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人工栽培技术

瘿人工栽培技术

一、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韦凯[1](2021)在《明至民国时期湖南森林开发利用变迁及原因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湖南省是我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材产地之一,境内各族人民都有着悠久的人工造林历史,但在明代前未形成产业和规模。自明代以来,随着木材商品化和山区开发程度的加深,以杉木、油桐、油茶等高经济价值树种为代表的人工林大面积地取代了原始阔叶林。至民国时期,林业规模和产量空前扩大,并依托"四水"不断向外出口。湖南森林开发利用方式从原始粗放的采伐向规模化人工培植转型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林木采伐和贸易、政府调控和管理、移民与山地垦殖、外来作物的传入、营林技术的发展这几个方面。

叶姝滢,陈洁霞,刘天翔,李爱民[2](2020)在《麻阳县五倍子产业助推扶贫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五倍子产业是湖南省怀化市麻阳县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麻阳县脱贫工作因地制宜的表现,但其发展在种植、加工、市场各环节都存在需要改进的内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提出相应对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促进五倍子产业的发展。基于此,通过对湖南利农五倍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调研,查阅分析相关文献,对五倍子产业发展作出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杨小敏[3](2020)在《宋代药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业,即医药行业,在中国古代溯源悠久。传统药业涵盖古人为了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一系列药物认知、利用以及经营活动。药业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及加工药物、经营管理机构、药市及药业文化等内容,其发展不仅与医学、农业、商业联系紧密,更具有独立发展路径。宋代以前,药物发展经历了从民间经验到官方认证的过程。宋代以后,药物利用更多体现在官方主导下的民间传播过程。厘清宋代用药、制药、售药等相关机构之间的联系,是理解古代药业经营管理以及官民用药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宋代药业的发展历程,既有利于展现传统药业的阶段性演变,也是阐释宋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关乎生命的重要行业,古代药业以战国秦汉以来的医药认知体系为基础,逐步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战国秦汉时期为第一阶段,出现了主要满足少数人补益需求的最早用药风潮。不过当时上层社会的用药习惯与百姓应疫需求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魏晋隋唐时期是第二阶段,不仅逐步掀起了古代“医药分家”的序幕,也促使隋唐以后城镇药肆、药市的初步兴起。宋代开启了古代药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构建了政府引导下的药业运行体系,在药物利用、经营管理、药业信仰等方面多有革新。宋代药业的兴盛,为下一阶段明清时期的药材商帮活动奠定了行业发展基础。在药物利用方面,宋代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别药物分别在专业栽培、利用观念、功效地位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植物药种植中,宋代人工栽培药物的种类、技术、规模范围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在动物药利用中,宋代不断稳定并付诸于实践的“辰属”观念,引导人们深入开发利用已经熟知的动物药,而非恣意妄用其他野生品种。在包括动物药在内的药物代用品方面,宋代医药家不是无节制的增加代用品种类,而是采取相对稳定的用药标准,推动成药规范化发展。在矿物药的功效利用中,宋代矿物药被大量引入治疗普通疾病,但在实践中也遭到越来越多医家、士人的质疑。政府一度颁布旨在扼制滥用金石药的禁令,其他植物类药物(如黄耆)的补益地位逐步形成。这些药物资源的利用变化,是宋代药业兴盛的重要基础。在经营管理方面,宋政府重视革新医药机构,形成了内廷用药与外朝制售的有机结合。官方制售机构以翰林医官院、太医局的行政教育职能分化为基础,自上而下逐步影响至基层乡里,有效强化了官药业的市场优势地位。中央及地方官药局各有侧重,而非单一的直属关系。地方药局具有比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与中央官药局运行模式不同、相对独立、临时性的地方医疗救助体系。在比较协调的政策环境下,宋代(特别是南宋)商业性市镇普遍兴起,南方民间药肆明显多于北方。许多民间药肆不再与医家直接相关,而是由商人直接经营。药材商品的独立化以及药业主体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宋代药业兴盛的突出表现。此外,药品流通过程中度量衡的规范与进步、剂型的商业性变化、药价的持续走高,一并彰显了宋代药业发展的新面貌。在药业信仰方面,宋代儒释道力量在医药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了以佛、道为名,由士人融合构建的行业崇拜雏形。宋代士人通过家宅种药和开辟药园等活动,在社会上形成了认识药物、利用药物的良好环境。他们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成为当时传验方药的重要主体。士人对道家祠观和佛家寺院的记载和传颂,既推动了道家先贤及医药人物逐步具备了行业神的崇拜形象,也进一步提高了佛家寺僧医药活动的社会影响。宋代以后各种“药王”的多样化记载,是明清时期医药行业民间崇拜的社会文化基础。就现实意义而言,宋代作为超越古代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是我们恰当总结古代药业发展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阶段。以药物利用为线索,注重探讨药材商品的经营活动及文化背景,是系统阐释宋代药业发展水平、拓展宋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合理途径和独特视角。传统药业至今关乎民众生活、政府治理、社会秩序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综合规划药学史的研究路径、如何理解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药物的依赖和需求,仍是人们值得不断深思的重要课题。

