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乳注射用大豆油的精制方法

脂肪乳注射用大豆油的精制方法

一、脂肪乳注射液用大豆油的精制法(论文文献综述)

沈晓华,冯宇,宋志华,王兴国,金青哲,黄健花,刘睿杰,王小三,常明[1](2020)在《硅胶吸附脱除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研究》文中提出开展了硅胶吸附脱除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研究。以过氧化值为评价指标,筛选硅胶种类,优化吸附工艺参数,并对吸附脱除氢过氧化物后的注射用大豆油的其他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选用粒度为70~200μm的进口硅胶,硅胶添加量11%,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 0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注射用大豆油的过氧化值、酸价、皂化值、碱性杂质、不皂化物等指标均符合注射用大豆油国家标准。

孙永燕[2](2018)在《注射用茶籽油制备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籽油以油酸为主要脂肪酸,营养价值高,是一种天然、绿色食用植物油,被普遍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本文以冷压榨一级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子蒸馏、碱法脱酸等操作工艺降低茶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制备注射用茶籽油。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茶籽油的主要质量指标为:吸光度(270nm)0.038,酸值0.338mgKOH/g,过氧化值3.418 mmol/kg,皂化值188.220 mgKOH/g,不皂化物值0.527%。酸值0.338 mgKOH/g>0.1 mgKOH/g,过氧化值3.418mmol/kg>2.5 mmol/kg,不符合国内外药典中注射用油标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研究发现,在茶籽油不皂化物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α-香树酯醇,羊毛甾醇,含量分别为35.71%,24.16%。对茶籽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定量。生育酚主要包含α-生育酚,β-生育酚。其中α-生育酚6.68 mg/100g,β-生育酚0.0028 mg/100g。植物甾醇主要由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组成。其中菜油甾醇2.05 mg/100g,豆甾醇 10.20 mg/100g,β-谷甾醇 33.44 mg/100g。角鲨烯 21.71 mg/100g。(2)分子蒸馏工艺降低茶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分子蒸馏脱酸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蒸馏温度160℃,进料速率0.5mL/min,刮膜转速200r/min。分子蒸馏降低过氧化值的最佳工艺组合为:蒸馏温度200℃,进料速度0.5 mL/min,搅拌速度200 r/min。在此条件下,酸值为0.18 mg/g,过氧化值为0.52 mmol/kg。(3)碱法脱酸对茶籽油脱酸工艺的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出碱法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超碱量0.1%,碱炼温度50℃,碱炼时间3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酸值为0.05mg/g,碱炼得率为70%,过氧化值为0.52mmol/kg。(4)注射用茶籽油的主要质量指标为:吸光度(270nm)0.013,酸值0.045 mgKOH/g,过氧化值 0.517 mmol/kg,皂化值 182.330 mgKOH/g,不皂化物值 0.302%。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中关于注射用油的标准要求。注射用茶籽油含有0.302%的不皂化物。对注射用茶籽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进行了定量。生育酚主要包含α-生育酚,β-生育酚。其中α-生育酚3.52mg/100g,β-生育酚0.002mg/100g。植物甾醇主要由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组成。其中菜油甾醇1.38 mg/100g,豆甾醇 4.95 mg/100g,β-谷甾醇 11.55 mg/100g。角鲨烯 5.33 mg/100g。

曲凤鸣,李林,许航,何海冰,唐星,蔡翠芳[3](2017)在《低甾醇沙棘籽油制备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沙棘籽油中甾醇含量,考察低甾醇沙棘籽油(sea buckthorn seed oil,SBSO)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皂化萃取法、络合法、脱胶碱炼法和吸附法分别制备低甾醇沙棘籽油,以注射用大豆油中甾醇含量为对照,通过气相色谱法对沙棘籽油中甾醇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硅胶吸附法制备的低甾醇沙棘籽油总甾醇含量显着降低,与沙棘籽毛油相比,占总甾醇90%左右的β-谷甾醇由19.56%降至6.31%。皂化萃取法、络合法、脱胶碱炼制备的低甾醇沙棘籽油甾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β-谷甾醇含量分别为13.46%、8.22%和9.36%。结论硅胶吸附法精制的沙棘籽油总甾醇含量显着降低,该制备工艺操作相对简易,除杂效率高。

