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大殿改县时

吐鲁番大殿改县时

一、吐鲁番厅改县的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张蓉[1](2021)在《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化厅是清朝实施特殊族群管理与民族政策的典型场域,其基层社会组织结构相当复杂,由此导致社会纠纷处理领域的“地方性”特色格外突出。经由循化厅衙门处理的案件可概分为“细故”与“重案”。历史上,该区域社会内形成了各类社会纠纷照依土俗予以裁断的惯性机制。国家权力作为介入性力量,为循化厅提供了多样化的法律适用依据。然而,“细故”案件仍应视为民间调解失败后的例外情况,衙门对“细故”诉讼和息具结乐见其成,导致其大部止步于“中间阶段”既已结案。命盗重案虽深受重视,但审理却相当灵活:对涉及藏、蒙古等的重案,本应根据特别律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处断,实则多参照民间习惯法罚服完结;对涉及撒拉、回、汉等的重案,本应依照《大清律例》处断,实则为律例与“番例番规”的杂糅,没有清晰的界限划分。群体性纠纷不仅包括传统的部落冲突、寺院纠纷、族际冲突,亦因外国势力的介入而演化为外事纠纷,总体上呈现出群体武装械斗的特点。前三类冲突频繁发生且循环往复,严重破坏地方社会秩序,并威胁王朝国家之政治稳定,往往形成以陕甘总督、西宁办事大臣居中协调而多方联动的应对机制。究其本质,官方对群体械斗与民间“细故”的处置并无不同:皆希冀借助地方权威充当乡老予以调解。虽每临以兵威,且有官员主张借机推行内地律例,但受制于“羁縻为政”总体统治框架以及地方社会权力网络的制约,终流于个别特例。即便涉及到“洋人”的群体性事件,被晚清政府视为头等大事者,也概莫能外。循化厅的设置,为缺乏整合而具有浓厚离散性的区域社会,提供了一个公共权力,为个体诉求“公平”与区域社会摆脱“无序”提供了可能和新的途径。然而,整体施政理念与制度设计则导致了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呈现出高度的复合性:传统民间力量依然强大,使之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区域社会纠纷不得不依赖的力量;大清律例与特殊律例名存实亡,必须借助土俗与习惯法方能行之有效。这表明,缺乏高效的国家政权建设,势必难以按照统一的法律制度处置社会纠纷,就法论事、缘法而判终究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

王启明[2](2020)在《清代西北边疆厅的历史嬗变——以吐鲁番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利用传统文献与档案资料,首先就吐鲁番直隶厅的设置时间(乾隆说、咸丰说与光绪说)进行了考辨,兼论作为行政区划厅的标准问题;其次论述了传统文献及"遗留性史料"档案记载中的"吐鲁番厅"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边疆直隶厅;最后论述了光绪三年(1877)清军收复吐鲁番后,善后局与吐鲁番厅两个并行权力机构的情况及其关系问题。光绪七年(1881)善后局归并同知后,完全意义上的吐鲁番行政直隶厅得以出现。吐鲁番直隶厅的历史嬗变正是清朝治理西北边疆社会在民政领域由"因俗而治"到边疆与内地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真实写照。

王淼[3](2019)在《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新疆建省为切入点,以历任巡抚的治疆活动为中心,在晚清被迫从“大一统”天下观的天朝逐渐转型整合到“多元一体”的近代民族国家背景下,综合运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考察历任巡抚治理新疆的施政历程,并从政治、边防、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全面分析其治疆政策与措施等方面的利弊得失,探索和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以供当今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与发展借鉴和参考。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在西方民族国家主导的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清朝收复新疆后,统治阶级经过“海防”“塞防”国家战略走向的激烈争论,最终放弃了在边疆与民族地区延续千年的“因俗而治”“羁縻而治”等传统治理边疆的政策与措施,废除旧的行政体系,设立善后总局,最后建立行省、设置巡抚,新疆逐步实现了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改变了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治理模式。第二章讨论了新疆建省设抚初创时期的边疆治理情况。“建省设抚”的实施正值新疆收复不久,各方面百废待举。首任巡抚刘锦棠及护理巡抚魏光焘对外整军固防,对内废除军府制下的旧制度、政策,采取了各种稳定民生的措施,以便让新疆社会与经济尽快得到恢复与发展。通过刘锦棠与魏光焘的努力,新疆在建省以后的社会局势逐渐趋于平稳,各种制度不断完善,为新疆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章探讨了先后继任新疆巡抚的陶模、饶应祺,前两任巡抚主要以恢复发展,保障稳定为主,大规模洋务还来不及筹办。这一时期虽然外部英俄列强一直觊觎新疆,内部社会局势也非持久太平,但在前任巡抚治理边疆的基础上,陶模、饶应祺大力推行洋务,加强武备、力行屯田、促进教育,使得新疆政令基本通达、社会基本稳定;新疆的边防、吏治、整军、教育等方面都有了显着的发展,促使新疆向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一时期新疆各方面发展都有显着提高。第四章、第五章探讨了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后新疆巡抚的边疆治理情况。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洋务运动的破产、维新变法的流产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清廷被迫实行“新政”与预备立宪。“新政”及预备立宪的实施对西北边疆的政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军事边防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潘效苏、吴引荪、联魁等几任巡抚对新疆的兵制、警政、文化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到袁大化在任时期,新疆甚至已经有了修建铁路的构想。但这一时期新疆巡抚更换频繁,社会危机加深,最终在“辛亥革命”的摧枯拉朽下,清朝灭亡,新疆省与内地所有省份一样,最终都走向了共和。对晚清新疆历任巡抚边疆治理经验与教训的回顾与总结,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镜”,探索边疆治理的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疆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斯琴[4](2018)在《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县制改革可以分为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两个时期,两次改革出发点、设县目的各有不同。