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四合”读法

孔子的“四合”读法

一、孔子的“四个结合”读书法(论文文献综述)

冉伊[1](2021)在《初中语文“名着导读”单元的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典名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传播优秀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教育学术界对中学生名着阅读的逐步重视和现代教学多元化的发展,“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将12本中外名着书籍设置为“名着导读”单元。由此看出名着阅读既是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同时也是提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从名着导读的价值体系出发。在落实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阅读,初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对以往名着导读单元的设置做出了一定的调整。现今名着导读单元共有五个栏目所构成,首先是阅读篇目,以介绍本单元的写作背景为主。其次是读书指导方法,针对不同题材的作品提供不同的阅读方法。再者是专题探究,围绕作品,提取主要信息引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最后是自主推荐阅读,教材中提供方了同类题材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单元的布置根据作品的不同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为学生的阅读提供相应的策略。同时,名着导读的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中都有着促进作用。应对中考考题的需要也是名着导读学习的一个必要过程,近年来,对名着作品的考察成为中考的必考考题,考察的内容越来越来灵活,由填空题、选择题逐步过渡到片段赏析题。题型和分值的变化要求学生对于名着作品的把握更加准确。第三部分是名着导读单元的学习在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名着导读的现状问题分析原因,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在名着导读单元的教学中如何“导”入名着有所欠缺,学生对名着的阅读也存在许多问题。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名着导读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手段去阅读文本,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上仍然困难重重。第四部分根据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进一步完善名着导读的教师教学指导和学生阅读意见。

