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一、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韩孟奇,安晓宇,杨帅[1](2022)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大运河》翻译实践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源·河南故事"中外文系列丛书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河南形象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是该丛书系列中的一个分卷。为提升翻译质量,译者从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学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外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本书的翻译提供理论指导。译者认为,为了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译文应以目的语受众为依归,对原文进行跨文化重构,并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增译、删减、改译等翻译方法以提升翻译效果。

罗天初[2](2021)在《“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障碍与优化策略》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中俄间的跨文化传播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已有300年之久。俄罗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国家之一,当前的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对俄传播也处于异常活跃的阶段,中国对俄传播实现了“形象变好、舆论支持、合作增多、影响提升”等效果。2017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签署了共建中俄移动融媒体平台的协议,“中俄头条”应运而生。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在了解“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究“中俄头条”在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障碍,分析其成因,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对“中俄头条”的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文献综述。具体阐述新媒体环境下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确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中俄头条”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分析。本章利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该平台的发展情况和使用情况做出整理和总结。主要从新闻来源、平台特点、国内外发展状况等方面对该平台上跨文化传播的现状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其使用情况。第三章,“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成因分析。本章在前一章的归纳总结基础上,分析“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上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并针对存在的障碍探究其原因。第四章,“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本章从实践性、实用性出发,结合“中俄头条”的实际情况,针对第三章中分析出的障碍及问题,对“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上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司可[3](2021)在《顾彬汉学研究的跨文化传播诠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漫长的历史文化实践中早已产生的交往方式之一,如今在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不同文化、地域、族群的人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我国文化的传播也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下不甘落后、奋力向前。对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交流,汉学家群体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成为深入接触和研究中华文化的体验者,成为向自己的母国或他国译介传播的实践者。在他们的汉学研究实践中产生的真知灼见,能为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德国汉学家顾彬始终对中华文化保持强烈热情并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从跨文化传播角度诠释他的汉学思想、汉学实践及汉学经历,能为跨文化传播学带来重要启示。本文从顾彬的学术人生和思想渊源出发,对他的学术经历和学术背景形成整体把握。介绍他的学术生涯和成就,总结他的宗教和哲学观念,挖掘德国的汉学传统对顾彬的影响,并把顾彬的学术思想放在现代性和中西方跨文化对话的背景下来看待。顾彬汉学研究中的跨文化传播观念,分为文化观和语言翻译观,其中文化观包括“异”文化观、“误解”观和时空观念。对这三种观念的分析,涉及观念产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观念的具体阐释,观念背后的哲学渊源,各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跨文化传播的联系等等;语言翻译观基于顾彬的汉学研究实践,对语言的重视一直在顾彬的学术观念中占据重要位置,其翻译观,在翻译的实质、翻译与译者、翻译与方法和翻译与现代性问题上都有独特认识。关于顾彬的文化审美实践,这些实践与他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文中他对中国文人自然观的研究及比较和对中西方“忧郁”的比较,体现了顾彬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看法以及差异背后的原因。“顾彬事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它属于跨文化冲突性事件,其中涉及到很多跨文化传播专业性的问题,比如跨文化沟通障碍、跨文化曲解、跨文化认同等。因此,“顾彬事件”能从培养良好的跨文化倾听、提高跨文化冲突事件的化解能力、构建跨文化认同等方面给跨文化传播带来启示。最后,顾彬的一系列汉学思想、实践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汉学家群体应树立正确的“自我”心态,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形成平等的跨文化对话。文章重点在于对顾彬汉学思想的跨文化传播诠释,顾彬思想观念的研究本身不只是涉及文本的分析而更应注重对观念的形上思考,挖掘顾彬汉学观念的哲学理论依据,同时不拘泥于此,辅之以实践研究和实践经历进行佐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诠释顾彬汉学思想与跨文化传播理论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从而为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建构提供一定借鉴。