牛雪霏[4](2019)在《角倍蚜与其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及相关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隶属于半翅目,蚜科,瘿绵蚜亚科,倍蚜属,具有转主寄生、多型多态等特点,其第一寄主植物仅为漆树科盐肤木属中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属于一对一寄生关系。角倍蚜取食盐肤木树体汁液引起其组织增生形成虫瘿——特称“角倍”。角倍的主要成分为单宁,以其为原料可生产单宁酸和没食子酸等,广泛应用于医药、印染、石油勘探、稀有金属提取、食品工程等领域。盐肤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同时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中药品种。目前针对角倍蚜和盐肤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类鉴定、生长发育、遗传育种和系统进化方面,还未见有对角倍蚜和盐肤木转录组序列,特别是二者基因相关性方面的研究报道。鉴于此,本研究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角倍蚜与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并进行功能基因分析,同时筛选二者相关基因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探讨角倍蚜和盐肤木在转录组水平上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角倍蚜转录组序列采用Illumina技术对三份蚜虫材料进行深度测序,共获得46516条Unigene。对角倍蚜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其中有74%差异基因得到注释,26%基因未被注释,推测这26%未被注释的基因为新基因。其中调节角倍蚜生物过程相关基因占53.37%,且主要与生殖相关。角倍蚜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癌症和神经衰退性疾病相关的两条通路。2.盐肤木转录组序列采用Illumina技术对五份盐肤木植物组织进行深度测序,共获得48910条Unigene。对盐肤木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73%差异基因得到注释,其中调节盐肤木生物学相关基因占47.47%,无与生殖相关基因。鉴定到14115个SSR位点和681239个SNP位点,大约28.86%的Unigenes包含SSR位点。鉴定到最多转录本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在GO通路中,发现有在糖的异生代谢和光合作用同化物蔗糖的合成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的酶——1,6一二磷酸果糖酶。3.角倍蚜与盐肤木功能基因相关性分析通过KEGG通路富集发现,与角倍蚜材料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三条代谢通路对应的基因多数在盐肤木样本中呈现较高表达。筛选角倍蚜与盐肤木相似基因构建ML系统树,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发生基因交流。综上所述,角倍蚜不同样本转录组序列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来自调节生物学过程的基因;盐肤木不同样本转录组序列表达差异基因与生物学过程相关的基因相对比例较角倍蚜少,且未发现与生殖相关基因;二者的部分表达基因具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进行角倍蚜与盐肤木基因交流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菊艳,邱建生,张念念,田茂娟[5](2018)在《角倍蚜优良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繁育研究》文中指出侧枝匐灯藓是角倍蚜的优良冬寄主,其生长状况直接关系到角倍蚜越冬蚜的成活率,进而影响五倍子的产量,但目前关于侧枝匐灯藓培植方法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直接移栽、撕碎繁殖、切碎繁殖3种繁殖方式,结合垄床、塑料毡、泡沫箱3种不同载体进行试验处理,结果表明,采用1∶1比例直接移栽垄床植藓处理,藓的总鲜重、盖度、藓块厚度等指标值均最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供释放秋迁蚜的冬寄主藓;采用比例为1∶1撕碎繁殖方式以垄床或泡沫箱载体植藓均能获得最大的藓新枝数和藓茎高度,可以作为角倍蚜种虫生产中冬寄主藓的主要繁殖方式;采用1∶4或1∶8比例进行切碎繁殖藓萌发的新枝最多,可以作为优良冬寄主藓的种藓繁殖的主要方式。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57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24个处理10个测试指标的综合信息。综合评价结果以A1B1C1、A1B1C2、A2B4C1、A2B5C1、A2B3C2、A2B5C2、A2B4C3处理的综合性状最佳。