方欣欣[4](2017)在《油脂类药用辅料中反式脂肪酸、氯丙醇酯及甾醇组成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脂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来源,不仅为人体活动提供能量,还能满足人体所需的脂肪酸和维他命等多种营养素,其保健和药用价值也不断被开发和利用。不论是作为食用油脂还是药用原辅料油脂,油脂的质量控制都极为重要。其中一些有害产物如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危险等危害的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s,TFAs)和具有一定肾脏毒性和生殖毒性的氯丙醇酯(monochloropropanol esters,MCPDEs)在食品中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的检测项目,但在药品领域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尚未被国内外药典收载。天然成分中的甾醇组成及含量在植物油的质量及工艺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药典(USP 40)和欧洲药典(EP 9.0)/英国药典(BP 2017)均收载了甾醇组成的测定方法,而中国药典(Ch P 2015)和日本药局方(JP 17)未收载。基于此,本课题就油脂中TFAs、MCPDEs、甾醇组成三个项目展开研究,为完善我国油脂类药用辅料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反式脂肪酸本实验对样品前处理(Ag+-SPE预分离法)条件以及不同的检测方法(如GC-MS法和GC法)等进行考察并改良优化,建立了油脂类药用辅料中TFAs组成及含量的检测技术,为提高药用油脂辅料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对GC法和GC-MS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各TF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7),用所建立的方法对FAPAS质控样品进行了分析,TFAs含量结果均在|z|<2的满意范围内,说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据此初步拟定了药用油脂辅料TFAs的定量检测的标准方法。研究检测了药用辅料级和食用级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等7种油样,采用三氟化硼法进行甲酯化,以十一烷酸甘三酯为内标,由GC-MS测定油脂中的TFAs。2种级别大豆油中TFAs的总含量较高(>2%);其次是精制玉米油,总含量约为1.5%;橄榄油和花生油中总含量较少,均<1%。根据限度值推算药用油脂中TFAs的总含量不应过1.22%(严格要求),所以有必要对药用油脂辅料特别是大豆油中的TFAs加以控制。本实验同时考察了GC法和GC-MS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各的优势,GC法较为常规、普遍,且成本低;而GC-MS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且因为MS检测器能提供质谱图,同时结合了GC的优势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氯丙醇酯建立了同位素(氘)内标法同时定量测定油脂中3-氯丙醇酯(3-monochloropropane-1,2-diol esters,3-MCPDEs)和2-氯丙醇酯(2-monochloropropane-1,3-diol esters,2-MCPDEs)的含量。对样品前处理过程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最优条件,具体步骤为油样经叔丁基甲醚-乙酸乙酯(8:2,v/v)超声溶解后,由甲醇钠水解,经苯基硼酸(phenylboronic acid,PBA)衍生化后,以GC-MS法测定。3-MCPDE在202000ng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用本法测定FAPAS质控样品,验证本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z|<2。说明本实验建立的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适用于油脂中MCPDEs的检测。并检测药用辅料级和食用级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橄榄油等11种油样的总MCPDEs含量,结果显示油脂中MCPDEs含量由低至高可分为3个级别:(1)01mg/kg,如药用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椰子油、橄榄油、精炼棕榈仁油、玉米油;(2)13 mg/kg,如精炼棕榈硬脂、稻米油和鱼油;(3)>3 mg/kg,如成品棕榈油、成品棕榈液油、及食用花生油。甾醇组成本实验分析所收集的15种油脂样品中的甾醇组成及含量。首先从油脂中提取不皂化物,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不皂化物中分离并收集甾醇的馏分,对馏分其进行衍生化,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出各甾醇的组成及百分含量,最后运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分析,研究不同油脂中甾醇谱的差异,并对油脂的工艺一致性作出评价。所分析的油脂中含有约15种甾醇,除卵磷脂和棕榈仁油外,其他油脂中β-谷甾醇的含量均较高;其次是菜油甾醇和△5,24-豆甾二烯醇。卵磷脂中的甾醇组成主要是胆固醇,占97%以上;棕榈仁油则以△5-燕麦甾醇为主,约占70%。以这15种甾醇的百分比含量作为分析基础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初步区分油脂种类,并且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油脂工艺一致性,如同厂家同级别的大豆油能分为一类,说明工艺一致;同厂家不同用途的大豆油因工艺不同导致甾醇组成存在差异;不同厂家之间的大豆油的甾醇组成存在差异说明不同厂家的生产工艺不同。同一厂家的几批杏仁油的甾醇组成存在差异,据此可推测这几批杏仁油的工艺存在差异。综上,本研究建立了油脂类药用原辅料中TFAs和MCPDEs的含量测定方法;分析了油脂中甾醇组成,结合SPSS软件分析不同油脂中甾醇组成的差异以及对工艺一致性进行评价,为我国建立相关检测标准以及药典收载相关检测项目提供依据。

