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

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

一、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沁园[1](2021)在《当代西班牙文学中的内战记忆书写与构建(1996-2008)》文中指出作为二十世纪西班牙乃至欧洲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历史事件,西班牙内战(1936-1939)及战后佛朗哥独裁(1939-1975)成为当代西班牙政治、社会、文化裂变与重塑的源动力。如何再现西班牙社会演变进程中的内战记忆一直是战后西班牙文学创作的关注焦点,其关注度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战后西班牙社会内战记忆话语的曲折发展及其代际更替的共同作用下,内战记忆的文学演示呈现了从沉默到爆发、从言说个体记忆到重构集体记忆、进而至反思文化记忆的发展脉络。这一过程始终印刻着记忆主体的身份认同、记忆认知观以及价值观的演变。然而,目前国内外研究多聚焦于西班牙内战书写的某单一主题,研究范式呈现一定局限性,尚缺乏对内战书写发展的历时性全貌研究,也鲜有从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及其价值功能维度对内战文学创作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以创作主体的代际差异及内战记忆社会话语的特殊发展轨迹为现实语境,历时性地概述内战记忆书写的嬗变历程并总结西班牙文学创作的时代特点。研究以记忆的文学演示模式为切入点,建立内战记忆书写模式类型,聚焦内战文学爆炸时期的文学作品,剖析其中记忆书写的身份认同以及文学记忆的价值取向,以期丰富记忆理论视阈下的文学研究,从而为今后西班牙文学及西班牙内战记忆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本论文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首先,作为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西班牙内战文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概括并评述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而提出拟解决的研究问题。此部分结合问题对记忆理论、记忆与身份认同以及文学记忆的功能与价值进行梳理,相关梳理与论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论文主体主要由四个章节构成。第一章在全局视域下概述了西班牙内战小说的发展进程及其历时性嬗变,从内战记忆话语演变以及创作主体双重视角总结内战小说创作的时代特征,探讨其在记忆演示模式与主题呈现上的共性特点,为后续章节中的文本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第二章侧重分析再现书写模式下记忆微光的发现与传承。记忆再现书写主要关注游离于集体记忆框架外的记忆,其目的在于发现并传承始终被宏大历史叙事遮蔽的鲜活个体或群体生命经历,挖掘记忆中人性与情感的光芒以抵抗历史黑洞。本章节通过分析《木匠的铅笔》和《沉睡的声音》,重点阐明内战个体经历中自我同一性的坚守以及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实现历程,探讨记忆再现书写的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从而突出了特殊记忆载体对记忆微光传承的重要意义。第三章重点研究记忆重构所实现的身份认同及记忆的现时思考。受到代际交替影响,探寻与重构成为有关内战记忆的主要认知模式。记忆的重构书写不是记忆的重现,而是探寻记忆主体根据自我的内战历史认知以当下视角对过去记忆的解读与阐释,继而赋予记忆现实意义,这是记忆重构书写的先决条件。本章聚焦作品《萨拉米斯的士兵》和《冰冷的心》中的“探寻-重构”框架,重点分析这一书写模式呈现的多文体杂糅特点,探索记忆重构进程中身份认同的特殊内涵,突出重构书写双时空交互背景下记忆现时化思考对内战记忆构建的作用。第四章探究记忆书写的美学创新实践对西班牙内战书写和记忆文化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分析了其价值所在。记忆解构书写尝试突破传统记忆书写范式,采用元小说结构形成叙事与评论互动的模式,将焦点从记忆文学创作转移到审视记忆产生与意义生成过程,并运用互文性写作手法解构传统叙事权威。本章节通过作品《无望的昨日》和《又一部该死的内战小说!》探讨记忆解构书写的特点,阐明作品通过运用反叙事、拼贴、戏仿等后现AI写作作手法,在历史与文学互文过程中凸显了记忆书写的虚构性,继而反思、批判当今西班牙内战记忆文化发展现状及意义。最后是本文的结语,此部分基于西班牙内战记忆书写嬗变发展的历时性概括,得出以下结论:作为内战记忆的重要媒介,西班牙内战记忆书写始终印刻着创作主体在内战认知观上的代际差异以及内战记忆话语的曲折演变历程。聚焦世纪交替之际内战文学爆炸背景下的记忆书写,本研究认为:在三种记忆书写模式视域下,西班牙内战小说在身份认同、记忆书写功能以及内战记忆认知方面实现了跨越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内战经历了从历史事件到文学事件,进而跃升至文化事件三个阶段。针对这个历程的西班牙内战书写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内战记忆对西班牙社会文化、思想意识以及价值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相关研究对今后西班牙文学及西班牙内战记忆研究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

丁明秀[2](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认为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丁灵芳[3](2020)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倡导者刘良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迎来了建国70周年。70载风雨征程,中国人民运用智慧和勤劳书写了一份满意答卷。2020年,中国步入了新的时代,新的难关正等待着中国人民前去攻克。未来有可期,不忘历史人。人是历史的缔结者,回顾中国人民从绝望中醒来拼死抵抗的曾经,若不是有他们的奋不顾身,何来今日的国泰民安。刘良模作为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而战斗群体中的一员,在抗日救亡期间高举“救国救民”的旗帜,倡导以群众歌咏的形式唤醒、组织和训练民众,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在此期间,他不仅亲身参与到国内的歌咏实践当中,还以歌咏为主题展开了不少理论探讨。同时,他还将中国的抗战歌声带到了美国,集结在美华侨和国际友人积蓄力量,继续为国内的抗战事业提供援助。本文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倡导者刘良模作为研究对象,全文内容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围绕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学术史梳理、创新点等六个问题展开论述。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先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成长环境等方面来概述刘良模生活与活动的背景,紧接着整体把握刘良模的其人其事,侧重阐述他的音乐活动。基于此,探究刘良模从事音乐活动的原因和实践基础;第二章,关注的是刘良模编创的抗战歌曲和编辑的群众歌咏着作,旨在细致分析具体内容后,发现其抗战歌曲及群众歌咏着作的特色所在;第三章,关注的是刘良模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意在探究刘良模在团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这些团体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第四章,在前三章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刘良模作为歌咏家、词作家、音乐活动家以及编辑者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并结合时代背景给予其以客观、公正、合理的历史评价。

