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WTO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WTO

一、面对WTO的汽车零部件业(论文文献综述)

邵冰[1](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马奎星[2](2009)在《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近几年中国汽配出口量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形成对汽配产品的大量需求,再加上整车寿命普遍缩短,消费的个性化也加速了零配行业的发展。汽车配件业在中国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短短十几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汽车配件加工和销售体系,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取得的业绩是辉煌的。中国汽车产销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一些实力不断壮大企业已经不再满足把眼光只停留在国内市场上,纷纷开始摩拳擦掌欲在国际市场上大显身手。因此,应运而生的汽配市场虽孕育着无限的商机,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它同时也具有整体实力小、装备水平差、营销体系不完善、销售方式较传统等问题。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汽配市场;如何确立中国汽配市场的发展方向;如何改变目前中国汽配市场传统落后的交易模式,提高我国汽配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刻的思考。本文通过运用价值链体系、SWOT、钻石系理论、五力因素的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对我国汽配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以此来提示我国汽配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既不能盲目冒进,也不能裹足不前,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出口发展战略。

谭雨虹[3](2009)在《C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金融危机侵袭下,相当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销售收入下降,利润降低,出口市场萎缩。面对日益恶化的外部环境,2009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利润率将进一步压缩,增长放缓。C企业是一家主营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企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面对激烈竞争,迫切需要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促使C企业走上更稳健的发展之路。C企业就成立于2000年,是主营汽配零件出口的私营贸易企业,针对国外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售后服务市场从事B2B业务,目前产品已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C企业拥有自己购销渠道,较稳定的客户资源,以贸易为龙头,带动实体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专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本文应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思想,通过查阅文献,员工访谈等研究方法,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运营机制,对C企业发展进行了战略分析,提出坚持新优特,实现工贸联合,推进营销和管理信息化战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C企业发展战略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简述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然后对C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对国际、国内汽车零部件业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随后运用PEST分析工具和MiChCel. Porter的“五力模型”对C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了C企业外部存在的机会和威胁;接着主要对C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对C企业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管理状况分析和核心能力分析。运用“战略能力分析”和“价值链分析”对C企业的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C企业内部的优劣势;随之对C企业经营理念,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总结出总体战略和战略目标。汇总分析C企业,探讨C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最后提出战略方案实施设想:为使C企业能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对其职能战略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此研究结果对C企业发展战略的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也可供我国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借鉴。

李聿珍[4](2009)在《金融危机下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合理化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外部的环境,指出在当前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防止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过度竞争,对产业组织政策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说明如何调整,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市场集中度、产品技术差别来分析,进而发现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从而以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定义和内容为基础,提出了通过构建创新型小规模企业;实现产业横向一体化;完善政府的服务体系等措施。

