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的关系

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的关系

一、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TAN YIN SHEN(陈云欣)[1](2021)在《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2009-2019这近10年发表在国内外期刊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文献收纳、整理并统计得出的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规律穴位处方进行研究分析。为中医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用穴提供基本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收集全文数据库(CNKI)2009-2019年有关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中文检索主题词:针灸,针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眩晕并辅以文献追溯和手工操作检索,并在尊重原着的前提下,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文献构建EXCEL档案,建立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取穴规律研究知识库,将资料病名以“证-症-治(穴)”进行输入等方法关系为概念形式背景的生成和优化。在对其构建出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表的层次关系可视化表示对对象与属性进行标注,并从整体和细化多方面的发现对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症—治(穴)”属性偏序结构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解释说明。结果:整理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共有324篇,涉及的穴位共有107个穴位,而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证型的高频次取穴处方①肝阳上亢证型处方:太冲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人迎穴②肝肾阴虚证型处方: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太溪穴、三阴交穴、曲池穴③痰湿壅盛证型处方:丰隆穴、风池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太冲穴、内庭穴、公孙穴、支沟穴④阴虚阳亢证型处方: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人迎穴⑤气血亏虚证型处方:足三里穴,百会穴,风池穴,关元穴、三阴交穴⑥肝火亢盛证型处方:太冲穴、曲池穴、百会穴、肝俞穴。高频次使用穴位为:太冲穴、曲池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合谷穴、百会穴、三阴交穴、太溪穴。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涉及到的经络穴位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等经络。提示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实践中,应对以上这些经脉及其经穴多加重视。

杨玉萍[2](2021)在《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腹针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予腹针疗法治疗,选穴为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深刺、双滑肉门中刺、双商曲中刺、阴都患侧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天。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每天2次(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治疗5天。治疗结束后,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表及头痛疗效评分表,在治疗结束后第1、2、4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VAS疼痛评分及头痛疗效评分,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处理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结果:1.治疗前对比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治疗结束后,两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均较前降低,且两组组内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有治疗效果。3.治疗5天后,两组VAS疼痛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头痛疗效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两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但治疗组改善头痛程度方面稍好于对照组。4.治疗后随访第1、2、4周,两组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痛疗效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近期疗效较好。5.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2人,显效21人,有效5人,无效2人,临床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0人,显效13人,有效8人,无效9人,临床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分析:本实验研究过程中腹针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组有2例出现恶心、轻度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结论:1.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均能缓解原发性头痛的症状;2.腹针疗法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即时止痛效果相当,近期疗效腹针组较好;3.腹针疗法的临床总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桑正荣[3](2021)在《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推广佛手定偏汤在偏头痛中的应用治疗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肝郁血瘀型偏头痛门诊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依照就诊的前后次序进行数字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治疗组患者口服佛手定偏汤中药配方颗粒,200ml/次,早晚各一次;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次,每晚一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28天。在初次就诊时与2个疗程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HAMD评分、TCD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指标异常分布状态进行评估,通过头痛症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积分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在整个观察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患者剔除,对照组中1例患者脱落,1例剔除,最后实际纳入统计分析的67人,其中治疗组34人,对照组33人。结果:1.