构想。该研究丰富了政治文献俄译研究成果,为相关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

王曼[5](2021)在《《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最近十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中非关系在过去友好互助的基础上取得了全面提升和拓展。而合作的前提是相互了解,因此,加深对非洲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决定选取这本对广义非洲思想的各方面介绍详尽的《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Thought),翻译其中的部分词条,以期为传播非洲思想文化贡献一份力量。《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作为非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收录超过360个词条,笔者选取了书中如下六个词条:“Civil Society”、“Ethics”、“Divination”、“Tribe”、“Taboo”和“Scientists,African”,这些词条关乎到非洲的政治、道德、科学发展、社会生活和占卜文明等多个方面。本次翻译实践材料作为百科全书式信息类文本,其语言文字具有严谨、朴实、简洁、通俗、流畅的特点,笔者在翻译时须结合文本的语言风格对译文进行反复斟酌和修改。鉴于此,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与纽马克的信息类文本翻译理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从词汇、句法、篇章这三个层面,结合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策略所做的案例分析,由浅入深地探讨信息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词汇层面主要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以及词性转换、一词多义、词义引申等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句法上笔者采用调整语序、调整标点符号、增译和减译等策略使译文更加通顺流畅,与此同时,通过替代、指代、省略等衔接手段亦使得整个译文的语篇更具连贯性。笔者期望通过此次的翻译实践,加强自身对百科全书式信息类文本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了解,促进非洲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王梦莉[6](2021)在《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格莱斯(Grice)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并指出交际的双方要采取合作态度并遵循合作原则下的相关准则。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通常具有会话含义,这种含义具有可取消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违反合作原则会话成为维译中的重难点。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交际场景中,因此探究一套适用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语用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从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进行研究,发现除关系准则外,一般情况下源语与译语违反准则的情况是一致的。译者在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进行维译时,会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保留会话含义,在可以直译的情况下则采用直译法,当直译后的译文不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存在语序、表达层次上的障碍时,则从形式上对译语进行调整;当直译后的译文让读者出现理解偏误或难以理解时,则从意义上对译语进行调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用翻译观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研究,探究出了一套适应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模式。其中包括重构、糅合/切分、增补、还原、替代、阐释这6种具体的方法,总体可以划分为以意义为主和以形式为主的两类策略。在这两类策略及6种方法基础上归纳出的维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在维译时的各种障碍,并为其它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可能。

尹馨萍[7](2021)在《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特点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外交模糊语指在外事场合中大量运用的模糊语言,是一种外交交际策略。其利于既阐明立场、保留意见,又表现礼貌、打破僵局,从而达到避免敌意冲突、提高交际效果的共赢局面。在我国构建新时代“大国外交”背景下,外交翻译要在正确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走出去”,发挥阐述中国立场、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作用。杨明星提出的“政治等效”翻译理论是我国本土政治翻译理论创新成果,用“政治性、动态性、平衡性”来检验翻译是否在政治倾向或语境意义上取得了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效果。随着中越两国政治外交往来愈加紧密,保障中国政治外宣越译质量和效果显得愈加重要。本文在“政治等效”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研究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特点以及提出越译策略,以期为加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越两国政治互信,促进中越关系长期良性发展做出贡献。全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理论概述,介绍“政治等效”翻译理论、中国外交模糊语概念与分类、“政治等效”翻译理论对外交模糊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为下文分析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特点和提出越译策略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第三章为论文研究重点,根据中越两国语言的特点,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分析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的特点,探讨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如何实现“政治性、动态性、平衡性”的平衡,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策略。

胡波[8](2021)在《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哲学对规范研究出现了一种转向,即从对规范的直接研究对规范内容的描述性研究。规范也是描述翻译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只是要建立一套翻译的标准、规则和原则,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翻译质量,更是要将翻译活动放入整个社会和国际交往关系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对翻译规范的内涵、要素,以及翻译的本质等进行一种描述性研究。本研究中所指的法治话语,更多的是指向我国国家层面出台的偏向于政治性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的文件。从翻译实践上看,现有的法治话语对外翻译由于参与主体较多,不同译文之间存在着术语翻译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即使是在同一法治话语的译本中,也还会有对原文理解上存在误读、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等方面的问题,在法治话语的翻译过程中,违反翻译规范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从理论研究来看,对法治话语的翻译更多的是集中于法治新词的词汇层面,从宏观层面论及法治话语语篇的翻译相对较少一些。此外,相关的研究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其研究的成果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这给我们开展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国家机构对法治的言说更具影响力,本研究选择以我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为研究对象,针对法治话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1.鉴于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已经被广泛地引进中国,并运用在大量翻译研究文章中,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是不是可以直接套用西方翻译规范理论?为什么?2.不同于文学体裁,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属性,其翻译规范的内容应该是什么?3.从规范到规范化是个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对外翻译应该怎么样进一步实现规范化?鉴于规范本身是一种社会规则、标准,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对翻译规范的研究不可能完全排除规定性的一面,本研究具有建构规范体系的理想化的价值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研究尝试提出和建构一个层次化、结构化和多元化的翻译规范系统框架,增强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阐释力,从而指导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具体翻译实践。