北洋政府选择了双轨制模式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通过盟旗组织对蒙古族基层社会进行间接控制,另一方面对民族间的纠纷和盟旗外的涉及蒙古族的社会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并制定各类民族政策对蒙古族基层社会产生影响,加强国家观的培育,以转变其观念,为后来的进一步的社会改革奠定基础。国民政府时期,新疆政局相对稳定,新疆省政府着手对新疆蒙古族盟旗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削弱盟旗组织的权力,逐步加强国家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随着县制改革获得成功,各级政府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治理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新疆蒙古族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组织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民国时期的县制改革,首先,加强了国家对边境地区的管理,解决了流民引起的治安问题;其次,调动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蒙古族聚居区新式教育的完善;再次,促进了蒙古族聚居区内的经济发展、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和各民族的融合,维护了新疆社会稳定;最后,推进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近代化转变,促进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并在蒙古族聚居区建立了现代性的县级行政组织体系。本文以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制改革为视角,论述民国整个发展阶段蒙古王公与盟旗的社会管理变迁,具体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目的和异同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引起的变迁展开研究,揭示国家社会管理因素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作用。本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文章的选题目的与意义,梳理了本文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动态,总体上介绍了对论文的研究径路与篇章架构。第一章从介绍新疆蒙古族的源流与分布开始,探讨了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和盟旗组织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其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探讨了新疆蒙古族王公制度得以保留和延续的原因,以及在新疆蒙古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研究了民国初步发展阶段新疆蒙古族盟旗组织的结构,以及盟旗管理机构的变革,分析了县制改革前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模式与清代的异同,进而讨论了政府如何强化国家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形成具有国家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三章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探讨了北洋政府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以及其原因,总结了北洋政府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途径,进而讨论了蒙古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对盟旗内社会管理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及其动机,总结了国民政府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方式,论述了蒙古族聚居区新式教育的发展,及其对蒙古族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文章结语总结了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县制改革的原因、不足及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并认为民国时期新疆的县制改革,打破了新疆原先以族群划分社会空间的分布格局,使南北疆最终连成一体,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模式,从而促进了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逐渐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迈进。

冉笙祺[5](2018)在《民初新疆第二届省议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第二届省议会自1918年9月成立,至1921年9月终止,前后历时三年,运行比较完整,是新疆历届省议会中的一个代表。在新疆第二届省议会议员选举阶段,皖系军阀控制的中央政府与杨增新控制的新疆政府之间的矛盾显现,双方在选区问题和选举规定问题上争论不休,致使该次选举历经坎坷。几经波折后,新疆第二届省议会终于成立。新疆第二届省议会在促进民主、反映民意、加强民族团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它也存在诸多不足。

赵丽[6](2017)在《清末吐鲁番行政机构研究》文中认为光绪三年(1877年),清政府恢复了在吐鲁番地区的统治,吐鲁番厅建置也随之恢复,清政府颁给“吐鲁番同知兼管理事回民事务之关防”,与善后局并存。吐鲁番厅隶属镇迪道,下辖吐鲁番巡检与辟展巡检,管理吐鲁番地区的民政事务,是该地最高行政机构。吐鲁番厅刚恢复建置时内设有各房总经书、礼兵刑房、吏工房、户仓房、仓房、承发房、官代书七个办公机构,后增添了翻译回文毛拉、粮仓帮办毛拉、通事三个办公人员。吐鲁番同知的施政管理体现在基层头目的任免管理、禀公审断汉回交涉词讼、主管粮食的收缴调拨及运送等、申赍及分发饷银、移交相关知会文件等方面。吐鲁番厅的建设与治理使得饱受兵燹吐鲁番社会经济及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经济方面,除大力发展屯田及瓜果、棉葡等种植业外,蚕桑业也发展迅速,至光绪八年(1882年),吐鲁番蚕桑业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已有六个分局;教育方面,设立义塾及学堂兴办教育;医疗卫生方面,设立牛痘局有助于人们预防天花,延年益寿;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通讯方面,设立驿站与电线为传递军情和保持通讯通畅,加强吐鲁番与外界联系,是新疆交通通讯的重要组成部分。吐鲁番厅这一系列的建设与举措有助于吐鲁番地区的社会发展。吐鲁番厅的建置与有效运转有助于吐鲁番在行政建置上与内地一致,使得清政府加强对吐鲁番地区的管理与建设。

