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

试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

一、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蓉[1](2020)在《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思维,追求答案的准确一致、思维的整体统一,已然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痼疾,长此以往将对学生思维素养培养及未来的成长发展带来无法预估的后果。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实施,根据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及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思辨思维”以其独特价值成为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真正发挥语文教育教学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理性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作用。鉴于目前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多来自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较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本论文对进一步推进高中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及理论价值。本文在深入解读新课程标准中思辨思维、思维能力与品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相关内容的前提下,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两大内容和两组实施路径入手,选择“思辨性阅读”与“古代经典论说”为切入口,明晰探究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本文论证和解决的问题是:其一,如何挖掘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价值,为发展学生思辨思维能力提供思辨性的教学内容;其二,如何通过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质疑批判、分析推理、实证评析”等思辨思维能力,并具体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探讨:根据思辨能力、思辨性阅读等概念澄清,确保以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为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指导。梳理解读教材古代论说文的思辨价值,围绕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要点,以逻辑知识、思维工具引导,从文本对话的质疑发问、深入解读的推理论证到迁移运用的综合评估,合理整合《古文观止》论说资源,为教学策略的探究提供可行性内容。致力于培养学生在一定社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思辨性阅读教学对学生理性精神世界与人格的塑造,发掘学生深层次思维能力素养,促进思维品质趋向成熟。

杨忠旬[2](2020)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和体系形式化的学科,过分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思维定势。数学中的科学与创造发明并不完全按照逻辑思维的法则进行,而非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对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共同培养。民族地区的数学教育存在着跨文化的现象,并且教育观念较滞后,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创新意识成为当地教育者所面临的问题。本研究以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为着力点,提出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建议,进而带动民族地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非逻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厘清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对民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调查问卷》进行编制。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探索初中与高中学生非逻辑思维是否存在着差异。采用访谈法了解水族地区一线教师对非逻辑思维的理解状况和民族地区教师授课方式是否有益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根据众多学者对非逻辑思维的研究,确定了非逻辑思维的四个维度(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紧接着对水族地区两所初中学校与两所高中学校886位中学生进行调查,经过收集问卷并对实测数据进行均值检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对性别、年级、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齐性检验得出,其Sig值均小于0.05,表明水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水平存在着显着性的差异。(2)通过对八年级到高三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均值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非逻辑思维水平越低;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均值比较分析,也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越低。表明水族地区的中学生随着知识经验越丰富,学生思维定势就越严重。(3)通过对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12,Sig=0.000>0.01,表明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相关性显着;与数学成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357,在0.30~0.50之间,表明非逻辑思维与数学成绩是正相关,Sig=0.000,表明两者相关性显着。(4)通过对水族地区不同年级之间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其结果表现为:八年级与九年级到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九年级与高三年级的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二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显着,高一年级与高三年级非逻辑思维的差异非常显着。(5)经过与水族地区师生进行访谈得知当地教师教育观念较滞后,同时受到教学进度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其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师生教学过程配合不和谐,导致课堂氛围较差。根据研究结论与结合非逻辑思维的特点,以及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现状,提出了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异,立足于课堂,突破学生思维定势三点建议。

姚舜禹[3](2020)在《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强调读者以独立自主的阅读姿态,以文本作为基础,主动进行质疑、分析、推论、区辨、判断的阅读方式,注重阅读者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我国对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相比西方起步较晚,现有的研究尽管能意识到文言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充分适宜性,但整体而言,其一方面缺乏对文言文区别于白话文独有思辨空间的深刻体认;另一方面缺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结构化视角,对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内容、方法三者的逻辑构成及联结方式鲜有系统化的研究。因之,文本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廓清思辨及思辨性阅读的概念,并回溯20世纪后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批评语境,在笼统的心理学之外基于文学批评的模式阐明思辨性阅读的理论基础,从而更为合理地论述思辨性阅读的内涵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其次,立足于文言文本体特征的角度,从语言系统、文体分类、语词修饰和文化成分四个方面厘定文言文区别于白话文所独有的立体性思辨空间,从最为核心的本体论的角度论证开展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可行性,以及综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文言文独有思辨特质的内在规约说明进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接着,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市五所高级中学的近500名学生和近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而更为客观有效地掌握目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现状,为之后的教学结构构建提供更为坚实的实践性理据。