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哲学的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演绎推理的方式,尝试建构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归纳和比较,将理论适用于法治话语翻译的个案研究之中。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中国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并不能够直接套用现有的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结论与成果。这里有三方面的理由来支撑:第一,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从文学翻译领域开始的。不同的体裁和文本,对应的翻译规范自然也应该会有所不同。法治话语翻译属于应用型翻译的范畴,对不同的文本翻译规范进行描述性研究,也需要呈现出不同的研究进路和特征。第二,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研究虽然推进了翻译研究由“文化转向”向着“社会转向”的转变,但这只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翻译与社会学交叉的这种跨学科研究是否代表一种“范式”的转变,还是要看其哲学根基,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哲学根基并未发生改变,仍然是以哲学阐释学为基础,是解构主义范式的一种延续。第三,正是因为延续了解构主义范式的研究模式,我们从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结论中并未发现其建构性,相反,更多的是一种分散性、解构性。2.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具有系统性、多层面性,更应该是一个集宏观、中观和微观元素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本研究引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将规范和主体的行为联系起来,是基于交往理性、建构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将研究范围从主体延伸至主体间性层面,进入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即“交往范式”。哈贝马斯借用并且改造了卡尔·波普尔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三个世界”理论,涵盖了交往行为的全部领域,这三个世界分别是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内在世界。哈贝马斯的“三个世界”理论就为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框架。翻译本身是一种复杂的交往活动,需要进入三个世界的领域,在主体、客体和多元主体三个层面之间实现交往互动。社会环境的变化让翻译的本质也产生了一些变化,翻译活动越来越朝着社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将西方的翻译规范理论重新划分,并且进一步补充,实现一定的结构和层次化,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分别对应着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不同世界中的交往活动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建构形成一个系统化、完整的规范框架。法治话语翻译三个世界的不同规范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个多维、立体、融合的整体,而语言、文化和个体的理解就成为三个世界相互融合的界面与载体。在宏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要求遵循伦理规范(或道德规范),包括价值规范、目的规范和权衡规范。在中观层面上,法治话语翻译的社会世界要遵循职业规范(期望规范、责任规范、操作规范、管理规范、技术规范、评价规范),加强对翻译的项目化管理。在微观层面上,对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认识,终究是要符合产品规范(预备规范、关系规范、文本规范),预备规范包括文本选择和译者的选择、翻译人才培养等,而关系规范还是聚焦于语言符号的转换,主要是从词汇的层面来考察翻译规范。此外,法治话语翻译也需要上升至语篇的层面,建构起文本规范。3.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工作,需要坚持系统性和持续性的两大原则,针对翻译规范的系统性框架而展开,即针对国家架构法治话语翻译的主观世界、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伦理规范、职业规范和产品规范,分别给出对策和思路。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建构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从而增强翻译规范理论的解释力;在实践上,更好地认识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的现象和本质,为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余平[9](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袁浩翔[10](2020)在《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文中提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不同文化群体或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的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语言,而文化负载词就是最能反映这些文化群体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层面之一。在翻译时,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往往容易使其他文化群体或民族不便理解或产生误解,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如何正确、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疏通人们交流的障碍,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议题。《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之美称。就目前翻译领域的研究来看,《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硕,维译本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物质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多,其他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维吾尔语译文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等效翻译理论为视角,归纳分析了译者在翻译《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观察了原文文化内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无发生缺失、增添、变异现象。通过该研究,希望能将文化信息更正确、更全面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传递给维吾尔族的读者们,同时也为汉维翻译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文化负载词概述:主要界定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阐明文化负载词的特点;第三部分为《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主要对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和《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气象类、物象类和地名类五类,而后对这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再进行分类统计;第四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主要对《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对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的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阐述了翻译中几种严重不等效的情况,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总结了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的整体翻译情况,不同语义类型文化负载词应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二、等效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效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卢思源翻译的“层次感”研究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实践
二、卢思源关于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
    (一)卢思源关于翻译教学与研究的思考与设想
    (二)卢思源关于翻译的“层次感”的研究和阐释
三、翻译的“层次感”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四、结论

(2)《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翻译任务的描述
    1.1 原作简介
    1.2 作者简介
    1.3 研究背景
    1.4 研究意义
    1.5 实践报告结构
第2章 翻译理论概述
    2.1 “政治等效”的起源与发展
    2.2 “政治等效”内涵与特点
    2.3 政治等效对外交翻译的指导意义
第3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1.1 背景知识
