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关制定实施CEPA措施

广东海关制定实施CEPA措施

一、广东海关制订措施落实CEPA(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1](2020)在《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档案与记忆共生相长,恒久绵长。“社会记忆”现已成为学界共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域。社会记忆再生产属于一种普遍性社会现象,档案领域为其重要领域和典型场域。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是近几年档案学界出现的新课题,以探索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在机制、参与社会再生产发展规律为问题导向。本文引入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汲取档案学、信息科学、社会学、历史学、传播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营养,综合运用档案记忆理论、社会记忆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媒介传播理论等,从档案、人与社会的本质关系出发,深入阐释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实质、运作过程与作用机理,从学理上就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抽象与分析,并以变革中的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与分析语境,探讨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发展与推进机制。本研究采用“档案记忆再生产”这一新范畴统摄多方面的档案实践,进一步提炼其概念、要素、结构、性质、功能、运行机理等,初步构建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分析框架。档案记忆表现为从中介切入的“刻写”的社会记忆形态。档案记忆再生产是行为、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融文本形式、内容、意义再生产于一体,经由生成、加工到消费的往复更新过程,实现档案记忆的累积、更新、展演、传播与共享。作为一项典型的记忆实践活动,档案记忆再生产以记忆传承、社会治理、文化认同三大社会功能的发挥,作用于整体社会记忆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再生产。借鉴文件连续体模式,本文构建了档案记忆再生产参与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将既往受忽视的媒体要素纳入其中,从档案记忆社会化、社会记忆档案化两个维度突出加工性和往复更新性。结合实践考察,本研究探析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变化。档案记忆再生产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时空,从古至今呈现出由封闭、分散、单一走向开放、系统、多元的演变轨迹。档案记忆再生产受档案记忆系统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媒介技术等外部因素,以及档案记忆再生产主体、档案记忆制度、档案记忆资源等内部因素。步入快速演进的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深度嵌入社会结构,社会转型、国家治理、文化消费、媒体融合等社会情境的变化共同推动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发展。聚焦具体环节,本文深入解析档案记忆再生产在生成、加工、消费三方面的变化。档案记忆生成环境从传统、单一、单向度转向电子环境、竞争记忆场域和交互语境;生成主体从官方、精英走向民间、大众;生成对象从传统形态记忆转向数字记忆,并扩展到新媒体档案记忆、个体档案记忆。档案记忆加工目的趋向意义再生产,从注重史学研究到追求共享记忆;加工形态由文本到可视化,并以空间记忆和影像记忆为代表;加工方式转向数字化、叙事化、创意化、融合化。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由传统用户到数字消费者;消费对象从内容到注重情感、认同、价值等的意义消费,并成为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主要内容;消费方式转向数字化、个性化、品牌化、休闲化,消费途径趋向在线获取。本研究提炼概括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探究这一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实践推进机制。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在路径、取向、内容、方式、范围五方面,由单向性、生产性、凝固性、单一性、区域性转向多元化、消费性、流动化、融合化、全球化。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整体社会记忆建构将产生多重影响,包括数字记忆迈向智能、媒体记忆加速融合、共享记忆趋向反思、社会记忆竞争加剧、社会记忆遗忘凸显。档案部门可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主旨、主体、客体、中介、关系等维度,实施价值引导、协同参与、消费者培育、多维叙事、媒体融合和伦理约束等六大机制,提升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能级,促进社会记忆及整个社会再生产。研究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蕴涵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深度关切。当下媒体融合浪潮方兴未艾,对档案领域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媒体不仅作为记忆中介,更作为重要的记忆机制作用于档案记忆再生产。本文将档案和档案工作视作一种社会建制,统摄于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论域,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实践活动的热点问题予以回应,从理论层面进行抽象与建构,在丰富档案记忆理论研究的同时,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工作转型发展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于果[2](2019)在《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作为江苏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加工贸易是苏州市对外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来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逐步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苏州市加工贸易的发展进入停滞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为了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市的海关部门也在积极探寻有效解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本文在大量阅读各类文献的基础之上,对目前苏州市海关辖区下的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从梳理、概括苏州市海关在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已取得的成果出发,揭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分析指出了当前苏州市海关在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方面还面临着的主要问题:(一)监管能力不足(二)未能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三)业务审批慢,服务质量低,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同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发达国家海关部门支持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经验,提出了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具体包括:(一)通过全面推广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提升集中报关的便利性,创新通关管理模式来提高海关监管效能(二)海关部门通过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来加快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三)通过提升关员服务意识,加强企业和政府的沟通,推进“中心制”建设来全面提升海关服务质量。本文主要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对苏州市海关如何支持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海关在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作用的关注,让苏州市海关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可行,有效的支持。

崔志海[3](2018)在《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01-1905年的清末政治改革主要涉及行政机构改革和吏治改革两个方面。比较而言,前一改革收到了比较立竿见影的效果,打破了中国传统六部行政体制,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为1906年预备立宪期间的官制改革做了准备;后一改革则鉴于吏治的腐败和弊端具有制度性根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害,没有取得前一改革那样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及其用心,将这一时期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以"欺骗"冠之。对于清末各项改革我们要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长时段地、综合地加以考察。

