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角色交换”尝试

一次成功的“角色交换”尝试

一、一次成功的“角色置换”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高淑敏[1](2019)在《融媒时代:作为媒介的电影》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电影置入媒介融合的传播语境中,遵循“电影作为媒介”的研究范式,对电影媒介属性的变化以及众多新的电影形态和“电影”景观进行考察。本文主要运用大众传播学、媒介环境学、媒介学理论、“媒介化”理论和技术哲学等理论方法,将媒介研究和电影现象研究进行有机整合。进而提出,从模拟技术时期到融媒技术时期,电影的媒介属性在不断地生成、拓展、强化和变革。它积极地与新媒介进行互动和融合,通过“再媒介化”的转型,在自身的媒介领域内生成了如“综艺电影”、“话题电影”、“众筹电影”、“弹幕电影”、“桌面电影”和“IP电影”等众多的电影新形态。这些电影新形态和传统主流电影的制作模式有着明显不同,但大体上仍遵循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是在传统电影制作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改造而成。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在与新媒介的互动过程中,其媒介内容、视听形式、表现手段、创作方法和制作流程也外溢到新媒介的媒介领域内,生成了如“DVD互动电影”、“微电影”、“短视频”、“VR电影”、“数据库电影”、“开源电影”和“电影装置艺术”等众多新的“电影”景观。而这些全新的媒介现象,不仅挑战了传统电影的创作模式,更颠覆和革新了电影整个的制作流程。它们都不是出现在电影的媒介领域内,而是产自新媒介的媒介领域中,是新媒介(而非电影)作为媒介主体“再媒介化”的结果,以致于我们无法用传统的电影认知概念来对它们做出合理的界定。基于电影本体的传统理论方法和研究范式已经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阐释和说明,也已很难对当下层出不穷的电影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采用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研究视角,结合近些年日渐兴起的新近媒介研究理论成果,对这些各式各样的电影新景观,做一个系统和整体的研究和反思,以此,革新电影传统的认知观念,并指出当代电影潜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张宏华[2](2019)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模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不仅培植了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而且在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文化生活和社会规范中均注入新内容,基本上展开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其内容在与原有乡村社会本色的交织互动中或急或缓地改变着华北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的民众,创造着一个新社会。根据地乡村的社会改造与建设是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中的改革,亦为新中国成立后全方位大规模的社会改造与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本文以中共党史与乡村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详实的史料阐释了中共领导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以及根据地乡村社会变化的“实相”,力求展现历史发展过程中鲜活、真实、曲折而丰富的内涵。论文以回顾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状况为起点,从自然条件、政治生态、农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勾勒了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展开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对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民生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社会规范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根据地传统的乡村管理中,中共这一现代政党组织的全新介入,使乡村社会管理发生了质变。中共作为外来组织力量通过推行新的方针政策、改造乡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实现了国家意识向乡村的渗透。根据地乡村议行合一的行政体系取代了旧有的宗族、鬼神系统;选举政治的实践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创立,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底层农民成为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创新了乡村社会管理的基本模式。根据地乡村的民生建设围绕民众生产生活展开,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根据地教育、报刊、大众文艺活动的蓬勃开展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观、新的政治意识和社会意识亦随风潜入,无声地进入农民内心。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在道德、生活习俗、法律和社会风气四个层面实现着革新。在残酷的战争与紧张的革命中,上述种种变革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张力:外来新文化与乡土传统文明之间的隔膜、外来组织力量与地方不同势力之间的博弈、中共革命追求与农民现实诉求之间的距离、政策制定与实践推行之间的落差、有限资源与更大需求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对中共局部执政和目标实现形成挑战。在此过程中,中共通过整党整风的路径以使自己的组织队伍与乡村的社会实际耦合,几乎在每一项工作中都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使基层干部这一党与乡村沟通的中介更符合党的要求和期望,使党员干部群众领袖能够既领会上级要求又契合本地实际推动工作,使政党意志真正深入乡村;乡村政权在实践中不断整理整顿、持续改造,克服种种政策上的、制度上的以及干部作风方面等新情况新问题,使基层政权在与既有乡村权力权威的较量中提升效率、完成任务、实现使命;各种文化载体、社会规范中政治内容的充斥、宣传鼓动激励等手段的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互交融均强化了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实效,加上利益的驱使促动农民尤其基层干部追随中共的政策指向,有力地减缓或化解了相关矛盾,使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在战争革命中深入向前推进。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建设催生了乡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逐渐将根据地塑造为一个既不同于国统区又不同于传统乡村的新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现代性最薄弱的乡村由传统向现代化演进的成功探索。探索的历史经验对中共处理全国执政中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虽然今日之中共非昨日之中共,今天的乡村亦非昨天的乡村,但今天的中共仍需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成效促进发展,以改革的成功巩固执政地位,今天的乡村乡民仍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面临的主题主要任务与当年并没有质的不同,只是具体内容的程度数量的差别。吸取根据地乡村在政党介入中的整党整风、政权建立中的整理整顿、政策制度出台实施中的调整调适以及乡村建设中社会管理、民主民生、文化教育、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全方位系统变革的经验,对新农村建设大有益处。