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主要包括两组治疗前偏头痛类型、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5.76%,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76.47%,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佛手定偏汤临床疗效和盐酸氟桂利嗪相当;中医肝郁血瘀证型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5.29%,对照组有效率63.64%,治疗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头痛症候积分比较:两组头痛单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治疗后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头痛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单项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头痛伴随症状单项积分与头痛症状总积分在治疗后降低程度上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肝郁血瘀证的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减少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5.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HAMD积分改善不明显(P>0.05)。6.TCD血流Vs状态异常分布: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MCA、AC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CA、VA、BA血流Vs异常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只有MCA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Vs异常比例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余血管,两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无异常变化,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佛手定偏汤的临床安全性较好。结论:佛手定偏汤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改善TCD血管Vs异常状态,且安全性良好。

吴湘燕[4](2020)在《Rab22a调控高血压的机制及清达颗粒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Rab22a对高血压及血管功能和病理形态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Rab22a对AT1R/Ca2+/ERK通路的影响,明确Rab22a对高血压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清达颗粒(Qingda granules,QDG)干预对高血压与血管功能及病理形态的影响,和对Rab22a/Ca2+/ERK通路的调控作用,以丰富清达颗粒治疗高血压机理,为清达颗粒临床防治高血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Rab22a对高血压的调控作用:采用ES打靶的方式构建Rab22a-/-小鼠,通过皮下渗透泵对Rab22a+/+和Rab22a-/-小鼠给予Ang II诱导,构建小鼠高血压模型,采用无创血压仪,小动物超声和H&E染色等监测高血压小鼠的血压,腹主动脉脉冲波传播速度和形态学改变。2、Rab22a调控高血压的机制:通过RNA测序,检测Ang II干预Rab22a+/+和Rab22a-/-小鼠间腹主动脉的差异基因及潜在的信号通路;采用血管张力仪检测Rab22a+/+和Rab22a-/-小鼠腹主动脉血管环对Ang II诱导的收缩程度;提取Rab22a+/+和Rab22a-/-小鼠腹主动脉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给予Ang II干预,采用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流动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ERK通路的活化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Ang II干预Rab22a+/+和Rab22a-/-小鼠腹主动脉中ERK通路活化情况;采用过表达慢病毒构建HEK-293T-AT1R细胞株,转染si Rab22a,并给予Ang II干预,采用WB检测细胞内AT1R总蛋白和膜蛋白等表达情况。3、清达颗粒干预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及血管功能与病理形态和Rab22a及相关通路的影响:对C57BL/6小鼠给予Ang II干预构建小鼠高血压模型,同时给予清达颗粒灌胃干预,采用无创血压仪,小动物超声和H&E染色等监测小鼠血压,腹主动脉脉冲波传播速度和形态学改变;采用IHC检测Ang II高血压小鼠腹主动脉中Rab22a的表达和ERK通路活化情况;分离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给予清达颗粒和Ang II干预,采用WB和激光共聚焦检测细胞内Rab22a的表达,钙离子流动情况和ERK通路活化情况。结果:1、Rab22a对高血压的调控作用:Rab22a缺失降低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腹主动脉脉冲波传播速度和血管壁厚度。2、Rab22a调控高血压的机制:RNA测序结果显示Ang II干预Rab22a+/+和Rab22a-/-小鼠间腹主动脉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于血管平滑肌收缩和钙离子信号通路。Rab22a缺失抑制Ang II诱导腹主动脉血管环的收缩,抑制Ang II诱导腹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ERK通路活化,同时抑制Ang II诱导小鼠腹主动脉中ERK通路活化;Rab22a敲减不影响细胞内AT1R总蛋白的表达但降低细胞膜上AT1R的表达。3、清达颗粒干预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及血管功能与病理形态的影响:清达颗粒干预降低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腹主动脉脉冲波传播速度和血管壁厚度,降低腹主动脉中Rab22a的表达,抑制腹主动脉中ERK通路活化;清达颗粒干预降低Ang II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内Rab22a的表达,内钙离子释放和ERK通路活化。结论:1、本研究证明Rab22a能够降低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的血压,改善高血压所致血管功能和病理形态的改变,Rab22a调控AT1R在细胞膜上的分布,从而参与Ang II介导的细胞内Ca2+释放及下游ERK通路活化可能是其调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2、清达颗粒干预能降低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改善高血压所致血管功能及病理形态的改变,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降低Rab22a的表达,调控Rab22a/Ca2+/ERK通路。

柳淑琴[5](2020)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与免疫机制、部分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Ig A、Ig G、Ig M、Ig E、补体C3、补体C4、TNF-α、IL-6、ET、NO,分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有关的相关因素,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y是否是上述细胞因子升高的相关因素。2、通过对比H型高血压与非H型高血压组各项细胞因子差异,探讨免疫炎症反应与H型高血压之间的关系;3、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概况;4、研究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概况;5、探究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Hcy及各细胞因子有无差异;6、探究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体质间血清Hcy及各细胞因子有无差异。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测定血清各项细胞因子,研究与血清Hcy有关的相关因素。将31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206例,非H型高血压组110例,对比分析2组一般资料及各项细胞因子差异。