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名花西开

东方名花西开

一、东部名葩西部盛开(论文文献综述)

贾珺[1](2021)在《北京私家园林研究再补》文中研究指明北京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盛极一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考证,对明清时期的26座北京私家园林作进一步的探究,梳理新的园史沿革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园林布局、造园意匠作更多的分析。

张莉[2](2020)在《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通常被认为是既雅且美的经典之作,实际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名园中现实的植物造景已经显现颇多问题。文章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历史变迁为研究线索,结合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发现并梳理现存问题,继而提出相应保护与优化的策略。文章主要以文献史料与老照片相结合的方法对九个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变迁进行梳理,并以园主或朝代为依据划分为多个阶段,推测各时期的园林植物造景,以知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之沧桑变化。同时,文章结合实地勘察的方法,对九个园林现有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植物造景进行比对,按照植物的种类、生境、画境、意境、种植位置、视线以及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进行分类,由此梳理植物造景的现存问题。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文章对国内外园林保护宪章和国内外历史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修复策略,进行了解读和分析,以植物造景原则为指导,提出具有“国际标准”与“苏州特色”的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优化的策略。

刘铮瑶[3](2020)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地貌及其发育环境》文中提出本论文使用高分一号、Google Earth、Bigemap、ICESat和Modis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气象数据资料,野外观测,采样和室内沉积物粒度级配、化学元素、矿物组成、微结构扫描电镜、磁化率及土壤有机碳、有机质等养分测试等方法,研究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地貌及其发育环境。全文尝试分析四个问题,其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何种沙丘地貌类型,其地貌特征如何,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其二,研究区风能动力处于何种环境,有何种时空变化规律,风动力系统与各沙丘地貌有何关系?其三,各地貌类型中沉积物有着怎样的异同特征,对沙丘地貌有什么影响?其四,研究区植物区系组成如何,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养分在不同沙丘类型的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时空变化有何规律,生态环境格局如何影响着沙丘地貌?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根据研究区第四纪以来不断发生的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性正逆交替过程,风况动能,形态以及规模四个级别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分为横向、纵向及对称类沙丘三大类具体共29种。绘制风沙地貌区面积共4.1万余平方公里沙丘类型空间分布图。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占据83.35%,流动沙丘为16.65%。2.分别测量各类型沙丘的迎风坡长度、背风坡长度、宽度、沙垄长度、平均脊线走向、间距宽度、交汇节点个数、主副梁夹角、面积大小以及高度等形态参数。各类沙丘长度分为两个量级,以1km为界;高度分为三个量级,分别为10m,10~30m和30m以上;间距也可分三个量级:100m、300m和1km。除对称沙丘外,横向沙丘和纵向沙丘均有与风能相关的延伸走向。与其他沙漠沙丘研究结果不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的高度和脊线长度与间距并无良好对应关系。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全年受西风环流控制,冬季同时会受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影响,全年气压变化不大。地面风场主要有分支,转向、辐合和辐散4个特征,各月份变化明显。除冬季外均有两条分支,多出现在86.5°E和88°E附近。辐合和辐散主要发生在沙漠边缘地区。研究区1960-2018年年平均风速为2.0m.s-1,年平均最大风速4.9m.s-1,春季增大最大,近年来表现与温度和降水均显着负相关。沙漠起风沙主方向为西风,次风向为北风,时间上春、夏较高,冬季最低,空间上北部最大,东部最小。1960年以来研究区年总输沙势出现两次起伏变化,总体呈降低趋势。年均输沙势为106UV,属于低风能环境,风玫瑰图总体呈宽单峰型风况,四季RDP均为东南偏东方向。时间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空间上西部最高,东部最低。横向沙丘以西北偏西窄单风况为主,纵向沙丘以西北、北向锐双峰风况为主,对称沙丘受西北偏西、西南和北风复杂风况为主。风能环境与各类沙丘地貌分布和形态有良好对应关系。其中输沙势能大小和方向影响了沙丘形态规模发育,输沙方向的转变也改变了沙丘脊线的走向。4.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沉积物颜色有黄色、红色和混合色,与地貌位置有关。粒级组成以细沙和中沙为主,由沙漠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沉积物粒度自然频率分布曲线以双峰为主。平均粒径为2.08Φ,分选性、偏度和峰度范围均较大。除新月形沙丘(链)、抛物线沙丘和复合蜂窝状沙丘以风成沉积环境为主外,其余以浅海为主。各类沙丘规模分布与沉积物粒度特征有较好对应关系。5.沉积物中石英颗粒以圆形为主,磨圆度以棱角状居多。从机械作用来看:风成作用面积与沙丘间距有关;冰川作用出现概率与搬运距离有关;整体坑状的大小与粒度特征有关。从化学作用来看:北部沙丘与从西部山体剥离时伴随的硅物质有关,南部沙丘则受复杂风况影响,硅溶蚀物质聚集。沙漠化学元素组成在各类沙丘地貌和沙丘位置上差异较小。相比UCC平均含量,微量元素Co表现出极其明显地富集。淋溶系数和残积系数拟合程度较好,表明沙物质是在寒冷且干燥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的,缺少有效的化学风化过程。6.论文收录研究区全部为被子植物,共31科118属158种,其中乔灌木类共计36种,草本植物类共有122种,短命植物为沙漠优势生活型。自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率大多低于20%,沙漠主体呈负变化,东西两侧延伸带植被恢复好转。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坡脚湿沙层高于坡顶;有机碳含量在沙漠主体西部、东部和北部略高,中心向南大部分区域偏低;有机质含量在沙漠主体西南部最高,西侧和东侧非常低;碱解氮含量分布呈现明显中间多两边少的特征;沙漠整体表层土壤偏碱性,全盐含量不高。不同沙丘类型和不同沙丘位置土壤养分含量异质性较强。总体来看,土壤含水和养分决定着植被物种和生长情况,而植被区系组成和盖度又影响着沙丘的规模大小,生长期影响着沙面流动性。

