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一、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何瑜琳,滕建文,夏宁,韦保耀,黄丽[1](2022)在《六堡茶渥堆过程中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的筛选及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传统分离法从渥堆六堡茶中共分离出42株菌,然后利用平板初筛和液体发酵进行复筛,从42株微生物中筛选出10株产PPO的微生物并测定其酶活。用盐析及透析法对产酶活性最高的菌株所产的多酚氧化酶进行纯化,纯化后的酶液用SDS-PAGE及Native-PAGE电泳方法确定PPO的分子量范围和PPO种类。结果表明,渥堆六堡茶中发现的10株产多酚氧化酶菌株,其中,细菌的产酶活性普遍要高于霉菌;Pantoea vagans(成团泛菌)菌株产酶活性最高,酶活高达37 U/mL,其所产的多酚氧化酶分子量在16~48 kDa之间,属于漆酶。此研究为微生物对六堡茶茶叶品质作用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功能六堡茶的研发提供资料数据。

程婷婷[2](2021)在《病毒诱导PPO基因沉默在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荷叶是莲科莲属水生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叶片,圆形,全缘或稍具波状,主产于湖北、江苏、安徽等地,2002年被卫生部列为药食同源食品。荷叶具有调脂减脂功能,可辅助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已被用于多种复方制剂,是降脂类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来源。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普遍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一类铜结合酶,它能将酚类氧化为醌类,醌类再发生自我聚合并与其它物质结合生成褐色或黑色的色素沉淀,可以形成保护植物组织的物理屏障。但PPO在荷叶中的功能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掘。本研究利用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将荷叶幼苗中的PPO基因沉默后,观察其表型及生理变化,探索它对植株造成的影响及它在荷叶中的功能,为研究其它基因在荷叶中的作用奠定方法基础,也为增强荷叶抗性和提高食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通多生物信息学方法,得出荷叶PPO家族具有Tyrsinase,PPO1_DWL和PPO1_KFDV三个结构域,长度均为600 aa左右,等电点为5.87~8.59。荷叶PPO在进化过程中被分为PPO1和AUS两簇,PPO1与AUS之间不论是结构还是功能都有较大差异。荷叶PPO含量最多的氨基酸残基是亮氨酸,占比为8.9%~9.2%,其次是脯氨酸和赖氨酸,负电荷残基数(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为76~79,正电荷残基数(精氨酸和赖氨酸)为67~82,总的来看,极性氨基酸大于非极性氨基酸。荷叶PPO不稳定系数均大于40,脂肪系数为69.28~84.04,总平均亲水性均小于0,说明该家族均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脂类结合蛋白。在荷叶PPO中共找到2个活性位点,分别是酪氨酸Cu A结合区和酪氨酸Cu B结合区,且都位于酪氨酸结构域内。从荷叶PPO功能结构域可以看出,它们都有N-糖基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豆蔻酰化位点和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但AUS没有酰胺化位点,其中NnAUS1具有独特的细胞粘着序列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2.成功构建pTRV2-PDS重组质粒,将其转化进GV3101农杆菌后注射植株叶片,发现叶片严重失绿,表明VIGS体系在荷叶中建立成功。将荷叶的3个PPO基因分别与pTRV2载体构建重组质粒,注射叶片后发现,3种沉默类型的叶片表面均出现褐色斑点,根系的根毛明显减少,其中NnPPO1沉默组和NnAUS2沉默根系几乎没有根毛。q PCR结果显示,沉默组的PPO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沉默效果较好。3.荷叶中NnPPO1沉默组中除SOD外,其他3个氧化指标都低于对照组,说明沉默了NnPPO1基因后,荷叶抗氧化能力整体上有下降趋势。NnAUS1沉默组中SOD和CAT低于对照组,而POD和MDA高于对照组,表明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升高,细胞膜受到损伤。NnAUS2沉默组酶活指标均明显升高,MDA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沉默NnAUS2基因后荷叶中活性氧含量升高,生理活动异常。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沉默PPO基因后,荷叶中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含量都升高,这与保护酶活性升高相对应。4.通过扫描电镜发现,与对照组叶片正面相比,NnPPO1沉默组和NnAUS1沉默组的空气囊变得扁平,而NnAUS2沉默组有部分空气囊塌陷,形成局部斑块。沉默组叶片背面的乳突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减少,体积明显变小,其中NnPPO1沉默组甚至有部分细胞上没有乳突结构。说明PPO被沉默后,荷叶的正反面都发生了变化,自清洁能力和漂浮能力都受到影响。

张学敏[3](2021)在《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苹果因其营养丰富、清爽可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但苹果的货架期却因苹果腐烂病菌的侵染而缩短,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苹果行业的发展。生物防腐因其安全无毒、高效等特点,成为苹果采后腐烂病防治的新研究热点。香兰素为植物源提取物,具有天然、安全的特点。本研究以香兰素为对象,通过测定其对苹果常见腐烂病菌的抑菌谱,探究其是否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并筛选出香兰素对其具有显着抑制效果的菌株。以该菌株为靶标病原菌,一方面,探究香兰素对该病原菌的抑菌机理;另一方面,探究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苹果本身品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香兰素能否诱导苹果机体产生抗病性,抵御病原菌的入侵。研究结果可为香兰素能否用于苹果采后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开发一种环境友好、高效无毒的新型生物防腐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香兰素对大多数腐烂病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具有广谱抑菌效果。其中,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显着,因此以链格孢菌作为靶标病原菌,进行后续相关实验。2、探究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的抑菌机理。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香兰素显着抑制链格孢菌的生长速率、生长量及孢子的萌发,并确定10.0mg/m L为最适香兰素抑菌浓度,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香兰素处理能够增大病原菌细胞膜透性,促进病原菌脂质过氧化,通过抑制其己糖激酶、果糖-6-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提高其葡萄糖含量,并降低其丙酮酸含量,影响病原菌糖酵解途径正常运行。3、探究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苹果本身品质的影响,以及能否诱导机体产生抗病性。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表明,以链格孢菌、青霉菌作为病原菌,经香兰素处理的苹果,其防治效果为70%左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香兰素对苹果本身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香兰素处理的苹果,其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改善了苹果的品质。诱导抗性实验结果表明,香兰素提高了苹果总酚、类黄酮和水杨酸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通过激活苯丙烷和水杨酸代谢途径诱导苹果产生抗病性。综上,香兰素可作为安全无毒的诱导剂和保鲜剂,既可以抑制相关腐烂病菌的生长,还可以提高苹果果实抵抗病原菌入侵的能力,并改善果实品质,对苹果采后腐烂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该研究结果为苹果采后腐烂病防治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向。

