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调查与思考

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调查与思考

一、对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楠[1](2020)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研究》文中指出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均衡配置不仅能促进区域内医疗服务效率的提高,而且还能为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与否,不仅与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总量有关,还与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结构有关。然而,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明确,导致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配置不均衡,阻碍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因此,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均衡配置问题值得探讨。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帕累托最优理论、福利多元理论以及分配正义理论,运用泰尔指数、基尼系数,从六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系统收集了江浙沪皖在2016年—2018年间,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医疗机构、医疗床位、财政对卫生费用投入共5个方面的医疗服务资源数据资料,对三省一市的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第二,结合医疗服务资源层次性、结构性的特征,基于分配正义理论,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按人分配”和“按地分配”两种分配方式的均衡程度进行分析。运用泰尔指数,测量长三角地区不同省市间和不同省市内的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均衡性。第三、分析国外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并从中得出对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的可参考经验。第四、通过研究并借鉴国际经验,对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从两个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一是加强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顶层设计,二是科学规划区域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结构。第五、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政府的统筹作用与监督作用,并对资源各要素进行调度组合;明确不同类别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目标,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服务质量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的医疗服务资源发展呈现逐渐均衡之势,表现出长三角城市逐步趋于共同发展;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按人分配的均衡程度优于按地分配,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因此,政府要从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几个方面实现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均衡配置。

熊艳[2](2020)在《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状况与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2012年开始,南京市分级诊疗开始进入实践阶段,本文将通过政策实施前后,南京市各区及不同级别医院的运行现状以及实施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南京市分级诊疗的继续推进提出建议。对象与方法:(1)笔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南京市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等11个区在2010至2017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2010至2017年各区医疗机构的运行状况,研究南京市各区的医疗机构配置效率。(2)用问卷调查法分别对南京市三级医院医生,社区医院医生以及居民这三个群体分别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对三级医院医生和社区医院医生关于分级诊疗的认知以及诊疗行为进行分析、对居民的就医行为和认知来评价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研究结果:(1)通过7年的建设,南京市医疗机构的配置效率实现了有90.9%的行政区卫生资源配置达到相对合理的状态,逐渐优化了资源配置。(2)医保类型和收入对居民的分级诊疗认知有影响;职称、医疗机构是否开展分级诊疗相关培训、是否加入医联体、是否有明确的(门诊)转诊标准以及门诊转诊是否方便是影响三级医院医生对分级诊疗认知的主要因素;年龄、是否有明确的转诊标准、是否开展分级诊疗培训和是否由门诊转诊绿色通道是影响基层医生对于分级诊疗认知的主要因素。(3)居民中有超过60%的人对分级诊疗缺乏了解,大部分居民在选择医疗机构时还是偏向去三级医院就诊;医生大多了解分级诊疗但是对于细则存在疑问,医生的诊疗行为分析中发现三级医院下转患者频率较低,基层医院向上转诊患者情况良好,但是接受下转患者频率较低。研究结论:(1)卫生资源配置逐渐向基层倾斜:基层医疗机构无论从医疗机构数量,床位数,卫计人员数,门急诊人次等软件指标还是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万元以上设备价值等硬件指标都有所提升。(2)南京有90.9%的行政区卫生资源配置达到相对合理的状态,逐渐优化了资源配置,实现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3)居民对基层首诊意愿不足:大部分居民仍然选择三级医院就诊。(4)居民对于双向转诊制度不满意:转诊耗时过长,手续繁琐并且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居民对双向转诊制度并不满意。(5)医生认为双向转诊机制衔接不畅:“上转容易,下转难”,转诊过程信息沟通不足导致衔接不畅。建议:(1)从政府层面上需要完善相关制度,落实社区首诊制度,有效衔接双向转诊制度,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深入发展,完善人才流动政策,加快促进医保支付改革(2)从社会层面上则是继续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使得分级诊疗深入人心。(3)从医疗机构层面上推进“互联网+医疗”模式的深入发展,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基层药品目录;

弓园远[3](2015)在《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医疗保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成效对于撬动其他领域改革尤为重要。医保付费方式,即医保基金向定点服务机构的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的核心工作。医疗保险被称为世界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难也就难在如何采取高效的付费方式,平衡医疗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因此,针对医保付费方式建立起相匹配的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反映付费方式的运行情况,是上述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医保付费方式正在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逐渐向按总额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的复合型付费模式转变,对新的付费方式的绩效考核还不完善,指标体系比较滞后,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的大趋势,从医疗保险按总额付费等付费方式及其绩效考核的有关理论入手,对国内外医保付费方式的发展过程、相应指标体系构建情况以及考核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天津市医保基金总额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构建医保基金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路,核心内容包括工作量、参保人个人负担率、参保人满意度、医疗服务质量等指标。适应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研究构建相匹配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提升医保付费方式绩效的关键,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意义重大。

贾红英[4](2014)在《住院费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胆囊切除手术为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医疗保障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得医保患者就诊人群的数量不断扩大,医保患者就诊医疗费用的增长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此外我国还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复杂的外部环境,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也会给我国的卫生工作带来较大的挑战,在多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医疗卫生费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存在继续快速上涨的可能。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沟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机构改革与药品制度改革重要纽带,它是有效遏制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的有效经济手段,在整个医疗保险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支付的合理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医保制度的效果。在“十一五”期间,以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为代表的社会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且取得了显着地社会成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窘境得到一定缓解。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要继续向深度领域发展,支付方式改革作为社会资源二次分配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在合理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维护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可负担性、保障参保人群利益分配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逐步认识。因此,在下一步制度导向中应在积极拓展保险服务领域、丰富保险产品、挖掘保险服务潜力的同时,尊重社会群体中多数人群的非规范利益表达,努力通过制度措施来化解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平衡、有序的均衡机制的建立,重建社会基础秩序,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研究目的以胆囊切除术为例,分析历年来住院总费用和主要费用构成之间的变化,计算各费用构成与总费用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胆囊切除手术费用上涨的来源和表现,为下一阶段围绕推广临床路径管理、加大药品价格控制力度和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综合医疗费用控制措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资料来源与方法1、资料来源定性资料:利用CNKI、万方、维普、EBSCO、PUBMED、MEDLINE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期刊、论文资料;浏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欧盟、英国和德国卫生部等政府网站,收集国内外关于医保政策方面的材料、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信息;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查阅我国基层医保管理部门出台的关于医保支付方式和费用控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查阅商业保险机构制订的关于医疗保险类别、内容、级差支付比例情况,了解保险精算学在微观医保政策方面实际运用和调整。