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一、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岳鸿超[1](2021)在《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制备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五指毛桃是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的干燥根,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等功效,常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风湿痹痛、肺痨咳嗽等证。是岭南地区常用药,由于其补气功效类似黄芪,且药性温和,补而不峻,与黄芪分别被称为“南芪”和“北芪”。本课题通过将五指毛桃和黄芪进行配伍,优化提取工艺,制备成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并进行质量评价和药效学考察。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提取料液比、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对复方五指毛桃提取物中多糖含量的影响,每个因素选取最优的三个水平,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确定复方五指毛桃的最优提取方式为,提取料液比为1:20次,提取时间为2 h,提取次数2次,并且通过验证实验,证实了所得的优化条件的合理性、稳定性和可靠性。(2)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以出粉率为指标,考察了进料浓度、进风温度、进料速度对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的影响,结果表明,进风温度180℃,进料浓度1g/mL,进料速度20RPM。重复验证三次,所得试剂产品出粉率为24.6±0.01%,该结果与模型数据接近,拟合程度较好。(3)对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的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及质量评价,产品中补骨脂素的含量为0.2668 mg/g;黄芪甲苷含量为0.2555 mg/g;总多糖含量为5.3 g/100 g;水分含量1.2%;喷雾干燥出粉率24.6%;溶解时间40.79 s;湿润时间59.97 s,并且对产品进行感官评价和贮存60天内的含水量和溶解时间和感官变化进行记录与考察,结果表明其吸水性及稳定性良好,便于储存。(4)以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为药效研究指标,考察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的抗疲劳作用。实验证实药物稳定有效,达到预期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的工艺,制备工艺合理,质量评价及稳定性较好,科学可行。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数据支撑。

朱成香[2](2021)在《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精(Polygonati Rhizoma)为常用药食同源性植物,主要含有多糖、皂苷、生物碱等化学成分,其中多糖(Polygonatum sibiricum Polysaccharides,PSP)是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现代研究表明,PSP具有保护肝脏、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铅镉是贵州环境污染中常见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的危害。研究发现,少量铅镉累积可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临床上常采用金属螯合剂、营养元素和维生素等治疗,但存在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亟需开发新型的治疗药剂。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造成的肝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其药效学特征、相关作用机制不清楚,阻碍了PSP深度开发利用。因此,本研究基于贵州铅镉复合重金属污染情况探究中药黄精提取物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以深入评价其药效学特征和探索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以及PSP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本研究采用热水提取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PSP最佳提取条件,然后进行纯化研究,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明确基本的化学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灌胃方式建立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模型,从各组小鼠基本行为特征,体重和脏器指数,血常规,肝组织AST、ALT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进行较为系统的药效学评价,基本阐明PSP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的药效学特征。最后从传统氧化应激靶标和非靶向脂质组学两个角度进行PSP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探索。通过本研究以深入评价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的药效特征及作用机制,为其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黄精生药材经切厚片、碎成粗粉、脱脂后,通过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可得PSP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2 g?m L-1,时间2 h,温度72oC,并进行3次平行实验验证,得到PSP提取率为21.00±0.03%,与模型预测值接近,表明模型可靠。采用最佳方法提取制备PSP,得率为2.08%,并对其纯化后,可得PSP总糖含量64.70%;然后从理化性质分析PSP组成,可得蛋白质含量1.45%,糖醛酸含量0.30%,单糖主要含有Man、Glc、Gal和Arb,还含有少量的Rha、Glc A,主要摩尔比值为76.4:8.9:2.8:1.2。上述研究结果可基本明确PSP的组成,为后续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奠定基础。2.通过建立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KM小鼠模型,探究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肝损伤的作用效果。造模和给药5周后,观察到PSP治疗组小鼠体重增加、心脏脏器指数增加和肝肾脏器指数降低,同时发现肝脏组织中AST、ALT表达降低(P<0.05),红细胞(RBC)数量增加,对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PSP组小鼠在肝脏组织细胞坏死、排列以及水泡变性方面均有较好的改善,表明PSP对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有较好的作用效果。3.通过检测肝脏组织中氧化指标发现,铅镉模型组能降低肝脏组织中GSH-PX活力值(P<0.05),增加SOD、LDH活性和MDA含量;PSP组能降低SOD、LDH、GSH-PX活性和MDA含量,表明PSP能通过降低SOD、LDH活性和MDA含量来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提高机体抗氧化活力。4.通过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差异脂质代谢,结果显示,空白组和模型组共筛选出24种差异脂质代谢物,包含4种脂肪酰基(FA)、13种甘油磷脂(GP)、4种烯醇酯(PR)和3种鞘脂(SP)。通过分析发现PSP能调节铅镉复合重金属造成的代谢紊乱,与铅镉模型组相比,PSP治疗组3种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Ginkgolide B、和Sphingosine-1-Phosph-ate6种脂质上调,3种磷脂酰乙醇胺(PE)、2种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SM、Bexarotene和Abietic acid 8种脂质下调,差异性脂质代谢物趋于空白对照组。对筛选的24种差异性脂质进行通路分析,发现主要与亚油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相关。研究结果表明PSP能调节铅镉重金属引起的脂质代谢紊乱,可能是通过调节亚油酸代谢通路、鞘脂代谢通路和甘油磷脂代谢通路调节机体脂质代谢紊乱。本研究为临床治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潜在治疗性药剂的研发以及PSP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国宾[3](2021)在《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牛蒡是一种药食同源类植物,在中国被广泛栽培。在牛蒡根精深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为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近来使用固态发酵技术进行牛蒡根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引起大家的关注。研究表明,固态发酵技术具有促进有效成分析出、产生新的活性物质、改良风味及增加功效等优点。本试验首次比较了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化学成分,然后以筛选出的安丘牛蒡根下脚料为发酵基质,采用赤芝为发酵菌种,对其进行固态发酵,优化其发酵条件及发酵基质配方,并对发酵前后菌质化学成分变化开展了初步研究。旨在探讨出一种适合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的发酵体系,以提高发酵菌质中有效化学成分含量,为新型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依据。(1)不同产地牛蒡根下脚料的化学成分测定。根据牛蒡根下脚料主要来源地区,选择了安丘、徐州、毫州、苍山、陇南和城阳地区的牛蒡根下脚料,对其化学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以便筛选出最适赤芝发酵基质。在营养成分方面,安丘样品中菊糖、总糖、氨基酸、核苷总量、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0.40 g/100 g、11.79 g/100 g、0.72 g/g、0.66g/g、185.04μg/g;城阳样品中还原糖含量最高,含量为0.09 g/g,与毫州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功效成分方面,安丘样品中类黄酮含量最高,含量为6.72 mg/g,与陇南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城阳样品中总三萜酸含量最高,含量为0.15 mg/g,与徐州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挥发性物质方面,安丘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为108种,其中醛、醇、酮、烯、氮杂环种类相对较多,分别为23、11、11、9、19种;城阳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少,为67种,其中醛、氮杂环种类相对较多,分别为15、10种。安丘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相对含量为78.47%,其中醛、醇、有机酸、氮杂环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35%、7.31%、10.28%、12.76%;城阳样品中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最低,相对含量为14.23%,其中醛、醇类等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均较低。赤芝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丰富的碳、氮源及其它营养物质,因此选择碳氮源相对较丰富的安丘地区牛蒡根下脚料作为赤芝固态发酵基质。(2)赤芝固态发酵牛蒡根下脚料工艺参数优化。以发酵液培养时间、p H和菌丝干重为指标,对种子液的培养时间、p H进行单因素优化,种子液优化结果:优化得到赤芝菌丝体种子液培养基最佳发酵时间为70 h,p H4.5左右,此时菌球表面毛刺均匀,颜色浅,生长旺盛;镜检菌丝壁上无明显芽头和锁状联合,并有少量菌丝体自溶,无杂菌;气味清香,菌丝球多,稍粘稠,此时种子液作为接种种龄的菌丝适宜。以染菌情况、长满时间、菌丝体长势为指标,对固态发酵条件的灭菌时间、含水量、接种量、装袋量、温度、发酵时间进行单因素优化,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确定了牛蒡根下脚料(湿料)最佳灭菌时间为:2 h(121℃),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含水量65%、接种量10 m L/100 g、装袋量300 g/袋、温度26℃、发酵时间16 d,在该条件下,赤芝菌丝体生长快且浓密洁白、满袋时间最短。