范潇彬[4](2021)在《网络小说改编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韩国传播及接受研究》文中提出网络小说改编剧在历经近20年的发展后,成为一种不容小觑的影视形式,越来越多的影视制作团队看重网络小说并将其优秀者选为剧本改编成为影视剧,网络小说改编剧逐渐从亚文化走向主流文化。影视剧本身承载了文化传播的作用,网络小说改编剧一方面面临着在国内发展壮大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如何在众多海外“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挑战。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传播及接受情况是其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以下简称《小美好》)这部剧为中心进行研究,从传播渠道、传播效果、受众群体和接受度分析四个方面对《小美好》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小美好》在韩国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原因是由于中韩文化接近、韩国观众认可度高、校园青春剧本身在韩国就拥有受众基础、剧作品质精良、价值观正向积极和观剧渠道多样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总结《小美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剧应该从努力找寻文化共性区域、秉持受众差异理念、树立剧作精品意识、积极拓展传播渠道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五个维度去改进,以期顺利实现在海外的跨文化传播。

戴拥军[5](2020)在《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文中认为典籍术语是典籍文本中核心概念的语言表达,它们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思维习惯。典籍术语具备专业术语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独特性。典籍术语的翻译是中华典籍思想对外译介的关键所在,也是典籍文本翻译实践的重要内容。典籍文本兼具思想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多重特质,其翻译实践的复杂性不言而喻。这其中,典籍术语既是承载典籍文本思想内容的知识单位,也是构建典籍文本思想话语的语言单位,更是影响典籍文本思想传播的交际单位。典籍术语翻译的实质是跨语言文化的知识交互与思想传播过程,其有效性取决于译者对源语文本术语内涵的充分解读与其在目标语文本中的术语再命名。在典籍术语翻译过程中,术语在其概念、语符和交际层面的特殊复杂性,对译者的语言能力、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好地跨语阐释典籍文本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知识与文化内涵,以术语为切入点,开展相关翻译研究尤为重要。典籍术语翻译绝非语词层面的简单转换,它更有赖于译者的“研究型翻译”。实际上,关于典籍翻译实践的研究型特质,学界已有基本共识。然而,对于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而言,相关理念仍有待厘清,具体方法也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聚焦典籍翻译中的术语“研究型翻译”特殊性,尝试探究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方法,旨在为典籍术语的“研究型翻译”提供相应理据和具体方法,从而有助于典籍文本总体翻译质量的有效提升。关于“研究型翻译”的实践理念,现有文献中有所涉及,但并未明确界定,而且还有包括“学术型翻译”、“厚重翻译”及“思想翻译”等类似术语并存的情况。由此,本文作者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研究,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实践依据进行了初步的学理探讨。本研究借鉴了现代交际术语学理论,从典籍术语翻译的特殊性出发,结合翻译学、跨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资源,构建了考察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的分析框架,为后续的文本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该分析框架,本文作者对所选择的代表性中国典籍文本《吕氏春秋》及其三个英译本展开了有关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具体特征的对比分析与研究。本论文所选取的《吕氏春秋》是中国文化典籍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较高思想文化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汉语典籍在英语世界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而21世纪的最初十年,相关译介活动更加活跃,先后有三个不同全译本问世。这其中,由于译者自身教育背景及职业身份不同,《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在核心术语的翻译处理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的“研究型翻译”实践特点与方法也有所不同。通过文本细读和数据分析,本研究对于《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的“研究型翻译”实践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对比,并对其中术语翻译方面最具研究型实践特点的译本进行了评析,同时结合相关副文本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最后,本研究基于文本分析与理论思考,初步构建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以期对今后典籍术语翻译的具体实践有所参考。本论文围绕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的研究主题,对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术语翻译实践特征展开了文本对比分析与研究,重点考察了四个方面问题:(1)《吕氏春秋》中核心术语及其系统的文本特征如何?具体在术语的概念、语符和交际维度如何体现?(2)与《吕氏春秋》原文本的术语及其系统特殊性比较,《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的术语翻译各有何特点?哪一个译本中的术语翻译结果更符合“研究型翻译”的基本特征?(3)《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中核心术语翻译更符合“研究型翻译”特征的译本具体受到哪些研究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到术语翻译以及典籍文本的翻译质量?(4)基于《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及其系统英译的研究,如何确立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针对这些问题的具体研究发现如下:(1)《吕氏春秋》的术语概念系统围绕“君道治术”这个最大“场”,衍生出若干术语概念系统的次生场域。