阿瑚德[4](2020)在《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文中认为中埃友好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前202年-8年)期间,由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这也成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使“丝绸之路”成为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特别是在文化上交融与互动的古中国和古埃及,成为这条路上最耀眼的明星。四大文明古国之中的中国和埃及,都同属于东方文化圈的文明古国,其文化是璀璨的、历史是悠久的。进入二十世纪,虽然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历史挑战,各自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变革和转型,但是在文化发展以及文学艺术方面,也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中“话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洲是话剧的摇篮。据历史记载,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至今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西方出现了成熟的悲剧和喜剧,也经历了从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时期、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戏剧、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一直到19世纪现代主义戏剧的发展与演变。这长期多变的过程,使西方在出现多种戏剧思潮与丰富多彩的戏剧风格与流派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戏剧理论与研究,还拥有了诸多着名的戏剧作品与剧作家,他们发挥并起到了引领世界戏剧思潮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与埃及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很早就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表现形式。中国的传统戏曲和埃及的影子艺术等就类似于西方戏剧,但是以对话为主的文学表现形式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在接受西方戏剧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前后,中埃两国在借鉴西方戏剧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借鉴、模仿、筛选、融合的过程,最后创作出了具有丰富民族化的剧作。因此,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与埃及话剧作为分析对象,旨在通过分析西方戏剧对二十世纪中国和埃及话剧的影响,梳理两国话剧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以及比照它们的异同,着重于探讨它们相同之处;再进一步探究两国话剧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与其代表剧作的相同之处,以便促进中埃两国民族在新时代的相互理解与共识,实现促进两国文明与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目的以及研究对象。第二节主要是梳理中国对埃及话剧的研究之现状与埃及对中国话剧的研究现状。第三节论述了本研究方法、难点以及主要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两国历史与国情视角,对二十世纪话剧在中国和埃及的引入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探讨哪些内外因素有助于两国话剧的发展;二、西方戏剧如何影响到两国话剧创作的发展与成熟。相似的历史与国情背景,使中埃话剧发展过程中存在相似的生存境遇与经历。因此,本章将中埃话剧发展过程分为初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中埃话剧初期,追溯话剧作为“舶来品”在两国新土壤的产生途径与生存境遇。第二阶段,是中埃话剧发展期,重点论述推动中国和埃及话剧发展的国内外因素,并介绍此时期所涌现的优秀的剧作家与剧作。第三阶段,是中埃话剧成熟期,主要介绍中国与埃及历史与社会变革给话剧事业与研究等方面带来的新生命力。第二章:主要论述四种不同西方戏剧流派思潮对二十世纪中埃话剧创作的影响。重点探讨中埃话剧创作采用西方戏剧的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荒诞派的表现。本章在回顾流派思潮的来历与主要特点后,介绍借鉴该流派的两国话剧代表性的作品。第三章,为进一步探讨西方戏剧对中埃话剧的影响,本章则以曹禺和陶菲格·哈基姆为例,分析他们生平与代表作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曹禺与哈基姆是二十世纪中国和埃及话剧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剧作家之一,他们对中国和埃及现代话剧的发展与成熟所做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他们作为20世纪中国和埃及现代话剧大师,其剧作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具有思考性、社会意义,并一直启迪人们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思考与感悟,滋养读者的心灵。第三章主要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介绍曹禺和陶菲格·哈基姆的生活背景与成长过程,所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了解社会真实面目;教育背景所给予他们接触与钻研西方戏剧的机会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倾向以及创作来源与内涵;第二节:以曹禺的《雷雨》与哈基姆的《洞中人》两部话剧剧本为例,试图通过对两部剧本的人物形象与多种类型冲突的详细解读,指出两不剧本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位剧作家通过他们的剧作所表达对人生、命运、社会和感情等方面的独特思考与观念,他们从不同视角挖掘了人性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人”的生存困境。第四章分为两节。主要探究《雷雨》与《洞中人》在借鉴西方戏剧的两共同点。第一节重点分析西方古希腊戏剧的悲剧意识在曹禺的作品《雷雨》与哈基姆的作品《洞中人》中体现出来,揭示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冲突与悲剧命运对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的影响,揭示三部剧本所展示的命运的残酷与不可违的主要观念与表达的“人”活着就被某种超越人的能力所支配与压抑着,而不管人怎挣扎、反抗,最终的结果却付之东流的思想。第二节主要分析象征主义在两部剧作中是如何体现的,将两部相同的象征意象分为剧名、地点与人物三种,并阐述它们所蕴藏的象征意义与对深化剧本意义所起到的作用。最终,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本研究意义与目的,也探讨曹禺在《雷雨》与陶菲格·哈基姆在《洞中人》中,在借鉴了西方戏剧的基础上,所表现的独特特点与超越之处,介绍两位剧作家如何将本民族传统文化有机揉进两部剧本之中。