李向玉[6](2015)在《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贵州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沟壑纵横,山多田少,属典型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民间更流传着“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艰苦的自然条件使苗侗民族只能靠山吃山,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经济。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气候温润多雨,河流密布,在明清之际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杉林。杉木被发现后随即而来的皇木征派,引发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大规模木材贸易。皇商、民商及外省失地农民相继涌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从事杉木贸易与种植,在清朝中后期形成了木材贸易的高峰。木材作为大宗商品,笨重又耗力,陆路运输仅可作短途转运,不能成为首选的外运方式;而清水江、都柳江、(?)阳河及其流域,支流众多,形成了密集的水路网络,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林木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和林农高超的林木种植、管护技术,也成为人工营林之后的林业经济发展重要条件。在前期人工营林的基础上,贵州东南部地区林农对当地土壤适合种植何类林木有了更为充分的认识。经过林农不断的探索完善,林木种植时不再单一种植杉树;林农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对种类繁多的经济林品种也加以选择,使各类林木适应当地具体情况灵活种植。近代以来,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林木种植、贸易、林副产品规模在贵州省内均居首位,林业经济也促进了流域内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互相促进。民国以前,苗侗民族为无文字民族,沿习刻木以记事的传统;林业契约虽用汉字书写,但属典型的苗(侗)音汉字。在近代林业经济繁盛时期,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对贸易中稍纵即逝的商机把握,交易的智慧更直接决定了获取财富的多寡。在人工营林过程中,民众对文字的重视内化为追求财富的一种方式,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逐渐兴起兴学育人的高潮。林农多为栽手或地主,维系林木、林地权属的只有一纸契约,契约遗失就意味着在纠纷争议时可能丧失山地林木。林农对起到权属证明作用的契约都仔细加以保管。自明至民国时期,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遗存了大量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契约文书。民众的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得以不断强化。教育在开启民智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思维禁锢。在对内与对外之间,纠纷进一步复杂化;平衡与失和,滥诉与缠诉同时并存于纠纷解决过程之中。新旧制度交替之际,在林业经济影响之下的民族村寨内部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在区域治理方式及社会秩序方面。清朝前期,清政府对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延续明朝政策,实行土流并治,以土官为主,亦设流官;但土司的封闭割据和违法乱政严重影响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为此,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林业经济区纳入到中央统一决策中去。改土归流过程中的用人不当和激进措施,引发了当地部分土司和苗民反抗。在武力镇压苗民起义及改土归流结束后,出于稳定西南诸省的长远战略考虑,贵州总督张广泗奏请疏浚清水江、都柳江河道。大规模的疏浚河道为杉木顺利外运拓宽了通道,同时改土归流的成功推行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清水江流域在经济、政治上与全国连为一体。随着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木材贸易的丰厚回报激发了民众挖土栽杉的积极性,人工造林蔚然成风。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外省人口的涌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但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土地兼并,人多地少的矛盾在区域内更加突出,引发了咸同年间持续不断的苗民起义。近二十余年的苗民起义阻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导致杉木大量积压,严重影响了山客、水客利益及底层民众的生活。苗民起义被镇压后,土司势力被基本摧毁殆尽,大量田土荒芜,民生凋敝。山客趁机购进山林,扩大林业的经营规模;清政府也通过实施屯军、招抚流亡苗人、保甲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恢复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经济。战争期间为军事需要修路架桥,也为林业经济的复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为保障林业经济各方参与人的利益,在人工林发展初期当地民众就充分发挥地方性规约加以规范约束。注重村寨内部制约与文书格式的不断调整,遵从“官有律条,民有禁约”的原则加以防范和治理。由于人工营林的特殊性,只有通过连片种植、适时间伐或全伐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囿于土地规模及地形限制,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内,林木种植形式普遍采取家族共有的股份经营传统。在人工林兴起的初期和中期,林地家族共有,林木按份持有是常见的杉林所有权形式。林木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进而作为生计来源,就要遵从一定的秩序,防止交易纠纷发生,降低贸易的成本和风险。在林木种植时,栽手与地主根据地块大小及离河远近划分收益比例,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林木、林地转让时,凭中的选任与制约,加之村寨内部的特殊调节方式,均有效地规范了生产环节的内部秩序。契约文书与地方性知识相结合,通过文字的形式保障交易安全。水路、陆路运输林木都存在一定的运输风险,因此,在木植流失与田土损坏方面也有对应的调控措施。在林业经济的长久有序发展方面,民众将生态保护与生计方式的选择有机结合。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受自然环境制约,更出于生计的需要,非常重视生态保护。