刘传飞[7](2016)在《清光绪前中期新疆普通地图的绘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地区在19世纪后期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全疆性舆地图测绘活动。第一次是从光绪八年至十五年初,张起宇通过实地勘察,绘制了全疆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所藏《新疆志》当是张起宇在光绪十年绘制完南疆部分舆图后,所撰写的图说;《新疆四道志》很大可能即是张起宇在测绘完全疆后,所撰写的全疆图说定本。第二次是光绪十六年至十九年初,由于光绪《大清会典图》的需要而进行全疆性的绘图活动;国图所藏《新疆省舆地图说》当是新疆赍送会典馆的图说部分;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的《旧刊新疆舆图》应该是会典馆所藏会典舆图新疆部分经修改后的坊间刊本。

刘壮壮[8](2016)在《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自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非常重视对新疆地区的经营。清代统一新疆后,在新疆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经营活动,农业开发成效显着。文章通过对清代新疆农业开发背景、性质、开发形式、政策、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的全面考察。发现清代新疆农业开发,是由支持进军新疆的军事行动为发端,在边疆人口空虚和内地人地矛盾双重因素作用下,进一步推动发展的边疆经济开发现象。从农业经营的形式来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国家的农业经营行为,即”官营”农业;二是在国家主导下,以内地移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即自耕农经济;三是以内地商人为主体,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即商营农业。这三种农业经营活动,构成了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主要形式。从农业开发的政策演变来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统一前的“断续性”屯垦,二是清中期天山北路的移民开发,三是道光时期的“南北兼顾”,四是清末恢复发展农业经济。这四个阶段农业开发政策的演变,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清前期准噶尔部的反复无常是造成“断续性”屯垦的主要原因,战后北疆人口空虚是移民屯垦的必然选择,而道光时期,“南北兼顾”的开发政策则是清中期新疆人地关系紧张的结果。清中期人地关系处理的失和,最终导致了新疆社会的动荡,社会动荡又成为清末恢复发展农业经济的直接原因。从粮食供给状况来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有效改善了该地区的粮食供给矛盾。清前期的屯垦,保障了军需,促进新疆统一战争的顺利推进;清中期粮食供给矛盾得到极大改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出现了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清末新疆农业经济虽然受到摧残,但很快得到恢复发展,粮食供给又恢复到基本平衡的状况。从社会经济效益来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深刻影响了新疆社会经济的演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天山南北“南耕北牧”的农牧经济格局,二促进新疆社会管理结构的演进和“行政化”步伐,三是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内地的文化认同,四是维护了边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为近代西北疆域的奠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农业环境的利用及影响的角度来看,集中表现在对人地关系的处理:一是农业与农业用水的关系;二是人地关系与耕作制度的问题;三是气候、水土条件与种植结构的关系;四是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不当问题;五是农业生产与灾害应对问题等。农业开发中人地关系的处理,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改善了农业生环境,保证了新疆农业开发的顺利进行。同时,农业开发中人地关系处理的不当,也在不同程度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植被覆盖率的下降。总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不仅开发成效显着,经营形式多样,而且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演进。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在新疆历史的发展演进方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经验得失对于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连接欧亚的新疆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问题的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滢[9](2015)在《清代新疆省政治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绪初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后,决定改变军府制度,推行包含改建行省、设置道厅州县、更定官制等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在首任巡抚刘锦棠经营时期,新疆的行政管理体系初具规模,后来随着地方生产生活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新政实施,在巡抚饶应祺、潘效苏时期又进行了建置调整等政治建设工作。清代新疆省政治建设方面的举措,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创设了新疆各路的行政建置,初步确立了新疆的行政体系;此后随着“人稠地辟,政务殷繁”,又调整州县设置解决了部分地区辖境过宽以及行政真空等问题。其二,通过选任各级行政官员,包括委任甘肃新疆巡抚与布政使,并确立基层官员委署办法与章程,解决了选官难、留任难的问题;此外,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培训,进而巩固了新疆的管理体系,为清政府治新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其三,通过制定官员管理规定以及加大对违法官员的惩治力度,达到了整饬吏治的作用,新政期间的吏治整顿也为新疆近代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总之,新疆建省后以巡抚为主导积极开展政治方面的建设,完善了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取得了显着成效,为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饱经战乱后的新疆走上了二十八年稳定发展的道路。