最后,在理论梳理、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之上尝试进行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入手,阐明三者之间外部具体的联结方式和内部微观的逻辑构成,并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文本细读、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备课案例针对课堂教学结构中的每一要素给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刘欣[4](2019)在《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汉语译成英语或英语译成汉语时,如何实现表达准确,即用词“达意”,是困扰我国广大英语学习者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达”是关键。所谓“达”,即通达,明达,就是把想要传递的意义、信息、精神、风格等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具体指对英语思维方式不了解,或者掌握不准确的英语学习者),在汉译英时往往存在英语表达不准确、不恰当、不流畅的问题。在英译汉时,也常常很难把握英语语句准确的含意,无法用清晰顺畅的汉语表达出来。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隐蔽的因素是这些英语学习者没有自觉意识到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了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者的思维活动的不同结构和特征,这种差异会从根本上影响汉英互译的质量和效果。对许多英语学习者而言,由于没意识到这个问题,汉英互译往往停留在文字之间含义的直接转换上,缺乏对由思维方式决定的语句的思想背景、意义判断、价值取向、文化形态的整体理解。这里实际涉及哲学上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要解决汉英互译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调适机制。在汉译英时,自觉地调适到要用英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反过来,在英译汉时自觉地调适到用汉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因此,学习者需要同时熟悉汉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准确地把握两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调适机制,在汉英互译中对思维方式自觉地进行调整,而这是以往语言学习和教学中不大重视的。显然,从哲学视角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如何调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于提高汉英互译水平和文化交流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哲学视角展开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问题的研究,可以提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汉语和英语中蕴含的思维方式的各自特征是什么?两者的差异在汉英互译中引发了哪些具体的哲学问题?如何通过思维方式调适来消解这些影响?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哲学比较和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充分利用认知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理论成果,针对汉英互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将抽象的哲学理论分析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方面,本论文采用中西哲学比较的理论和方法,指出汉英两种语言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的差别;在认识对象上,表现为“取象”与“抽象”的差别;在认识途径上,表现为“直觉导向”和“逻辑导向”的差别;在知识形态上,表现为“强调意会”与“强调建构”的差别;在方法论上,表现为“注重变通”与“注重规定”的差别。这五个方面,存在着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内在逻辑线索。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但在汉英互译实践中,受到语言迁移、理解障碍和视域演变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忽略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母语中的思维方式不自觉地渗透到对目标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去,这就造成了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本论文运用哲学诠释学的理论与方法,追溯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理解目标语的过程中,由于意义向一切可能的理解敞开大门,如果在思维“前结构”中缺乏目标语之所蕴含的思想背景和观念体系,目标语意义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很难抵御来自基于母语思维方式的曲解,难免出现对目标语意义的误读。因此,汉英互译需要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视域融合,这就需要发现英语学习者以往存在的某些思维方式上的固有弱点,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本论文针对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引发的冲突,根据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指出他们以往存在思维方式上的如下弱点,这就是“主体性不突出”、“隐喻能力不足”、“例证分析能力不足”、“层级建构能力不足”和“’是’概念不发达”,进而讨论了这些弱点产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和认知特征。英语学习者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可以比较自觉地建构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通道,即在分析汉英思维方式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到各自包含的思维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得一种思维结构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顺畅地转换成另一种思维结构。这里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需要,利用“思维前结构的调整”、“逻辑追问”、“逻辑反演”、“现象学还原”等方法,促进思维方式的调适,从而消解汉英互译中由思维方式差异引发的冲突,提升汉英互译的能力和水平。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英语教学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论文指出英语教学改革应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通过思维方式的调适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这需要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哲学、比较文化、认知科学相关知识的必要了解。在对外文化交流领域,应当培养翻译人才充分了解汉英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调适机制,实现不同思想文化的准确和顺畅的交流。本论文有助于更有效地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更广泛、更充分地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文化成果。