余构雄[4](2018)在《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思想界出现了空间转向,即基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新马克思学说(Neo-Marxism)的空间研究转向。新马克思学说在继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将空间维度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空间为主线对资本主义实践展开全景式扫描,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化转向。在中国当代的旅游研究史上,对旅游的空间研究亦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以往对旅游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关注的是“旅游空间中的要素/因素”,实质仍是追求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应。受当代学术思潮空间转向的影响,以及我国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对旅游现象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以往较单一、较封闭、较静态的认识,空间转向的认识亦渐入旅游研究视野。出现了关注“旅游空间本身”而非“旅游空间中的要素”。本文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论、福柯微观权力中的有关空间生产学说为理论基础,遵循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的逻辑实证主义思路,采取“总述—分述—总述”的规范研究手法,将解释学的“解释之循环”思想贯穿于全文,采取理论演绎法、文献计量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半结构访谈法、话语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研究法等为研究方法,收集了详实且丰富的一、二手资料,通过Citespace、ROST CM、NetDraw、Nvivo、SPSS、AMOS等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认识空间生产逻辑和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的基础上,从空间三元论和微观权力论构建了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2)从空间三元论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在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生产中,尤其在人化自然的生产实践视角下,游船空间/游线空间实践演绎体现出基础作用,正是有了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及表征空间才得以实现,亦可理解为正是在历时性空间实践累积下才有共时性空间构想与想象的呈现。游船空间/游线空间表征起着主导作用,是权力主体按照其主体意识将空间表征出来,以实现对该空间的生产与管控。权力主体对空间形象的建构形塑着、书写着空间实践,同时也映射到表征空间,形成人们视觉感官上、意识脑海中所浮现的空间形象。游船/游线表征空间在空间三元中最具丰富意义及能动作用,然而受限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及力量的悬殊,往往无法撼动权力主体的构想,但仍然保持着主体思想的丰富性,间接地寻求机会对空间表征的抵抗,其能动性亦影响着空间实践。(3)从微观权力视角,分别研究珠江夜游游船空间和游线空间,认为游船空间是一个规训权力生产与工具性空间生产的过程,其实质是消费文化和市场逻辑深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公众的日常生活审美意识进行隐性规训与操纵;游线空间生产为一个充满现代性色彩的“异托邦”空间,其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权力实践,渗透出权力主体意识形态的规训机制。(4)认为珠江夜游空间最核心本质属性应是公共性,应从价值取向引导、空间权力行驶等方面优化都市水上夜游空间。

谢敏[5](2017)在《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绩效管理是政府和公共部门一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兼而有之的重要的管理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开展距今已逾百年。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重要的涉外经济管理部门,肩负着为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执法把关和服务发展的重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6月被政府绩效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确定为“国务院机构机关工作绩效管理”的试点部门之一。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作为全国质检系统第一大局,外贸进出口业务量排名全国第一,从2011年起其对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纵观广东检验检疫部门五年来的绩效管理实践,广东检验检疫部门在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设立了绩效管理的必要环节,在公务员考核和评价制度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整体上仍处于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雏形阶段,每个绩效管理环节发挥的作用有限,未具有整体合力;绩效目标导向性、评价程序和方式的科学性、绩效数据的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客观性、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公众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难以适应内部管理的持续提升和检验检疫性良好形象的建立维护的需要。基于以上事实,笔者考虑立足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从实际出发提出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对公共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理论的研究讨论之上,同时通过问卷抽样调查的定量和访谈调查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问题分析和原因探究,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样本数据统计和分析,笔者对广东检验检疫部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中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绩效指标、绩效沟通和绩效激励进行了问题及其诱因分析。笔者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是深受制度因素、组织目标因素、价值取向因素、制度程序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塑造组织愿景与部门认同、合理规划部门和个人绩效目标、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增强绩效沟通、改进绩效评价方式、优化绩效指标体系、强化正向激励和竞争机制、开放服务理念和对非量化绩效的评价的努力方向。本研究旨在能为检验检疫部门甚至其他政府公共部门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探索一个正确的道路方向,可复制推广其有效的模式,降低重复走弯路的机率。