以长满时间、菌丝体长势为指标,对固态发酵配方的不同碳源(葡萄糖、蔗糖、可溶性淀粉、麦芽糖、果糖、及乳糖)、氮源(硫酸铵和磷酸氢二铵(无机氮源)以及蛋白胨、酵母浸粉和鱼粉蛋白胨(有机氮源))进行单因素优化,固态基质配方初步优化结果: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可溶性淀粉组菌丝体生长最快,满袋时间最短,且发酵菌质中氨基酸、蛋白质及总三萜酸物质含量最高;确定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蛋白胨组菌丝体生长最快,满袋时间最短,且发酵菌质中氨基酸、蛋白质及总三萜酸物质含量最高。(3)赤芝固态发酵牛蒡根下脚料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试验以第7、10、13、16、19d为时间点,对每个时间点中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总糖、还原糖和菊糖和核苷酸(胞苷、尿苷、鸟苷、肌苷和腺苷))、功效成分(类黄酮和总三萜酸)、挥发性物质(烯类、胺类、烷烃类、醛类、醚类、醇类、酯类、酮类、酚类、有机酸类、含硫类、氮杂环类、氧杂环类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成分或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在营养成分方面,氨基酸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降低(P<0.01),在发酵第19 d时含量最低,含量为5.63 g/100 g;蛋白质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发酵第16 d时含量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1.16倍;牛蒡根下脚料经过赤芝菌丝体发酵后,总糖、菊糖含量与未发酵相比极显着性降低(P<0.01),发酵过程中呈逐渐降低趋势;还原糖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在发酵第13 d时含量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3倍。这可能说明总糖和菊糖在发酵过程中被赤芝菌丝体利用和转化,证明固态发酵具有“双向性”。核苷总量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在发酵第16 d时核苷总量达到最高,约为未发酵样品的14.25倍,并且发酵后产生了新的核苷物质(鸟苷、肌苷、腺苷)。在功效成分方面,类黄酮化合物发酵前含量为6.72 mg/g,发酵菌质中未检出;总三萜酸含量在发酵后极显着性升高(P<0.01),约为未发酵样品的3.29倍,说明赤芝-牛蒡根下脚料发酵能够产生三萜类化合物。在挥发性物质方面,发酵第16 d菌质中总挥发性成分种类比未发酵样品中减少,其中烯、烷烃、醛、醚、醇、有机酸和氮杂环类化合物种类在发酵后明显减少,尤其是醇、有机酸和氮杂环类化合物变化最为明显,分别由11、8、19种减少为3、2、9种,总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增加了83.74%,醛、酮、氧杂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显着提高,分别由26.35%、3.05%、4.34%升高到91.42%、22.38%、20.21%,且发酵后去除和降低了较难闻的高含量香气成分,在发酵第16 d菌质中,15种香气成分具有较高含量,异戊醛、己醛、糠醛、苯甲醛、5-甲基呋喃醛、苯乙醛、可卡醛、甲基壬基甲酮及2-乙酰基吡咯具有较好的香气品质,对发酵菌质的香气品质形成起着直接促进作用,且未发酵样品中β-榄香烯、2-甲基丁醛、反式-2-壬烯醛、2-丁基-2-辛烯醛、2-乙基己醇、5-甲基-2-己酮、己酸和庚酸类高含量化合物在发酵后消失,说明牛蒡根下脚料经发酵后降低或者去除了牛蒡根本身的不良气味,香气品质大幅度提高。综上所述,通过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发酵结果表明,固态发酵技术有利于赤芝-牛蒡根下脚料蛋白质、还原糖、核苷总量、总三萜酸含量的大幅度提高。牛蒡根下脚料经过赤芝发酵后去除和降低了较难闻气味,愉悦的气味得到较好的呈现,为相关企业对新型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及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思路。

张凯丽[4](2021)在《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人成年之后,随着慢慢变老,人体会产生一系列结构和功能上变化,一些疾病也会相继出现,例如老年痴呆,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和癌症等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如何保证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归芪多糖由经典验方“当归补血汤”衍生而来,其主要原料为当归和黄芪。研究表明归芪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例如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保护心脏功能以及延缓衰老等。但是关于归芪多糖延缓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以当归和黄芪为原料,采用经典的水提醇沉法制备归芪多糖,通过D-半乳糖诱导建立大鼠衰老模型,以白藜芦醇(Res)为阳性药物对照,研究分析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的保护作用。运用生化技术检测血清和脑组织中SOD、GSH以及MDA的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归芪多糖对脑组织病理学的改变;分别通过Western Blot和RT-PCR法研究分析p53,p16,Cyclin D1,SIRT1等蛋白的表达以及m RNA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组织凋亡因子Bax和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最后,通过脑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线粒体膜肿胀程度以及mtDNA突变情况,分析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进而全面揭示归芪延缓大鼠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1)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出含量为80.06%的归芪多糖,得率为9.6%。为后续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衰老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2)D-gal作用于大鼠后,几乎所有大鼠活动减少,行为笨拙,背部毛发变黄,变粗,掉毛,嗜睡,精神状态较差,皮肤羟脯氨酸(HPY)含量降低,脑组织呈现出衰老样改变;经归芪多糖干预后,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的同时,脑组织的衰老病灶有所改善。(3)氧化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归芪多糖提高了衰老大鼠皮肤组织,脑组织和血清中SOD,GSH水平,显着降低其MDA(P<0.05)含量,提示归芪多糖可能通过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延缓了大鼠的衰老。(4)SIRT1和乙酰化P53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归芪多糖在上调衰老大鼠脑组织中SIRT1,PGC-1α,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和m RNA水平的同时,下调了p16,p21,p53蛋白的表达和m RNA水平(P<0.01),说明归芪多糖可能通过SIRT1/PGC-lα通路减轻了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损伤,并通过SIRT1/p53/p21和p16-Cyclin D1信号通路延缓了大鼠脑组织的衰老。(5)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显示,归芪多糖显着上调了脑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P<0.01),提示归芪多糖可上调Bcl-2/Bax比值发挥延缓脑组织衰老的作用。(6)脑线粒体功能变化的结果显示,归芪多糖增加了脑组织线粒体数量,提高了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了线粒体膜的肿胀程度,减少了mtDNA的突变,增加了线粒体ATP含量,表明归芪多糖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发挥延缓衰老的作用。综上所述,归芪多糖可能通过SIRT1/PGC-lα通路减轻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损伤,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并通过SIRT1/p53/p21、p16-Cyclin D1信号通路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此研究结果为归芪多糖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丁修庆[5](2021)在《长白楤木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白楤木(Aralia continentalis Kitagawa),又名草本刺嫩芽、东北土当归,五加科宿根草本植物,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以及治疗腰膝酸痛等功效。多糖作为长白楤木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和抑菌等生物学活性。目前对于长白楤木多糖的系统分离纯化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较少,限制了长白楤木多糖的开发与应用。为了深入研究长白楤木多糖的组成及其生物活性,本论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用水煮醇沉方法从长白楤木根中提取长白楤木根多糖WACP(R),经单因素实验优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100℃、固液比1:25 g/m L、提取2次,WACP(R)得率为3.85%。经测定,WACP(R)的总糖含量为68.5%,糖醛酸含量为30.2%,灰分含量为9.3%,蛋白质含量为0.68%。单糖组成分析表明,WACP(R)主要由半乳糖醛酸(Gal 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和阿拉伯糖(Ara)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鼠李糖(Rha)。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WACP(R)进行特征官能团分析,结果表明,WACP(R)具有一般多糖的特征吸收峰。通过扫描电镜对WACP(R)微观形态进行分析,电镜下显示其结构呈片状或碎屑状堆积、大小不一,放大后表面高低不平,类似球形颗粒构成。采用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对WACP(R)进行分级,得到d H2O洗脱的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级分WACP(R)-N和0.5 M Na Cl溶液洗脱的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级分WACP(R)-A,得率分别为40.25%和58.35%。采用Sephadex G-100凝胶柱对WACP(R)-N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WACP(R)-N-a、WACP(R)-N-b和WACP(R)-N-c,得率分别为18.3%、27.8%和7.3%,分子量分析表明,WACP(R)-N-a相对均一,分子量为172.8KDa,WACP(R)-N-b含有部分杂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7.0 KDa左右,WACP(R)-N-c为寡糖组分。采用Sepharose CL-6B凝胶柱对WACP(R)-A进行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WACP(R)-A-a、WACP(R)-A-b和WACP(R)-A-c,得率分别为7.1%、17.5%和75.3%,分子量分析表明,WACP(R)-A-a和WACP(R)-A-c相对均一,分子量分别为171.1 KDa和27.3 KDa,WACP(R)-A-b含有杂质,分子量主要分布在60.8 KDa左右。进一步,对其主要成分WACP(R)-A-c进行红外光谱、单糖组成和酶解分析,结果表明,WACP(R)-A-c主要是含有部分酯化的聚半乳糖醛酸(HG)型果胶。对WACP(R)、WACP(R)-A、WACP(R)-N进行了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WACP(R)和WACP(R)-A具有抗氧化活性,WACP(R)-N的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弱。进一步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考察WACP(R)-A不同级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WACP(R)-A-c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推测WACP(R)-A-c是WACP(R)-A发挥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组分。