仝丹[3](2019)在《情感互动在快速消费品类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包装工业的迅速发展,快速消费品保障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而随着企业之间竞争越演越烈的局面,商品之间在产品质量、功能性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此推动了情感互动包装设计的诞生。情感互动包装设计在快速消费品类包装设计上的恰当应用能够实现消费者与产品、企业之间进行精神层面的心灵对话,具有“温度”、“人情味”的包装能够为企业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成为商战中一把锋利的“软刀子”。情感是消费者感性消费的关键因素之一,从不同角度诉求出发,研究不同诉求背后消费者的心理情感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进行“人性设计”的艺术表达,应用于最直观的包装设计中,使消费者在短短几秒钟之内与产品擦出情感火花,吸引、了解、交互,唤醒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本课题共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篇章为前言部分,包含了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构架以及课题研究方法五块内容,为课题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很多动力支持与方向引导;第二篇章就情感互动设计与快速消费品类包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较为详尽的论证,总结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助推进发展的关系;第三篇章中对于快速消费品包装设计中情感互动的包装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分别从色彩、图形、文字、结构、材料五个方面提炼了对应的设计方法;第四篇章则是情感互动在外卖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部分,该篇章主要结合笔者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进行了课题研究的实践性的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第六部分则是对该研究领域的展望。总之,情感互动在快速消费品包装中的设计始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帮助企业提高利益、消费者满足需求、承担设计者该有的社会使命,推动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

郭怡[4](2018)在《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上层建筑对工匠精神的倡导,匠人群体俨然成为IP届爆款,一系列以刻载传统匠人、回望历史遗产、赞颂匠心精神为宗旨的影视节目竞相迸发。《非凡匠心》实现了口碑爆棚和收视斐然的双丰收,通过将“文化记录+深度体验”融合的节目形式,为单纯的影像记录赋予了叙事的表征和属性,为文化体验节目做出先锋示范。笔者在综合整理了经典叙事学和影视叙事学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经验参照和理论框架:根据经典叙事学的“故事”和“话语”的两大维度,加上电视媒体“艺术”层面的独特追求,分列三章。第五章是经验总结,也是本文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在故事层面得出以匠心化人心的叙事特征,在话语层面总结出多维视角带来的阅读体验,意外冲突与非戏剧性叙事,时空转换与整体架构,两条叙事线的缠绕并置等四种叙事风格,在媒介艺术上又看到声画一体的抒情性表达。另外,笔者还考虑到,叙事学作为一种表意活动,揭示了一种文本建构形式,窥视隐匿在节目文本内部的核心品质。笔者从社会背景出发,探讨《非凡匠心》文化性、娱乐性、民族性、时代性的杂糅与互文,看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价值承载,希冀以此为标杆,为文化体验类的同题材节目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和范本。

潘蕙[5](2017)在《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一直以来都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也是各大电视平台最为关注的景观之一。从早期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再到当下的《中国新歌声》、《我是歌手》、《蒙面唱将猜猜猜》等,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受关注度丝毫未减。但是,随着受众审美水平与观看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电视生态环境的激烈巨变,传统的节目形式已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也无法适应节目自身的发展需要,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要在愈演愈烈的收视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走向全新的模式化发展道路。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发展历程可谓是历经坎坷,走过了单纯模仿、抄袭的萌芽期与引进海外成功模式的发展期,再到原创模式日渐发展的成熟期,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正是在一步一步摸索之中不断前行。但是,纵观当下的电视荧屏,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发展依然不容乐观,呈现出了同质化、低俗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节目陷入了经济效益与价值观引导的失衡境地,并逐渐被电视市场中的种种指标所禁锢,导致节目的教化功能、审美功能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功能纷纷缺失,逐渐走向了内容过度商业化与审美标准混乱的杂芜境地。转变音乐类电视节目发展思路,透析节目模式的构成与生产,准确把握节目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现状,加大原创模式的研发力度是摆脱节目当下囹圄之境的重要举策,也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本文以2004年至2016年的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围绕节目模式这一命题进行分析。论文去除绪论与结语部分共四章内容,着重分析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概念、构成、生产与发展。第一章对目前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研究进行了概括与分析,确定了研究对象、方法、意义。第二章对电视节目模式概念进行界定,并对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对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构成进行全面分析,从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媒介要素以及受众要素等层面入手,对节目模式进行解构。第四章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生产方式进行分析,对自制自播与制播分离两种模式生产方式进行细致地解读,以求对节目模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五章则是综合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进行,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展望,对节目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

