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加工的增值方法

冬瓜加工的增值方法

一、冬瓜加工增值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童智[1](2022)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研究——以三水黑皮冬瓜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的宣传推广,三水黑皮冬瓜的销量情况明显好转,但仍存在许多不足。文章以三水黑皮冬瓜为例,分析了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发展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

陈朝娟[2](2021)在《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素养为核心的基本教学理念,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会直接影响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另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科学探究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目前生物学教学的重心,而生物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发展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有效落实科学探究素养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并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本次教学实践的地点为广西贵港市某高级中学。首先,结合教育学理论课程的学习和相关的文献阅读,对国内外科学探究能力和高中生物学实验及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纸笔测和访谈了解该学校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实施情况及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实践前,分析前测生物考试成绩,对照班与实验班平均分相差不大。将两班学生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班成绩差异的显着性P值为0.789,大于0.05,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之间不在在显着性差异。分析试题中科学探究题的得分,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各分数段的人数占比相近,在X<20和20≤X<23分数区间的人数均占比较多,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对所任职学校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有关学校原本的实验课授课方式、具体实施等情况。基于现状,结合其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探讨与之相适应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并实践。其中,对照班采用学校原有的常规实验教学方式,实验班是以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生物学实验教学方式。在本文中,笔者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两节内容作为实践教学的课例。最后,通过纸笔测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根据数据分析,在纸笔测验方面: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得分都有所提升,高分段比例增高,低分段比例减少,但实验班实践前后变化相对较明显,进步较大。特别是低分段的百分比在实验班下降了29.09%,对照班下降了7.02%。其中,在实验班学生中得分在20≤X<23的占比最大,在23≤X≤25分数区间的学生人数增加最多。将两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实践前后得分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班P=0.001,对照班P=0.082。问卷调查方面:实践后,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分析中,实验班学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70<X<90这一区间而对照班学生得分在50≤X≤70的人数最多。实验班平均分是76.36,而对照班是63.86,结合分值与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关系细则,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总体处于较强水平,而对照班科学探究能力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科学探究能力各维度分析中,两班学生科学探究各能力要素的平均得分,均显示实验班高于对照班。受访的教师基本都对本次实践教学活动持肯定态度。基于以上量化结果和访谈结果,可见,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适合贵港市某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实验班学生科学探究题的得分显着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设计实验”与“方案实施”这两个能力要素,两班的平均得分相差较大,体现了该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方面的突出作用;低分段的百分比在实验班了下降了29.09%,对照班下降了7.02%,说明实践教学在基础较差的学生中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水平发挥着显着作用。但实践后,高分段的学生占比较小,学生在“方案实施”这一方面还处于一般水平。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有模式而不唯模式”,避免探究流于形式;注重学生探究品质的培养,从长远来看,学生探究品质的养成,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探究水平,把握科学探究活动的开放度,使每个学生在有限课堂中都有所收获。

范睿深[3](2021)在《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桐子是十分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果实含油率高,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具有“树上油库”的美称,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多种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育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山桐子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山桐子果实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论研究及完善的遗传转化体系,严重制约了山桐子这一优良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深入了解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对山桐子果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山桐子遗传转化体系有利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还能为其他油料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山桐子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山桐子果实的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对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油脂合成有关基因成功进行了克隆,从中选出与亚油酸合成有关的基因,通过表达分析验证其基因功能。为了进一步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取得以下结果:(1)揭示了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含油率逐渐增加呈“S”型增长模式,在80~90 DAP(days after pollination)有一个间歇期,在此时期果实颜色发生变化;亚油酸含量在脂肪酸组分中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其最终值仍在64%以上,在70 DAP和130 DAP时期,果实中的油脂含量,主要脂肪酸组分均差异显着。(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掘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转录组中发掘出了33个与山桐子油脂合成有关的基因,其中有18个基因在70 DAP和130 DAP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Ip ACCase、Ip KAS I、Ip KAS II、Ip SAD、Ip FAD2和Ip FAD3等6个基因是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Ip GPAT和Ip DGAT2等2个基因是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3)克隆获得了Ip SAD、Ip FAD2、Ip FAD3、Ip GPAT和Ip DGAT2等5个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它们与毛果杨和胡杨的亲缘关系较近。预测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这5个功能基因在山桐子油酸、亚油酸及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对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和Ip DGAT2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在IPTG的诱导下可以正常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基本一致且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转化拟南芥表明,转Ip FAD2和转Ip DGAT2分别可以使拟南芥种子的亚油酸和油脂含量增加13.50~29.86%和27.70~39.09%;Ip FAD2和Ip DGAT2的表达量决定了山桐子果实中亚油酸含量及油脂含量。(5)建立了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0 mg/L+2,4-D 2.0 mg/L+琼脂6 g/L(p H=5.8),诱导率为36.67%;愈伤组织继代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5mg/L+琼脂6 g/L(p H=5.8),愈伤组织增值系数为4.46;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2.0 mg/L+NAA 0.2 mg/L+TDZ 0.1 mg/L+琼脂6 g/L(p H=5.8),不定芽诱导率为22.22%;不定芽复壮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1 mg/L+TDZ 0.08 mg/L+琼脂6 g/L(p H=5.8),增值系数为4.45。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Cef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大浓度为200 mg/L,Kan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小浓度为50 mg/L。