将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分亚组,研究H型高血压组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分布概况,并组间对比不同中医证型、中医体质间血清Hcy及各项细胞因子有无差异。结果:(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与年龄、TNF-α、ET呈正相关(P<0.05),与NO呈负相关(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TNF-α、ET、NO独立相关,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NF-α、ET升高的危险因素,NO升高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高HCy的危险因素(P<0.05)。余细胞因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无相关性(P<0.05);(2)H型高血压组Ig G、TNF-α、ET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NO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余细胞因子2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阳上亢证最多,分别为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4)H型高血压组中医体质类型以阴虚质为主,分别为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淤血质。(5)与总体均数比较,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Ig M升高(P<0.05);(6)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血清Hcy无显着差异(P>0.05),肝阳上亢证补体C3大于阴虚阳亢证(P<0.05),余细胞因子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体质血清Hcy无显着差异(P>0.05),湿热质补体C3、TNF-α大于痰湿质、阴虚质(P<0.05),余细胞因子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原发性患者血清Hcy与年龄、TNF-α、ET呈正相关,与NO呈负相关。Hcy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ET升高的危险性因素,是NO升高的保护性因素,年龄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cy升高的危险因素。余细胞因子指标与Hcy水平无相关性。(2)高Hcy所致免疫炎症损伤及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参与H型高血压的发生。(3)与总体均数比较H型高血压患者Ig M升高。(4)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以肝阳上亢证居多,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5)H型高血压中医体质分类以阴虚质和痰湿质居多,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质>特禀质、淤血质。(6)补体系统激活参与H型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病程,但可能与高Hcy无相关性,与肝阳上亢证本身致病机制有关。(7)H型高血压患者湿热质体内免疫炎症激活,可能与高Hcy无相关性,与湿热质本身致病特点关系更大。

孙备[6](2020)在《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从偏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中医主症、次症及舌脉等指标观察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作用,初步验证散表正阳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符合风寒湿型偏头痛的纳入标准患者85例。根据受试者个人要求及随机平行对照的原则,最终将8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3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予以散表正阳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佐米曲普坦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在本研究过程中,如受试对象遇到特殊原因时应当及时告知研究者,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研究者于治疗前(入组前)、治疗后(疗程30天结束时)、随访期(疗程结束后30天末)分别记录头痛的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中医主症、中医次症、舌脉等评分变化,并及时汇总头痛综合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西医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疗效、随访期复发率及安全性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经治疗后在西医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80%,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7.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在西医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37.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67.5%,对照组25%,两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对头痛各项积分的改善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期对头痛各项积分的改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表正阳汤及佐米曲普坦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疗效确切,散表正阳汤在减少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头痛程度、减少头痛伴随症状、缩短头痛持续时间、改善中医主症、改善次症及舌脉等方面的疗效均优于西药对照组。散表正阳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药效更持久。两组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差异。散表正阳汤治疗偏头痛(风寒湿型)疗效确切,复发率低,药效持久且安全可靠,临床上可供推广使用。

林子舒[7](2020)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左心室做功、外周血管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检测,观察针刺调神方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情况;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的焦虑、睡眠指数等量表的评估,观察针刺调神方对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情况;通过对比针刺调神方与西药常规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1、2级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探析针刺调神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优势。方法:根据纳排标准规定,本研究最终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者,在签订知情同意书后3例患者自行要求退出,予以剔除,最终有67例受试者完成本实验,将67例原发性1、2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由有经验的医生开出西药处方治疗进行规范降压,处方:硝苯地平控释片;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药物,血压不能控制达标者,则换用或加用第2种降压药物继续治疗,口服治疗4周。