王晨[6](2016)在《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文中提出合众蚕桑改良会作为近代中外蚕业改良合作中的代表性组织,其长期致力于蚕种的引进,制造以及推广,因生产原料的好坏是中国蚕业兴旺的源头所在,可以说,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相关活动,是近代中国蚕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在它的身上,集中了一般民众、政府、商界人士及外国人士对于中国近代蚕业发展的认识与构想。而该组织的发展与演进的曲折历程,也是一个传统国家向近代转型过渡中在某个领域、某一具体事物中的微观写照。作为中国蚕业的近代转型与发展历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合众蚕桑会自身也随着这种趋势进行或主动或被动的调整,这无疑赋予了它鲜明的个性及时代特征,也使其成为研究“宏观”与“微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绝佳样本。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蚕业是十分重要的副业生产项目,它的出现与发展,完美的契合了封建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在明清时期,中国蚕业一度因国外需求大涨及江南整体经济环境的繁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中央政府所施行的“禁海”及“闭关锁国”政策,不但压缩了蚕业终端产品扩展其海外贸易的空间,也断绝了中外蚕业技术交流与往来的可能性。因外销不畅,蚕业出现资金缺乏,行业回报降低等现象,并且在内需增长乏力,国内消费者购买欲未有明显变化之时,此类情形进一步加剧,造成蚕业发展后续无力的局面。此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大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由此导致的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等现象,无疑与中国蚕业的发展方向构成鲜明矛盾。以日本为首的新型蚕业产品提供者及贸易者的崛起,对中国蚕业的传统优势地位形成巨大挑战,在与外部对手的竞争中,以往尚能以独家生产者身份加以掩饰的缺点,此时被无限放大。中国在蚕业生产技术、行业管理水平、生产者素质及发展理念等多个蚕业生产及发展要素上,全面落后于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对中国蚕业的赶超,其生产规模与外贸水平在跃居世界首位的同时,还在一直蚕食中国仅有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蚕业的近代衰落,并非是个别现象,它也是中国在融入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新体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准备不足及理念滞后,而出现的必然结果。以蚕业、棉业、茶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的衰落及以草帽辫、猪鬃业为代表的新兴行业的畸形发展,也成为近代中国的经济“新常态”。为扭转蚕业颓势,早在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筹议蚕业的改良与转型,但受到政治气候及中外交流渠道闭塞的影响,这种改良尚未脱离“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朴素理论范畴。其具体活动的执行,不是依靠某些力图通过举办类似洋务来积攒政治资本及口碑的地方实力派官僚,就是被托付于任职于海关部门,在个人行动及资金支出方面不受官方监督的外籍职员。即便如此,相对零散与简单的早期蚕种改良活动,为后世该事业的继续发展积攒了可贵的实践经验,也使国人看到了利用外来技术、外来人员服务于中国蚕业改良的可行性。北洋政府成立后,政府对蚕业关注有所增强,但其总体的衰落趋势并未发生实质性好转。欧战爆发后,欧洲蚕业因法国、意大利等蚕业生产国的相继参战,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几近消失,中国蚕业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与发展时间。但在战事引起的国际蚕业贸易格局动荡中,日本及美国得利最大,前者进一步巩固了其蚕业生产第一强国地位,后者则成为世界生丝的最大进口国,这无疑为中国蚕业改良带来了新的压力。作为蚕业的主要经营者,江浙地区丝商群体为自身生存及经济利益考虑,依靠逐步健全的团体组织,向政府方面提出了改良中国蚕业的倡议,这无疑与官方发展蚕业,增加税收的想法不谋而合。战后,欧洲经济亟待振兴,但其自身生产资料与生产力的缺乏使法、意等国不得不从发展本国蚕业考虑,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即是这种中外双边需求互相协调下的最终产物。美国、日本则各自从扩大原料来源及掌握中国蚕业状况的角度出发,对组织成立也持支持态度。受外交及贸易关系的影响,改良会中的政商势力、中外势力、外国势力,围绕组织成立初期的经费、管理及会员范围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与博弈,最终在各方的调和与妥协下,合众蚕桑改良会确立了以官方派驻监理员、丝茧总公所及法国人员三方在名义上共同掌权的初步组织体系。而北洋政府时期外人在华的特殊地位与商人势力的膨胀,使官方代表在会中地位尴尬,长期游离于政府监督管控体系的合众蚕桑改良会虽然进行了长达十年的购种、发种业务,但其并未对中国蚕业的转型产生关键性、实质性的帮助。南京政府成立后,在“革命”意识与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公权力逐步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也使旧有传统产业及社会团体组织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蚕业方面也不例外,政府方面首先对其宏观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且以官方力量为先导,一批隶属于政府管理的蚕业组织与机构相继建立。而作为旧政府时代,江浙地区规模最大的蚕业改良组织,合众蚕桑改良会在人员、组织方面仍具有相当大的利用价值,为此,国民政府通过积极对外交涉,派遣专员办理的方式,完成对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从而将其纳入以行政权力为保证与基础的整体蚕业改良体系中。此时,受政府推动及西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影响,中国蚕业改良体系也在理论研究及活动形式上发生着自主蜕变。以往单纯注重蚕种改良的相关组织,纷纷向育种、试验、销售、推广等方面拓展业务,这种变动在合众蚕桑改良会表现的较为明显,以设立蚕种推广所及镇江蚕种制造场为代表,会中的核心业务开始向盈利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政府经济支持力度降低后的现实需要,也是完成改组后,延续组织寿命,增强自身竞争性与生存能力的主动求变之策。南京政府成立后,随着国家公权力对行业深入及民族意识的高涨,合众蚕桑改良会不得不面临被官方接收与改组的命运,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所提升,外国政府方面对政府旨在收回主权、削弱外籍人员地位的改组工作也予以积极配合。而随着外部经济形势、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30年代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陆续施行了“统制政策”,在这一轮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合众蚕桑改良会逐步走向式微,这也是该时期无数类似组织的最终命运,这种“官强民弱”的相对失衡现象,也与北洋时期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家角色缺失、整体经济社会环境未发生根本转变之际,单纯依靠某个组织来拯救蚕业积贫积弱的整体局面的做法并不现实,但其长达十余年的实践活动并非毫无作用。作为以沈联芳、葛敬中、何尚平等人为代表的各界人士参与近代蚕种改良的心血结晶,合众蚕桑改良会不但为日后中国蚕业的复兴与腾飞积蓄了力量,其发展经验与教训也为中国现代农业的转型与对外合作提供了宝贵借鉴。

张逸超[7](2015)在《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律问题既包含有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同的法律问题,也有其自身特有的亟需回应的法律难题。文章对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身特有的法律问题包括自由试验区的管理体制、涉港澳服务贸易准入制度以及海关监管制度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具有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特色的制度建议。全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世界自贸区基本理论进行法理分析,以法律概念、分类标准、法律特征、法律地位以及研究意义等五个纬度展开。第二章对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基于自贸区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体制两个层面,比照境内外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模式,提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目标模式以及需要克服的难点。第三章对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涉港澳服务贸易准入制度进行分析,以CEPA服务贸易在准入前后法律障碍为切入,结合国际、国内服务贸易法律规则,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理顺有关服务贸易法律授权范围的前提下,在现有权限基础上争取获得更多立法授权,提出涉港澳贸易服务制度突破点和解决方案。第四章以国际海关法为法理基础,对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海关监管制度展开分析,结合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制度现状,剖析不足并提出具有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特色的海关监管制度的方案。