在每一个次生概念场域中,虽然表达核心思想的术语形式多样,但整体上构建了一张概念、知识与思想之网。核心术语中,“君”、“臣”、“民”出现得最为频繁,其下是关于“地”、“事”、“理”的具体术语和类术语,术语之间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吕氏春秋》很多核心术语是诸子百家具体思想的体现,有的只在形式上稍加变动,有的则直接加以引用或借用,这使《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在概念系统上具有复杂的网络化关联。《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符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术语中既有通用于各种先秦典籍的单字术语,也有借自诸子百家或对之进行改造的双字复合术语,还有整齐凝练的类术语或准术语。这些不同类型的术语尽管具体运用上比例不一,各有侧重,但在构建《吕氏春秋》治国理政话语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使用还具有交际语境特殊性,它们集中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宇宙、社会、国家运行与治理的根本看法,具体受到包括《吕氏春秋》文本语境、文本创作相关的情境语境以及战国时期文化语境的多重复杂影响。(2)在《吕氏春秋》三个英译本中,汉学家诺布诺克和里格尔的合译本能较好地表现出“研究型翻译”的特点,在术语及其系统的呈现上清晰自然;中国学者翟江月译本文本形式“厚重”,但在术语及其系统的呈现上比较模糊;资深翻译家汤博文译本则简洁精致,在翻译中注重术语及其系统性特征的“凸显”。同时,虽然三个英译本在概念系统性上都具有较好的表现,尤其是合译本和汤译本对应意识较强,程度较高;在语符表征的系统性一致性方面,合译本整体上效果较好,而汤译本和翟译本则有所欠缺,尤其是翟译本在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语符表征的系统性,对重要术语的表征缺乏一致性;而在交际适应性方面,合译本和汤译本均有较好的表现,而翟译本的交际适应意识不足,仍有较大完善空间。(3)《吕氏春秋》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影响因素具有多维复杂性,总体上可概括为文本内(即所译典籍文本内部)、文本外(即与所译典籍文本相关的平行文本)和跨文本(即所译典籍文本在不同时期或与之同类译本)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同译本在某一因素上所受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作为译者,其自身的素养决定了在其翻译过程中,是否会自觉意识到这些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并在考虑到典籍术语特定功能的基础上,从概念认知、语符表征及语境交际等多维角度加以综合研判。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者重视与所译文本同时代其他文本术语之间的关联性,也会考虑到与所译文本不同时期相同或相关文本中的典籍术语翻译,因此其翻译过程较之一般类型的翻译实践过程更加复杂。典籍术语翻译不仅与具体所属文本紧密相关,还涉及具体翻译实践所需的对其它相关文本的调查与研究。而这些调查与研究对于所译文本中术语翻译问题的处理至关重要。综合上述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理念的探讨和对《吕氏春秋》不同文本核心术语及其英译实践的具体对比分析,本文作者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进行了初步构拟。首先,翻译前要进行必要的研究思考和计划,这个阶段侧重于对源文本术语及其系统的解读研究,涉及到文本产生背景、文本构成、主要思想特征、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术语的收集等。其次,翻译中对具体研究什么内容进行仔细斟酌,侧重译语文本术语及其系统的重构研究,包括核心术语的收集、文本内因素的研究、文本外因素的研究和跨文本因素的研究等。最后,翻译后要进行必要的评价和完善,主要是对核心术语及其系统翻译的自我评析,涵盖术语翻译的概念系统性、语符一致性、语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斟酌和推敲。总体而言,本研究基于对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理念的深入探讨,以中国文化典籍中较有代表性的《吕氏春秋》三个不同英译本中的术语翻译为例,通过文献梳理、文本细读和数据分析对比,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较全面地阐述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并兼及与之相关的其他研究。作为上述研究的总结与提炼,本论文最后初步构建了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以期对今后典籍术语翻译实践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峻晨[6](2020)在《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认知、翻译与全球本土的视角》文中提出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流行文学在跨文化的异域旅行中需要被认知、翻译以及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被塑造、传播与接受。从文化认知、文化翻译与文化全球本土的面向审视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发现,文化认知激发了中国网络文学中中国文化作为"他者"的异域认知,文化翻译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作为"他者"与异域文化中"自我"本土文化的桥梁,而文化全球本土化的宏观背景则是促成中国网络文学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条件。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跨越语言、国界与文化的藩篱,不仅涉及语言转换的层面,更重要的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翻译、传播与重构,最终在异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兼具全球普适性和本土民族性的文学产品。

赵妍,谢柯[7](2020)在《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影视文化"走出去"能够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形象。本质上,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是跨文化传播,遵守传播学的相应规律和原则才能提升传播的效果,因此传播学可作为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理论指导。文章在遵循传播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度整合传播学5W理论和翻译学等理论,从建立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有效方式,拓展传播路径和提升传播效果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与探寻建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效果。

