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同意吗?

师:同学们同意吗?

一、老师:学生对你认同吗?(论文文献综述)

丁谊[1](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初中生规则意识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初中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加强规则意识培育,为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完善个人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初中生的规则意识较好,但也不断出现违背规则的事例,甚至,不时出现违法犯罪案件。所以,本文尝试以担负德育重任的道德与法治课为出发点,找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培育规则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寻找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三大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况及意义。首先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其次,阐述了规则意识培育的几点意义。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现状,并从道德与法治课的角度出发分析内因。不难发现,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究其原因有:规则意识的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首先,要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其次,学校、教师要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接着,要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再次,教师要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最后,要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朱胜男[2](2021)在《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熟手汉语教师教学信念发展个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其在汉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但是我们对汉语教师如何实施POA以及对POA教学信念的发展过程所知甚少。本研究采用历时的个案研究,对一名熟手汉语教师许老师的POA教学进行了一个半学期的跟踪调查。本研究通过访谈、反思报告和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多种数据,对许老师POA教学信念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许老师的POA教学信念在学用关系、驱动教学、促成教学、评价促学四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发展过程是按照“学习-实施-评价-反思”的步骤,分为内部的小循环和整体的大循环,呈螺旋式发展。许老师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尝试性、解释性和创新性三个阶段,其中自我内驱力和与外部环境互动形成的外驱力构成主要的动力源泉。基于POA的熟手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理论意义上,本研究是对POA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应用研究的补充完善。实践意义上,不但可以为国际中文教育界教师POA培训提供参考,更可以为外语教师通过“以应用新理论为中介”的模式实现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赵治红[3](2020)在《基于成果导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时代下,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已势在必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亦备受关注。作为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肩负着培养与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任务。然而,长久以来,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在“知识导向”的框架下设计与开展,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及追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成果不显着、学习满意度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较低、投入不足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学者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研究总体上提出了今后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要点及一些新的教学设计思路,但对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相对不足。而学生满意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既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强调学习态度、学习成果、教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导向突出了学生满意度研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本研究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与建议。首先,在文献研读及访谈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可能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学习成果因素:认知、情感、精神三大领域的学习成果,基于此,构建了成果导向的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其后,通过访谈、教学观察、项目分析、信效度分析等方法编制并检验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及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面向参与课程学习的师范生展开调查,搜集研究所需的数据;利用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与量化统计分析,并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与修正,分析各个变量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学生满意度的提升对策。研究发现,学生在认知、情感、精神三大领域的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中,认知与情感领域的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对学生满意度存在显着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倡导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指导,以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落实成果导向下的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机制,提高学生预期学习成果达成度,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满意度、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本研究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果与教学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倡导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与追求,研究成果能够为打破“知识导向”,进行“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启示与参考。

王聪[4](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语言暴力呈现很大的隐蔽性和伤害性,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类型和防治对策,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相比其他学段,小学生的“向师性”最强,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大多小学生都无力反抗,也缺乏反抗的意识,因此,小学是教师语言暴力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以教育学为视角,走访了调查四所不同类型的小学,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了不同类型的问卷,了解当前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通过课堂观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突出特征,从而探求对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和积极语言塑造的建议,对丰富教师语言暴力的理论研究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内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语言暴力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认为语言暴力是教师的权利;教师语言暴力施暴对象多为成绩较差、各方面表现均不突出的小学生;语言暴力的施暴者特征在学科上多为主科老师,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脾气较为暴躁的老师;对待教师语言暴力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持反对态度,其中家长的担忧超过老师;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较大的伤害性、暴力的形式多样、多表现为教师霸权主义且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研究认为,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与历史传统、人类的本能、教育场域和教师角色定位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语言暴力违背了当代教育学的核心观念,不符合教育人文性的要求。研究建议,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溯本求源是教师对语言的运用不当,缺乏教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和批评教育的智慧,应从教师语言本身入手,积极应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一方面,在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上,首先,应该从道德教育和法律约束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危机意识。其次,要运用个人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最后,从教学反思和教育机智入手帮助教师巧妙化解教学突发事故,并在反思总结中走向专业化成长道路。另一方面,在教师积极语言的塑造上,首先,小学教师应该用赏识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思维跳跃的问题。其次,小学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成绩落后。再者,小学教师应用关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叛逆心理。最后,面对小学生品行不端问题,教师要用启发性语言耐心教导。如此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抑制语言暴力。