高玉杰[5](2020)在《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画是一个博大的世界,虽然是虚拟的,却包容万象。它是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动画电影审美体验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具有客观性和实践性,动画电影的审美体验是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活动及实践中体现出来的。虽然动画电影的审美体验研究不是美学的新论题,但是当代观众对动画电影的喜爱为何依旧居高不下?动画电影的画面与音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隐藏于动画电影中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内涵是怎样的体现的?这些问题都值得不断反思和探究。本文以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40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幻想曲》和在2000年制作的动画电影《幻想曲2000》为例,将重点从审美体验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当年《幻想曲》和《幻想曲2000》两部作品都是以动画可“听”、古典音乐可“看”为宣传噱头。影片中音乐的选取都是西方经典名作,动画师也是站在全新的视角、以动画的形式来诠释这些音乐经典,使观众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在动画领域立足百年的美国迪士尼开创了动画的先河,作为动画界的大佬,美国迪士尼虽然一路走来并不完全顺畅,但生命力始终都非常旺盛,经过长期的发展,迪士尼动画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审美特点。动画电影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有趣,音乐悦耳动听,广受大众的青睐。动画师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态度与情感,将自己审美的理念与文化取向传递给了观众。这两部动画电影不仅带给观众审美愉悦与享受,也展现了一种内在的精神美,这是一种让观众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审美体验。本文将从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三个层面来分析《幻想曲》《幻想曲2000》,从联觉、视野期待两个方面来肯定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的审美价值,从而通过这两部影片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内涵。

王旭[6](2020)在《石评梅作品的矛盾与多重性》文中研究表明石评梅作为与张爱玲、萧红、吕碧城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面对动荡的社会大环境,勇于在其作品中展现个人思想上的矛盾与困境,大胆尝试多重艺术创作手法,打破时空界限,将思想上的矛盾性与艺术上的多重性集中体现在她近十年的文学创作之中,表现了她较为独特的思想品格和审美追求。本文拟从石评梅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入手,将其个人思想经历与具体文本相结合,深入研究石评梅作品中潜藏的矛盾与多重性,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探究石评梅作品思想上的矛盾性。从积极战斗与消极颓废、肯定复仇与否定复仇以及英雄歌颂与英雄消解三方面的矛盾,分析石评梅在对待革命问题上的矛盾态度,展现她与其他革命作家文学创作态度上的差别;从对基督教的虔诚与怀疑以及对其他宗教的接受与杂糅角度探索石评梅宗教观念的复杂性,进而表现其思想上的矛盾与游离。第二章,探讨石评梅作品艺术上的多重性。以写实性与虚幻性、象征性与抒情性以及文学性与通俗性三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映照的艺术特性展现石评梅独特的审美意识和文学追求。第三章,探求石评梅作品矛盾与多重性的形成根源。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对石评梅作品形成矛盾与多重性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通过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对比对石评梅作品的独特性加以分析,展现石评梅与其他作家的不同之处。结语部分则论述了石评梅作品的独特之处和文学价值。作为中国现代初期的青年女作家,石评梅的作品表现了中国现代第一批女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大环境时的精神困境与思想矛盾;她对艺术特性的融合与运用,展现了她较为卓越的审美感悟力与文字操控力,体现了她个人较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因此,石评梅不该被粗略地划归为“革命作家”一派,其作品在当今仍存在着被重新阐释的空间与可能性。

赵鑫愉[7](2020)在《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唤醒教育理论,以初中现代散文为视角,提出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并探索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致力于实现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应然价值。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本论文对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及实现策略进行文献综述。除却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依据与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本文的研究依据为唤醒教育理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从心理上、思维上概括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其中,心理上: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较差、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重视他人评价;思维上:具有较低层次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显着发展、独立探究意识增强。第二部分为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是: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初中生散文学习的期待;思维品质由感性向理性思维提升;基于生命意识的觉醒,由情感体验转向精神共鸣;提高审美情趣的层次和养成水平;基于创新意识的觉醒,提升创新意识水平和能力。各价值要素的内在关系为:增强学习期待是前提;提升思维品质是关键;由情感体验转向精神共鸣是内涵体现;提高审美情趣是必要条件;创新水平的提升是实现途径。