赵曼娜[6](2021)在《不同种桑资源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桑(Morus alba Linn.)为蔷薇目(Rosales)、桑科(Moraceae)、桑属(Morus Linn.)植物,35种、10个变种,分布广泛,依树形分为落叶乔木型和落叶灌木型,拥有桑科植物典型特征。桑树枝、叶、根、果不仅在中国传统中药方面有清肝润肺、滋阴补血、明目聪耳等作用;现代医学发现,桑资源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抗衰老、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桑叶中含有的多糖、总黄酮、1-脱氧野尻霉素(DNJ)可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生物药剂原料。目前对桑资源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较少,所含多糖、总黄酮和DNJ等药用成分较低,优势桑资源缺乏。本文以不同种桑资源叶中多糖、总黄酮及DNJ三种主要药用生物活性成分做为研究指标,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和UPLC-MS(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品种及不同生长期的桑叶中药用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定和评价,筛选出了桑优异种质资源,为桑资源综合开发和创新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真正实现“种桑养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种桑叶中多糖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通过1.5 M NaOH碱水浸提+95%乙醇沉淀法提取桑叶总多糖,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总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按照地域差异,珠江流域粤桑品系多糖含量最高,干桑叶中多糖平均含量高达41.27mg/g,长江中游摘桑桑叶中多糖含量仅次于珠江流域粤桑,干桑叶中多糖平均含量为35.16mg/g;按照气候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区域桑叶中的多糖含量差异最显着,平均含量为28.92mg/g;儋州地区桑树品种嫩桑芽与叶片中总多糖含量差异最大,幼叶中多糖含量是嫩芽中多糖含量的3.6倍,其次,四川地区桑树品种嫩桑芽与叶片中的总多糖含量差异亦较显着,成熟叶中多糖含量是嫩芽多糖含量的3.3倍。2.不同种桑叶中总黄酮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通过70%(v/v)乙醇+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总黄酮,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按照地域差异,珠江流域粤桑品系桑叶总黄酮含量最高,干物质中平均含量达95.11mg/g,黄河下游鲁桑和四川盆地嘉黑桑桑叶总黄酮含量次之,平均含量分别为82.65mg/g和80.62mg/g;按照气候差异,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桑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平均含量达111.98mg/g;湛江地区桑树品种嫩桑芽与叶片的总黄酮含量差异最大,嫩芽总黄酮含量是成熟叶总黄酮含量的2倍;此外,四川及广州桑叶芽、叶中的总黄酮含量差异较显着,四川地区中幼叶总黄酮含量是成熟叶总黄酮的1.6倍,广州地区中嫩芽总黄酮含量是成熟叶总黄酮含量的1.7倍。3.不同种桑叶中DNJ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以0.01 M HCl为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桑叶中DNJ,并通过UPLC-MS仪测定DNJ含量。结果表明,按照地域差异,珠江流域粤桑品系的桑叶DNJ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平均含量达4.19mg/g,长江中游摘桑的桑叶中的DNJ含量较高,仅次于珠江流域广东桑,平均含量达3.56mg/g;按照气候差异,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桑叶中DNJ含量差异最显着,平均含量达2.45mg/g;湛江桑叶芽、叶中的DNJ含量差异比其他地区的都显着,其嫩芽DNJ含量是成熟叶DNJ含量的3.4倍,其次,儋州地区桑芽、叶中DNJ含量差异显着,嫩芽DNJ含量是成熟叶DNJ含量的2.8倍。4.桑叶总多糖、总黄酮、DNJ三种生物活性成分综合评价与药用优势桑资源的筛选筛选高含量功能活性成分的桑优异资源,对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桑叶总多糖、总黄酮、DNJ含量等三个指标显着差异。按照地域差异,珠江流域粤桑品系为总多糖、总黄酮、DNJ含量最高的优势品种,其次为长江中游摘桑品种;按照气候差异,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域的桑品种总多糖、总黄酮、DNJ含量最高,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域的桑品种次之;同一地区不同生长期,儋州地区桑芽、桑叶总多糖含量差异最显着,湛江地区桑芽、叶中总黄酮、DNJ含量差异显着;儋州地区桑品种的幼叶为多糖优异资源,湛江地区桑品种的嫩芽为总黄酮、DNJ的优异资源。本论文筛选出了优势桑资源,为药用桑资源的进一步选育种提供基础数据,对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种桑养人”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黄小凤[7](2021)在《柴胡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基于抗氧化保肝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中药柴胡(Bupleurum Chinennse)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以柴胡为君药的复方制剂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柴胡理中汤等广泛用于预防及治疗肝脏疾病方面,具有显着的疗效。在肝脏疾病方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中医理论以肝肾脾阴阳失衡为本,将NAFLD分为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肝阳痰火等证型;现代医学认为,氧化应激是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其与中医阴阳失衡状态相似,随着氧化应激状态的持续,除肝硬化、肝细胞癌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干预NAFLD早期阶段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目前,西药治疗NAFLD治疗靶点单一,尚无特效药,而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和多靶点的特点,关于柴胡相关复方制剂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肝病,可改善肝功能异常,但关于柴胡保肝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柴胡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并比较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及主要活性成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力和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评价柴胡基于抗氧化发挥保肝的作用及探索其活性成分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对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及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 1,HO-1)信号分子的影响,为柴胡综合利用及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目的:初步探索柴胡基于抗氧化发挥保肝的作用及活性成分SSd对Nrf2及HO-1信号分子的影响,为柴胡资源的合理运用及制剂的研发、质量控制和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1.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蒸馏水回流提取柴胡水部位、70%(v/v)乙醇回流提取及萃取法等提取不同极性部位(乙醇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通过水杨酸法、DPPH法、ABTS法及总还原力测定法评价柴胡不同极性部位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力;通过过氧化氢(H2O2)诱导,建立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测定细胞存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等指标,评价各极性部位对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2.柴胡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碱溶酸沉法、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柴胡多糖、黄酮、挥发油,并通过苯酚硫酸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通过DPPH法和ABTS法测定柴胡多糖、黄酮、挥发油、皂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其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细胞存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等指标,考察柴胡多糖、柴胡黄酮、柴胡皂苷对H2O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3.SSd对H2O2诱导的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肝细胞损伤指标、丙二醛及活性氧的变化水平,Nrf2及HO-1信号分子的表达水平,探索SSd对H2O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结果:1.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100 g柴胡饮片提取柴胡5种极性部位得到柴胡水部位11.36 g、乙醇部位14.01 g、正丁醇部位1.86 g、乙酸乙酯部位1.74 g及石油醚部位1.48 g;柴胡的5种极性部位均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活性最强,其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177 mg/mL、0.171 mg/mL、0.095 mg/mL,铁还原能力A0.5为0.491mg/mL。各部位在不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中的综合能力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乙醇部位>正丁醇部位>石油醚部位;柴胡的5种极性部位对肝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800μmol/LH2O2作用LO2细胞24 h后,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至(51.09±2.21)%(P<0.001),通过给予柴胡不同极性部位预处理后,柴胡水、乙醇、正丁醇及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24μg/mL)的细胞存活率提升至70.63%,GSH-Px和SOD酶活性显着提高至15.44 U/mg和49.43 U/mg(P<0.05),MDA含量显着减少至1.85μmol/g(P<0.05),石油醚部位(24μg/mL)对H2O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不明显。2.柴胡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提取得到柴胡多糖浓度为5.78 mg/mL,柴胡黄酮占比61.7%,柴胡挥发油浓度为1.8938 g/mL,柴胡皂苷为购买品,纯度为70%;柴胡多糖、柴胡黄酮和柴胡皂苷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显着优于柴胡挥发油;在柴胡3种活性成分对LO2细胞氧化损伤保护实验中,柴胡多糖(6.936μg/mL)、柴胡黄酮(32μg/mL)和柴胡皂苷(60μg/mL)组可提高LO2细胞存活率至63.92%、60.85%和67.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H-Px和SOD酶活性显着提高至15.81、17.10、17.06 U/mg和46.79、47.11、52.05 U/mg(P<0.05),MDA含量显着减少至2.34、2.28和2.11μmol/g(P<0.05);3.SSd对H2O2诱导的LO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显示H2O2800μmol/L作用LO2细胞24h,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至(51.09±2.21)%,给予SSd(1、2μmol/L)预处理LO2细胞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至(61.92±1.65)%和(64.99±2.58)%(P<0.05);与对照组相比,H2O2组使ALT,AST,LDH和MDA含量提高至11.70 U/L,33.70 U/L,570.75 U/L和3.97μmol/g(P<0.05),ROS显着升高,SSd(2μmol/L)可减低损伤指标至7.27 U/L,19.04 U/L,478.39 U/L和1.75μmol/g(P<0.05),细胞内ROS水平显着降低;与对照组相比,SSd(2μmol/L)显着促进Nrf2的核转位水平,与阳性药物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50μmol/L)效果相当;与H2O2组相比,预先给予2μmol/L SSd增加细胞Nrf2和HO-1蛋白的表达(P<0.05)。研究结论:1.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及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单、显色稳定、灵敏度高、重复性好;2.柴胡发挥抗氧化保肝作用可能与其主要药效活性物质群皂苷、多糖、黄酮类相关;3.柴胡皂苷d对H2O2诱导氧化损伤的LO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Nrf2及HO-1信号分子的表达有关。