刘怡[5](2019)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以来,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课程目标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和语言文字运用密切相关,是学生进行能力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往往偏重文言知识识记,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僵化。要想突破当前文言文教学困境,寻求高效高质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就势必要搭建一个基本的思维训练框架,实现学生个体思维的有效迁移。本文以新课标附录中所推荐的文言文篇目为例,研究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丰富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善学生思维训练体系。本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为下文论述作理论铺垫。第一章主要厘清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其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原因。具体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二是基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明确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分析高中文言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考察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以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成因。第三章提出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若干策略。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方式可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入手。在一些以情感细腻取胜的文言文教学中,更适合以形象思维切入赏析;而对于一些以说理清晰见长的文言文,更适合以逻辑思维切入赏析。在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音律和形象性的实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的感性之美;而在逻辑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虚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理性之美。第四章根据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结果,探求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教师能够监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与否。对于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反馈形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评价策略的核心在于把握不同思维能力的培养点,进而构建相应的评价形式。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宋雯君[6](2019)在《思维发展视角下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任务驱动型写作是一种在给出写作材料的同时,通过增加明确的任务指令,发挥任务指令对于文章写作对象、写作目的以及写作类型的引导作用,从而增强写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新型写作命题形式。在思维发展视角下探究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的改进策略,主要就是分析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五种思维类型在任务驱动型写作中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的运用方法。本研究以四位不同教龄的教师为访谈对象,以三个年级六个班级的29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基于思维发展的视角,调查了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的教学现状。调查发现,在教师“教”的方面,任务驱动型写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频次低、课上内容不符合学生需求这两方面;在学生“学”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缺乏、思维固化、表达能力弱这三方面。基于这些调查现状,针对调查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相应的思维发展改进策略:筛选有价值的写作任务,驱动思维开放性发展;指导写作过程,聚焦思维辩证性发展;运用思维导图,历练思维逻辑性发展;不懈质疑批判,指向思维创造性发展;合理生动表达,促进思维形象性发展。

孟思[7](2019)在《高中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教学策略探析》文中指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成果的提升,同时也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在的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比较重视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忽略了直觉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直觉思维的产生持忽视、抑制或打压的态度,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学习知识呆板、想象力匮乏,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不利于学生进行创新,而只是墨守成规。因此有必要引起教育学者尤其是教师对培养直觉思维的重视,促使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均衡发展。想要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需要了解直觉思维在中学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直觉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以直觉思维的特点为研究维度,调查分析学生在直觉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其次以直觉思维的影响因素为研究维度,寻找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方法;最后是对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如化学史的渗透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现有对直觉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学科,其研究的维度和方法比较全面。在化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较为单一,主要是策略的提出以及现状的调查,而对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尝试以直觉思维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高中学生直觉思维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借助SPSS数据统计软件,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通过文献研究,选取认知结构、类比迁移、教师直觉力、“三想”(猜想、联想、想象)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定势六个影响因素作为问卷的六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若干问题,以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设计问卷。问卷共发放八个班级,包括高一两个实验班、两个普通班、高二两个实验班、高三两个普通班,有效问卷381份。对数据进行统计之后,利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从各个维度和综合维度两个方面分别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各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包括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高年级与低年级的对比,通过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直觉思维产生的基础比普通班的较好,高年级的比低年级的较好;其次对六个维度的综合比较分析,包括不同年级影响因素的比较和男生与女生的比较,分别得出教师对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下降,男生的直觉思维产生基础反而比女生好。针对这一调查结果,提出了重视直觉思维,提高教师直觉力、运用多重表征,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三想”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对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张昆,张乃达[8](2019)在《基于直觉 追求严谨 纯化方法——透过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比较的视点》文中认为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两种基本思维形式,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两项互相关联的重要项目,在数学知识(从命题的发现到形成定理的论证这一完整)的形成过程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形成了辩证的互补关系,它们的辩证运动,构成了学生心理上完整的数学思维过程.直觉体悟为逻辑演绎提供了起点、动力,并指示着方向,反之,逻辑演绎又是对直觉思维对面临问题的体悟作出检验与反馈,是对直觉所得结果的深