伍珍妮[4](2020)在《南宋园林山水图样研究与阅古园复原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南宋园林审美特征,园林山水要素营造形式,以及综合以上研究,以阅古园为例的园林复原应用。对于审美的研究,一方面从宏观大背景等出发,另一方面,以关键的人物为线索进行研究,全面地把握南宋审美文化。基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多维度视角,归纳出南宋园林审美特征。对于山水图样营造的研究,以两宋绘画作品作为媒介,尤其是以园林化庭院为描写对象的界画为基础,从中提炼出园林山石和水景的类型和图样,图样则是通过图式语言写描各类要素类型和搭配方式。对于园林复原应用的研究,是根据客观遗址考证和以上的研究成果得出复原方案。通过以上研究,得到如下结论:其一,南宋园林审美的典型特征有:“理趣”审美、“内在”审美、“隐游”审美、“以俗为雅”审美和“平淡美”审美。其二,关于山石营造图样,宋画中的置石提炼出湖石类置石、竖向峰石式和层叠式置石三种形式,宋画中的假山提炼出土石假山、叠石假山和山洞形式。其三,关于水景营造图样,提炼出滨湖、池塘、溪流和瀑布四大水景形式的景观范式,并提出理水体系中多为两段或三段的集成式水景。其四,南宋审美研究和营造图样的研究成果和思维方式方法,对确定阅古园复原中的空间布局和山水要素营造形式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直接的参考意义,得出阅古园的平面布局、山水营造特征和园林审美特征。本文的研究将南宋园林研究放置在艺术文化视野背景和有形的文学艺术媒介中,自上而下地勾勒出园林审美特征,突破了从园林要素由下而上地提炼园林艺术特征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园林审美的思路。进一步挖掘了宋画对于园林研究的价值,得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营造形式。应用南宋园林审美的研究成果和宋画中山石水景营造图样形式的研究成果对南宋园林进行复原设计。

宋扬[5](2019)在《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园林空间向视觉艺术的转绎作为研究对象,由山水画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文人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密切联系,进而从“观看”的视角出发,对传统“园林空间”与当代“视觉艺术”两者之间的对应、比较、演绎和转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论述,并试图进行特征化的提炼和规律性的归纳。中国传统园林是宝贵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是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创作资源。论文通过绘画艺术、影像艺术、实验艺术、重构艺术四个类别,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传统园林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融入和表达、演绎和重新呈现。绘画艺术,以对景写生、意象表现、装饰趣味、抽象构成四个方向进行分类阐述;影像艺术,通过摄影艺术、记录影像、实验影像三个类别进行叙述;实验艺术,选取了被广泛使用的与园林相关的元素和意向进行论述,如假山石、桃花源、苏州园林;重构艺术,跨越了学科的界限,以崭新的视角、不同的语言形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及其相应的媒介,对传统园林空间进行视觉艺术的重构,并通过园林展览、园林变体、园林方法、艺术设计中的园林等展开细致的分析与论述。论文传达出中国传统园林的不同要素在当代视觉艺术和建筑空间领域的渗透与延伸,并通过案例分析来统领论述,为当代园林研究提供了一份视觉文本。

王准[6](2019)在《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两代是汉文化和汉文学在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清时期的云南辞赋就是汉文学在云南取得新成就的标志之一。学术界有关明清云南辞赋和云南地域文化的研究关注较多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明清云南辞赋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从整个中国文学和地方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云南辞赋渊源于汉、晋,发轫于元代,兴盛于明清,涵盖了包括骚体赋、散体赋、骈赋、律赋在内的多种赋体。明清云南辞赋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共同造就了造成明清云南辞赋繁荣。其中,文化因素诸如兴儒学、开科举等对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云南地域文化,以史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明清云南辞赋是本文的特色,明清云南辞赋与云南地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现存众多的明清云南辞赋中,描写历史、地理、物产、宗教、民俗的辞赋比较突出的体现了云南辞赋与云南地方文化的关联,彰显了云南地域文化的多样化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云南地域文化中“汉文化滇化”与“滇文化汉化”这种中原文化与云南地域文化双向交流,相互依存的特点。凸显了内地文人和云南本土文人在创作云南题材赋时的不同创作心态。集中体现明清两代云南文人的巧妙构思,是对云南地方价值的体认与再发现,也扩大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版图。从整个辞赋发展史来看,明清时期云南辞赋的繁荣也同样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辞赋表现领域的拓展。云南文人和流寓云南的中原文人以具体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赋体文学在明清两代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云南辞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赋坛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也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赋史价值,对清代边疆舆地赋的贡献和方志价值。集中体现了赋体文学苞扩宇宙总览人物的包容精神和恢弘气势,发挥了赋体文学的文体优势,在明清文学和云南地方文学领域都有其独特价值。

