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最先提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

怀念最先提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

一、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论文文献综述)

杨颖宣[1](2016)在《土家族毛古斯舞传播研究 ——以龙山县靛房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毛古斯舞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化表演形式,融合了戏剧、舞蹈、原始宗教、民间技艺、土家说唱、历史故事等多种民间艺术和土家族文化元素。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土家族先民的原始生活,主要在湘西的龙山、永顺、保靖和古丈四个县流传。其表演特征为使用土家语,表演过程中不能直立行走,说话需吐字不清。毛古斯舞的表演内容浓缩了土家族先民从狩猎、采集到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在民族学、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体育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2006年5月,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山县靛房镇是全国土家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土家族文化积淀深厚。土家语与毛古斯舞之间相依相存,不可分离。当地毛古斯舞传承尚处于自发和族内传承阶段,主要依靠传承人进行教授;在传播方面,电视是使用最多的传播媒介,受地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限制,外源性传播起步晚,新媒介的传播应用较欠缺。毛古斯舞是舞蹈和戏剧的活化石,再现了土家族先民的生活。然而,目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毛古斯舞在今天的社会中认知者寥寥无几。毛古斯舞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传承机制,在挖掘性开发和保护性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瓶颈”和困境。其表演内容、服装与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差异,缺乏更多的财政支持,没有相关的保护政策,青少年一代对其古老的文化形式不感兴趣。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更重要的是做好族内完整地传播与传承,避免毛古斯舞消亡于两个不同时代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中。

金晖[2](2014)在《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历史与造物形影相随,研究造物思想也就是研究人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轨迹。造物是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人工物态化产品。中国的当代造物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启了“造物”在当代设计学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论研究。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从艺术学的角度对该地区的造物形态及活动仪式过程进行梳理,探讨在造物形态的发生、发展中所形成的造物本源、伦理、审美等思想体系。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目的与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成果检索并找出论文的创新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涉及的概念与造物文化进行界定,为研究方法与内容及理论框架构建奠定基础。第二章梳理了土家族造物的源流与类型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形成过程,同时对文献来源的特殊性与分类方式及类型进行了归类,明晰了研究的思路。第三章从土家族民间神话、图腾崇拜、驱邪赶鬼及生殖崇拜等精神世界特殊载体的形成过程中,既反映出造物的自然法度、仪式中的民族记忆与象征、装饰遗风中的客观现实等构成了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又表达了对功利的追求、血缘之情的延续、两性之情不断升华的生活情感世界,厘清了造物本源观的学理关系。第四章在人神秩序所构成的天、人、神、地之间的四元关系中,反映出土家人在造物活动中所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生产及社会方式,从而影响了仁爱观、血缘秩序观及社会生活观的伦理秩序生成。同时,在追求实用为主所构成的致用利人、各随其宜、崇朴尚俭的造型原则的自然本能反映中,构成了土家族造物伦理观的重要来源。第五章阐述了“崇黑尚白”、“红配绿,看不俗”及装饰形态特征所形成独特地二元关系的审美秩序,反映出造物形象体系的建构与白虎精神延续、“性”的象征与追求以及物象再生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建筑风水布局及材质肌理的造型实践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确证的关系,共同形成了土家族造物的审美观。第六章结论。在强调生存意识的关系中,反映出造物形态的原生性、符号与形式的独立性以及艺术依附性等思想特征,构成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管人,水管财”、“占天不占地”等朴素的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体系。随着全球一体化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家族民间造物艺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重新反思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为构建武陵山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向华[3](2013)在《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湘、鄂、黔、渝三省一市交界处的土家族聚居地区流传的民歌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以旋律音调结构为切入点,对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了整理收集。在对每一类土家族民歌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选取局内人认可的代表曲目进行分析,力图协调文化承载者和研究者的不同视角,以理论联系实际、田野调查综合已有文献的态度面对课题的每项工作,同时注重其音乐变迁的环节,力图客观地透过音乐形态对土家族民歌的功能、族性特征、形成缘由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本论文分八章予以论述:第一章土家族概况,第二章土家族古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三章土家语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四章西南官话土家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五章土家族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六章土家族劳动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七章土家族丧葬歌曲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第八章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综合分析及其形成缘由之研究。本课题研究土家族旋律音调结构,旨在对纷繁多样的土家族音乐事象、多种多样的土家族民歌进行一个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的研究,继而提炼出土家族民歌的族性特征。希望对特色渐失的土家族民歌的传承略尽绵薄,也希望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有所贡献。