治疗组给予经验西药治疗的同时联合针刺调神方治疗,针刺调神方:印堂、神庭、四神聪、百会、内关(双)、三阴交(双)、血压点(双)、中脘、天枢(双)、关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测量两组患者的ICG(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数值范围,观察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做功(LSW)、每搏外周阻力(SSVR)、每搏外周阻力指数(SSVRI),射血前期(PEP),左室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STR),射血收缩指数(EPCI),变力状态指数(ISI),心率(HR)。测量方法:由同一名医师在治疗前后使用CSM3100无创血流动力检测系统测量,将2对电极片粘至颈部两侧及平行剑突的胸部两侧(腋中线处)。将导线正负极与对应电极连接,打开仪器进入界面,输入患者基本信息,静待2分钟后,仪器显示器出现数据,待数据基本稳定后读取并记录数据;再进行血压、高血压中医临床症状评定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的记录,观察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各量表总分变化,治疗后按照血压及症状疗效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射血收缩指数(EPCI)、射血时间(VET)、收缩时间比率(ST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外周阻力(SSVR)、外周阻力指数(SSVRI)、左室做功(LSW)、左室做功指数(LSW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EPCI、VET、STR、HR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O、CI、SSVR、SSVRI、SBP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比较,CO、CI、EPCI、STR、HR、SBP、DBP等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VR、SSVRI、LSW、LSWI等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疗效判定显效13个,有效16个,无效有4个,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3个,有效14个,无效有7个,总有效率为79.41%。经检验,血压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有效27个,无效有6个,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20个,无效有14个,总有效率为58.82%。经检验,中医症状总积分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治疗组无焦虑患者17例,可能焦虑患者9例,肯定焦虑患者7例,明显焦虑0例;对照组无焦虑患者7例,可能焦虑患者16例,肯定焦虑患者9例,明显焦虑2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神针刺处方的特点,是注重脏腑和气血同调,达到形神相合,形神统一。诸穴合用,调养心神,则气血调和,化生有源,五脏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能,经络通畅,使五脏六腑之精上达于头,使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及其他不适症状得到明显缓解。针刺调神方在降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方面有明显作用,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且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保护心脏功能及血管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经本研究发现,经过治疗后,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焦虑程度分布发生改变,多数患者由有焦虑患者转变为无焦虑,焦虑程度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量表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调神针联合药物治疗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均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治疗后治疗组组患者的焦虑量表总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显着差异,并且焦虑程度分布较对照组也改变更多,说明针刺调神方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焦虑情绪方面有明显作用。针刺能够镇肝熄风、滋阴潜阳,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湿来调畅气机,调和脏腑以至神安,神安则情志病才能好转。治疗组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匹兹堡睡眠指数总分均较治疗前差异显着,说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绪稳定,睡眠质量也跟随提升。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较药物组差异显着,说明针刺调神方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刺不光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外周阻力、减少左心室做功,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方面有作用,还能通过对患者的神的调节,使患者的临床症状、焦虑状态和睡眠情况都得到了改善,达到形神统一,则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处在“降压效应”及“降压外效应”之间,这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案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降压外效应即抗高血压治疗不应局限于降压,还需要兼顾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大动脉弹性,减少症状,从而防止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众多证据表明降压本身并不能解决从危险因素到终点事件这一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能完全解释降压治疗所带来的全部心血管效益。降压达标不是指血压的数值达标,尚有其他含义。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与高血压一道参与疾病的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压达标不能单方面理解为血压数值的降低,还应理解为包括对心血管危险因素和相关临床疾病进行积极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既往倡导的降压,为血压数值的达标,并没有明显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本研究随着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根本上减少了高血压的发病,以及靶器官损害和其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切断了高血压恶性循环链,可能是控制高血压、降低变异性、保护靶器官及减少合并症的有效措施。针刺调神方能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机体阴阳调和、气血调和的状态。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用以高血压的防治。