定量资料:主要收集2008—2013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立医院4个单位胆囊结石伴慢性或急性胆囊炎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住院首页信息,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手术情况、预后情况、住院费用等。2、方法(1)文献复习法主要侧重理论部分的研究,主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内容研究,既要获得宏观范围(政策体系、医保基金、配套制度等)抽象的结论,也要了解微观范畴(定点医疗机构、参合患者等)的运行变化。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历史沿革、国内外关于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中国城乡多元医保格局的成因、门诊住院费用构成及变化趋势。(2)资料分析方法利用SAS9.2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应用t检验、z2检验、方差分析、DUNCAN法、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探讨胆囊结石伴慢性或急性胆囊炎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临床经济学评价,为合理有效的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乌鲁木齐和济南地区两种胆囊切除手术方式费用均存在差异。2、两地住院费用均呈现上涨趋势。3、中药费用在乌鲁木齐地区所占比例较高。4、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住院费用低于行开腹手术的住院费用,降低的部分主要来自于西药费用。5、技术性收费在住院总费用中所占比例较低。结论与建议乌鲁木齐、济南两地医疗费用均出现上涨,尤其是开腹手术患者的住院费用上涨明显,这提示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逐年上升。从费用构成来看,西药费、诊疗费和其他费用在总费用所占比例较大且增长速度较快,这提示此类费用是下一阶段医疗费用控制的重点。政策建议方面首先需要加大临床路径管理的力度,逐步提高技术性医疗服务的价格等,尽快调整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形成机制,有效控制费用的快速上涨。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药品招标采购的干预力度,有效控制中标价格;逐步转变按项目付费的落后支付方式,提高医保基金使用的科学性。通过加大“三医联动”的改革力度,不断调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构成,促进正常医疗服务运行体系的建立。

周飞[5](2014)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经历了大城市的发展浪潮后,小城市将在今后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力,中国小城市将在吸纳农村人口、完成中国社会转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中国小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能够更加准确地作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空间部署和发展规划。本文综合运用实证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实地考察与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小城市发展历史与现状,对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理论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对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发展现状的考察中,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武汉市一城独大,发展程度高的地级市与周边省份同等城市相比差距还不明显,而到小城市一级就与周边省份有不小差距,湖北省的城市格局呈“倒金字塔”形状。从而得出结论,湖北长江经济带如果要在整体实力上大幅度提升,必须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尤其是发展小城市及其所辐射的小城镇。本文的重点是四至七章,探讨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空间布局,小城市应从本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城镇体系综合考量,使二者实现空间交汇,达到产城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城镇网络,各类产业协调发展。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空间布局需要宏观上的把握,才能形成健康有序发展的城镇连绵带。整个经济带的发展布局,应采取分段开发的策略。经济带东段强调武汉市对整个经济带尤其是对鄂州、黄冈、黄石、咸宁的带动作用,西段突出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对周边中小城市的辐射力,中段则为解决湖北省“中部塌陷”而实施“壮腰工程”的具体途径。交通干线是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大动脉,一定要加大投入,建设水、空、公、铁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使湖北长江经济带发生整体的互联互动。要在民生优先、安全为重、绿色优质三个原则指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内公共设施达到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要做到融入大自然,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使群众生活舒适愉悦,乐在其中。关于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分析三大产业结构,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的对策,农业方面主要是科技兴农,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品牌营销促进产业升级;工业方面主要是培育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拓展产业延伸能力,打造名牌产品;服务业主要是全面满足社会需要,发展科技服务行业。带内小城市对外贸易依存度偏低,改进措施是培育竞争优势,拓宽贸易方式,推进市场多元化。坚持深化以产权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上以市场化手段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确立政企分开等原则,提高管理效益;对城区和农村土地制度,要分别以土地管理和产权为中心加以调整,农村土地的流转将给农民落户城镇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就业机会。关于社会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城镇化”。对人口集聚,小城市要尽快放开户籍限制,使人口城镇化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要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建立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就业率;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培植深厚的人力资源。对社会服务,要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人公平享受市民的合法权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带内小城市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今后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建立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城镇化之路。对带内小城市的大量人文资源,也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维护和开发。从人文资源中提炼城市精神、开发旅游资源、激活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营造精神家园。通过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维护和开发,获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给老百姓一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张希兰[6](2013)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江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用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农民部分或全部失去土地成为普遍现象,大批失地农民涌现。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现存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合理,使得失地农民的权益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护。由于农民一般都靠土地生存,没有过多的技能,一旦失地就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多数处于既失地又失业的境况,生活面临困难。因此,我们应当重视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而在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具体实践中,综合来看,江苏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本;同时,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情况的考察,以及对江苏内部不同社会保障方式的分析、效果评估与对比,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使他们也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集中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保障基金的来源、监管及运行机制,以及保障安置工作等方面,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内容的具体设计,以及区域间的安置模式的福利效果评估与比较等问题的研究,还较为欠缺。因此,本研究对该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发展及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本研究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性能力分析方法,构建了失地农民福利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为例,运用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对调研地区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动情况进行了测定,基于DID(双重差分)框架,对调研地区的不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式进行了评估和比较;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从个体微观层面对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实证分析;揭示了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独特性,并为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理论分析。从边缘化理论、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地租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可行能力理论等角度,阐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为下一步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其中,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该理论提出了“功能”和“能力”的概念,从实质自由的意义上定义了可行能力;五种基本的工具性自由包括了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经济条件、社会机会、社会透明性保证,以及安全性的防护保障;这五种工具性自由与人的实质自由相互促进。在该理论中,个人的可行能力不仅是发展的目标,同时也是自我价值目标实现的手段和条件。2、概念与模式分析。在回顾与梳理失地农民与社会保障概念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其特点以及与现行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总结了我国整体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尚未建立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部分地方补偿款被层层截留,失地农民实得补偿较少;保障内容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难;可持续的筹资渠道未建立等。同时,本研究还总结了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五种模式:城保模式、农保模式、镇保模式、商保模式和专门制度模式,并分别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比较,归纳出各种模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的条件。