谭志国[4](2011)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提出世居湘鄂渝黔比邻地区的土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果敢英勇、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民众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性、山地性、宗教性、兼容性、外露性、综合性等特征,显着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步入二十一世纪,在政府主导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先期普查工作已圆满完成,优秀民间艺人被政府授予“民间文化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开发工作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撒叶儿嗬夺冠青歌赛,高调亮相世博会;土家摆手舞成为全国知名的广场健身舞蹈。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团结、和谐元素,成为协调邻里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新农村文化及社区建设的重要工具。当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探讨非常必要,本文拟分七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这一部分回顾了土家族的历史,简要介绍了现状,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进而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二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在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意义及辩证关系。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探寻影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立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与实践。从学术研究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概括,并针对目前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第四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解析。根据在目前保护的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制定总的原则,作为保护和开发的准绳,指导保护和开发的方向。针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法律保护、数字化保护、生态园区保护模式等,分析操作得失,探寻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第五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将遗产作为产业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比较常见的手段。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又可能对非物质文化产生毁灭性破坏,关键是如何掌握开发的方向和尺度。本文关注到上海世博会中抢眼的土家非遗元素,以土家族为例,进行了会展活态开发模式的探讨。保护和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性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传承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第六部分,案例与示范推广。此部分以土家撒叶儿嗬、吊脚楼为例,论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当下较为热门的“长阳模式”也做了一定的探讨。第七部分,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文化又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只有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土家族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文中,根据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人类学理论研究对象,本人尝试运用功能主义和惯习——场域理论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解析。论证结果显示,合理的经济资本运作有利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场域下形成的惯习,对土家族民众生产、生活和思维产生深远影响,正确的引导惯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塑造土家族民众完美个性,孕育和谐文化,均有重要意义。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的准确把握,保护和开发手段的全面分析研究及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对于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意义深远。