方双杰[4](2021)在《光皮木瓜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抑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皮木瓜属于蔷薇科木瓜属植物,在我国广泛种植,其果实中多酚含量丰富,药食兼用。研究光皮木瓜中多酚的提取及生物活性,对于促进光皮木瓜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光皮木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解辅助超声提取其中的多酚,并用大孔树脂进行纯化,在此基础上,对光皮木瓜多酚的抗氧化、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皮木瓜多酚提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55 min,乙醇浓度59%,酶解液料比28:1,酶添加量20μL/g(果胶酶/光皮木瓜粉),酶解p H 3.4,酶解温度65℃,超声液料比30:1,乙醇浓度60%,超声时间40 min,超声温度55℃。在此条件下光皮木瓜多酚得率为62.07 mg/g。2、AB-8型树脂纯化光皮木瓜多酚效果最好,最佳吸附条件为:多酚浓度3.0mg/m L、样品溶液p H 3、上样流速1.0 m L/min、上样量70 m L;最佳洗脱条件为:洗脱液乙醇浓度50%、洗脱流速1.0 m L/min、洗脱体积120 m L。在此条件下,光皮木瓜多酚的纯度由28.86%提升至69.11%,提高了1.39倍。3、光皮木瓜多酚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总还原力存在量效关系。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Vc>纯化后光皮木瓜多酚>未纯化多酚,IC50值分别为4.79、5.01、29.51μg/m L;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顺序为:纯化后光皮木瓜多酚>Vc>未纯化多酚,IC50值分别为8.51、9.55、125.89μg/m L;纯化后光皮木瓜多酚的总还原力大于未纯化的多酚,但小于Vc。4、光皮木瓜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而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较差,在本实验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78、0.78、6.25 mg/m L。经过光皮木瓜多酚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完整性严重破坏,细胞外核酸、胞外蛋白、β-半乳糖苷酶含量明显增加,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也显着升高,细胞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细菌的裂解死亡。

李颖[5](2021)在《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品质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及肉制品富含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但在肉制品加工贮藏过程中,脂肪及蛋白质易发生氧化,导致其颜色、嫩度、风味等品质下降,因此,有效抑制脂肪和蛋白质氧化成为当前肉品科学及肉类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常用于肉制品加工中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长期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而天然植物源抗氧化剂具有安全性高、抗氧化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天然抗氧化剂替代合成抗氧化剂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石榴皮提取物(Pomegranate Peel Extract,PPE)含有大量的多酚、黄酮类活性物质,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和多种生理功效。焦磷酸钠(Sodium Pyrophosphate,SPP)是肉制品加工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食品改良剂,同时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的作用。目前关于PPE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研究报道非常有限,关于SPP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和植物多酚(自由基清除剂)共同作用的研究较少,PPE与SPP复配对肉品氧化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及内在机理也尚未明晰。因此,本文分别在实际肉品体系和蛋白模拟氧化体系中探究石榴皮提取物及焦磷酸钠对冷藏过程中肉制品氧化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两种不同提取方法(醇提、水提)所得石榴皮提取物(PPE A、PPE B)抗氧化性能强弱。结果表明:PPE A抗氧化能力优于PPEB,表现为:各浓度下PPEA的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PPEB,PPEA总黄酮含量约为PPEB的3倍,PPEA的ABTS+·、·DPPH清除能力和Fe2+的螯合能力均高于PPE B。此外,两种石榴皮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都具有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2)选择抗氧化能力较强的PPE(PPE A),并在三个代表性浓度(0.01%、0.05%、0.10%)下,探究了石榴皮提取物的添加对肉制品品质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PE对猪肉饼的pH值、蒸煮损失率无显着影响。PPE能有效抑制猪肉饼冷藏过程中的脂肪氧化和蛋白氧化,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BHA组,且石榴皮提取物质量分数越高抑制效果越好。(3)选择最佳PPE浓度(0.05%),探究了 PPE与SPP、异抗坏血酸钠(D-Isoascorbic Acid Na Salt,D-VcNa)复配添加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PP可以提高猪肉饼的pH,降低猪肉饼的蒸煮损失,改善肉饼的质构特性,且效果优于PPE、BHA。冷藏过程中肉饼不断发生脂肪和蛋白氧化,其中SPP对脂肪氧化的抑制效果与BHA相近,但对蛋白氧化无显着抑制效果;PPE可以明显抑制猪肉饼的脂肪氧化和蛋白羰基的生成,且在冷藏前期可以抑制巯基向二硫键的转化。整体上PPE+SPP和PPE+SPP+D-VcNa组在改善肉饼品质及氧化稳定性方面综合效果最好。(4)在蛋白模拟体系中,研究了安石榴苷(Punicalagin,P)、焦磷酸钠及其组合的添加对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氧化稳定性和凝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和SPP添加均能有效抑制氧化诱导的蛋白羰基含量上升及自由氨基含量下降,且P+SPP组合添加效果最佳。添加P促进了氧化诱导的蛋白结构展开、显着抑制了氧化诱导的蛋白粒径增大,明显改善其蒸煮损失增大和质构恶化。SPP添加同样促进了氧化诱导的蛋白结构展开、抑制了氧化诱导的蛋白粒径增大、提高氧化MP的溶解度,显着改变了热诱导凝胶过程中MP的流变学行为,并降低其蒸煮损失约54.37%,但明显降低了凝胶强度等质构指标。P+SPP组对MP凝胶性能的影响整体与SPP单独添加类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石榴皮提取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肉制品中,可以有效抑制冷藏期间肉制品脂肪氧化和蛋白羰基含量的生成,改善肉制品品质,并且PPE+SPP组合在改善肉饼品质及氧化稳定性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文秋,杨瑞瑞,金晓露[6](2020)在《植物多酚对畜禽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肠道疾病造成畜牧业的巨大经济损失,畜禽肠道健康对于畜禽养殖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式一直将抗生素应用于畜禽肠道疾病防治中,极易造成抗生素滥用,也极大地限制了现代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抗生素替代是产业需求,而植物多酚作为无毒副作用、无药残的抗生素替代物之一,在畜禽生产及畜禽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从植物多酚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对畜禽肠道的保护功效,以及对畜禽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机制三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李婷婷[7](2020)在《莲藕PPO与GLK1、NADH的表达分析及互作结构域确定》文中指出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为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藕莲膨出肥大的根状茎,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药食同源性食品。由于它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人们对其加工品及鲜食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但是,莲藕在加工、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普遍存在失水萎蔫、褐变等问题,导致商品性下降,鲜食货架期短,严重影响了莲藕鲜食和加工产品的出口创汇。由前人探索发现,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导致莲藕发生酶促褐变的关键酶之一。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并分析了所有PPO基因家族成员,并通过试剂盒以及q RT-PCR方法分别检测PPO和其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生长时间、不同诱导因子下的活性与响应。在实验室前期的基础上,通过q RT-PCR以及酵母双杂交方法对PPO1与其互作基因GLK1、NADH的表达和互作位点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 根据莲藕PPO家族序列的结构域,在莲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搜索,再通过Pfam网站验证得到4个基因家族成员:PPO1、PPO4、AS-1与AS-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跨膜区、信号肽、基因结构、保守基序、二级与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发现,PPO1与PPO4在基因、蛋白序列和结构上更为相似,同样,AS-1与AS-2在基因、蛋白序列和结构上也非常相似。