民众以栽杉种树为业,将以林木为主的生产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生活环境的外在因素与生计相结合,是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众应对生态的生计策略。世居于此的苗侗民众充分利用特殊自然条件,砍伐原始林木,合理开发林业副产品,在原始林砍伐殆尽之际,又自发走上挖山栽杉的人工营林之路。围绕清水江流域杉木贸易形成的产、供、销木材贸易圈,使清水江流域由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融入到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心,将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连为一体。近代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苗侗民族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计方式与林业发展紧密相连,林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制约了林业发展。由原始林转向人工林、大量林业契约反映出苗侗民众对林业的认知由浅入深,完整地再现了苗侗民族取林、用林、靠林、爱林、护林的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意识。民族生计方式融入到林木的生产和对林业的保护之中,使林木的生长和地区的发展相结合,反映了苗侗民族的自然观和生态观。与此同时,以徽商为代表的皇商与各地商人群体不仅带来了资本、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也带动了偏处西南一隅的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开发。林业经济的兴起,深刻影响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木材贸易的繁盛促使了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早期市镇的形成。以林为主的生计方式和木材贸易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以清水江流域为中心的“契约型社会”建立。

唐翊峰[7](2014)在《角倍蚜瘿外世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五倍子是瘿绵蚜科的某些蚜虫寄生在盐肤木、青麸杨和红麸杨树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虫瘿,这些虫瘿富含单宁,是我国传统的林特产品和出口创汇商品。目前已报道的五倍子种类有14种,分别由14种五倍子蚜形成。角倍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寄生而形成,其产量占五倍子总产量的75%以上。角倍蚜生活史历经6种虫型,在盐肤木和藓类上转主寄生,分为瘿内世代和瘿外世代,历时约1年。瘿内世代为干雌,瘿外世代包括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性蚜和干母,其中秋迁蚜和干母跨越瘿内和瘿外生活。瘿外世代不仅虫型多样,而且要在两类寄主间转移,具有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其种群数量变动直接关系到倍子的产量,是五倍子蚜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瘿外世代5种虫型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秋迁蚜产若蚜量及节律、春迁蚜虫袋内干母的发生数量和节律、性蚜的生殖行为与发育、干母的取食特性、干母唾液收集及唾液酶的鉴定等。主要结果如下:(1)倍子发育状况与倍子内的秋迁蚜密度、秋迁蚜产若蚜量密切相关。倍子体积越大,瘿内秋迁蚜密度、单头产若蚜量和怀卵量越大。表明虫瘿的大小反映了瘿内蚜虫的发育状况。虫瘿是倍蚜与盐肤木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倍蚜的延伸性状。研究结果为生产上选用体积较大的倍子作为种倍提供了科学依据。(2)冬寄主藓和迁飞时间对秋迁蚜产若蚜数量和节律有显着影响。冬寄主藓的存在使秋迁蚜产若蚜的时间更为集中,持续时间缩短,但对产若蚜量影响不显着。生产上可以利用这个特性,采用冬寄主藓刺激秋迁蚜产若蚜,提高若蚜成活率和寄生率。上午8:00迁飞的秋迁蚜与14:00和18:00迁飞的秋迁蚜相比较,其开始产若蚜时间和产若蚜高峰时间均向后推迟,且产若蚜数量波动更大,可能与迁飞时温度较低有关。(3)雌、雄性蚜均有多次交配行为。多次交配能使雌蚜与不同的雄性蚜交配,从而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后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雄性蚜具有多种类型的交配策略,表现在交配体位和交配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倍蚜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特殊生殖方式,除性蚜为两性生殖外,其余5种虫型均行孤雌生殖。孤雌生殖有利于后代的快速繁殖和种群扩张,而两性生殖有利于提高后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雌性蚜体内受精后的胚胎经15天左右发育成熟。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1-4天,受精卵不断核裂,颜色变深;5-7天,形成胚盘,组织开始分化,形成共生菌体;8-10天,出现体节、触角、足和口针,原卵区退化;11-13天,出现眼点,各器官发育完善。14-16天,发育为成熟的干母,以卵胎生的方式从母体产出。未受精的胚胎不能正常发育,逐渐萎缩而死亡。(5)春迁蚜虫袋内干母的发生期与存放环境的温湿度密切相关。在角倍蚜自然分布区,一般为迁飞后25-35天出现干母;将虫袋转移到温度较高的地方保存时,发生期提前。干母发生期持续4-5天,日发生数量的变化为“单峰型”,即中期多,两头少。干母发生数量日变化也为“单峰型”,即夜间到清晨很少,10:00以后数量急剧增加,12:00-14:00达到高峰,14:00以后急剧下降,其中10:00-16:00干母发生数占日发生总数的80%以上。(6)角倍蚜干母唾液是诱导虫瘿形成的主要物质,可以通过“双层膜夹营养液”的方法收集。干母的口针透过膜取食,在膜上留下胶状唾液,在营养液内留下水状唾液,其中蔗糖比纯水更能诱导干母取食。经初步鉴定,干母的水状唾液中可能含有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多酚氧化酶。