王琼琼[8](2021)在《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新疆具有适宜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生长的独特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世界最大的红花原产地。“无刺红花”是红花的杂交品种,在新疆种植面积达4万多公顷。红花富含多酚、黄酮、色素、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抗心肌缺血、降血脂及免疫调节等功能。红花中功能因子的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对提高新疆红花的精深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无刺红花为原料,在优化多酚、黄酮和多糖提取工艺的基础上,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及抗癌细胞增殖活性;并采用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质谱(Mass Spectrum,MS)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最后研究了带壳和脱壳制油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红花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超声波辅助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xtraction,UAE)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UAE提取红花多酚和黄酮的最佳工艺为:温度42.5℃、乙醇浓度79%、时间40.3 min、液料比52.7 m L/g,在此条件下多酚含量为5.69 mg/g,黄酮含量为10.74 mg/g。UAE提取与常规振荡提取(Conventional oscillation extraction,COE)相比,其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和抗增殖活性。当提取物浓度为0.9 mg/m L时,其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分别为40.05%、67.62%和1061.00 U/g,显着高于COE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共鉴定了19种化合物。其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lsafflor yellow A,HSYA)和红花黄色素B(Safflor yellow B,SYB)占总量的95%以上。(2)研究了热水提取(Hot water extraction,HWE)、碱液提取(Alkali extraction,AE)、超声辅助提取(UAE)、复合酶法辅助提取(Enzyme-assisted extraction,EAE)、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Ultrasonic-assisted enzymatic extraction,UAEE)、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萃取(Ultrasound-assisted deep eutectic solvent extraction,UADESE)和亚临界水萃取(Subcritical water extraction,SWE)等七种方法对红花多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ADESE和UAE制备的红花多糖提取率较高,分别为7.72%和6.09%;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红花多糖的化学组成、单糖组成、分子量、Zeta电位存在差异。EAE制备的红花多糖(EAE-CSP)其糖醛酸含量最高(18.82%);UAEE制备的红花多糖(UAEE-CSP)平均分子量最大(2.596×104 Da);UADESE制备的红花多糖(UADESE-CSP)含有最高的负电荷(-12.6 m V);SWE制备的红花多糖(SWE-CSP)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活性(T-AOC)最强,分别为40.80%和0.29 U/m L。(3)以红花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了红花多糖提取工艺。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温度75.5℃,提取时间45.7 min,液料比31.2 m L/g),多糖含量为198.43 mg/g。采用DEA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两步法分离纯化红花粗多糖(Crude safflower polysaccharide,CSP),得到四种纯化组分SSPs1、SSPs2、SSPs3和SSPs4,并对四个组分的平均分子量和单糖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SP中单糖摩尔百分比含量最高的是半乳糖(4.79%),其次是葡萄糖(3.93%);SSPs1、SSPs2、SSPs3和SSPs4中单糖摩尔百分比含量最高的均是半乳糖,含量分别为14.35%、18.53%、13.90%、12.25%;其次是阿拉伯糖,含量分别为13.54%、11.47%、9.03%、9.94%。(4)以带壳红花籽(Shelled safflower seed,SSS)和脱壳红花籽(De-shelled safflower seed,DSSS)为原料,分别采用超声辅助提取(UAE)和常规溶剂萃取法(Conventional solvent extraction,CSE)提取红花籽油。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理化性质、维生素含量、脂肪酸含量、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制备的红花籽油酸值最高为0.956 mg KOH/g,碘值均≦140 g/100g,过氧化值范围为0.120.13 mmol/kg,符合国标限量。红花籽油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为主,而带壳红花籽油的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E、D、D2、D3含量、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以及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显着高于脱壳红花籽油(p<0.05),表明带壳红花籽制备的油脂品质优于脱壳红花籽制备的油脂。综上所述,本文对新疆无刺红花多酚、黄酮、多糖及红花籽油的提取、生物活性及结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为新疆红花精深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新疆红花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徐海燕[9](2021)在《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文中认为紫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传统中药,现行《中国药典》(2020版)收录新疆紫草、内蒙紫草为其正品来源,然在流通使用中,由于紫草科多种药用植物的根含有萘醌类紫色物质而混作紫草使用,加之正品紫草资源短缺,大量基原不明的进口紫草流入市场,“经意”或“不经意”为紫草掺加了伪品,使紫草药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影响临床疗效。通常将药用紫草分为硬紫草、软紫草两类,正品来源紫草均属软紫草且隶属于软紫草属。新疆为紫草的道地药材产区,但新疆地域辽阔,新疆不同县市的紫草中指标成分含量存在差异,模糊的认为整个新疆为新疆紫草的道地产区已不足取,药材由于来源不同、产地不同,其基因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致使药材本身在化学成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临床用药过程中药效参差不齐,这给药材质量控制带来了较大难度。目前紫草商品出现国内资源极少、保护形势严峻的问题,严重短缺的紫草资源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中药产业的需求,软紫草资源及质控成为当前中药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软紫草资源调查、研究软紫草遗传多样性、完善药材质量评价体系,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软紫草的基础。本研究结合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项目,采取走访与现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线路样方法及植被+土壤类型面积结合的估算法对新疆39县市的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野生资源进行了调查,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地区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药材区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进行传统的基原、性状、显微、理化鉴定,并运用基于ITS2的DNA条形码技术、HPLC含量测定技术、化学指纹图谱技术对新疆不同县市的3种软紫草进行鉴定及品质评价,以完善紫草药材质量评价体系,同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探究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探讨软紫草遗传多样性特性及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为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软紫草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资源调查的结果表明:新疆不同县市软紫草属资源均为野生资源,种间存在显着差异,新疆紫草主要分布在草地、草甸,为本次调查中分布最广、蕴藏量最多的软紫草,也是市售软紫草的主要来源;黄花软紫草主要分布在砾石质戈壁、山坡;硬萼软紫草主要分布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利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探讨软紫草属植物在新疆适应生长的区域。通过《中药材生物资源区划分析系统》构建中药材生态环境数据库,完成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区划分析。(2)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6对引物在120个样本个体中共检测出48个等位基因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总数为9.3455,平均每个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目为1.5770。39个居群中有效等位基因数(Ne)较高的为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和静黄花软紫草居群,最低为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1.000)。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m信息指数(Ⅰ)表明乌苏硬萼软紫草居群、特克斯硬萼软紫草居群、克拉玛依硬萼软紫草居群、博乐新疆紫草居群、塔什库尔干新疆紫草居群这些居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哈密黄花软紫草居群、托里黄花软紫草居群、木垒黄花软紫草居群、吉木萨尔硬萼软紫草菌群、石河子硬萼软紫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0627;黄花软紫草和硬萼软紫草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1640。基于个体的UPGMA图显示出组间和群体间的个体存在着较多的交叉混合,表明群体内存在较多的遗传变异。利用NTSYSpc2.1主成分分析,将120个样本分成了3部分,第一部分由硬萼软紫草组成,第二部分由大部分黄花软紫草和少量新疆紫草混合组成,第三部分由大部分的新疆紫草和几个黄花软紫草组成。