第三部分为当前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论文总结了当前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初中生情感动机没有被充分激活;教师缺少对其思维品质养成的的有效指导;其难以获得深刻的精神共鸣;教师未能将审美情趣作为目的之一融入到其散文学习中;其难以提升创新能力。其中,教师的教学是主要原因,包括六个方面:教师未充分认识初中生散文学习的独立地位和情感;初中生的元认知能力缺失教师的指导;教师未能充分注意到现代散文教学的生命意识;教师对审美教育缺失正确理解;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使教学模式单一化程式化;教师忽略了创新能力对于现代散文学习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为基于唤醒教育理论,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价值实践路径。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价值的实践路径,路径包括五个方面:唤醒自我意识,激发初中生散文学习期待;发展与提升初中生的思维品质;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初中生对生命地积极思考;培养初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唤醒创新力量,提升初中生现代散文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韦艺[8](2020)在《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关注的重点。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是语文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是一缕清风,其教学手段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王崧舟老师是“诗意语文”教学的先行者,但是目前对他的研究繁杂且零碎,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本文以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相关“诗意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考察和探究。在此基础上,对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思考。论述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从中国文化、西方哲学思想以及教育思潮三个方面对王崧舟“诗意语文”思想基础进行探究。从“诗意语文”发展阶段、课程价值取向、教学环节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将王崧舟与董一菲进行比较,从而论述其“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第二部分,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来探究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从深入思考“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之间的关系、“诗意语文”教学能否为中小学生思维训练创造条件、“诗意语文”教学风格能否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提供帮助三个方面来探究“诗意语文”教学的得与失、现在与未来,力求能够补充和发展王崧舟“诗意语文”研究的成果。

魏晓哲[9](2020)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唤醒教育法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唤醒教育法主张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主张利用启发对话的方式唤醒学生的主动思考,科学性与人文性两者结合,从而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完整性。散文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悟,这个感悟与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人生阅历密切相关。散文的此特点启发教师在对散文进行教学时,应当在文字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之间架起一条桥梁使学生对作者笔下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真切的体验,又要引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使其看到文本背后的思想意蕴。基于此,本研究将唤醒教育法与初中散文教学相结合,在具有可供支撑的理论基础之上,为当下的初中散文教学提供一种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教学方法。在本文中,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唤醒教育法运用于散文教学中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以及发展历程进行概述。第一章主要是界定唤醒教育法的相关概念以及论述相关理论支持并分析运用于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二章对窦桂梅老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熊芳芳老师、余映潮老师执教的《春》;王君老师、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老王》作为研究案例,对每个案例都是围绕案例背景、案例介绍、案例分析逐一展开深入的分析,从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入挖掘唤醒教育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要点。第三章是在分析名师教学案例的基础之上归纳唤醒教育法在散文教学中的具体使用形式。在散文教学中,使用唤醒教育法不仅可以用于教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唤醒,也可以用于备课阶段教师率先完成对自己的唤醒。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开放性解读”“文本互涉性解读”“个体体验性解读”“审美超越性解读”的方法以为唤醒学生的“联想”“整体性思维”“主体性思维”“内在觉醒”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感知环节”“品读环节”“鉴赏环节”四个教学环节中分别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思维潜能”“审美体验”“成长觉悟”。第四章是笔者将唤醒教育法运用于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探索。将唤醒教育法与散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案例表明,唤醒教育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机械教学忽视散文美感的教学状况,也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散文教学的支架,改变散文教学泛人文化,忽视学生思维训练的教学现状。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切的体验,在对话中获得理性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生命成长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出散文教学的优势。