李俞霖[8](2020)在《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迭代与发展,推动日本动漫作品的全球化传播。三十多年间,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动漫作品有超过60%是由日本制作的,动漫产业也成为日本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海贼王》是日本知名动漫IP,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全球范围都有极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在中国,其围绕漫画内容为核心的一系列动漫产品形成了漫画、动画、电影、游戏、周边等协同传播的完整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的跨文化视觉传播。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生产上,《海贼王》突破了动漫内容低幼化、思想简单化的设定,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架空世界,创造出内容深邃、思想开放的动漫“世界观”。并且在剧情设定上将多国元素融合,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嵌入,实现了跨文化层面的脱敏;二是传播路径上,门户时代就有中国“海贼迷”自发组建无偿汉化组,为其本土化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围绕《海贼王》所形成的网络社区,六度分隔似乎变成了四度分隔,在娱乐化和自由意志的驱动下,新旧“海贼迷”之间更易建立联系,形成地域分布广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的“海贼迷”群体。这一本文以日本动漫《海贼王》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传播路径及其带来的影响。《海贼王》借助不断迭代的媒介向中国输出种种包含日本文化元素在内的视觉符号,不同代际的受众通过观看不同介质的《海贼王》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迷群符号和迷群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资本”。“海贼迷”的自发性创造行为与围绕《海贼王》展开的一系列商业行为,不断扩大《海贼王》的影响力,“海贼迷”群体独有的“亚文化资本”也不断地增殖,拥有了可以转换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条件。这一过程,彰显出日本动漫强大的突破代际差异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冯泽琴[9](2020)在《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2011-2018年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国际化表达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增强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国家形象变得十分迫切。这一问题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传播,近年来一部分国产纪录片作品在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引发国际受众的关注,其跨文化传播的手法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2011-2018年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元素和手法进行了提炼分析。本研究首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对其题材内容进行了分析。这些获奖作品在题材上选取了众人皆知的中国文化符号,而在内容上则进行了陌生化表达,激发了接受者的观赏兴趣。研究主要对《第三极》、《超级工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摇摇晃晃的人间》四部作品进行了分析。这四部纪录片分别选取了西藏、超级工程、小小茶叶、热搜诗人作为表达对象,而在内容上,进行了适度陌生化的处理,向人们呈现出西藏藏族人民的世俗生活、超级工程中的技术奇观与工程建筑者的超强意志、茶文化的历史沧桑与文化涵养、残疾的身体与美丽的诗。其次,文章分析了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如何立足国际视野进行文化调适,主要从多元化叙述视角、适度归化和语言转换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主要包括外视角叙述、内视角叙述和“他者”视角叙述。第二,适度归化包括从日常生活建立文化记忆的契合,以多元身份寻求文化适应,以各国元素体现文化融合。第三,语言转换具体包括通过视觉符号的跨越性、解说词的接近性和解说用语的国际化降低文化沟通的障碍。最后,文章结合对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的分析,为今后国产纪录片作品的创作带来以下启示:通过文化契合与适度陌生化调动异文化受众的观赏兴趣、建立对话性的话语空间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文探索与国家意识并重,实现国家形象的自塑、他者叙事寻求文化适应、国际视野建构共同体之望。

王慧[10](2020)在《《批判性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罗娜·多美古·哈鲁拉尼博士(Rona Tamiko Halualani)的着作《批判性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第九章“Global Flow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全球潮流与跨文化传播)的翻译实践撰写而成的。该章节基于批判性视角研讨全球化大环境下跨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阐述全球化对于文化群体和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进而启发读者客观全面地审视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关注不断发展变化的全球大环境,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翻译任务描述,笔者主要对本次翻译材料的来源、作者及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以及选题意义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为翻译过程描述,笔者结合信息型文本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语言特点,选取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从译前准备到译后审校的翻译全过程。第三部分为翻译案例分析,这是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译者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翻译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难点性问题,如术语翻译、词义辨析、从句和复合从句的翻译以及语篇层面的衔接与连贯;同时,对所采用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如转换法、拆句法、插入法、重组法等进行具体阐述和分析。第四部分为翻译实践总结,笔者从本次翻译实践的切身经历出发,对翻译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对翻译学科以及译者角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跨文化传播领域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次实践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也将为笔者未来从事翻译工作和进行跨文化沟通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1)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大运河》翻译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综述