吴舒[4](2020)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文中提出过去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就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继精准扶贫战略后,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持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走向集约化和市场化道路,我国粮食安全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人口营养状况在我国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因此,本研究以贫困作为切入点,以深度贫困地区为例,围绕脱贫攻坚进展、产业发展和营养改善三个方面展开,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第二,从产业链视角,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进行研究,把握当前供求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三,从营养角度,以就地供菜项目作为切入点,研究农户参与供餐项目对营养安全、贫困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最后,综合贫困、产业和营养三个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与饮食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第一,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状的分析中,以三年实施方案为基本准绳,通过数据对比,从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重点工程推进情况等方面对2019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进行年度跟踪监测分析及三年进展情况评价。预计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在脱贫人口脱贫和贫困县退出两方面能够如期完成2019年度计划目标。余下的贫困县、贫困村与贫困人口计划将在2020年如期实现摘帽、退出和脱贫;两不愁中的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三保障中的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都得到了全面实现和覆盖,饮水和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还在推进中。第二,对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在生产条件方面,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农产品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多属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短缺,也制约了产业现代化发展,资源禀赋与资源短缺共生;二是在优势产品方面,具有独特品质的特色农产品还远没有转化为优势产品;三是在农业生产主体方面,以散户为主,规模小而分散,加上种植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不利于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基地;四是在市场渠道方面,以批发市场传统交易模式为主,在传统模式下,小农户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销售渠道单一,而电子商务模式等新型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五是在产业链长度方面,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形式出售,导致产业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低,限制了利益分配的空间;六是在集群式发展方面,缺乏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信息化、仓储、冷链物流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第三,对贫困地区农户参与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的研究,构建干预组农户的对照组,利用基线和终线两期数据,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关键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得到农户参与项目对贫困的影响。目前,项目完成了基线调研,可以发现两组样本在关键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具备平衡性的特征:在种植业方面,蔬菜的品种主要有大白菜、白萝卜和胡椒,样本中有63%的农户仅种植一季的蔬菜,农户大多也会种植一些稻谷和玉米,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主要用来自食;在养殖业方面,农户会少量养殖一些牲畜,主要品种有鸡、生猪、鸭等;样本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净转移支付收入;97%的农户处在食物安全水平区域。从基线结果来看,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小农户供餐能力,即小农户生产的季节性、产品单一性如何匹配幼儿园消费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第四,对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的研究,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8年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三年面板数据,检验了农业生产多样性、市场发展对农户饮食多样化的影响,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发展农业生产多样性可以促进农户饮食多样化;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调研农户的食物更多来自市场供给,而不是自产,实证结果也验证了市场发展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饮食多样化程度,因此,发展饮食多样化不能仅依靠农业生产,市场发展也是影响饮食多样化的显着因素;鉴于在不同商业化程度下农业生产对营养的影响可能会呈现非线性变化趋势,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以农业商业化程度为门限变量,通过构建单一门限回归模型,发现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存在基于农业商业化程度的门限效应,随着农业商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产生逐渐变大的促进作用。

章丽莎[5](2020)在《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选取广东增城、淳安千岛湖绿道中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段作为研究对象,以乡村产业绿道建设效益为价值导向,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得到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如下:(1)乡村产业绿道的建设现状问题分为本质问题与衍生问题两类。其中本质问题一为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主导与优势产业发展方向指引;二为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生产要素。衍生问题可分为三个方面。在产业系统方面,存在产业同质化、农业产业规模小、农地撂荒、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知名度低、农业景观总体美观度不高、旅游体验性低等系列问题。在游径系统方面,存在周边交通衔接性差、偏远乡镇路段游径管护不足等问题;在服务系统方面存在服务系统结构不完整、驿站设施类型较少、标识设施引导性差、偏远乡镇地段绿道设施管护不足等问题。(2)针对以上建设问题,本文相应提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在宏观层面,提出三大对策。一是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二是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三是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在微观层面,针对产业、游径与服务三个系统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发展对策。在产业系统方面,一要整合农地资源,扩大农业规模;二遥借力绿道公司引入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延长农业产业链;三要依托绿道展示平台,促进农业品牌的形成与提升;四要整合景观资源,提升景观整体性;五要提升产品层次与特色,提升旅游体验性。在游径系统方面,一要优化公共交通布点,加强周边交通衔接性;二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在服务系统方面,一要提升服务系统结构完整性;二要提升驿站多功能性与主题性;三要标识系统智能化与特色化;四要依托四大经营主体,落实养护管理责任。