本研究认为,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下,专门制度模式更为适宜;但是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考虑其与现行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问题,以降低制度转换成本。3、江苏现状总体阐述。通过对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背景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江苏的农地非农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同时,对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表明江苏实施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年龄段失地人员的差异化需求,并兼顾了保基本与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江苏在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方面的不懈努力。这既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较全国较高,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财政实力有关,又得益于江苏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较为全面。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不足之处在于,具有发展性的失地农民保障政策还有待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健全、补偿标准尚未实现全省统一等。4、江苏失地农民保障模式分析。归纳、总结和比较了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典型方式:货币补偿方式、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和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本研究认为,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如货币补偿方式操作简单,推行所受阻碍相对较小但其缺点在于很难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兼顾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发展的需求,但转置成本较大;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顺应了制度发展趋势、制度的转置成本较小,且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这三种方式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为保障江苏的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将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趋势。5、江苏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分析。根据宜兴和太仓的调研数据,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测算了江苏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征地补偿模式下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变化,并得到了两种政策的平均干预效应,从而对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效果,以及不同征地补偿模式的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江苏现行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使得农民失地后的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所提高,但福利状况改善的幅度有限;②农民失地后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恶化;③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变化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社会保障政策的差异,就调研期间两种方式的保障政策而言,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的政策效果要好于货币补偿方式的政策效果,更有利于解决农民的长期生计问题。6、江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测量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个体特征对个人功能实现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①个体特征的收入变量对个人功能的实现具有显着性的影响,通过增加失地农民的个人收入,可以显着地提高其福利水平;②失地农民个体特征原因潜变量,与个人的居住条件、社会机会和社会保障等结果潜变量的关系显着,且依联系程度高低依次为居住条件、社会机会和社会保障;③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有利于缩小失地农民个体间的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性的实现。7、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构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构建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构建、实施路径选择和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具体内容等。本研究提出,在体系框架构建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统筹层次上,应当由市级统筹提升到省级统筹层次。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还以太仓市现行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衔接转换问题,以及南京市解决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为例,进行了详细论述。8、政策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本研究最终认为,应当通过以下各途径来不断完善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①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建立土地资产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征地补偿标准,允许农民参与土地增值利益分配,并改变以往以货币安置为主的单一安置方式;②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道路,同时做好其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减少制度转置成本;③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内容,并逐步纳入工伤、生育和失业等险种,不断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④完善再就业机制,提供更多再就业机会,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以改善失地农民的家庭经济状况;⑤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并关注失地农民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等。

李鹏,时明慧,李乃岩[7](2012)在《医保个人负担率的调查与思考》文中提出个人负担率是指医保患者住院医疗费中个人负担金额在本次住院发生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参保人员自费增长过快的问题在各统筹地区都比较突出。因此,如何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架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实施自费医疗

王黎明[8](2011)在《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情况,透析参合农村居民、党政干部、合管办工作人员、医疗卫生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真实想法,综合评价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3年来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为西山区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可持续、健康、稳步发展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合农村居民的受益面,提高受益程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报表和调查表,收集西山区2007-2009年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料(补偿方案、参合情况、资金筹集、门诊费用减免、住院费用补偿等);以问卷方式调查区、镇、村有关党政干部和管理人员;以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方式按经济好、中、差抽取团结镇、海口镇、碧鸡镇3个镇的10个村526户农村居民进行现场调查;以问卷方式整群或随机抽取3个镇卫生院和区级医院医务人员及部分住院参合农村居民,了解他们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等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调查区级卫生机构的一般情况、服务提供情况;镇级和村级卫生机构的基本情况、卫生服务及健康指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开展情况、服务能力、交通与通讯情况、门诊处方等。全部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昆明市西山区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运行机制在昆明市西山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西山区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方面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制及运行机制,建立了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村居民参与的管理运行机制;逐步规范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管机制,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技术水平等,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发展。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资与基金补偿情况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基金补偿受益率逐年增加,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比较,2009年门诊减免受益率比2008年提高5.5%,住院补偿受益率比2008年提高0.37%。由于城镇发展,用地增加,农转非扩大,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3.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不同层次党政干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的知晓程度基本一致,呈知晓率偏低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知晓率(达100.0%)明显高于党政干部(25.3%)。不同人群认为参合前后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发生了变化,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以往“小病拖、大病忍”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孕产妇参合前后变化不大。参合农村居民对各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态度、就医环境、医疗设备等变化较以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3)。区级各方面均有所改善,而镇级、村级变化不是很明显。各级人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知晓率偏低,各级党政干部(≥80.0%)普遍认为合管办有必要设立举报箱和公布投诉电话,接受并处理参合农村居民的投诉;对于基金崩盘问题,大多数党政干部认为存在基金崩盘,主要原因是参合农村居民就诊率太高、住院补偿起付线过低等。建议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和补偿方案的宣传,提高各级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常识和补偿方案的知晓率。4.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平性的评价5.0%以上的党政干部认为存在着穷帮富现象,12.0%以上的党政干部认为存在着平均享受现象,各级党政干部(≥60.0%)建议不论经济情况,大家交相同的钱。3个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赞成交相同的钱,享受同等待遇(赞成率≥66.7%)。大多数的医务人员(≥86.7%)认为存在平均享受现象。3个镇的参合农村居民(≥70.5%)建议不论经济情况,大家交相同的钱。5.不同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率各级党政干部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3.3%-97.3%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党政干部的支持率也比较高,界于79.3%-100.0%。