刘超建[10](2014)在《历史社会地理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1821-1949) ——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与移民社会”的研究可以说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理论与现实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越来越广泛重视。但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其研究区域大都涉及到华南、两湖、华北等地区,而相对西北地区,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乌鲁木齐地区,学界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晚清民国该区民众来源多区域化,决定了人文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二是边疆移民对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使该地区文献资料比较匮乏。由于持续战乱和民间文化意识落后,民间所保留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本研究的难度。尽管如此,我在充分利用传统官方文献及私人着述等地方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又于2010至2013年间对该区域作了多次田野调查,并在此过程中收集了丰富的民间资料、口述史料以及各县级档案等,作为研究的主要资料支撑。从乡村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与运转、水利纠纷和社会内部互动关系、环境与社会秩序三个方面,以历史社会地理的视角,展开了对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研究,总体来看,其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料运用上主要以民间资料、档案资料及口述史料为主,成为本研究的资料支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以田野调查为主,以历史社会地理作为研究问题的视角,综合运用了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等其它学科方法。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坚持以国家与移民社会互动的关系作为研究主线,将乌鲁木齐地区看作一个整体。既从国家的视野出发,探讨国家政权对移民乡村社会的控制与治理;又从移民社会的角度着眼,进一步揭示出移民社会的自我管理及对国家政策的响应。由此可以体现出“国家与移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多元视野和整体史观。”最后,在研究模式上突破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研究。本文采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研究模式,这样能够使二者之间的垂直互动和平行互动能够得以很好呈现。对以前的研究只“强调中央集权的强大,而认为乡村组织仅起到了中介的作用”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本地区国家与移民社会关系特征做出了概括。概言之,本文以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作为研究特定时段和区域,对乡村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与运转;水利纠纷和社会内部互动关系;环境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三个专题作了探究。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上是围绕国家与移民社会之间的关系所展开不同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初步表明了在晚清民国乌鲁木齐地区,国家通过移植与模拟的方式及国家权力于民间事务有选择性的介入,对移民社会进行控制和治理,最终目的是以此来不断消融边疆与内地之间人文环境多个方面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保持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吐鲁番厅改县的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吐鲁番厅改县的时间(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档案介绍
    三、研究综述
        (一)对清代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
        (二)对清代法制体系及法律职业群体的研究
        (三)对清代地方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
        (四)对清代甘青涉藏地区法治状况的研究
        (五)对清代循化厅权力机制与社会纠纷解决的研究
        (六)学术史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方法与理论
        (二)分析框架
        (三)创新与局限
    五、内容简介
        (一)范围界定
        (二)主要问题
第一章 循化厅的建制沿革与法律秩序
    第一节 清代循化厅的地区概况
        一、疆域范围与特征
        二、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清代循化厅的建制沿革
        一、循化厅的历代沿革
        二、雍正二年后的治理
    第三节 晚清循化厅的基层社会
        一、乾隆年间的“族、工、屯、寨”
        二、光绪年间的“汉、回、番、撒”
        三、两大寺院集团
    第四节 晚清循化厅的法律秩序
        一、法律形式
        二、司法官员
        三、调解角色
        四、存在问题
        五、诉讼类型
    反思与小结
第二章 晚清循化厅“细故”案件的规制与实践
    第一节 大量“细故”止于诉讼“中间阶段”
        一、官方规制
        二、衙门反应
    第二节 官府对“细故”和息乐见其成
        一、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