朱文韬[6](2019)在《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步伐的加快,其融合特色产业、美丽生态、生活社区等多功能的综合发展平台作用日益凸现,极大地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和产城人文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虽然创建仅三年多的时间,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现已跻身中国特色小镇50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相关各方科学的顶层设计引领,同时也与对新一轮土地改革政策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极具小镇特色的主导产业选择、依托共享平台利用镇内外资源、突破人才瓶颈等因素密不可分。本文以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特色小镇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综合运用共享经济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系统分析引致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引领、三权分置改革、产业路径选择、共享闲置资源、突破人才瓶颈等五大类因素,科学构建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Fuzzy-AHP评价方法,对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给出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研究结论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成果总结如下:(1)影响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五大类共21个因素可提取4个公共因子,即顶层设计与产业平台因子、闲置资源共享因子、开放育人因子和“三权分置”改革因子。(2)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总体处于“高”的等级,全部五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得分均在85分以上,即都处在“高”的等级,其中产业路径选择、顶层设计引领的评价得分高于总体评价值,以产业路径选择的评价得分最高;共享闲置资源、突破人才瓶颈和三权分置改革的评价得分低于总体评价值,以三权分置改革的评价得分最低。依据实证研究结论,本文从强化落实工作,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保障特色小镇持续发展、以产业为抓手,走特色发展之路、共享闲置资源,助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以及突破人才瓶颈,为特色小镇发展输送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提出推动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华东[7](2018)在《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模式研究 ——以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文中认为经过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河北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销售量不断递增,“冀菜进京”成为农民经济效益最好的蔬菜营销模式。随着北京市政府外迁,各大企业蔬菜需求量的不断增多,河北蔬菜迎来了进一步对接北京市场的新契机。固安县作为河北省蔬菜生产大县,身处北京市农委设立的“一小时圈”内,多年来一直引领当地农户与蔬菜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打造多种对接北京市场的新模式,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研究基于以下目的:第一,促进固安蔬菜进一步对接北京市场的发展,打造农超、农校、农餐多种对接模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固安蔬菜生产效益。第二,加强固安蔬菜生产基地的经营管理能力,保证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过程的稳定性。第三,总结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模式的经验和优势,为河北省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以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固安蔬菜进一步对接北京市场为起始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一,对与农产品对接模式的文献进行搜集阅读,总结国内外蔬菜对接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国内外先进蔬菜对接模式的过程进行了解。第二,通过对固安县蔬菜局、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与座谈,对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生产发展、品种结构、技术支持、经营主体等方面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三,通过对顺斋基地的实地调研,对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并从三种对接模式价值链的角度对农户的增收情况做了概括总结。第四,从种植、加工、药检、冷链运输等角度深入分析了顺斋基地对接北京市场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对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第五,通过之前对顺斋合作社对接模式与经营方式的介绍得出启示,从促进规模化种植、完善冷链运输、实施生产者补贴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最后,结合自身对接北京市场的发展情况与经验,为固安蔬菜与河北蔬菜进一步对接北京市场提出针对性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以固安顺斋蔬菜成功对接北京市场的模式与经营管理方式为典范,找出适合河北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模式与经营方式,最终达到农户增收获利的目的,实现蔬菜对接北京市场模式的日益成熟与创新。

白丽梅[8](2018)在《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铜矿资源品位低且组成复杂,选别难度大,特别是嵌布粒度不均匀的滑石型黄铜矿石尤为难选。此类矿石中易泥化的滑石和磁黄铁矿细磨后会严重影响黄铜矿的浮选指标。本文借助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分析了煤油和黄药浮选分离黄铜矿与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内在原因,并从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浮选动力学分析入手,研究了药剂制度和粒度对上述四种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首次利用优化的神经网络建立了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提出了此类难选铜矿石的分级分速浮选工艺,为滑石型难选铜矿石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单矿物浮选速率试验结果表明,在pH≤8.3的煤油体系中,-0.109+0.074 mm(粗粒级)、-0.074+0.038 mm(中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浮选速率均较快,同时上浮;-0.038 mm(细粒级)和-0.109 mm(全粒级)上述四种矿物,浮选1 min内黄铜矿的阶段K值远高于其它三种矿物的阶段K值,浮选1 min后滑石的阶段K值最大,浮选4.5 min时黄铜矿和滑石的回收率相接近;针对细粒级上述四种矿物,当煤油用量25.6 mg/L、浮选时间4.5 min时,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累计回收率分别为 96.56%、87.38%、36.24%和 58.23%。在黄药体系下,CMC-Na、PAM、糊精、SHMP和水玻璃等5种抑制剂对单矿物浮选速率的试验结果表明,CMC-Na是滑石和黄铜矿浮选分离的最佳抑制剂,采用CaO调节矿浆pH值到11.5时,黄铜矿和滑石的可浮性差异最大。在矿浆pH值为11.5的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阶段K值均与CMC-Na用量呈负相关性、与黄药用量呈正相关性。在浮选2.5 min内,黄铜矿的阶段K值远高于其它三种矿物的阶段K值;随浮选时间的延长,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的阶段K值逐渐降低,粗粒级和中粒级黄铜矿的阶段K值先迅速降低、2.5 min后趋于平稳;而各粒级滑石的阶段K值在浮选4.5min内始终处于较低值。通过分速浮选可知,当CMC-Na用量4 mg/L、黄药用量20 mg/l和浮选时间2.5 min时,粗粒级黄铜矿与滑石浮游差较大,其值为79.97%;当CMC-Na用量8 mg/L、黄药用量20 mg/L和浮选时间2.5 min时,中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较大,其值为76.56%;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可浮性差异较大的CMC-Na用量、黄药用量和浮选时间分别为32 mg/L、80 mg/L和4.5 min,此时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分别为46.72%和70.04%;与粗粒级、中粒级和全粒级相比,细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游差较小。通过FTIR和AFM分析可知,在黄药体系下,黄药可在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表面发生化学吸附,且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大,在黄铁矿和滑石表面的吸附量较少;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作用力较大,黄铜矿与滑石的作用力很小,故在黄药体系中,有利于黄铜矿与滑石的分离。在煤油体系下,煤油可物理吸附于滑石、黄铜矿和磁黄铁矿的表面,其可在黄铜矿和滑石表面大量吸附,而在黄铁矿及磁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较小;黄铜矿与滑石的作用力较大,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作用力较小,故在煤油体系中,有利于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的分离。粗粒级、中粒级、细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在不同工艺条件下的浮选过程均符合分速浮选动力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的超限学习机优化算法(简称GA-ELM),建立了上述各粒级单矿物的分速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实现了药剂制度和浮选动力学方程的双向预测。在GA-ELM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将模型的调用范围放大到[ε-Δε,ε+Δε],根据浮选药剂对浮选速率的等比变化规律,计算模拟出既定时间下累计回收率的浮选动力学曲线和药剂用量,减小了数据量不足带来的预测误差。通过对两种矿物浮选分离的药剂用量进行最小求差,建立了两种矿物分离的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黄铜矿和滑石浮选分离的预测药剂制度与分级浮选试验结果相吻合。人工混合矿浮选速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推荐的药剂制度,在黄药体系下可实现四个粒级黄铜矿-滑石二元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针对粗粒级和中粒级黄铜矿-滑石二元人工混合矿,浮选4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33.51%和33.72%、累计回收率94.27%和92.94%的铜精矿;细粒级和全粒级二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27.66%和28.63%、累计回收率87.04%和91.68%的铜精矿;与细粒级和全粒级相比,粗粒级和中粒级浮选时间短、分选效果好,这与单矿物分级浮选结果相一致。