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关系

横断山脉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关系

一、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论文文献综述)

邢迎春[1](2011)在《基于GIS的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保育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持续遭到破坏的背景下,中国内陆水域鱼类多样性的保护面临着严峻考验。本研究收集了相关鱼类学文献中的鱼类采集信息(1758—2010),国内各主要鱼类标本馆馆藏标本信息(1920—2010)以及作者及所在团队近年的野外工作记录(2008—2011),构建了数个与中国内陆水域鱼类有关的数据库;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物种分布信息地图化,并结合对其它环境数据(包括气温、降水和人口密度分布信息)的分析,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特有性和濒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提出了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的热点地区,对保护区建设和相关保护工作进行了评述。本论文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证了我国鱼类学研究的中外文历史文献,构建了内陆水域鱼类文献数据库,对中国近、现代基础鱼类学研究(内陆水域鱼类部分)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断代分析。我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史可以分为5个主要阶段,分别是外国学者研究时期、中国学者起步时期、战争影响时期、恢复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研究和时期特点。(2)考证了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构建了鱼类物种数据库。截至2010年底资料统计,我国内陆水域鱼类现有1283种(包括亚种),含引入种29种,隶属于16目49科291属;去除引入种,原生种类1254种(亚种),包括洄游种类16种,隶属于15目42科279属;特有种828种(亚种),隶属于7目23科176属,占内陆水域鱼类总种数的66.03%;特有属46个,包括22个单型属;濒危鱼类245种,隶属于10目28科108属,约占已知内陆水域鱼类的20%,特有种占濒危种总数的80%以上。这一工作是近年来较为精确地对我国内陆水域鱼类进行的统计,也是本研究的创新和特色之一。另外,还在不同分类阶元上对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目级水平,鲤形目物种数最高,共952种,占内陆水域鱼类总数的75.92%;其次是鲇形目和鲈形目。科级水平,鲤科物种数最多,共636种,占物种总数的70.52%。属级水平,高原鳅属物种数位居第一,共89种,占总数的7.10%。特有性水平最高的3个科分别是长臀鮠科、长吻鲟科和钝头鮠科。濒危程度最高的是鲟形目,全部已知种均为濒危种。(3)基于分布信息数据库,利用GIS技术揭示了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的分布格局。在GIS系统环境下,将相关分布信息地图化,进而对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的分布格局进行深入比对与研究。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及其邻近水体、珠江水系及海南岛是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的4个区域。特有种数最多的区域分布在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长江上游、长江中游洞庭湖及其附近河流以及西江水系的红水河流域(南盘江、红水河和柳江段)。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珠江等水系的上游,塔里木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台湾的特有鱼类所占比例高。而濒危种最多的区域包括长江上游和西江水系红水河流域(南盘江、红水河和柳江段)。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和怒江等水系的上游、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黑龙江下游和台湾东部,这些区域濒危种所占比例比较高。之前,缺乏整体上对中国内陆水域鱼类分布的量化描绘,本研究利用栅格法将不同区域物种多寡反映在地图上,不仅使多样性分布格局直观化,也便于同其它环境信息进行叠加分析,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分布格局上,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之间既有共同点,也具差异性。特有种分布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格局基本一致,特有种数多的地区,物种多样性水平往往也较高。但两者也存在差异,表现在长江下游及其邻近水域和海南岛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但却不是特有种数最高的区域,这可能与其地理环境和地质历史有关。黑龙江、鸭绿江和澜沧江下游的特有种数最少,但物种多样性水平却不是最低的,这可能与这几个河段处于国界位置,为国际河流有关。濒危种分布格局与特有种分布格局较一致,特有种数多的地区,濒危种数往往也高。(4)探讨了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人口密度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了一地区对环境的压力水平,对于讨论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物种多样性水平表现出随气温、降水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物种多样性与人口密度的关系表现为在人口密度低时,物种多样性水平也较低;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水平逐渐升高;但人口密度超过环境可容纳量后,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水平逐渐下降。(5)确定了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的热点地区。根据对这3类热点地区的重叠区分析,3类热点地区的重叠区位于长江上游的岷江及其和长江干流的交汇处、嘉陵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长江中游的宜昌与洞庭湖之间江段,以及西江水系红水河流域(包括南盘江、红水河、柳江和浔江段)等。除3类热点地区重叠区外,物种多样性和特有种热点地区的重叠区还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嘉陵江、长江中游的洞庭湖、长江下游的鄱阳湖;物种多样性和濒危种热点地区的重叠区还分布在澜沧江下游;特有种和濒危种热点地区的重叠区还分布在金沙江与雅砻江交汇处。这些热点地区对今后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评述了我国鱼类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提出了优先保护建议。研究对我国已经建设的338个涉及濒危珍稀鱼类的自然保护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东西部布局不平衡、保护区规划不够合理、保护区级别有待提高、资源保护仍存在不足”等问题。已建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已涉及了除海南岛外的所有热点地区。海南岛已建立了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措施已涉及此地。此外,已建的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没有涉及相对特有性和相对濒危性均最高的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等水系的上游、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相对特有性较高的塔里木河上游以及相对濒危性高的额尔齐斯河和台湾中南部等地区,但这些地区均建立了国家级或省级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或内陆湿地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议在仍没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相对特有性和相对濒危性均最高的金沙江上游、相对特有性最高的雅鲁藏布江上游、相对濒危性最高的塔里木河中游等水域的适当位置优先建立自然保护区。