江博[5](2020)在《TEN课程在少儿网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球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体育项目,经过长时间地发展,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运动项目,近年来大众对网球运动的需求日渐增长,随之应运而生的网球俱乐部俯拾皆是。本论文以TEN课程在少儿网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为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TEN课程在少儿网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并与时下流行的快易网球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及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推动TEN课程教学在俱乐部和学校中发挥作用,同时也为推进网球教育教法研究的进程提供理论支撑,为网球教学手段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进一步推动网球教育教法改革的进程。实验结果:1、教学实验后测得的身体素质的数据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6岁组别、7岁组别、8岁组别的数据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实验组对照组6岁组别、7岁组别、8岁组别的学员正手技术测试的得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由原始数据可知,实验组高分学员比对照组多,同性别之间即使得分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10分球的数量也多于对照组,出界或下网球的数量少于对照组。3、实验组和对照组6岁组别、7岁组别、8岁组别学员在教学方法认可程度这一项的分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课堂氛围这一项的分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学习效果这一项的分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自主学习这一项的分数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结论:1、TEN课程教学对俱乐部少年儿童身体素质这方面的提高不明显。2、TEN课程教学对俱乐部少年儿童学习并掌握网球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优于传统教学方法。3、TEN课程教学应用到俱乐部少年儿童网球教学中,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可以令学员对学习网球产生极大的兴趣,启发学员进行发散性思考,以达到提升学习效果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学员对TEN课程教学方法的认可度更高。4、TEN课程教学既包含了现代网球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快易网球中的优点,也有快易网球所不具备的要素,相较于快易网球来说,TEN课程是更为先进的现代网球教学方法,值得推广试验。

王璐[6](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话”教学理念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国内外对话教学的理论研究,将“对话”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具有很大的价值。对话教学提倡的是平等民主、自由和谐、信任尊重,目的在于让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与交流,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但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话教学的运用出现偏差,虚伪无效的对话充斥着课堂,例如形式化对话、预设对话代替生成对话、对话主题游离、对话内容无效等等,因此,正视对话教学、在课堂上有效对话就更加重要。“问题式”对话教学传承的是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传递知识的桥梁,也是促进师生精神世界相互融合的有效途径。对话教学使教师、学生、文本能够平等的进行交流,体现了是教师专业化的教学智慧,促进了学生主动性、个性化的发展,对课堂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问题式”对话教学与语文阅读课堂紧密相连,凸显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阅读教学与对话教学的内涵、分类与价值进行了理论阐述,并结合对话教学相关理论,对阅读教学的特征、阅读对话教学的特殊性以及阅读教学实施对话教学的适切性进行了探析。在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对话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引起有效对话的开端。引发师生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对话,是使课堂回归学生本体的重要途径,师生在对话中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现实向理想的转化,引发学生在课堂中的作为,帮助学生发展。基于此理论,本研究并提出了“问题式”对话教学,使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以问题为主线,让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中构建意义,共同发展。“问题式”对话教学主要构建了三个环节:课前—文本解读、问题构建(教师)—朗读读通、熟文知意(学生);课中—引出问题、解疑质疑、评价总结(老师)—精度解读、分享思考、生生互评(学生);课后—反思对话、积累经验(老师)—拓展延伸、读写结合(学生),并结合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进一步分析。

马晓梅[7](2020)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科课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多次强调深化本科课堂改革,推动本科教学革命,全面提高本科育人能力。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正在走进高校课堂,一步步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MOOC、SPOC等被高校大力推广,学生不在拘泥于课堂获取知识,利用互联网学习在高校教学中逐渐成为常态,随后混合式教学逐渐普及,“线上+线下”成为高校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新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重中之一的“学业评价”,紧随不断突破和发展的高校教学模式,一直更新变革,试图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开创一个符合新时代的多元的学业评价模式。本文依托S校《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实践,厘清了混合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业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案,并以S大学某本科专业为对象,开展了一个学期的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学业评价实践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学业评价的背景和意义,对文章研究内容、方法、思路等做了分析梳理,为论文的研究展开做了铺垫。第二部分简述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整理出了论文的研究依据。分析国内外数据库中对于学业评价的研究现状,整理出了学业评价尚存的问题。第三部分总结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混合式学业评价模式。第四部分结合《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在学业评价模式基础上,从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方法、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材料、设计评价过程、解释评价结果等六个方面构建了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方案。学业评价方案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在线上学习,学习平台记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平台就是评价者的角色。教师会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学生参与评价是学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会作为评价者的角色参与课堂练习评分、课堂测试评分等。第五部分依托《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以混合式教学开展为前提,对学业评价方案进行了具体实施与应用,且针对不同内容的课程组织形式设计了具体的学业评价方案,并以发放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对实施混合式教学和学业评价模式的满意度和看法。第六部分对论文进一步总结,并对学业评价的评价工具、评价权值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