董兴杰[2](2020)在《儒家自省意识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当下中国,人们都在为道德状况担忧,各种“不道德”现象应接不暇,不断拷问着国人——“礼仪之邦”究竟怎么了?多年来,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主要来讲还都是“外力”,要想根本解决问题,需要调整方向,向内用力。如果每个人在道德认识上都能自省自反,在道德实践上都能检点自治,在道德追求上都能自我超越,整体道德状况的改善便有了根本保障。儒学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学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儒家为己之学即是修身成人之学,它为当代道德建设向内转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落实方案。《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儒家修身之学中,自省又是修身之本。宋代卫湜《礼记集说》曰:“修身之道,自省而已矣。”赵顺孙《论语纂疏》曰:“为学之本在于检身。”故儒家自省意识研究是儒家修身之学乃至儒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视。让人不能不感到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哲学界尚未对儒家自省意识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没有较为系统较有深度的专题成果。本文将系统建构儒家自省学说的理论体系,充分挖掘儒家自省意识的哲学意蕴,为充分认识和发挥儒家自省的当代价值做一点基础性工作。提到儒家自省,人们往往想及曾子“三省吾身”,如再进一步则语焉不详,什么是“自省”?儒家自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所以本文在“绪论”之后便有第一章“儒家自省的理论诠释”,明确给出了“儒家自省”这一核心范畴的定义,并从认知、方法、心理、超越几个维度挖掘儒家自省的理论内涵。儒家自省的认知包括自识、自评、自控,在方法论层面有静坐、自讼、“儒门功过格运动”、立日谱等具体实践方式,在心理上总伴随着耻感、畏惧和悔愧,其终极的价值追求是实现自我超越,复性归仁,为贤成圣。儒家自省意识蕴藏在思想家、儒生士人大量的诗词文论、年谱日志、信札笔记之中,研究儒家自省意识需要对这些生活思想史料进行细致爬梳,整理出一个清晰的儒家自省意识演进过程。这是第二、三章“儒家自省意识的思想演进”要完成的任务。分先秦儒学、汉唐儒学、两宋明清儒学三个阶段,梳理出儒家自省由初步形成到拓展过渡再到系统成熟的完整思想史脉络,探寻每个时期的儒家自省意识,分析其阶段性思想特征。儒家自省首先是一种道德实践,古代儒家在自省方面有一系列的具体做法,这是第四章“儒家自省的实践方式”的考察内容。静坐、自讼、儒门功过格、立日谱等等,每种方式都是一个系统,不同方式都有其不同的做法、效果、仪式要求,“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学者只事事留心,一毫不肯苟且,德业之进也如流水矣。”(吕坤《呻吟语》)这些严谨自治的自省方式让我们透视古人是如何把“致良知”融入生活日常的。比较视野是本文写作的一个自觉。自省是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儒、释、道三教皆有自省意识,西方宗教忏悔文化又提供了很好的参照,通过儒家自省与宗教忏悔的异同对比更能得出各自的思想特质。第五章“比较视域下的儒家自省意识”主要对儒家自省与佛教忏悔、基督教忏悔作比较研究。它们都致力于人性的自我完善,都对理想人格有超越追求,但在理论前提、仪式标准、文化属性、终极目标上存在明显差异。哲学研究本质在于意义的追寻,故作第六章“儒家自省意识的思想地位与现代价值”。儒家自省意识自成体系,须有自己的概念范畴系统、须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须有内在的理论架构,构建起儒家自省学说的理论体系,它便在儒家道德学说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当前儒家工夫论研究方兴未艾,儒家自省意识研究当于此有推进之功。观照当下,儒家自省意识研究重在唤醒当代自省,为解决道德伦理困境找到进路。从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本文重点在于对儒家自省意识作完整的思想史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儒家自省学说的思想体系。学术目标总是理想化的,论文写作力求尽可能地拉近与理想目标的距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赵轩[3](2019)在《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的主要方式,并力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本国的民族精神。一直以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并结合世势国情不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内涵,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遵循法则和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创新发展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2015年12月30日)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事情,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也是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多元价值冲突问题,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国家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腐朽错误思潮的斗争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境内外环境中的种种政治图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恰当应对,也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广大中华儿女扞卫自身权益,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价值最主要的依靠途径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入手,从实践的视角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实现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展开的新探索。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前提部分,第三、四、五章为理论研究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前提。“实践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是针对抽象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其本身来说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三个: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具体意识;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的整体意识。“实践论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本文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第二章,立足实践重释爱国主义相关概念并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相关前提性理论问题。本章首先从实践出发重释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即“爱”“国”“主义”和“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作出相应的理论铺垫;其次,对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相关学科——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爱国主义理论中的侧重点及成因进行研究,明确这些学科从不同的实践关系出发反映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实践视角,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汲取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的理论成果提供尽量丰富理论参考;最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比较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特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以及从实践出发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学科地位,从而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视野以及本文贯穿实践论思维方式,立足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强调贯彻“现实的人”观念。本章首先以实践的视角考察爱国主义的主体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相关理论,从而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其次,以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现实的人”观念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不同维度的内在规定性,并以“现实的人”的自然成长历程对全部属性予以体现生成性的整合,为爱国主义教育阶段性和群体性的划分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贯彻实践论思维方式,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对象作以更加深入的考察,以把握更加具体化的教育对象。由此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以教育对象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规定为主,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第四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根基。“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体现出自身整体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对于“现实的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确定教育内容。一是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确立与爱国主义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以“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相结合。在对象性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爱国主义客体理论的整体性,即要包含自然、人民、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在生活化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现实生活世界”整体中的具体性,即要注重与“现实的人”在客观实践中的相关要素相结合;在教育内容结构化方面既要涵盖“现实生活世界”自身以“历史、现实、未来”为主的层次规律,也要满足社会关系需要的相应规律,还要体现以教育对象“情、知、意”为主的精神发展规律;三是在更加具体化的层面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自然维度、人民维度、文化维度和政治维度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展开,并探讨各维度教育内容逻辑的现实依据和要求。第五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具体化理论。本章针对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理论上研究对于不同教育群体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策略和方式的具体化原则,体现合规律性。一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实施主体,即教育主体的具体化作以相应的讨论;二是针对学前教育、小学至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中所包含的主要教育群体,对其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设定原则进行了论述;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方式运用原则,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体化的基本路向。这些实践原则的探讨,能够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针对不同教育群体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与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都从具体化的方向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阐释为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李俏丽[4](2019)在《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申人文教育不仅是面对当下人文教育的困境,传统人文智慧的复兴既是为中华民族筑魂,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逻辑起点。本文从中华传统智慧的角度探索适合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以及方式路径。知行合一具有双重内涵,在认知层面,知行合一意味着口念心行;在实践层面,知行合一体现在理念与行动的统一;这两者是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的。促进学生成己是教育的本心,向着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教师的生命本质,知行合一是教师成就学生成己的现实之源,通过教师的“教行合一”和学生的“学行合一”营造生命体验性的教学课堂,促成师生生命的卓越。人文学科迥异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以灵明知觉的人心为关涉对象,以可经验的生活世界为研究内容,以人的终身成长为其根本指向,以价值性、精神性、经典性等为其知识特性。为此,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在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下应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师生双主体的“行”为半径。秉持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依据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应然特征,本研究通过问卷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对S大学文学院作了案例分析,发现目前S大学的人文教育存在以下问题:从学生个案看,“知之不深,行之尚浅”和“有知识没精神”;从人文教师个案看,人文教师在政治经济体制和价值相对主义的裹挟下,教育理想平庸化,关注学生的“道问学”远胜于“尊德性”,过分强调客观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当下大学的人文教育需要“返本归心”,重在践履。因此,大学人文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作为开展的大前提,以文史哲贯通培养的人文实验班作为超越,以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课程,以感悟和体证作为人文教学的本体功夫,在围绕知情意实施多元开放的学业考核评价的同时,“生活即教育”,注重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以此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文化使命。