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8](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赵英利[9](2019)在《调脂降糖片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调脂降糖片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脂、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腰围、胰岛素、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评价调脂降糖片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进一步扩展调脂降糖片的应用范围,为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按1:1对照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运动、饮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调脂降糖片,每日三次,每次五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水平、血脂、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腰围、胰岛素、炎症因子、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可改善中医证候,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2、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可改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均可改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P<0.05),但两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可明显改善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P<0.05),两组对体重、体质量指数、腰围、尿酸均无明显改善(P>0.05)。4、对照组和治疗组IL-8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IL-8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IL-6、IFN-γ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差别(P<0.05),两组TNF-α、VEGF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别,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5、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粪常规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1、调脂降糖片可以改善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2、调脂降糖片在本研究中未能发现可改善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腰围、体重、炎症因子。3、通过健康宣教、饮食管理、规律运动可对高血压相关临床指标有一定改善。4、调脂降糖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段颖[10](2019)在《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探讨补肾清肝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研究验方补肾清肝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初步揭示中医“肾虚邪伏”理论对高血压病辨治的指导作用,同时为补肾清肝汤防治高血压病炎症反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月龄的雄性SHR分别分为补肾清肝汤高剂量组、补肾清肝汤中剂量组、补肾清肝汤低剂量组、依那普利组和模型对照组,4只京都种大鼠(Wistar-Kyoto,WKY)为空白对照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浓度为2.1g/ml/d、1.05g/ml/d和0.525g/ml/d的药液灌胃,西药组给予依那普利药液0.315mg/ml/d。测定给药前1周和给药后1、2、4、6周末的大鼠收缩压,并于治疗最后一周测定血清炎症因子hs-CRP、TNF-α和IL-6的浓度。结果:收缩压方面,在给药6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HR的收缩压皆有降低(P<0.05),其中依那普利组降压效果最好,降压速度快且降幅大(P<0.01)。补肾清肝汤高、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降幅大于低剂量组,二者存在一定量效关系(P<0.05)。就炎症因子而言,给药6周后,各治疗组大鼠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的浓度较模型组皆有下降,补肾清肝高剂量组的抗炎作用最好(P<0.01),依那普利组有轻微抗炎作用(P<0.05)。补肾清肝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抗炎作用明显低于中、高剂量组,与其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P<0.05)。结论:补肾清肝汤不仅能有效降低SHR收缩压,还能抑制血清炎症因子hs-CRP、TNF-α和IL-6浓度。考虑其可以通过下调SHR体内炎症因子hs-CRP、TNF-α、IL-6的表达水平,从而阻断相关炎症反应途径和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以发挥抑制炎症和降低血压的双重作用。

二、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一、高血压的定义
        二、高血压诊断标准
        三、现代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四、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五、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六、现代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七、中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第二节 历代医籍对本病的论述
        一、历代沿革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形式概念分析研究概况
    第一节 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
        一、形式概念分析介绍
        二、形式概念分析的内容
        三、数据输入和预处理
        四、形式背景优化
        五、建立图矩阵
        六、构建图形
    第二节 属性偏序理论的概念
        一、属性偏序结构图
        二、属性偏序结构-可视化新方法
        三、基于偏序形式结构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知识发现的可行性
第三章 文献分析研究
    第一节 资料采集、录入与处理
        一、资料来源
        二、数据录入与分析
        三、数据规范化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高血压“眩晕、头痛”的辨证
    第二节 辨证分型取穴特点及理论依据
        一、肝阳上亢证型
        二、肝肾阴虚证型
        三、痰湿壅盛证型
        四、阴虚阳亢证型
        五、气血亏虚证型
        六、肝火亢盛证型
    第三节 高血压的高频经脉和穴位
    第四节 配伍穴位多样
    第五节 选穴的分布位置
    第六节 针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循经取穴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1.1 病名及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原发性头痛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影响因素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针刺意外处理原则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随访时间
        2.4 观察指标
        2.5 安全性指标
        2.6 疗效评定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对比
        3.3 治疗前后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4 随访1 月的VAS疼痛评分对比
        3.5 随访1 月的头痛疗效评分对比
        3.6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4 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针疗法治疗本病的依据
        1.1 腹针疗法的理论基础
        1.2 选穴依据
        1.3 进针深度的研究
        1.4 腹针疗法的特色
    2 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本病的依据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总有效率分析
        3.3 疼痛积分分析
        3.4 近期疗效分析