何俊峰[8](2020)在《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途径。中职学生毕业后将在社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提升中职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问卷》对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如下结论:中职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认知水平处于较低水平;中职学生具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自主的环保行动很少;中职学生有一定的生态环保行为,但环保责任感偏弱;中职院校开展过生态文明素养教育,但对生态文明素养教育重视程度依然不够。总的来看,中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偏低,需要进一步提升。探索了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社会群体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生态文明法律机制不健全;中职院校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够重视;家庭成员的生态文明素养较低,对中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缺乏引导;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导致生态文明行为知与行的不统一。提出了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对策:第一,为中职学生创设积极良好的社会生态文化环境。例如:完善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在校园内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力度;扩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充分发挥中职院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加强生态校园建设,营造良好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中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树立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培养学生生态环保的行为习惯。第三,充分发挥家庭环境对提升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积极影响。第四,积极参加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王芳芳[9](2020)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模块的教学宗旨便是使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本文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学出发,提出《文化生活》教学中的政治认同素养内容包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文化发展道路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老师访谈的方式分析了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课堂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不能充分实现、政治认同素养无法在课外延伸以及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从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丰富拓展实践活动、转变教学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述了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实现政治认同素养的对策。在基于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要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素养目标导向作用,充分挖掘《文化生活》教材中蕴含的文化素材,优化教学方式来促进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提出开发《文化生活》校本课程,唤醒学生的文化自信,借助学校德育活动,潜移默化实现政治认同素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涵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在教学评价方式转变上强调完善评价方式,注重情感体验以及注重评价反馈反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促进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

樊皎[10](2020)在《“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小学阶段是树立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家庭、学校在道德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不科学等原因,目前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对我国家庭和学校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正面管教”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家庭亲子关系不够和谐;二是家长道德教育观念较落后;三是学校道德教育水平亟待提升;四是“正面管教”宣传运用不够,理论培训有待加强。本文还就中、美、日三国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正面管教”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建议和参考。通过调查、分析与比较,本文就“正面管教”在我国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加强针对家长和教师群体的“正面管教”理论的宣传,让“正面管教”理论深入人心。二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做到“和善而坚定”,废除惩罚,有效运用鼓励,通过家庭会议等方式,加强家庭合作,提升孩子的归属感。三是提升学校道德教育吸引力。在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和谐、尊重的学习环境,通过班会和情感课程的开发,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开展“正面管教”的专门培训,要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将“正面管教”本土化。