俞海后,徐峰,周盛[5](2018)在《“三生同济,共享未来”育德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三生教育的现状文献查阅,积极探索德育特色品牌——"三生同济,共享未来"的育德制度,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三生三爱"培养目标,从办学理念、国家课程、专题教育、校本课程、道德教育活动五个方面进行内容研究;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条渠道实施三生德育,全内容、全过程、全方位达到教化育人的根本任务。

杜凤芝[6](2015)在《学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文中研究说明至圣先师孔子主张:"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更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我们学校从2004年开展学做《弟子规》活动。基本做法是:坚持一种理念,抓住两本教材,进行三个优化,做好四个结合,最后达到五个转变。坚持一种理念,就是坚持"童蒙养正,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在"学会做人"的同时,

孙明芝[7](2013)在《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实验从1988年龙口实验小学“大量读写,快速作文”开始,经历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构建了基本框架。但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后,各科注重新教材培训,语文也不例外。课程改革十二年,烟台市语文“双轨”教学一度被冷落,忙于新教材的培训,忙于深挖教科书每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这期间,还是一本教科书占据了整个课堂,第二轨课外读写只是体现在读书笔记的摘抄数量上、手抄报上,读书的数量、质量、规划很随意,处于无序状态。这样一本教科书30几篇文章要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谈何容易。因此如何深化研究“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模式,如何构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规律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烟台双轨教学的现状、选择本题的实践意义,也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大量读写的现状。第一章介绍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的背景,先介绍了烟台市小学语文从1988龙口实验开始到十一五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及深化此课题研究前后双轨教学基本结构的对比变化。第二章介绍了双轨识字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了简约高效的识字教学模式与方便科学的识字量考察表。第三章介绍了双轨阅读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构建了教科书阅读、泛阅读、经典诵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这一章也是论文的重点。本章树立大阅读教学观,突破教科书教学,使儿童阅读课程化、课内化、科学化、序列化。第四章介绍了双轨习作教学的课程内容、基本策略与评价方式,这一章比较单薄,刚刚进入研究,尚不成熟。