        3.1.2 翻译理论
        3.1.3 翻译工具
    3.2 翻译过程
    3.3 译后校对
第4章 翻译过程分析
    4.1 政治等效指导下的外交文本的研究
    4.2 直译法
    4.3 意译法
    4.4 删减法
    4.5 增补法
    4.6 合译法
第5章 结论
    1.翻译实践总结
    2.实践中的问题
    3.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文及译文
附录B 人名及地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电视剧台词的维译研究 ——以《父母爱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交际翻译理论与主要思想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及意义
    六、语料来源
第一章 电视剧台词及台词翻译概述
    第一节 台词及台词翻译
        一、电视剧台词的定义
        二、电视剧台词的语言特征
        三、台词翻译的定义
    第二节 台词翻译中考虑的因素及存在的限制
        一、电视剧的类型因素
        二、电视剧的多元符号环境因素
        三、接受者因素
        四、时空限制因素
第二章 电视剧台词维译中遵循的的原则
    第一节 理解性原则
        一、熟语的理解
        二、言外之意的理解
        三、特殊词语的理解
    第二节 等效性原则
        一、词语等效
        二、逻辑等效
        三、情节等效
        四、审美等效
    第三节 经济性原则
第三章 电视剧台词翻译的方法
    第一节 借用
    第二节 意译
    第三节 减译
    第四节 直译
    第五节 仿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课题综述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0.5 论文结构
第一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目的—顺应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1 目的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1.2 顺应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2.1 语料库翻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1.2.2 基于语料库的政治语汇俄译研究
    1.3 翻译质量评价理论与政治语汇俄译
        1.3.1 接受美学理论
        1.3.2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观点
        1.3.3 黄忠廉“两个三角”译评体系
    1.4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与俄译基本原则
        1.4.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概念界定
        1.4.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基本原则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及译文语言特征
    2.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建设
        2.1.1 语料库的类型及语料选择
        2.1.2 语料库的构成和规模
        2.1.3 语料的预处理
    2.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词汇和句法特征
        2.2.1 类符/形符比(TTR)(词汇特征)
        2.2.2 形动词和副动词(词汇特征)
        2.2.3 平均句长(句法特征)
    2.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1 四字格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2 缩略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3 隐喻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4 谚俗语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2.3.5 经典名句形式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手段统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受众理解度调查
    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选词标准
    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实施
    3.3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文本问卷结果与分析
        3.3.1 问卷调查结果
        3.3.2 调查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的—顺应视角下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成效分析
    4.1 基于显化的目的顺应
        4.1.1 显化现象分布与统计
        4.1.2 四字格译文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3 缩略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4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5 谚俗语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1.6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显化翻译分析
    4.2 基于简化的目的顺应
        4.2.1 四字格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2 隐喻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2.3 经典名句形式中国特色政治语汇简化翻译分析
    4.3 基于范化的目的顺应
        4.3.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副动词
        4.3.2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译文中的形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争议译文分析与评价
    5.1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质量评价空间及评价视角
        5.1.1 翻译质量评价空间
        5.1.2 翻译质量评价视角
    5.2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语言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2.1 词汇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2 语法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2.3 修辞层面翻译质量评价
    5.3 部分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文化层面俄译质量评价
        5.3.1 文化图示缺省
        5.3.2 文化图示冲突
        5.3.3 文化特色显现
    本章小结
结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二、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模式构想
    三、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一 中国特色政治语汇汉俄翻译语料库
附录二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 译语受众理解度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5)《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文本分析
    1.4 实践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查阅背景资料
        2.1.2 查找平行文本
        2.1.3 制作术语表
    2.2 译中准备
        2.2.1 制定翻译计划
        2.2.2 翻译难点标记分析
    2.3 译后校对
第三章 翻译实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人名的翻译
        3.1.2 词性转换
        3.1.3 一词多义
        3.1.4 词义引申
    3.2 句法层面
        3.2.1 调整语序
        3.2.2 调整标点符号
        3.2.3 增译和减译
        3.2.4 被动句的翻译
    3.3 篇章层面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翻译经验总结
    4.2 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解读
    第一节 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一、国外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二、国内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
        一、合作原则的语用学渊源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第三节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观
        一、违反原则话语解析的语用观