二、老师:学生对你认同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师:学生对你认同吗?(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概述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概念界定
        一、规则的内涵
        二、规则意识的内涵
        三、初中生规则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内涵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有助于营造良好校风学风
        四、有助于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已取得的成效
        一、初中生的规则意识有一定提升
        二、教师能较为完整传授规则意识的教学内容
        三、道德与法治课较好发挥规则意识培育的主阵地作用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规则意识培育内容解读不到位
        二、规则意识培育方法依赖理论灌输
        三、规则意识培育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四、规则意识培育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第二节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规则意识培育受应试教育的掣肘
        二、规则意识培育受重视的程度不足
        三、规则意识培育者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对策
    第一节 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积极转变“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
        二、注重规则意识培育的内化过程
    第二节 提高对初中生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
        一、全面认知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二、保证课时及实践活动经费的充足
    第三节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提升教师自身理论素养
        二、注重规则内容的教学设计
        三、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灵活选择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教学法
        二、活动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
    第五节 完善规则意识培育的教学评价机制
        一、丰富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内容
        二、增加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主体
        三、优化规则意识培育的评价方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熟手汉语教师教学信念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2.1 POA的相关研究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教学信念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过程
    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3.5.1 数据收集
        3.5.2 数据分析
四、熟手教师的POA教学信念
    4.1 熟手教师的POA教学实践
        4.1.1 POA教学内容与步骤
        4.1.2 教师反馈
        4.1.3 学生反馈
    4.2 熟手教师POA教学信念的发展
        4.2.1 对学用关系的信念
        4.2.2 对驱动教学的信念
        4.2.3 对促成教学的信念
        4.2.4 对评价促学的信念
    4.3 本章小结
五、熟手教师POA教学信念的发展过程
    5.1 熟手教师POA教学信念的发展阶段
        5.1.1 尝试性阶段
        5.1.2 解释性阶段
        5.1.3 创新性阶段
    5.2 熟手教师POA教学信念发展过程的特点
        5.2.1 边做边学螺旋式发展
        5.2.2 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
        5.2.3 与外部环境互动协商
    5.3 本章小结
六、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结果与发现
    6.2 研究的启发与建议
        6.2.1 对汉语教师POA培训的启发与建议
        6.2.2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发与建议
    6.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一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第二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3)基于成果导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面临的教学挑战
        三、学生满意度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学生满意度研究现状
        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内容
        一、构建成果导向的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
        二、分析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学习成果因素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二、学生满意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成果导向教育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学习分类理论
        四、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第三章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与量表构建
    第一节 学生学习成果的构成分析
        一、学生学习成果构成内容
        二、学生学习成果构成要素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模型构建
    第四节 问卷设计
        一、问卷编制
        二、问卷修订
        三、问卷预测
    第五节 问卷正式发放与回收
    第六节 量表的检验与修正
        一、验证性因素分析
        二、信效度检验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第一节 学生基本信息描述统计
        一、学生性别统计
        二、学生专业统计
        三、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情况统计
    第二节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统计
        一、认知领域学习成果
        二、情感领域学习成果
        三、精神领域学习成果
        四、学生满意度
    第三节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学生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二、不同专业学生在各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第四节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第五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一、初始模型的检验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修正
    第六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提升对策
    第一节 加强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
        一、核心成果: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认知领域:注重应用
        三、情感领域:培养意识
    第二节 落实成果导向教学三环节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二、教学活动多样化
        三、评价机制多元化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因素:教师语言暴力现象频发且具有隐蔽性
        (二)宏观层面: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
        (四)个人经历:对教师语言问题的关注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观察研究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关注学生心理
        (二)关注教师自我认识
        (三)关注隐性语言暴力
        (四)关注教师语言的善与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言
        (二)教师语言
        (三)教师语言暴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批评
        (二)不文明用语
        (三)消极语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教师语言暴力内涵的研究
        (二)对教师语言暴力分类的研究
        (三)对教师语言暴力归因的研究
        (四)预防和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第三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二)教师和家长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第四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特征分析
    一、施暴行为的隐蔽性
        (一)案例一:爱讽刺的语文老师
        (二)案例二:爱贴标签的体育老师
    二、施暴后果的伤害性
        (一)案例一:爱嘲笑的数学老师
        (二)案例二:爱辱骂的劳技老师
    三、施暴影响的持久性
        (一)案例一:爱恐吓的英语老师
        (二)案例二:爱指责的道德老师
    四、施暴方式的多样性
        (一)案例一:“小喜鹊”和“小刺猬”
        (二)案例二:“雕虫小技”——体态语
    五、权力关系的霸权性
        (一)案例一:爱告状的班主任
        (二)案例二:我的老师爱比较
    六、施暴反应的延迟性
        (一)案例一: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案例二:迟到20年的爆发
第五章 小学教育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反思
    一、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分析
        (一)历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二)本能:教师生存的需要
        (三)场域:教师惯习的使然
        (四)角色: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反思
        (一)就小学生而言
        (二)就小学教师而言
    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学批判
        (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语言暴力违反教育规律
        (二)人本主义教育关注人的自由和情感,教师语言暴力摧残情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教师语言暴力有失师德
        (四)学生拥有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教师无权侵犯
        (五)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教师语言暴力揠苗助长
第六章 小学教师语言的改造与塑造
    一、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
        (一)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缺一不可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双管齐下
        (三)教学反思与教育机智并驾齐驱
    二、小学教师积极语言的建设
        (一)赏识性语言应对思维跳跃
        (二)鼓励性语言应对成绩落后
        (三)关爱性语言应对叛逆心理
        (四)启发性语言应对品行不端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TEN课程在少儿网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TEN课程
        2.1.2 少儿的概念
        2.1.3 教学的概念
        2.1.4 网球教学的概念
    2.2 网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2.1 网球运动的起源和形成
        2.2.2 中国网球的发展
    2.3 国内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2.4 国外网球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年龄组别身体素质后测结果
    4.2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年龄组别正手技术测试得分结果
    4.3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年龄组别的教学效果
5 讨论
    5.1 TEN课程教学对网球俱乐部少年儿童学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5.1.1 实验时间外的其他课余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提高学员的身体机能
        5.1.2 TEN课程中的体能训练会提高学员的身体机能
        5.1.3 实验组对照组学员数据测试差异不明显的原因讨论
        5.1.4 6岁组别立定跳远前后测数据差异不明显的原因讨论
    5.2 TEN课程教学对网球俱乐部少年儿童学员网球技能学习的影响
        5.2.1 TEN课程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方法的不同
        5.2.2 体能训练对网球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5.2.3 战术思维对网球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5.2.4 造成不同组别高分学员数量、10分球总数量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5.3 TEN课程教学对网球俱乐部少年儿童学员教学效果的影响
    5.4 TEN课程教学与现代教学模式为代表的快易网球之间的分析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附件 教学效果问卷
致谢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理念践行的需要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分类与价值
    (一)阅读教学与对话教学的内涵
        1.阅读教学
        2.对话教学
        3.问题式对话教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型分类
        1.依据阅读方法分类
        2.依据文章体裁分类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1.文本的理解与重构
        2.思维的积累与创造
        3.审美的鉴赏与提升
        4.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的理论探析
    (一)对话教学的理论渊源
        1.弗莱雷——对话式教学
        2.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思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话教学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真诚倾听
        3.建构生成
        4.多边互动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对话教学的适切性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的现状
    (一)师生对话层面
        1.对话倾向老师
        2.对话倾向学生
    (二)生生对话层面
        1.无对话或精英对话
        2.小组无效对话
    (三)师本对话层面
        1.依赖教参
        2.解读游离文本
        3.过度解读文本
    (四)生本对话层面
        1.阅读兴趣缺失
        2.阅读方法匮乏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类型与内涵
        1.“问题式”师生对话教学
        2.“问题式”生生对话教学
        3.“问题式”师本对话教学
        4.“问题式”生本对话教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1.基于三维目标
        2.基于对话主体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具体流程
        1.初次对话
        2.深度对话
        3.延伸对话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评价
        1.评价的内容
        2.评价的方法
        3.评价的准则
    (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反馈
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注意事项
    (一)问题聚焦
    (二)情境创设
    (三)预设与生成的相融与矛盾
    (四)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设计的反馈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致谢