(3)运用植物基原鉴别法、中药显微鉴别法、薄层色谱法,按照《中国药典》上的含量指标检测要求,对新疆不同县市的软紫草属药材进行鉴别,3种软紫草在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营养器官显微构造、药材的粉末特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硬萼软紫草差别较大,而黄花软紫草与硬萼软紫草区别较小。分别以紫草对照药材为对照,以环己烷:二甲苯:乙酸乙酯:甲酸(6:4:0.5:0.4)为展开剂,供试品斑点集中、清晰明亮,分离度好,Rf值适中,可区分新疆区域内软紫草属中3种药材。46个产地软紫草属3种药材中水分含量为4.25%~14.09%,均符合药典规定。总灰分含量为9.73%~20.52%,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为1.562%~9.177%,建议确定本品的总灰分含量不超过20.0%,酸不溶性灰分不超过10.0%。不同产地药材所含水分、灰分不等,差异较大,说明在作为紫草的主产区,各县市的药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4)基于ITS2序列的DNA条形码研究,ITS2区比对序列长度为399bp,可变位点数为71。种内距离为0.0025-0.006,种间距离为0.0745-0.0915。依据地区将样品分组,组内的遗传距离为0-0.0494,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0.0941。分析遗传距离的分布,样品之间存在明显的barcoding gaps,通过构建的NJ聚类树分析,可分别形成单独的进化分支,这表明ITS2序列能够区分新疆软紫草属植物。(5)软紫草属药材中均含有萘醌类成分,不同种间在种类及含量上存在差异,同种内不同产地也存在较大差异,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新疆紫草中萘醌类成分总量最高,平均值为42.8914 mg/g,黄花软紫草次之,平均值为12.3323 mg/g,硬萼软紫草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8404 mg/g。46批样品7种萘醌类化学成分含量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可将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区分,而新疆紫草和黄花软紫草有小部分重合。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显示β-乙酰氧基异戊酰阿卡宁、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在区分3种软紫草药材中贡献度最大,可作为区别3种软紫草的差异标志物。(6)采HPLC法对46批3种软紫草样品进行HPLC指纹图谱分析,分别对36批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建立图谱、10批硬萼软紫草建立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以共有模式图为参照图谱,标定19个共有色谱峰,进行相似度评价。除塔什库尔干、乌恰产新疆紫草相似度低于0.7以外,其余16个样本的相似度均高于0.9;18批黄花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546-0.990之间,与对照图谱比较,除和静县和温泉县样本外,其余样本的相似度高于0.8;将新疆紫草与黄花软紫草一起比较结果显示黄花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间相似度不高,硬萼软紫草与新疆紫草、黄花软紫草差异性较大,10批硬萼软紫草样品间比较,相似度在0.933-0.995之间。OPLS-DA结果显示异丁酰紫草素、β,β’-二甲基丙烯酰阿卡宁、左旋紫草素等7种化合物可作为特异标志物将两种紫草进行区分。且该7种化合物在新疆紫草中普遍高于黄花软紫草及硬萼软紫草。

向俊洁[10](2021)在《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西红花为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 sativus L.的干燥柱头,是一种珍稀名贵中药材,唐代时由印度经西藏传入我国,目前在我国上海、浙江、河南、安徽等地有栽培。作为柱头,西红花产量低,仅占整朵花重量的7.4%,剩余92.6%的花部被遗弃在田间地头,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研究显示,西红花花部含黄酮、多糖等活性成分,有抗氧化、抗炎、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活性,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表明,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具有抗高尿酸血症、降高脂血症等药理活性,极具开发潜力。众所周知,化学成分是药材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本论文以西红花去柱头花部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其化学成分的组成及特点;对不同产地的样本进行成分分析,建立质量评价方法,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本论文首先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法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初步推测了所含的化学成分的种类;随后针对样本的特点,分别采用UPLC、GC-MS、VIS等技术,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进行分析;同时参考《中国药典》检测项目,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建立了质量标准草案。具体内容如下:1.花类药材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药典》收录的26种花类药材的化学成分、药效活性及药性研究等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药效活性以及药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2.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的初步推测采用化学反应鉴别法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预试,初步推测其含有大量黄酮类、挥发油类、糖类等成分,故本论文后续研究重点为西红花去柱头花部中黄酮类、挥发油类、多糖类成分的分析。3.基于多种色谱技术的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成分定性定量分析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有以山柰酚-3-O-槐糖苷为代表的黄酮醇类成分和以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为代表的花色苷类成分。采用UPLC技术,建立了12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品中黄酮类成分的UPLC指纹图谱,归属了7个共有峰中的4个共有峰,分别为山柰酚-3-O-槐糖苷-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槐糖苷、山柰酚-3-O-槐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12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83以上,表明各产地样本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山柰酚-3-O-槐糖苷和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U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2批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柰酚-3-O-槐糖苷和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44.21~58.73 mg·g-1,2.11~6.37 mg·g-1。采用电子眼技术将样本的颜色数字化,考察了黄酮类成分与样本颜色的关系,发现样本颜色与飞燕草素-3,5-二-O-葡萄糖苷的含量显着正相关。4.基于GC-MS技术的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成分分析采用GC-MS技术推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中65个化学成分,以酯类、烷类、醛类成分居多。建立了11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品挥发油类成分的指纹图谱,11批样品挥发油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745以上,其中7批相似度在0.908以上,表明大部分样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少部分样品存在一定差异。5.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方面,采用VIS技术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10批样品进行分析,其含量范围为32.96~40.72 mg·g-1。另一方面,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6.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的建立以12批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样本为研究对象,从样本性状、鉴别、检查、指纹图谱、含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草案。

二、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制备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五指毛桃研究进展
        1.1.1 五指毛桃概述
        1.1.2 五指毛桃的化学成分
        1.1.3 五指毛桃的药理作用
        1.1.4 五指毛桃的临床应用
    1.2 干燥法及特点
        1.2.1 喷雾干燥法
        1.2.2 其他干燥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复方五指毛桃提取液的制备工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4 多糖含量测定
        2.3.5 单因素实验
        2.3.6 正交试验
    2.4 实验结果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3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的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
        3.3.2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响应面试验设计
    3.4 实验结果
        3.4.1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3.4.2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响应面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质量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补骨脂素含量测定
        4.3.2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4.3.3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多糖含量测定
        4.3.4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指标评价及稳定性评价
    4.4 实验结果
        4.4.1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补骨脂素含量测定结果
        4.4.2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黄芪甲苷含量测定结果
        4.4.3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总多糖含量测定结果
        4.4.4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指标评价及稳定性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分组及给药
        5.3.2 小鼠抗疲劳游泳实验
    5.4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缩写符号说明
本文主要使用仪器说明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黄精及黄精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中药黄精概述
        1.1.2 黄精多糖的研究进展
    1.2 铅、镉重金属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2.1 镉的毒性研究
        1.2.2 铅的毒性研究
        1.2.3 铅镉复合致肝损伤研究
    1.3 脂质组学的概述
    1.4 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精多糖的提取纯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黄精生药材预处理