杜鹏[5](2009)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汽车业采取了“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国内汽车业逐步与国际接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汽车业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自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达到880万辆,全球排名分列第三和第二位,进入世界汽车产销大国的行列。与此同时,这一年我国自主品牌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因而2007年也被视为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加速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产业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我国汽车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业界开始出现“走出去”的态势,国际竞争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我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低下,经验不足,技术落后,对产业内在规律的理解还存在误区。目前,国外跨国公司仍是我国汽车产业的主导力量,也是我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最大获益者,与国内合作方和企业相比获取了更高额的利润收入。我国汽车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与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期望还有着较大差距。当今的产业竞争已经发展为产业链的竞争,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不足必将对其它环节造成不利影响,造成竞争劣势。目前,国内对我国汽车业的研究集中于整车制造业,对零部件业的研究相对较少,更少有研究顾及销售服务业。从现实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研究的现状也正体现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这一方面与我国历来重视工业的传统有关,同时也与国内汽车业发展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革开放后,我国汽车业首先引入的是国外先进的整车生产技术,零部件业则是在整车厂的带动下开始与国际接轨,而销售服务业是随着WTO相关条款的规定于近年来才敞开国门的,因而业界对这些行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同。“通道”的提法已运用于经、管、理、工等多个领域。本文针对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通道的概念,认为产业发展通道是指实现产业发展的途径、方式,对一个产业而言,一些特定因素构成了其发展通道。产业发展通道涉及制度(政策)和战略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到我国汽车产业而言,本文将汽车产业定义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设计、制造和营销服务的企业的集合,对我国汽车业的分析应建立在统筹考虑上述汽车产业各环节的基础上。现有的制度规定和企业发展战略构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通道,它影响并决定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产业经济学和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分析和构建产业发展通道的理论依据。从现有资料和数据的总结和分析来看,我国整车制造业的市场集中度偏低,企业数量偏多,现存企业大都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的要求,生产效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不强,面对跨国集团的进入,应对能力不足;零部件制造业与整车制造业的整体情况相仿,同时部分企业对主机厂的依存度较大;汽车销售服务业则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的整个汽车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和相对低廉的成本,这是我国汽车业最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资金、技术以至意识上的不足使我国汽车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作为世界上增量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整个汽车业面对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外跨国巨头的全力竞争则成为我国汽车业的最大挑战。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程看,汽车产业发展通道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当前汽车产业发展通道中,在制度方面存在可执行性差,对产业发展规律理解不充分的问题;企业的战略更多体现为权宜性的选择;而产业行为主体对意识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认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中的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政策的引导和规范、战略的革新和推动以及与之相符的意识观念来改进我国产业发展的通道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依据我国汽车业现状和相关经济管理理论,本文针对我国现有汽车发展通道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如下建议。首先,在制度方面,一方面要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统筹性和经济手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避免多头管理的现象,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效率。国家相关政策要对汽车销售服务业这样的产业薄弱环节予以倾斜,同时对符合社会和科技发展潮流的产品予以扶持和补贴。其次,在企业战略方面,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战略选择的关键。我国汽车企业应考虑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纵向一体化和目标集聚战略,创新的运用自主开发、战略联盟和“走出去”的战略。此外,在产业行为主体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和重视第三产业的观念,加强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消费者中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这些意识观念会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从上述方面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提出了建议,希望有助于能够提升我国汽车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汽车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加快我国迈入汽车发达国家的步伐。最后,祝愿我国的汽车业能够一路走好。

本报记者 高慧斌[6](2008)在《深度国产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文中研究表明背景 12月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公布了关于中国与美国、欧盟和加拿大三方汽车零部件争端的裁决报告。这份报告维持了世贸组织专家组7月份的裁决结果,认为中国涉案措施违反了国民待遇。但上诉机构报告推翻了专家组认为中国对成套散件和半成套散件按整车征税的?

左宗文[7](2008)在《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对本土企业影响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通过对目前跨国公司在华零部件业投资原因的分析,揭示出国内零部件企业的优劣势。并且针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认为国内零部件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共同作用,建立跨国集团的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积极参与整车的开发项目、掌握零部件开发的技术;要建立数个国家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认证中心,掌握核心技术;国家要制定更为严格的零部件国产化政策,相信通过努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业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大有作为。

于焱[8](2008)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特征和中国汽车零部件的产业现状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了论述,构建了汽车零部件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首先从对竞争力内涵和定义的讨论、按照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论述了关于竞争力定义和理论来源的历史演进,形成了一个竞争力来源的分析框架。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研究现状出发,选择以产业层面的竞争力作为重点来研究,明确了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框架,利用产业竞争力过程的研究方法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探寻我国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其次,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三个方面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对比,阐述了在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过程中,无论从产量、投资力度、技术水平、生产供应方式以及配套关系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整个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欧美国家,并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政策的局限性;第三,本文探讨了跨国汽车零部件资本进入我国后所带来的变化,论证了外资进入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拉动作用,阐述外资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第四,本文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大省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本质特征;第五,本文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内在特点,指出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关键问题;第六,本文通过对区域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分析,实证了这种评价方法对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作用。最后,本文结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特点,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提高竞争力进行了探讨,并指明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对策建议。