马骊[8](2014)在《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对贸易安全与便利的日益重视,处于全球贸易供应链上重要环节的海关间的合作也日益引起重视。一方面,全球商界普遍希望减少过境货物的海关手续与通关时间,进一步简化海关通关所需的各种重叠繁琐的单证,从而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日益猖獗,手段高超的走私行为及跨国有组织犯罪等行为,各国更需开展深层次的海关国际合作。海关国际合作由于较少涉及主权让渡等问题,各国较容易在是否开展合作以及如何开展合作上取得一致,因此近年来也得到蓬勃的发展。全球化是海关国际合作机制建立的基础条件。全球化和国际相互依赖,是导致跨国海关犯罪问题急剧增加和对海关国际合作需求上升的主要原因。国际海关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如跨国走私和有组织犯罪的日益猖獗、贸易便利化的极大诉求、国际安全的需要、提升海关边境执法有效性的需要是海关国际合作机制建立的直接原因,海关职能的调整是建立海关国际合作机制的重要推动力。海关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其功能结构必然得符合国际体制,并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海关职能的局限性及国家主权的局限性,海关单靠自身已越来越难以应对跨国犯罪以及贸易自由及便利的需要,海关当局之间需要通过开展更有效的相互合作,配合能起约束作用的国际制度和组织,来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而这一切,都更好地推动了海关国际合作的建立和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关应如何调整自身在多边、双边以及区域中的合作模式,更好应对全球化以及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对海关国际合作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从主权国家利益角度出发以国际政治学中相互依赖、国家利益、国际制度理论以及国际经济学中国际机制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国际海关合作的理论环境、可行性及必要性。同时,对海关国际合作需求、供给和均衡等问题进行分析,从纵深层面对海关国际合作的内在动力及主体等因素进行分析,为研究海关国际合作模式打下基础。第二,对海关国际合作的模式及主体的历史演进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日益发展,国际海关日益面临开展国际合作的压力,全球贸易供应链的有关方迫切希望各国海关进一步加强联系,开展务实合作,推动贸易安全及便利。为更好对海关国际合作的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本文从宏观方面对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从微观角度对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关国际合作进行分析,总结出海关国际合作演进过程中的有关特点,发达国家海关在其对外合作中,更加注重海关边境保护,注重供应链安全与便利,注重在海关合作中为本国企业争取更大的福祉,这都将影响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的选择。另一方面,目前国际海关合作模式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近几年来,世界海关组织的有关内容及合作框架对各国海关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世界海关组织的有关协议及倡议也不具备法律强制力,因此要在各国间实现有效的全面监管合作仍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的不同,导致海关合作合作机制的发展并不顺畅。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海关机构应该进一步提高发言权,提升主导权,而不仅仅是在外围观察国际合作机制的发展。第三,深入研究和分析了目前中国海关国际合作的历史变革,合作模式的类型以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海关在其管理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许多国际海关目前较为普遍的国际合作模式均引入应用。传统海关业务合作模式被广泛应用在与中国海关较早建立合作机制的国家,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签署的行政互助协议,合作的目的是解决进出口商品价格瞒骗、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进入21世纪以来,基于国际通行准则和法律框架下的合作逐渐成为海关互助合作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国海关尤其是发达国家海关日益重视非传统安全职能,纷纷进行项目开发确保国土安全,美国、欧盟等更在多个场合向中国海关提出开展打击恐怖主义合作的建议。中国海关也积极开展与美国、欧盟等在这一方面的合作,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非传统职能合作模式。但是目前,海关国际合作模式“就事论事”的色彩远远多于“战略规划”。现有合作模式无法解决双边合作中需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反恐安全合作中的利益不对等凸显。在多边合作平台上合作效果不明显,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区域合作机制存在不协调,港澳台合作机制存在局限性。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海关合作模式进行改革创新。2009年,原中国海关署长盛光祖提出“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的合作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上,有关理念仅停留在观念层次,未有深入的架构建设及深度剖析,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尝试构建“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新海关模式的框架,并对其包含内容及具体实践步骤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四,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到海关国际合作的实践中来。从浅层看来,国际合作可以按照参与方的数量以及地域特点等分为双边国际合作、区域国际合作以及多边国际合作。一般而言,双边合作是最能体现国家主权的合作,因此受到国家内部政策的影响,可能随时产生变化;而多边合作相反,由于存在合作的固定机制及原则,有关参与国对其变化性较能把控。海关国际合作模式最终需要在这这些国际合作渠道上予以检验,同时在模式的具体运用中,必须与一国的外交及在国家上的地位及战略相挂钩来考虑。因此,在前文对海关国际合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从多边、双边及区域合作的角度对中国海关国际合作实践进行分析和创新。在多边平台上,中国海关应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海关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巩固和提升中国海关在世界海关组织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双边合作平台上,中国海关可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及地区,如美国、欧盟及俄罗斯等在“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模式下开展平衡合作,开展有深度的合作,进而影响世界海关发展的进程。同时,中国海关应努力开拓在亚洲、非洲以及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的双边合作模式,形成崭新的合作格局。鉴于澳门及香港的单独关境地位,中国海关可以与之进行全面的深度合作。其次,由于区域合作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中国海关应积极在地区海关合作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广“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信息互换”的合作模式,推动区域内国家共同发展。

涂娅敏[9](2012)在《物流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大大小小的行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最近广东省也启动了“珠江水系航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筹建准备工作。目前,国内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台定位、功能架构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这些传统研究致力于研究“如何建”,但是在讨论“如何建”之前,对于决策者而言还有三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为什么要建”、“由谁来建”和“怎么收回投资”。因此,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服务模式、投资及盈利策略等进行理论研究和定量分析,从而为项目的可行性提供数据支撑和有力证明。本文利用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公共物品理论将物流服务供应链信息分为纯公共信息资源和私有信息资源两类,并对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考虑提供的信息资源及功能、服务提供主体、建设模式、政府应起到的作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以广东省建设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例,研究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提供的基本功能,并利用公共支出理论对广东省政府建设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投资策略进行定量对比分析,最终提出建议广东省建设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时首选“由几家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行业协会与广东省政府合资建立独立企业负责平台规划、建设及运营事宜”的建设模式;并对比分析了由政府每年定期直接向平台运营方提供补贴、由政府每年定期直接向平台使用者提供补贴这两种补贴方式,对政府决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煮冰[10](2010)在《遗忘的历史》文中研究指明一、洋人从此进入海关《南京条约》签订十个月后才有动静1843年3月14日,钦差大臣伊布里广州官邸一片肃穆,一干人进进出出,轻手轻脚,生怕弄出声响。伊布里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心腹张喜,一脸愁容。突然,有人喊了声:大师到!