饶卓颖[5](2010)在《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文中认为土家族吊脚楼在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后仍生生不息,存在于城镇与乡村,反映着土家族人民所独具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借着旅游业发展的东风,吊脚楼在与现代文化的互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象征符号,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在趋同的大势下以别样的方式得以展现出来。在本文中,笔者希望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为背景,通过对土家族吊脚楼基本内涵的阐述,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意义重构。全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关于土家族吊脚楼研究的梳理以及本文所运用的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第二章,笔者从土家族吊脚楼的外部特征入手,阐述了其源流及特征,同时注重其历史和发展,讲述了吊脚楼从兴盛走向衰落直至重现的过程。在这一章中,笔者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梳理了吊脚楼所属建筑类型——干栏式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并从自然条件和生活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其之所以在土家族地区延传为吊脚楼式样的原因。同时,笔者从建筑学的角度,配合平面图纸,从“一字型”、“L型”和“U型”三种平面类型和“平地起吊式”、“水边起吊式”及“坡地起吊式”三种建筑形式对吊脚楼的形制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从旅游业的发展、民族精英的推介以及民族自觉性的崛起三方面分析了曾经因森林较少、防火需要以及外来文化给当地土家人带来的心理冲击等原因而逐渐消逝的吊脚楼是如何重现的。第三章,笔者对土家族吊脚楼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即吊脚楼是如何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标识和象征符号的。历史悠久的土家族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土家族吊脚楼不仅具有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人神共处的空间观、尊礼敬祖的思想观等的传统象征意义,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土家族文化认同,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认同、浪漫主义审美观的认同、财富和社会等级的认同以及宗教信仰的认同四个方面。这一切使得土家族吊脚楼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不二之选。第四章,在这部分的探讨中,笔者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到了土家族旅游名城张家界市,目的是探讨土家族吊脚楼如何在旅游场景下体现其作为民族象征符号的意义。张家界市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也是一个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城市,张家界的土家人既主动又被动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这对这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及族群认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对旅游场景下吊脚楼象征符号的建构和彰显的研究,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构有进一步了解。最后一部分,总结全文。土家族的吊脚楼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集中体现和表达着土家族风俗人情。作为新兴的旅游发展城市,面对不少不法商贩一味的利益至上和不少土家人民族自觉性的迷失,为了更好的保护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笔者认为,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把握好民族旅游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工具理性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郑宇[6](2010)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我国而言,据估计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为特色,可以满足游客求异、求知、求同和寻根的心理,是当今的旅游时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土家族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风格独特、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生儿育女到娱乐活动都凸显出鲜明、独特的民族个性。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处于重庆东部、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总人口52万,土家族占72%。石柱境内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土家的吊脚楼、摆手舞、土家饮食、民族工艺品等,还有西沱古镇、毕兹卡绿宫、龙河岩棺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本文在介绍了民俗文化旅游相关理论、土家族历史文化和石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极其特色的基础上,说明了石柱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指出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措施,以期有助于石柱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谭志满[7](2005)在《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 ——土家语个案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文化及其变迁近年来倍受学者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与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如何找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衔接面,以及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调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 本论文运用文化变迁的基本理论,把民族语言当作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文化生态系统是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的。首先,各民族语言组成一个语言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民族语言一方面相互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各民族语言也存在相互竞争,任何一个或几个民族语言的变化都会使语言文化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继而引起语言文化的变迁。其次,包括语言在内的各民族文化自成一个系统,文化系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变化,都会不自觉地引起其它层面的变化,进而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以这一理论为前提,本文选取目前土家语保存较好的坡脚社区作为个案,开展充分的田野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土家族语言使用情况、交际功能以及土家语的传承进行了论述。 文章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本课题所运用的理论、方法以及选题的缘起、基础、范围、意义等,说明本课题选取调查点的依据。论文突出强调了文化变迁理论,阐述了语言是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有机成分,同时论述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进行土家语个案调查研究的学术价值。 第二部分:首先从整体上概述了土家族的历史源流以及文化特征,然后从沿革、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方面对土家语保存较好的坡脚社区进行了概述。论文重点阐述了坡脚作为典型土家族社区的文化特征。 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土家族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概述。首先从早期文献对土家语词汇的实录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简要介绍了代表土家语南部方言的泸溪土家语的特点;最后重点介绍了代表土家语北部方言的坡脚土家语的特点。第四部分:从三个层面论述了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本体特征的影响。第一层面从语音角度论述了汉语对坡脚土家语的影响,认为这种影晌历史久远;第二层面从词汇角度论述了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本体特征的影响,论文重点阐述了土家语词汇音节的演变以及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第三层面从语法角度论述了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论文认为汉语对土家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入,己经进入到土家语的核心领域。 第五部分:重点探讨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传承的影响。这部分首先从谱碟以及口碑材料来分析土家语的使用情况;然后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调查材料分析土家语的使用情况;最后根据现阶段的调查材料分析土家语的使用情况。论文认为土家语在使用范围上逐渐缩小,在使用人数上逐渐减少;土家语的使用已经退缩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家族村寨,同时这种变化还将继续下去。 第六部分:首先梳理土家语交际功能历时变化的过程,阐述了土家语整体上经历了沿用以及土家语汉语兼用阶段,已经进入了整体转用阶段;然后从多个方面如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民族杂居及族际婚姻等因素来论述影响土家语交际功能变化的动因; 第七部分:主要就土家族的母语危机现象以及语言规划进行了论述。这部分简要介绍了“母语危机”与“濒危语言”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土家族的母语危机现象;阐释了土家族母语危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点就土家族文字创制进行了论述,认为民族文字的创制必须根据民族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 第八部分:首先论述了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的关系以及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土家语的传承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即:第一、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土家语继续保存的前提;第二、加强民族语言文字的立法建设是土家语继续存在的保障;第三、及时全面抢救土家语,加强土家语的总体研究;第四、在土家族有条件的社区,做一些母语保护工作的尝试。关键词:文化变迁,土家语,母语危机,语言传承