王萍萍[9](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吴宏[10](2018)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及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深化,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其思想再次进入教育科学的视野。注重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导的关联性和一致性,需要实现从深度学习转向深度教学。如何借助深度教学的理念,结合学科本质和学科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达成学科素养培育的目标,成为学科教学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深度学习(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教育价值和策略等国内外文献的综述,运用国际比较、教学现状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基础分析和目标追求。基于深度教学剖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知识的教育学立场出发,既从知识的解构,又从学生学习的多层级水平思考深度教学,做到以学科知识为重要资源,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达成知识的发展性价值。首先,结合小学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明确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和特征,建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概念的结构模型;其次,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基础分析。从思想认识角度为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确立观念基础;最后,在比较研究国际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价值观、思想方法、活动经验和能力方面,确定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目标追求。(二)以深度教学的视角,剖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结合小学数学听评课的经验,进行大面积、系统地调查,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调查研究既涉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观念,又涉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此外,从学科素养目标达成的层面上,将能力表现作为考查学生数学学习现状的一个侧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数学学科能力表现的层次水平较低、差异较大和数学关键能力缺失。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必然地转化为教学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浅表层面。观念方面,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持柏拉图主义的数学教学观,且不同学历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小学生对数学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方面,教师教学采用教师中心的方式;学生的学习倾向记忆策略。除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深度教学需要全方位的策略指导。(三)有针对性地探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第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第二,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恰当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第四,有机地融入数学文化;第五,以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成果为依据,确立深度学习的评价目标,选择表现性评价方式。明确表现性评价涵义的基础上,掌握确定评价目标、开发评价任务和制定评分规则的技术。学生数学学习表现性评价的内涵、目标、任务的选择与开发,以及结果的评定和合理解释,与教学、标准构成统整的评价体系。

二、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空间及展望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关于“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相关概述
        二、思辨能力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林崇德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
        三、余党绪“思辨性阅读”理念
第二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施可行性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下的迫切需求
        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专题学习模式及教材安排
    第二节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选文整理及分析
        一、中国古代论说文界定及教材选文整理
        二、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的特色及思辨性价值
    第三节 中国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意义及价值
        一、构建师生、文本间的思辨性对话,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二、改善文言文阅读教学,适应语文教学思辨性改革新动向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应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开展对话与质疑提问
        一、与文本充分对话,把握文本核心价值
        二、引导理性质疑激思,着重突出思辨问题
    第二节 应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综合性论证评析
        一、融入必要的逻辑知识,搭建推理评析的支架
        二、发挥批判性思维特质,注重情理的论证评析
    第三节 整合“论说经典”内容,设计实施思辨性阅读
        一、整合《古文观止》资源,甄选思辨性阅读内容
        二、组合同一特性的论说文,互文参照比较阅读
    第四节 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设计——以《六国论》为例
        一、《六国论》文本整合与分析
        二、《六国论》教学设计与思考
第四章 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拓展应用
    第一节 思辨能力在“表达交流”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一、思辨性写作指导,改善议论文写作困境
        二、开展辩论活动,学会理性表达与辩驳
    第二节 思辨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应用
        一、遵循思辨性阅读路径,拓展阅读其他类文本
        二、开展时文阅读活动,理性评论公共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1.2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中学数学学科特点与教学现状
    1.2 文献综述与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国外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1.2.2 国内非逻辑思维研究综述
        1.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4 非逻辑思维的局限性
        1.2.5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1.2.6 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创新思维的关系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
        1.5.1 视角创新
        1.5.2 内容创新
2 调研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课例分析法
    2.3 调查问卷的编制
    2.4 调查实施
    2.5 研究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资料与数据分析
    3.1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现状调查
        3.1.1 不同性别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3.1.2 不同年级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3.1.3 不同学校中学生非逻辑思维的差异
    3.2 三都水族地区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现状调查