宋扬[6](2017)在《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站位于语用学的立场,从交际意图的角度出发,以对中学课堂教学的实地观察及对课堂实录的事实分析为基础,全面描述并系统阐释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过程,即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学教师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来实现“告知学生特定意向内容”的交际意图。全文由8个章节构成。第0章是引言。这一章主要阐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立场与思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章是相关研究综述。这一章对国内外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思路与成果为本文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角,提供了借鉴。第2章是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结构。这一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教师课堂教学言语是一种机构性话语,是以告知为核心交际意图的言语交际行为。在吕明臣(2005)言语交际行为结构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结构,其构成要素包括:告知交际主体、告知交际意图、告知交际形式、告知交际语境。告知交际意图是核心要素,课堂教学言语交际围绕着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而进行。第3章是课堂告知交际主体分析。这一章详细分析并阐述了主体的需要与意愿、主体交际角色、主体间交际关系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主体话语角色与其他社会类身份角色共同构成交际角色。显性角色体现为社会类角色和家庭类角色,隐性角色包括客观因素角色和主观因素角色。主体间交际关系指被主体认知到进入交际语境中发挥作用的主体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主体通过对交际角色、交际关系的选择与调节促成告知效果的实现。第4章是课堂告知语言形式分析。这一章着重分析了中学课堂教学言语交际中具有突出特点的语言形式。根据语料,课堂告知话语形式映射模式包括SIM模式、M模式、IM模式、SM模式、S1IM模式、S2IM模式,SIM模式是典型映射模式。告知意向标记形式主要表现为程式化的告知意向标记语,包括师主位型、生主位型、师生主位型三种类型,其位置可以前置、居中、后置,具有标识功能、凸显提示功能和情感功能。第5章是教学语篇构建形式分析。这一章着重分析了典型而富有特点的教学语篇构建形式。教学语篇对话形式有三种表现:教师独白形式、教师学生对话形式和综合形式,综合形式是典型教学语篇对话形式。教学语篇话题引入形式有三种:直接引入、链接引入、转换引入。教学语篇话语进程形式表现为明确的话语进程标记提示,主要包括话题排序标记、话题开启标记、话题推进标记、话题结束标记。第6章是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本章系统阐述了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即教学语篇的生成过程。告知实现结构和告知事件结构共同构成了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结构,是判定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实施效果的根本标准。SXTJ1-5是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模型,概括出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图式,这是判定某一话语形式能否实现告知交际意图的根本标准。“标识——激活”是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机制,教师的话语形式通过标识某一实现条件,激活告知交际意图实现条件图式,建立话语形式与告知交际意图的连接。师生双方的话语选择与理解必须遵守相关实现原则,目的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在中学课堂教学言语交际中具有突出作用。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具备实现结构,标识实现条件,激活实现条件图式,遵守实现原则,实现交际意图,生成教学语篇。由此构建出“告知交际意图——告知实现结构——告知实现条件——告知实现机制——告知实现原则——告知话语形式”六位一体的告知交际意图的实现模型。第7章是结语。本章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不足之处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田昊[7](2017)在《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 ——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文化研究理论为理论资源及依据,以当代大众流行文化及大众传媒发展为历史文化语境,以当代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娱乐狂欢”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娱乐狂欢”概念,从欲望的视域出发对“娱乐狂欢”进行理论上的探源、论证及反思。“娱乐狂欢”源自人性欲望,它既可以看作是以审美的形式关照和情感体验为主导的大众流行文化,也可以看作是受到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和媒介技术约制的社会感性文化,它的价值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之中和特定的限度之内,不应被狂欢化的负面效应与无限膨胀的欲望诉求所遮蔽。本文综合运用文化学、文艺学和传播学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既是对当代大众文化的复杂性意涵所进行的时代性剖析,又是对当代文化批评理论的补充与丰富,也是对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视域的拓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首先阐述“娱乐狂欢”概念提出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论依据及其内涵;其次,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从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娱乐狂欢”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对“娱乐狂欢”进行当代文化意义的阐释及批判性反思。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娱乐狂欢”概念提出的历史文化语境、理论依据及其内涵。“娱乐狂欢”是基于当代中国大众流行文化的现实而提出的问题,“娱乐狂欢”概念的提出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依据,它是人性欲望诉求通过大众流行文化所进行的有效的创造性表达,具有轰动效应,同时也反映出当代社会感性文化的娱乐化、欲望化倾向;它既是当代大众文化发展到狂欢化阶段的必然,也是狂欢化的大众娱乐文化;它是一种以审美的形式关照和感性体验为主导的大众流行文化,是一种受到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和媒介技术约制的社会感性文化。“娱乐狂欢”可以从感性、心理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二部分,主要是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从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对“娱乐狂欢”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以典型个案具体阐释。“娱乐狂欢”具有娱乐化、感性化、群体化、引导性愉悦等基本特征,游戏化、奇观化、碎片化等表现形式,世俗化、资本化、非典型化等价值取向。“娱乐狂欢”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工业全球化的一环,其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狂欢化的破坏性效应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诉求。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娱乐狂欢”进行当代文化意义的阐释及批判性反思。如果将“娱乐狂欢”看作是欲望的感性显现,那么它反映了现实层面上人性欲望得不到充分满足、价值判断标准过于功利化的现实。而“娱乐狂欢”不仅能有效缓解此类现实矛盾,还能表达人的真实诉求,表现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意味着“娱乐狂欢”有精神性价值,但它的价值不应局限于反映真实诉求、创造性解构、快乐增值等方面,更应展现人的积极创造力以及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因此,具有积极的、创新力价值的“娱乐狂欢”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娱乐狂欢”。本文从人性本能、价值存在依据和内涵功能三个方面对“娱乐狂欢”的当代文化意义进行阐释,认为“娱乐狂欢”即欲望诉求的感性显现、欲望消费的商品化确证以及欲望表达的创造性解构。“娱乐狂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欲望消费的无度和价值旨趣的异变上。为了满足欲望消费的诉求,“娱乐狂欢”对人性底线进行了过度的挑战与窥探,进而引发了低俗娱乐的泛滥或者过度娱乐,这就直接导致了“娱乐狂欢”价值旨趣的异变。“娱乐狂欢”不但沦为资本积累的逐利工具,而且价值判断标准过度功利化,这将导致情感的异化和价值的畸变,甚至使“娱乐狂欢”丧失存在的价值依据。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人不但有寻求快乐的自由,还有理性反思的自由。“娱乐狂欢”存在的价值是有历史文化语境和限度要求的,而这种限度正是对“娱乐狂欢”进行批判的根源所在。狂欢化的解构具有创造性和破坏性的二重属性,这源自欲望的双重性,即生欲望和死欲望的基本矛盾。因此,我们要对“娱乐狂欢”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指明具有积极的、创新力价值的“娱乐狂欢”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娱乐狂欢”。本文从欲望的视域出发对“娱乐狂欢”问题进行学理上的批判,这是对当代大众流行文化的复杂性所进行的富于时代意义的深度剖析,也是为生产具有人文精神的大众流行文化产品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本文既是对当代文化批评理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有益尝试及丰富,又是对当代审美文化研究视域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娱乐化、欲望化倾向在理论上的积极探索。本文旨在为大众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为文化批评理论拓展一种研究视域。