二、广东海关制订措施落实CEP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海关制订措施落实CEPA(论文提纲范文)

(1)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1.2.1 主要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1 国外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1.2 国内社会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 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1 国外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2.2 国内数字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 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1 国外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3.2 国内档案记忆再生产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理论阐释
    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内涵
        3.1.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双重维度
        3.1.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表现
        3.1.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比较分析
    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结构
        3.2.1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形式、内容与意义
        3.2.2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主体、客体与关系
        3.2.3 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加工与消费
    3.3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性质与功能
        3.3.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实践性质
        3.3.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功能
    3.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运行机理
        3.4.1 文件连续体模式的启示
        3.4.2“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构建
        3.4.3“太极图”式运行机理模型内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与转型情境
    4.1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历史演变
        4.1.1 古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2 近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3 现代档案记忆再生产
        4.1.4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演变轨迹
    4.2 档案记忆再生产的影响因素
        4.2.1 档案记忆系统外部环境因素
        4.2.2 档案记忆系统内部构成因素
        4.2.3 档案记忆再生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
    4.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社会情境
        4.3.1 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发展
        4.3.2 新媒体时代国家治理的转变
        4.3.3 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的兴起
        4.3.4 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变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生成转型
    5.1 档案记忆生成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5.1.1 档案记忆生成的内容与方式
        5.1.2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5.1.3 档案记忆生成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5.2 档案记忆生成环境的转变
        5.2.1 从传统环境到电子环境
        5.2.2 从单一场域到竞争记忆场域
        5.2.3 从单向语境到交互语境
    5.3 档案记忆生成主体的转变
        5.3.1 从官方走向民间
        5.3.2 从精英走向大众
    5.4 档案记忆生成对象的转变
        5.4.1 从传统记忆到数字记忆
        5.4.2 新媒体档案记忆的兴起
        5.4.3 个体档案记忆的显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加工转型
    6.1 档案记忆加工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6.1.1 档案记忆加工的内容与类型
        6.1.2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6.1.3 档案记忆加工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6.2 档案记忆加工目的的转变
        6.2.1 传统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
        6.2.2 从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
    6.3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转变
        6.3.1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社会化
        6.3.2 档案记忆加工主体的协同化
    6.4 档案记忆加工形态的转变
        6.4.1 档案记忆加工的视觉化转向
        6.4.2 档案记忆加工之影像生产
        6.4.3 档案记忆加工之空间生产
    6.5 档案记忆加工方式的转变
        6.5.1 档案记忆加工的数字化
        6.5.2 档案记忆加工的叙事化
        6.5.3 档案记忆加工的创意化
        6.5.4 档案记忆加工的融合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之消费转型
    7.1 档案记忆消费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7.1.1 档案记忆消费的过程与特点
        7.1.2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性质
        7.1.3 档案记忆消费的记忆再生产功能
    7.2 档案记忆消费主体的转变
        7.2.1 从传统档案用户到数字消费者
        7.2.2 档案记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
    7.3 档案记忆消费对象的转变
        7.3.1 从档案记忆资源到记忆资本
        7.3.2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新动向
        7.3.3 档案记忆资本化消费的边界
    7.4 档案记忆消费方式与途径的转变
        7.4.1 档案记忆的数字化消费成为基本方式
        7.4.2 档案记忆的个性化消费成为重要方式
        7.4.3 档案记忆的品牌化消费成为优选方式
        7.4.4 档案记忆的休闲化消费成为新兴方式
        7.4.5 档案记忆的在线消费成为主要途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的转型影响与推进机制
    8.1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总体特征
        8.1.1 档案记忆再生产路径:单向性转向多元化
        8.1.2 档案记忆再生产取向:生产性转向消费性
        8.1.3 档案记忆再生产内容:凝固性转向流动化
        8.1.4 档案记忆再生产方式:单一性转向融合化
        8.1.5 档案记忆再生产范围:区域性转向全球化
    8.2 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对社会记忆建构的影响
        8.2.1 数字记忆迈向智能
        8.2.2 媒体记忆加速融合
        8.2.3 共享记忆趋向理解
        8.2.4 社会记忆竞争加剧
        8.2.5 记忆遗忘冲突凸显
    8.3 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的推进机制
        8.3.1 面向主旨的价值引导机制
        8.3.2 面向生成、加工主体的协同参与机制
        8.3.3 面向消费主体的消费者培育机制
        8.3.4 面向客体的多维叙事机制
        8.3.5 面向方式的媒体融合机制
        8.3.6 面向关系的伦理约束机制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加工贸易
        2.1.2 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的现状分析
    3.1 苏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
        3.1.1 企业产品层次低导致转型升级困难
        3.1.2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动力和能力不足
    3.2 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3.2.1 拓展开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
        3.2.2 推动保税物流体系建设
        3.2.3 简化外发加工审批手续
        3.2.4 积极推动出台红利政策
        3.2.5 实施电子化备案
    3.3 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3.1 监管能力不足
        3.3.2 未能对企业进行积极引导
        3.3.3 业务审批慢且服务差
    3.4 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存在的原因
        3.4.1 海关监管的技术及模式滞后
        3.4.2 海关对自身职能定位不够准确
        3.4.3 海关人员不足且服务意识不强
4 国外与国内其它地区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举措
        4.1.1 澳大利亚海关实施海关管理改革
        4.1.2 欧盟海关为企业提供海关控制加工模式
        4.1.3 日本海关面向企业提高通关效率
        4.1.4 美国海关建立科学指标体系为企业提供服务
    4.2 国内其它地区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概况
        4.2.1 杭州海关推行加工贸易联网监管
        4.2.2 广东海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4.2.3 汕头海关与企业合作推出多项互联网模式服务
        4.2.4 重庆海关简化加工贸易申报和审核流程
    4.3 经验借鉴
        4.3.1 利用信息化创新海关的监管模式
        4.3.2 引导企业把握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转型升级环境
        4.3.3 提高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服务质量
5 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5.1 提高海关监管效能
        5.1.1 全面推广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监管改革
        5.1.2 提升集中报关的便利性
        5.1.3 创新通关管理模式
    5.2 采取多方面措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5.2.1 扩展保税业务功能引导加工贸易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
        5.2.2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扩大进口先进技术设备