吴建宝[5](2016)在《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茶籽油因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具有相似性,被赞作“东方橄榄油”,它不仅是一种具有良好保健作用的高级食用油,还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及医药等领域。本研究以油茶籽为原料,采取超声辅助水相酶法同时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并对其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借助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11种植物油进行综合得分评价并排序,验证油茶籽油作为注射用油源油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油茶籽油进行脱酸、脱色、脱臭工序并优化工艺使其达到注射用油的质量指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应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联用响应面分析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RSM)对超声辅助水相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和水解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首先用PB设计试验选取出具有显着效应的三个因素——超声时间、pH值和反应时间;然后采用RSM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时间30 min、pH 9和反应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得率为89.704%,油茶籽蛋白得率为90.638%,与预测值误差小于0.5%。以上结果表明,PB设计联用RSM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种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油茶籽油、葵花籽油、橄榄油、核桃油、花生油、稻米油、亚麻籽油、玉米油和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常规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根据主成分载荷提取5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5.447%、24.973%、11.038%、8.153%、6.336%,可代表植物油品质85.946%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分析各主成分所反映的特征,并建立了综合得分对各主成分的回归方程为F=0.412F1+0.291F2+0.128 F3+0.095F4+0.074F5,对11种植物油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名,油茶籽油综合得分最高,表明油茶籽油适宜作为注射用油的源油。以油茶籽油为原料,对其进行精炼工艺优化,达到注射用油的质量指标。(1)脱酸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应用Box-Benhnken设计RSM优化精炼脱酸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优工艺为碱炼温度80℃,碱液浓度为12%,反应时间60 min,超碱量0.16%。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的酸值降到0.0605 mg KOH/g,已经达到注射用油对酸值的要求;(2)脱色工艺:应用Box-Ben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吸附脱色工艺条件,最佳工艺为混合脱色剂(其质量比为活性炭:凹凸棒土=1:3),脱色温度82℃,时间35 min,混合脱色剂添加量3.5%,该工艺参数下得到脱色率为92.461%且色泽稳定,不易返色,且其色泽达到化妆品和医药学用油茶籽油对色泽的规定;(3)脱臭工艺:采用蒸汽脱臭,最佳工艺条件为真空度0.096 Mpa、脱臭温度230℃及时间2 h。通过上述工艺,不仅得到了质量指标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相关要求的油茶籽油,也为其它植物油的高层次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吴云静,黄纪念,张勋,宋国辉,孙强,艾志录[6](2015)在《响应面法优化注射用芝麻油的脱色工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芝麻油的脱色工艺进行研究,以满足注射用油的色泽要求。以脱胶、脱酸处理后的芝麻油为原料,首先对脱色剂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考察混合脱色剂比例、脱色温度、脱色时间、脱色剂用量对注射用芝麻油脱色效果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注射用芝麻油的脱色工艺进行优化。所得最佳工艺条件为:硅藻土和活性白土混合比例为1∶4,脱色温度91℃,脱色时间21 min,脱色剂用量3.7%。此工艺下芝麻油的吸光度(450 nm)为0.039,脱色率达78.65%。脱色芝麻油除略带白土腥味,其他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注射用油标准。