当黄铜矿和滑石浮选分离过程中混有黄铁矿和磁黄铁矿时,采用上述分离预测模型推荐的药剂制度,粗粒级和中粒级的黄铜矿-滑石-黄铁矿-磁黄铁矿四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可分别得到铜品位为25.40%和20.90%、累计回收率为59.23%和63.07%的铜精矿。细粒级和全粒级上述四元人工混合矿浮选7 min所得精矿铜品位均低于15.30%。可见,磁黄铁矿和黄铁矿的存在使得单一的黄药或煤油体系无法实现细粒级和全粒级黄铜矿与滑石的浮选分离。在煤油-黄药混合药剂体系下,对上述细粒级四元人工混合矿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可得到铜品位21.60%、累计回收率78.65%的铜精矿,实现了黄铜矿与其它三种矿物的有效分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针对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冬瓜山滑石型难选铜矿石进行了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即+0.038 mm粒级的铜矿石在黄药体系下,-0.038 mm粒级的铜矿石在煤油-黄药混合药剂体系下进行浮选闭路试验,可得到铜品位22.88%、产率3.65%、回收率84.21%的铜精矿,实现了此类难选铜矿石的浮选分离。本文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研究,建立了 GA-ELM浮选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矿物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结合矿物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模拟结果和实际矿石的分级浮选试验研究,提出了粗、细不同粒级在不同药剂体系下的分级分速浮选工艺,提高了冬瓜山滑石型难选铜矿石浮选分离过程的稳定性,也为相关难选铜矿石的浮选分离提供了借鉴。

潘运舟[9](2017)在《海南省商品有机肥养分状况及其对湿润铁铝土肥力性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化肥大量施用已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由于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而备受关注。与传统有机肥相比,商品有机肥因制备简单、运输方便等优点而被广泛运用。尽管商品有机肥料得到大力发展,但其来源广泛和组成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指导农业生产。本文采集海南102种商品有机肥料,对其组成与养分进行分析研究,从中筛选出6种不同组成的商品有机肥料进行土壤培养试验。再选用不同来源的7种商品有机肥料分别施用到香蕉、冬瓜地土壤中,进一步研究其对热带湿润铁铝土主要肥力性状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肥料有效成分和养分角度进行分析,有机肥理化指标变化范围很大,其中的鲜样含水量、pH、有机质含量、灰分含量及腐殖酸含量范围分别为1.4%~67.9%、3.41 ~9.49、8.36%~83.01%、22.81%~85.67%、85.24~871.49mg/kg; N、P205、K20、Ca、Mg、S、Fe 及 Mn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 0.24%~10.16%、0.21%~7.10%、0.19%~8.48%、0.02 g/kg~3.37g/kg、0.03 g/kg~0.78g/kg、0.60 g/kg~2.48g/kg、0.34 g/kg~17.65g/kg及0.01g/kg~0.27g/kg。所有指标中,除鲜样含水量和Ca含量外,其余指标均符合正态的分布特征。(2)相较于对照,6种不同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料经过一年的培养都改善了土壤肥力。6种商品有机肥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土壤pH值、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同时降低了土壤容重。海藻有机肥和鱼蛋白豆粕有机肥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显着优于其他肥料。施用海藻有机肥和鱼蛋白豆粕有机肥极大地提升土壤有机质;施用鸡粪有机肥和虾肽氨基酸有机肥显着提高土壤钾和磷供应能力,施用鱼蛋白豆粕有机肥则显着提高土壤氮供应能力。海藻有机肥和鱼蛋白豆粕有机肥则显着提高土壤pH值,并且能显着降低土壤容重和田间持水量。(3) 7种不同原料的商品有机肥料,经过测定发现香蕉和冬瓜地施肥处理后土壤养分状况、理化指标、产量都改善了。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有所提高。香蕉地土壤施肥试验中,7种商品有机肥料与CK处理比较,产量都提高了,提高最多的处理是不明来源有机肥。经济效益是鸡粪有机肥增加最多,其次是虾肽氨基酸精致有机肥。冬瓜实验中7种商品有机肥料与CK处理比较,施用商品有机肥可以增加冬瓜产量,其中虾肽氨基酸精致有机肥增产最多,其次是鸡粪。虾肽氨基酸精致有机肥、鸡粪有机肥、双螯合有机肥比空白对照的经济收益增加,其中虾肽氨基酸精致有机肥增加的最多。而不明来源、海藻有机肥两种肥料成本比较高,纯收益降低的幅度较大。

李嘉[10](2017)在《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来源于“蔬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现代实验技术迅猛发展,前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冬瓜及其皮籽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但皮、籽在日常食用和工业加工中通常被当作废弃物丢掉,造成很大浪费。本次研究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重点以冬瓜皮为研究对象,力图对冬瓜皮进行一次较为详细的研究,包括冬瓜皮的制备、干燥工艺,皮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工艺的优化,再到对冬瓜皮提取物功能特性的研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和功效研究方案,为后续开发相应的功能性食品或药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实验:一、采用不同切片方法和干燥方法研究冬瓜皮制备、干燥工艺,通过比较冬瓜皮中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得出结论:切片厚度相同时,越新鲜的冬瓜皮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含量越高;而对于新鲜程度相同的冬瓜皮,在相同干基情况下,厚度在1mm左右的冬瓜皮蛋白质及活性物质含量较高,也从侧面证明了冬瓜皮中活性物质和蛋白质的含量要高于果肉。通过比较冬瓜皮中总黄酮、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的变化,证明了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法(450W)烘干新鲜冬瓜皮,对皮中活性物质的保留程度最好,因此,真空微波干燥法(450W)是新鲜冬瓜皮的最佳干燥方法。二、实验对冬瓜皮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活性物质总三萜类物质进行提取工艺优化研究,使用硅胶柱层析法对总三萜类物质进行提取,判断不同流速、进样浓度、洗脱剂对三萜类物质分离纯化的影响。找到了最佳进样浓度0.6mg/mL和最佳流速1.25mL/min,并根据提取分离的组分不同,开发出了针对各种组分的最佳洗脱剂组合。三、采用前期实验筛选的最佳条件对冬瓜皮进行提取和萃取,得到不同的萃取粗提物,对各粗提物开展抗氧化试验和抑菌试验。通过羟基自由基实验、DPPH实验和ABTS实验测定冬瓜皮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率,从而得出冬瓜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抗氧化活性最为明显。实验还运用生长速率法、抑菌圈法和平板稀释法研究冬瓜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证实了冬瓜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性,且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抑菌活性强而广,对麦赤霉病原菌、小麦纹枯病菌原菌、棉花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率达到了80%以上,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抑制率达93.8%。其对小麦赤霉病原菌、小麦纹枯病菌原菌、玉米大斑病菌的MIC分别可达40 mg/mL、10 mg/mL、10 mg/mL,抑菌效果突出。因此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粗提物可以作为进一步分离提纯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实验初步达到了对冬瓜的副产物——冬瓜皮进行开发利用技术研究的目的,为冬瓜皮的药用价值和功能特性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冬瓜加工增值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瓜加工增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角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研究——以三水黑皮冬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
3 消费者对三水黑皮冬瓜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和消费现状
    3.1 认知现状
    3.2 消费现状
4 三水黑皮冬瓜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4.2 市场监管不力
    4.3 产业化、标准化程度有待提高
    4.4 加工和开发薄弱
    4.5 销售渠道比较单一
    4.6 当地政府对后期的发展不够重视
5 三水黑皮冬瓜的发展对策
    5.1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5.2 规范市场管理
    5.3 进一步推动产业化、标准化
    5.4 推动加工和开发工作
    5.5 开拓营销新渠道
    5.6 当地政府加强后期发展管理
    5.7 推动产业融合
6 结束语

(2)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目标
        1.1.2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高中生物中的地位
        1.1.3 生物学实验教学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概况
        1.3.1 科学探究能力研究概况
        1.3.2 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概况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物学实验
        2.1.2 生物学实验教学
        2.1.3 科学探究
        2.1.4 科学探究能力
    2.2 理论概述