杨明德[8](2000)在《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文中指出

二、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论文提纲范文)

(1)土家族毛古斯舞传播研究 ——以龙山县靛房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第一章 靛房镇概况
    第一节 靛房镇基本情况
        一、地理与村落
        二、历史与人口
        三、经济与生产
        四、文教与卫生
    第二节 靛房镇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语文化概况
        二、土家族物质文化
        三、土家族精神文化
第二章 毛古斯舞历史变迁及文化特征
    第一节 从蛮荒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演变
        一、毛古斯舞历史传播脉络
        二、毛古斯舞起源
        三、毛古斯舞与原始宗教信仰
    第二节 多元文化融合的复合呈现
        一、毛古斯舞表演与传播方式
        二、毛古斯舞田野纪实
        三、毛古斯舞表演特点
        四、毛古斯舞传播价值研究
第三章 文化模式缺陷中的小众传承
    第一节 文化集丛的碎片化
        一、内源性传播为主要方式
        二、中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态度差异性
        三、文本缺失致传承碎片化
    第二节 毛古斯舞文化变迁中的社会控制
        一、毛古斯舞传承现状与问题
        二、毛古斯舞传承保护措施
第四章 毛古斯舞在传播中的变形与偏差
    第一节 毛古斯舞田野调查
        一、调查地点及对象
        二、调查研究内容
        三、调查研究结果及分析研究
    第二节 困境中的突围
        一、文化站态度积极
        二、毕兹卡演艺公司追求“双效益”
        三、龙山县民宗局重视学术研究
        四、龙山县“非遗”中心努力推动传承
        五、靛房镇政府注重资料整编
        六、大众传播平台仍处于被动状态
第五章 毛古斯舞的传播困境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传播四大困境
        一、自身内容与形式限制
        二、受众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差异
        三、财政支持难以兼顾多元文化
        四、当地学术研究成果贫乏
    第二节 解决对策及措施
        一、当地土家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
        二、毛古斯舞传承地间的区域传播
        三、政府重视下的大众传播
        四、家庭教育与国民教育相结合的普及传播
        五、打造以毛古斯舞表演为核心的民族品牌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彭南京访谈记录
附录四 田隆信、彭英志访谈记录
附录五 图解靛房镇毛古斯舞狩猎表演过程
附录六 调查期间部分拍摄照片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学术成果