毕冰峰[8](2011)在《张家界五倍子蚜鉴定及其若干越冬特性与越冬方式研究》文中认为五倍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林特产品,五倍子湖南产区主要分布在张家界地区,本文通过对张家界产五倍子致瘿蚜虫种类,倍子重量、体积与倍子内蚜虫数量的关系,两种形态倍蚜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倍蚜冬夏寄主的异地培植和人工保育倍蚜越冬的研究,为倍农种倍的留取提供参考以及为扩大五倍子产区、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部分现实和理论依据。1、鉴定了张家界所产角倍和蛋铁倍的致瘿蚜虫为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和Kaburagiarhusicola ovogallis(Tsai et Tang)。测定了倍子重量、体积与倍子内蚜虫数量的关系,五倍子干重集中在1.5~3.5g之间时,倍子内蚜虫数量较多,干重较重的倍子内蚜虫数反而增加不大。倍子体积在10.0~17.5mL之间时,其内蚜虫数量出现一个峰值,体积再增大时,倍内蚜虫数量减少。倍子内蚜虫数与倍子体积,倍子重量均没有相关性。鲜倍的平均含水量为43.32%±8.5%。2、通过有翅秋迁蚜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得出有翅秋迁蚜最低过冷却点-15.69℃,最高过冷却点-11.12℃,平均值-13.32±0.77℃,最低冰点-14.54℃,最高冰点-10.80℃,平均值-13.00±0.72℃;无翅若蚜最低过冷却点-20.24℃,最高过冷却点-17.02℃,平均值-18.95±0.82℃,最低冰点-20.07℃,最高冰点-16.95℃,平均值-18.70±0.82℃。有翅蚜过冷却点与冰点相关系数0.924(P<0.001),无翅若蚜过冷却点与冰点相关系数0.996(P<0.001),两者均表现出极相关。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得所测有翅蚜和无翅蚜的过冷却点与冰点服从正态分布。该部分在理论上推测出无翅若蚜具有较强的越冬能力。3、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苔藓在聚酯瓶内能很好的生长,在自然条件下倍蚜夏寄主盐肤木和红麸杨在长沙也能正常生长,本试验所植的50个聚酯瓶内苔藓、5株盐肤木和5株红麸杨均成活,成活率100%。在50个聚酯瓶内接种倍蚜,39瓶有倍蚜成功越冬,以瓶为单位计算,越冬率达78%。经抽样统计,在室内人工保育的倍子中蚜虫的越冬存活率为28.68%。

陈佩佩[9](2011)在《几种藓类植物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文中认为五倍子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藓类植物作为倍蚜虫的冬寄主,对五倍子的产量有重要的影响。但过去的研究很少涉及倍蚜虫与其冬寄主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细节。因此,本研究以冬寄主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与倍蚜虫迁飞行为关系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收集、检测和分析寄主植物所产生的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采用溶媒法、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等现代研究手段,以寻找对倍蚜虫迁飞和寄主定位具有引导功能的特定化学成分,为我国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革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运用浸提法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并分析了5种五倍子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10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涵盖了醇、醛、烯萜类等七大化合物。其中,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 (Lindb.) T. Kop.)获得了81种化学成分,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 (Lindb.) T. Kop.)测得55种,二者化学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1-辛烯-3醇、β-柏木烯和布黎醇,体现二者作为同属植物具有共同的化学特征。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 (Dozy et Molk.) Dozy et Molk.)40种,含量较高的是庚醛,1-辛烯-3-醇,壬醛等。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和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 (Web. et Mohr.)B. S. G.)分别测得化学成分37和34种,前者成分中含量较高的是1-辛烯-3醇,棕榈酸甲酯和二十九烷;后者成分中含量较高的主要是1-辛烯-3醇、二十四烷、庚醛等化合物。1-辛烯-3醇是所测藓类植物的共同成分,属于脂肪族不饱和醇,可用于调味香精和昆虫引诱剂。2.1-辛烯-3-醇,布黎醇和β-柏木烯是湿地匐灯藓和侧枝提灯藓共同的含量较高的成分。它们还同时含有柠檬烯、菖蒲二烯、大根香叶烯B、α-芹子烯、α-长叶蒎烯和蔚西醇等萜类成分,而萜类成分主要是由植食性昆虫诱导植物产生的。据此,可推断角倍蚜迁飞时,很有可能就是利用这些化合物通过不同浓度配比组成的特定的化学信息来寻找冬寄主植物的。3.101种成分中有40种萜类成分,包括9种单萜和32种倍半萜,其中β-elemene,β-H-cedran-8-ol,β-cedren-9-a-ol, Di-epi-α-cedrene, y-elemene和trans-1,10-dimethyl-trans-9-ol等化合物在以往的藓类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未有报道,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藓类植物(Musci)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资料。4.本研究发现藓类植物较苔类植物具丰富的C23-C33奇数碳正链烷(二十三烷、二十七烷和二十九烷)和C15以上的非正链烃,为藓类植物比苔类植物(Hepaticae)更接近高等植物的理论提供了新的、直接的科学证据。5.所测藓类植物中发现了多种脂肪酸成分,包括棕榈酸甲酯,亚麻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花生四烯酸。其中,花生四烯酸少见于高等植物中,是前列腺素的一种活性前体,这为在藓类植物中寻找活性化合物提供了科学依据。6.本研究除发现了常见于高等植物的绿叶性气味物质(己醛、己醇等)之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醛、醇、酮类化合物及一些呋喃衍生物,极大的丰富了藓类植物挥发性化学成分种类资料。7.实验中发现水蒸汽蒸馏法结合正己烷萃取藓类植物挥发性成分,具有萃取时间短,萃取成分全面,实验仪器简单等优点。