吴德旺[9](2008)在《汽车零部件相关技术专题研究》文中指出汽车零部件生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实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汽车市场需求的快速提高和开放程度的逐步加大,跨国汽车集团和国外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调整了对华战略,提高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将中国市场看作其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设立技术研发中心,以提高对中国零部件业的控制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汽车产业在产业技术、生产经营以及销售等方面都呈现出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发展四川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并作为四川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将面临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这对四川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而言,带来了新动力,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为了使四川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能够更好的抓住机遇,提升企业竞争能力,有必要对省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出发研究四川省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战略,保证四川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了国内外汽车零部件生产行业的现状,围绕四川省省内的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的企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研四川省内的主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状况,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定量分析方法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四川省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制造、销售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关键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合理安排生产,以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能力。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并解释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相关概念及理论、汽车零部件的分类和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特征,概述了产业组织定义及理论体系,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的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详细叙述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全球汽车零部件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趋势。3.调查研究了四川省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基本概况,分析了四川省内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发展水平、相比国内其它同类型产品生产企业的主要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四川省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4.整体分析四川省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和生产概况的基础上,以绵阳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需求预测分析,为企业的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参考和依据。

刘丽[10](2007)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政策,从阐述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即产业链全球化:零部件的全球采购;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分工模式的重新架构;跨越国界的产业重组与联合,进而形成国际化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格局。通过回顾中国零部件产业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以及总结每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从而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并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的优劣势,及中国零部件厂商所面临的压力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阐述了三种最具典型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模式,即脱胎于整车厂而壮大的“德尔福模式”;引进来,走出去的“曙光模式”和低成本扩张,再跨国并购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并分别对其各自的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最后,以万向集团为例,结合中国的比较优势,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揭示了另外一条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规模经济的低成本模式,通过国际合作,兼并重组的方法,进一步壮大自身实力,提高研发能力,真正成为大型跨国集团。通过对万向集团规模经济的低成本模式的探讨及分析,争取能让理论探讨落实到实践过程中去,从而希望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够迅速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全球的国际化分工中起到一些微薄的借鉴作用。

二、面对WTO的汽车零部件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对WTO的汽车零部件业(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汽配产业发展概况
    2.1 中国汽配产业出口概况及发展趋势
        2.1.1 中国汽配出口概况
        2.1.2 中国汽配产品出口发展趋势
    2.2 国际汽配概况和发展趋势
        2.2.1 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类型
        2.2.2 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第三章 我国汽配行业存在问题
    3.1 我国汽配行业存在的问题
        3.1.1 技术水平
        3.1.2 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
        3.1.3 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3.1.4 汽配产品的标准化和通用化
        3.1.5 中小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3.1.6 汽配企业的边缘化
        3.1.7 价格难以维持持续发展
    3.2 影响因素
        3.2.1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3.2.2 出口退税的影响
        3.2.3 金融危机的影响
        3.2.4 油价调整的影响
第四章 影响我国汽配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4.1 影响产业竞争力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环境分析
        4.1.4 技术环境分析
    4.2 汽配产业钻石系理论分析
    4.3 汽配产业的五种竞争力分析
    4.4 汽配产业的价值链理论分析
    4.5 我国汽配产业SWOT 分析
        4.5.1 优势分析
        4.5.2 劣势分析
        4.5.3 机遇分析
        4.5.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中欧世博进出口公司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5.1 世博公司简介
    5.2 公司发展历程
    5.3 国际营销方案
    5.4 世博公司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第六章 提高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方法和措施
    6.1 采购商对供应商的要求
    6.2 我国汽配国际竞争力理论优势
    6.3 提高我国汽配产品竞争力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C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相关理论
第二章 C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2.1 汽车零部件业的特点和趋势
        2.1.1 汽车零部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1.2 汽车零部件业的特点
        2.1.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趋势
    2.2 国际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现状
        2.2.1 国际汽车零部件业的现状------以美国为例
        2.2.2 国际汽车零部件业现状分析
    2.3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现状与出口分析
        2.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2.3.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
        2.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出口分析
    2.4 宏观环境及PEST 分析
        2.4.1 PEST 分析
        2.4.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2.5 五力分析
        2.5.1 五力模型介绍
        2.5.2 五力分析
    2.6 汽车零部件价值链分析
    2.7 汽车零部件行业本质分析
第三章 C 企业现状分析
    3.1 C 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3.1.1 企业概况
        3.1.2 人力资源
        3.1.3 技术能力
        3.1.4 营销分析
        3.1.5 财务分析
        3.1.6 对手分析
        3.1.7 出口风险分析
    3.2 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四章 C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4.1 C 企业的愿景
    4.2 C 企业SWOT 分析
        4.2.1 SWOT 相关理论
        4.2.2 优势分析
        4.2.3 劣势分析
        4.2.4 机会分析
        4.2.5 威胁分析
        4.2.6 小结
    4.3 C 企业的战略分析
        4.3.1 C 企业的总体战略
        4.3.2 C 企业的战略方向
第五章 C 企业发展战略保障研究
    5.1 品牌
    5.2 电子商务
    5.3 出口
    5.4 组织
    5.5 财务
    5.6 营销
    5.7 业务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5 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区域分布
附录2 2008 年汽车零部件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附录3 C 企业参加的主要展会
附录4 全球车辆注册分析
附录5 调查问卷