贾莹[10](2020)在《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文中研究说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密切相关。研究学生对教育而言意义重大,故本文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来解读当代好学生的标准。本文通过对小学在校教师和普通民众的访谈,了解了校内外人士对好学生的认知,还剖析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和儿童电影中的学生形象,认识到教育领域的好学生的形象都是虚化的,浮于表面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好学生是觉醒的学生,是明智、理性、具有创造性的学生,这类学生是真正的学生,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他们是自由快乐之人,他们自然地享受着生命本原的美好。因此,笔者研究好学生的标准的目的就在于呼吁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真正的好学生,把处于愚昧状态中的学生唤醒,促使他们觉醒,让他们在清醒的境况下生活。本研究总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从古代和现代对比分析了学生觉醒的重要性;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运用的儿童觉醒的理论;第三章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个方面确立了好学生的“觉醒”标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别从家长与学生的视角、教师的视角、教科书视角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考察了解他们眼中的好学生的标准;第七章上升到文化层面以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为时间点对中国电影中的好学生形象展看解读,与好学生的觉醒标准进行对照;最后一章进行总结概括,对比分析上述各个层面对好学生的认识与好学生标准的异同,批判总结出好学生的生成路径即儿童觉醒的途径。本论文以尼采与叔本华的觉醒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好学生的标准的研究得出现行的教育体系下的好学生并非真正的好学生,现代学生具有盲目顺从、中规中矩、懒惰怯懦等弊病,不是真正的好学生,真正的好学生应当是觉醒的学生,为了教育的发展与儿童的成长,我们必须促使儿童觉醒,使儿童能够以人的角色、自己的角色、学生的角色独立存在,能够真正为自己而活着。

二、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西班牙文学中的内战记忆书写与构建(1996-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西班牙内战小说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目前研究局限性及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理论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理论与方法
        三、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当代西班牙小说内战记忆书写的发展嬗变
    第一节 佛朗哥时期: 萌芽与初步发展
        一、内战期间: 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分裂下的记忆书写
        二、1940-50年代: 个体生存的现实主义书写
        三、1960年代: 由现实主义向自我叙事转向
    第二节 民主过渡时期: 内战小说的多元化发展
        一、过渡时期(1975-1978): 个体记忆的自我书写
        二、民主巩固时期(1978-1996): 代际交替下内战记忆书写模式的重生
    第三节 世纪之交(1996-2008): 新时期内战小说的兴起
        一、世纪之交: 内战记忆之争
        二、内战小说爆炸: 内战书写的代际特点
    小结
第二章 记忆再现书写: 记忆微光的发现与传承
    第一节 “记忆微光”的再现
    第二节 《木匠的铅笔》: 记忆再现与身份探寻
        一、木匠的铅笔: 多重记忆与情感的载体
        二、“执权者”埃尔瓦: 身份的混沌与重塑
        三、“战败者”达·巴尔卡: 身份的坚守与抗争
        四、囚犯群体: 抵抗记忆政治的共同体
    第三节 《沉睡的声音》: 内战记忆再现与女性主体身份认同
        一、沉默: 历史记忆中的边缘地位
        二、日记: 内战记忆书写载体与精神传承
        三、个体成长与女性群像: 创伤记忆与身份追寻
    小结
第三章 记忆重构: 历史的现时化思考与阐释
    第一节 内战记忆之重构书写
    第二节 《萨拉米斯士兵》: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探险
        一、非虚构修辞的应用
        二、历史探寻与自我认同
        三、记忆的现时化审视
        四、“塞尔卡斯效应”
    第三节 《冰冷的心》: 家族记忆映像中的“两个西班牙”
        一、揭开尘封已久的家族历史记忆
        二、重构家庭记忆中的身份认同
        三、家庭记忆: 国家历史记忆的隐喻
    小结
第四章 记忆解构: 内战记忆文化的批判与反讽
    第一节 内战记忆之解构书写
    第二节 《无望的昨日》: “行进式”小说的创作解构
        一、元小说结构与互文性解读
        二、寻找“批判性读者”
    第三节 《又一部该死的内战小说!》: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
        一、书写与评论的平行互动
        二、集体遗忘下的记忆消解
        三、批判性改写的现实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工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理由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一)童谣
        (二)儿歌
        (三)儿童诗
    二、童话
        (一)童话与教育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三)借鉴中改写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三、儿童小说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四、儿童剧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一、深重的苦难
        (一)生活的困苦
        (二)精神的创伤
        (三)生命的消亡
    二、激烈的抗争
        (一)反抗者的旗帜
        (二)抗争中的和声
        (三)黑暗里的低吟
    三、满洲的颂歌
        (一)悬赏征文
        (二)献纳文体
    四、艺术特色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结语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3)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倡导者刘良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归纳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五)学术史梳理