    (一)国外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
    (二)国内翻译跨文化传播学研究
        1.翻译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确立
        2.翻译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
二、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翻译实践
    (一)地名的翻译
    (二)人名的翻译
    (三)度量衡的翻译
    (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直译
        2.音译加注释
        3.意译
    (五)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
    (六)译文的取舍
        1.减译
        2.增译
    (七)查找与验证
三、结语

(2)“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障碍与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理论阐释
        1.4.1 文化差异维度理论
        1.4.2 议程设置理论
2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基本情况
        2.1.1 新闻来源
        2.1.2 平台特点
        2.1.3 “中俄头条”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2.2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2.2.1 依托权威媒体,保障传播力度
        2.2.2 集合多方资源,形成内容优势
        2.2.3 利用互补优势,打造新型平台
    2.3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调查分析
        2.3.1 调查问卷设计
        2.3.2 调查对象选取
        2.3.3 调查统计与分析
3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成因分析
    3.1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3.1.1 资讯分类略显单一,受众吸引力低
        3.1.2 平台的知名度偏低,传播效果较弱
        3.1.3 大众存在刻板印象,传播阻力增大
        3.1.4 文化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层面的障碍
    3.2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的成因
        3.2.1 相关文化资源有待挖掘
        3.2.2 平台推广力度仍需提高
        3.2.3 文化差异与文化偏见
4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4.1 “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传播内容及形式的优化
        4.1.1 发掘多元内容,提高平台吸引力
        4.1.2 加强宣传力度,增加平台知名度
        4.1.3 利用技术优势,优化用户使用感
    4.2 实现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4.2.1 了解文化特征,满足受众需求
        4.2.2 注重用户反馈,提升受众好感
    4.3 加强中俄交流合作
        4.3.1 增强线上互动,打造良好传播环境
        4.3.2 增加线下合作,拓宽共同意义空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中俄头条”使用情况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顾彬汉学研究的跨文化传播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3 顾彬汉学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2 顾彬的学术人生与思想渊源
    2.1 顾彬的学术生涯与学术成就
    2.2 顾彬汉学研究的思想渊源与学术背景
        2.2.1 顾彬的宗教与哲学观
        2.2.2 德国汉学传统与“波恩学派”
        2.2.3 现代性背景下的中西跨文化对话
3 顾彬汉学研究中的跨文化传播观念
    3.1 顾彬的文化观
        3.1.1 顾彬的“异”文化观
        3.1.2 “误解”观念
        3.1.3 时空观念
    3.2 顾彬的语言和翻译观
        3.2.1 语言观念
        3.2.2 翻译思想
4 顾彬的文化审美实践
    4.1 顾彬对自然观的审美实践研究
        4.1.1 顾彬的中国文人自然观研究
        4.1.2 顾彬的中西方自然观之比较
    4.2 顾彬的中西方“忧郁”之比较
5 “顾彬事件”与跨文化传播
    5.1 “顾彬事件”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
    5.2 “顾彬事件”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网络小说改编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韩国传播及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起和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研究
        1.3.2 关于影视剧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小说改编剧
        2.1.2 跨文化传播
    2.2 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
        2.2.1 受众需求理论
        2.2.2 文化折扣理论
第三章 《小美好》在韩国传播与接受的现状分析
    3.1 网络小说改编剧《小美好》概述
    3.2 信效度分析
    3.3 传播渠道分析
    3.4 传播效果分析
    3.5 受众群体分析
        3.5.1 受众群体的性别特征
        3.5.2 受众的年龄特征
        3.5.3 受众的受教育程度
        3.5.4 受众的职业分布
    3.6 接受度分析
        3.6.1 接受动机
        3.6.2 受众的收视评价
        3.6.3 受众的满意度
第四章 《小美好》在韩国传播及被接受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接近,受众认同度高
    4.2 题材拥有韩国受众基础
    4.3 改编制作具有品质保证
    4.4 传递主流正向价值观念
    4.5 传播渠道多样方便观剧
第五章 网络小说改编剧海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思考
    5.1 文化认同层面:找寻文化共性区域,传递普世价值观念
    5.2 受众需求层面:秉持受众差异理念,满足多重受众需求
    5.3 改编制作层面:融入中国特色文化,树立剧作精品意识