谢春红,唐秀玲[8](2011)在《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与建设学习型政党》文中认为中国传统学习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基于"人性"这一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体系体现了内容博大、思想深邃的特点,为我们建设学习型政党提供了宏大而丰富的根基性资源,这些根基性资源对当前学习理念的更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勇[9](2010)在《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文中研究说明语文课程具有显着的实践品格。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这一重要品格却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遭到了有意无意的漠视、误解和扭曲,这正是造成语文教育质量不如人意、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吸收近年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发生学方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语文课程本体考辨,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深入论证“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考察和剖析,并由此提出“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和实施模式,为合理塑造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探路。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论阐述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及意义,指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一章,语文课程本体考辨。通过“‘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本章探讨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指出语文课程之“语文”当指“言语”而非“语言”,其基本内涵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有机结合”;语文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它的本质属性是“工具性”。探明语文课程本体是判定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的前提。第二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指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内涵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一命题,本章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维度给予了理论阐释。第三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是一个停留在理论领域的命题,也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事实存在。我国古代语文课程在体现实践性上既积累了“熟读精思”、“多写多改”、“勤学多练”等宝贵经验,也存在着语文实践“暗中摸索”、“脱离语言实际和运用实际”等缺憾;现代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既在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旗帜下有了科学合理的拓展,又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迷失;国外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则体现在课程目标、教材编制、课堂教学等诸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语文课程的发展史表明:只有正确把握并合理彰显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语文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第四章,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本章从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两方面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教材方面,“文选型”教材容易造成对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遮蔽,教材练习设计也存在很多不足;教学方面,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主要表现为遭受漠视、异化变形、虚化窄化三种情况。造成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程本体观游移错位、课程与教学观念存在偏差、课程设计以知识为本位,等等。漠视、扭曲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是导致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第五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针对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迷失现象,本章提出了合理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路径和措施:第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经验”本性和工具属性,使语文课程实践回归语文课程本体;第二,基于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构建以语文实践为轴心的“生态—实践”语文课程,注重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语文实践生态环境的设计;第三,变语文教学“授受范式”为“导练范式”,促成有效语文实践;第四,课程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为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彰显导向。

刘耀庭,刘正强[10](2008)在《启发·自读·探究——浅议语文教学培养自读能力的传承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从古代关于"如何读书"到近代"自读能力培养科学化"再到当代"阅读视角的变革",产生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成果。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兴趣是前提,习惯是关键,教给学生正确解读文本的方法。