        1.刘良模推广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概览
        2.刘良模传唱《义勇军进行曲》概论
    (六)创新点
一、刘良模的活动时代与生命轨迹
    (一)活动时代
        1.政治经济背景
        2.文化发展背景
        3.成长环境
    (二)其人其事
        1.一气呵成的求学之路
        2.颠沛流离的抗战之旅
        3.顺应时代的从政之行
    (三)思想成因与实践基础
        1.思想成因
        2.实践基础
二、编创抗战歌曲与编辑歌咏着作
    (一)抗战歌曲及其艺术特色
        1.代表性抗战歌曲
        2.抗战歌曲的艺术特色
    (二)群众歌咏着作及其评价
        1.《民众歌咏A.B.C.》
        2.《青年歌集》
三、组织领导抗日救亡团体
    (一)民众歌咏会
        1.组织形式
        2.活动内容
    (二)青年会军人服务部京沪支部
        1.组织形式
        2.工作内容
四、刘良模的贡献与历史评价
    (一)作为歌咏家的刘良模
        1.潜心教唱指挥以身作则为典范
        2.不畏艰难险阻事必亲躬为信念
        3.总结歌咏经验推广普及为宗旨
    (二)作为音乐活动家的刘良模
        1.辗转城乡传播抗战歌曲
        2.远赴美国传递抗战歌声
    (三)作为词作家的刘良模
        1.吹响时代号角作国民的发声者
        2.传播抗战意识作思想的引领者
    (四)作为编辑者的刘良模
        1.细心遴选汇歌成集
        2.联合实际辑语成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刘良模撰写有关音乐的文章
附录2 20 世纪30至40年代刘良模活动影像
附录3 20 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现状(刘良模摄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课题来源或研究背景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中埃话剧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埃及对中国话剧研究现状
        二、中国对埃及话剧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难点
第一章 西方戏剧对20世纪中埃话剧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与埃及话剧初期
        一、中国话剧初期
        二、埃及话剧初期
    第二节 中国与埃及话剧发展期
        一、中国话剧发展期
        二、埃及话剧发展期
    第三节 新中国与新埃及话剧成熟期
        一、新中国话剧成熟期
        二、新埃及话剧成熟期
第二章 西方戏剧流派思潮对20世纪中埃话剧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象征主义
        一、中国话剧象征主义
        二、埃及话剧象征主义
    第二节 现实主义
        一、中国现实主义话剧
        二、埃及现实主义话剧
    第三节 古典主义
        一、中国古典主义话剧
        二、埃及古典主义话剧
    第四节 荒诞派
        一、中国荒诞剧
        二、埃及荒诞剧
第三章 曹禺《雷雨》与陶菲格·哈基姆《洞中人》
    第一节 曹禺与哈基姆生平与创作生涯
        一、曹禺生活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哈基姆生活背景与社会环境
    第二节 曹禺与哈基姆创作生涯
        一、曹禺创作生涯
        二、哈基姆创作生涯
    第三节 《雷雨》与《洞中人》剧本简介
        一、《雷雨》简介
        二、《洞中人》简介
        三、《雷雨》和《洞中人》的异同
第四章 西方戏剧对《雷雨》与《洞中人》的影响
    第一节 古希腊戏剧对《雷雨》与《洞中人》的影响
        一、悲剧命运观念
        二、《雷雨》、《洞中人》与《俄狄浦斯王》的相同之处
    第二节 象征主义在《雷雨》与《洞中人》的体现
        一、剧名象征
        二、地点象征
        三、人物的象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的介绍
    第一节 动画片创作缘起
    第二节 影片中的音乐
第二章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审美层次
    第一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语言
    第二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形象
    第三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艺术意蕴
第三章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审美体验
    第一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联觉
    第二节 《幻想曲》《幻想曲2000》中的期待视野
第四章 动画电影审美中的文化特性及社会人文内涵
    第一节 迪士尼动画片中的文化特性
    第二节 从迪士尼动画片中看社会人文内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石评梅作品的矛盾与多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石评梅作品思想上的矛盾性
    (一)对待革命问题上的激进与颓废
        1.积极战斗与消极颓废的矛盾
        2.肯定复仇与否定复仇的矛盾
        3.英雄歌颂与英雄消解的矛盾
    (二)宗教上的绝对虔诚与相对怀疑
        1.对基督教的绝对虔诚
        2.对基督教的相对质疑
        3.石评梅宗教观的复杂性
第二章 石评梅作品艺术上的多重性
    (一)写实性与虚幻性
        1.写实性的坚持
        2.虚幻性的释放
    (二)象征性与抒情性
        1.象征性的表达
        2.抒情性的展现
    (三)文学性与通俗性
        1.文学性的保留
        2.通俗性的融入
第三章 石评梅作品中矛盾与多重性存在的根源
    (一)矛盾与多重性存在的内在原因
    (二)矛盾与多重性存在的外在原因
    (三)矛盾与多重性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五)小结
一、研究依据与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
    (一)研究依据
        1.唤醒教育理论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3.“语文核心素养”
    (二)初中生学习心理特征
        1.心理特点
        2.思维特点
    (三)小结
二、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其内在关系
    (一)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类别统计及分析
        1.初中现代散文篇目构成类别统计
        2.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篇目分析