(4)金融危机下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合理化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金融危机背景下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整的必要性
    1.1 金融危机使世界贸易重回保护主义, 汽车零部件产业受损
    1.2 受金融危机影响,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增速放缓
2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
    2.2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技术差异化分析
3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问题
    3.1 产业规模效应低, 无法实现模块化发展
    3.2 产业技术创新环节薄弱
    3.3 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
4 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合理化政策的建议
    4.1 通过引资进行技术创新, 形成一大批创新型小规模企业
    4.2 加强零部件企业与装配商的联系, 实现产业横向一体化
    4.3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第一, 提高通关效率。
        第二, 完善信息服务。
        第三, 加强对外宣传。

(5)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重要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和文章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汽车产业
    2.2 产业发展通道
    2.3 产业经济学和SCP 模型
    2.4 战略管理与SWOT 分析
    2.5 路径依赖理论
第三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回顾
    3.1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3.2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时期的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
    3.3 现阶段我国汽车发展通道的内容
    3.4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整车制造业现状分析
    4.1 世界汽车业概况
    4.2 我国汽车业概况
    4.3 我国整车制造业SCP 分析
    4.4 我国整车制造业 SWOT 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现状分析
    5.1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概况
    5.2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 SCP 分析
    5.3 我国汽车零部件业 SWOT 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我国汽车销售服务业现状分析
    6.1 世界汽车销售服务业概况
    6.2 我国汽车销售服务业概况
    6.3 我国汽车销售服务业 SWOT 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改进
    7.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总结
    7.2 我国汽车产业现有发展通道的不足
    7.3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的改进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思考
    8.1 全文小结
    8.2 进一步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着

(7)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对本土企业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原因
    (一) 绕过市场障碍, 迎合我国政府发展汽车工业意愿
    (二) 接近市场, 降低成本
    (三) 充分发挥技术的内部化优势和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四) 我国落后的零部件制造业刺激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五) 我国已具备大规模生产汽车的生产要素
    (六) 中国市场前景吸引跨国公司在华进行投资
二、跨国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对本土企业的影响
    (一) 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品牌战略与可持续发展
    (二) 促使国内行业自身提高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1.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
        2. 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对国内企业的影响
三、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策略
    (一) 建立跨国集团的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
    (二) 积极参与整车的开发项目以及掌握零部件开发的技术
    (三) 建立数个国家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认证中心
    (四) 制定更为严厉的零部件国产化政策