吴云静[7](2014)在《注射用芝麻油的制备》文中提出本文以冷榨芝麻油为研究对象,通过酸法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和脱臭工艺路线制备注射用芝麻油。对冷榨芝麻油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酸法脱胶过程中芝麻油磷脂含量、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变化,碱炼过程中芝麻油酸值的变化,并对比了不同吸附剂对芝麻油吸光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脱臭处理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毛油的各项理化指标为:吸光度(450nm)0.214,磷脂含量199.61mg/kg,酸值1.88mgKOH/g,过氧化值4.19mmol/kg,不皂化物0.15%,皂化值186mgKOH/g。各项指标均不符合医药用油的要求。2、对冷榨芝麻油脱胶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酸法脱胶最佳工艺,脱胶温度60℃,柠檬酸添加量5.0g/kg,加水量2.5%,脱胶时间45min,该条件下脱胶率72.9%。脱胶芝麻油颜色变浅,不皂化物和酸值降低,过氧化值升高。3、对脱胶芝麻油脱酸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碱炼脱酸最佳工艺:碱液浓度8Bé,超碱量0.1%,温度70℃,时间20min。此条件下精炼率为90.8%,芝麻油的酸值为0.06mgKOH/g,酸值满足《中国药典》中注射用油酸值(0.1mgKOH/g)的要求。4、对芝麻油进行吸附脱色工艺研究。首先对吸附剂进行筛选,筛选出活性白土和硅藻土作为混合吸附剂。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出最佳的吸附脱色工艺:吸附剂混合比例为1:4,温度为91℃,反应时间21min,吸附剂用量3.7%。此工艺下芝麻油的吸光度(450nm)为0.039,脱色率达78.65%。脱色芝麻油除略带白土腥味,酸值、过氧化值、吸光度等质量指标均达到所参考《中国药典》中同类油的标准。5、研究了活性白土和硅藻土混合吸附剂的吸附脱色等温曲线。其吸附脱色过程符合Freundlich方程,可用Freundlich模型评价吸附剂脱色的效能,以指导实践。6、对芝麻油进行脱臭工艺进行研究。选择脱臭条件:脱臭温度180℃,时间30min,真空度0.099MPa。脱臭处理能够脱除脱色芝麻油中残留的白土腥味。脱臭芝麻油的各项指标:碘值111g/100g,皂化值194mgKOH/g,酸值0.08mgKOH/g,过氧化值1.08mmol/kg,不皂化物0.56%,吸光度(450nm)0.035,达到注射用油的标准。其中芝麻油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分别为0.3470%和0.1462%。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油的精炼工艺同样适用于注射用油的精炼。采用酸法脱胶→碱炼脱酸→吸附脱色→脱臭工艺路线制备注射用芝麻油是可行的。