    4 问题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签署伦理审查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案
        2.4 质量控制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标准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纳入及完成情况分析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单项头痛症候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总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7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8 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后比较
        3.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TCD血管Vs异常状态比较
        3.10 两组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并发抑郁障碍的共性认识
    2 中医对内伤肝郁血瘀性偏头痛的认识
    3 导师疏肝活血法治疗偏头痛的学术思想讨论及佛手定偏汤的立论依据
        3.1 佛手定偏汤的来源及方义
        3.2 现代药理研究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综合临床疗效与头痛症状积分结果分析评价
        4.3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型疗效评价
        4.4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
        4.5 TCD血流速度指标评价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偏头痛病因的分析探讨
        1.3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4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认识
    2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病名及症状的认识
        2.2 中医学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学对偏头痛治疗的认识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4)Rab22a调控高血压的机制及清达颗粒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Rab22a缺失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和血管功能与形态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Rab22a全身性敲除小鼠的繁育
        2.2 F4代Rab22a全身性敲除小鼠的鉴定
        2.3 F3代Rab22a~(Flox/Flox)小鼠的繁育与鉴定
        2.4 蛋白印迹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5 高血压小鼠模型的制备
        2.6 小鼠血压及体重的监测
        2.7 超声心动图检测
        2.8 样本收集
        2.9 形态学观察
        2.10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蛋白的表达
        2.11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获得全身性Rab22a敲除小鼠
        2 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的影响
        3 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腹主动脉脉冲波传播速度的影响
        4 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主动脉形态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Rab22a敲除对血管收缩及AT1R/Ca~(2+)/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高通量RNA测序
        2.2 测序数据分析
        2.3 血管张力检测
        2.4 小鼠腹主动脉原代血管平滑肌细胞分离
        2.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6 蛋白印迹检测细胞中目的蛋白表达
        2.7 AngII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提取细胞蛋白进行检测
        2.8 Ang II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Fluo-4 荧光探针检测[Ca~(2+)]
        2.9 构建AT1R过表达HEK-293T细胞株
        2.10 HEK-293T-AT1R细胞转染si Rab22a并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11 Ang II干预HEK-293T-AT1R细胞
        2.12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RNA测序鉴定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腹主动脉中差异表达基因及潜在信号通路
        2 Rab22a敲除对Ang II干预血管张力的影响
        3 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小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流动的影响
        4 Rab22a敲除对Ang II诱导ERK活化的影响
        5 Rab22a对 AT1R细胞内分布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清达颗粒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及Rab22a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清达颗粒干预AngII诱导高血压小鼠分组及给药
        2.2 超声心动图检测
        2.3 形态学观察
        2.4 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蛋白的表达
        2.5 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原代平滑肌细胞分离
        2.6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2.7 清达颗粒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2.8 清达颗粒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检测细胞内[Ca~(2+)]
        2.9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清达颗粒对AngII诱导高血压小鼠血压的影响
        2 清达颗粒对AngII诱导高血压小鼠腹主动脉脉冲波的影响
        3 清达颗粒对高血压小鼠血管形态的影响
        4 清达颗粒对Ang II诱导高血压小鼠腹主动脉中Rab22a/Ca~(2+)/ERK通路的影响
        5 清达颗粒对Ang II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Rab22a/Ca~(2+)/ERK通路的影响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试剂配方
附录三 主要仪器设备
综述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与免疫机制、部分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一、免疫机制与H型高血压
        1.同型半胱氨酸
        1.1 Hcy的定义
        1.2 Hcy的生成生和代谢
        1.3 Hcy的影响因素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1 HHcy的定义
        2.2 HHcy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3 HHcy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3.H型高血压