    (二)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
        1.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增强初中生散文学习的期待
        2.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的思维品质由感性向理性提升
        3.基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初中生由情感的体验转向精神共鸣
        4.基于生命意识的觉醒——提高初中生审美情趣层次和养成水平
        5.基于创新意识的觉醒——提升初中生的创新意识水平和能力
    (三)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的内在关系
        1.学习期待的增强是价值要素的前提
        2.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价值实现的关键
        3.由情感的体验转向精神共鸣是价值的内涵体现
        4.审美情趣层次和水平的提高是价值的必要条件
        5.创新意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是价值实现的途径
    (四)小结
三、当前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调查
        1.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设计
        2.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现状的教师访谈设计
    (二)当前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初中生现代散文学习的情感动机没有被充分激活
        2.教师缺少对初中生思维品质养成的有效指导
        3.初中生难以在现代散文中获得深刻的精神共鸣
        4.教师未能将审美情趣作为目的之一融入到初中生散文学习中
        5.初中生难以在现代散文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当前初中现代散文教学问题存在的归因
        1.教师未充分认识初中生散文学习的独立地位和情感
        2.初中生的元认知能力缺失教师的指导
        3.教师未能充分注意到现代散文教学的生命意识
        4.教师对现代散文的审美教育缺失正确理解
        5.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不足使教学模式单一化程式化
        6.教师忽略了创新能力对于现代散文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小结
四、基于唤醒教育理论,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价值实践路径
    (一)唤醒自我意识,激发初中生散文学习期待
        1.导入现代散文写作背景,唤起初中生的阅读动机
        2.勾勒散文生活情景,引起初中生情感意义的融入
        3.把握散文关键节点,促进初中生理性思考和判断
        4.强化散文经验意识,增进初中生对生活的多元感受
    (二)唤醒自我意识,发展与提升初中生的思维品质
        1.重视生活体验,将初中生的形象思维推进到应然水平
        2.梯级设问,初中生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融合思考
        3.对比阅读,初步唤醒初中生简单的思辨性思维
        4.关注生成,唤醒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意识
    (三)唤醒生命意识,启发初中生对生命地积极思考
        1.挖掘散文的情感,多角度丰富初中生的情感世界
        2.研讨散文的思想,初中生深度品味思想内涵
        3.体悟散文的精神,初中生多元解读人生意义
    (四)唤醒生命意识,培养初中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1.创设趣味活动,较为深入地理解散文文化中美的意蕴
        2.解读散文审美层次,提高初中生的个性化审美解读能力
        3.注重生活体验,引导初中生发现、感受、表达、评价生活中的美
    (五)唤醒创新力量,提升初中生散文创新意识和能力
        1.加强语言积累,促进初中生对语言现象进行总结与评价
        2.着眼散文留白,引导初中生捕捉多维度的创作灵感
        3.延伸散文内蕴,给予初中生个性化表达的空间与机会
    (六)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8)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 王崧舟特级教师成长研究
        (二)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研究
        (三)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四) 王崧舟“诗意语文”在各学段的教学实践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概述
    第一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文化的影响——诗性文化
        二、西方哲学的影响——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三、教育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第二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及内涵
        一、“诗意语文”的发展阶段
        二、“诗意语文”的内涵
    第三节 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的特点
        一、自由对话推动课堂教学
        二、想象思维渗透教学内容
        三、擦除式板书展现教学环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研究
    第一节 “诗意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二、“诗意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艺术
    第二节 “诗意语文”作文教学研究
        一、“诗意写作”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诗意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诗意写作”教学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
        一、“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二、“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三、“诗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超越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诗意语文”与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文化教育
        一、“诗意语文”与语文课程性质的关系
        二、“诗意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诗意语文”教学与中小学生思维训练
        一、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