王硕[8](2013)在《以大豆油为载体的丙泊酚乳剂的制备及表征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以大豆油为载体的丙泊酚乳剂的制备方法及表征的研究,探讨产业化生产稳定性良好的丙泊酚的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测量不同配方比例制备丙泊酚脂肪乳中乳粒的粒径,离心稳定性及丙泊酚含量,确定最佳的配方,为后续试验奠定基础。其次通过丙泊酚脂肪乳的乳化温度,pH值,添加剂成分及比例,匀质机工作压力及匀质次数,灭菌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选择不同的条件进行梯度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能够制得的丙泊酚脂肪乳稳定性最好的制备工艺。在小试试验成功后,对水溶性丙泊酚脂肪乳体的优化工艺进行放大,即中试试验,探讨从小试试验到中试试验对生产工艺设备的要求,研究工业化可行工艺,设备选型,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依据,使得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能够产业化。最后,对得到的水溶性丙泊酚乳体的表征性进行系统研究。乳剂的稳定性与粒径及其分布有关,粒径越小、粒径分布越窄,乳剂越稳定。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制成的丙泊酚脂肪乳进行粒径检测,确定乳剂的粒径,探讨乳剂的稳定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和离心机对丙泊酚脂肪乳进行离心稳定性的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乳剂中的丙泊酚含量。通过对粒径分布、电位、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揭示稳定性良好的丙泊酚脂肪乳的理化特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测量不同配方比例制备丙泊酚脂肪乳中乳粒的粒径,离心稳定性及丙泊酚含量,确定最佳的配方为:油相:大豆油10%,卵磷脂1.2%,油酸0.2%,丙泊酚1%,VE0.01%;水相:甘油1.8%,泊洛沙姆0.2%。2、通过丙泊酚脂肪乳的乳化温度,初乳的均质时间,pH值,添加剂成分及比例,匀质机工作压力及匀质次数,灭菌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选择不同的条件进行梯度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丙泊酚脂肪乳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初乳温度60℃,PH值11,匀质压强800pa,匀质6次,灭菌时间12min。3、通过上述条件下制得的丙泊脂肪乳初始粒径可达到200nm,离心稳定性0.5913,丙泊酚含量1%。长期留样观察后粒径可达到250nm左右,离心稳定性0.6777,丙泊酚含量1%。

余震[9](2011)在《如何合理规范地选用肠内外营养制剂》文中研究表明

吕晶,邵泓,陈钢[10](2009)在《药品、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反式脂肪酸的结构、来源、危害、分析方法和国外标准,并建议对相关药品中可能存在的反式脂肪酸进行考察。

二、脂肪乳注射液用大豆油的精制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乳注射液用大豆油的精制法(论文提纲范文)

(1)硅胶吸附脱除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硅胶吸附脱除工艺
        1.2.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脱除的硅胶吸附工艺参数优化
        2.1.1 硅胶种类对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脱除的影响
        2.1.2 硅胶添加量对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脱除的影响
        2.1.3 反应温度对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脱除的影响
        2.1.4 反应时间对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脱除的影响
    2.2 注射用大豆油的主要理化指标
3 结论