        3.1 H型高血压定义
        3.2 H型高血压流行病学
        3.3 H型高血压西医治疗
        4.免疫机制与H型高血压
        4.1 补体系统与H型高血压
        4.2 免疫球蛋白与H型高血压
        4.3 TNF-α、IL-6与H型高血压
        4.4 ET、NO与H型高血压
    二、H型高血压中医辩证分型
    三、H型高血压中医体质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2.1 H型高血压诊断标准
        1.1.2.2 H型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1.2.3 H型高血压中医体质类型判定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分组
        1.2.2 血压监测方法
        1.2.3 Hcy及各项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研究概况
        1.3.2 与EH患者血清Hcy有关的相关因素分析
        1.3.3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组血清细胞因子、中医证型、中医体质比较
        1.3.3.1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一般资料比较
        1.3.3.2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细胞因子比较
        1.3.3.3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中医证型比较
        1.3.3.4 H型高血压组与非H型高血压组中医体质比较
        1.3.4 H型高血压组血清细胞因子与总体均数比较
        1.3.5 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间血清Hcy及细胞因子比较
        1.3.6 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体质血清Hcy与细胞因子比较
    2.讨论
        2.1 与Hcy有关的相关因素分析
        2.1.1 Hcy与年龄的相关性
        2.1.2 Hcy与 TNF-α的相关性
        2.1.3 Hcy与 ET、NO的相关性
        2.2 HHcy对血压及心脏靶器官的影响
        2.2.1 HHcy对血压的影响
        2.2.2 HHcy对心房颤动的影响
        2.2.3 HHcy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2.3 H型高血压与免疫炎症
        2.3.1 H型高血压与免疫球蛋白Ig E、Ig A、Ig G、Ig M
        2.3.2H型高血压与补体C3、补体C4
        2.3.3H型高血压与IL-6
        2.3.4 H型高血压与TNF-α
        2.4 H高血压中医证型及组间细胞因子差异
        2.5 H型高血压中医体质及组间细胞因子差异
    3.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H型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察内容
        2.4 疗效判定的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2.6 复发率评价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疗效评估比较
        3.3 两组疗效观察各项指标比较
        3.4 安全性观察
        3.5 两组复发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偏头痛
    2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2.1 病因的讨论
        2.2 发病机制的讨论
        2.3 西医治疗
    3 导师关于偏头痛学术思想的讨论
    4 选取佐米曲普坦及氟桂利嗪作为对照组治疗药物的依据
    5 组方依据
        5.1 组成及来源
        5.2 方解
        5.3 现代药理研究
    6 统计学结论总结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偏头痛中西医认识的异同及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7)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1.1.1 原发性高血压的现代医学认识
        1.1.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概述
        1.1.3 关于高血压患者焦虑的认识
    1.2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高血压防治中的应用
        1.2.1 血流动力学与高血压病
        1.2.2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1.2.3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样本量的估算
        2.1.2 研究对象
        2.1.3 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中止试验标准
        2.1.7 剔除标准
        2.1.8 脱落标准
    2.2 治疗方法
        2.2.1 随机方法及分组
        2.2.2 盲法
        2.2.3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主要结局指标
        2.3.2 次要结局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2.4.2 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2.6 结果分析
        2.6.1 一般资料
        2.6.2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
        2.6.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2.6.4 疗效比较
        2.6.5 治疗后焦虑程度的分布
        2.6.6 不良事件
第三部分 讨论
    3.1 调神含义及针刺调神方选穴方义
        3.1.1 神的含义
        3.1.2 调神含义
        3.1.3 调神处方及其方义
        3.1.4 针刺调神方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
    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意义
        3.2.1 改善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2 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
        3.2.3 针刺改善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意义
    3.3 针刺对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分析
        3.3.1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疗效分析
        3.3.2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焦虑状态的改善
        3.3.3 针刺对高血压患者睡眠情况的改善
    3.4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9)调脂降糖片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目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和撤除临床试验的标准
    1.3 研究对象
        1.3.1 病例选择
        1.3.2 分组方法
    1.4 治疗方法及观察
        1.4.1 治疗方法
        1.4.2 药品来源
        1.4.3 合并治疗的规定
    1.5 疗效观察
        1.5.1 一般项目
        1.5.2 疗效观察指标
        1.5.3 安全性观察
    1.6 疗效标准
        1.6.1 高血压疗效参考标准
        1.6.2 代谢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
    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