        二、循化厅衙门的考量
        三、循化厅同知的处境
    第三节 民众的成本考量与民间力量的强大
        一、民众的成本考量
        二、民间力量的强大
    反思与小结
第三章 晚清循化厅藏族重案的处理办法
    第一节 晚清循化厅重案审理的官方规制
        一、逐级审转覆核制
        二、州县衙门的重案审理规制
    第二节 “冬至保”案及其审断特色
        一、“冬至保”案的情节与背景
        二、“冬至保”案的审断特色
    第三节 土俗民情与特殊律例
        一、循化厅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
        二、循化厅的地方干预能力不足
        三、当地的土俗民情与司法文化
    第四节 “羁縻”为政下的法律实践
        一、清朝在涉藏地区的施政理念
        二、强大的地方文化权力网络
    反思与小结
第四章 晚清循化厅撒拉、回、汉等族重案的审理
    第一节 清朝对撒拉的治理
        一、撒拉的族源
        二、撒拉的内地化
    第二节 撒拉、回族的寻常命盗重案解决
        一、“律例”和“实用”的兼容
        二、遵从民间习惯法调解和息
    第三节 各民族之间的寻常命盗重案
        一、汉族与回、藏之间的重案解决
        二、回族与藏族之间的重案解决
    第四节 注重实用性审断民族重案的弊端
    反思与小结
第五章 晚清循化厅蒙藏部落纠纷与解决机制
    第一节 多哇、河南蒙旗冲突的诉讼与解决
        一、多哇、河南蒙旗的冲突因由
        二、诉讼过程
        三、解决方案
    第二节 多哇、河南蒙旗纠纷解决中的官府
        一、处理蒙藏纠纷的行政网络
        二、处理蒙藏纠纷的掣肘之处
    第三节 多哇、河南蒙旗冲突中的地方势力
        一、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二、宗教领袖的巨大影响力
        三、藏族聚居区的特殊权力机制
    反思与小结
第六章 晚清循化厅涉藏地区的外事管理与纠纷解决
    第一节 清政府对涉藏地区的外事管理
        一、外国人纷至沓来
        二、清政府的管控措施
        三、管控措施的问题
    第二节 涉藏地区的外事冲突与官方应对
        一、洋人携条约自重不服管控
        二、当地藏族民众浓厚的排外情绪
    第三节 保安教案的发生过程与纠纷解决
        一、“佛耶”冲突的累积与保安教案的爆发
        二、甘肃各级政府的应对措施与解决方案
        三、官府应对策略及其成因的总结分析
    反思与小结
结语
    一、解决机制
    二、总体特征
    三、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清代西北边疆厅的历史嬗变——以吐鲁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吐鲁番直隶厅设置谈起
二、“吐鲁番厅”的出现
三、光绪初年的吐鲁番厅与善后局
四、“吐鲁番政区厅”的出现
五、吐鲁番直隶厅问题
余 论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立题依据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资料
        (一) 档案、文献类
        (二) 游记、日记、方志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重点、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疆建省前的局势
    第一节 晚清新疆的空前危机
        一、“大一统”天下观的蜕变
        二、新疆“内忧外患”形势
        三、沙俄强占伊犁与英、俄角逐
    第二节 海防、塞防之争与“哲德沙尔”政权的覆灭
        一、海防、塞防之争下的晚清国家安全观
        二、清军西征与伊犁的收复
    第三节 新疆建省方案的提出
        一、建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二、建省方案的构想
    第四节 行省制在新疆的确立
        一、“建省设抚”的实施
        二、“建省设抚”的意义
第二章 建省初期新疆巡抚的治疆政策(1884-1891)
    第一节 刘锦棠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4-1889)
        一、固防与整军
        二、吏治的整顿
        三、屯垦与税收
        四、变通政令与社会治理
        五、教育与民族交流
    第二节 魏光焘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89-1891)
        一、边防建设与国土安全
        二、因地制宜的经济政策
第三章 新疆巡抚陶模、饶应祺的治疆政策(1891-1902)
    第一节 陶模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1-1895)
        一、武备与边圉
        二、发展经济与规范赋税
        三、保障社会安定发展
        四、因材施教,提倡国学
    第二节 饶应祺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895-1902)
        一、保障政治稳定
        二、加强边防安全
        三、保障经济利益
        四、教育与宗教政策
第四章 清末“新政”后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2-1906)
    第一节 潘效苏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2-1905)
        一、晚清“新政”的施行与新疆的改革
        二、揆情审势,遴官益边防
        三、“遣客改土”欲固边防
        四、“新政”下的新疆经济
        五、安抚哈萨克,稳定民族关系
    第二节 吴引荪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5-1906)
        一、整吏治与课吏馆
        二、废止招募世袭兵
        三、理清度支,清算赃银
        四、创立近代警制
        五、兴办近代学堂
第五章 预备立宪体制下新疆巡抚治疆政策(1906-1912)
    第一节 联魁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06-1910)
        一、筹立宪,拟设谘议局
        二、惩治腐败
        三、改练新军,创立巡防队
        四、统一财政,置办工艺局
        五、严禁毒品
    第二节 袁大化的治疆之策与措施(1910-1912)
        一、拟修铁路,实边固防
        二、开辟利源,挽救财政
        三、拓宽教育视野
        四、“固本图文明”政策的失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
        (一)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新疆蒙古族历史的研究
        (二) 关于民国新疆县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为主题的研究