赵赴[2](2010)在《湖北神农架叶蜂亚科区系地理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作者对神农架地区共计进行了7个月的标本采集,共采集到叶蜂标本4903号。结合整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模式标本室历年累积的神农架叶蜂标本,经鉴定,共发现叶蜂亚科18属256种(包括亚种),其中中国新纪录属1属,新纪录种1种,湖北新纪录种71种,科学上尚未记载的叶蜂物种100种。本文描述了9个新种:宽齿平绿叶蜂Tenthredo latidentella Wei et Zhao,sp. nov.、山纹钩瓣叶蜂Macrophya pseudohistrio Wei,sp.nov.、神龙钩瓣叶蜂Macrophya shennongjiana Wei et Li,sp.nov.、江氏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i Wei et Li,sp.nov.、刘氏钩瓣叶蜂Macrophya liui Wei et Niu,sp.nov.、白缘钩瓣叶蜂Macrophya zhaofui Wei et Li,sp.nov.、弯毛钩瓣叶蜂Macrophya pseudoimitator Wei et Niu,sp.nov.、长柄钩瓣叶蜂Macrophya longipetiolata Wei,sp.nov、寡齿钩瓣叶蜂Macrophya pseudoannulitibia Wei et Niu,sp.nov.。新种的模式标本均存放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昆虫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实验室。根据东亚昆虫区系划分方法,初步分析了神农架地区叶蜂亚科区系成分,在古北和东亚区系类型当中,古北成分只有3种占1.17%,东亚种明显是构成该地区叶蜂区系的主体,十分突出的显示出本区叶蜂区系的东亚区系性质。第二阶梯东缘分布居首位73种,占28.52%,其次为南中国分布和“T”型分布类型,分别有52种占20.31%和49种占19.14%,再次为地区特有种40种,占15.63%,东亚广布型最少有39种占15.23%。对大别山、幕阜山、莽山、梵净山和秦岭的叶蜂区系与神农架叶蜂亚科区系进行了区系多元相似性比较分析。六地区叶蜂亚科种类合计669种,特有种类合计93种,共有种合计246种。六地区的区系相似性系数为0.3902,其中神农架和秦岭地区的贡献率明显要高于其余四个地区。六地区的区系相异性系数为0.6098,神农架和秦岭地区的贡献率稍高于其它地区,但是各地区的贡献率差别并不大。根据Jaccard(1901)提出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公式,计算出各相似性系数.神农架与秦岭的种类相似性明显高于其它地区。