        3.2.1 不同性别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3.2.2 不同年级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差异
    3.3 非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相关性分析
    3.4 中学生非逻辑思维与数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3.5教师与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3.5.1 教师访谈笔录
        3.5.2 教师访谈总结
        3.5.3 学生访谈笔录
        3.5.4 学生访谈总结
    3.6 随堂听课记录与分析
        3.6.1 随堂听课前期工作
        3.6.2 随堂听课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性讨论
    4.2 水族地区中学生思维定势的现状讨论
    4.3 水族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
    4.4 水族地区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5 对策或建议
    5.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
    5.2 建立新异、突破思维定势
    5.3 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圆锥曲线中的三角形面积求解的探究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概述
    第一节 思辨性阅读的定义、理论基础与内涵
        一、思辨性阅读的定义
        二、思辨性阅读的理论基础
        (一)读者反应批评
        (二)新历史主义批评
        三、思辨性阅读的内涵
        (一)思辨什么
        (二)为何思辨
        (三)如何思辨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区别于传统文言文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主体:更强调学生以独立自主的姿态阅读文本
        二、教学目标:更突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
        三、教学内容:更注重“言”“文”统一,整体建构
        四、教学方法:更重视运用聚焦思辨的问答法
第二章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必要性:“一体四面”的文本特点与课程标准的双重要求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基于文言文本特点的必然选择
        二、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是课程标准规约下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可行性:文言文本具有广阔的思辨空间
        一、文言与白话之间存在微妙复杂的关联
        二、文体对于文言文阅读的暗示与规约
        三、语词细节对作者情志的遮蔽
        四、丰富传统文化成分的蕴藏
第三章 目前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现状及分析——以南京市五所高中为例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基本情况
        三、问卷的内容及设计思路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学生卷的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高中生对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整体认识
        (二)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目的
        (三)高中生对于教材文言文本思辨特质的认知程度
        (四)高中生进行文言文思辨性阅读学习的方法
        (五)高中生进行文言文阅读学习评价的自我标准
        二、教师卷的结果及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于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认知
        (二)教师在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之前目标制定的侧重
        (三)教师对教材文言文本思辨特质的认知及文本研读方式
        (四)教师在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时教学方法的整合及运用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
    第一节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目标样态的构建
        一、使能性目标:学生思辨意识的唤醒
        二、教学性目标
        (一)通过推理与解释,建构个体原生的文言言语经验
        (二)通过分析与论证,发展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过辨析与评价,形成对传统文化隐质的辨证理解
    第二节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内容样态的构建
        一、主干内容:文言文本之“实”
        (一)反思文本成见:思辨的起点
        (二)解释文本细节:思辨的基点
        (三)分析文本逻辑:思辨的重点
        (四)建构文本旨归:思辨的结点
        二、枝叶性内容:与文言文本相关的思辨支撑材料
        (一)相关史料
        (二)其他关联性文本
    第三节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样态的构建
        一、贯穿“质疑、激疑、解疑”的线索性方法——问答法
        (一)指向文本成见、细节的呈现性提问和理解性提问
        (二)针对文本逻辑的分析性提问
        (三)紧扣文本旨归的评价性提问
        二、引导学生针对文言文本进行辩论与论争的支撑性方法——讨论法
        三、引入思辨支撑材料,转化思辨空间的辅助性方法——讲授法
结语
附录A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中文期刊文献类
    三、外文期刊文献类
    四、学位论文类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4)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的影响
        1.1.2 汉英互译中思维差异引发的哲学问题
        1.1.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汉英语言差异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有关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语言与思维的跨学科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思考
    2.1 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1 作为哲学范畴的关系与实体
        2.1.2 汉英语句结构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1.3 汉英语句功能上的关系优先与实体优先
    2.2 取象与抽象
        2.2.1 作为哲学范畴的“象”与“现象”
        2.2.2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路径
        2.2.3 汉英语言中取象与抽象的不同效果
    2.3 直觉与逻辑
        2.3.1 汉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2 英语中的直觉与逻辑
        2.3.3 汉英互译中的认识路径转换
    2.4 意会与建构
        2.4.1 汉语中的意会
        2.4.2 英语中的建构
        2.4.3 立象尽意与意向性的反差
    2.5 变通与规定
        2.5.1 汉语中变通的表征与模式
        2.5.2 英语中规定的表征与模式
        2.5.3 变通与规定的矛盾与协调
    本章小结
3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产生的哲学溯源
    3.1 语言迁移引发的思维方式冲突
        3.1.1 语言迁移的含义及特点
        3.1.2 思维方式对语言迁移的影响
        3.1.3 影响语言迁移的具体因素
    3.2 理解障碍引发的冲突
        3.2.1 汉英互译中的理解障碍
        3.2.2 文化传统造成的影响
        3.2.3 生活世界造成的影响
    3.3 视域演变引发的冲突
        3.3.1 汉语表达中的视域扩展
        3.3.2 英语表达中的视域收缩
        3.3.3 视域演变冲突的特征
    本章小结
4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冲突暴露的认知弱点
    4.1 主体性不突出
        4.1.1 中国文化中的“互倚型自我”
        4.1.2 西方文化中的“独立型自我”
        4.1.3 两类“自我”的转换
    4.2 隐喻能力不足
        4.2.1 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
        4.2.2 抽象思维不发达
    4.3 例证分析能力不足
        4.3.1 对“象”的特殊偏好