3个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0.5%-100.0%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区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支持率比较高(76.2%-95.0%)。镇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59.7%-100.0%之间)。对于拟将艾滋病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问题,碧鸡镇镇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支持率比较高(80.0%)。3个镇参合农村居民都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支持率界于90.6%-94.8%之间)。同时普遍(>75.0%)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结论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机制呈良性发展势态,合作医疗的补偿方案基本可行,基金筹资方式认可度较高,总体上社会满意度较高。农村居民参合的积极性较高,参合率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各级党政干部特别是基层的党政干部、医务人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知识还相对较为缺乏。但各级人员认为以往“小病拖、大病忍”的现象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表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合管办尽快设立举报箱和公布投诉电话,接受并处理参合农村居民的投诉;各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动下,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是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各方面仍有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方案知晓率不高,应加强宣传工作。在公平性方面,各级干部和群众均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建议政府应该多了解各种人群的声音,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更加体现其公平性。各个人群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支持度较高,但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基层单位及文化程度偏低人群较低,应注意该部分人群的宣传工作。2009年因农转非,参合人数减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盘子减小,入不敷出。经回归分析,建议2010年增加地方财政补助20元,达到地方财政每年每人补助90元,使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每年每人170.00元。综上所述,西山区应继续贯彻“以大病统筹为主,适当兼顾小病”的宗旨,根据本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将利国利民的这一好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各级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知晓率;并适度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提高地方财政补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受益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及人员培训工作,调动各级人员,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由广度向深度建设,使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

虞文嫣[9](2011)在《我国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评估为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高校医保新制度自2007年4月实行四年来,目前还缺乏对该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的研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全市20所公立和民办高校9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在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一年间的就医和医疗保障情况,考察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医保新制度的知晓度和满意度,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的评估,弥补相关研究空白,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理论,对全民医保背景下大学生医疗保障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接轨提供政策建议,为制度在全国更大范围内的推广提供依据,以期改善大学生的医疗福利,并弥补这部分研究空白。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初步结论:1、新制度较公费医疗与原公费医保有较大改进,提高了保障对象覆盖面,筹资方式多元化,完善支付方式,统一明确报销范围,使学生就诊费用水平合理;2、调查对象对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满意度较高;3、新制度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若干意见》相关条款内容的判定上有模糊之处,评价高校医保工作的标准模糊,学校对于医院医疗费用的控制能力不足等。要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宏观上需要明确政府和高校责任,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并提高大学生的健康预防及风险互济意识;具体措施方面可以采用,保险费用大学阶段一次性缴纳、增加大学生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建立大学生药品、诊疗目录,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发挥补充作用等方法。在完善我国大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道路上,本文仅仅是做了一点粗陋的探索,在文章的最后进行了总结及反思。

曾雁冰[10](2011)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当前,中国社会围绕着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使得许多家庭面临着经济困扰,以及由此引发的“看病难”等问题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期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是如何认清医疗费用过快发展态势,明确医疗费用增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明确费用控制策略,成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国内目前对医疗费用增长机制与控制的研究,多数缺乏全面、系统地审视医疗卫生系统,忽略了医疗卫生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多局限对焦点问题进行横断面的研究,把医疗费用的增长作为孤立、静止的系统,未深入分析带来卫生总费用或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和根源,问题和根源掩盖下的利益相关者为追求利益诉求相互博弈的过程,由此研制的医疗费用的控制策略在局部往往存有效果,但从长期和整体来看,多存在顾此失彼的情况。研究集成系统动力动力学、卫生宏观模型、利益相关者分析、系统论等多种理论与方法,通过聚焦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的系统主体并且明确主体关联,定性定量分析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作用机制,明确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发展态势及危害,寻找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控制关键要素,研制促进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的策略思路,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和解决广大居民看病贵等突出问题,实现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运用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确定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的主体及作用关系;运用定性定量多重论证法论证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现况及作用机制;运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数学模型,明确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发展态势,确定控制费用过快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模拟论证控制策略及效果。资料收集方法包括文献归纳分析、居民意向调查、卫生人员意向调查和基本情况调查、二级资料提取等。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江苏常州、上海嘉定三地居民进行调查,收集居民对医疗费用过快上涨问题的看法。二级资料主要包括1991-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卫生事业经费决算资料。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明确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主体及相互作用关系研究通过文献及政策分析,系统搜寻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相关的利益团体,从搜集的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归类的利益相关者中,通过焦点小组法明确在中国现行行政组织结构框架下,医疗费用利益相关者包括: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物价部门、财政部门、医保部门、药品监管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发展计划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人事部门、教育部门、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建设(规划)部门、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医疗器械供应商、商业保险公司、卫生技术人员、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媒体等。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理论,利用米切尔评分表法,经过20名专家评分,聚焦医疗费用相关的关键利益团体为:(1)政府部门:包括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主要政府职能部门为卫生部门、财政部门、医保部门、药监部门及物价部门;(2)医疗机构;(3)药品供应商;(4)消费者(患者)。明确医疗费用相关利益团体的利益诉求,例如政府关心社会稳定,担忧看病贵问题危及社会和谐稳定;医疗机构关心政府财政投入,担心政府筹资职能萎缩对自身生存的影响;医保关注收支平衡、担心收支失衡;患者关注费用负担及服务质量;药品关心自身利润的获得等。进一步通过907篇文献计量分析以及华东地区3省(市)、12县(市、区)、49乡镇的卫生服务机构的3494名卫生人员的意向调查论证对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的产生与关键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知:政府对医疗机构财政投入不足,医疗机构将注意力转向了增加业务收入上。而政府物价部门对医疗服务定价方面采取了严控的对策。医疗收费标准不随物价变动,而且常规项目收不抵支,新的高精尖项目一般收大于支,另外允许有15%的处方药品差价。医疗机构认为在目前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对医疗服务定价不合理的情况下,获取药品进销差价和收取高额检查费是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出路。卫生行政部门从本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出发,对医院行为采取默许。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远超社会经济和工资收入增长速率,给医保部门带来了收支平衡风险,也给居民带来了极高的就医经济风险。作为降低居民就医经济风险的医保系统却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其存在的“医疗保障覆盖率较低,病人自负比例高,导致大部分人群呈现低层次服务、低利用或不堪负担甚至因病致贫而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则给居民带来了极高的就医经济风险”成为社会指责的关键问题之一。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再加之医保的不完善,使得需方负担日益加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下“看病贵”问题亦成为社会反响强烈的焦点问题。