2. 取不同试验材料,利用试剂盒以及q RT-PCR方法分别检测PPO和其家族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诱导因子、不同生长时间下的活性与响应。结果表明,PPO家族基因在莲藕中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PPO1与PPO4在幼芽中表达量较高,AS-1于根中高量表达,AS-2则在叶中表达量较高。PPO家族基因的表达与PPO的活性密切相关,PPO1、PPO4、AS-1基因的表达量和PPO的活性在不同诱导处理下均不同程度的升高,而AS-2无明显变化。PPO家族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异性,PPO1、PPO4与AS-1的表达量在莲藕生长至第30 d左右开始快速上升,而AS-2无明显变化。3. 采用不同诱导处理的莲藕叶片和茎作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绿素含量以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并且通过q RT-PCR方法分别检测PPO1与其互作基因GLK1、NADH在莲藕不同组织和不同诱导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酵母提取物、Ag+、抗坏血酸以及L-半胱氨酸4种不同处理均会引起莲藕不同程度的自由基堆积,激发莲藕程度不一的非生物胁迫响应;均使PPO1和GLK1的表达量升高,而NADH无明显变化。GLK1在酵母提取物和抗坏血酸处理下表达量显着升高,而叶绿素含量却有所下降。GLK1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水培莲藕茎中的表达量较高,而NADH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4. 在实验室前期基础上,根据PPO1与GLK1的结构域以及特异性结合位点进行氨基酸序列截短,分别构建截短诱饵载体和猎物载体,共转入Y2H Gold酵母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PO1的Cu A、Cu B催化活性中心区域与GLK1包含GCT-box结构域的后半段为该两者的互作位点。

张璐[8](2020)在《马铃薯块茎褐变过程中PPO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我国重要的粮蔬饲兼用型作物,该作物对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而且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发展潜力极大。一直以来,酶促褐变是马铃薯鲜切加工常见的问题,而引起马铃薯褐变的因素之一就是多酚氧化酶(PPO,polyphenol oxidase)。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离子的氧化还原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果蔬酶促褐变的重要测量指标。本研究通过对青海省地区栽培的16种马铃薯的PPO活性比较,比较出品种间的PPO酶活差异,以期选择出优良的抗褐变马铃薯品种。1.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马铃薯块茎贮藏期期间的PPO活性进行测定,以及马铃薯在生长期间的PPO活性测定。分析并比较了PPO活性在不同品种不同时间段之间变化趋势,结果发现:PPO活性在贮藏期的变化规律没有一致趋势。因品种存在差异,其中,青11-2-3活性最小,青薯11号平均活性最大;在生长期,因PPO活性变化趋势可分为高-低-高-低、高-低-高、一直上升三类。2.用色差仪检测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切片随时间变化的亮度值L*,发现亮度值L*随时间变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亮度值L*变化率最高的品种是陇薯6号和青薯9号,最低的是11-19-4,并发现PPO活性与亮度值L*没有直接关系。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q PCR)检测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在不同生长期POT32基因的表达量,以此分析品种间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结果显示,POT32在品种间达到显着性差异,与生长期的PPO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在16个品种中,陇薯7号、下寨65、青11-2-3、D0602-10、Q072625、L0227-18、青2-4等7个品种的PPO活性与基因表达量呈显着相关性,11-19-4与青3-2的PPO活性与基因表达量没有明显相关性。

董瑞雪[9](2019)在《LX11对SH-SY5Y神经元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背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在我国脑卒中总体的患病人数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约占78%,目前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可以使缺血脑组织区的血流供应恢复,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临床获益的同时,缺血区再灌注的血流也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即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罗布麻宁(apocynin)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多酚化合物,即甲氧基-邻苯二酚,它是一种特异性的NADPH氧化酶抑制剂,LX11是以罗布麻宁为先导化合物衍生合成的一种新型植物多酚化合物。目的:本研究拟采用体外培养的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神经元),建立、筛选成功的氧糖剥夺-复供(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supply,OGD/R)损伤的细胞模型,来模拟体内I/R损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LX11对损伤模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为下一步在体内、体外层面研究LX11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提供可靠的实验基础。方法:将待复苏的SH-SY5Y神经元复苏、传代,用2,2-偶氮二(2-甲基丙基咪)二盐酸盐(AAPH)的无糖DMEM溶液建立成功的氧糖剥夺模型;通过CCK-8法检测LX11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的浓度-效应关系、时间-效应关系,从而确定该药物对损伤模型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较为适宜的浓度和作用时间;采用TUNEL法检测较适宜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下LX11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1.成功地对SH-SY5Y神经元进行复苏、传代、冻存,成功筛选浓度为40 mmol的AAPH溶液作用3h作为SH-SY5Y神经元氧糖剥夺/复供模型的造模条件。2.LX11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较为适宜的浓度为200μmol,发挥保护作用较为适宜的作用时间为48小时。3.浓度为200μmol的LX11作用于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48小时可显着地减少神经元凋亡。结论:LX11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后的SH-SY5Y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尤涛[10](2019)在《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已超过恶性肿瘤并成为首要的致死原因,而血栓的形成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进展恶化的核心环节。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通过表面受体与内皮下基质相互作用,启动活化信号。活化的血小板释放胞浆颗粒内容物,募集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其他血液细胞,促进凝血通路活化。血小板表面活化的整合素αIIbβ3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结合,介导血小板之间的紧密连接、血小板内部信号转导和骨架重排,最终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引起组织、器官缺血,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重疾病发生。血小板的促凝作用也参与了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促成脑栓塞、肺栓塞、肿瘤相关静脉血栓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对血小板活化机制的研究深入,人们对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和控制血栓中的重要地位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现有的抗血小板药物虽有助于减少血栓事件,但存在出血风险增加、疗效个体差异大等缺陷。目前,寻找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仍然是心血管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要研究方向。