刘琳[8](2015)在《盛可以的解构书写》文中认为70后女作家盛可以自2002年进入文坛以来,一直深受评论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认可。她的作品是典型的女性主义文学文本,研究当代女性文学,盛可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作家。她有着敏锐的现实感知能力,手持利刃,直面生活中的凶暴残忍,像庖丁解牛一样,以熟练的盛氏刀法,冷静而近乎冷酷地挖掘人性中的阴暗毒瘤。从网络上冲杀出来的盛可以,在小说的题材选择上并不那么单一狭窄。有乡村女性的生命抗争,有都市底层女性的婚恋追求与破灭,有对经典爱情故事的消解,有对沉重历史的重新解读,有对人性的寓言式追问,有对主流的伦理道德的反讽式控诉。本文以盛可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盛可以小说中婚姻爱情主题中的解构意识,发现她在狂欢化的解构背后潜藏的对两性情感困境的深切忧思,并发掘盛可以研究的深度。本论文共分以下几部分:第一章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盛可以小说对婚姻爱情叙事的解构式书写:首先,从当今时代爱情的无爱之轻、取暖之凉、突围之艰三个角度,分析盛可以小说中对传统爱情神话的解构,即“撕裂无爱时代的爱情神话”;其次,具体分析盛可以小说中中年婚姻和现代都市青年的“新围城生活”这两种典型的婚恋题材,来揭示婚姻和爱情的悖论,即“敲醒掩耳盗铃的婚姻美梦”;最后,分析盛可以小说中“娜拉出走”的现象,重点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试图为中国女人寻找一条突围之径,即“拆解娜拉出走的男性预言”。第二章主要以长篇小说《道德颂》,深入探析盛可以小说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质疑,和对人性的叩问。首先论述盛可以小说中,个体的爱情自由论与社会的婚姻道德观之间的尖锐冲突;其次以道德审判的目光,对小说中男女两性解构式解读,以两性最终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回归,形成反讽的效果,对道德进行质疑。最后以这部小说的续集《德懋堂》,作为作者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作者对传统道德观认为“不道德”的行为进行人道主义的关照,以此达到其作品中对道德解构的论述。第三章主要论述盛可以小说中对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式写作。首先抓住其作品中有意弱化男性的特点,分析作者对“大女人”、“小男人”人物形象设置的偏好,宣告了文学中男性神话的破灭。其次从小说中作者对男性生殖器的品味、调侃与切割入手,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对父权制意识形态进行挑战。最后以盛可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中的“愤怒的美狄亚”的形象,最终完成对盛可以作品对男权中心主义的解构的论述。

钱媛媛[9](2015)在《论张艺谋的电影改编 ——游走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文中研究表明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对小说进行改编是其电影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他导演的电影中,成功之作几乎都是根据优秀的当代文学改编而来,这与张艺谋自身所负载的精英知识分子意识不无关系,尤其是他早期作品中所传达的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传统及民族文化的追寻,都与精英文化所强调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不谋而合。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形态之一,在对小说进行改编时,不仅仅要根据媒介特点做相应变化,还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文章致力于探讨张艺谋电影从小说转化为电影过程中所包含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从而对其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游走并最终实现二者的平衡窥探一二。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讨论,第一部分就小说与电影之间的美学转换以及张艺谋电影的改编现状做一些描述;第二部分以张艺谋早期电影为蓝本,讨论其电影在精英文化指导下的欲望表达,并由此映射出其对民族文化的人文批判和人文反思;第三部分以张艺谋中期电影为蓝本,讨论大众文化冲击之下张艺谋电影创作的个体转向,这一时期的张艺谋将关注点转移到人际关系以及普通人的情感表达上来,从而实现了其对人文精神的复归;第四部分以张艺谋近几年的电影为蓝本,这个时期的张艺谋在歌颂世俗的同时将精英文化的人文关怀注入电影,实现了影片艺术性跟商业性的结合,从而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找到了平衡。文章以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为切入点,从中探讨张艺谋在二十多年的导演历程中是如何处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关系的,笔者主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分析张艺谋电影与小说原着之间的审美转换,更清晰的感受张艺谋电影改编中的审美关照和美学趣味,从而对其从最初的由精英意识指导到越来越显着的大众特点的嬗变以及其如何在两者中取之平衡做一些讨论。毋庸置疑,张艺谋的成功是值得中国电影市场学习与借鉴的,而实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嫁接也有利于中国电影的良性发展。

张暾[10](2015)在《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生产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媒介技术的变迁,在观众文化需求以及娱乐方式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综艺节目的生产方式最近几十年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到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崛起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以及2004年点燃全国选秀活动高潮的《超级女声》,再到最近两年的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和央视《中国好歌曲》等可以看出,综艺节目在生产方式上已经有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与个案分析法,对这些节目的生产方式进行历史性的梳理。在这些综艺节目生产方式的变迁中,也包含了精英文化、草根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博弈。回首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轨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的每年一届的《春节联欢晚会》及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为代表的“综艺晚会”形态,从此引发了我国综艺节目“明星+表演”模式的娱乐风潮。第二阶段是以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互动游戏”形态,为普通观众在“明星+观众+游戏”的互动过程中,打造了一个更加平民、开放的娱乐平台。