(2)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时代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的相关成果检索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问题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涉及的概念界定
        1.5.1 “土家族”历史
        1.5.2 土家族“造物”
    1.6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文化定位
        1.6.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实用性
        1.6.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精神性
    1.7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内容及理论框架
第2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流与类型
    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流
        2.1.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源”
        2.1.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流”
        2.1.3 土家族造物“源”“流”的融合层:民间习俗
    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类型
        2.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分类方式
        2.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类型
    2.3 土家族民间造物观文献来源的特殊性
        2.3.1 传承方式的特殊性
        2.3.2 研究方式的特殊性
第3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本源观
    3.1 精神信仰的载体
        3.1.1 神话与土家族的渊源
        3.1.2 图腾崇拜中的信仰
        3.1.3 驱邪赶鬼的行为选择
        3.1.4 生殖崇拜与家族观
    3.2 自然世界的模仿
        3.2.1 造物中的自然法度
        3.2.2 仪式中的民族记忆与象征
        3.2.3 装饰遗风中的客观现实
    3.3 生活情感的表达
        3.3.1 功利之情的生成
        3.3.2 血缘之情的寄托
        3.3.3 两性之情的升华
第4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伦理观
    4.1 人神秩序在造物中的反映
        4.1.1 天、地、神、人四元关系
        4.1.2 天与人的自然和谐
        4.1.3 神与人的精神驻所
        4.1.4 地与人的世俗空间
    4.2 伦理秩序在造物中的表征
        4.2.1 “忠孝为先,忠孝为本”的仁爱观
        4.2.2 “敬父不忘叔,敬母不忘舅”的血缘秩序观
        4.2.3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社会生活观
    4.3 崇实观念在造物中的应用
        4.3.1 致用利人的创物意识
        4.3.2 各随其宜的造型原则
        4.3.3 崇朴尚俭的实用追求
第5章 土家族民间造物审美观
    5.1 审美秩序在造物中的反映
        5.1.1 “崇黑尚白”的色彩意识
        5.1.2 “红配绿,看不俗”的配色原则
        5.1.3 装饰形态特征的实践应用
    5.2 形象体系构建的表征
        5.2.1 白虎造像与土家族造物观
        5.2.2 “性”的象征物与所追求的生活观
        5.2.3 土家族居住地物象再生的社会观
    5.3 人与自然相互确证的实践
        5.3.1 土家建筑与风水布局的意识
        5.3.2 民间雕刻与材质肌理的造型原则
        5.3.3 人与自然对立融合的实践
第6章 结论
    6.1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体系
        6.1.1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造物本源观
        6.1.2 “山管人,水管财”的造物伦理观
        6.1.3 “占天不占地”的造物审美观
    6.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思想特征
        6.2.1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原生性
        6.2.2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符号与形式的独立性
        6.2.3 土家族民间造物的艺术依附性
    6.3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6.3.1 土家族民间传统造物的传承危机
        6.3.2 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思考
致谢
附录 A 参考文献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
    B1 发表论文
    B2 参加教学及科研项目
附录 C 注释