(2)注射用茶籽油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茶籽油
    1.2 茶籽油的应用
        1.2.1 茶籽油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2.2 茶籽油在工业上的应用
        1.2.3 茶籽油在医药上的应用
        1.2.4 茶籽油在化妆品上的应用
    1.3 注射用油简介
    1.4 注射用油研究进展
    1.5 植物油脱酸的方法
        1.5.1 化学脱酸法
        1.5.2 物理蒸馏脱酸法
        1.5.3 混合油脱酸法
        1.5.4 酯化脱酸法
        1.5.5 溶剂萃取脱酸法
        1.5.6 超临界流体萃取脱酸法
        1.5.7 膜技术脱酸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油样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注射用大豆油的质量标准
        2.2.2 茶籽油、注射用茶籽油质量指标测定
        2.2.3 GC测定脂肪酸组成
        2.2.4 GC-MS测定不皂化物组成
        2.2.5 HPLC定量分析生育酚
        2.2.6 GC定量分析甾醇
        2.2.7 GC定量分析角鲨烯
        2.2.8 分子蒸馏工艺
        2.2.9 碱法脱酸工艺
    2.3 定量的方法
        2.3.1 面积归一化法
        2.3.2 外标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茶籽油质量指标测定
        3.1.1 GC-MS分析茶籽油不皂化物组成
        3.1.2 HPLC定量分析茶籽油中的生育酚
        3.1.3 GC定量分析茶籽油中的甾醇
        3.1.4 GC定量分析茶籽油中的角鲨烯
    3.2 分子蒸馏工艺
        3.2.1 单因素试验
        3.2.2 正交试验
        3.2.3 最佳条件验证
    3.3 碱法脱酸工艺
        3.3.1 单因素试验
        3.3.2 正交试验
        3.3.3 最佳条件验证
    3.4 注射用茶籽油质量指标测定
        3.4.1 GC-MS测定注射用茶籽油不皂化物组成
        3.4.2 HPLC定量分析注射用茶籽油中的生育酚
        3.4.3 GC定量分析注射用茶籽油中的甾醇
        3.4.4 GC定量分析注射用茶籽油中的角鲨烯
    3.5 注射用茶籽油的评价
        3.5.1 酸值
        3.5.2 过氧化值
        3.5.3 不皂化物
        3.5.4 山茶皂苷
        3.5.5 重金属
        3.5.6 微生物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3)低甾醇沙棘籽油制备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甾醇含量测定方法
        2.1.1 色谱条件
    2.2 油脂样品的制备
        2.2.1 皂化萃取法制备低甾醇沙棘籽油
        2.2.2 络合法制备低甾醇沙棘籽油
        2.2.3 脱胶碱炼除甾醇
        2.2.4 吸附法
    2.3 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4)油脂类药用辅料中反式脂肪酸、氯丙醇酯及甾醇组成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药用辅料
    1.2 油脂类药用辅料
    1.3 油脂类辅料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2]
    1.4 课题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2章 反式脂肪酸
    2.1 前言
        2.1.1 TFAs的形成及分布
        2.1.2 危害与控制
        2.1.3 检测方法
    2.2 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样品中的脂肪提取
        2.2.3 甲酯化方法
        2.2.4 Ag~+-SPE预分离方法研究
    2.3 GC法检测油脂中TFAs含量
        2.3.1 试剂与仪器
        2.3.2 GC分离条件研究
        2.3.3 方法学验证
        2.3.4 样品反式脂肪酸定性定量分析
    2.4 GC-MS法检测油脂中TFAs含量
        2.4.1 试剂与仪器
        2.4.2 色谱程序升温条件研究
        2.4.3 定性定量分析
        2.4.4 质谱条件
        2.4.5 方法学验证
        2.4.6 样品分析
        2.4.7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氯丙醇酯
    3.1 前言
        3.1.1 潜在危害
        3.1.2 氯丙醇酯可能的形成机制
        3.1.3 氯丙醇酯的检测方法
    3.2 试剂与仪器
    3.3 样品处理
    3.4 GC-MS条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3-MCPD和 2-MCPD衍生物的定性定量离子确定
        3.5.2 前处理方法优化讨论
        3.5.3 方法学验证
        3.5.4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甾醇组成
    4.1 前言
    4.2 试剂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不皂化物的提取
        4.3.2 甾醇的分离
        4.3.3 甾醇的测定
    4.4 SPSS结果分析
        4.4.1 甾醇测定结果
        4.4.2 SPSS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反式脂肪酸
    5.2 氯丙醇酯
    5.3 甾醇组成
    5.4 创新性和意义
参考文献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申请
致谢

(5)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油茶籽油
    1.2 油茶籽油功效
        1.2.1 油茶籽油与医药
        1.2.2 油茶籽油与化妆品
    1.3 注射用油研究进展
    1.4 油茶籽油制取方法
        1.4.1 传统压榨法
        1.4.2 低温压榨法
        1.4.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1.4.4 水相酶法
    1.5 油脂精炼工艺
        1.5.1 脱胶
        1.5.2 脱酸
        1.5.3 脱色
        1.5.4 脱臭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声辅助水相酶法提取油茶籽油及蛋白的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油茶籽仁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2.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3 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与分析
        2.2.4 Box-Benhnken试验设计试验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2.2.5 最佳工艺的条件预测及验证试验
        2.2.6 水相酶法油茶籽油及水解蛋白性能指标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注射用植物油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
        3.2.2 主成分分析
        3.2.3 聚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注射用油茶籽油精制工艺的研究
    4.1 注射用油茶籽油脱酸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4.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结论
    4.2 注射用油茶籽油脱色工艺及其返色研究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
    4.3 注射用油茶籽油脱臭工艺研究
        4.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响应面法优化注射用芝麻油的脱色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原料及试剂
        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1.2 方法
        1.2.1 原料油预处理
        1.2.1. 1 酸法脱胶
        1.2.1. 2 碱炼脱酸
        1.2.2 脱色工艺
        1.2.3 脱色率计算[14]
        1.2.4 试验设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 不同脱色剂对冷榨芝麻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混合比例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4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5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6 混合脱色剂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2.7 响应面试验设计
    2.8 优化工艺脱色效果考察
3 结论