二、孔子的“四个结合”读书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子的“四个结合”读书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名着导读”单元的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名着导读”的阅读价值体系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需要
    三、应对中考试题的需要
第二章 “名着导读”的教学现状和问题
    一、教师目前的教学情况
    二、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
    三、教师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四、学生阅读现状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名着导读”单元的教学指导策略
    一、教师教学策略
    二、学生阅读策略
    三、名着导读教学设计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儒家自省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二章 儒家自省范畴的理论诠释
    一、儒家自省范畴的内涵与界定
    二、儒家自省的认知维度
    三、儒家自省的方法论维度
    四、儒家自省的心理维度
    五、儒家自省的超越维度
第三章 儒家自省意识的思想演进(上,先秦汉唐)
    第一节 先秦儒家自省意识
        一、儒家自省意识的初步形成
        二、先秦儒家自省的重点内容
        三、先秦儒家自省的理论特征
    第二节 汉唐儒学自省意识
        一、因谴告而自省
        二、以义治己
        三、贵微重始
        四、灭情复性
        五、汉唐儒学自省的理论特征
第四章 儒家自省意识的思想演进(下,两宋明清)
    一、变化气质
    二、自省标准
    三、自省无“悔”
    四、两宋明清儒家自省的理论特征
第五章 儒家自省的实践方式
    第一节 静坐
        一、静坐中收敛
        二、静坐中省察
        三、静坐之法
        四、静坐之效
    第二节 自讼
        一、儒家自讼的源流
        二、罪己以正心
        三、自讼之方
    第三节 儒门功过格运动
        一、“儒门功过格”的由来
        二、儒门功过格的类别
        三、儒门功过格运动的自省特点
    第四节 立日谱
        一、自我省察
        二、朋辈互质
        三、家道传承
        四、教学相长
第六章 比较视域下的儒家自省意识
    第一节 儒家自省与佛教忏悔
        一、佛教忏悔观
        二、儒家自省与佛教忏悔之比较
    第二节 儒家自省与基督教忏悔
        一、基督教忏悔观
        二、儒家自省与基督教忏悔之比较
第七章 儒家自省意识的思想地位与现代价值
    第一节 儒家自省意识的内在结构与思想定位
        一、概念范畴体系
        二、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内在理论结构
        四、与其他儒家思想的关系
    第二节 儒家自省与工夫论
        一、儒家工夫论
        二、儒家工夫论研究进展
        三、自省是最重要的儒家工夫
    第三节 儒家自省意识的现代价值
        一、严私德
        二、守公德
        三、明大德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年儒家自省意识研究的进展与缺陷
附录二 《曾国藩日记》中的自省工夫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文件
        (三)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研究
        (四)爱国主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实践论路向
    一、反思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
        (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二)“知识论思维方式”的体现及其超越
    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
        (二)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理路
        (一)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提的实践论整合
    一、实践论维度的爱国主义相关概念
        (一)爱: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国:祖国与国家的统一
        (三)主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精神:情、知、意的统一
    二、实践论视域中的多学科爱国主义理论研究
        (一)伦理学中的爱国主义
        (二)政治学中的爱国主义
        (三)法学中的爱国主义
        (四)哲学中的爱国主义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追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章 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实践论解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
        (一)从爱国主义主体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二、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从“现实的人”的属性维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基本结构
        (三)从人的成长历程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不同属性
    三、把握具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理论借鉴
        (一)自然属性维度的“动机理论”
        (二)社会属性维度的几种社会理论
        (三)精神属性维度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从整体把握“现实的人”属性结构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第四章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阐释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架构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客体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根基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阐释
        (三)“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梳理
        (一)自然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二)人民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文化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四)政治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五)“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逻辑
第五章 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实践论探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反思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策略的具体化逻辑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具体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具体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原则
        (一)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指导意义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基本原则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方向
结语走向新实践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和述评
        (一)有关知行合一思想的相关研究概况
        (二)关于人文学科的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阅读法
        (二)实证调查法
        (三)教育叙事法
    六、核心概念界定
        (一)人文学科
        (二)知行合一
第一章 知行合一:成己成人与教学之道
    第一节 知行合一说的涵韵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的特点
        一、共时性
        (一)同时发动
        (二)永远共存
        二、相互作用性
        (一)知行互促
        (二)知行互释
        三、动态性
        (一)真知必能行
        (二)知行互动永不停歇
    第三节 知行合一说的教育意蕴
        一、实现成己成人教育之魂
        二、彰显生命体验性教学之魅
        三、突出师生双主体性之义
第二章 人文学科的特征及其与知行合一的关系
    第一节 人文学科的人学本质
        一、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人心
        (一)作为客观对象的人
        (二)作为主体性的人
        (三)心之灵明知觉
        二、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生活世界
        (一)“挑水砍柴即是妙道”:以生活实践为“理”
        (二)“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以具体生活情境为据
        (三)“田野工作法”:以回到生活事实本身为法
        三、人文学科的归旨:终身成长
    第二节 人文知识的特性
        一、价值性
        (一)个体独特性
        (二)评价的而非纯描述的
        (三)人文认知结论的相对有效性
        二、精神性
        (一)不可替代
        (二)不可转让
        (三)不可停歇
        三、经典性
        (一)内容的永恒性
        (二)时间的久远性
    第三节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以“以文化人”为圆心,以“行”为半径
第三章 个案研究:S大学文学院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第一节 文学院学生个案分析:七个维度解读
        一、选择人文专业的原因
        (一)发自内心喜爱人文知识
        (二)高考分数不够,被动调剂或者退而求其次
        (三)创业的内在驱动
        (四)国学班知识视野广
        二、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一)通识性课程过多,精深度不够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高,系统性不足
        (三)局限于课堂教学,不注重人文的感悟特质
        (四)传统文化课程与现代学术训练有冲突
        (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十分合理
        三、对人文课堂教学的感受
        (一)文本解剖式教学,失去诗性育人精神
        (二)做笔记是课堂的关键
        (三)去生活化,就文本分析文本,无感
        (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是老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五)结合生活故事分析让学生更有代入感
        四、对人文教师的评价
        (一)更多是知识传授,做人的教育鲜涉及
        (二)流派性与同质性兼具,且教学风格难以更新
        (三)教行合一的教师更让学生尊重,并感染学生
        五、人文知识对学生的影响
        (一)精神滋养浅
        (二)促使理性地看待问题
        (三)专业技能获得少
        (四)学历证明仅此而已
        六、对人文文本的学习方法
        (一)概念推理和纯粹记忆的比例高
        (二)身心融进文本进行体悟的少
        七、对本专业培养的满意度
        (一)水课多,获得感低
        (二)与预期有相当的距离
        (三)很满意,没什么抱怨的
        八、问题与讨论
        (一)知之不深,行之尚浅
        (二)知识对象化,未触动学生心灵
    第二节 人文教师个案分析:五个维度解读
        一、对大学人文教师的身份认知
        二、对本专业学习目的的看法
        三、对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化人”功能的理解
        四、对人文教学的感受
        五、对教学生态环境的感知
        (一)科研考核权重大,教学地位被淡化
        (二)教学过程行政化,教学独立被干预
        六、问题与讨论
        (一)偏重学生道问学,少留意尊德性问题
        (二)过分强调外部环境,呈现大学老师小学生心态
第四章 关于知行合一的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讨论
    第一节 基本开展形式
        一、通识教育:人人都要上
        二、建立人文实验班:文史哲贯通培养
    第二节 核心课程设置:以中国经典为主
        一、坚持少而精原则
        二、设立以诚为体的会读课程
        三、依据最近发展区原理,构建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
    第三节 人文教学过程:凸显感悟体证
        一、隐喻性课堂教学:注重切己体察
        (一)由唯概念思维走向“象”思维
        (二)摆脱满堂灌,预留对话反思闲暇
        二、小班讨论课:以学生准备为主
        (一)以问题为导向
        (二)以深刻的学术阅读为前提
        (三)创设讨论的心理准备
        (四)上交读书报告并给予反馈
        三、行走式的现场教学:亲寻文化之源
        (一)边看书,边走书中路
        (二)在现场中直接认知
        (三)事上磨与成长自己
    第四节 校园氛围营造:发挥生活即教育功能
        一、因材施评:加快人文教师考核评价的转型
        (一)时间维度
        (二)内容维度
        二、“教师即课程”:挖掘人文默会知识价值
        (一)现代师徒式导师制
        (二)寓教育于生活的现代书院
        三、“做中学”:师生合力同创课余文化活动
    第五节 学业考核:以多元性和开放性为主
        一、考核内容:知情意并重
        二、实施操作
        (一)实行全过程评价
        (二)提升试题的开放性空间
        (三)超越标准化的试卷考试,多样考核并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关于S大学文学院学生的访谈提纲
    二、关于人文教师的访谈提纲
    三、访谈人物
    四、关于人文教学的课堂观察提纲
    五、关于S大学文学院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三生同济,共享未来”育德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生教育现状述评
    (一) 生命教育现状述评
    (二) 生存生活现状述评
    (三) 三生教育关系研究
二、德育研究目标内容
    (一) 德育研究内容
    (二) 德育研究内容要求
        1. 办学理念内容要求。
        2. 课程体系内容要求。
        3. 道德教育活动要求。
三、六种途径践行德育
    (一)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1. 体育健康渗透德育。
        2. 心理健康渗透德育。
        3. 语文选修充满德育。
    (二) 学校文化熏陶德育
        1. 环境文化熏陶德育。
        2. 窗口文化浸润德育。
        3. 教室文化默化德育。
        4. 墙面文化熏化德育。
    (三) 活动塑造三生德育
        1. 心理教育营造德育。
        2. 体验活动浸润德育。
        3. 生活活动润泽德育。
    (四) 实践履行三生德育
        1. 远足野营实践德育。
        2. 走进大学体验德育。
        3. 职业体验遇见德育。
    (五) 制度治理雕刻德育
        1. 学生规则刻画德育。
        2. 管理细则镌刻德育。
        3. 预备党员雕刻德育。
    (六) 协同育人深化德育
        1. 消防官兵共建德育。
        2. 高桥民警共建德育。
        3. 公益活动共建德育。
        4. 科学研究共建德育。