(二)预测医疗费用系统未来发展,明确问题态势及危害1、医疗机构财政投入萎缩且日益严重不论是基于按1991年的财政补助、以政府财政支出的8%或是以政府财政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在40%为理想投入标准,模拟明显可见存在财政投入萎缩情况,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财政投入萎缩日益严重。其中,基于按1991年的财政补助水平(55.76%),政府财政对医务人员工资的补足,对医疗机构实际与理想投入进行模拟,按1991年的财政补助水平,2008年理想财政投入为671.7亿元,实际财政投入493.3亿元,2008年一年的财政缺口有178.4亿元,2020、2021年财政投入缺口分别为2199.0亿元、2683.0亿元。以不同财政投入缺口测算标准研究中,以政府承诺的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以及国际经验推荐的政府财政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在40%左右为宜为投入理想标准,模拟发现2015年对医疗机构政府应承担6665.0-7339.0亿元的责任,与预测的政府实际财政投入2654.0亿元相比,存在缺口4011.0-4685.0亿元。而2020年存在财政投入缺口将达9191.0-10143.0亿元。2、物价严控下收益率日益下降业务收入的收益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模拟显示1991-2021年期间收益率范围在7.0%-12.5%之间。医疗机构需要(1/收益率)倍的财政投入萎缩值的业务收入,收益率越低,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业务收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3、财政与物价作用下医疗费用呈现过快增长基于按1991年的财政补助水平,模拟显示2021年医疗费用达72419.0亿元,其中合理费用为18740.0亿元,因财政投入不足而增加的医疗费用达53680.0亿元。因财政投入不足而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超出合理的医疗费用,并且随着年份的增加,超出越明显。而不同理想财政投入标准测算缺口下,在目前的财政与物价作用下,模拟显示,2010-2021年的医疗费用增加6988.0-43387.0亿元。并且医疗费用年均增长高于社会经济(GDP)增长率,医疗费用呈现出过快增长的势头。4、“多开药、多做检查”成为医疗机构主要行为趋向模拟显示由于医疗服务收益极低并呈现负值,医疗服务多做多亏。医疗机构四大类收费来源——医务人员劳务收费、社会必需常规服务项目、高新服务项目和药品中,仅有高新项目和处方药品可盈利。模拟显示医疗机构增加业务收入主要依赖药品收入的增加。同时根据业务收入为因变量,药品、检查化验和劳务收入作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药品收入和检查化验收入对业务收入的增长贡献较大,劳务收入所起作用甚微。反映出,现行的财政与物价作用下,为弥补收益,医疗机构倾向于“多开点药,多做点检查”行为。5、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加重居民就医负担、恶化公平性在目前医保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对居民就医负担及费用公平性影响较大。以基于政府投入补足医务人员工资的财政投入缺口计算的模型模拟为例,2015年、2021年的年医疗费用负担分别达0.0982,0.1091;其中因财政投入不足而带来的医疗费用负担增加分别为0.0657、0.0809。2015年、2020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0.1316、0.1469,而合理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为0.1214、0.1262。实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远超出合理灾难性家庭发生率。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过快上涨,大幅增加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也加大了灾难性家庭发生率。(三)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作用机制在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中,对财政、物价、医院自身作用进行模拟发现,财政和物价起着决定性作用,财政承担40.0%-71.6%;物价承担40.8%-66.7%,扣除财政和物价影响后,医疗机构因素在医疗费用增长中所起的作用一直为12.0%至-38.3%。表现出为应付物价增长和财政萎缩,不得不追求净收益的增加。虽有一定追求自身利益的倾向,但与财政和物价相比,其本身行为并不是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结合统计资料数据定性定量论证方法以及系统动力学模型论证了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引发看病贵等问题的多方作用互动过程:(1)经济发展优先,政府忽视医疗卫生发展,并改变了服务的福利性质:(2)财政对医疗卫生服务筹资职能逐步弱化,要求资金自筹、自收自支,迫使医疗卫生机构直接通过服务收费增加收入;(3)物价部门严守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改革前的降价和改革后限价,导致收费标准扭曲,以药养医、多做检查等,成为医疗机构缓解自身困境的被动策略;(4)卫生部门亦步亦趋,拓展医疗机构的服务收费补偿渠道;(5)医疗机构顺应宏观政策,摸索形成了一整套“通过服务收费多收一点”的具体途径和方法;(6)医药用品业无序混乱,形成“高价医药用品容易销售导向,医药用品业投资少、见效快和获利高,百业经营医药品”等三大畸形景观,为看病贵等问题推波助澜;(7)医疗保险总体不健全,呈现覆盖率低、结付水平低,为了收支平衡支付和控费方式僵硬等问题,进一步使得看病贵成为社会关注问题。(四)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政策策略及效果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SD模型,利用Vensim软件构建仿真平台,筛选政策干预靶点,改变系统状况的行为如政府投入、物价收益率的调整、总额预算、医保报销比例及覆盖率调整等,以观察阳性实验结果的需方的改变情况,为研制优化策略提供依据。干预结果表明,财政投入改变引起的总体次均费用变化是医保作用的1.03-2.38倍,而收益率改变作用是医保作用的1.18-1.42倍。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的投入力度、提高业务收入收益率实现医疗费用的大幅度降低,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进一步根据博弈均衡理论分析明确系统优化方向,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为着眼点,实现将医疗费用增长纳入社会经济可承受范围之内。在明确政策干预点的基础上,模拟实现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策略,明确适宜的组合策略,并且分析策略效果。1、若以补足工资为标准,调整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2015年预计需投入1875.0亿元,2020年投入4617.0亿元。相比目前业务收入增速下的财政投入,2015年、2020年所追加投入分别多出414.0亿元、1444.0亿元。而基于财政支出8%、以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40%为理想标准测算缺口模拟,若实现医疗费用增速与GDP齐同,2015年预计需投入3591.0-3610.0亿元,2020年投入8518.0-8887.0亿元。相比目前业务收入增速下的财政投入,2015年、2020年所追加投入分别多出937.0-956.0亿元、1991.0-2360.0亿元。在总额预算基础上,通过完善财政筹资职能,可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2、若不增加政府筹资,为弥补财政投入萎缩带来的医疗机构净收益损失,需调整业务收入的收益率。模拟显示,若按政府投入补助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为标准,总体收益率需从0.0384-0.0525调整至0.0695-0.1060。而以财政支出8%、政府卫生支出能够达到卫生总费用的40%为财政投入理想标准计算缺口下,财政投入总体收益率需调整至0.3108-0.3381。3、若保留现行的按项目付费方式,则可通过合理化现行收费标准,确保医疗机构能通过劳务和常规检查等社会必需服务项目获得合理补偿。调整收费标准,提高医务人员劳务和常规检查等社会必需项目的收益,合理化药品和高新检查等收益率,通过提高业务收入含金量增加了医疗机构的净收入,相应(1/收益率)降低业务收入增长。或者如果变当前的按项目付费为按服务单元付费,即合理设立按服务单元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每次就诊付费的“包干”,并规定结余归己,通过引导医疗机构主动降低成本而提高收益率即净收入,必然大幅度降低社会费用负担。4、通过优化策略实施可实现医疗费用的增长从2015年的25433.0减为19069.0亿元,相比财政投入调整前业务收入减少25.0%;2020年从71920.0亿元降至41275.0亿元,下降了42.6%。2010-2021年次均费用也可节省17.4%-53.4%,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至2021年可减缓8.0%。四、研究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来进行医疗费用增长规律进行把握,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明确系统主体及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构建中,运用SD建模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增量、存量进行分析与模拟:医疗费用控制策略研制中将运用系统动力分析方法作为指导,针对性研制解决医疗费用问题的控制策略,促使系统均衡发展。(二)结果创新1、运用系统论和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明确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形成的主体及相互作用关系,为厘清纷繁复杂的系统内部关系提供思路。2、运用定性定量论证方法分析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主体作用机制,并且运用系统动力方法探讨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明晰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作用机制,为解决看病贵问题提供有力依据。3、使用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通过仿真和政策干预对现实情况进行动态模拟。实现首次系统预测医疗费用的未来发展,揭示了在不加干预情况下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态势及危害。4、通过对系统内相关各方的互动与协调进行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政策干预模拟,明确现实费用控制策略,模拟论证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策略效果等,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的借鉴。

二、对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区域结构性均衡配置研究的学理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长三角一体化
        2.1.2 医疗服务资源
        2.1.3 结构性均衡配置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2.2.3 分配正义理论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
    3.1 长三角地区人口和地理概况
        3.1.1 长三角地区人口概况
        3.1.2 长三角地区地理概况
    3.2 医疗人力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
        3.2.1 执业(助理)医师
        3.2.2 注册护士
    3.3 医疗物力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
        3.3.1 医院
        3.3.2 医疗床位
    3.4 医疗财力资源结构性配置现状
        3.4.1 财政对卫生费用投入
        3.4.2 财政卫生支出弹性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均衡性
    4.1 区域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的测量方法
        4.1.1 基尼系数
        4.1.2 泰尔指数
    4.2 测量数据收集与整理
        4.2.1 研究区域
        4.2.2 测量数据来源
        4.2.3 指标体系构建
    4.3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均衡性测量
        4.3.1 基于基尼系数的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均衡性测量
        4.3.2 基于泰尔指数的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的均衡性测量
    4.4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的测量结果分析
        4.4.1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按人分配的结构性均衡性优于按地分配
        4.4.2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的结构性配置区域内差异大于区域间差异
第五章 区域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的国际经验
    5.1 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区域合作协同发展
        5.1.2 建设城市群交通网络
        5.1.3 多中心产业网络格局
    5.2 国际经验借鉴
        5.2.1 整体性规划引领区域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