吴健[10](2005)在《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二、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明至民国时期湖南森林开发利用变迁及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至清初湖南森林资源的变化
    (一)典籍记载物产变动所反映出的森林结构变化
    (二)林产品的商品化和人工营林的肇兴
二、民国时期湖南人工营林的规模化发展
    (一)木材
    (二)桐油
    (三)茶油
    (四)白蜡
    (五)五倍子
    (六)生漆
    (七)竹类
三、明代至民国湖南林业发展的原因探析
    (一)林木采伐和贸易
    (二)政府调控和管理
    (三)移民与山区垦殖
    (四)外来作物的传入
    (五)营林技术的发展
四、结语

(2)麻阳县五倍子产业助推扶贫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公司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1 关于夏寄主苗木选择问题
        2.1.2 关于冬寄主的培育问题
        2.1.3 关于倍林的树木年龄组成及藓圃的管理
    2.2 五倍子深加工技术不够精深
    2.3 缺乏高质量五倍子产业链
3 对策建议
    3.1 提高倍农整体素质,增大产量
    3.2 创新技术,实现五倍子产业化发展
    3.3 注重科研,开发深加工系列产品
4 结语

(3)宋代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宋代以前药业概述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药物利用与流通
        一、战国秦汉时期的药物认识及利用
        二、秦汉时期的药物流通
    第二节 魏晋隋唐时期的医药分家
        一、医药分家的内涵及表现
        二、医药分家与药业兴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药物的栽培与利用
    第一节 宋代植物药栽培的新发展
        一、栽培品种成倍增多
        二、栽培方法改良更新
        三、专业栽培的规模化发展
    第二节 宋代动物药的选择及利用
        一、动物药与“辰属”观念
        二、常见动物药的利用
        三、药物代用品的新探索
    第三节 宋代矿物药补益功用的弱化
        一、矿物药利用观念的变化
        二、矿物药利用实践的积累
        三、矿物药补益功效的替代——兼论黄耆“补药”地位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药业的经营及管理
    第一节 官府机构
        一、皇室用药
        二、药物储藏
        三、官方制售
    第二节 民间药肆
        一、政府管理
        二、地域发展
    第三节 专门药市
        一、形成特点
        二、流通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药商与行业发展
    第一节 药商的社会形象
        一、药商的指代名称
        二、药商的行业形象
    第二节 药商的行业活动
        一、“药行”与“药市”
        二、药商的行业活动
    第三节 药商的地域环境
        一、北方药材的利用情况——以雄州一带为例
        二、南方药市的区域特点——以长江流域为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士人与药业文化
    第一节 种药建园
        一、家宅种药
        二、开辟药园
    第二节 传方验方
        一、传方
        二、验方
    第三节 助力佛道
        一、道家祠观
        二、佛家寺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对外药物贸易
    第一节 宋与辽夏金的药物贸易
        一、与契丹辽国
        二、与党项夏国
        三、与女真金国
    第二节 宋与东南亚诸国的药物贸易
        一、进口药物的种类
        二、进口药物的地区交易
        三、进口药物与岭南瘴疾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特征
    二、宋代药业兴盛的主要原因
    三、宋代以后的药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角倍蚜与其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角倍蚜概述
    1.2 盐肤木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转录组分析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原理及其研究进展
        1.4.2 转录组在分子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本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组RNA提取及检测
        2.2.2 转录组测序
        2.2.3 转录组组装
        2.2.4 注释
        2.2.5 系统发育树构建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角倍蚜转录组学
        3.1.1 基因功能注释
        3.1.2 基因差异表达
        3.1.3 差异基因筛选
        3.1.4 SSR和 SNP标记检测
    3.2 盐肤木转录组学
        3.2.1 基因功能注释
        3.2.2 基因差异表达