林广臻[7](2018)在《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文中提出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最早由岭南园林的理论家刘管平先生在研究岭南园林历史发展后总结提出,其对于惠州西湖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是岭南州府园林研究的肇始。岭南州府园林的理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岭南园林研究的内容,扩展岭南园林研究的框架。本研究从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的历史形成和园林特色两个维度展开,对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背景、历史演进、生态建构、公共特性、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结论。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岭南州府园林形成的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岭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迁跃发展、岭南地区主要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发展与融合、岭外同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都共同构成了唐宋岭南州府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典型实例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演化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提炼了风景营造的四个行为模式,建立了岭南州府园林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四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整体平衡的生态格局建构,以及这个生态格局对州府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的基础性影响。第五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的公共特性,对公共与公共性本身的认识进行了基本的区分。从岭南州府园林管治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在古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旷墺交替的风景空间关系,归纳了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范式,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善于从景致变化中提炼四季游览的主题,以及从风景建筑、风景植物、风景品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其营造基本内容。第七章揭示了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州府园林营造实践,是中国古典园林从风景到园林转化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岭南州府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其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公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发韧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园林营造,进而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公家园林”的存在。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多维度的展开研究,本论文回答了有关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问题,阐释了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岭南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存在,在古代岭南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展。

孟志倩[8](2017)在《戴梓《耕烟草堂诗钞》评注》文中提出戴梓,初为康熙朝名臣,着名的火器专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中年因罪被贬沈阳,成为文化流人,是清代流人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小生活在父勇母严的良好家庭环境当中,十二岁便会作诗,二十七岁跟随康亲王平定三藩之乱,建功立业,四十三岁时遭人构陷远戍东北,直至去世。流放期间戴梓写下了一系列表现其流人心态与东北风物民俗的诗作,有《耕烟草堂诗钞》传世,在抒发内心忧闷的同时也推动了东北地域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戴梓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其生平事蹟、流人心态和作品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耕烟草堂诗钞》至今无人注释。本文在少量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运用文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立足戴梓流人心态这一全新角度,对其生平和诗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文学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戴梓的生平经历和流人心态。