        (三) 关于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 史料选取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一章 新疆蒙古族的源流、分布及传统社会组织
    第一节 新疆蒙古族的源流及分布
        一、新疆蒙古族的起源及发展
        二、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分布
    第二节 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
        一、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形式
        二、清代新疆蒙古族盟旗的管理模式
        三、小结
第二章 县制改革前的蒙古王公与盟旗社会管理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王公制度的延续及作用
        一、王公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延续
        二、蒙古族王公与新疆社会发展
        三、新疆蒙古族王公与边疆稳定
        四、小结
    第二节 县制改革前盟旗社会管理的变迁
        一、盟旗管理机构的变革
        二、盟旗社会管理的变迁
        三、小结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的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变迁
    第一节 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北洋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二、新疆省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的县制改革
        一、精河县
        二、乌苏县
        三、额敏县
        四、博乐县
        五、承化县
        六、小结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管理
        一、对王公的控制
        二、对盟旗的管理
        三、对宗教的管理
    第四节 社会纠纷解决模式的变迁
        一、中央专案组办理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中央司法机关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指导
        三、地方行政机关对各类社会纠纷的处理
        四、蒙古王公对盟旗内部社会纠纷的处理
        五、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的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变迁
    第一节 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二、新疆省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的县制改革
        一、特克斯县
        二、和靖县
        三、昭苏县
        四、温泉县
        五、和丰县
        六、和硕县
        七、小结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管理
        一、行政制度的变革
        二、经济政策的变革
        三、司法制度的变革
        四、宗教管理的强化
    第四节 教育发展与社会管理
        一、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范教育的发展
        三、会立教育的发展
        四、留学热潮的兴起
        五、小结
结语:民国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民初新疆第二届省议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风波迭起:第二届省议会的选区调整
二、争端又现:蒙、哈人民选举办法之辩
三、按部就班:第二届省议会的选举和召开
四、效果评析:第二届省议会的意义和局限
结语

(6)清末吐鲁番行政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基本史料
第一章 吐鲁番厅的建置沿革
    第一节 乾隆时期吐鲁番厅的建立
    第二节 光绪时期吐鲁番厅的恢复
    第三节 吐鲁番厅的辖地与官署
        一、辖地范围
        二、官署
第二章 吐鲁番同知的人选及其职掌
    第一节 吐鲁番同知的人选
        一、吐鲁番同知的出身背景及籍贯分布
        二、吐鲁番同知及两巡检的俸禄养廉
    第二节 吐鲁番同知的职掌
        一、对基层组织头目的人事任免与管理
        二、听断汉回词讼
        三、监管钱粮、粮草等
        四、移交相关知会文件
第三章 吐鲁番厅与镇迪道、两巡检及吐鲁番郡王的关系
    第一节 与上级镇迪道的关系
    第二节 与下辖两巡检的关系
    第三节 与吐鲁番郡王的关系
第四章 吐鲁番厅统治下的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
    第一节 经济
    第二节 教育
    第三节 医疗卫生
    第四节 社会保障
    第五节 通讯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清光绪前中期新疆普通地图的绘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清代前中期新疆地区普通地图的绘制概况
二光绪八年至十五年,张起宇的舆图绘制活动
    1.张起宇的测绘过程
    2.国图所藏稿本《新疆志》当为张起宇所测绘南疆舆图的图说
    3.《新疆四道志》可能即是张起宇所撰新疆舆图图说的最终定本
三光绪十六年至十七年,光绪《大清会典图》新疆部分的绘图活动
    1.新疆省赍送会典馆光绪《大清会典图》新疆部分的绘制过程
    2.国图稿本《新疆省舆地图说》当即新疆省咨会典馆舆地图的“图说”部分
    3.《旧刊新疆舆图》可能即是会典馆所藏会典舆图新疆部分经修改后的坊间刊本

(8)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依据
        1.2.1 现实依据
        1.2.2 理论依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核心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1.4.1 新疆地区
        1.4.2 农业开发
        1.4.3 反向移民
        1.4.4“官营”农业
        1.4.5“商营”农业
        1.4.6 社会技术体系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写作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基础及经营性质
    2.1 新疆农业开发的自然基础