(7)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高校学业评价存在忧患
        1.1.2 国家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1.1.3 混合式教学引发思考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评价
        2.1.2 学业评价
        2.1.3 混合式教学(Blended Teaching)
    2.2 理论基础
        2.2.1 元认知理论:自我主导的学习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关联主义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
        2.3.1 国外研究动态
        2.3.2 国内研究动态
3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模式研究
    3.1 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特征
    3.2 混合式教学模式基本形式
    3.3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模式设计
4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方案研究
    4.1 《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简介
    4.2 构建混合式教学学业评价方案
        4.2.1 确定教学目标
        4.2.2 确定混合式多元评价的方法
        4.2.3 选择评价主体与评价材料
        4.2.4 设计评价过程
        4.2.5 解释评价结果
5 混合式教学的学业评价应用研究
    5.1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5.2 课程目标确定
    5.3 评价主体多元
    5.4 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5.4.1 线上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5.4.2 线下学业评价工具设计
    5.5 研究过程
        5.5.1 诊断性评价
        5.5.2 形成性评价
        5.5.3 表现性评价
        5.5.4 总结性评价
    5.6 结果反馈
        5.6.1 问卷数据分析
        5.6.2 访谈信息反馈
        5.6.3 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课前调查(非线性编辑)
附录 B 实施混合式学业评价学生体验与满意度调查
附录 C 关于实施混合式课程学业评价的访谈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文明教育
        2.1.3 生态文明素养
    2.2 理论基础
        2.2.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生态文明理论
        2.2.5 十八大以来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方法
        3.1.2 信度和效度检测
    3.2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生态文明知识素养
        3.2.2 生态文明意识素养
        3.2.3 生态文明行为素养
        3.2.4 中职学校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实施现状
    3.3 中职院校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3.3.1 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生态文明法律机制不健全
        3.3.2 中职院校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够重视
        3.3.3 生态文明素养较低的家庭成员无法给予中职学生正确的引导
        3.3.4 中职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不利于生态文明知与行的统一
4 中职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路径
    4.1 为中职学生营造积极的社会生态文化氛围
    4.2 充分发挥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引导作用
    4.3 有效利用家庭环境潜移默化的效果
    4.4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
5 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学案例设计
    5.1 中职地理教材中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知识点
    5.2 教学案例设计原则
    5.3 教学案例设计
        5.3.1 教材分析
        5.3.2 学情分析
        5.3.3 设计思路
        5.3.4 教学过程(部分)
        5.3.5 课后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件一
附件二
参考文献
致谢