何飞[3](2009)在《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地处中国西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横断山区腹心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拔高差悬殊,植物区系既古老又年轻,并随着喜马拉雅山不断地隆升不断演化和丰富。目前,川西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本文根据实地采集的9372号高等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标本记载资料,结合508个乔木样方、1157个灌木样方、1437个草本样方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共有野生高等植物314科、1402属、745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苔藓植物57科150属302种;蕨类植物46科101属453种;裸子植物7科18属69种;被子植物204科1133属6635种;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科90属184种,其中挺水植物101种,沉水植物40种,飘浮植物16种,浮叶植物27种;珍稀濒危植物44科52属6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科38属50种;陆生野生植被类型有7个植被型21个群系纲185个群系;水生野生植被类型62个,按生态类型:挺水植物群落30个;沉水植物群落18个;飘浮植物群落6个;浮叶植物群落8个。(2)本文增补了川西植物新记录63种,确定了资料中有名录记载但分布地描述不全的大量植物种在川西的具体分布地理位置。本研究发现2个新种(耧斗菜属、龙胆属)、横断山区新记录1种(圆叶茅膏菜)。(3)论文首次将川西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从科、属、种3个层面系统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性质、起源以及与其他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西高等植物类群在科属种3个分类等级上,都具有丰富、复杂、古老、过渡和特有5种特性;研究发现川西植物区系科、属、种之间地理成分性质存在分异现象:即蕨类植物区系科和属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以温带成分为主;种子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主导,而属及种以温带成分为主。本研究认为这种植物区系性质分异现象与喜马拉雅山不断隆升的地质历史有关。(4)依据川西生物多样性信息,基于区域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及其所处生态系统,应用优先保护理论,定量分析确定优先保护植物43种、兽类24种、鸟类32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6类;划分了优先保护区域4个:凉山东部区(Ⅰ区)大雪山及太阳山区(Ⅱ区)沙鲁里山中段区(Ⅲ区)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区(Ⅳ区)。

吴鹏程,贾渝[4](2006)在《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文中指出在对中国苔藓植物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最初的7个分区划分为10个分区,从华中区中分出华东区,由华北区中分出华西区,并将青藏区及云贵区内的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西藏东南部组成单独的横断山区。就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类型及可能的分布路线也作了讨论,指出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有3条,一条是从喜马拉雅地区经滇西北、川西沿长江流域到中国的东南部;一条位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和台湾之间;第三条则从喜马拉雅地区通过秦岭直至长白山区。

吴鹏程,汪楣芝[5](2001)在《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首次探讨横断山区和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关系。除较习见的一些热带苔类和藓类的科在两地区均分布外 ,近年来 ,又发现多达 14科、17属和 18种苔藓植物在中国仅见于台湾和横断山区 ,其中 13种为典型亚洲热带分布类型。分析表明这种现象的呈现有多种情况 ,而可能系原分布于两地区间的一些热带苔藓植物消失所致。同时表明 ,虽台湾海峡在第三纪后下沉已使台湾与亚洲大陆分离 ,但由于过去长期相互连接 ,台湾岛上的苔藓植物尚未产生根本性变异 ,上述热带亲缘关系也正证实了这点 ,台湾仍然是一个大陆型岛屿