        5.2.3 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发展跨境电商
    5.3 全面提升海关服务质量
        5.3.1 提升关员的服务意识
        5.3.2 加强与加工贸易企业和其他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
        5.3.3 推进中心制建设提升服务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进展
        1.5.1.1 空间生产思想历史演进
        1.5.1.2 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1.5.1.3 水上游研究
        1.5.2 国内研究进展
        1.5.2.1 空间生产研究知识体系
        1.5.2.2 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1.5.2.3 水上游研究
        1.5.2.4 珠江夜游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1.7.1 研究对象
        1.7.2 资料来源及处理
    1.8 研究的检验
第二章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体系
    2.2 空间生产逻辑
        2.2.1 空间生产的权力逻辑
        2.2.2 空间生产的资本逻辑
        2.2.3 空间生产的市场逻辑
        2.2.4 空间生产的事件逻辑
    2.3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
        2.3.1 都市水上夜游空间逻辑
        2.3.2 空间三元论下的分析框架
        2.3.3 微观权力下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3.1 游船的空间实践: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1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的演绎
        3.1.2 游船空间在珠江上演绎的实质
    3.2 游船的空间表征:官方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 官方宣传文本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1.1 文本资料的处理
        3.2.1.2 游船空间形象建构
        3.2.1.3 游船空间形象测量量表
        3.2.2 官方命名对游船空间的建构
        3.2.2.1 游船命名的旅游属性
        3.2.2.2 游船命名的商业属性
        3.2.3 官方对游船空间建构的实质
    3.3 游船的表征空间: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
        3.3.1 游客视角下的游船空间属性认知
        3.3.2 居民视角下的游船空间性质生成
        3.3.2.1 空间性质
        3.3.2.2 空间性质生成
        3.3.3 使用者体验到的游船空间的实质
    3.4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关系
        3.4.1 游船空间生产三元辩证下的二元张力
        3.4.2 游船空间生产的三元辩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船空间生产
    4.1 话语的现实实践与社会文化语境
        4.1.1 话语的现实实践语境
        4.1.2 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
        4.1.2.1 空间权力的对象转变
        4.1.2.2 空间的符号化转变
    4.2 游船空间的规训权力生产
    4.3 游船空间的工具性空间生产
        4.3.1 空间的分割
        4.3.1.1 空间的分层
        4.3.1.2 座位的排列
        4.3.2 时间的编排
        4.3.3 话语的渗透
        4.3.4 身体的控制
        4.3.5 空间权力主体嫁接
        4.3.6 空间意义重新抒写
        4.3.7 空间性质改写
    4.4 游船空间的权力反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间三元论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5.1 游线空间实践:物质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 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5.1.1.1 城外边缘空间形态向都市核心空间形态转变
        5.1.1.2 自然景观空间形态向人文景观空间形态转变
        5.1.1.3 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特点
        5.1.2 空间当下主要形态
        5.1.2.1 主要形态的呈现
        5.1.2.2 主要形态的特点
        5.1.3 游线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的实质
    5.2 游线空间表征:权力主体对游线空间的构想
        5.2.1 游线空间表征的标志性事件
        5.2.2 游线空间表征的演变:政策与规划文本
        5.2.2.1 早期的规划重心在于商贸与生产
        5.2.2.21978 年后的规划重视景观建设
        5.2.2.31998 年始的规划重心在于城市形象
        5.2.2.4 空间表征演变的呈现
        5.2.3 游线空间构想的实质
    5.3 游线表征空间:游客体验到的游线空间
        5.3.1 资料来源
        5.3.2 理论模型构建
        5.3.2.1 开放性编码
        5.3.2.2 主轴编码
        5.3.2.3 选择性编码
        5.3.2.4 理论饱和检验
        5.3.3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5.3.3.1 初始验证模型构建
        5.3.3.2 初始测量量表开发
        5.3.3.3 小样本试测
        5.3.4 正式验证模型构建与检验
        5.3.4.1 数据收集与基本描述
        5.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4.3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4.4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5.3.5 结果分析
        5.3.5.1 不同类型的景观体验对整体景观体验的影响
        5.3.5.2 景观体验对都市体验与自我体验的影响
        5.3.5.3 都市体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5.3.6 游线表征空间的实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观权力视角下的游线空间生产
    6.1 游线空间:现代性语境下的“异托邦”
    6.2 游线空间生产:“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 官方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1.1 命名:异托邦空间的界限
        6.2.1.2 内容:异托邦空间的隐喻
        6.2.2 游客建构下的“异托邦”空间生产
        6.2.2.1 镜像:异托邦空间的呈现
        6.2.2.2 朝拜:异托邦空间的魅力
        6.2.3 游线空间生产机制
        6.2.4 游线空间生产反思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2 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3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3.1 广东检验检疫部门概览
    3.2 绩效管理体系发展历程
    3.3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4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绩效目标设置不科学
    4.2 绩效信息处理方式落后
    4.3 绩效沟通和反馈均缺乏
    4.4 绩效评估不合理
    4.5 绩效指标体系片面化
    4.6 绩效改进几乎不存在
    4.7 绩效管理体系运行满意度不高
5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对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5.2 制度基础不完善
    5.3 绩效目标取向不正确
    5.4 价值取向有偏差
    5.5 程序设置不完整
6 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6.1 培养正确绩效管理理念
    6.2 科学设计绩效目标和指标
    6.3 建设基于检验检疫大数据的绩效信息平台
    6.4 增强绩效沟通
    6.5 改进绩效评价方式
    6.6 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6.7 实现正向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全员激励
    6.8 开放服务理念追求绩效改进
    6.9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6)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学术史回顾
    3、研究空间及概念界定
    4、本文主要研究路径及章节
第一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初创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蚕桑业及其困境
        1. 整体经济形势的萧条
        2. 蚕桑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盛极而衰
        3. 日本蚕业的崛起及与其对中国相关行业的冲击
    第二节 晚清民末蚕桑改良事业的初步开展
        1. 清末民初振兴蚕业的论争与实践
        2. 清末民初蚕桑改良的进步与局限
    第三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筹组及其成立
        1. 外籍人员对于中国蚕丝业的担忧与扶植构想
        2.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正式成立
        3. 中心组织形式及主要负责人的确立
        4. 地方性组织网络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内部权力纷争
    第一节 欧战后各国在“华丝振兴”问题上的不同面相
        1. 美国、法国对华丝的扶植
        2. 日本独霸中国生丝厚利的企图
    第二节 国际关系变动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1. “有碍主权”问题
        2. 日本参会问题
        3. 经费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第一节 新政府对蚕业发展的全面介入
        1. 制定宏观发展规划
        2. 建立健全相关组织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改组
        1. “费由我出,政则他人”:外人掌控下的合众蚕桑改良会
        2. 新政府社团改组政策的初步实施
        3. 围绕“交权”及“改组”的中外博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核心业务革新
    第一节 中国蚕桑改良系统与机制的西化倾向
        1. 对蚕业问题认识的趋新与深化
        2. 新型蚕业改良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合众蚕桑会蚕业改良思路与方式的嬗变
        1. 由“购买”到“制种”
        2. 由“分发”到“指导”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众蚕桑改良会的蚕业教育活动
    第一节 合众蚕桑改良会介入蚕业教育的形式演进
        1. 合众蚕桑改良会自立教育机构早期设想及探索
        2. 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第二节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创办与发展
        1. 中国女子蚕业教育的兴起
        2. 合众蚕桑改良会镇江女子蚕业学校的筹组与发展
        3. 职业去向与生源:镇江女子蚕业学校与蚕业近代化的双向互动
        4. 镇江女子蚕业蚕校的突破与独特性
        5. 合众蚕桑改良会科研事业的后续进行
    本章小结
结语 蚕桑改良组织的近代命运与传统农、蚕业的转型困境
附录(一)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章程暨监理员规程》
附录(二)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办事细则》
资料来源及参考文献
后记