        2.2.1 杜威的教学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第3章 现状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水平现状
    3.3 学校实验教学现状
第4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
    4.1 高中生物学实验探究教学内容分析
    4.2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
        4.2.1 实验探究教学设计原则
        4.2.2 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要素
        4.2.3 实验探究教学基本环节
        4.2.4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授课过程
    4.3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案例
        4.3.1 教学案例一:“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4.3.2 教学案例二:“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的关系”
第5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5.1 纸笔测验结果及分析
        5.1.1 试题中考查科学探究能力的考点分析
        5.1.2 科学探究题得分的整体情况分析
        5.1.3 科学探究题得分的差异性分析
    5.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5.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5.2.2 调查问卷信效度的分析
        5.2.3 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5.3 访谈结果及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3.1 加强有效探究性课堂的组织
        6.3.2 增强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科学探究的水平划分
    附录二 前测考试测试题
    附录三 后测考试测试题
    附录四《高中生科学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山桐子的研究进展
        1.2.1 山桐子概述
        1.2.2 国内外山桐子研究现状
    1.3 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
        1.3.1 植物油脂的合成步骤
        1.3.2 植物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方法
        1.4.1 基因测序技术
        1.4.2 基因克隆技术
        1.4.3 植物基因的功能验证
    1.5 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山桐子果实油脂的提取
        2.1.4 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分的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
        2.2.2 山桐子果实的脂肪酸组分
    2.3 讨论
        2.3.1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的动态变化
        2.3.2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山桐子果实转录组分析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3.1.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1.5 转录组数据的过滤及从头组装
        3.1.6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1.7 Unigene的差异表达检测
        3.1.8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功能分析
        3.1.9 q-PCR分析验证转录组测序准确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及组装
        3.2.3 山桐子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3.2.6 参与山桐子油脂合成基因的鉴定
        3.2.7 转录组测序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山桐子油脂的生物合成模型
        3.3.2 参与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3.3.3 参与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引物设计
        4.1.4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4.1.5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4.1.6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4.1.7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8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
        4.2.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
        4.3.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山桐子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 和Ip DGAT2 的功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引物设计
        5.1.4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1.5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原核表达
        5.1.6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真核表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的原核表达
        5.2.2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2.3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3 讨论
        5.3.1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功能验证
        5.3.2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功能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4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叶片的消毒与灭菌
        6.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6.2.3 愈伤组织的继代
        6.2.4 不定芽的诱导
        6.2.5 不定芽的复壮
        6.2.6 抗生素敏感性
    6.3 讨论
        6.3.1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6.3.2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研究
    2.1 问题分析
    2.2 总体减贫进展与成效
    2.3 “两不愁三保障”情况
    2.4 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2.5 调研发现问题
    2.6 亮点工作
    2.7 小结
第三章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问题分析
    3.2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3.3 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中存在问题
    3.4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品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3.5 小结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营养供餐项目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4.1 全球学校营养供餐状况
    4.2 项目逻辑框架
    4.3 基线调研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的关系及传导路径研究
    5.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5.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3 相关概念界定
    5.4 研究内容与框架
    5.5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关系的分析
    5.6 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多样性对饮食多样化的门限效应分析
    5.7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饮食多样化之间传导路径的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1.1.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日益紧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产业
        2.1.2 乡村绿道
        2.1.3 乡村产业绿道
        2.1.4 乡村绿道与乡村产业绿道的辨析
    2.2 绿道建设与产业发展日益紧密
        2.2.1 绿道规划建设进展
        2.2.2 绿道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2.3 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研究
        2.3.1 国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2 国内与产业结合的绿道典型案例
        2.3.3 国内外与产业结合的绿道规划建设经验总结
    2.4 相关基础理论
        2.4.1 景观生态学
        2.4.2 生态基础设施理论
        2.4.3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2.4.4 农业产业集聚理论
        2.4.5 循环经济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3.1.1 广东增城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1.2 淳安千岛湖乡村产业绿道选择