重点论述其流人心态,包括畏惧与叹赏、苦闷与旷达、思乡与爱国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这是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戴梓诗歌的题材内容。按照题材分类法,将戴梓诗歌分为纪行诗、交游诗、咏物诗、抒怀诗和题画诗等几个部分,并深入分析其诗歌思想内涵。第三章戴梓诗歌的艺术风格。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悲苦愤慨、平淡自然、洒脱旷达三个方面,分析其诗歌风格的形成原因及表现,论述其诗歌风格特色。下编文献学部分将《耕烟草堂诗钞》所存诗歌采用分首校注方式,把校注文字置於各首之後,并进行了一一注释。戴梓是清代东北地区流人文学的代表,他的诗作展示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研究清代东北流人诗坛以及整个东北诗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何晓静[9](2017)在《意象与呈现—南宋江南园林源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择以“江南园林”为切入点对南宋园林源流进行研究,着重探讨经历了宋室南渡这样政治性和地域性的变化,园林的传承及演变。以西湖为中心的园林营造在南宋的江南地区形成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但在园林史研究中始终未得到足够重视。且不论此时是否形成了后世所谓江南园林的构型,南宋江南地区园林在系统性和地域性上之于整个中国园林历史都有开创意义。对南宋江南园林源流进行研究其实是对“江南园林”这一众所周知、约定俗成的观念进行探源,这并非要介入关于起源地归属的争论或者相关概念的重新建立,而是试图重新建构在“江南”观念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园林图景模式,揭露其演变特征,同时追问作为实体存在的园林在自身变化和发展中如何呈现作为观念的“江南”。反思现有关于“江南园林”的认识,有的论者把“江南”作为地理因素加以定性,排除其他地区的发展;有的论者以私家园林作为这一范畴的主体,或可涵盖仕宦、寺观、衙署等园林,但排除了皇家园林。本文认为皇家园林趣味的影响是江南园林形成典型的重要契机,以临安西湖为中心的皇家园林营造由此辐射至其他地区和群体。本文对南宋江南园林源流具体变化的论述,不仅着眼于园林营造在这个阶段因地域和文化产生的变化,也是关注在南宋文化大背景下园林本身如何产生诗意的转向。在宋室南渡之前的西湖乃至江南地区的园林营造并不具有系统性和典型性。南渡皇室在这里掀起了第一波造园高潮,政治和皇家文化主导园林观念和造园方式首先具有刻意仿效北方园林的倾向,但由于造园背景的改变,在西湖的江南湖山环境下形成了园林山水意象化的转折;其次,官家和王贵园林以皇家园林文化为标榜,并因他们园林归属的多变性,园林活动的开放性,官员的流动性,使园林的营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人造园则是江南山水意象园林定型的关键,文人们吸收、传播主流园林文化,并融合诗歌、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形成了独有的江南园林特征。最终,以西湖为中心的江南园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水意象特征,与诗、画、园记等共同呈现了江南山水意象。

林清清[10](2016)在《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温州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山水城市,建城至今近1700年,依然保留着山水斗城的空间格局以及“江、屿、山、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貌。温州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温州传统风景园林以温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为基础,在继承传统江南园林的理景艺术的同时,又形成其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本文以温州传统风景园林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归纳古今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旨在梳理和总结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发展脉络和地域特色,挖掘温州传统风景园林深厚的人文内涵,主要形成如下结论:(1)整体梳理了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发展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温州传统风景园林起源于六朝,发展于隋唐,宋元时期达到繁荣的景象,而明清时期造园技术趋于精湛。而以人工山池为主体的构景方式和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构景方式始终贯穿于园林发展的整个过程,相互贯通,形成温州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园林。(2)根据不同的选址环境和构景方式,将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分为三大类型:山野风景、城郊园林、城镇园林。结合实例分析得出一下结论:山野风景以天然山水为骨架,融人文入自然,构筑修身养性的山水园林;城郊园林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协调人工与自然,形成人文宣教的风景园林;城镇园林以精湛的人工理法,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营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3)基于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发展脉络和园林遗存的基础上,从园林形式、空间布局、园林建筑、植物景观、山水理景、人文内涵六个方面分析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得出温州传统风景园林,以山野风景和城郊园林为主,以人文之美入天然山水,寓教于景,使景物“因人成胜概”,从而形成清、远、朴的特点。当代在看待江南传统风景园林中,存在着“苏州园林”、“文人园林”的定式思维,忽略了其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江南传统风景园林的内容,并对加快温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东部名葩西部盛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部名葩西部盛开(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是既美且雅的典范之作
        1.1.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较多