二、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IS的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保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近、现代内陆水域鱼类研究历史回顾
        (一) 外国学者研究时期(1758—1927 年)
        (二) 中国学者起步时期(1927—1937 年)
        (三) 战争影响时期(1937—1949 年)
        (四) 恢复时期(1949—1980 年)
        (五) 加速发展时期(1980 年至今)
    1.2 GIS 技术在研究物种多样性格局上的应用
    1.3 本项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4 本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物种信息的收集
        2.1.2 GIS 数据的获得
    2.2 方法
        2.2.1 物种多样性组成的研究方法
        2.2.2 利用GIS 对物种多样性格局的研究方法
        2.2.3 相关生态因子的选择和处理方法
        2.2.4 热点地区的确定
        2.2.5 保护区分布格局的分析方法
        2.2.6 优先保护区域的确定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3.1.1 研究结果
        3.1.1.1 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
        3.1.1.2 基于GIS 的各阶元多样性格局
        3.1.1.3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分布格局的比对
        3.1.2 分析与讨论
        3.1.2.1 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组成特点
        3.1.2.2 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特点
        3.1.2.3 物种多样性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2 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特有性及其分布格局
        3.2.1 研究结果
        3.2.1.1 内陆水域鱼类特有种组成
        3.2.1.2 基于GIS 的内陆水域特有鱼类分布格局
        3.2.2 分析与讨论
        3.2.2.1 内陆水域鱼类特有性特点
        3.2.2.2 特有种分布格局与物种多样性格局的关系
    3.3 中国内陆水域鱼类濒危性及其分布格局
        3.3.1 研究结果
        3.3.1.1 内陆水域鱼类濒危物种组成
        3.3.1.2 基于GIS 的内陆水域濒危鱼类分布格局
        3.3.1.3 内陆水域鱼类濒危种数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
        3.3.2 分析与讨论
        3.3.2.1 内陆水域鱼类濒危性特点
        3.3.2.2 内陆水域鱼类的濒危原因
        3.3.2.3 濒危种分布格局与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分布格局的关系
    3.4 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区
        3.4.1 研究结果
        3.4.1.1 热点地区
        3.4.1.2 基于GIS 的保护区分布格局
        3.4.2 分析与讨论
        3.4.2.1 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热点地区的重叠区分析
        3.4.2.2 已建保护区的保护现状及评价
        3.4.2.3 内陆水域鱼类优先保护区建议
第4章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2)湖北神农架叶蜂亚科区系地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昆虫地理研究
        1.1.1 生物地理学概述
        1.1.2 中国昆虫区系研究概况
        1.1.3 区域性昆虫区系研究理论成果
    1.2 我国昆虫区系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1.2.1 中国昆虫区系的起源
        1.2.2 古北、东洋界的南北界限问题
    1.3 广腰亚目分类系统以及中国叶蜂区系研究概况
        1.3.1 广腰亚目分类系统
        1.3.2 中国叶蜂分类与区系研究
    1.4 神农架区系研究概况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特征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征
        2.1.5 土壤类型
        2.1.6 植被类型
    2.2 试验材料来源
        2.2.1 采集点及采集信息
        2.2.2 野外采集标本
        2.2.3 昆虫标本标签制作
    2.3 叶蜂标本制作方法
        2.3.1 回软
        2.3.2 展翅
        2.3.3 干制标本的保存法
    2.4 叶蜂雌雄外生殖器制片方法
    2.5 叶蜂区系分系研究方法
    2.6 昆虫区系的多元相似性比较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神农架叶蜂名录
    3.2 神农架叶蜂新种描述
    3.3 神农架叶蜂区系研究
        3.3.1 神农架叶蜂种类统计
        3.3.2 神农架叶蜂区系分析
        3.3.3 与周围地区的区系相似性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念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发展简史
        1.2.3 植物区系起源
        1.2.4 横断山-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形成机制
        1.2.5 植物区系的分区
    1.3 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1.3.1 优先保护物种
        1.3.2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
        1.3.3 优先保护地区与保护空缺分析
    1.4 川西植被研究进展
        1.4.1 解放前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1.4.2 建国后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主要特点
    2.2 古地理的演变
    2.3 地貌
    2.4 气候
    2.5 水文
    2.6 土壤
    2.7 植被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资料空缺分析
    3.3 野外调查方法
    3.4 区系地理分析方法
    3.5 优先保护评价方法
        3.5.1 优先保护植物的确定
        3.5.2 优先保护兽类的确定
        3.5.3 优先保护鸟类确定
        3.5.4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区域的确定
    3.6 研究流程图
4 川西苔藓植物区系地理
    4.1 种类组成
    4.2 优势科、属统计分析
    4.3 区系成分分析
        4.3.1 世界分布
        4.3.2 热带分布
        4.3.3 温带分布
        4.3.4 中国特有
    4.4 小结与讨论
5 川西蕨类植物区系地理
    5.1 科及属数量组成
    5.2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5.3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5.3.1 世界分布
        5.3.2 热带分布
        5.3.3 温带分布
        5.3.4 中国特有