第三阶段是以2000年代初期的《幸运52》《开心辞典》为代表的益智娱乐节目,通过“观众+答题+巨奖”的模式极大地吸引了普通大众。第四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的“参与者+竞赛+隐私记录”的真人秀节目,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发端,掀起了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娱乐旋风。在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节目制作形式、舞台设置、参演人员到主持人的角色及观众参与等元素,都随时光的流逝留下了变革的烙印,而产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话语权的归属。本文试图从以上五个呈现节目的生产方式要素入手,厘清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对于电视节目的影响和作用,分析文化话语权的转变,深描改革开放后,文化话语权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再到“草根文化”的变迁过程,关注普通大众参与媒介生产的强烈愿望和表达欲望。从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中,探寻“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大众文化的发展走向。

二、一次成功的“角色置换”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次成功的“角色置换”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融媒时代:作为媒介的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电影作为一种媒介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尴尬和窘迫的电影艺术理论
        二、电影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进程:日趋活跃的媒介属性
        三、融媒时代:加速提升的媒介属性
        四、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以电影新形态为样本的研究方向
        2、以电影与新媒体的跨介互动为研究方向
        3、以电影和游戏的跨介互动为研究方向
        4、以电影和虚拟现实的跨媒介互动为研究方向
        5、以当代电影理论和方法的转向和反思为研究方向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创新之处和学术意义
        一、宏观角度提出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独特意义和价值
        二、从方法论角度来看,跨学科采用新的媒介研究理论范式
        三、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契合当下的电影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章 电影的“媒介化”和“再媒介化”
    第一节 模拟技术时期: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两条发展进路
        一、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进路
        1、电影媒介属性的生成
        2、电影媒介属性的强化
        二、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媒介的潜力空间
        1、新的媒介理论视角
        2、胶片“在场性”与运动的影像
        3、摄影机和剪辑过程的“在场性”
        4、实验电影的传播场域和艺术影响
        三、重塑认知:电影是一个持续建构的媒介集合体系
    第二节 融媒技术时期:电影“再媒介化”的发展进路
        一、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
        二、电影媒介属性的重塑与提升
        1、计算机图像技术的试行与电影影像的分化
        2、计算机图像技术的成熟与电影影像的异化
        3、电影影像的变置与奇观影像的泛滥
        4、高新技术与奇观影像的转向和深化
        5、技术新视角:日渐抬高的电影媒介属性
        三、融媒时代:电影的“再媒介化”进程
        1、内容 倚重综艺品牌的“综艺”电影
        2、仰仗新媒介众筹运营的“众筹”电影
        3、着重衍生话题热度宣传的“话题”电影
        4、放映依赖弹幕社交平台的“弹幕”电影
        5、新媒介革新视听语言的“桌面”电影
        6、全产业链的“再媒介化”:IP电影
    第三节 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电影领域内的震荡表征
        一、持续膨胀的媒介属性
        二、不断试错与经验重构
        1、电影市场的持续波动和不断试错
        2、阶段性修复和经验重构
        三、震荡的电影媒介系统
第二章 迭代的各类屏媒与微缩的电影新样式
    第一节 电子屏媒与电影:可交互的DVD电影
        一、电子屏媒与电影媒介功能的拓展
        1、从“看电影”到“读电影”
        2、DVD的互动机制:QTE嵌入式系统
        二、DVD互动电影
    第二节 网络屏媒与电影:微电影的艺术样式
        一、微电影:网络媒体的艺术样式
        1、视频网站和网络用户的双向需求
        2、微电影的概念界定
        二、微电影:发展历史及其意义评价
        1、从民间草根到商业专业化
        2、微电影的进步意义:“文化平民化”的初步导向
    第三节:手机屏媒与电影:火爆登场的短视频
        一、短视频的火热缘由
        1、外在技术:Web3.0 和智能化手机的普及
        2、社交需求:短视频的全民参与
        二、短视频的生长路径和运作模式
        1、动荡变幻的生长路径
        2、全新的运作模式:众包、分众和流量变现
        三、短视频的意义价值
        1、技术的进一步“矮化”
        2、功能的进一步“分化”
        3、真正狂欢的平民文化
    小结 屏媒分化和电影位移
第三章 电影的前沿媒介景观
    第一节 数据库电影
        一、传统数据库和作为旧媒介的传统电影
        1、共享一个线性逻辑链
        2、《持摄影机的人》是数据库电影吗?
        二、现代数据库和作为新媒介的数字电影
        1 面向对象数据库和超媒体数据库:现代数据库技术的演变和发展
        2、数据库艺术和作为新媒介的数字电影
        三、数据库电影:概念形式、革新意义和困境
        1、数据库电影的概念界定
        2、数据库电影的两种形式
        3、数据库电影:革新、问题和困境
        四、软件控制电影——作为元电影的数据库电影
    第二节 开源电影
        一、关于“开源软件”
        1、何谓开源软件?
        2、Blender作为开源软件的诞生
        3、“过程性”的动态系统建构:开发者和艺术家的联姻
        二、开源电影:概念定义和创作流程
        1、开源电影的诞生
        2、全新的电影制作流程
        三、Blender的开源电影史
        1、从“一次试水”到“品牌延伸”
        2、各类短片的迭进生长
        3、“正在进行中”的长片计划
        四、软件孵化电影——关于开源电影的反思
        1、众包和“块茎”图式
        2、技术糅合与参与式文化
        3、开源电影的反思与启示
    第三节 VR电影
        一、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屏媒)
        二、VR电影:VR+电影的形式探索和发展流变
        1、VR+电影何以可行?
        2、VR电影的类型流变:共情式和互动式
        三、置变与超越:可居可游可控的故事世界
第四章 电影与装置艺术:电影装置艺术
    第一节 模拟技术时期的电影装置艺术
    第二节 展览电影:一种“制图学”意义上的影像装置艺术
        一、“展览电影”的艺术探索
        二、异质共生:电影公共空间的拓展
    第三节 沉浸性和互动性:融媒技术时期的电影装置艺术
        一、邵志飞:以CAVE系统为沉浸互动环境的电影装置艺术
        二、VR电影装置艺术:《血肉与黄沙》
第五章 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整体性反思
    第一节 “泛化”的电影和困顿的理论
        一、壁垒的击穿和概念的失灵
        1、跨越边界:漂浮和流动的电影
        2、概念的动摇和“失语”的电影
        二、一个核心问题的争论:电影终结了吗?
        1、悲观一方:此起彼伏的“电影已死”观
        2、乐观一方:超现代电影和无所不在的影像文化
        三、质疑“电影已死”:旧有观念和范式危机
        1、争议背后:如何定义电影?