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 disulfide isomerase,PDI)在血小板中表达,当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至细胞膜表面并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发挥还原酶作用催化整合素αIIbβ3中二硫键开放和构象活化,从而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同时也能介导凝血因子活化、释放和凝血通路激活。鉴于细胞外PDI在血栓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抑制PDI有望提供一种全新的抗血栓治疗策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富含天然植物多酚的饮食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酚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但其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具体分子及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多酚被发现是天然PDI抑制剂的重要来源。为了在植物多酚中进一步探索潜在的抗血小板药物,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的膳食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分子库,通过分子对接模拟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分析结果显示单宁酸(Tannic acid,TA)与PDI分子的结合潜能最高。TA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活化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我们在本研究中明确了TA对PDI活性和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研究了TA对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和机制。目的:基于分子对接筛选,从植物多酚中寻找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天然化合物。研究方法:1.筛选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植物多酚及TA对PDI活性的影响。(1)分子对接筛选与模拟:为了从植物多酚中寻找一种具有抑制PDI活性的抗血小板抗血栓化合物,我们首先选择与心血管保护相关或日常膳食中含量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构建化合物库,从有机小分子生物活性数据(Pub Chem)获得各个分子的二维结构,从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获得氧化、还原状态的人PDI分子结构(氧化状态:4EL1、还原状态:4EKZ),并通过高通量网络分子对接平台systems Dock(http://systemsdock.unit.oist.jp/iddp/home/index)分析植物多酚与PDI分子的结合能力,通过对结合分值的排序筛选出与PDI结合最强的分子(TA),并分析PDI分子和TA的结合部位。在获得结合部位后,我们进一步运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结合的模式进行详细分析,探索两者结合的空间构象、氨基酸残基和分子间距离。(2)TA与PDI分子在体外的结合:我们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固液相芯片,采用Biacore T200系统实时分析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的结合能力和模式。(3)PDI还原酶活性:我们在体外分别用TA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溶剂)与重组人PDI共孵育,再检测PDI对荧光底物双曙红-氧化型谷胱甘肽(Di-eosin-glutathione disulfide,Di-E-GSSG)的还原能力,用酶标仪检测二硫键切割后增加的曙红荧光强度,反映PDI还原酶活性。同时采用胰岛素还原试剂盒检测PDI活性。2.研究TA对血小板表面PDI功能的影响。(1)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血小板活化释放的细胞外PDI将细胞膜表面底物蛋白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形成的自由巯基可用N-(3-马来酰亚胺丙酰基)生物胞素(3-(N-Maleimidopropionyl)-biocytin,MPB)标记检测。我们将用MPB标记TA或NS处理的人血小板,使用凝血酶(Thrombin)刺激血小板活化,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中和剩余的MPB,用荧光素交联的链霉亲和素免疫印迹检测血小板膜表面自由巯基水平的变化。(2)PDI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PDI通过与整合素αIIbβ3结合停留在细胞膜表面并发挥调控作用。我们将利用Alexa Fluor-488荧光素交联的重组PDI与人血小板在离体环境中共同孵育,使用TA或NS预处理,加入锰离子(8m M)促进整合素αIIbβ3转变为活化构象,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的荧光强度,分析结合在血小板表面的PDI水平。3.研究TA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1)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予TA或NS预处理,加入血小板刺激剂胶原(Collagen)或thrombin,磁力搅拌5分钟(Minutes,min),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仪测定透光度,记录聚集曲线,分析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2)整合素αIIbβ3活化:PDI通过催化αIIbβ3转变为开放构象介导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我们用TA或NS预处理人或小鼠血小板,thrombin或胶原相关肽(Collagen-related peptide,CRP)刺激血小板活化,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荧光交联的可溶性人fibrinogen、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交联的小鼠活化整合素αIIbβ3抗体(JON/A)标记血小板表面活化状态的整合素αIIbβ3,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程度。(3)血小板α颗粒释放:分离人血小板,体外用TA或NS预处理10 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以明确TA对血小板α颗粒释放的影响。(4)TA对血小板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的影响: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DCFDA孵育血小板,用CRP刺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F荧光强度,反映血小板内ROS水平。(5)血小板粘附:采用Bio Flux200?流动室系统,用,人全血用TA或NS处理、钙黄绿素-AM(Calcein-AM)标记,灌流通过I型collagen包被的通道,荧光显微镜记录分析粘附的血小板量。(6)血小板铺展:高亲和力的整合素αIIbβ3与配体fibrinogen结合激活血小板内下游信号,引起血小板完全活化和骨架变构。用TA或NS预处理分离的人血小板,观察其在fibrinogen包被表面的铺展面积,反映整合素“外向内”早期信号。(7)血块收缩:用TA或NS预处理人血小板,加入thrombin诱导血块形成,持续观察血块面积情况,比较血块收缩程度,反映TA对血小板“外向内”信号的影响。4.研究TA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1)激光诱导提睾肌小动脉血栓:给予C57BL/6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 min,麻醉后分离提睾肌小动脉,从颈静脉注入3,3’-二己氧基羰花青碘化物(3,3′-dihexyloxacarbocyanine iodide,DIOC6)荧光染料标记血液细胞。在活体血管成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定位到目标血管,用脉冲激光刺激血管壁,造成局部损伤形成急性动脉血栓,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血栓形成的动态过程,分析血栓总面积、峰值。(2)小鼠剪尾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45 min,麻醉后截去鼠尾末端5 mm,立即将残端放入37℃的NS中,从流血开始计时,记录开始出血至第一次出血停止的时间。(3)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给予小鼠TA(5 mg/kg)或NS腹腔注射,循环30min,麻醉后暴露颈静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以28G注射针尖刺破一侧血管壁,记录出血开始至首次出血停止时间。(4)凝血功能检测: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集静脉血,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5.研究TA对血小板的潜在毒性及类药性。(1)TA对血小板活力的影响:抑制细胞内PDI可能导致内质网应激、ROS上调、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为了探索TA是否可能通过这一途径对血小板产生细胞毒性,我们使用Alamar Blue试剂检测TA或NS预处理后人血小板内线粒体功能的变化,评估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2)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通过FITC交联的膜联蛋白-V(Annexin V)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荧光强度,评价TA对血小板凋亡的影响。