    3.2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2.1 产业系统
        3.2.2 游径系统
        3.2.3 服务系统
        3.2.4 建设现状总结
    3.3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建设现状调查
        3.3.1 产业系统
        3.3.2 游径系统
        3.3.3 服务系统
        3.3.4 建设现状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构建
    4.1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1 评价体系价值导向分析
        4.2.2 评价指标构建与筛选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4.4.1 评分标准的制定方法
        4.4.2 评分标准的具体内容
    4.5 评价指标的评分方法
5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
    5.1 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
        5.1.1 产业系统
        5.1.2 游径系统
        5.1.3 服务系统
        5.1.4 总体评价
    5.2 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
        5.2.1 产业系统
        5.2.2 游径系统
        5.2.3 服务系统
        5.2.4 总体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总体及各系统评价对比分析
        5.3.2 产业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3 游径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3.4 服务系统各指标评价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乡村产业绿道发展对策研究
    6.1 对策制定思路
    6.2 宏观发展策略
        6.2.1 构建土地适宜性建设格局,秉持产业生态性经营方式
        6.2.2 整合优势与特色产业,点线面阶段性发展
        6.2.3 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引导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入驻
    6.3 微观发展对策
        6.3.1 产业系统
        6.3.2 游径系统
        6.3.3 服务系统
7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7.1 研究成果
        7.1.1 总结得到相关先进规划建设经验与不足
        7.1.2 构建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
        7.1.3 分析得到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问题
        7.1.4 提出乡村产业绿道两个层面发展对策
    7.2 创新之处
        7.2.1 产业系统的提出
        7.2.2 乡村产业绿道建设现状评价体系的构建
        7.2.3 两个层面的发展对策
    7.3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B:表格目录及来源
    附录C: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D: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E:增城仙村-白水寨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附录F:千岛湖环西南湖绿道沿线主要产业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关键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2.1.1 特色小镇
        2.1.2 三产融合
        2.1.3 三权分置
    2.2 理论基础
        2.2.1 共享经济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顶层设计引领
        3.1.1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3.1.2 乡村文化复兴
        3.1.3 主导产业选择
        3.1.4 三产融合发展
        3.1.5 “民”、“产”、“镇”和谐共生
    3.2 三权分置改革
        3.2.1 农户承包土地流转
        3.2.2 村民房屋置换
        3.2.3 闲置校舍资源回收
        3.2.4 老厂房和老村部出租
    3.3 产业路径选择
        3.3.1 互联网+三农
        3.3.2 三旅融合
        3.3.3 三产融合
    3.4 共享闲置资源
        3.4.1 搭建闲置资源共享平台
        3.4.2 深度挖掘可共享的闲置资源
        3.4.3 提升闲置资源使用权的共享水平
        3.4.4 健全闲置资源共享的运营机制
        3.4.5 共享镇外资源
    3.5 突破人才瓶颈
        3.5.1 产业平台留住人才
        3.5.2 双创项目吸引人才
        3.5.3 教育先行培养人才
        3.5.4 校地(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第四章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顶层设计引领指标
        4.2.2 三权分置改革指标
        4.2.3 产业路径选择指标
        4.2.4 共享闲置资源指标
        4.2.5 突破人才瓶颈指标
    4.3 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
        4.3.1 评价方法
        4.3.2 问卷调查与样本统计描述分析
        4.3.2.1 量表设计
        4.3.2.2 问卷调查
        4.3.2.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3.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3 因子分析
        4.3.3.1 样本数据检验
        4.3.3.2 提取公因子
        4.3.3.3 综合评价
        4.3.3.4 评价结果分析
        4.3.4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FAHP)
        4.3.4.1 指标权重计算
        4.3.4.2 模糊评价矩阵的建立
        4.3.4.3 计算模糊评价向量
        4.3.4.4 评价过程
        4.3.4.5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发展建议
        5.2.1 强化落实工作,发挥顶层设计引领作用
        5.2.2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保障特色小镇持续发展
        5.2.3 以产业为抓手,走特色发展之路
        5.2.4 共享闲置资源,助力特色小镇快速发展
        5.2.5 突破人才瓶颈,为特色小镇发展输送智力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7)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模式研究 ——以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
        1.5.1 农超对接
        1.5.2 农校对接
        1.5.3 农餐对接
        1.5.4 价值链
2 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发展条件及历程
    2.2 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的发展现状
        2.2.1 生产发展方面
        2.2.2 品种结构方面
        2.2.3 技术支持方面
        2.2.4 经营主体方面
    2.3 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存在的问题
        2.3.1 种植结构和品种不尽合理,周年对接存在阻碍
        2.3.2 配套设施和加工运输环节滞后,对接效率难以提升
        2.3.3 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制度有待完善,增加了蔬菜质量监控的难度
        2.3.4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北京市场矛盾突出
        2.3.5 农业标准化与北京市场联结不紧,生产积极性难以提高
3 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的模式分析
    3.1 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
    3.2 农超对接模式分析
        3.2.1 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
        3.2.2 合作社农超对接订单种植模式的确立
        3.2.3 农超对接“农户+合作社+超市”的供应链分析
        3.2.4 农超对接模式下的“农户-合作社-超市”价值链分析
    3.3 农餐对接模式分析
        3.3.1 农餐对接模式的发展
        3.3.2 合作社农餐对接模式下价格模式和收购模式
        3.3.3 农餐对接模式下的“农户-合作社-餐饮企业”价值链分析
    3.4 农校对接模式分析
        3.4.1 农校对接模式的发展
        3.4.2 农校对接模式的效用分析
        3.4.3 农校对接模式下的“电视台对接”
        3.4.4 电视台对接模式下的“农户-合作社-电视台”价值链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的经营管理经验及问题分析
    4.1 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的管理方式
        4.1.1 规模化种植
        4.1.2 标准化的生产加工
        4.1.3 严格的农药检控
        4.1.4 合理的冷链运输
        4.1.5 优质的销售标准
        4.1.6 特殊问题的处理
    4.2 对接北京市场的经营效果
        4.2.1 带动了蔬菜的销售量
        4.2.2 提高了蔬菜质量
        4.2.3 促进土地流转和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4.2.4 推动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3 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接北京市场的问题分析
        4.3.1 自有基地面积不足
        4.3.2 专业种植人员的缺乏
        4.3.3 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对接需求难以满足
        4.3.4 农户种植蔬菜不合理,蔬菜质量难以保证