        2.1.1 地貌轮廓与地带性特征
        2.1.2 气候特征与水热条件
        2.1.3 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
    2.2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2.2.1 农业开发的历史基础
        2.2.2 农业开发的现实基础
    2.3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经营性质
        2.3.1 兵屯、遣屯及其经营性质
        2.3.2 民屯、回屯及其经营性质
        2.3.3 旗屯的经营及其性质
    2.4 农业开发的经营形式
第三章 清代新疆国家的农业经营及其转轨路径
    3.1“官营”农业的兴起与初见成效
    3.2 统一后新疆“官营”农业的发展及局限
        3.2.1“官营”农业事宜的全面筹划
        3.2.2“官营”农业发展的高潮与局限
    3.3“官营”农业的衰落
    3.4“官营”农业的困境与转轨路径
        3.4.1 改屯升科
        3.4.2 携眷屯垦
        3.4.3 遣犯为民
        3.4.4 裁屯归民
        3.4.5 渐变转轨
第四章 清代新疆自耕农的农业经营及发展
    4.1 内地移民与新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1.1“官为资助”的移民屯垦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1.2 认垦地亩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1.3 私垦地亩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2“官营”农业的转轨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2.1 改屯升科与新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2.2 遣犯为民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2.3 裁屯归民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3 道光时期新疆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4.4 清末新疆自耕农经济的恢复发展
        4.4.1 清政府恢复发展新疆农业的主要措施
        4.4.2 新疆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第五章 清代新疆商人农业经营的兴衰
    5.1 内地商人农业经营活动兴起的经济动因
        5.1.1 国家促进商人经营农业的经济动机
        5.1.2 商人经营农业的经济优势和动机
    5.2 商人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商品化
        5.2.1 商屯的兴盛与商品性农业的发展
        5.2.2 租地耕种与园圃种植业的发展
        5.2.3 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
    5.3 新疆内地商人农业经营的组织管理
        5.3.1 清政府对认垦地亩的组织管理
        5.3.2 清政府对园圃经营的组织管理
        5.3.3 商人的农业经营管理
    5.4 制约商品性农业发展的原因
        5.4.1 传统观念的影响
        5.4.2 国家政策的束缚
        5.4.3 运输成本过高
        5.4.4 地广人稀,谷贱伤农
        5.4.5 边疆危机加深
第六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经济效应
    6.1 清代新疆粮食占有状况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6.2 清朝前期新疆粮食供给情况(1644-1765)
    6.3 清中期新疆粮食供给情况(1766-1860年)
        6.3.1 清代新疆粮食供给状况的计算标准
        6.3.2 乾隆中后期粮食供给状况
        6.3.3 嘉道时期新疆粮食供给状况(1796-1860年)
        6.3.4 清中期新疆粮食生产的不均衡
    6.4 清末新疆粮食供给状况(1861-1911年)
        6.4.1 新疆局势的动荡与经济的摧残(1861-1880年)
        6.4.2 新疆经济的恢复与粮食的基本自给(1881-1911)
第七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社会效应
    7.1 农业开发与新疆基层社会管理
        7.1.1 新疆基层军事系统与基层社会管理的加强
        7.1.2 内地移民基层社会管理的强化
        7.1.3 回部基层社会管理的“行政化”与新疆建省
    7.2 农业开发与新疆农牧经济格局
    7.3 农业开发与国家文化认同
        7.3.1 北疆农耕文化形成
        7.3.2 社会经济文化内涵的丰富
        7.3.3 社会文化教育与文化认同
    7.4 农业开发与西北疆域的巩固
第八章 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
    8.1 农业开发与水资源的利用
        8.1.1 水资源的利用与水利建设
        8.1.2 水利建设对农业开发的意义
        8.1.3 水利建设与技术局限
    8.2 农作制度的调整与适应
        8.2.1 种植制度与生态适应
        8.2.2 耕作制度的适应与调整
        8.2.3 土壤与农作物分布特点
    8.3 土地利用不当与次生灾害
        8.3.1 盐碱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应对
        8.3.2 植被覆盖率的下降和土地沙化
    8.4 农业灾害及其应对
        8.4.1 水旱灾害
        8.4.2 蝗灾及其应对
第九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进一步讨论
        9.2.1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9.2.2 农业开发中的赋税和奖惩制度
        9.2.3 农业近代化因素的出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清代新疆省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代新疆省的建置创设与调整
    第一节 刘锦棠时期(1884年至1890年)行政建置的创设与调整
        一、新疆南北两路建置
        二、首府迪化的建置调整
        三、裁撤粮员改设同知巡检
        四、东疆地区的建置调整
        五、伊塔道府的建置调整
    第二节 饶应祺主新时期的建置调整
        一、光绪二十四年南疆的建置调整
        二、光绪二十八年增改新疆厅州县
    第三节 潘效苏主新时期的建置调整
        一、移设泽普县
        二、将巴楚州改隶莎车府