(9)《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文化生活》中的政治认同内容
    (一)思想政治课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文化生活》中的政治认同内容
二、《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实现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认同素养在教学中未得到充分实现
        1.教师对教学目标仍采用三维目标
        2.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程度有待提升
        3.教师对于教材资源没有深入挖掘
    (二)政治认同素养目标课外延伸不充分
        1.相关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不充分
        2.教学与学校德育活动联系不充分
        3.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充分
    (三)政治认同素养缺乏有效评价体系
        1.政治认同素养评价方式单一
        2.政治认同素养评价反馈不及时
三、政治认同素养实现的对策
    (一)以课堂教学为基点,促进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
        1.整合三维目标,设计政治认同素养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文化认同
        3.优化教学方式,推动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
    (二)丰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促使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
        1.开发《文化生活》校本课程,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
        2.借助学校德育活动,潜移默化实现政治认同素养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涵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三)转变教学评价机制,保障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
        1.完善评价方式,注重情感体验
        2.注重评价反馈,反哺课堂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案例
附录2 《文化生活》学习中政治认同素养实现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实现的教师访谈
致谢

(10)“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方法
        3.创新点
二、“正面管教”的理论内涵与框架
    (一)“正面管教”的理论内涵
    (二)有效管教的四条标准
    (三)“正面管教”的主要方式
三、“正面管教”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契合
    (一)“正面管教”与德育目标的契合
    (二)“正面管教”与德育要求的契合
    (三)“正面管教”与德育规律的契合
    (四)“正面管教”与德育方式的契合
四、我国小学生“正面管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中的“正面管教”现状调查
        1.亲子关系调查
        2.教育观念调查
        3.教育手段调查
        4.“正面管教”培训调查
    (二)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正面管教”现状调查
        1.教师观念调查
        2.教师教育手段
        3.“正面管教”培训调查
    (三)家庭、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正面管教”现状分析
        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亲子关系不够和谐
        2.家长道德教育观念较落后,未能与时俱进
        3.学校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德育水平亟待提升
        4.“正面管教”宣传运用不够,理论培训有待加强
五、中外小学生道德教育中“正面管教”的比较
    (一)家庭道德教育中“正面管教”的比较
        1.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的比较
        2.家庭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二)学校道德教育中“正面管教”的比较
        1.德育课程目标的比较
        2.德育课程内容的比较
        3.德育课程实施方式的比较
六、“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一)加强“正面管教”理论的宣传
        1.通过社会组织在家长中进行广泛宣传
        2.通过学校在教师中宣传“正面管教”理论
        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推广模式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家长要做到“和善而坚定”
        2.家长要废除惩罚
        3.家长要有效运用鼓励
        4.定期召开家庭会议
    (三)提升学校道德教育吸引力
        1.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法律法规
        2.建立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
        3.通过班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发情感课程——提升学生社会和人生技能
    (四)开展“正面管教”的专门培训
        1.对家长进行“正面管教”培训
        2.对教师进行“正面管教”培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学生道德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老师:学生对你认同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 丁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熟手汉语教师教学信念发展个案研究[D]. 朱胜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基于成果导向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赵治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D]. 王聪. 江南大学, 2020(01)
  • [5]TEN课程在少儿网球俱乐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江博. 苏州大学, 2020(03)
  •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对话教学研究[D]. 王璐. 河南大学, 2020(02)
  • [7]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以《非线性编辑技术》课程为例[D]. 马晓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中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D]. 何俊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文化生活》教学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实现[D]. 王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正面管教”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樊皎. 长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师:同学们同意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