        1.1.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问题亟待解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历史价值
        1.3.2 理论与文化价值
        1.3.3 实践与应用价值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2.1 本土原则
    2.2 生态原则
        2.2.1 适地适树
        2.2.2 合理配置
        2.2.3 以少胜多
    2.3 文化意象原则
        2.3.1 情感载体
        2.3.2 诗画意境
        2.3.3 主题思想
    2.4 艺术统一原则
第三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及现存问题
    3.1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变迁
        3.1.1 拙政园植物造景变迁
        3.1.2 留园植物造景变迁
        3.1.3 沧浪亭植物造境变迁
        3.1.4 狮子林植物造景变迁
        3.1.5 网师园植物造景变迁
        3.1.6 耦园植物造景变迁
        3.1.7 艺圃植物造景变迁
        3.1.8 退思园植物造景变迁
        3.1.9 环秀山庄植物造景变迁
    3.2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现状分析
        3.2.1 植物优势科、种分析
        3.2.2 植物产地分析
        3.2.3 古树名木分析
        3.2.4 特殊植物分析
    3.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3.3.1 植物种类与群落
        3.3.2 生境退化
        3.3.3 画境残缺
        3.3.4 意境消减
        3.3.5 形式单一
        3.3.6 视线阻障
        3.3.7 采光不佳
        3.3.8 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关系
第四章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策略
    4.1 国内外园林保护修复理念解读
        4.1.1 国际历史园林保护修复相关宪章解读
        4.1.2 国内园林保护修复相关法规解读
        4.1.3 国内外保护修复理念的适用性分析
    4.2 国内外园林植物造景保护与修复策略
        4.2.1 法国园林
        4.2.2 日本园林
        4.2.3 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九州景区植物景观的恢复)
        4.2.4 国内外园林植物保护对比与适用分析
    4.3 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优化提升的策略
        4.3.1 制定长远的更换计划
        4.3.2 增加植物种类
        4.3.3 维护植物群落
        4.3.4 植物造景画境的保护
        4.3.5 植物造景意境的保护与延续
        4.3.6 维护植物与其他要素的和谐关系
        4.3.7 空间的维护
        4.3.8 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复壮
    4.4 以几处园景为例进行植物造景的优化
        4.4.1 拙政园倚玉轩
        4.4.2 退思园退思草堂
        4.4.3 留园又一村
第五章 结论
    5.1 植物造景变迁
    5.2 植物造景现存问题
    5.3 植物造景的保护与优化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附录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地貌及其发育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形成与演化研究
        1.2.1 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1.2.2 环境变化及其特征
    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研究现状
        1.3.1 风沙地貌特征研究进展
        1.3.2 风能动力研究进展
        1.3.3 沉积物特征研究进展
        1.3.4 植被研究进展
        1.3.5 土壤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与水文特征
        2.1.3 土壤与动植物
    2.2 研究方法
        2.2.1 遥感影像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2.2.4 沉积物测定
第3章 沙丘地貌类型与分布规律
    3.1 沙丘地貌分类与分布
        3.1.1 世界上沙漠主要沙丘分类方法
        3.1.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分类方法
        3.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地貌分布规律
        3.1.4 各类型沙丘面积
    3.2 沙丘形态特征
    3.3 沙丘地貌特征小结
第4章 风动力系统
    4.1 大气环流与风场
        4.1.1 海平面气压场
        4.1.2 地面风场
    4.2 风况的时空特征
        4.2.1 风速
        4.2.2 风向
        4.2.3 输沙势的时空变化
    4.3 风况影响因素
        4.3.1 温度和日照时数
        4.3.2 降水、湿度和植被覆盖度
    4.4 沙丘地貌与风动力系统的关系
第5章 沉积物特征
    5.1 沉积物机械组成特征
        5.1.1 粒度特征
        5.1.2 粒度参数特征
    5.2 石英砂微结构特征
        5.2.1 形态
        5.2.2 表面显微特征
    5.3 化学元素特征
        5.3.1 常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3.3 化学风化特征
    5.4 磁化率特征
        5.4.1 磁化率特征的区域变化
        5.4.2 不同类型沙丘磁化率对比
    5.5 沙丘地貌与沉积物特征关系
第6章 沙漠生态景观格局
    6.1 植被景观
        6.1.1 植被区系组成
        6.1.2 植被覆盖度
    6.2 土壤含水量分布格局
    6.3 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6.3.1 有机碳
        6.3.2 有机质、碱解氮、全盐和pH