        2、错位的研究范式
    第二节 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全新转型
        一、可行性
        1、理论支撑一:崛起的媒介研究学派
        2、理论支撑二:“为技术正名”的技术哲学理论
        3、理论支撑三:媒介考古学及其在电影研究中的率先应用
        二、必要性
        1、电影显示机制的变化:从“银幕”到“界面”
        2、影像的变革:数字影像→数据库影像→互动影像
        3、叙事分化、场景消费和文本消解
        4、分流传播、多样感知和嵌入性
        5、电影艺术性缺失的反向需求
        三、紧迫性
        1、急遽更新的媒介生态环境
        2、置身其中的电影:“可见机器”与“不可见机器”
结语: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抗战前夕的晋察冀乡村社会
    一、自然条件
    二、政治生态
    三、农民生活
    四、社会文化
第二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管理
    一、乡村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共介入乡村社会管理
        (一)党初步下沉乡村和党员大量发展
        (二)党的整顿与初步巩固
        (三)党组织与党员的纯洁化
        (四)整党整风与党的一元化领导
    二、乡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乡村行政组织的重构
        (一)新行政机构的建立:村公所与村民代表大会
        (二)村级行政机构的持续改造
    三、乡村社会领导层中的新兵:底层农民的崛起
        (一)乡村领袖的成分:“贫农”与“贫农+中农”结构
        (二)乡村领袖的成长:中共之助推
    四、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选举政治和新型社会组织
        (一)选举: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新型社会组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形式与保障
第三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民生建设
    一、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一)扩大耕地面积
        (二)兴修水利工程
        (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二、组织起来:促进生产
        (一)推进劳动互助
        (二)发起农业合作社运动
        (三)开展劳动竞赛运动
        (四)掀起大生产运动
    三、调整分配:改善农民生活
        (一)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的实施
        (二)坚持合理负担原则与实行统一累进税
    四、社会保障:托底贫困农民基本生活
        (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
        (二)社会保障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一)面向青少年的国民教育
        (二)面向成人的社会教育
        (三)乡村教育的特点
    二、报刊事业:开阔农民社会视野
    三、大众文艺活动: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一)乡村戏剧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街头诗的昙花一现:“冀中一日”
        (三)文化盛宴:艺术节
        (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晋察冀根据地乡村社会规范建设
    一、社会道德规范的改造
        (一)改造二流子与“懒人”
        (二)禁烟禁毒
        (三)树立模范
    二、生活习俗规范的革新
        (一)更新卫生观念
        (二)改良卫生习惯
        (三)倡导中西医结合
        (四)开展妇婴卫生保健
    三、法律法制规范的重建
        (一)法规进村:农民法治意识加强
        (二)司法下乡:巡回审判与调解
        (三)法律法规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优良社会风气的养成
        (一)中共局部执政的优良作风
        (二)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结语
    一、中共革命与乡村社会变革
    二、乡村社会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三、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情感互动在快速消费品类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外文献概况
        1.3.2 国内外理论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构架
    1.5 课题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
        1.5.2 市场调研
        1.5.3 实践与交流
        1.5.4 跨学科研究
        1.5.5 具体案例解析
第二章 情感互动设计与快速消费品类包装之间的关系
    2.1 情感互动设计概述
        2.1.1 情感互动设计的概念
        2.1.2 情感互动设计的特性
    2.2 快速消费品类概述
        2.2.1 快速消费品类的概念
        2.2.2 快速消费品类的特性
    2.3 情感互动设计与快速消费品类包装之间的关系
        2.3.1 感情基调铸就品牌力量
        2.3.2 包装差异化吸引特定消费人群
        2.3.3 拓宽发展思路助力完善理论系统
第三章 快速消费品包装设计中情感互动的包装设计原则
    3.1 情感互动理念下的功能性原则
    3.2 情感互动理念下的便捷性原则
    3.3 情感互动理念下的审美性原则
    3.4 情感互动理念下的趣味性原则
    3.5 情感互动理念下的环保性原则
第四章 情感互动在外卖品牌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4.1 快速消费品类的具体选择与产品属性
        4.1.1 中式外卖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4.2 “翻炒江湖”外卖品牌包装设计
        4.2.1 设计定位
        4.2.2 设计过程与展示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4)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价值和意义
    1.2 合理性和创新性
    1.3 研究综述
        1.3.1 叙事学研究综述
        1.3.2 影视叙事学研究综述
        1.3.3 文化体验节目研究综述
    1.4 研究结构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故事”:《非凡匠心》的被述内容
    2.1 诞生背景——“为何”讲故事
        2.1.1 社会气息失衡
        2.1.2 传统文化失声
        2.1.3 电视媒体失职
    2.2 故事主题——讲“什么”故事
        2.2.1 匠人遗世英姿
        2.2.2 文化历史钩沉
        2.2.3 形式深度体验
    2.3 收视反响——讲故事的“效果”
第三章 “话语”:《非凡匠心》的表达模式
    3.1 叙事者:灵活变化的角色
        3.1.1 外显叙述者:公开现身
        3.1.2 暗隐叙事者:隐姓埋名
    3.2 叙事视角:多层并叙
        3.2.1 多元的内视角
        3.2.2 预设的零视角
    3.3 叙事时间的变形
        3.3.1 时序
        3.3.2 时长
    3.4 叙事空间的本真
        3.4.1 开放性——从室内到旷野的变迁
        3.4.2 真实性——叙事空间和制作现场的重合
    3.5 叙事结构的整体性
第四章 “艺术”:《非凡匠心》的媒介形式
    4.1 诗意盎然的画面
        4.1.1 特写画面
        4.1.2 慢镜头
    4.2 温雅静穆的声音