        4.3.2 中西思维中“想象”的差异性
    4.4 层级建构能力不足
        4.4.1 “树式”结构与“竹式”结构的差异
        4.4.2 名词与动词关系的差异
    4.5 “是”概念不发达
        4.5.1 汉语中的“是”
        4.5.2 英语中的“是”
    本章小结
5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路径
    5.1 关系思维与实体思维之间的调适
        5.1.1 思维前结构的调整
        5.1.2 关系思维向实体思维的调适
        5.1.3 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的调适
    5.2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的调适
        5.2.1 直觉与逻辑认知特征对比
        5.2.2 直觉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调适
        5.2.3 逻辑思维向直觉思维的调适
    5.3 变通性思维与规定性思维之间的调适
        5.3.1 变通性思维向规定性思维的调适
        5.3.2 规定性思维向变通性思维的调适
    本章小节
6 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应用研究
    6.1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6.1.1 在英语教学中开设比较文化课程
        6.1.2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6.1.3 英语人才哲学素养的培育
    6.2 对汉英文化交流的启示
        6.2.1 注重汉英文化交流中的思维方式差异
        6.2.2 加强文化交流中理解和解释的研究
        6.2.3 优化汉英文化交流中的对话关系
    6.3 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思考
        6.3.1 基于思维方式调适角度的思考
        6.3.2 基于人才培养角度的思考
        6.3.3 基于文化发展战略角度的思考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概述
    第一节 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定义
        一、形象思维内涵及能力指向
        二、逻辑思维内涵及能力指向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理论来源
        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
        二、思维心理结构理论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课标要求
        一、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要求提升
        二、评价方式: 逻辑思维评价为主
    第四节 文言文篇目在高中教材的分析(以附录为例)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能力训练缺失
        二、思维发展教学偏误
        三、思维能力评价不足
        四、思维教学形式单一
    第二节 成因分析
        一、教师理论素养不足
        二、结果评价比重偏高
        三、学生思维评价缺失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节 感性之美:文言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表象感知能力:创设情境氛围
        二、直觉思维能力:朗读因声求气
        三、回想思维能力:激发共通情感
        四、联想思维能力:代入联想词句
        五、想象思维能力:解析留白艺术
    第二节 理性之美:文言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抽象和概括能力:文言知识系统化
        二、论证和推断能力:微言大义和虚词
        三、理解辩证思维:朴素辩证类文言文教学
        四、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与专题教学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评价策略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评价
        一、直觉能力的评价:声气统一性检测
        二、联想能力的评价:联想相关性检测
        三、想象能力的评价:想象合理性检测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评价
        一、现有测评中的逻辑思维评价
        二、论证推理能力的评价
        三、批判性思维的自评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思维发展视角下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与引进
        2.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出现的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相关概念界定
        2.相关研究综述
        3.现有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中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必要性
        1.任务驱动型写作离不开思维运用
        2.任务驱动型写作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中思维发展的内涵
    (三)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中思维发展的类型
        1.直觉思维
        2.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
        4.辩证思维
        5.创造性思维
三、思维发展视角下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情况概述
        1.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2.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3.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的结果与统计
        1.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思维发展视角下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改进策略
    (一)精选有价值的写作任务,驱动思维开放性发展
    (二)指导写作过程,聚焦思维辩证性发展
    (三)运用思维导图,历练思维逻辑性发展
    (四)鼓励不懈质疑,指向思维创造性发展
    (五)创新表达形式,促进思维形象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教学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直觉思维研究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数据、方法与工具
        2.1.2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2.1.3 国内文献研究的结论
    2.2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直觉思维的相关理论概述
    3.1 直觉思维发展历程
    3.2 直觉思维的涵义和特征
        3.2.1 涵义
        3.2.2 特征
    3.3 化学直觉思维的涵义和特征
        3.3.1 涵义
        3.3.2 特征
    3.4 直觉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
    3.5 直觉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高中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的设计
        4.1.2 调查的实施
    4.2 影响因素调查数据统计
        4.2.1 调查问卷信度情况
        4.2.2 调查问卷效度情况
    4.3 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对比分析
        4.3.1 认知结构
        4.3.2 类比迁移
        4.3.3 教师直觉力
        4.3.4 “三想”能力
        4.3.5 情感态度
        4.3.6 思维定势
    4.4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的综合比较分析
        4.4.1 各类影响因素之间的比较
        4.4.2 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在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4.4.3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差异比较
    4.5 调查分析的基本结论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培养策略
    5.1 重视直觉思维提高教师直觉力
    5.2 运用多重表征,形成良好的化学认知结构
    5.3 培养“三想”能力打破思维定势
        5.3.1 提高联想能力
        5.3.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打破思维定势的局限