(3)TA对血小板数的影响:给予小鼠TA(5 mg/kg·d)或NS腹腔注射7天,采血后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4)TA对缓冲液p H值的影响:使用台式p H计测定不同浓度TA-Tyrode’s buffer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进行比较。(5)TA的类药性分析:使用SWISSADME网站(http://swissadme.ch/index.php)对TA分子结构进行类药性分析。结果:1.TA与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1)TA与PDI相互作用:对42种植物多酚化合物与PDI蛋白的分子对接筛选显示:TA在对接化合物中与不同构象PDI分子的结合分值最高,空间构象显示TA与PDI的结合位置在a或a’结构域的活性位点附近。用Auto Dock Vina软件对TA与PDI分子a’结合位点的进一步分析显示TA与PDI分子a’结构域第400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两个氢键连接,距离分别为1.492埃和2.797埃。(2)TA与PDI蛋白体外结合:Biacore仪器检测结果显示,流动相TA与固定相PDI蛋白分子高亲和力结合。(3)TA抑制PDI的还原酶活性:Di-E-GSSG和胰岛素还原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抑制PDI还原酶活性。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1)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还原酶功能:血小板活化时PDI释放至细胞膜表面,与底物蛋白结合,催化二硫键切割形成自由巯基。通过MPB标记血小板外自由巯基,显示TA与NS相比能明显抑制thrombin刺激诱导的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生成。(2)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释放至细胞外的PDI主要通过结合整合素αIIbβ3停留在血小板表面发挥功能。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能够明显抑制Mn2+作用下重组PDI与开放的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1)TA抑制不同刺激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胶过滤分离的人血小板与TA孵育后,加入不同刺激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剂量依赖性抑制collagen(2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为:34.9μM。TA也能抑制thrombin(0.05 U/m 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3活化:血小板在刺激剂作用下启动细胞内信号,传递至整合素αIIbβ3,引起后者构象改变,在胞外PDI作用下达到最大活化状态。流式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0μM)预处理显着降低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人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在小鼠血小板中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TA(30μM、50μM)对血小板表面整合素αIIbβ3的活化具有抑制作用。(3)TA抑制血小板P-selectin表达: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胞浆α颗粒,释放至血小板表面的P-selectin水平可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流式细胞分析显示:与NS相比,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显着抑制thrombin(0.1 U/m L)或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表面P-selectin表达上调。(4)TA抑制血小板氧化应激:血小板活化过程中,生成的ROS促进血小板活化。流式实验显示:TA(30μM、50μM)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显着抑制CRP(1μg/m L)诱导的血小板ROS水平上调。(5)TA抑制血小板在collagen表面的粘附:血管壁暴露的collagen可激活血流中血小板,使其粘附于内皮受损部位。流体小室实验结果显示,TA与NS相比,显着减少了collagen表面上粘附血小板量。(6)TA抑制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整合素αIIbβ3与fibrinogen结合后向血小板内传递活化信号,引起细胞骨架变化。血小板铺展实验结果显示TA(10μM、30μM、50μM)预处理的血小板在fibrinogen表面的铺展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7)TA抑制血块收缩:整合素αIIbβ3传递的血小板“外向内”信号,在血小板活化终末阶段引起细胞骨架改变和血块收缩。实验结果显示:TA(30μM)与NS相比显着抑制thrombin(1 U/m L)诱导的血凝块收缩。4.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且不延长出血时间。(1)TA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血栓形成:通过Intravital显微镜实时定量分析动脉血栓形成过程,结果显示:与NS相比,TA(5 mg/kg,腹腔注射)抑制小鼠提睾肌小动脉激光损伤诱导的血栓形成。定量分析显示TA组血栓总面积显着低于对照组。(2)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我们测定了小鼠剪尾出血和针刺损伤颈静脉出血时间以评估TA对生理性止血的影响。结果显示TA(5 mg/kg,腹腔注射)组小鼠剪尾出血时间和颈静脉出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延长。(3)TA不影响凝血功能: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PT和APT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1)TA不影响血小板活性:Alamar Blue检测线粒体功能以评估细胞活力。通过酶标仪检测Alamar Blue荧光显示:与NS相比,与不同浓度TA(10μM、30μM、50μM、100μM)共同孵育4小时后,人血小板活力无显着下降。(2)TA不增加血小板凋亡:血小板发生凋亡时表面增加的PS可用Annexin V定量标记。流式细胞实验显示:TA(30μM、50μM、100μM)与NS相比不增加血小板表面Annexin V水平。(3)TA不影响血小板数:小鼠接受注射TA(5 mg/kg·d,腹腔注射)给药7天后,血小板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4)TA不影响缓冲液p H值:使用p H计测定显示10μM、30μM、50μM、100μM的TA-Tyrode’s buffer溶液的p H值与Tyrode’s buffer无显着差异。(5)TA的类药性分析:SWISSADME平台预测显示,TA的生物有效性评分为0.17,Lipinski评分为3。结论:1.植物多酚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分子对接的结合位点为a’结构域的第400位半胱氨酸。2.TA抑制PDI活性和PDI与整合素αIIbβ3的结合。3.TA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4.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且不延长出血时间,有望成为安全的抗血栓药物。

二、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六堡茶渥堆过程中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的筛选及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菌种分离、纯化及活化
        1.2.2 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的初筛
        1.2.3 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的复筛
        1.2.4. 1 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
        1.2.4. 2 DNA提取
        1.2.4.3 PCR扩增
        1.2.4. 4 微生物鉴定
        1.2.5 菌株多酚氧化酶初步纯化
        1.2.5. 1 试验方法
        1.2.5. 2 蛋白质含量测定
        1.2.5. 3 多酚氧化酶初步纯化
        1.2.5. 4 SDS-PAGE与Native-PAGE确定菌株PPO种类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多酚氧化酶初筛
    2.2 产多酚氧化酶菌株复筛
    2.3 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
    2.4 确定蛋白酶盐析浓度
    2.5 酶液的SDS-PAGE以及Native-PAGE分析
3 结论

(2)病毒诱导PPO基因沉默在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荷叶概述
    1.2 VIGS研究进展
        1.2.1 VIGS载体分类
        1.2.2 VIGS技术原理
        1.2.3 VIGS技术特点
        1.2.4 VIGS技术应用
    1.3 PPO研究进展
        1.3.1 PPO分类
        1.3.2 PPO氧化机制
        1.3.3 PPO生理功能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内容
        1.6.1 PP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6.2 构建荷叶VIGS体系