        4.2.1 同期声:对白+独白
        4.2.2 画外音:音乐+旁白
    4.3 韵趣相彰的文字
        4.3.1 专业释义
        4.3.2 厚植底蕴
        4.3.3 妙趣横生
第五章 “形与质”:《非凡匠心》的叙事风格和价值坚守
    5.1 “形”:《非凡匠心》的叙事风格
        5.1.1 人本回归与匠心化人
        5.1.2 多维体验视角与全新阅读享受
        5.1.3 意外冲突与非戏剧性叙事
        5.1.4 时空转换与整体架构
        5.1.5 两条叙事线的并置缠绕
        5.1.6 声画艺术的抒情性表达
    5.2 “质”:《非凡匠心》的价值坚守
        5.2.1 匠心溯源—文化与娱乐的自洽
        5.2.2 匠心立世——匠人精神时代风骨
        5.2.3 匠心凝魂——血脉相承文化赓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概述
    第一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相关概念阐述
        一、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概念界定
        二、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动态变迁
        一、萌芽期
        二、发展期
        三、成熟期
第三章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构成
    第一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主体分析
        一、参与主体—选手
        二、控制主体—主持人
        三、评价主体—评委
    第二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内容分析
        一、音乐本位回归
        二、多元素融合
        三、大片化表达
    第三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媒介分析
        一、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台网联动
        二、以新媒体为依托实现跨界分享
        三、多屏互动为依托实现资源整合
    第四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受众分析
        一、受众需求分析
        二、受众结构分析
第四章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生产
    第一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生产机制
        一、制播合一模式生产机制
        二、制播分离模式生产机制
    第二节 代表性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个案解读
        一、素人选秀类模式个案解析
        二、明星竞演类模式个案解析
        三、星素混搭类模式个案解析
第五章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发展的反思
        一、创新意识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产销逻辑入侵,忽略价值引导
        三、缺乏统一规范,审美标准混乱
    第二节 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发展策略
        一、增强创新意识,实现节目突围
        二、平衡“真”与“秀”,重视把关责任
        三、构建职业语系,完善质量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0章 引言
    0.1 研究缘起
    0.2 研究意义
        0.2.1 实践意义
        0.2.2 理论意义
    0.3 研究立场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立场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5 语料来源
        0.5.1 观察及转写
        0.5.2 问卷调查
第1章 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教师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1.1 行为分析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1.2 话语分析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1.3 专业发展视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 国内教师教学语言研究概况
        1.2.1 以传统语言学为主导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2 多元化理论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2.3“言语行为理论”论域下的教师教学语言研究
    1.3 国内外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发与思考
第2章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结构
    2.1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性质
        2.1.1 直接性告知言语行为
        2.1.2 非直接性告知言语行为
    2.2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特点
        2.2.1 主体身份的标记性
        2.2.2 交际意图的复杂性
        2.2.3 话语选择的策略性
    2.3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结构
        2.3.1 告知交际主体
        2.3.2 告知交际意图
        2.3.3 告知交际形式
        2.3.4 告知交际语境
        2.3.5 告知交际结构
第3章 课堂告知交际主体分析
    3.1 主体的需求、意愿与交际效果
        3.1.1 告知者的需要与交际效果
        3.1.2 被告知者的意愿与交际效果
    3.2 主体交际角色与交际效果
        3.2.1 主体角色类型与交际效果
        3.2.2 主体角色定位与交际效果
        3.2.3 主体角色选择与交际效果
        3.2.4 主体角色调节与交际效果
    3.3 主体间交际关系与交际效果
        3.3.1 社会关系与交际效果
        3.3.2 情感关系与交际效果
第4章 课堂告知语言形式分析
    4.1 告知话语形式映射模式分析
        4.1.1 映射模式
        4.1.2 语序排列
    4.2 告知意向标记形式分析
        4.2.1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类型
        4.2.2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位置
        4.2.3 告知意向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第5章 教学语篇构建形式分析
    5.1 对话形式
        5.1.1 独白形式
        5.1.2 教师\学生对话形式
        5.1.3 综合形式
    5.2 话题引入形式
        5.2.1 直接引入
        5.2.2 链接引入
        5.2.3 转换引入
    5.3 话语进程形式
        5.3.1 话题排序标记
        5.3.2 话题开启标记
        5.3.3 话题推进标记
        5.3.4 话题结束标记
第6章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实现
    6.1 实现结构
        6.1.1 实现结构分析
        6.1.2 实现形式分析
    6.2 实现条件
        6.2.1 实现条件分析
        6.2.2 实现条件模型
        6.2.3 实现条件图式
    6.3 实现机制
    6.4 实现原则
        6.4.1 目的性原则
        6.4.2 适应性原则