        二、语用翻译观的实例应用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中违反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量多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量少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违反质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为使对方上当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不便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违反关系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转移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为表达不满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为终止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违反方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寓意言谈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笼统模糊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特点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越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理由
        1.研究背景
        2.研究对象
    二、研究论点、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概述
    一、“政治等效”翻译理论概述
        1.“政治等效”翻译理论的内涵、步骤与特点
        2.“政治等效”翻译理论的发展
    二、中国外交模糊语概述
        1.中国外交模糊语概念
        2.中国外交模糊语分类
    三、“政治等效”翻译理论对外交模糊语翻译的指导意义
    四、小结
第二章 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的特点
    一、词汇模糊越译的特点
        1.语义模糊词越译的特点
        2.模糊限制语越译的特点
        3.中国特色政论词汇越译的特点
    二、句法模糊越译的特点
        1.否定句模糊越译的特点
        2.问句模糊越译的特点
        3.类比结构模糊越译的特点
    三、语篇模糊越译的特点
    四、小结
第三章 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的策略
    一、以模糊译模糊
        1.直译
        2.文化替代
    二、以精确译模糊
        1.意译
        2.增译
        3.直译+意译
    三、以空白译模糊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越文致谢

(8)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对象、内容框架与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范式、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第一节 西方对翻译规范的研究
    第二节 翻译研究中的“范式”
    第三节 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范式及其局限性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建构
    第一节 新时代翻译的对话性凸显
    第二节 探寻新的翻译理论基础——交往行为理论
    第三节 法治话语翻译规范系统性理论框架的建构
第四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法治话语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结构与层次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的属性与特征
第五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主观世界的伦理规范研究
    第一节 翻译伦理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交往行为理论与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伦理规范
第六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社会世界的职业规范研究
    第一节 翻译职业化与项目管理
    第二节 翻译项目管理中的职业规范
    第三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项目化管理
第七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客观世界的产品规范研究
    第一节 预备规范
    第二节 关系规范
    第三节 文本规范
第八章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的规范化路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的路径
第九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9)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现状
        1.3.2 《红楼梦》维译本研究现状
        1.3.3 等效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4.1 等效翻译理论
        1.4.2 翻译策略与方法
2 文化负载词概述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2.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2.3 文化负载词的特点
3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
    3.1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
        3.1.1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
        3.1.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
    3.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3.2.1 动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2 植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3 气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4 物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5 地名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4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
    4.1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简析
    4.2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2.1 直译
        4.2.2 音译
        4.2.3 音译+直译
        4.2.4 小结
    4.3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3.1 意译
        4.3.2 仿译
        4.3.3 套译+仿译
        4.3.4 小结
    4.4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4.1 音译+套译
        4.4.2 音译+仿译
        4.4.3 小结
5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5.1 由文化缺失造成的不等效
        5.1.1 理解缺失型文化缺失
        5.1.2 理解偏误型文化缺失
    5.2 由文化偏移造成的不等效
        5.2.1 理解缺失型文化偏移
        5.2.2 理解偏误型文化偏移
    5.3 由文化变异造成的不等效
结语
附录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界定参照表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汉维翻译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等效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卢思源翻译的“层次感”研究在日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 郭丽.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变革时代的中国角色:理论与实践》(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吴振泽. 信阳师范学院, 2021(11)
  • [3]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电视剧台词的维译研究 ——以《父母爱情》为例[D]. 努尔阿米娜·买海提. 喀什大学, 2021(07)
  • [4]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语汇俄译研究[D]. 袁昊.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1(08)
  • [5]《牛津非洲思想百科全书》(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D]. 王梦莉. 喀什大学, 2021(07)
  • [7]中国外交模糊语越译特点及策略研究[D]. 尹馨萍.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8]国家机构法治话语翻译规范化研究[D]. 胡波.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10]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D]. 袁浩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对等翻译理论——理想的翻译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