        1.6.3 沉默荷叶PPO基因
        1.6.4 沉默植株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 PP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本性质
        2.3.2 磷酸化位点
        2.3.3 跨膜区
        2.3.4 信号肽
        2.3.5 功能结构域
        2.3.6 二级结构
        2.3.7 三维结构
        2.3.8 多序列比对
    2.4 讨论
第三章 构建荷叶VIGS体系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种及载体
        3.1.3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植株培养
        3.2.2 总RNA提取
        3.2.3 cDNA合成
        3.2.4 引物设计
        3.2.5 目的片段扩增
        3.2.6 PCR产物检测和纯化
        3.2.7 提质粒
        3.2.8 pTRV2 载体的双酶切反应
        3.2.9 目的片段与pTRV2 载体重组
        3.2.10 连接产物转化及注射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重组质粒检测
        3.3.2 侵染植株鉴定
    3.4 讨论
第四章 沉默荷叶PPO基因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植株培养
        4.2.2 总RNA提取
        4.2.3 cDNA合成
        4.2.4 引物设计
        4.2.5 目的片段扩增
        4.2.6 PCR产物检测和纯化
        4.2.7 提质粒
        4.2.8 pTRV2 载体的双酶切反应
        4.2.9 目的片段与pTRV2 载体重组
        4.2.10 连接产物转化及注射
        4.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重组质粒检测
        4.3.2 侵染植株鉴定
    4.4 讨论
第五章 沉默植株的生理变化
    5.1 试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2 试验方法
        5.2.1 SOD活性测定
        5.2.2 POD活性测定
        5.2.3 CAT活性测定
        5.2.4 MDA含量测定
        5.2.5 组织化学染色
        5.2.6 电镜扫描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氧化损伤
        5.3.2 组织化学染色
        5.3.3 叶片表面结构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概述
    0.2 水果采后真菌病害
        0.2.1 黑斑病
        0.2.2 青霉病
        0.2.3 灰霉菌
    0.3 水果保鲜及采后病害综合管理措施
        0.3.1 农业防控
        0.3.2 化学防治
        0.3.3 物理保鲜
        0.3.4 生物防腐
    0.4 植物多酚
        0.4.1 作用机理
        0.4.2 香兰素
    0.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0.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1章 香兰素对病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试剂
        1.2.3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香兰素对多种病原菌抑菌谱的绘制
        1.3.2 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3.3 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理的影响
    1.4 数据处理
    1.5 实验结果
        1.5.1 香兰素对多种病原菌抑菌谱的绘制
        1.5.2 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长的影响
        1.5.3 香兰素对链格孢菌生理的影响
    1.6 结论与讨论
第2章 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效果及机制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果实预处理
        2.3.2 病原菌菌液与香兰素溶液的配制
        2.3.3 果实生防实验
        2.3.4 果实理化性质测定
        2.3.5 对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
        2.3.6 对水杨酸含量的影响
        2.3.7 对病程相关蛋白PRs的影响
    2.4 实验结果
        2.4.1 果实生防实验
        2.4.2 果实理化性质测定
        2.4.3 对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
        2.4.4 对水杨酸含量的影响
        2.4.5 对病程相关蛋白PRs的影响
    2.5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4)光皮木瓜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抑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光皮木瓜的主要功能成分
        1.1.1 多酚类化合物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多糖类化合物
        1.1.4 有机酸类化合物
        1.1.5 光皮木瓜中的其他成分
    1.2 光皮木瓜的加工利用
    1.3 多酚提取
        1.3.1 溶剂提取法
        1.3.2 回流提取法
        1.3.3 微波辅助提取法
        1.3.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3.5 超声辅助提取法
        1.3.6 酶辅助提取法
    1.4 多酚纯化的方法
        1.4.1 树脂吸附纯化法
        1.4.2 固相萃取法
        1.4.3 金属离子沉淀纯化法
        1.4.4 膜技术纯化法
        1.4.5 其他方法
    1.5 多酚的生物活性
        1.5.1 抗氧化活性
        1.5.2 抑菌活性
        1.5.3 抗肿瘤活性
        1.5.4 其他活性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多酚含量的测定
        2.2.2 光皮木瓜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2.2.3 光皮木瓜多酚的纯化工艺研究
        2.2.4 光皮木瓜多酚的抗氧化特性研究
        2.2.5 光皮木瓜多酚的抑菌特性研究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皮木瓜中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3.1.1 单因素试验
        3.1.2 Plakett-Burman试验结果及分析
        3.1.3 Box-Behnken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光皮木瓜多酚的纯化工艺研究
        3.2.1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
        3.2.2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与洗脱试验
    3.3 光皮木瓜多酚的抗氧化特性研究
        3.3.1 光皮木瓜多酚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3.2 光皮木瓜多酚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3.3 光皮木瓜多酚的总还原力
    3.4 光皮木瓜多酚的抑菌特性研究
        3.4.1 光皮木瓜多酚的抑菌效果
        3.4.2 光皮木瓜多酚抑菌机理
4 讨论
    4.1 关于对光皮木瓜中多酚的提取
    4.2 关于光皮木瓜多酚的纯化
    4.3 关于光皮木瓜多酚的抗氧化特性
    4.4 关于光皮木瓜多酚的抑菌特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品质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石榴皮提取物概述
        1.1.1 石榴皮提取物
        1.1.2 安石榴苷
        1.1.3 石榴皮的生物活性
    1.2 脂肪氧化、蛋白氧化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2.1 脂肪氧化反应机理
        1.2.2 脂肪氧化对肉制品的影响
        1.2.3 蛋白氧化反应机理
        1.2.4 蛋白氧化对肉制品的影响
    1.3 植物多酚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3.1 植物多酚的种类
        1.3.2 植物多酚的抗氧化机理
        1.3.3 植物多酚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1.4 焦磷酸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石榴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能比较与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石榴皮提取物的提取方法
        2.3.2 总酚含量的测定