        5.3.3 注重实验教学,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5.4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5.4.1 联系生活实际
        5.4.2 注重化学史的教学
        5.4.3 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1.4.2 教学任务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1.6 小结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2.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
        3.2.1 总体研究阶段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 本章研究思路
        4.2.1 研究思路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4.2.4 课例的选择
    4.3 课例一:《算24 点》
        4.3.1 设计前的调研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4.3.4 课例小结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4.4.1 设计前的调研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4.4.5 课例小结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2 本章研究思路
        5.2.1 研究思路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5.2.4 课例的选择
    5.3 课例(一):《圆周角》
        5.3.1 设计前的调研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分析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5.3.5 课例小结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5.4.1 设计前的调研
        5.4.2 教学设计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5.4.4 课例小结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2 本章研究思路
        6.2.1 研究思路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6.2.4 课例的选择
    6.3 课例:《方差》
        6.3.1 设计前的调研
        6.3.2 教学设计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6.3.4 课例小结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7.4 研究的反思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2 本研究的不足
        7.4.3 后继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10)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内涵
        一、深度教学
        二、小学数学需要深度教学
        三、小学数学深度教学
    第二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特征
        一、在教学内容上,从形象直观提升到抽象概括
        二、在教学过程上,由数学知识学习到数学观念建立
        三、在教学方式上,回应性学习促进学习的纵深发展
第二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基础分析
    第一节 小学数学知识观
        一、数学知识及其性质
        二、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
        三、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结构
    第二节 小学数学教学观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机制与必要条件
        三、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与方式
第三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目标追求
    第一节 国外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比较研究
        一、加拿大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二、日本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三、美国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四、南非小学数学素养标准的分析
        五、英国和爱尔兰对数学素养的界定和培育
        六、比较与启示
    第二节 促进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二、活动经验目标
        三、思想方法目标
        四、能力发展目标
        五、价值观目标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基于深度教学的剖析
    第一节 调查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二节 调查的过程、结果与讨论
        一、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二、调查结果
        三、学生的能力表现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设计
        一、学习的本质
        二、教学的设计
        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案例与分析
    第二节 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关照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二、为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供机会
    第三节 渗透数学思想
        一、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二、小学数学思想的特点与层次水平
        三、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第四节 融入数学文化
        一、开发数学文化的课程资源
        二、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的途径
第六章 小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
    第一节 评价目标
    第二节 评价方式与评价任务
        一、表现性评价
        二、评价任务的开发
    第三节 结果的评定与评价体系
        一、开发评分规则
        二、评价体系
附录
    附录1: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项目
致谢

四、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语文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 刘锦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民族地区中学数学非逻辑思维的调查研究 ——以三都水族地区为例[D]. 杨忠旬.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0(04)
  • [3]高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课堂教学结构研究[D]. 姚舜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汉英互译中思维方式调适的哲学分析[D]. 刘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刘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思维发展视角下高中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改进策略研究[D]. 宋雯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高中化学直觉思维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以及教学策略探析[D]. 孟思.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基于直觉 追求严谨 纯化方法——透过数学解题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比较的视点[J]. 张昆,张乃达.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9(04)
  • [9]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D]. 吴宏.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试论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辩证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