(7)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自由贸易试验区基本法理分析
    第一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概念与类型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律概念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类型
    第二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特征
    第三节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法律问题研究的意义
        一、直面回答理论创新问题
        二、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
        三、为粤港澳协同发展政策落地破除制度阻碍
        四、丰富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第二章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法律问题探究
    第一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宏观管理体制法律问题
        一、自由贸易试验区统一立法缺位
        二、管理体制合规性与合理性存疑
    第二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微观管理体制的法律难点
        一、自贸区管理机构设置存在的法律问题
        二、政府间以及部门间协作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自贸园区管理模式存在的法律问题
    第三节 境内外自贸区体制考察与经验借鉴
        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
        二、美国纽约港自贸区管理体制
        三、巴西玛瑙斯自贸区管理体制
        四、新加坡自贸区管理体制
        五、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构建选择
        一、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体制选择
        二、构建“一园多区”管理模式
        三、科学划分职权促进部门间协作
        四、规范自贸区机构设置的法律程序
第三章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涉港澳服务贸易法律制度
    第一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涉港澳服务贸易基本法律制度
        一、WTO体制下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则
        二、我国涉港澳服务贸易基本法律制度
    第二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制度亟需回应的难题
        一、CEPA服务提供者准入前的法律问题
        二、CEPA服务提供者准入后的法律问题
        三、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难题
    第三节 区域性服务贸易规则考察
        一、欧盟区内的服务贸易规则
        二、北美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规则
    第四节 构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涉港澳服务贸易制度的建议
        一、梳理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接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法律基础
        二、落实服务贸易自由化配套措施
        三、构建信息统一发布平台
第四章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海关法监管理论与基本原则
        一、WTO体系下贸易便利化谈判及阶段成果
        二、WCO体系下国际海关法的规定
    第二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现状分析
        一、珠海横琴新区海关监管制度
        二、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海关监管制度
        三、广州南沙保税港区海关监管制度
        四、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总结
    第三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法律问题
        一、各片区分线管理标准不统一
        二、海关特殊保税区之间货物流转存在法律监管漏洞
        三、各片区原有的监管体制缺乏效率
    第四节 世界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考察
        一、荷兰鹿特丹港海关监管机制考察
        二、德国汉堡港海关监管制度考察
        三、世界自由贸易园区海关监管制度经验总结
    第五节 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体制完善和创新
        一、完善监管制度的配套措施
        二、加强监管部门协作提高监管效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海关基础知识介绍
        1.3.1 中国海关职能与通关监管
        1.3.2 海关国际合作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4.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4.3 文献研究评述
    1.5 论文总体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海关国际合作理论基础
    2.1 全球化和国际公共问题
    2.2 相互依赖理论
        2.2.1 相互依赖理论由来
        2.2.2 相互依赖理论的核心概念
        2.2.3 相互依赖的特性
    2.3 主权国家利益论
        2.3.1 个体与行为特征
        2.3.2 主权国家的基本行为
        2.3.3 国家行为体的“有限理性”
        2.3.4 国家利益的实现
    2.4 国际机制理论
        2.4.1 国际机制的概念
        2.4.2 国际机制的分类
        2.4.3 国际机制与相互依赖理论
        2.4.4 国家参与国际机制的战略
    2.5 海关国际合作的供需均衡分析
        2.5.1 海关国际合作的需求分析
        2.5.2 海关国际合作的供给分析
        2.5.3 海关国际合作的不均衡
第3章 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的历史演进及现状分析
    3.1 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的历史演进
        3.1.1 传统业务领域的合作模式(70 年代到 90 年代初)
        3.1.2 海关行政互助模式的兴起(90 年代到 21 世纪初)
        3.1.3 非传统安全合作模式的产生(21 世纪初至今)
    3.2 海关国际合作主体的历史演进
        3.2.1 海关国际合作的主体
        3.2.2 海关国际合作主体的历史演进
    3.3 大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导向
        3.3.1 美国海关国际合作注重安全
        3.3.2 欧盟海关以贸易发展为导向
        3.3.3 日本海关侧重影响力
    3.4 大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的特点
        3.4.1 重视边境安全合作
        3.4.2 突出供应链的安全与便利
        3.4.3 谋求为本国企业争取福祉
    3.5 大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给中国的启示
        3.5.1 更好参与全球性的海关国际合作机制
        3.5.2 克服社会制度、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
        3.5.3 正视合作中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差距
        3.5.4 重视国际合作的全球治理问题
第4章 中国海关参与国际合作模式研究
    4.1 中国海关参与国际合作的历史沿革