    5.4 蕨类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5.4.1 世界分布
        5.4.2 热带分布
        5.4.3 温带分布
        5.4.4 中国特有
    5.5 蕨类植物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地理联系
        5.5.1 丰富度比较
        5.5.2 种的相似性比较
        5.5.3 属级区系谱比较
        5.5.4 地区间蕨类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6 川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及属排序分析
    6.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6.2.1 世界分布
        6.2.2 热带分布
        6.2.3 温带分布
        6.2.4 中国特有
    6.3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6.3.1 世界分布
        6.3.2 热带分布
        6.3.3 温带分布
        6.3.4 中国特有
    6.4 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6.5 地区间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1 种子植物属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2 区系地理成分的相似性分析
    6.6 川西与其他地区种子植物区系间亲缘关系研究
        6.6.1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及越南和尼泊尔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6.2 与邻近岛屿及澳大利亚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7 小结与讨论
7 川西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1 科属数量组成分析
    7.2 水生维管束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7.3 水生维管束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7.3.1 世界分布
        7.3.2 热带分布
        7.3.3 温带分布
    7.4 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的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4.1 世界分布
        7.4.2 热带分布
        7.4.3 温带分布
        7.4.4 中国特有
    7.5 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多样性
        7.5.1 挺水植物群落
        7.5.2 沉水植物群落
        7.5.3 飘浮植物群落
        7.5.4 浮叶植物群落
    7.6 小结与讨论
8 川西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与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1 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
        8.1.1 甘孜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1.2 凉山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2 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2.1 各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8.2.2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指数
        8.2.3 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8.3 小结和讨论
9 川西优先保护对象及区域分析
    9.1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1.1 川西保护植物区系地理
        9.1.2 保护植物分布特点
        9.1.3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2 优先保护动物确定
    9.3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确定
    9.4 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1 凉山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2 甘孜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5 保护空缺县(市)
    9.6 优先保护区域分区
        9.6.1 凉山东部地区(Ⅰ区)
        9.6.2 大雪山及太阳山地区(Ⅱ区)
        9.6.3 沙鲁里山中段地区(Ⅲ区)
        9.6.4 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地区(Ⅳ区)
    9.7 小结与讨论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4-1 川西苔藓植物名录及种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5-1 川西蕨类植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属名录及其分布分布类型
    附表7-1 川西典型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
    附表8-1 川西自然保护区概况
    附表9-1 川西国家级保护植物名录
    附表9-2 川西国家级保护兽类名录
    附表9-3 川西国家级保护鸟类名录
    附表9-4 川西陆生植被类型组成与分布概况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区
    1.1 岭南区
    1.2 华东区
    1.3 华中区
    1.4 华北区
    1.5 东北区
    1.6 华西区
    1.7 横断山区
    1.8 云贵区
    1.9 青藏区
    1.10 蒙新区
2 中国苔藓植物区系的分布类型
    2.1 特有类型的分布中心
    2.2 中国苔藓植物的分布路线

(5)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论文提纲范文)

1 横断山区和台湾的基本自然概况
2 横断山区和台湾的苔藓植物基本状况
3 横断山区和台湾间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
4 讨论
    4.1 传布的方式
    4.2 分布区的变化
    4.3 热带成分在两地区存在的意义

四、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IS的中国内陆水域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保育研究[D]. 邢迎春. 上海海洋大学, 2011(05)
  • [2]湖北神农架叶蜂亚科区系地理初步研究[D]. 赵赴.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3)
  • [3]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D]. 何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 [4]中国苔藓植物的地理分区及分布类型[J]. 吴鹏程,贾渝.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01)
  • [5]横断山区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J]. 吴鹏程,汪楣芝. 贵州科学, 2001(04)

标签:;  ;  ;  ;  

横断山脉与台湾苔藓植物的热带亲缘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