(7)注射用芝麻油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芝麻
        1.1.1 芝麻的简介
        1.1.2 芝麻油的药理作用
        1.1.2.1 降血脂的作用
        1.1.2.2 抗氧化作用
        1.1.2.3 保护肝脏
        1.1.2.4 抗癌作用
    1.2 芝麻油分类、用途及工艺
        1.2.1 水代法
        1.2.2 高温压榨法
        1.2.3 浸出法
        1.2.4 冷榨法
    1.3 注射用油的研究进展
    1.4 油脂的精炼技术
        1.4.1 脱胶
        1.4.2 脱酸
        1.4.3 脱色
        1.4.4 脱臭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注射用芝麻油脱胶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2.3.1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2.3.2 酸法脱胶
        2.2.3.3 磷脂含量的测定
        2.2.3.4 脱胶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定磷脂含量的标准曲线
        2.3.2 单因素试验
        2.3.2.1 脱胶温度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2 柠檬酸添加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3 加水量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4 反应时间对脱胶效果的影响
        2.3.2.5 酸法脱胶工艺优化
        2.3.3 脱胶条件对芝麻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2.3.3.1 反应温度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2.3.3.2 柠檬酸添加量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2.3.3.3 加水量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2.3.3.4 时间对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影响
        2.3.4 脱胶前后冷榨芝麻油的理化指标的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注射用芝麻油脱酸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3.1 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3.2.3.2 加碱量的计算
        3.2.3.3 碱炼脱酸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碱液浓度对酸值和精炼率的影响
        3.3.2 超碱量对酸值和精炼率的影响
        3.3.3 碱炼温度对酸值和精炼率的影响
        3.3.4 碱炼时间对酸值和精炼率的影响
        3.3.5 碱炼脱酸工艺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注射用芝麻油脱色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3.1 吸附剂的活化
        4.2.3.2 脱色工艺
        4.2.3.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4.2.3.4 脱色率计算
        4.2.3.5 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脱色剂对冷榨芝麻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2 不同混合比例对芝麻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3 脱色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4 脱色时间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5 脱色剂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4.3.6 响应面试验设计
        4.3.7 试验验证
        4.3.8 试验结果考察
    4.4 小结
第五章 芝麻油吸附脱色等温曲线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试验方法
        5.2.3.1 工作曲线的绘制
        5.2.3.2 试验操作步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5.3.2 工作曲线的确定
        5.3.3 吸附等温线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注射用芝麻油的脱臭工艺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6.2.3 操作方法
        6.2.4 芝麻油三氟化硼甲酯化方法
    6.3 脱臭处理对芝麻油品质的影响
        6.3.1 脱臭芝麻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6.3.2 脱臭芝麻油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测定
        6.3.3 注射用芝麻油质量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8)以大豆油为载体的丙泊酚乳剂的制备及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以大豆油为载体对丙泊酚制剂的重要性
    1.3 丙泊酚文献综述
        1.3.1 丙泊酚结构及理化性质
        1.3.2 丙泊酚的临床应用
        1.3.3 丙泊酚作为注射用药存在的问题
    1.4 丙泊酚乳剂的发展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课题研究内容
        1.6.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不同乳化温度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材料和试剂
    2.2 不同乳化温度下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
    2.3 粒径的测定
        2.3.1 粒径的测定方法
        2.3.2 不同乳化温度下制得的丙泊酚乳剂粒径图
    2.4 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2.5 丙泊酚含量的测定(HPLC法)
        2.5.1 丙泊酚含量测定方法
        2.5.2 丙泊酚标准曲线图
        2.5.3 不同乳化温度下丙泊酚含量液相图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乳化温度对丙泊酚脂肪乳粒径分布的影响
        2.6.2 乳化温度对丙泊酚脂肪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2.6.3 不同乳化温度对丙泊酚含量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不同添加剂成份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材料与试剂
    3.2 不同添加剂的正交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七种不同添加剂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分析
        3.3.2 同时添加两种添加剂对丙泊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pH值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材料与试剂
    4.2 不同初始pH值的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
    4.3 粒径与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4.3.1 粒径的测定
        4.3.2 离心稳定性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初始pH对丙泊酚脂肪乳粒径分布的影响分析
        4.4.2 初始pH对丙泊酚脂肪乳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匀质机工作参数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材料与试剂
    5.2 不同匀质机工作压力下的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
    5.3 不同匀质次数下的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匀质压力的实验结果与讨论
        5.4.2 不同匀质次数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灭菌时间对丙泊酚脂肪乳制备工艺的影响
    6.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仪器
        6.1.2 材料与试剂
    6.2 丙泊酚脂肪乳灭菌时间一次筛选实验
        6.2.1 丙泊酚脂肪乳的制备
        6.2.2 灭菌时间的一次筛选
        6.2.3 细菌培养基与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6.3 一次筛选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灭菌时间二次筛选
    6.5 二次筛选实验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中试实验
    7.1 实验仪器及试剂
        7.1.1 实验仪器
        7.1.2 材料与试剂
    7.2 中试实验
        7.2.1 中试实验方法
        7.2.2 中试实验数据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长期留样实验
    8.1 实验仪器及试剂
        8.1.1 实验仪器
        8.1.2 材料与试剂
    8.2 长期留样实验
        8.2.1 长期留样实验方法
        8.2.2 长期留样实验数据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药品、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反式脂肪酸的定义、结构及命名
    1.1 反式脂肪酸的定义
    1.2 反式脂肪酸的结构
    1.3 反式脂肪酸的命名常用简写说明
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2.1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2.1.1 反刍动物 (如牛、羊) 的脂肪和乳与乳制品
        2.1.2 食用油的氢化产品
        2.1.3 油脂精炼的脱臭过程
    2.2 药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2.2.1 主成分为油脂的药品
        2.2.2 含油脂辅料的药品
3 反式脂肪酸危害
4 反式脂肪酸的检测手段
    4.1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4.2 气相色谱法 (GC)
    4.3 气相色谱-质谱法 (GC-MS)
    4.4 银离子色谱-气相色谱法 (Ag+-TLC-GC)
    4.5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 (Ag+-HPLC)
    4.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RP-HPLC)
    4.7 毛细管电泳法 (CE)
5 反式脂肪酸检测平台进展