    6.4 沙丘地貌与生态景观格局的关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南宋园林山水图样研究与阅古园复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1 南宋审美文化研究综述
    2.2 南宋园林研究综述
    2.3 宋画的史料价值综述
    小结
3 南宋园林审美特征研究
    3.1 孕育审美的大背景
    3.2 关键人物的影响
    3.3 五大核心审美特征
        3.3.1 从“理趣”审美到自然理趣
        3.3.2 从“内在”审美到壶中天地
        3.3.3 从“隐游”审美到翳然山水
        3.3.4 从“以俗为雅”审美到石古水远
        3.3.5 从“平淡美”审美到成熟集成
    小结
4 南宋园林山石营造图样研究
    4.1 绘画筛选与山石分类
        4.1.1 绘画筛选标准
        4.1.2 山石类型
    4.2 南宋置石形式
        4.2.1 湖石类置石
        4.2.2 峰石式置石
        4.2.3 层叠式置石
    4.3 南宋假山形式
        4.3.1 土石假山
        4.3.2 叠石假山
        4.3.3 自然山石
    4.4 山石的定量分析
    小结
5 南宋园林水景营造图样研究
    5.1 绘画筛选与水景分类
        5.1.1 绘画筛选标准
        5.1.2 理水类型
    5.2 滨湖景观形式
        5.2.1 滨湖建筑
        5.2.2 滨湖景观范式
    5.3 池塘景观形式
        5.3.1 临池建筑
        5.3.2 池塘景观范式
    5.4 溪流景观形式
        5.4.1 傍溪建筑
        5.4.2 溪流景观范式
    5.5 瀑布景观形式
        5.5.1 观瀑建筑
        5.5.2 瀑布景观范式
    5.6 水景集成
    小结
6 应用实例:阅古园复原设计
    6.1 园林背景
        6.1.1 历史沿革
        6.1.2 园址确定
        6.1.3 尺度估算
        6.1.4 选择原因
    6.2 遗址考证
        6.2.1 建筑布局
        6.2.2 主次入口
        6.2.4 青衣洞泉
        6.2.5 摩崖石刻
    6.3 阅古园山石研究
        6.3.1 吴山山石与宋画山石对比
        6.3.2 与定州阅古堂山石对比
    6.4 阅古园水景研究
        6.4.1 泉池
        6.4.2 曲水流筋
    6.5 阅古园审美特征
    6.6 阅古园平面图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7.2.1 主观性
        7.2.2 要素完善
        7.2.3 源于画而不拘于画
参考文献
附录A 宋画山石汇总表
附录B 山石宋画汇总网格图对应数据表
附录C 宋画水景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研究的依据
    二、论文概念的界定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论文研究现状综述
    五、论文研究方法
    六、论文研究框架
第一章 从画到园:作为图纸的园林绘画
    1.1 山水画与园林的关系探究
        1.1.1 山水画与园林的相关性
        1.1.2 山水画与园林创作手法的互借
        1.1.3 从山水画到园林绘画
    1.2 手卷呈现的倪瓒《狮子林图》与狮子林
        1.2.1 《狮子林图》中的画面空间分析
        1.2.2 文字记载中的狮子林
    1.3 册页呈现的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拙政园
        1.3.1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画面空间分析
        1.3.2 《王氏拙政园记》中的拙政园
    1.4 册页呈现且兼具单幅、手卷特点的张宏《止园图》与止园
    1.5 册页呈现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与四十景
        1.5.1 《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概述
        1.5.2 《圆明园四十景图》构图及绘画风格
    1.6 《园冶》中的造园图像解读
        1.6.1 《园冶》中由绘画而来的造园手法
        1.6.2 《园冶》中的图像概述
    1.7 本章小节
第二章 从园到画:当代园林绘画对园林的再现
    2.1 从“园”开始:“园”的解析
    2.2 园林绘图:建筑师笔下的园林
    2.3 园林之对景写生
        2.3.1 水墨雕塑与园林写生
        2.3.2 人文情怀与园林写生
        2.3.3 诗性意味与园林写生
    2.4 园林之意象表现
        2.4.1 斑斓彩色与黑白交错
        2.4.2 雨、水、园
    2.5 园林之装饰趣味
        2.5.1 工笔与重彩
        2.5.2 色彩下的传统
    2.6 园林之抽象构成
        2.6.1 寻求新图式的园林绘画
        2.6.2 拼贴与透叠的苏园
    2.7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园林的影像记录
    3.1 摄影艺术中的园林:从真实记录到观念表达
        3.1.1 建筑摄影与中国园林
        3.1.2 观念摄影与中国园林
    3.2 记录影像中的园林
        3.2.1 人文特写纪录片:《苏园六纪》
        3.2.2 央视纪录片:《园林》
    3.3 实验影像:电影建筑学视角的园林空间重读
        3.3.1 电影建筑学(Cinematic Architecture)
        3.3.2 作为空间教学的电影建筑学
        3.3.3 电影建筑学课程作业之《园林迷像》
        3.3.4 电影建筑学课程展演之《瞬时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林的实验艺术
    4.1 假山石:园林要素的放大
        4.1.1 假山之美与叠山艺术
        4.1.2 传统的复活: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假山石
        4.1.3 材料的置换:当代观念雕塑和装置艺术中的假山石
        4.1.4 参数化设计的假山石
    4.2 桃花源:理想与诗意的当代探寻
        4.2.1 理想之地的再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4.2.2 空间诗意的探寻:《瞬时桃花源》
    4.3 苏州园林:影像与交互下的综合媒体实验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园林重构
    5.1 园林策展
        5.1.1 唐克扬和《活的中国园林:从幻象到现实》
        5.1.2 作为文人的空间姿态·五种:《当代苏州园林与生活艺术展》 ..