(8)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论文研究内容
        1.2.2 论文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结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2 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2.3 关于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2.3.1 产业竞争力研究
        2.3.2 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
    2.4 关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2.5 关于汽车产业政策的研究
    2.6 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第3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3.1 产业竞争力基础理论
        3.1.1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3.1.2 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3.2 产业竞争力理论渊源
        3.2.1 静态理论
        3.2.2 动态理论
        3.2.3 综合性理论
    3.3 各种竞争力之间相互关系
        3.3.1 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3.3.2 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3.3.3 产业竞争力与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3.4 产业政策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3.4.1 关于政府的争论
        3.4.2 产业政策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3.4.3 制定产业政策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
    4.1 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评述
        4.1.1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4.1.2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4.1.3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4.1.4 产业竞争力评价原则
    4.2 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4.2.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3 指标体系构成的因素
    4.3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4.3.1 评价方法
        4.3.2 国内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4.3.3 国际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征
    5.1 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关系
        5.1.1 国外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模式
        5.1.2 影响自制或外购决策的主要因素
        5.1.3 中国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协作关系分析
    5.2 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
        5.2.1 汽车零部件与整车企业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5.2.2 国际汽车零部件技术发展趋势
        5.2.3 汽车零部件产品价值结构发展趋势
        5.2.4 汽车零部件产业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5.3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概况
        5.3.1 中国汽车工业市场规模
        5.3.2 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
        5.3.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原动力
    5.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分析
        5.4.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历程
        5.4.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潜力
        5.4.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链的形成
        5.4.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链与销售渠道
        5.4.5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模式
        5.4.6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6.1 竞争力分析方法概述
        6.1.1 企业竞争力-----SWOT 分析
        6.1.2 产业竞争力----五种竞争力分析
        6.1.3 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
        6.1.4 产业竞争力其它相关理论
    6.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力分析
        6.2.1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
        6.2.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6.2.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6.2.4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6.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6.3.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6.3.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五种竞争力分析
    6.4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6.4.1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范畴及模型
        6.4.2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4.3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
        6.4.4 汽车零部件各系统国内外竞争力比较
        6.4.5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评价
    7.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内竞争力比较分析
        7.1.1 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7.1.2 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7.1.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分析过程及分析结果
    7.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7.2.1 汽车零部件产业特点
        7.2.2 影响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7.2.3 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灰色关联评价
        7.2.4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提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途径及对策建议
    8.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2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8.3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总结
    9.2 本文的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摘要
ABSTRACT

(9)汽车零部件相关技术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简介
    2.1 汽车零部件定义
    2.2 汽车零部件分类
    2.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特征
    2.4 产业及产业组织的定义
    2.5 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现状
    3.1 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
    3.2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与问题
    3.3 汽车零部件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
    3.4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机遇、挑战与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川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分析
    4.1 四川省汽车业现状分析
    4.2 四川省汽车零部件市场分析
    4.3 四川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战略
    4.4 促进四川省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预测分析方法
    5.2 绵阳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产品需求预测
    5.3 本章小节
第6章 全文总结与下一步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攻读学位期间所做的工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国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产业链全球化
    2.2 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分工模式
    2.3 跨国公司重组与联合
    2.4 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章 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过程
    3.2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现状
    3.3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3.4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SWOT 分析
    4.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4.2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竞争的优势分析
    4.3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劣势分析
    4.4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压力
第五章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5.1 德尔福模式
    5.2 曙光模式
    5.3 低成本扩张模式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万向集团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6.1 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
    6.2 主导产品分析
    6.3 销售渠道选择
    6.4 销售模式选择
    6.5 万向集团发展对策及建议
    6.6 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反思
第七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面对WTO的汽车零部件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2]我国汽配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 马奎星. 天津大学, 2009(02)
  • [3]C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谭雨虹.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4]金融危机下福建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合理化政策[J]. 李聿珍. 科技和产业, 2009(08)
  • [5]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通道研究[D]. 杜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2)
  • [6]深度国产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出路[N]. 本报记者 高慧斌. 辽宁日报, 2008
  • [7]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华投资对本土企业影响分析[J]. 左宗文. 铜陵学院学报, 2008(06)
  • [8]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研究[D]. 于焱. 吉林大学, 2008(07)
  • [9]汽车零部件相关技术专题研究[D]. 吴德旺. 西华大学, 2008(08)
  • [10]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模式研究[D]. 刘丽. 吉林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WT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