    4.2 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分析
        4.2.1 传统海关业务合作模式
        4.2.2 非传统职能合作模式
        4.2.3 海关自贸区合作模式
    4.3 中国海关现有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4.3.1 战略规划不具体
        4.3.2 双边合作机制不平衡
        4.3.3 非传统领域合作模式不完善
        4.3.4 多边合作机制参与度不高
        4.3.5 区域合作机制不协调
        4.3.6 港澳台合作机制不健全
第5章 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新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5.1 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创新
        5.1.1 海关国际合作新理念
        5.1.2 国际合作新模式设想
        5.1.3 国际合作新模式具体内容设计
        5.1.4 海关国际合作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5.2 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新模式的实践
        5.2.1 在多边合作中建立长效机制
        5.2.2 在双方合作中保持灵活
        5.2.3 在区域合作中增加话语权
    5.3 小结
主要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9)物流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研究路线
第二章 公共支出项目分析理论及经济学基础综述
    2.1 公共信息管理理论
    2.2 信息经济学基础
    2.3 福利经济学基础
        2.3.1 帕累托效率
        2.3.2 市场失灵
        2.3.3 理论上的效率与公平的社会选择
        2.3.4 现实中的社会选择
    2.4 公共部门经济学[6]
        2.4.1 可供选择的政府干预形式
        2.4.2 公共支出分析与成本—收益分析
        2.4.3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2.4.4 公共提供的私人物品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分析
    3.1 国内外典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3.1.1 政府主导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分析
        3.1.2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分析
        3.1.3 第三部门主导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分析
        3.1.4 企业主导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分析
        3.1.5 三种典型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
    3.2 国内外典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分析
        3.2.1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分类
        3.2.2 第三部门主导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分析
        3.2.3 企业主导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分析
        3.2.4 三种典型平台的信息资源对比分析
第四章 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分析
    4.1 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结构
        4.1.1 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
        4.1.2 集成物流服务供应商
        4.1.3 直接客户
    4.2 物流信息的公共性分析
        4.2.1 非竞争性分析
        4.2.2 排他性分析
        4.2.3 不可能出现准公共物品
    4.3 私有信息资源的提供主体分析
        4.3.1 私有信息资源
        4.3.2 必须由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资源
        4.3.3 由政府提供的私有信息资源
    4.4 纯公共信息资源的提供主体分析
        4.4.1 私有信息资源的外部性与纯公共信息资源
        4.4.2 必须由政府提供的纯公共信息资源
        4.4.3 可由企业提供的纯公共信息资源
    4.5 政府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时可考虑提供的物流信息
    4.6 政府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时可考虑的建设主体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分析
    5.1 广东省港航物流服务供应链发展
        5.1.1 港口业发展水平高
        5.1.2 航运业发展相对薄弱
        5.1.3 服务业竞争激烈
    5.2 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提供的信息资源分析
        5.2.1 广东省港航信息化概况
        5.2.2 广东省港航信息服务概况
        5.2.3 广东省港航物流服务供应链信息资源分析
    5.3 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策略分析
        5.3.1 平台可选建设模式
        5.3.2 平台收费策略分析
        5.3.3 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5.3.4 平台补贴策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IV文的评定思见. - 2答辩委员会对论

(10)遗忘的历史(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人从此进入海关
二、大清国第二外交部
三、海关的海军梦
四、1866年的“改革开放”
五、让世界了解中国
六、中国海关是块肥肉
七、关税钱撑起大清帝国的半边天
八、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广东海关制订措施落实CEPA(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D]. 张燕. 上海大学, 2020(02)
  • [2]苏州市海关支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 于果.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3]1901-1905年清末政治改革述论[J]. 崔志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4]都市水上夜游空间生产研究 ——以广州珠江夜游为例[D]. 余构雄.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广东省政府检验检疫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谢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研究(1918-1937)[D]. 王晨.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7]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 张逸超. 广东财经大学, 2015(02)
  • [8]中国海关国际合作模式与实践研究[D]. 马骊. 辽宁大学, 2014(11)
  • [9]物流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港航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例[D]. 涂娅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10]遗忘的历史[J]. 吴煮冰. 中国作家, 2010(22)

标签:;  ;  ;  ;  ;  

广东海关制定实施CEPA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