        5.2.2 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政策贯彻实施
        5.2.3 以数字治理推动区域医疗服务信息化
        5.2.4 重视区域交通网络的构建
第六章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的优化路径
    6.1 加强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顶层设计
        6.1.1 建立长三角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
        6.1.2 建立合理的患者就医流向机制
    6.2 科学规划区域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结构
        6.2.1 从总量上扩大医疗服务资源投入
        6.2.2 形成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正三角结构
        6.2.3 动态调整医疗服务资源布局
第七章 长三角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统筹作用与监督作用
        7.1.1 加强政府在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中的统筹作用
        7.1.2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7.2 优化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结构
        7.2.1 明确不同类别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目标
        7.2.2 明确三个级别医院的功能定位
        7.2.3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资源的建设
    7.3 提高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7.3.1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
        7.3.2 探索长三角区域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等多模式发展路径
        7.3.3 加快发展区域“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2)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状况与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和内容
    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研究设计
    1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
    3 样本概况
    4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状况分析
    1 南京市分级诊疗政策实施过程分析
    2 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变动分析
    3 南京市卫生服务的变动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南京市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分析
    1 南京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2 南京市居民分级诊疗感知和行为分析
    3 南京市医生分级诊疗感知和行为分析
    4 小结
第五章 南京市分级诊疗特征及问题分析
    1 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基本特征
    2 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建议
    1 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
    2 从医院层面提升服务质量
    3 从社会层面宣传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附录
    1 患者(居民)分级诊疗认知情况调查表
    2.分级诊疗认知情况调查表(基层医生)
    3 分级诊疗认知情况调查表(三级医院医生)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等付费方式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按总额付费等付费方式的相关理论
        2.1.1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概述
        2.1.2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预付与其他付费方式的特点
        2.1.3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付费方式的比较
    2.2 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考核以及医疗绩效考核管理相关理论
        2.2.1 绩效的基本概念
        2.2.2 医疗绩效考核与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考核的比较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及台湾地区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3.1.1 国外及台湾地区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3.1.2 国外及台湾地区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发展现状
    3.2 国内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3.2.1 国内医疗保险基金付费方式改革历程
        3.2.2 国内医疗保险基金按总额付费制度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3.2.3 国内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第四章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付费方式的改革背景
        4.1.1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外部环境
        4.1.2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的内部环境
    4.2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发展现状
        4.2.1 机构及制度建设
        4.2.2 多元付费方式建设
        4.2.3 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考核指标体系建设
    4.3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分析
        4.3.1 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面临很大压力
        4.3.2 天津市原有的总额预付运行方式欠合理
        4.3.3 医疗保险基金审查模式有待改进
        4.3.4 违规骗保现象严重
第五章 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5.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5.2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5.2.1 工作量指标
        5.2.2 个人负担率指标
        5.2.3 满意度指标
        5.2.4 医疗质量指标
    5.3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指标筛选
        5.3.1 初选指标的产生
        5.3.2 指标的筛选
    5.4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5 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评分细则
        5.5.1 评分细则的编制目的
        5.5.2 评分细则的编制依据
        5.5.3 评分细则主要内容
    5.6 完善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议
        5.6.1 动态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5.6.2 修正完善指标标准值及范围
        5.6.3 坚持结果与过程、惩罚与激励相结合
        5.6.4 医疗服务机构个性化考核
参考文献
致谢

(4)住院费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胆囊切除手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医疗费用控制研究
    3.2 支付方式研究
    3.3 付费方式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3.4 医疗保险改革研究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4.1 基本情况
    4.2 结果
第五部分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2 政策建议
第六部分 医疗保险改革的文献综述
    6.1 国内部分
    6.2 国外部分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表

(5)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1.3.1 本文研究方法
        1.3.2 本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1.4.1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1.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1.5 小城市的概念界定
        1.5.1 小城市的划分标准
        1.5.2 小城市的外延
2. 国内外小城市发展现状及其经验
    2.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与经验
        2.1.1 国外小城市发展现状
        2.1.2 对国外小城市发展模式的研究
        2.1.3 国外小城市发展经验
    2.2 国内小城市发展现状与意义
        2.2.1 国内小城市发展类型
        2.2.2 国内小城市发展中的不足
        2.2.3 大力发展小城市的重要意义
    2.3 小结
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分布、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3.1.1 空间分布
        3.1.2 地理环境与产业概况
    3.2 湖北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3.2.1 湖北长江经济带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3.2.2 湖北长江经济带地级市与国内相关区域同级别城市经济的比较
    3.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实力比较
        3.3.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与中部六省小城市综合实力比较
        3.3.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六省小城市发展潜力比较
        3.3.3 对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综合实力的基本认识
    3.4 制约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的原因分析
    3.5 小结
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
    4.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空间布局规划
        4.1.1 整体发展方向的战略定位
        4.1.2 城镇体系格局的合理配置
    4.2 湖北长江经济带空间布局的宏观调控
        4.2.1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城镇布局
        4.2.2 湖北长江经济带东段的开放开发
        4.2.3 湖北长江经济带中段的开放开发
        4.2.4 湖北长江经济带西段的开放开发
    4.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现代物流通道建设
        4.3.1 现代物流通道的规划与建设
        4.3.2 现代物流通道建设的产业措施
    4.4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4.1 基本原则及其实施办法
        4.4.2 城市建筑的布景规划
    4.5 小结
5.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5.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三大产业发展战略
        5.1.1 产业结构分析
        5.1.2 农业发展方针
        5.1.3 工业发展方针
        5.1.4 服务业发展方针
    5.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5.2.1 外贸发展的水平估计
        5.2.2 外贸发展滞后的原因
        5.2.3 外贸发展对策
    5.3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向