        二、“诗意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节 “诗意语文”教学风格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中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二、“诗意语文”教学风格对中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启发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唤醒教育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散文教学与唤醒教育法
    一、概念界定
        (一)初中散文教学
        (二)唤醒教育法
        (三)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唤醒教育法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三、唤醒教育法运用于初中散文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可行性:散文是唤醒教育法的主阵地
        (二)必要性:依据学情,落实语文课标
第二章 名师教学中的唤醒教育法
    一、《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呈现
        (三)案例分析
    二、《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呈现
        (三)案例分析
    三、《老王》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案例呈现
        (三)案例分析
第三章 唤醒教育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备课阶段
        (一)多元开放性解读,唤醒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二)文本互涉性解读,唤醒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三)个体体验性解读,唤醒学生的主体思维
        (四)审美超越性解读,唤醒学生的内在觉醒
    二、教学阶段
        (一)导入环节,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感知环节,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
        (三)品读环节,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鉴赏环节,唤醒学生的成长觉悟
第四章 唤醒教育法运用于初中散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课例呈现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一)唤醒教育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二)教学实践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当代儿童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好学生的价值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学生
        二、儿童
        三、好学生
        四、觉醒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学生概念的相关研究
        二、好学生定义的相关研究
        三、好学生评价制度的相关研究
        四、儿童觉醒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内容分析法
第一章 沉睡中儿童的觉醒
    第一节 不完整的儿童
    第二节 如何实现学生的觉醒
第二章 儿童觉醒理论
    第一节 作为独立个体而活
    第二节 回归简单和诚实
    第三节 勇于批判与质疑
    第四节 叔本华型的人
第三章 好学生的觉醒标准
    第一节 德育方面的觉醒
    第二节 智育方面的觉醒
    第三节 体育方面的觉醒
    第四节 美育方面的觉醒
    第五节 劳育方面的觉醒
第四章 民众眼中的好学生是否觉醒
    第一节 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好学生作为人的觉醒
    第三节 好学生灵魂的觉醒
    第四节 好学生文化层面的觉醒
    第五节 评价与总结
第五章 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否觉醒
    第一节 道德——养育学生善的行为
    第二节 知识——把学生从无知状态中引导出来
    第三节 伦理——追求幸福完整的人生
    第四节 学生自我的觉醒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好学生形象
    第一节 积极正面的学生形象
    第二节 负面消极的学生形象
第七章 中国电影中的好学生形象分析
    第一节 电影《苗苗》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第二节 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第三节 电影《花儿朵朵》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第四节 电影《四个小伙伴》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第五节 电影《朝霞》中的学生形象解读
    第六节 评价与总结
第八章 好学生的生成路径——儿童的觉醒
    第一节 未觉醒学生的特征
    第二节 教育启蒙与精神唤醒
    第三节 儿童觉醒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发表论文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西班牙文学中的内战记忆书写与构建(1996-2008)[D]. 张沁园.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倡导者刘良模研究[D]. 丁灵芳.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西方戏剧影响下的中埃话剧比较研究 ——以曹禺《雷雨》与哈基姆《洞中人》为例[D]. 阿瑚德. 山东大学, 2020(12)
  • [5]迪士尼动画片《幻想曲》《幻想曲2000》审美体验研究[D]. 高玉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石评梅作品的矛盾与多重性[D]. 王旭.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唤醒教育视域中初中现代散文教学的价值要素及实践研究[D]. 赵鑫愉.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8]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研究[D]. 韦艺. 苏州大学, 2020(03)
  • [9]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唤醒教育法探究[D]. 魏晓哲.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论好学生 ——基于觉醒的立场[D]. 贾莹.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唤醒学生沉睡的音乐意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