        2.2.2 黄精生药材水分测定
        2.2.3 黄精药材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2.2.4 黄精多糖提取单因素设计
        2.2.5 响应面分析方法设计
        2.2.6 响应面分析方法的验证
        2.2.7 黄精多糖的提取
        2.2.8 黄精多糖的分离纯化
        2.2.9 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
        2.2.10 柱前衍生化法测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黄精药材总糖含量
        2.4.3 单因素实验对黄精多糖得率的影响
        2.4.4 响应面优化黄精多糖提取工艺
        2.4.5 响应面分析模型验证
        2.4.6 黄精多糖的的提取量与得率分析
        2.4.7 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
        2.4.8 黄精多糖的单糖组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
    3.1 仪器与试药
        3.1.1 仪器
        3.1.2 试药
        3.1.3 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2 铅镉复合重金属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3.2.3 实验样本的采集
        3.2.4 全血的制备与血常规测定
        3.2.5 小鼠肝脏组织中AST、ALT活性的测定
        3.2.6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
    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3.4.1 体重与脏器指数分析
        3.4.2 血常规分析
        3.4.3 小鼠肝脏组织中ALT、AST分析
        3.4.4 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氧化应激指标探究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实验方法
        4.2.1 样本采集
        4.2.2 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LDH活性和MDA含量测定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小鼠肝脏组织中SOD、GSH-PX、LDH活性和MDA含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非靶向脂质组学探究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作用机制
    5.1 仪器与试药
    5.2 实验方法
    5.3 非靶向脂质组学分析
        5.3.1 非靶向脂质组学样本处理
        5.3.2 非靶向脂质组学色谱质谱条件
        5.3.3 非靶向脂质组学数据处理
    5.4 统计学分析
    5.5 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
        5.5.1 非靶向脂质组学数据质量控制
        5.5.2 多元统计分析
        5.5.3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及结构的鉴定
        5.5.4 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脂质代谢的影响
        5.5.5 通路分析及生物学解释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实验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牛蒡概述
        1.1.1 牛蒡的生长特性及分布
        1.1.2 牛蒡的营养作用与应用价值
    1.2 牛蒡根下脚料资源利用现状
        1.2.1 生产畜禽饲料
        1.2.2 生产有机肥料
        1.2.3 提取膳食纤维
    1.3 药用真菌-赤芝研究进展
        1.3.1 赤芝概念
        1.3.2 赤芝的主要成分及功效
        1.3.3 赤芝在发酵中的应用
    1.4 固态发酵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双向发酵理论基础与技术特点
        1.4.2 微生物双向发酵的优势
        1.4.3 双向发酵的发展前景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材料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菌种活化
        2.2.1.1 活化培养基的配制
        2.2.1.2 菌种活化
        2.2.2 摇瓶种子培养
        2.2.2.1 赤芝菌丝体收集和生物量的检测
        2.2.2.2 摇瓶种子液发酵时间的确定
        2.2.3 固态发酵基质的筛选
        2.2.4 固态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2.2.4.1 固态基质灭菌时间优化
        2.2.4.2 固态基质含水量优化
        2.2.4.3 接种量优化
        2.2.4.4 固态基质装袋量优化
        2.2.4.5 发酵时间优化
        2.2.5 发酵基质配方优化
        2.2.5.1 发酵基质碳源的优化
        2.2.5.2 发酵基质氮源的优化
        2.2.6 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测定
        2.2.6.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6.2 氨基酸含量测定
        2.2.6.3 多糖含量测定
        2.2.6.4 还原糖含量测定
        2.2.6.5 菊糖含量测定
        2.2.6.6 总三萜酸含量测定
        2.2.6.7 核苷含量测定
        2.2.6.8 类黄酮含量测定
        2.2.7 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测定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液体种子液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3.2 最佳固态发酵基质的确定
        3.2.1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测定结果
        3.2.1.1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营养成分含量
        3.2.1.2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功效成分含量
        3.2.2 不同地区牛蒡根下脚料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
    3.3 固态发酵条件单因素优化结果
        3.3.1 高压灭菌时间的优化结果
        3.3.2 接种量的优化结果
        3.3.3 固态基质含水量的优化结果
        3.3.4 固态基质装袋量的优化结果
        3.3.5 发酵温度的优化结果
        3.3.6 发酵时间的优化结果
    3.4 发酵基质配方优化结果
        3.4.1 碳源配方优化结果
        3.4.2 氮源配方优化结果
    3.5 发酵前后菌质营养成分和功效成分分析
        3.5.1 发酵前后菌质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3.5.2 发酵前后菌质功效成分含量比较
    3.6 发酵前后菌质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分析
        3.6.1 发酵菌质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测定结果
        3.6.2 发酵前后菌质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比较
    3.7 发酵前后菌质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3.7.1 未发酵样品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3.7.2 发酵菌质高含量香气成分的气味特征分析
4 讨论
    4.1 不同产地牛蒡根下脚料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4.2 种子液、发酵条件、发酵基质的优化分析
    4.3 发酵前后化学成分变化
        4.3.1 发酵前后营养成分变化
        4.3.2 发酵前后功效成分变化
        4.3.3 发酵前后挥发性物质及含量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词(Abbreviations)
第1章 绪论
    1.1 衰老及抗衰老的研究进展
        1.1.1 衰老相关学说
        1.1.2 抗衰老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SIRT1 的研究进展
    1.3 衰老与线粒体的关系
    1.4 归芪多糖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第2章 归芪多糖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归芪多糖的提取
        2.2.2 归芪多糖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与结论
第3章 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衰老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药材与动物
        3.1.2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大鼠衰老模型的建立
        3.2.2 实验样品的采集
        3.2.3 皮肤中羟脯氨酸(HPY)含量的测定
        3.2.4 衰老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2.5 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各组大鼠行为体征变化
        3.3.2 归芪多糖对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3.3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4 脑组织病理学变化
    3.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的氧化保护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皮肤中SOD,MDA含量的测定
        4.2.2 脑组织中SOD,MDA,GSH含量的测定
        4.2.3 血清中T-SOD,MDA,GSH含量
        4.2.4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皮肤中SOD,MDA含量的影响
        4.3.2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脑组织的影响
        4.3.3 归芪多糖对衰老大鼠血清中SOD,MDA以及GSH的影响
    4.4 讨论与结论
第5章 SIRT1 表达和乙酰化p53 水平在衰老大鼠脑组织中的相关性及归芪多糖的调控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Western blot
        5.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5.2.3 统计与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SIRT1,p53,Cyclin D1 等蛋白表达结果
        5.3.2 SIRT1,p53,Cyclin D1等m RNA表达水平
    5.4 讨论与结论
第6章 衰老脑组织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变化及归芪多糖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表达
        6.2.2 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归芪多糖对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与结论
第7章 衰老大鼠脑线粒体变化及归芪多糖的干预效果
    7.1 材料方法
        7.1.1 实验动物
        7.1.2 试剂与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脑组织中mtDNA的提取
        7.2.2 PCR法检测脑组织mtDNA突变情况
        7.2.3 线粒体膜肿胀度测定
        7.2.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7.2.5 线粒体中ATP含量的测定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脑组织线粒体的鉴定
        7.3.2 衰老大鼠线粒体数量的改变