    5.4 传播渠道层面:积极拓展播放平台,注重多元立体传播
    5.5 政策引导层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影视剧走出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中国网络小说改编剧的传播及收视情况调查

(5)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典籍术语
        2.1.2 术语翻译
        2.1.3 研究型翻译
    2.2 术语翻译方法研究述评
    2.3 典籍术语翻译研究述评
    2.4 “研究型翻译”相关研究述评
    2.5 《吕氏春秋》术语英译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交际术语学理论概述
    3.2 典籍术语翻译的交际特征
        3.2.1 典籍翻译的跨文化传播实质
        3.2.2 典籍术语翻译的多元功能
    3.3 典籍术语翻译研究维度的分析框架
        3.3.1 典籍术语的概念系统研究
        3.3.2 典籍术语的语符特征研究
        3.3.3 典籍术语的交际语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数据收集
        4.2.1 《吕氏春秋》古汉语原文本及三个英译本的收集
        4.2.2 《吕氏春秋》汉英双语平行文本语料库的构建
        4.2.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提取
    4.3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及其系统总体特征描写
    5.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概念系统性
        5.1.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构成
        5.1.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层级关系
        5.1.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关联网络
    5.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符特殊性
    5.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语境特殊性
        5.3.1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文本语境
        5.3.2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情境语境
        5.3.3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的文化语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吕氏春秋》英译本的术语翻译特征对比分析
    6.1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概念维度比较
    6.2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语符维度比较
    6.3 《吕氏春秋》英译本中术语翻译特征的交际维度比较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吕氏春秋》核心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影响因素
    7.1 文本内因素及其影响
        7.1.1 文本内因素
        7.1.2 对单个术语翻译的影响
        7.1.3 对相关术语翻译的系统性影响
    7.2 文本外因素及其影响
        7.2.1 文本外因素
        7.2.2 对相同术语翻译的影响
        7.2.3 对同类相关术语翻译的影响
    7.3 跨文本因素及其影响
        7.3.1 跨文本因素
        7.3.2 对较早时期术语翻译的模仿
        7.3.3 对同类文本术语翻译的参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实践模型构建
    8.1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的译本特征
    8.2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内涵
    8.3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要求
    8.4 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的过程实践模型
第九章 结语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2 本研究的不足
    9.3 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与专着

(6)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认知、翻译与全球本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化认知:“中国文化”作为“他者”的塑造
三、 文化翻译:“他者”与“自我”的连接
四、 全球本土化:“他者”的异域重构
五、 结 语

(7)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传播学视阈下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的意义
    (一)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的现状
    (二)建立有效传播路径的意义
三、基于传播学理论下的传播路径研究
    (一)突显传播主体的主体性,建立有效传播路径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传播形象,建立有效传播路径
        1. 引发情感共鸣
        2. 具有中国特色
    (三)加大宣传与交流,拓展传播路径
    (四)加强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提升传播路径的有效性
四、传播学视阈下传播路径研究的启示
    (一)打破传统线性传播的局限,多种方式共筑有效传播路径
    (二)文化间性理论构建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五、结语

(8)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亚文化研究:流派形成与视角变迁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脱敏
        三、日本动漫传播研究:从文化产业勃兴到“二次元”的网络实践
        四、迷与迷群研究:从抵抗中的狂欢到参与中的快乐
        五、《海贼王》研究:从跨文化到粉丝文化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范式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贼王》IP产业链的形成与传播
    第一节 日本热血动漫发展历程
    第二节 《海贼王》IP产业链的推动因素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二、《周刊少年JUMP》漫画IP的运营模式
    第三节 《海贼王》的全产业链“神话”
        一、《海贼王》的综合影响力
        二、《海贼王》漫画单行本的“销量神话”
        三、《海贼王》动画的全球传播
        四、《海贼王》剧场版的票房成功
        五、《海贼王》衍生品畅销