        3.2.3 差异基因筛选
        3.2.4 SSR和 SNP标记检测
    3.3 角倍蚜与盐肤木功能基因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角倍蚜优良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繁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地概况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设计及处理
    1.4 实验方法
        1.4.1 不同繁殖方式
        1.4.2 不同载体
        1.4.3 试验地管理
        1.4.4 指标测定
        1.4.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侧枝匐灯藓的栽培繁殖的影响
    2.2 对生长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2.2.1 对各测定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2.2.2 主成分分析
        2.2.3 各主成分变量的评价得分值和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6)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一)、史料整理方面
        (二)、学术研究方面
        (三)、相关研究启示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内容
        (一)、篇章结构
        (二)、研究不足及学术创新
    五、研究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近代林业经济的发展和规模
    第一节 林业经济依托的河系流域
        一、清水江流域
        二、都柳江流域
        三、(?)阳河流域
    第二节 人工营林的新发展
        一、对土壤的新认识
        二、对气候的新认识
        三、管护技术提高
        四、政府支持推动
    第三节 林业经济规模
        一、林木种植规模
        二、林木贸易规模
        三、林副产品规模
        四、林副产品加工
        五、林木商品税收
第二章 社会秩序稳定与林木采伐
    第一节 晚清前后的区域和社会
        一、区域治理的方式
        二、河道疏浚
        三、林木采伐与种植
    第二节 咸同苗民起义后的林业经济
        一、林业规模经营范围扩大
        二、修整道路便利林木运输
    第三节 当江制度弱化与瓦解
        一、当江制度的弱化
        二、徽商与清水江木材贸易
第三章 林业经济与秩序
    第一节 林木种植秩序
        一、林地、林木所有权
        二、地主与栽手的权利义务
        三、地主与栽手的分成比例
    第二节 林业交易秩序
        一、凭中的制约作用
        二、村寨内部的纠纷调节机制
        三、契约文书内容对纠纷的防范
    第三节 林木运输秩序
        一、林木运输方式
        二、林木运输风险
    第四节 林业经济的纠纷解决
        一、民众契约意识及订约习惯
        二、林业纠纷的内部解决
        三、林业纠纷的外部化解
第四章 林业经济与生态
    第一节 林业生产中的生态观
        一、林木种植中的生态
        二、林木保护
    第二节 林业生计与生态
        一、契约反映的林业生产
        二、林木销售价格
        三、林木种植与生态保护
    第三节 林木采伐禁忌
        一、采伐时间选择
        二、采伐对象选择
        三、林木采伐禁忌
        四、林木放排禁忌
    第四节 林木保护中的生态观
        一、封山育林
        二、防火防盗
第五章 林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一节 文化教育及社会公益的发展
        一、书院、科考与办学经费
        二、义渡、补路与修井
    第二节 多民族融合的村落社会
        一、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二、祠堂兴建与族谱编修
        三、清水江及都柳江流域民族融合
    第三节 清水江流域婚姻家庭变迁
        一、苗侗妇女人身权利变革
        二、文书所见的婚姻继承纠纷
        三、分关文书反映家庭财产变化趋势
    第四节 风水观念与墓地纷争
        一、风水观念影响下的林木蓄积
        二、墓地纷争的防范与化解
    第五节 早期市镇形成及发展
        一、清水江及都柳江沿岸经济
        二、在码头基础上形成早期市镇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7)角倍蚜瘿外世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项目来源及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环境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2.2 昆虫交配行为机制
        1.2.3 蚜虫的有性生殖与发育
        1.2.4 蚜虫取食与虫瘿形成关系
        1.2.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角倍蚜秋迁蚜生殖规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倍子体积对秋迁蚜数量及生殖能力的影响
        2.2.2 冬寄主藓对秋迁蚜产若蚜的影响
        2.2.3 迁飞时间对秋迁蚜产若蚜的影响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性蚜的发育与生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角倍蚜性蚜蜕皮过程描述
        3.2.2 性蚜交配
        3.2.3 干母胚胎的发育过程
        3.2.4 性蚜产干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角倍蚜干母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保存条件下干母的发生期及数量变化