        7.3.3 衰老大鼠脑组织mtDNA的突变
        7.3.4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肿胀度
        7.3.5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7.3.6 衰老大鼠脑组织线粒体ATP含量
    7.4 讨论与结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长白楤木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1.1.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1.1.3 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长白楤木多糖的研究进展
        1.2.1 长白楤木简介
        1.2.2 长白楤木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1.2.3 长白楤木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长白楤木根多糖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2.1 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材料和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长白楤木根多糖的提取
        2.2.2 长白楤木根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2.2.3 总糖含量的测定
        2.2.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2.2.5 蛋白含量的测定
        2.2.6 灰分含量的测定
        2.2.7 单糖组成的测定
        2.2.8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2.2.9 扫描电镜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总糖含量结果
        2.3.3 糖醛酸含量结果
        2.3.4 蛋白含量结果
        2.3.5 灰分含量结果
        2.3.6 单糖组成分析
        2.3.7 红外光谱扫描结果分析
        2.3.8 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白楤木根多糖的分离纯化
    3.1 材料、试剂和仪器
        3.1.1 材料和试剂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长白楤木根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分级
        3.2.2 总糖含量的测定
        3.2.3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3.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5 灰分含量的测定
        3.2.6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的凝胶过滤层析分级
        3.2.7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的凝胶过滤层析分级
        3.2.8 单糖组成的测定
        3.2.9 均一性及分子量分布测定
        3.2.10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3.2.11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酶解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长白楤木根多糖的离子交换层析分级
        3.3.2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和酸性糖的化学成分分析
        3.3.3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的凝胶过滤层析
        3.3.4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3.3.5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的凝胶过滤层析
        3.3.6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的组成及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白楤木根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长白楤木根总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2.2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2.3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4.3 实验结果
        4.3.1 长白楤木根总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3.2 长白楤木根中性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3.3 长白楤木根酸性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不同种桑资源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桑资源概述
        1.1.1 全球桑资源概述
        1.1.2 国内桑资源概述
        1.1.3 国内桑资源的分类
    1.2 桑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活性作用的研究现状
        1.2.1 桑叶中氨基酸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作用研究
        1.2.2 桑叶中多糖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作用研究
        1.2.3 桑叶中黄酮成分的提取及其活性作用研究
        1.2.4 1-脱氧野尻霉素的提取应用及其衍生物的活性作用
    1.3 桑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功能
        1.3.1 降血糖功能
        1.3.2 降血脂功能
        1.3.3 抗氧化功能
        1.3.4 抗炎症、抗菌功能
        1.3.5 抗病毒功能
        1.3.6 抗癌、抗肿瘤功能
        1.3.7 其他作用
    1.4 桑叶的开发利用
        1.4.1 桑叶在医药业方面的应用
        1.4.2 桑叶在食品业方面的应用
        1.4.3 桑叶在饲料业方面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不同种桑叶中多糖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多糖总含量比较
        2.3.2 不同气候条件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多糖总含量比较
        2.3.3 不同地区及生长期的桑树嫩芽、幼叶及成熟叶的多糖含量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种桑叶中总黄酮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总黄酮总含量比较
        3.3.2 不同气候条件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总黄酮总含量比较
        3.3.3 不同地区及生长期的桑树嫩芽、幼叶及成熟叶的总黄酮含量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种桑资源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成分的提取、检测及定量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品种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DNJ总含量比较
        4.3.2 不同气候条件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的DNJ总含量比较
        4.3.3 不同地区及生长期的桑树嫩芽、幼叶和成熟叶DNJ总含量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不同桑叶中多糖、总黄酮及DNJ等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柴胡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基于抗氧化保肝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1 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药物与细胞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方法
        2.1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
        2.2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3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4 柴胡多糖、黄酮、挥发油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2.5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6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7 柴胡皂苷d通过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8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提取
    2.柴胡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2.1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清除羟自由基自由基能力
        2.2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2.3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2.4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铁还原能力
    3.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H_2O_2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3.2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LO2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 柴胡不同极性部位对H_2O_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GSH-Px、SOD、MDA的影响
    4.柴胡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4.1 柴胡多糖的含量测定
        4.2 柴胡黄酮的含量测定
        4.3 柴胡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5.柴胡主要活性成分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5.1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5.2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6.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6.1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对LO2 细胞的毒性作用
        6.2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对H_2O_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3 柴胡主要活性成分对H_2O_2诱导LO2细胞氧化损伤的GSH-Px、SOD、MDA的影响
    7.柴胡皂苷d通过对H_2O_2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7.1 SSd对H_2O_2诱导LO2 细胞氧化损伤的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7.2 SSd对H_2O_2诱导LO2 细胞氧化损伤的ALT、AST、LDH、MDA的影响
        7.3 SSd对H_2O_2诱导LO2 细胞ROS清除能力的影响
        7.4 SSd对Nrf2 核转位的影响
        7.5 SSd对Nrf2、HO-1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展望
七、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药皂苷类物质抗氧化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红花概述