    5.2 园林变体:园林形式的承续
        5.2.1 与古为新:方塔园
        5.2.2 复制与仿照:明轩
        5.2.3 几何体与三角形:苏州博物馆
        5.2.4 盆景再现:南京江宁织造府博物馆
        5.2.5 人类理想家园:中国园林博物馆
    5.3 园林方法:中国当代建筑的新探索
        5.3.1 园林方法的提出
        5.3.2 园林方法实验的活动
        5.3.3 回归自然:王澍
        5.3.4 城市山林:董豫赣
        5.3.5 园林六则:葛明
        5.3.6 几何营造胜景:李兴钢
    5.4 图形与创意:平面设计中的园林表现
    5.5 景观、艺术、互动
    5.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
    (四)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一章、明清云南辞赋的繁荣与成因
    第一节、云南辞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繁荣的成因
第二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历史
    第一节、云南历史和云南历史题材赋
    第二节、《征南赋》与《黔宁昭靖王庙赋》
    第三节、《八表荡平赋》《平滇赋》与《哀滇南赋》
第三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地理
    第一节、云南地理和云南地理赋创作
    第二节、云南疆域的整体描写
    第三节、山岳
    第四节、江河
    第五节、湖泽
    第六节、温泉
    第七节、都邑
第四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物产
    第一节、云南物产和云南物产赋创作
    第二节、动物
    第三节、植物
    第四节、井盐
    第五节、其他物产
第五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佛教
    第一节、云南佛教和佛教题材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高僧事迹
    第三节、佛教名山与佛教名胜
    第四节、赋体文学与佛教关系的再发现
第六章、明清云南辞赋中的云南民俗
    第一节、云南民俗和云南民俗赋创作概况
    第二节、云南火把节
    第三节、云南民间歌舞
    第四节、云南槟榔及有关民俗
    第五节、云南民间信仰
    第六节、云南民间神话、传说
    第七节、辞赋与民俗关系的动态呈现
第七章、明清云南辞赋的地域文化特色
    第一节、文学地理学视阈中的明清云南辞赋
    第二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文化多样性特征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与文人创作心态
第八章、明清云南辞赋的价值
    第一节、明清云南辞赋的赋史价值
    第二节、清代云南地理赋对清代边疆舆地赋创作之贡献
    第三节、明清云南辞赋的方志价值
结语
附录 云南历代辞赋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7)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选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2.1.2 历史沿革演化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2.4.1 广州府
        2.4.2 静江府(桂林)
        2.4.3 潮州
        2.4.4 雷州
        2.4.5 端州(肇庆)
        2.4.6 邕州(南宁)
        2.4.7 惠州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2.5.1 绍兴鉴湖
        2.5.2 颍州西湖
        2.5.3 杭州西湖
        2.5.4 福州西湖
        2.5.5 启示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3.3.1 风景发现
        3.3.2 风景建设
        3.3.3 风景游乐
        3.3.4 风景传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4.2.1 调蓄
        4.2.2 涵养
        4.2.3 防灾
        4.2.4 物质交换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4.3.2 湖泊的生产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6.1 风景特色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6.2 基本营造内容
        6.2.1 风景建筑
        6.2.2 风景植物
        6.2.3 风景品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7.1 从风景到园林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戴梓《耕烟草堂诗钞》评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和意义
    (二)戴梓诗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上编:戴梓《耕烟草堂诗钞》研究
    一、戴梓生平经历与流人心态
        (一)戴梓生平经历
        (二)戴梓流人心态
    二、戴梓诗歌题材
        (一)纪行诗
        (二)交游诗
        (三)抒怀诗
        (四)咏物诗
        (五)题画诗
    三、戴梓诗歌风格
        (一)悲苦愤慨
        (二)平淡自然
        (三)洒脱旷达
    结语
下编:戴梓《耕烟草堂诗钞》注释
    凡例
    卷一
    卷二
    卷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意象与呈现—南宋江南园林源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从北方到南方: 皇家园林在西湖
    一、皇家园林兴造背景
    二、园林兴造行为的初兴
        1. 城市园林中心的确定
        2. 皇家的兴造行为
    三、园林举要: 玉津园、聚景园、德寿宫
        1. 作为政治仿效的玉津园
        2. 取材西湖的聚景园
        3. 造西湖景的德寿宫
        4. 其他皇家园林
    四、园林营造特点
        1. 园林观念的转变
        2. 园林活动
        3. 园林构成
        4. 园林手法
    五、小结
第二章 从皇家到官贵: 坐落于西湖的园林
    一、造园背景
    二、造园总述
    三、典型园林
        1. 官署园林:秘阁园林
        2. 王贵园林
    四、园林营造特点
        1. 园林观念
        2. 园林活动
        3. 园林手法
    五、小结
第三章 以西湖为中心的江南文人造园
    一、造园背景
    二、江南造园文脉