(3)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已完成的田野调查工作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局限
    五、相关概念界定及几点说明
第一章 土家族的历史及居地
    第一节 土家族的居地
        一、土家族居地与顽强团结的土家人
        二、土家族居地的河流与开朗的土家人
    第二节 土家族的历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家族古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梯玛神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尚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二、向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三、彭氏老坛演唱之梯玛神歌
    第二节 摆手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土家摆手的“舞”
        二、土家摆手的“乐”
        三、土家摆手的“歌”
    第三节 茅古斯中民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家语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龙山县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有梯玛调元素的土家语山歌
        二、一般土家语山歌
    第二节 永顺县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三节 其他地区土家语山歌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湖北来凤县土家语山歌
        二、湖南张家界市土家语山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南官话土家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湖南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湘西自治州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
        二、张家界地区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
    第二节 湖北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宣恩土家族高腔山歌
        二、鹤峰土家族山歌
        三、松滋县土家族山歌
    第三节 贵州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四节 重庆省西南官话土家族山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家族儿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摇篮歌与哄儿歌
    第二节 咚咚喹歌调儿歌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家族劳动歌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土家族劳动号子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土家族船工号子
        二、土家族石工号子
    第二节 土家族薅草锣鼓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一、鄂西南土家族薅草锣鼓
        二、湘西北土家族薅草锣鼓
        三、重庆土家族聚居地区薅草锣鼓
        四、贵州土家族薅草锣鼓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土家族丧葬歌曲之旋律音调结构特征
    第一节 撒叶儿嗬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第二节 其他土家族丧歌之旋律音调结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结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民歌之旋律音调结构族性特征总结
        一、旋律音调结构上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变迁性
        二、旋律音调结构在多样性基础上仍体现出较明显的族性特征
    第二节 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特征之形成缘由研究
        一、旋律音调结构与语言
        二、旋律音调结构与地理
        三、旋律音调结构与习俗
        四、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性格素质
        五、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审美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主要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五、主要观点、重难点和创新点
    六、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第一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土家族的历史与现状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貌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二)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三、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
        (一)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二) 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 独特性
        (二) 山地性
        (三) 宗教性
        (四) 兼容性
        (五) 外露性
        (六) 综合性
第二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
    一、多元的价值内涵
        (一) 共时的和谐价值
        (二) 深厚的文化价值
        (三) 独特的科学价值
        (四) 潜在的经济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
        (一) 变迁的景象
        (二) 变迁的原因
        (三) 变迁的影响
    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独立发展的文化生态
        (一)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二) 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
        (三) 文化异质性
第三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成效
    一、保护的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土家族地区文化创新
        (二) 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三) 有利于提高文化政策制定与执行水平
        (四) 有利于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
    二、保护实践的路径与成效
        (一) 保护实践的路径
        (二) 保护实践的成效
第四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解析
    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不足
        (二) 地区发展不均衡
        (三) 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四) 文艺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五) 基层文化机构基础薄弱
        (六) 保护性破坏日益显露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一)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二) 原真性与活态性原则
        (三) 全局性与系统性原则
        (四) 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三、保护的模式建构
        (一) 法律保护模式
        (二) 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
        (三) 文化生态园区保护模式
第五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
    一、开发的意义与现状
        (一) 开发的意义
        (二) 开发的主要途径
        (三) 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
    二、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
        (一) 产业化的优势
        (二) 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对策
    三、活态开发模式探讨
        (一) 旅游开发模式
        (二) 会展开发模式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 传承的主要形式
        (二) 传承场域的分析
        (三) 传承与开发的SWOT 分析
第六章 案例与示范推广
    一、视死如生,憧憬未来——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保护与传承
        (一) 撒叶儿嗬保护与开发现状
        (二) 撒叶儿嗬的文化变迁
        (三) 撒叶儿嗬的现实功能分析
        (四) 开发的困惑与选择
    二、吊脚楼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开发——以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一) 彭家寨吊脚楼概况
        (二)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价值与功能
        (三) 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开发
    三、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
        (一)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二) 长阳模式的启示
第七章 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一、土家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二) 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三) 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得到系统发掘和保护
        (四) 公民道德文化素质显着提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
        (二) 有利于提升土家族民众素养
        (三)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四) 有利于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融资渠道
        (五) 有利于促进农业合作协调发展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发展
        (一) 坚持政府主导的思想
        (二) 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
        (三) 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和法律法规