四、脂肪乳注射液用大豆油的精制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硅胶吸附脱除注射用大豆油氢过氧化物的研究[J]. 沈晓华,冯宇,宋志华,王兴国,金青哲,黄健花,刘睿杰,王小三,常明. 中国油脂, 2020(01)
  • [2]注射用茶籽油制备工艺研究[D]. 孙永燕.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3]低甾醇沙棘籽油制备工艺的研究[J]. 曲凤鸣,李林,许航,何海冰,唐星,蔡翠芳.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7(10)
  • [4]油脂类药用辅料中反式脂肪酸、氯丙醇酯及甾醇组成的质量标准研究[D]. 方欣欣.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 2017(02)
  • [5]注射用油茶籽油的水相酶法提取及精制研究[D]. 吴建宝. 武汉轻工大学, 2016(06)
  • [6]响应面法优化注射用芝麻油的脱色工艺[J]. 吴云静,黄纪念,张勋,宋国辉,孙强,艾志录. 中国粮油学报, 2015(06)
  • [7]注射用芝麻油的制备[D]. 吴云静.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8]以大豆油为载体的丙泊酚乳剂的制备及表征研究[D]. 王硕.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6)
  • [9]如何合理规范地选用肠内外营养制剂[A]. 余震. 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11
  • [10]药品、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 吕晶,邵泓,陈钢. 药物分析杂志, 2009(06)

标签:;  ;  ;  ;  ;  

脂肪乳注射用大豆油的精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