        1. 西湖沿线湖居
        2. 西湖沿线山居
        3. 东西马塍一带
        4. 石灰桥一带
    三、江南造园实践
        1. 叶梦得石林
        2. 范成大石湖
        3. “范村”
        4. 周必大平园
        5. 沈作宾北村
        6. 文人造园的延伸:衙署园林
        7. 对日本园林的影响
    四、园林营造特点
        1. 园林理想:兴德与隐逸
        2. 园林活动:修身、燕息、雅集
        3. 园林手法:环境梳理与意境营造
    五、小结
第四章 江南园林的意象与呈现
    一、从北宋到南宋:江南园林观念的形成
        1. 关于江南园林
        2. 北宋时期的“江南”园林图景
        3. “江南”意象与园林构成形态
        4. 观念的延续
    二、从北方到南方:作为园林意象化表征的宴射
        1. 宴射的生成背景
        2. 北宋皇家园林里的宴射
        3. 由上而下的推及
        4. 刻意仿效的南宋宴射
        5. 意象化的宴射
    三、作为诗意转向的江南园林
        1. 诗意转向
        2. 与画同构
        3. 意境生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索引
附录

(10)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 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相关研究
        1.3.2 全国范围内的传统风景园林相关研究
        1.3.3 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发展环境及发展概况
    2.1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发展环境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1.3 人文环境
        2.1.4 小结
    2.2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发展概述
        2.2.1 六朝——风景园林的起源
        2.2.2 隋唐——风景园林的发展
        2.2.3 宋元——风景园林的繁荣
        2.2.4 明清——风景园林的成熟
        2.2.5 小结
3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调研成果
    3.1 调研概况与成果分析
    3.2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类型总述
    3.3 景观类型一:山野风景
        3.3.1 风景寺观
        3.3.2 山林书院
        3.3.3 山居别业
        3.3.4 山野风景的理景特征
    3.4 景观类型二:城郊园林
        3.4.1 邑郊游览地
        3.4.2 邑郊别墅
        3.4.3 邑郊寺观
        3.4.4 村落园林
        3.4.5 城郊园林理景特征
    3.5 景观类型三:城镇园林
        3.5.1 山水斗城
        3.5.2 城市私园
        3.5.3 城市书院
        3.5.4 城市寺观
        3.5.5 公共园林
        3.5.6 城镇园林理景特征
    3.6 小结
4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景观实例分析
    4.1 会文书院
        4.1.1 历史渊源
        4.1.2 景观概况
        4.1.3 理景艺术
    4.2 观音洞
        4.2.1 历史渊源
        4.2.2 景观概况
        4.2.3 理景艺术
    4.3 江心屿
        4.3.1 历史渊源
        4.3.2 景观概况
        4.3.3 理景艺术
    4.4 岩头村
        4.4.1 历史渊源
        4.4.2 景观概况
        4.4.3 理景艺术
    4.5 如园
        4.5.1 历史渊源
        4.5.2 景观概况
        4.5.3 理景艺术
    4.6 玉海楼
        4.6.1 历史渊源
        4.6.2 景观概况
        4.6.3 理景艺术
5 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
    5.1 因借自然的园林风格
    5.2 内外交融的空间布局
        5.2.1 外向布局的空间形式
        5.2.2 内外兼顾的空间形式
    5.3 真山真水的山水理景
        5.3.1 揽山之幽奇
        5.3.2 得水之灵动
    5.4 位于文化圈边界的建筑风格
        5.4.1 建筑特色鲜明
        5.4.2 建筑类型丰富
    5.5 繁花杂木的种植设计
        5.5.1 花木繁多,落英缤纷
        5.5.2 四季变化,花祭盛事
    5.6 注重教化的人文内涵
        5.6.1 自然的怡情化育
        5.6.2 人文的礼乐教化
    5.7 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静宜阁记》、《半山赋》
    附录二:《阳湖别墅前记》、《阳湖别墅后记》
    附录三:《玉介园记略》
    附录四:《花史》卷首及所载花木名录
    附录五:历史遗迹现场调研一览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东部名葩西部盛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私家园林研究再补[J]. 贾珺. 建筑史学刊, 2021(01)
  • [2]苏州遗产园林植物造景现状与保护修复研究[D]. 张莉. 苏州大学, 2020(02)
  • [3]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丘地貌及其发育环境[D]. 刘铮瑶. 陕西师范大学, 2020(02)
  • [4]南宋园林山水图样研究与阅古园复原应用[D]. 伍珍妮.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可看的园林视觉与空间的演绎研究[D]. 宋扬.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6]明清云南辞赋与地域文化研究[D]. 王准. 云南大学, 2019(09)
  • [7]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D]. 林广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戴梓《耕烟草堂诗钞》评注[D]. 孟志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4)
  • [9]意象与呈现—南宋江南园林源流研究[D]. 何晓静. 中国美术学院, 2017(06)
  • [10]温州传统风景园林的地域特色调查与研究[D]. 林清清. 浙江农林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东方名花西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