    1.2 红花的功能性
        1.2.1 抗凝血和抗血栓特性
        1.2.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2.3 抗纤维化作用
        1.2.4 抗炎作用
        1.2.5 抗氧化活性
        1.2.6 免疫调节活性
        1.2.7 神经保护作用
        1.2.8 其他药理活性
    1.3 红花的功能因子及其生物活性
        1.3.1 醌查尔酮
        1.3.2 类黄酮及其苷类
        1.3.3 生物碱
        1.3.4 聚乙炔
        1.3.5 多糖类化合物
        1.3.6 脂肪酸类化合物
        1.3.7 其他化合物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红花多酚、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2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1.5.3 红花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5.4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红花多酚、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方法
        2.2.2 活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2.2.3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2.4 抗A549 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
        2.2.5 多酚、黄酮类化合物成分分析
        2.2.6 扫描电镜分析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2.3.3 扫描电镜分析
        2.3.4 抗氧化活性分析
        2.3.5 抗A549 细胞增殖活性
        2.3.6 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红花多糖的制备
        3.2.2 化学成分测定
        3.2.3 单糖组成测定
        3.2.4 分子量测定
        3.2.5 红外光谱分析
        3.2.6 热重分析
        3.2.7 Zeta电位分析
        3.2.8 扫描电镜分析
        3.2.9 刚果红实验
        3.2.10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3.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2 不同红花多糖提取物化学成分
        3.3.3 不同红花多糖的热重分析
        3.3.4 不同红花多糖的分子量
        3.3.5 不同红花多糖的单糖组成
        3.3.6 不同红花多糖的FT-IR光谱分析
        3.3.7 不同红花多糖的扫描电镜分析
        3.3.8 不同红花多糖的刚果红实验
        3.3.9 不同红花多糖的Zeta电位
        3.3.10 不同红花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花多糖提取、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红花多糖的提取
        4.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4.2.3 化学成分的测定
        4.2.4 单糖组成测定
        4.2.5 分子量测定
        4.2.6 红外光谱分析
        4.2.7 热重分析
        4.2.8 Zeta电位分析
        4.2.9 扫描电镜分析
        4.2.10 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11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
        4.3.2 响应面优化实验
        4.3.3 多糖的分离纯化
        4.3.4 多糖的热重分析
        4.3.5 分子量分析
        4.3.6 单糖组成分析
        4.3.7 FT-IR光谱分析
        4.3.8 扫描电镜分析
        4.3.9 Zeta电位分析
        4.3.10 抗氧化活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花籽油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试剂
        5.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红花籽油的提取
        5.2.2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5.2.3 脂肪酸测定
        5.2.4 维生素测定
        5.2.5 红花籽油微量组分测定
        5.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5.2.7 扫描电镜分析
        5.2.8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出油率分析
        5.3.2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5.3.3 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5.3.4 维生素含量分析
        5.3.5 多酚及黄酮含量分析
        5.3.6 抗氧化活性分析
        5.3.7 扫描电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紫草资源短缺,摸清紫草资源现状及寻找扩大新药源迫在眉睫
        1.2 研究遗传多样性,为种质资源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1.3 紫草品质备受关注,有效鉴别,确保来源明确
        1.4 品质提高是中药资源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
    2 论文思路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方案
        3.1 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文献调查
        1.2 走访调查
        1.3 现地样方调查
        1.4 产地适应性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文献调查结果
        2.2 新疆软紫草属野生资源蕴藏量调查结果
        2.3 产地适应性分析
        2.4 人工栽培资源情况
        2.5 紫草市场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3.1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的适宜生境
        3.2 产地适应性分析
        3.3 蕴藏量估算及相关问题
        3.4 野生资源存在的问题
        3.5 软紫草资源保护及利用的几点建议
第二章 基于ISSR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1.1 植物材料
        1.2 仪器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ISSR-PCR筛选扩增及产物检测
        2.3 全部位点扩增检测
        2.4 多样性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位点分析和筛选
        3.2 扩增电泳图
        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3.4 种群分子方差分析
        3.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6 遗传距离与主成分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基原鉴定及性状鉴别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显微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薄层色谱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DNA条形码鉴别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研究
    第一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萘醌类成分含量测定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指纹图谱及化学识别模式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常规指标研究
        1 试药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新疆软紫草属资源现状及建议
        5.1.2 新疆软紫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
        5.1.3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鉴别
        5.1.4 新疆软紫草属药材品质评价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中国药典》收录的花类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药性的分析
    1.1 药性分析
    1.2 化学成分的研究
    1.3 药理活性的研究
    1.4 讨论
    1.5 小结
    参考文献
2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类型考察
    2.1 实验材料
    2.2 方法与结果
    2.3 小结
3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黄酮类成分分析
    3.1 黄酮类成分UPLC指纹图谱
    3.2 主要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3.3 黄酮类成分薄层色谱检查
    3.4 样品颜色与黄酮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5 小结
4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挥发油成分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5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类成分分析
    5.1 多糖的含量测定
    5.2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提取分离
    5.3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4 小结
6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的质量评价
    6.1 性状与显微鉴别
    6.2 常规检查
    6.3 薄层检查、含量测定、指纹图谱
    6.4 西红花去柱头花部质量标准草案
    6.5 小结
7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五指毛桃喷雾干燥粉制备工艺研究与质量评价[D]. 岳鸿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2]黄精多糖抗铅-镉复合重金属致肝损伤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成香.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牛蒡根下脚料赤芝固态发酵及其化学成分变化研究[D]. 宋国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SIRT1和线粒体的归芪多糖延缓大鼠脑组织衰老的分子作用机制[D]. 张凯丽.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长白楤木根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D]. 丁修庆. 长春大学, 2021(02)
  • [6]不同种桑资源叶中生物活性成分的综合评价[D]. 赵曼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柴胡药效成分的提取及基于抗氧化保肝作用研究[D]. 黄小凤.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8]新疆无刺红花功能因子提取、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王琼琼.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新疆软紫草属资源及其药材品质评价的研究[D]. 徐海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西红花去柱头花部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评价[D]. 向俊洁.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杏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