        4.2.2 干母的趋光行为研究
        4.2.3 干母发生节律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干母唾液的收集与成分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干母口针唾液鞘的观察
        5.2.2 干母唾液酶的鉴定
        5.2.3 干母上树取食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越冬世代生物学特性及生产应用
    6.2 虫袋内性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6.3 干母发生规律及生产应用
    6.4 干母唾液成分分析
    6.6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张家界五倍子蚜鉴定及其若干越冬特性与越冬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虫瘿的研究概况
        1.1 致瘿昆虫
        1.2 成瘿植物
        1.3 虫瘿的利用
    2 五倍子研究概况
        2.1 五倍子研究史
        2.2 五倍子蚜虫种类
        2.3 五倍子蚜虫寄主
        2.4 五倍子种类
    3 昆虫的抗寒能力
        3.1 昆虫的过冷却点
第二章 两种五倍子蚜虫的鉴定及倍子形态与倍蚜数量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其他材料
        1.2 倍蚜玻片标本的制作与观察
        1.3 五倍子体积和重量的测量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倍蚜种类鉴定
        2.2 五倍子干重与倍子内蚜虫数量关系
        2.3 五倍子体积与倍子内蚜虫数量关系
        2.4 五倍子鲜倍含水量
    3 讨论
第三章 角倍蚜两种虫态过冷却点、冰点的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虫源
        1.1.2 其他材料
        1.2 过冷却点和冰点的测定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过冷却点与冰点的相关性及显着性分析
        2.2 过冷却点与冰点的正态分布检验及频次分布
    3 讨论
第四章 五倍子蚜虫冬夏寄主培植及其越冬研究
    1 倍蚜冬夏寄主培植及越冬形态观察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2 人工条件下五倍子蚜虫越冬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结果汇总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几种藓类植物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五倍子蚜虫的概况
        1.1.1 种类和生活史
        1.1.2 繁殖
    1.2 倍蚜虫冬寄主藓类植物的研究概况
        1.2.1 五倍子藓类植物资源状况
        1.2.2 冬寄主植物的人工培育技术和生理生态功能研究
        1.2.3 藓类植物化学成分分析
        1.2.4 寄生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特殊的联系
2. 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溶媒法
        3.2.2 水蒸汽蒸馏法
        3.2.3 GC/MS的条件
4. 结果与讨论
    4.1 溶媒法萃取湿地匐灯藓的化学成分
    4.2 水蒸汽蒸馏法萃取湿地匐灯藓的化学成分
    4.3 水蒸汽蒸馏法萃取五种藓类植物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5. 讨论
    5.1 实验方法讨论
    5.2 5种藓类植物的化学成分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实验材料照片
附图2 溶媒法测湿地匐灯藓的挥发性化合物质谱图
附图3 水蒸汽蒸馏法测湿地匐灯藓挥发性化合物
附表1 5种藓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列表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文1 六种藓类植物茎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致谢

四、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明至民国时期湖南森林开发利用变迁及原因探析[J]. 韦凯. 农业考古, 2021(04)
  • [2]麻阳县五倍子产业助推扶贫对策分析[J]. 叶姝滢,陈洁霞,刘天翔,李爱民. 南方农业, 2020(21)
  • [3]宋代药业研究[D]. 杨小敏. 河北大学, 2020(03)
  • [4]角倍蚜与其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转录组序列及相关性[D]. 牛雪霏. 山西大学, 2019(01)
  • [5]角倍蚜优良冬寄主侧枝匐灯藓的繁育研究[J]. 陈菊艳,邱建生,张念念,田茂娟. 生物资源, 2018(01)
  • [6]生计、生态与秩序 ——近代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林业经济和社会变迁[D]. 李向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 [7]角倍蚜瘿外世代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唐翊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8]张家界五倍子蚜鉴定及其若干越冬特性与越冬方式研究[D]. 毕冰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9]几种藓类植物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D]. 陈佩佩.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五倍子人工培植技术[J]. 吴健. 农家参谋, 2005(03)

标签:;  ;  ;  ;  ;  

瘿人工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