        (四) 为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五) 提升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六)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
        一 人类学相关理论研究
        二 土家族及吊脚楼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别具魅力的土家族吊脚楼
    第一节 作为传统民居的吊脚楼
        一 吊脚楼的源流
        二 吊脚楼的特征
    第二节 吊脚楼的沉浮
        一 吊脚楼的发展及衰落
        二 土家族吊脚楼的重现
第三章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吊脚楼
    第一节 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
        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 土家族文化符号——吊脚楼
    第二节 吊脚楼的传统象征意义
    第三节 吊脚楼与土家族文化的认同
第四章 作为民族旅游象征符号的吊脚楼
    第一节 张家界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吊脚楼象征符号的操弄
        一 重塑吊脚楼
        二 吊脚楼风格的现代建筑
        三 被发明了的传统
结语与思考
参考文献
    着作
    期刊
附录 相关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民俗文化旅游现状
        1.2.2 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民俗文化旅游的相关理论
    2.1 民俗文化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2.1.1 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分析
        2.1.2 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
        2.1.3 民俗文化旅游的特点
    2.2 关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
        2.2.1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2.2.2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
    2.3 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加强研究的问题
3 土家族简介
    3.1 土家族概况
        3.1.1 土家族历史发展及其变迁
        3.1.2 土家族的族源
        3.1.3 “土家”名称的由来
        3.1.4 土家族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被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3.2 土家族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
4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4.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4.1.1 建筑
        4.1.2 服饰
        4.1.3 民间歌舞戏曲
        4.1.4 婚俗
        4.1.5 饮食
    4.2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
        4.2.1 传承性和独特性
        4.2.2 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4.2.3 和自然山水相映成趣
5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5.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5.1.1 西沱古镇
        5.1.2 土家乐园毕兹卡绿宫
        5.1.3 枫香坪民俗风情园
    5.2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5.2.1 整体形象塑造和传播不力,宣传不到位
        5.2.2 现存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缺乏文化内涵
        5.2.3 旅游纪念品、娱乐项目开发滞后
        5.2.4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5.2.5 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不够
        5.2.6 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研究工作滞后
    5.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条件分析
        5.3.1 客源市场分析
        5.3.2 交通条件分析
6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6.1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总体思路
        6.1.1 深度挖掘民俗资源,提高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品位
        6.1.2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品牌
        6.1.3 举办各类民族民俗文化展览和活动
        6.1.4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纪念品
        6.1.5 增加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投入
        6.1.6 大力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和推广
        6.1.7 人才培养
    6.2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6.2.1 土家民居建筑的开发
        6.2.2 土家服饰的开发
        6.2.3 民间歌舞戏曲的开发
        6.2.4 土家婚俗、丧葬习俗的开发
        6.2.5 土家特色饮食的开发
    6.3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的设计
    6.4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6.4.1 土家特色食品的开发
        6.4.2 土家民族工艺品的开发
        6.4.3 中药保健品、绿色食品的开发
        6.4.4 土家手工艺品的开发
        6.4.5 石柱土家族的印刷、出版物的开发
    6.5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综合开发
7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7)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 ——土家语个案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运用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 本课题的缘起、基础、范围和意义
        一、课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的基础
        三、本课题的范围和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选取坡脚调查点的依据
第二章 坡脚社区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的历史源流及文化概述
        一、历史源流
        二、文化概述
    第二节 坡脚乡沿革
    第三节 坡脚乡的自然生态
    第四节 坡脚乡的文化生态
        一、生产生活
        二、岁时节日
        三、婚丧习俗
        四、宗教信仰
第三章 土家语概述
    第一节 土家语概况
    第二节 泸溪土家语特点
    第三节 坡脚土家语特点
        一、语音
        二、词汇
        三、语法
第四章 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本体特征的影响
    第一节 对语音的影响
        一、声母
        二、韵母
        三、声调
    第二节 对词汇的影响
        一、土家语词汇音节减少
        二、土家语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
        三、汉语借词范围的扩大
    第三节 对语法的影响
第五章 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传承的影响
    第一节 从谱牒以及口碑材料看土家语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从20世纪50年代土家语调查材料看土家语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 现阶段土家语使用情况
        一、语言态度
        二、不同年龄层次人们的土家语使用情况
        三、文化事象中土家语使用情况
        四、亲属称谓中土家语使用情况
第六章 民族文化变迁对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影响
    第一节 土家语交际功能的变化
    第二节 影响土家语交际功能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
第七章 母语危机与语言传承
    第一节 母语危机与濒危语言
    第二节 土家族母语危机现象分析
    第三节 母语危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土家语转用与传统文化
        二、土家语转用与民众心态
    第四节 如何看待土家族文字创制问题
        一、文字的概况以及与语言的相互关系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状况
        三、土家族文字创制的缘起和过程
        四、土家族文字创制的反思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的关系
    第二节 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土家族语言文化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新创制的土家文字材料
    附录二:坡脚土家族民间传说——摆手舞的起源
    附录三:土家族梯玛还愿唱词节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家族毛古斯舞传播研究 ——以龙山县靛房镇为例[D]. 杨颖宣. 西南民族大学, 2016(03)
  • [2]土家族民间造物思想研究[D]. 金晖.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6)
  • [3]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调结构研究[D]. 向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4]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 谭志国.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5]土家吊脚楼及民族旅游场景下的象征意义初探[D]. 饶卓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6]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 郑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1)
  • [7]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 ——土家语个案调查研究[D]. 谭志满.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8]记最早提出土家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J]. 杨明德. 中州统战, 2000(01)

标签:;  ;  ;  ;  ;  

怀念最先提出土家族为单一民族的田心桃女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