(7)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的基本背景
    1.1 烟台市小学语文二十年的改革历程
        1.1.1 “八五”期间:建立小学语文“双轨”教学基本框架
        1.1.2 “九五”期间:形成“双轨”教学基本体系
        1.1.3 “十五”期间:建立“双轨”教学基本常规
    1.2 烟台市小学语文“双轨”教学基本结构之变化
        1.2.1 两条轨之变化
        1.2.2 “四个结合”之变化
        1.2.3 “五个关系”之变化
    1.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问题
        1.3.1 教学定位的问题
        1.3.2 教学内容的问题
        1.3.3 教学方式的问题
第二章 双轨识字教学
    2.1 双轨识字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2.2 双轨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
        2.2.1 双轨识字教学的高效方法
        2.2.2 双轨识字教学的基本模式
    2.3 双轨识字教学基本评价方式
第三章 双轨阅读教学
    3.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
        3.1.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3.1.2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3.1.3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的基本评价原则与方式
    3.2 课外阅读教学
        3.2.1 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3.2.2 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3.2.3 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评价形式
第四章 双轨习作教学
    4.1 双轨习作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1.1 经过融合的教科书习作教学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1.2 课外习作课程体系基本内容
    4.2 双轨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4.3 双轨作文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4.4 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策略
    4.5 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幸福在哪里》《雨后》教学设计
附录 2:小学 1——2 年级识字量考查表
附录 3:经过融合的教科书阅读教学模式
附录 4:朗读与背诵评价
附录 5:长岛三年级语文试题
附录 6:牟平实验小学梯式分级阅读书目
附录 7:莱山实验小学的经典诵读课程体系
附录 8:牟平实验小学分级阅读测验库
附录 9:龙口小练笔资源库
附录 10:双轨习作教学的基本评价方式的 4 个案例
附录 11:芝罘区四位一体,构建课内外融合的课程体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与建设学习型政党(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二、中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内容精义
    1. 关于学习的目标诉求———成就理想人格。
    2. 关于学习的价值功用———育人与治国。
    3. 关于学习的过程设计———学、问、思、辨、行。
    4. 关于学习的内容安排———重人文轻科技。
    5. 关于学习的方法原则———系统而成熟。
三、中国传统学习思想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