第二章 清代新疆省行政官员的选任
    第一节 甘肃新疆巡抚的设置与选任
        一、甘肃新疆巡抚的设置
        二、甘肃新疆巡抚的选任及其特点
        三、甘肃新疆巡抚裁撤与保留的讨论
    第二节 清代新疆省基层官员的选任
        一、新疆补署各缺留省人员章程的确立
        二、补署地方官员办法的补充
        三、补用人员的考试与培训
        四、因地制宜的选任原则
第三章 清代新疆省吏治整顿举措
    第一节 出台官员管理规定
        一、禁止各项陋习
        二、制定公务差旅标准
        三、酌情增加养廉银与公费银
        四、严禁以官价派买物件
        五、严禁中饱私囊
        六、严禁亲戚干预公事
        七、将烟瘾官员登记奏报
    第二节 惩处违法官员
        一、建省时期(1884年—1890年)的官吏惩处
        二、过渡时期(1891年—1900年)的官吏惩处
        三、新政时期(1901年—1911年)的官吏惩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历史社会地理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1821-1949) ——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意义:从一则故事谈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
        二、“国家与社会”的相关研究
        三、新疆社会史的研究
    第三节 几个主旨概念的说明和界定
        一、历史社会地理和移民社会
        二、研究区域:乌鲁木齐地区
        三、研究时段:1821—1949年
        四、“界”与“互动”及水利共同体
    第四节 研究史料、方法、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一、史料与方法
        二、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移植与模拟(上):移民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与运转——以乡村管理体系的设置为中心
    第一节 由主角到配角:里甲制向保甲制转换
    第二节 由配角到主角:乡约、“水利”和农官
        一、乡约
        二、“水利”
        三、农官
    第三节 政区格局与民团:社会秩序控制体系的演变
        一、同治、光绪年间持续动乱时期的社会控制
        二、变乱格局下的地方秩序:阿古柏对乌鲁木齐地区乡村社会的入侵
第三章 移植与模拟(下):移民社会组织体系的构建与运转——以教育、交通、宗族与大户为例
    第一节 教育与地方社会——学宫、学堂、学校
        一、1821-1944年间乌鲁木齐地区教育发展阶段
        二、几个教育方面的空间对比与分析
        三、教育发展中的官民互动与响应
        四、1821-1949年间乌鲁木齐地区教育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 由军控到民控——军台、营塘向驿站的转变
        一、军控时期——军台和营塘
        二、民控时期——军台、营塘向驿站的转变
    第三节 宗族与大户
        一、宗族
        二、大户
第四章 水利纠纷与社会内部互动秩序(上)——以地方用水为中心
    第一节 历史时期水利开发的时空特征
        一、1864年以前水利开发的时空过程
        二、1864年至民国时期水利开发的时空过程
    第二节 分水制度及内部互动秩序
        一、分水制度
        二、水利社会内部的互动秩序
        三、民众对地方用水秩序的响应
第五章 水利纠纷与社会内部互动秩序(下)——以国家与地方之间争水个案为中心
    第一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争水纠纷中民众的无奈
        一、争水发生的原因
        二、争水纠纷中民众的无奈
    第二节 区域互动中的争水个案分析
        一、户际之间的互动与争水个案分析
        二、村际之间的互动与争水个案分析:“晒干渠”与“七对一”
        三、县际之间的互动与争水个案分析
    第三节 国家与地方之间互动与争水个案分析
        一、城市与农业用水之争的个案分析
        二、屯垦队与原居民之间的用水之争
        三、农、牧区之间争水个案分析
第六章 环境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上)——以妇女类型和婚姻观的转变为例
    第一节 几种主要的妇女类型
        一、佥妇
        二、节妇和烈女
    第二节 妇女婚姻观的转变与社会建构
        一、社会环境与婚姻的互动关系
        二、环境与社会互动中的婚姻观念转变
第七章 环境与社会秩序的构建(下)——以婚姻类型和个案分析为例
    第一节 社会环境互动下的婚姻类型及其个案分析
        一、赘婚
        二、骗婚
        三、买卖婚姻
        四、霸婚与抢婚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婚俗的互动关系
        一、社会环境与婚姻的互动
        二、社会环境与婚俗的形成
    第三节 政府与婚姻法律
        一、政府与婚姻法制
        二、宗教与婚姻习俗
        三、政府对婚姻问题的处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吐鲁番厅改县的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循化厅社会纠纷解决机制[D]. 张蓉. 兰州大学, 2021(12)
  • [2]清代西北边疆厅的历史嬗变——以吐鲁番为例[J]. 王启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20(02)
  • [3]晚清新疆省巡抚治疆政策研究(1884-1912)[D]. 王淼.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D]. 斯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民初新疆第二届省议会研究[J]. 冉笙祺. 西域研究, 2018(03)
  • [6]清末吐鲁番行政机构研究[D]. 赵丽. 兰州大学, 2017(04)
  • [7]清光绪前中期新疆普通地图的绘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 刘传飞.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6(02)
  • [8]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研究[D]. 刘壮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9]清代新疆省政治建设研究[D]. 张滢. 兰州大学, 2015(03)
  • [10]历史社会地理视野下的移民社会研究(1821-1949) ——以乌鲁木齐地区为中心[D]. 刘超建.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吐鲁番大殿改县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