        2.3.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4 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2.3.5 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6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石榴皮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分析
        2.4.2 石榴皮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比较
        2.4.3 石榴皮提取物自由基清除能力比较
        2.4.4 石榴皮提取物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石榴皮提取物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料肉预处理及基本指标的测定
        3.3.2 猪肉饼的制作
        3.3.3 猪肉饼pH值、蒸煮损失率测定
        3.3.4 猪肉饼的色差分析
        3.3.5 猪肉饼脂肪氧化情况测定
        3.3.6 猪肉饼蛋白氧化情况测定
        3.3.7 肌原纤维蛋白的SDS-PAGE
        3.3.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pH值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3.4.2 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色差的影响
        3.4.3 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脂肪氧化的影响
        3.4.4 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蛋白氧化的影响
        3.4.5 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蛋白交联聚集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石榴皮提取物与焦磷酸钠复配对猪肉饼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猪肉饼的制作
        4.3.2 猪肉饼pH值、蒸煮损失率测定
        4.3.3 猪肉饼的色差分析
        4.3.4 猪肉饼的质构分析
        4.3.5 猪肉饼脂肪氧化情况测定
        4.3.6 猪肉饼蛋白氧化情况测定
        4.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pH的影响
        4.4.2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蒸煮损失的影响
        4.4.3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色差的影响
        4.4.4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质构特性的影响
        4.4.5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脂肪氧化的影响
        4.4.6 不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猪肉饼蛋白氧化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安石榴苷与焦磷酸钠对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稳定性及凝胶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及氧化处理
        5.3.2 肌原纤维蛋白的化学和结构变化分析
        5.3.3 蛋白溶解度测定
        5.3.4 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学行为表征
        5.3.5 肌原纤维蛋白的热诱导凝胶性能测定
        5.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氨基酸侧链修饰程度的影响
        5.4.2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构象的影响
        5.4.3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影响
        5.4.4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流变学性能的影响
        5.4.5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性能的影响
        5.4.6 不同处理对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石榴皮提取物A产品检验报告单
附录B 石榴皮提取物B产品检验报告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植物多酚对畜禽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多酚及其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1 植物多酚定义及其分类
    1.2 植物多酚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2 植物多酚在保护畜禽肠道健康领域的应用
    2.1 猪
    2.2 家禽
    2.3 反刍动物
3 植物多酚对畜禽肠道的保护功效
    3.1 肠道屏障调节
    3.2 肠道微生态调节
    3.3 肠道免疫调节
    3.4 肠道消化吸收调节
4 植物多酚对畜禽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机制
    4.1 肠道细胞信号通路调节作用
    4.2 菌群调节作用
    4.3 抗炎作用
    4.4 抗氧化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7)莲藕PPO与GLK1、NADH的表达分析及互作结构域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莲藕概述
    1.2 植物多酚氧化酶
        1.2.1 PPO基因大小及结构特征
        1.2.2 PPO的多基因家族性及其表达
        1.2.3 PPO的生理功能与生化特性
    1.3 GLK1转录因子概述
    1.4 NADH脱氢酶概述
    1.5 酵母双杂交系统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莲藕PPO基因家族的鉴定与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试剂及试剂盒
        2.1.3 引物合成
        2.1.4 试剂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莲藕PPO基因家族成员的确定
        2.2.2 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3 诱导处理液浓度的确定
        2.2.4 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5 家族成员基因的表达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莲藕PPO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理化性质分析
        2.3.2 莲藕PPO家族成员蛋白跨膜区及信号肽的预测分析
        2.3.3 莲藕PPO家族基因结构与蛋白保守基序的预测分析
        2.3.4 莲藕PPO家族蛋白二级与三级结构预测分析
        2.3.5 诱导处理液浓度的确定
        2.3.6 多酚氧化酶活性分析
        2.3.7 PPO基因的表达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莲藕PPO1 与其互作基因GLK1、NADH的表达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
        3.1.2 试剂及试剂盒
        3.1.3 引物合成
        3.1.4 试剂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2.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测定
        3.2.3 GLK1、NADH的表达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叶绿素含量的分析
        3.3.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含量的分析
        3.3.3 PPO1与其互做基因GLK1、NADH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莲藕PPO1与GLK1互作结构域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
        4.1.2 试剂及试剂盒
        4.1.3 菌株及质粒
        4.1.4 引物合成与测序
        4.1.5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莲藕JD-PPO1互作结构域的确定
        4.2.2 莲藕GLK1互作结构域的确定
    4.3 结果分析
        4.3.1 JD-PPO1的结构域分析与截短设计
        4.3.2 GLK1的结构域分析与截短设计
        4.3.3 JD-PPO1与GLK1 的截短互作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实验附表
附录B 试剂及常用培养基配方
附录C 核酸序列
致谢
作者简介

(8)马铃薯块茎褐变过程中PPO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果蔬行业发展现状
    1.2 马铃薯概述
        1.2.1 马铃薯的营养价值
        1.2.2 马铃薯的经济价值
        1.2.3 马铃薯的应用价值