        5.3.1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5.3.2 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
        5.3.3 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5.3.4 土地制度改革措施
    5.4 小结
6.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6.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口集聚战略
        6.1.1 改革户籍制度
        6.1.2 拓展就业途径
        6.1.3 培育人力资源
    6.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社会服务战略
        6.2.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2.2 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6.3 小结
7.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7.1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的环境保护
        7.1.1 环境保护的历程与现状
        7.1.2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措施
    7.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人文资源的维护与开发
        7.2.1 文化遗产状况
        7.2.2 传统文化资源开发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中的主要观点
    8.2 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江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2.3 数据来源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边缘化理论
        2.1.2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1.3 社会保障理论
        2.1.4 地租理论
        2.1.5 福利经济学理论
        2.1.6 可行能力理论
    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相关研究
        2.2.1 国外失地农民及其社会保障问题相关研究
        2.2.2 国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相关研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失地农民
        2.3.2 社会保障
        2.3.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现状、问题及模式分析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
    3.2 我国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3.3 我国现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统一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3.3.2 部分地方补偿款被层层截留,火地农民实得补偿较少
        3.3.3 保障内容不完善,保障水平低
        3.3.4 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难
        3.3.5 可持续的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3.4 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模式分析
        3.4.1 城保模式
        3.4.2 农保模式
        3.4.3 镇保模式
        3.4.4 商保模式
        3.4.5 专门制度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政策背景
    4.2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4.2.1 征地补偿标准有所提高
        4.2.2 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进一步规范
    4.3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区域优势
        4.3.1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4.3.2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4.3.3 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全面
    4.4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4.4.1 发展性保障政策尚待完善
        4.4.2 动态调整机制尚不健全
        4.4.3 补偿标准尚未实现全省统一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方式分析
    5.1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运行方式
        5.1.1 货币补偿方式
        5.1.2 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
        5.1.3 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
    5.2 江苏三种代表方式的对比分析
        5.2.1 政策推行的难易程度
        5.2.2 保障内容
        5.2.3 保障水平
        5.2.4 保障的可持续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江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实证分析
    6.1 考察背景
    6.2 失地农民的福利构成
        6.2.1 理论模型
        6.2.2 福利构成指标的选取
    6.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6.3.1 数据来源
        6.3.2 样本特征
    6.4 江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变化的测定
        6.4.1 计算方法
        6.4.2 确定初级指标隶属度时最大值、最小值的选取
        6.4.3 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福利水平测定
        6.4.4 基于不同征地补偿模式的失地农民福利水平测定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江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7.1 理论模型
    7.2 对应分析
    7.3 结构方程研究方法与实证模型
        7.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7.3.2 结构方程研究方法
        7.3.3 模型的输出图和参数估计
        7.3.4 模型的拟合优度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江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构建
    8.1 体系框架建设
        8.1.1 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8.1.2 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
    8.2 实施路径选择
        8.2.1 太仓市——现行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间的衔接转换
        8.2.2 南京市——解决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
    8.3 保障内容
        8.3.1 体系设计
        8.3.2 基金设立与管理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1.1 农民失地后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所提高,但福利水平仍然较低
        9.1.2 农民失地后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恶化
        9.1.3 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的政策效果要好于货币补偿方式
        9.1.4 个体收入水平是失地农民福利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
        9.2.2 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道路
        9.2.3 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
        9.2.4 完善再就业机制,提供更多再就业机会
        9.2.5 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
        9.2.6 关注失地农民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
        9.2.7 为失地农民提供相关的法律援助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目的
    2.2 调查内容
        2.2.1 新农合运行情况的评价
        2.2.2 各级党政干部参与程度的评价
        2.2.3 参合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政策的评价
        2.2.4 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
    2.3 调查方法
        2.3.1 现有资料收集
        2.3.1.1 新农合方案
        2.3.1.2 新农合报表
        2.3.1.3 区孕产妇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4 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5 区级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6 镇级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7 镇级卫生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2.3.1.8 村卫生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
        2.3.2 现场调查
        2.3.2.1 区级的调查
        2.3.2.2 样本镇的调查
        2.3.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对象选择阶段
        2.4.2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2.4.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2.5 统计方法
    2.6 健康相关指标
        2.6.1 两周患病率
        2.6.2 两周患病就诊率
        2.6.3 近一年住院率
        2.6.4 慢性病患病率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山区基本情况
        3.1.1 地理、人口及经济概况
        3.1.2 西山区医疗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3.1.3 人口及经济概况
        3.1.4 卫生服务及健康指标
    3.2 入户调查农村居民分析
        3.2.1 入户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
        3.2.2 农村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
        3.2.2.1 两周患病情况
        3.2.2.2 过去一年住院情况
        3.2.3 近一年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3.1 近一年慢性病患病率
        3.2.3.2 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分析
    3.3 新农合运行情况分析
        3.3.1 参合情况分析
        3.3.2 筹资情况分析
        3.3.3 补偿情况分析
        3.3.3.1 门诊补偿方案
        3.3.3.2 住院补偿方案
        3.3.3.3 基金补偿情况分析
        3.3.4 患者、资金流向及费用控制情况
        3.3.4.1 门诊
        3.3.4.2 住院
    3.4 新农合评价
        3.4.1 对新农合常识的知晓程度
        3.4.1.1 党政干部对新农合常识的知晓程度
        3.4.1.2 党政干部与新农合管理人员的新农合常识知晓率比较
        3.4.2 新农合的评价
        3.4.2.1 参合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2 参合前后孕产妇住院分娩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3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3.4.2.4 新农合基金筹集方式的评价
        3.4.2.5 新农合基金运行的评价
        3.4.2.6 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的评价