第三章 《海贼王》入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
    第一节 《海贼王》在华传播综述
        一、《海贼王》初入中国
        二、《海贼王》的中国热度
    第二节 《海贼王》中的中国元素
        一、自带中国基因的“熊猫人”
        二、中国“龙”元素
        三、孙悟空、李小龙与穿旗袍的“女帝”
    第三节 《海贼王》非冲突性文化符号的选择
        一、普适性主题:成长与蜕变
        二、对日本文化的自我圆融
第四章 “海贼迷”风格:亚文化资本表现形式
    第一节 推动亚文化资本形成的“鼠绘汉化组”
    第二节 “海贼迷”中的“共情”语辞
        一、梦想与努力:与“丧文化”共存的热血语辞
        二、友谊与忠诚:不可被侵犯的直白表达
    第三节 “海贼王”风格的具象化与亚文化资本进入日常
第五章 媒介的作用:“海贼迷”亚文化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聚集作用:跨时空的“海贼迷”网络社区
        一、海吧:900多万会员的“老”社区
        二、微博与微信中的“海贼迷”社区
    第二节 互动平台:参与性优质内容的生产
    第三节 明星效应:以人为媒介的传播
第六章 “海贼迷”群体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亚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
        一、趣缘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二、跨越文化的平等认定
        三、创造新的职业
    第二节 亚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
        一、无偿“汉化组”向创收“漫画网”的转变
        二、论坛向“信息聚合站”的转变
        三、“海贼迷”个体向自媒体的转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对象信息
    附录二 访谈大纲
    附录三 1999-2019年日本漫画销量TOP统计表
    附录四 《海贼王》世界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2011-2018年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于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1.2.2 对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的研究
    1.3 理论基础
        1.3.1 文化差异维度理论
        1.3.2 文化适应理论
        1.3.3 陌生化理论
        1.3.4 文化翻译理论
    1.4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对象、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期待视野中的题材与陌生化解读
    2.1 西藏:人间仙境中的世俗生活
    2.2 小小茶叶:历史沧桑与文化涵养
    2.3 超级工程:技术奇观与超常意志
    2.4 热搜诗人:残疾的身体与美丽的诗
第三章 国际视野中的文化调适:视角、归化与语言转换
    3.1 文化转换:多元叙述视角的表达
        3.1.1 外视角与文化替代
        3.1.2 内视角与文化移植
        3.1.3 “他者”视角与文化补偿
    3.2 适度归化:以共通性弥合文化差异
        3.2.1 生活世界与文化记忆的契合
        3.2.2 多元身份与中西文化的适应
        3.2.3 各国元素与中西文化的融合
    3.3 语言转换:视听语言的全球共通性表达
        3.3.1 关联:视觉符号的跨越性
        3.3.2 比喻:解说词的接近性
        3.3.3 顺应:解说用语的国际化
第4章 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4.1 文化契合与适度陌生化
    4.2 建立对话性的话语空间
    4.3 人文探索与国家意识并重
    4.4 他者叙事寻求文化适应
    4.5 国际视野建构共同体之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批判性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材料来源
    1.2 作品简介
    1.3 作者简介
    1.4 选题意义
2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阅读及分析
        2.1.2 翻译方法选择
        2.1.3 翻译辅助工具
    2.2 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
    2.3 审校、润色及定稿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翻译
        3.1.1 术语的翻译
        3.1.2 专有名词的翻译
        3.1.3 词性转换
        3.1.4 词义引申
    3.2 句子层面的翻译
        3.2.1 名词性从句的翻译
        3.2.2 定语从句的翻译
        3.2.3 状语从句的翻译
        3.2.4 插入语的翻译
    3.3 语篇层面的翻译
        3.3.1 省略
        3.3.2 重复
        3.3.3 替代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原文
附录二:译文
附录三:术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大运河》翻译实践与研究[J]. 韩孟奇,安晓宇,杨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中俄头条”新媒体平台跨文化传播障碍与优化策略[D]. 罗天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顾彬汉学研究的跨文化传播诠释[D]. 司可.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网络小说改编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的韩国传播及接受研究[D]. 范潇彬.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论典籍术语“研究型翻译”实践方法 ——基于《吕氏春秋》及其英译本的研究[D]. 戴拥军. 南京大学, 2020(12)
  • [6]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认知、翻译与全球本土的视角[J]. 张峻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7]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影视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路径研究[J]. 赵妍,谢柯.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8]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D]. 李俞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研究 ——基于2011-2018年国产纪录片国际获奖作品[D]. 冯泽琴. 河北大学, 2020(08)
  • [10]《批判性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第九章)翻译实践报告[D]. 王慧.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