    1.3 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1.4 马铃薯加工产业中的褐变
        1.4.1 褐变对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影响
        1.4.2 褐变抑制剂在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应用
    1.5 果蔬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
        1.5.1 与果蔬褐变相关酶的研究
        1.5.1.1 多酚氧化酶(PPO)
        1.5.1.2 过氧化物酶(POD)
        1.5.1.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以及其他酶
        1.5.2 果蔬酶促褐变的底物酚类物质
        1.5.3 活性氧
    1.6 马铃薯与多酚氧化酶
        1.6.1 马铃薯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1.6.2 多酚氧化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PPO活性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的获取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马铃薯贮藏期PPO活性比较分析
        2.3.2 生长期马铃薯不同品种PPO活性的变化
        2.3.3 马铃薯PPO活性在贮藏期与生长期的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马铃薯块茎褐变程度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马铃薯切片褐变程度的比较分析
        3.3.2 马铃薯切片褐变程度与PPO活性的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PPO基因在块茎中的表达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材料与处理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RNA的提取
        4.3.2 cDNA的反转录
        4.3.3 cDNA的检测
        4.3.4 马铃薯PPO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RNA的提取
        4.4.2 马铃薯PPO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4.4.3 POT32在马铃薯块茎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4.4.4 PPO活性与POT32 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LX11对SH-SY5Y神经元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4 试剂的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氧糖剥夺/复供模型条件的筛选
        2.2.3 CCK8 实验
        2.2.4 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元凋亡实验
    2.3 统计学分析
3.实验结果
    3.1 氧糖剥夺/复供模型条件的筛选
    3.2 LX11 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的浓度-效应关系
    3.3 LX11 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SH-SY5Y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的时间-效应关系
    3.4 LX11 对氧糖剥夺/复供损伤后的SH-SY5Y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植物多酚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血栓与心血管疾病
    2.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机制
    3.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进展
        3.1 概述
        3.2 临床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3.3 处于研究阶段的抗血小板药物
    4.PDI与血栓形成
        4.1 PDI
        4.2 PDI在血栓和炎症中的作用
        4.3 PDI抑制剂与抗血栓治疗
    5.植物多酚与心血管疾病
    6.药物筛选的基本方法和进展
    7.研究设想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小鼠
        1.2 人体血液样本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试剂配制
        1.5 手术器械及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分子模拟
        2.2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
        2.3 PDI还原酶活性测定
        2.4 胶过滤分离人血小板
        2.5 血小板表面蛋白巯基标记
        2.6 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
        2.7 血小板聚集实验
        2.8 小鼠洗涤全血
        2.9 流式细胞术
        2.10 血小板粘附实验
        2.11 血小板铺展实验
        2.12 血块收缩
        2.13 小鼠动脉血栓模型
        2.14 小鼠剪尾出血时间
        2.15 小鼠颈静脉出血时间
        2.16 凝血功能检测
        2.17 血小板活力测定(Alamar Blue法)
        2.18 化合物类药性分析
        2.19 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
    1.TA与 PDI结合并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1.1 TA与PDI分子对接
        1.2 TA与PDI分子高亲和力结合
        1.3 TA抑制PDI还原酶活性
    2.TA抑制血小板表面PDI功能
        2.1 TA抑制血小板表面自由巯基形成
        2.2 TA抑制PDI与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的结合
    3.TA抑制血小板活化
        3.1 TA抑制血小板聚集
        3.2 TA抑制血小板整合素αIIbβ_3活化
        3.3 TA抑制血小板α颗粒释放
        3.4 TA抑制血小板ROS生成
        3.5 TA抑制血小板粘附
        3.6 TA抑制血小板铺展
        3.7 TA抑制血块收缩
    4.TA抑制动脉血栓形成
        4.1 TA抑制小鼠动脉血栓形成
        4.2 TA不延长小鼠出血时间
        4.3 TA不影响凝血功能
    5.TA对血小板无毒性作用
        5.1 TA不影响血小板的活力
        5.2 TA不诱导血小板凋亡
        5.3 TA不影响血小板数
        5.4 TA不影响缓冲液的pH值
        5.5 TA的类药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家族与抗血栓治疗新靶点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国际/内会议及摘要
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基金项目
致谢

四、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堡茶渥堆过程中产多酚氧化酶菌株的筛选及多酚氧化酶的分离纯化[J]. 王洁,何瑜琳,滕建文,夏宁,韦保耀,黄丽. 食品工业科技, 2022(05)
  • [2]病毒诱导PPO基因沉默在莲中的应用[D]. 程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香兰素对苹果腐烂病的防治机制研究[D]. 张学敏. 辽宁大学, 2021(12)
  • [4]光皮木瓜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抑菌特性研究[D]. 方双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石榴皮提取物对猪肉饼品质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D]. 李颖.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6]植物多酚对畜禽肠道健康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 文秋,杨瑞瑞,金晓露.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0(09)
  • [7]莲藕PPO与GLK1、NADH的表达分析及互作结构域确定[D]. 李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8]马铃薯块茎褐变过程中PPO活性分析[D]. 张璐. 青海大学, 2020(02)
  • [9]LX11对SH-SY5Y神经元氧糖剥夺/复供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D]. 董瑞雪. 河南大学, 2019(01)
  • [10]植物多酚单宁酸抑制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和抗血小板抗血栓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尤涛.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植物多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