        3.4.2.7 新农合公平性的评价
        3.4.2.8 对新农合的态度
4 讨论
    4.1 新农合基金筹资与补偿情况
    4.2 新农合基金筹集总数与基金结余的回归分析
    4.3 新农合病人及基金流向
    4.4 党政干部对新农合常识知晓度偏低
    4.5 参合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变化情况的评价
    4.6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4.7 新农合制度补偿方案的评价
    4.8 新农合公平性的评价
    4.9 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变化情况的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5.1 稳妥推进新农合制度,成功建立了新农合体制及运行机制
    5.2 新农合基金盘子减小,基金入不敷出,调整补偿方案
    5.3 加大宣传力度,使新农合制度更深入人心
    5.4 在区级、镇级医疗机构建立跨区、镇可相互报销的补偿模式
    5.5 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区镇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医技水平
    5.6 更新服务理念,降低和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收费
    5.7 改善新农合公平性
    5.8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把新型农合作医疗工作由广度向深度建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我国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评估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流程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医疗保障制度理论和模式
    2.2 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新制度实证研究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3.3 调查对象就诊满意度评价
第四章 上海市大学生医疗保障新制度评估
    4.1 原公费医疗制度与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比较
    4.2 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基本运行情况
    4.3 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政策与实施现状评价
    4.4 新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经验
    5.1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障经验
    5.2 国外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特点和总结
第六章 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议
    6.1 接轨存在的问题
    6.2 宏观方面的建议
    6.3 具体措施方面的建议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备受关注
        (二) 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导致的看病贵等问题社会反响强烈
        (三)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的研究与控制成实现医改目标的必然要求
        (四) 国外医疗费用增长机制与控制研究进展
        (五) 国内医疗费用增长建模与控制研究进展
    三、研究意义
        (一) 医疗改革中的社会均衡与政策研究的深化
        (二) 模拟论证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形成机制
        (三) 预测医疗费用增长的未来长期发展趋势
        (四) 通过仿真干预提供医疗费用控制可选策略
    四、研究目的与目标
    五、研究内容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一) 指导性研究方法
        (二) 具体研究方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二次资料利用
        (三) 居民入户调查资料
        (四) 专家咨询和论证
    三、质量控制方法
        (一) 组织保证
        (二) 现场调查阶段
        (三) 资料录入与整理阶段
    四、主要分析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主体关联分析
        一、明确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主体
        (一) 界定医疗费用增长的相关利益团体
        (二) 聚焦医疗费用增长的关键利益团体
        (三) 关键利益各方的基本功能剖析
        二、文献分析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主体作用关系
        (一) 社会(需方)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二) 医院(供方)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三) 卫生行政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四) 财政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五) 医保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六) 药品监管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七) 物价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八) 药品生产流通部门利益倾向与问题系统分析
        三、意向论证医疗费用增长问题主体作用机制
        (一)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认同情况分析
        (二) 问题影响因素意向论证
        (三)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主体作用机制意向分析
        四、围绕着医疗费用过快上涨问题,系统主体作用机制分析
        五、小结
    第二部分 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运行定量分析
        一、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运行定量分析方法
        二、医院财政投入萎缩情况分析
        三、物价收费标准分析
        四、财政投入不足下医疗费用增长分析
        五、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医疗资源浪费分析
        六、现行医保制度下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情况分析
        七、小结
    第三部分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逻辑性分析
        一、系统逻辑性分析基本原理
        二、系统反馈回路分析
        三、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逻辑模型
        四、小结
    第四部分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SD模型构建
        一、医疗费用增长问题系统建模假设
        二、SD模型主要变量、参数及函数关系
        (一) 主要变量
        (二) 主要函数关系确定
        (三) 主要变量及函数关系
        (四) 关于初始值的确定
        (五) 表函数
        三、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SD模型流图
        四、模型初始化
        五、模型检验
        (一) 直观与运行检验
        (二) 历史检验
        (三) 灵敏度分析
        六、小结
    第五部分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
        一、医疗费用增长预测
        二、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作用机制系统动力学论证
        三、医疗费用过快上涨问题干预
        (一) 干预实验目的
        (二) 政策组的筛选与方法
        (三) 模型干预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六部分 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优化策略研制与模拟
        一、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系统目标分析
        (一) 系统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 确保实现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目标
        二、确保医疗费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优化策略研制与模拟思路
        (一) 财政投入策略优化思路
        (二) 收益率调整策略优化思路
        (三) 优化策略的实施效果模拟论证思路
        三、财政投入政策优化
        四、收益率调整政策优化
        五、优化策略对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控制效果
        六、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控制决策优化与建议
        七、小结
    第七部分 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SD模型应用——不同财政投入缺口测算标准的模拟验证
        一、不同财政投入缺口测算标准的SD模型
        (一) 以财政支出8%为标准测算缺口
        (二) 基于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40%为理想标准的测算缺口
        二、不同财政投入缺口测算标准的医疗费用增长SD模型应用
        (一) 财政投入不足在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中作用论证
        (二) 未干预情况下医疗费用增加情况预测
        (三) 明确费用控制策略
        (四) 控费策略效果模拟
        三、小结
    第八部分 讨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对医疗费用控制与优化研究的意义
        (二) 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主体关系的系统分析
        (三) 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定量诊断及作用机制模拟论证
        (四) 对我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发展模拟预测
        (五) 对医疗费用控制策略的系统思考
        二、研究创新之处
        (一) 理论创新——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系统的理论和数学模型构建
        (二) 集成创新——医疗费用预测与控制的方法学体系探索
        (三) 应用创新——中国医疗费用控制及其医疗卫生体系优化策略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综述:系统动力学国内外应用进展及对医疗费用预测与控制研究启示
    综述参考文献

四、对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均衡配置研究[D]. 赵颖楠.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2]南京市分级诊疗运行状况与实施效果研究[D]. 熊艳.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3]天津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管理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 弓园远. 天津大学, 2015(03)
  • [4]住院费用控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胆囊切除手术为例[D]. 贾红英. 山东大学, 2014(10)
  • [5]湖北长江经济带小城市发展研究[D]. 周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6]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以江苏为例[D]. 张希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7]医保个人负担率的调查与思考[J]. 李鹏,时明慧,李乃岩. 中国社会保障, 2012(08)
  • [8]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现况研究[D]. 王黎明. 昆明医学院, 2011(09)
  • [9]我国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研究 ——以上海市大学生医保新制度评估为基础[D]. 虞文嫣. 复旦大学, 2011(01)
  • [10]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D]. 曾雁冰.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镇江市一级医院运行情况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