2 临床研究结果
    2.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1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
        2.2.2 两组患者的年龄比较((?)±s)
        2.2.3 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分级比较
        2.2.4 两组患者伴存疾病比较
        2.2.5 两组患者高血压治疗药物比较
    2.3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2.3.1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积分的变化
        2.3.2 治疗前后两组血压的变化((?)±s)
        2.3.3 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尿酸、体重、BMI、空腹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指数、腰围的变化
        2.3.4 治疗前后两组IL-6、IL-8、TNF-α、VEGF、IFN-γ的变化
    2.4 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
        2.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肾功能比较((?)±s)
        2.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
        2.4.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比较((?)±s)
        2.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尿、粪常规比较((?)±s)
    2.5 不良事件观察
3 讨论
    3.1 西医学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3.1.1 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3.1.2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3.2 中医学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认识
        3.2.1 中医学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3.2.2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3 方药
        3.3.1 处方来源
        3.3.2 方药组成
        3.3.3 药物分析
    3.4 治疗结果的讨论及分析
        3.4.1 中医证候疗效
        3.4.2 血压水平
        3.4.3 代谢指标
        3.4.4 炎症因子
4 不足与展望
    4.1 不足
    4.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痰瘀互结证评分表
    附表2 规律运动
    附表3 DASH膳食
    综述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10)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探讨补肾清肝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机探讨
    2.“肾虚邪伏”是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的整体病机
        2.1 .“肾虚邪伏”的理论渊源
        2.2 .“肾虚邪伏”的理论内涵
        2.3 .肾气亏虚是高血压发病的基本前提
        2.4 .邪气内伏是高血压发病的关键条件
    3.高血压病伏邪之部位
        3.1 .络脉分布结构与微循环类似
        3.2 .络脉生理病理与微循环类似
        3.3 .络病与高血压病临床症状相联
    4.“肾虚邪伏”与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病发特征相似
        4.1 .伏邪初发,里热突出
        4.2 .邪伏于内,逾时而发
        4.3 .伏邪积聚,蕴蓄生变
        4.4 .伏邪博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5.从“肾虚邪伏”理论探讨高血压病的防治
        5.1 .肾虚邪伏—未病先防
        5.2 .邪伏病痼—祛除伏邪为重
        5.3 .缠绵难愈—勿求之过急
    6.高血压病炎症反应初中期的基本治法
        6.1 .补益肾气,治病求本
        6.2 .清除伏邪,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7.补肾清肝汤方药功用解析
        7.1 .组成
        7.2 .功效与主治
        7.3 .中药经典记载
        7.4 .组方配伍分析
        7.5 .组方配伍特色
        7.6 .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及制备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
        2.2 .判断模型标准
        2.3 .分组及给药(n=4)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3.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对大鼠收缩压的影响
        3.3 .对 hs-CRP,TNF-α,IL-6 的影响
    4.讨论
        4.1 .高血压病与血管炎症反应的密切关系
        4.2 .补肾清肝与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的关系
        4.3 .对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病与炎症因子相关性
        1.炎症反应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
        2.炎症因子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第二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传统认识
        2.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3.高血压病炎症反应的中药干预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形式概念分析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取穴规律研究[D]. TAN YIN SHEN(陈云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杨玉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佛手定偏汤治疗肝郁血瘀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桑正荣.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Rab22a调控高血压的机制及清达颗粒的干预作用研究[D]. 吴湘燕.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与免疫机制、部分细胞因子的关系研究[D]. 柳淑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散表正阳汤治疗风寒湿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D]. 孙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焦虑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林子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9]调脂降糖片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D]. 赵英利.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肾虚邪伏”理论探讨补肾清肝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炎症因子的影响[D]. 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情绪与原发性血管收缩性头痛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