(9)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语文课程本体考辨——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立论基点
    一、"语文"含义的正本清源
    二、语文课程性质的检讨
    三、语文课程本体的澄明
第二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与理论阐释
    一、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内涵
    二、"语文实践"的解读
    三、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理论阐释
第三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历史透视
    一、古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呈现与缺憾
    二、现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拓展与分化
    三、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文实践:现状及启示
第四章 当代语文课程实践品格迷失现象之探析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材中的迷失
    二、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迷失
第五章 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合理塑造
    一、本体回归:塑造语文课程实践品格的前导
    二、"生态—实践":语文课程设计形式新探
    三、教学范式变革:促成有效语文实践
    四、课程评价:指向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孔子的“四个结合”读书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名着导读”单元的阅读教学研究[D]. 冉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儒家自省意识研究[D]. 董兴杰. 河北大学, 2020
  • [3]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 赵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知行合一 成己成人 ——人文学科人才培养方式研究[D]. 李俏丽. 深圳大学, 2019(09)
  • [5]“三生同济,共享未来”育德模式的实践研究[J]. 俞海后,徐峰,周盛. 吉林教育, 2018(12)
  • [6]学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J]. 杜凤芝. 新课程(小学), 2015(09)
  • [7]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深化实验与研究[D]. 孙明芝. 鲁东大学, 2013(S2)
  • [8]中国传统学习思想与建设学习型政党[J]. 谢春红,唐秀玲. 理论导刊, 2011(03)
  • [9]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 陈勇. 西南大学, 2010(08)
  • [10]启发·自读·探究——浅议语文教学培养自读能力的传承与发展[J]. 刘耀庭,刘正强.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09)

标签:;  ;  ;  ;  ;  

孔子的“四合”读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