    6.5 实现过程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 ——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问题提出及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2章 “娱乐狂欢”概念的提出
2.1 “娱乐狂欢”提出的文化语境
    2.1.1 作为大众文化的“娱乐狂欢”
    2.1.2 作为欲望诉求的“娱乐狂欢”:有关“欲望”的梳理
2.2 何为“娱乐狂欢”
    2.2.1 娱乐及其层级划分
    2.2.2 狂欢及狂欢化理论
    2.2.3 “娱乐狂欢”的内涵 第3章 “娱乐狂欢”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3.1 “娱乐狂欢”的基本特征
    3.1.1 娱乐化:“娱乐狂欢”的宗旨所在
    3.1.2 感性化:“娱乐狂欢”的形式追求
    3.1.3 群体化:“娱乐狂欢”的“场”效应
    3.1.4 引导性愉悦:节目的策略与目的
3.2 “娱乐狂欢”的表现形式
    3.2.1 游戏化:形式吸引力的原初动力
    3.2.2 奇观化:大众传媒语境的内在要求
    3.2.3 情境化:主观感受重组的客观条件
3.3 娱乐的狂欢化:对《奔跑吧兄弟》的分析 第4章 “娱乐狂欢”的价值取向
4.1 价值世俗化:当代大众文化的现实性生存条件
    4.1.1 日常生活向度
    4.1.2 功利主义指向
4.2 价值资本化:当代大众文化的现实性评判依据
    4.2.1 “娱乐狂欢”能交易
    4.2.2 “娱乐狂欢”可增值
4.3 非典型化:当代大众文化的现实性价值诉求
    4.3.1 平民化诉求:解构评判标准
    4.3.2 精英化追求:重构娱乐精神
4.4 狂欢化的娱乐:对《中国好声音》的分析 第5章 “娱乐狂欢”的当代文化阐释及反思
5.1 “娱乐狂欢”的当代文化阐释
    5.1.1 “娱乐狂欢”即欲望诉求的感性显现
    5.1.2 “娱乐狂欢”即欲望消费的商品化确证
    5.1.3 “娱乐狂欢”即欲望表达的创造性解构
5.2 “娱乐狂欢”存在的问题
    5.2.1 欲望消费的限度
    5.2.2 价值旨趣的异变
5.3 “娱乐狂欢”的批判性反思
    5.3.1 辨析:狂欢化解构的二重性
    5.3.2 探源:欲望的双重性
    5.3.3 展望:“娱乐狂欢”的理论构想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盛可以的解构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绪论
第一章 对传统婚恋叙事的消解
    一、撕裂无爱时代的爱情神话
        (一)无爱之轻
        (二)取暖之凉
        (三)突围之艰
    二、敲醒掩耳盗铃的婚姻美梦
        (一)中年婚姻之溃烂
        (二)现代都市青年婚姻之仓皇
    三、拆解娜拉出走的男性预言
        (一)无力的试飞
        (二)钱是要紧的
        (三)无出路之路
第二章 对道德的质疑和对人性的叩问
    一、爱情自由论和婚姻道德观
        (一)爱情自由论
        (二)婚姻道德观
    二、道德审判
        (一)女人的道德颂
        (二)男人的道德颂
        (三)想象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第三章 对阳具中心主义的颠覆
    一、大女人、小男人的角色置换
        (一)两性的野蛮生长史
        (二)“大女人”
        (三)“小男人”
    二、对男性生殖器的品味、调侃与切割
        (一)品味
        (二)调侃
        (三)切割
    三、愤怒的美狄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论张艺谋的电影改编 ——游走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从小说到电影
    第一节 电影与小说间的美学转换
    第二节 张艺谋电影改编脉络梳理
第二章 欲望书写与人文反思
    第一节 情欲:死亡的摆渡人
    第二节 权欲:顺从的反抗者
第三章 情感表达与人文复归
    第一节 乡土社会的情理冲突
    第二节 现代都市的人际异化
    第三节 情感召唤下的传统复归
第四章 歌颂世俗与人文赞颂
    第一节 世俗英雄的礼赞
    第二节 真挚爱情的书写
结语 快感与美感的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生产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 真人秀节目形态的研究
        (二) 真人秀节目发展策略研究
        (三) 真人秀节目的批判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个案研究法
        (三) 文化研究理论
第一章 央视综艺节目的发展瓶颈
    一、央视综艺节目的发展困境
    二、央视综艺节目的生产方式
        (一) 传统体制的“制播合一
        (二) 自上而下式的“镜框舞台”
        (三) “精英”文化的“造星工厂”
        (四) 传声筒式的“主持方式”
        (五) 看客式的“零参与方式”
    三、央视综艺节目发展瓶颈原因分析
        (一) 节目资源的过度开发,创作力量相对不足
        (二) 文艺娱乐形式的多元化,造成了观众的流失
        (三) 节目形态的单一化
第二章 异军突起的湖南卫视
    一、综艺节目的破冰之旅——《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
        (一) 《快乐大本营》的发展历程
        (二) 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巅峰之作——《超级女声》
    二、湖南卫视综艺节目生产方式
        (一) “合作制片”
        (二) 客厅式的“会客舞台”
        (三) 从“星民同乐”到“全民娱乐”
        (四) 诙谐幽默的“互动主持”
        (五) 近乎疯狂的“全民参与”
第三章 后来居上的浙江卫视
    一、声名鹊起的《中国好声音》
    二、《中国好声音》的生产方式
        (一) 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制播分离”
        (二) 观众至上的“罗马竞技场”
        (三) 以精英的实力创造大众文化
        (四) “消失了”的主持人
        (五) 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互动”
第四章 重塑辉煌的中央电视台
    一、专注原创的《中国好歌曲》
    二、《中国好歌曲》的生产方式
        (一) 享誉海外的“原创模式”
        (二) 歌曲至上的“舞台设置”
        (三) 明星百姓“共竞技”
        (四) “播报广告”的主持人
        (五) 多渠道的“互动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四、一次成功的“角色置换”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媒时代:作为媒介的电影[D]. 高淑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D]. 张宏华. 山西大学, 2019(01)
  • [3]情感互动在快速消费品类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仝丹.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匠人文化体验节目的叙事研究 ——以《非凡匠心》为例[D]. 郭怡. 广西大学, 2018(01)
  • [5]中国音乐类电视真人秀节目模式研究[D]. 潘蕙.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6]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D]. 宋扬. 吉林大学, 2017(12)
  • [7]大众传媒语境中的“娱乐狂欢”现象研究 ——以电视综艺节目为对象[D]. 田昊. 辽宁大学, 2017(02)
  • [8]盛可以的解构书写[D]. 刘琳. 河南大学, 2015(07)
  • [9]论张艺谋的电影改编 ——游走于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D]. 钱媛媛. 安徽大学, 2015(11)
  • [10]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生产方式研究[D]. 张暾. 西南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一次成功的“角色交换”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