5 启示与对策建议
    5.1 启示
        5.1.1 推进蔬菜规模化生产,保证蔬菜对接效率
        5.1.2 完善冷链运输系统,降低蔬菜流通损耗
        5.1.3 实施生产者补贴,规范价格调控制度
        5.1.4 注重蔬菜质量检控,保证蔬菜安全对接
        5.1.5 创立蔬菜信息网络,提升蔬菜流通效率
    5.2 对策建议
        5.2.1 开启多种蔬菜对接模式,保证冀菜进京的有效性
        5.2.2 增强蔬菜对接的质量监控,改善蔬菜零售基础条件
        5.2.3 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北京市场的矛盾
        5.2.4 促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增强蔬菜对接效率
        5.2.5 提升蔬菜种植生产能力,促进对接过程的稳定性
        5.2.6 建立现代都市农业园区,提高对接品牌知名度
        5.2.7 促进冷链物流技术应用,保证蔬菜对接的高效性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8)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铜矿资源现状
        1.1.2 难选黄铜矿选别现状
        1.1.3 研究的意义
    1.2 黄铜矿浮选分离理论及工艺研究现状
        1.2.1 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滑石的性质与可浮性
        1.2.2 黄铜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的浮选分离研究现状
        1.2.3 黄铜矿与滑石浮选分离的研究现状
    1.3 分级浮选的研究现状
    1.4 浮选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1.4.1 浮选动力学模型研究
        1.4.2 浮选动力学的影响因素与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料的制备
        2.1.1 纯矿物样品制备及分析
        2.1.2 实际矿石样品的制备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矿样预处理
        2.3.2 浮选动力学试验
        2.3.3 检测分析方法
第3章 单矿物分速浮选动力学及分离机理研究
    3.1 无捕收剂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1.1 pH值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2 抑制剂对滑石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2 煤油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2.1 煤油用量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2.2 煤油体系下pH值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 黄药体系下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3.3.1 黄药用量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pH值调整剂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抑制剂类型对滑石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pH值条件下糊精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5 不同pH值条件下PAM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3.6 不同pH值条件下CMC-Na对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浮选分离机理研究
        3.4.1 药剂作用前后矿物红外光谱分析
        3.4.1.1 煤油体系下的红外光谱分析
        3.4.1.2 黄药体系下的红外光谱分析
        3.4.2 药剂与矿物吸附状态的AFM表征
        3.4.2.1 矿物表面的AFM形貌检测
        3.4.2.2 煤油体系下矿物表面的状态表征
        3.4.2.3 黄药体系下矿物表面的状态表征
        3.4.3 捕收剂作用下黄铜矿与黄铁矿、磁黄铁矿、滑石间粘附力表征
        3.4.3.1 黄铜矿与滑石的粘附力表征
        3.4.3.2 黄铜矿与黄铁矿的粘附力表征
        3.4.3.3 黄铜矿与磁黄铁矿的粘附力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矿物分级分速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1 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1.1 CMC-Na用量对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1 CMC-Na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2 CMC-Na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3 CMC-Na用量对-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4 CMC-Na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 黄药用量对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1 黄药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2 黄药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3 黄药用量对-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2.4 黄药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煤油体系下不同粒级单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研究
        4.2.1 煤油用量对-0.109+0.074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煤油用量对-0.074+0.038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煤油用量对-0.109 mm单矿物浮选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浮选动力学的矿物分离模拟研究
    5.1 浮选动力学数学模型的选择
        5.1.1 浮选动力学数学模型的描述
        5.1.2 数学模型的确定与性能分析
    5.2 单矿物分级分速浮选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算法的选择及优化
        5.2.2 分速分级浮选动力学的仿真实现
        5.2.3 模型预测精度的检验
        5.2.4 预测模型运行时间的优越性
    5.3 矿物分离浮选动力学的模拟研究
        5.3.1 既定时间累计回收率与药剂制度模拟的建立
        5.3.2 既定时间累计回收率和药剂制度模拟的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工混合矿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
    6.1 黄药体系下不同粒级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1 -0.109+0.074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2 -0.074+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3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4 -0.109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1.5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优化浮选试验研究
    6.2 煤油体系下不同粒级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1 -0.109+0.074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2 -0.074+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3 -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2.4 -0.109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分离试验研究
    6.3 煤油-黄药混合体系下-0.038 mm人工混合矿的浮选试验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冬瓜山铜矿石分级分速浮选试验研究
    7.1 冬瓜山铜矿工艺矿物学分析
    7.2 分级粒度的确定
    7.3 +0.038 mm粒级冬瓜山铜矿石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7.3.1 浮选时间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3.2 CMC-Na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3.3 黄药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 -0.038 mm粒级冬瓜山铜矿石浮选条件试验研究
        7.4.1 粗选时间对-0.038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2 粗选煤油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3 CMC-Na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4.4 精选黄药用量对-0.038 mm粒级铜矿石浮选的影响
    7.5 分级浮选开路试验
    7.6 分级浮选闭路试验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海南省商品有机肥养分状况及其对湿润铁铝土肥力性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有机肥料的发展历程
        1.1.1 传统有机肥为主的发展阶段
        1.1.2 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阶段
        1.1.3 轻视有机肥的阶段
        1.1.4 商品有机肥料为主的阶段
    1.2 商品有机肥的主要生产技术
        1.2.1 发酵技术
        1.2.2 除臭技术
        1.2.3 造粒技术
    1.3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肥力以及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
        1.3.1 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1.3.2 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1.3.3 有机肥对土壤养分状况的研究
        1.3.4有机肥对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海南省商品有机肥料的组成与养分状况分布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 有机肥各指标分布情况的建模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原料有机肥的理化性质及物质组成
        2.3.2 有机肥理化性质分布情况
        2.3.3 有机肥营养元素分布情况
        2.3.4 有机肥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指数
    2.4 讨论
    2.5 小结
3 海南热带湿润铁铝土的理化性状对不同商品有机肥料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测定方法
        3.2.5 数据统计及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组成变化
        3.3.2 土壤养分变化
        3.3.3 土壤pH值的变化
        3.3.4 土壤物理变化
    3.4 讨论
        3.4.1 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4.2 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3.4.3 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4.4 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5 小结
4 商品有机肥对香蕉及冬瓜地土壤肥力性状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
        4.2.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4.2.5 数据统计与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土壤pH值、有机质变化
        4.3.2 土壤大量元素变化
        4.3.3 土壤中量元素变化
        4.3.4 香蕉和冬瓜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施用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香蕉与冬瓜地土壤肥力的影响
        4.4.2 施用不同商品有机肥料对香蕉与冬瓜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
    4.5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我国农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现状
        1.2.1 农业副产物概述
        1.2.2 我国农业副产物利用现状
        1.2.3 深入研究农业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的重大意义
    1.3 葫芦科植物和冬瓜
        1.3.1 抗氧化功能突出的葫芦科植物
        1.3.2 日益受学者追捧的冬瓜及其副产物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处理条件对冬瓜皮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1.1 主要材料
        2.2.1.2 使用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3.1 实验材料的预处理
        2.2.3.2 冬瓜皮(干、鲜样)水分、灰分、蛋白质、粗纤维的测定
        2.2.3.3 冬瓜皮(干、鲜样)叶绿素的测定
        2.2.3.4 冬瓜皮(干、鲜样)中总黄酮、总多酚的测定
        2.2.3.5 不同干燥条件下冬瓜皮中总黄酮、总多酚、总三萜类物质的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得不同厚度的干、鲜冬瓜皮中水分、灰分、蛋白质、粗纤维含量
        2.3.2 测得不同厚度的干、鲜冬瓜皮中叶绿素的含量
        2.3.3 测得不同厚度的干、鲜冬瓜皮中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
        2.3.4 不同干燥条件下水分比曲线对比
        2.3.4.1 常压微波干燥水分比曲线
        2.3.4.2 真空微波干燥水分比曲线
        2.3.4.3 鼓风干燥水分比曲线
        2.3.4.4 真空干燥水分比曲线
        2.3.5 不同干燥方法对冬瓜皮中总黄酮、总多酚、总三萜的含量的影响
        2.3.5.1 常压微波干燥对冬瓜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2.3.5.2 真空微波干燥对冬瓜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2.3.5.3 鼓风干燥对冬瓜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2.3.5.4 真空干燥对冬瓜皮活性物质的影响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冬瓜皮中三萜类物质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3.1 样品的预处理
        3.2.3.2 样品的提取
        3.2.3.3 样品分离纯化
        3.2.3.4 样品干物质的制备
        3.2.3.5 样品含量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标准曲线
        3.3.2 不同条件对样品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
        3.3.2.1 不同流速对三萜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
        3.3.2.2 不同样品浓度对三萜分离纯化的影响
        3.3.2.3 不同洗脱剂对三萜分离纯化的影响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冬瓜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3.1 提取物的制备
        4.2.3.2 待测液及实验溶液的制备
        4.2.3.3 各萃取粗提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4.2.3.4 薄层色谱法分析各萃取粗提物
        4.2.3.5 GC-MS法分析各萃取粗提物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4.3.2 薄层色谱实验结果分析
        4.3.2.1 7:3 的乙醇和石油醚作为展开剂分析效果图
        4.3.2.2 4:1 比例的无水乙醇和石油醚作为展开剂氯仿和石油醚粗提物分析效果图
        4.3.2.3 8:1:1 和 40:5:6 比例的甲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作为展开剂乙酸乙酯粗提物分析效果图
        4.3.2.4 8:1:1 和 40:5:6 的比例的甲醇、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作为展开剂正丁醇粗提物的分析效果图
        4.3.3 GC–MS实验结果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冬瓜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3.1 待测液的制备
        5.2.3.2 培养基的制备
        5.2.3.3 菌种的活化
        5.2.3.4 菌悬液的制备
        5.2.3.5 生长速率法测定冬瓜皮提取物对8种真菌的抑菌活性
        5.2.3.5 抑菌圈法测定冬瓜皮提取物对3种细菌抑菌活性
        5.2.3.6 乙酸乙酯部位对3种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5.2.3.7 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成分耐热性试验
        5.2.3.8 紫外辐照对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活性的影响
        5.2.3.9 抑菌或杀菌的初步探讨
    5.3 数据处理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冬瓜皮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对8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5.4.2 瓜皮提取物乙酸乙脂部位对 3 种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5.4.3 冬瓜皮提取物不同萃取部位对 3 种细菌的生长的抑制作用
        5.4.4 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成分耐热性研究
        5.4.5 紫外辐照对冬瓜皮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效力稳定性的影响
        5.4.6 抑菌或杀菌机理的初步探讨
    5.5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四、冬瓜加工增值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角下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发展研究——以三水黑皮冬瓜为例[J]. 张芳,童智. 山西农经, 2022(02)
  • [2]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中生物学实验实践教学研究[D]. 陈朝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3]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范睿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营养安全研究[D]. 吴舒.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6)
  • [5]乡村产业绿道建设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D]. 章丽莎.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6]安徽“三瓜公社”特色小镇发展研究[D]. 朱文韬.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7]固安蔬菜对接北京市场模式研究 ——以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D]. 王华东. 河北农业大学, 2018(12)
  • [8]滑石型黄铜矿石浮选动力学及分选机理研究[D]. 白丽梅. 东北大学, 2018(01)
  • [9]海南省商品有机肥养分状况及其对湿润铁铝土肥力性状影响研究[D]. 潘运舟. 海南大学, 2017(07)
  • [10]冬瓜皮中活性物质提取分离及功能特性研究[D]. 李嘉.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冬瓜加工的增值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