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蕨抗菌活性成分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黑蕨抗菌活性成分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一、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燕珍,张媛媛,田莹莹,陈乐[1](2020)在《乌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乌蕨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的全草和根茎,是一种民间中草药,素有"万能解毒药"之美称,其具有抗菌、抗炎、保肝、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作用。从品种鉴别、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等方面就乌蕨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王亚敏,陈乐,廖卫波,彭智祥,李雪,黄斌[2](2019)在《乌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又名小叶野鸡尾、细叶凤凰尾等,为多年生草本,系陵齿蕨科乌蕨属植物[1]。根据民间中草药的使用经验,乌蕨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菌、抗肿瘤、护肝等作用,主治感冒发热、咽喉炎、毒伤等[2~3]。近十年来,国内外对乌蕨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仍然较少,从乌蕨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也比较简单;药理、毒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提取物上,对活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很少,但近两年对乌蕨抗炎解毒作用的研究较为突出。本文详述了乌蕨的抗氧化、抗菌、抗酪氨

李天运[3](2018)在《乌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为鳞始蕨科(Lindsaeaceae)乌蕨属植物,是一种民间中草药,在传统中医中用于治疗癌症、食物中毒和外伤出血等。现代研究表明乌蕨含有黄酮、酚类、挥发油、甾体和多糖等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抗氧化、抗炎、保肝、止血、解毒等作用。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乌蕨的药理活性研究多停留在粗提物的水平上,而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对乌蕨开展了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这对深入了解乌蕨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乌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填料的色谱柱,中压制备色谱(MPLC),高速逆流色谱(HSCCC)等方法对乌蕨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共得到了32个化合物单体,18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15种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原儿茶醛,芹菜素,丁香酸,对羟基苯甲酸,七叶亭,咖啡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草醛,原儿茶酸,β谷甾醇,2-丙烯酸,3-(1-3-苯二酚-5-基)-甲基酯,咖啡酸乙酯,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龙胆酸,荭草苷。其中咖啡酸,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香草醛,咖啡酸乙酯,2’-(3’,4-二羟苯基)-1,3-胡椒环-5-醛这5种化合物为乌蕨中首次分离,为乌蕨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结果,为其药用开发提供了新的依据。2.乌蕨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研究为了阐明乌蕨不同组分的生物活性,本研究选取了粗提物组分和单体组分,以此来研究乌蕨各组分的生物活性。其中,七叶亭和香草酸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效果均好于阳性药VC;芹菜素有较好的抗酪氨酸酶活性,效果要明显好于阳性药熊果苷,同时芹菜素还有着较好的抗肿瘤(人肺癌细胞A549)活性,效果与阳性药顺铂接近;咖啡酸乙酯则有较好的抗紫外线活性和较好的抑菌活性。且单体化合物的活性普遍好于粗提物的活性。这些都为乌蕨的药用利用提供了新的依据。总之,乌蕨的化学成分较为丰富,药理活性较为广泛,各个不同组分承担着不同的药用活性。本研究对乌蕨的活性成分研究和药用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完善乌蕨的化学成分做出贡献。

李懿宸[4](2018)在《扇叶铁线蕨成分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分析》文中提出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是一种民间中草药,在传统中医中,内服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各类炎症、泌尿系统结石等,外用治疗烧烫伤、蛇咬伤等。扇叶铁线蕨叶片及根状茎均含有多种挥发油,全草甲醇萃取物具有止痛作用。但是扇叶铁线蕨中有效成分尚未完全明确,本论文对扇叶铁线蕨展开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生物活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广东广西两地扇叶铁线蕨乙醇提取物黄酮与酚酸含量分析和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80%乙醇加热提取,测定提取率;以芦丁、没食子酸为标准品,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的黄酮和酚酸含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结果显示,广西地上部分提取率最大为16.4%;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黄酮和酚酸含量有一定差异,广西地上含量较多,总黄酮含量为25.53 mg/g,酚酸含量为39.25mg/g;两地的扇叶铁线蕨地下部分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均大于地上部分。2、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生物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分别利用纯正己烷(HF),乙酸乙酯/二氯甲烷(v/v=2:1)(EF)两种溶剂对广西产扇叶铁线蕨全草进行浸泡提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EF部分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能力均大于HF部分。抗菌活性研究表明:HF和EF部分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EF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加敏感,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0.875mg/mL。抗肿瘤细胞活性研究表明:高浓度(360μg/mL)HF和EF部分提取物均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72h培养后抑制效果明显。运用HPLC-MS的方法对不同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HF和EF部分提取物均含有大量次级代谢产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脂肪酸等52个化合物。3、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运用硅胶柱分段、MCI树脂去除色素、MPFC分离、TLC分离及初步检测、重结晶提纯等方法对扇叶铁线蕨HF和EF部分提取物进行分离,用核磁氢谱、碳谱、二维谱、质谱等方法鉴定出9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6个为扇叶铁线蕨首次分离,包括:D-α-托可醌、豆甾-4-烯-6β-醇-3-酮、β-谷甾醇、4,4-二甲基-1,7-庚二酸、原儿茶醛、isoadiantol B。另3个为新化合物,分别暂命名为flabellulatum 1、flabellulatum 2、flabellulatum3,初步研究表明它们属于脂肪酸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其结构和活性正在鉴定和研究中。本文对明确扇叶铁线蕨有效成分,阐明其药用价值及对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雷绍南[5](2017)在《金丝草抑菌活性成分研究》文中指出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Thunb.)Kunth,属禾本科(Gramineae),金发草属(Pogonatherum)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浙江、台湾等地。国内外对金发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已有相关报道,但对其化学成分在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论文从农药学和植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初步研究了金丝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和主要有效成分,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金丝草全草水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20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00 g/L金丝草水提物对供试菌中14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正丁醇萃取物的抑制作用优于水提物。2.00 g/L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其中8种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50%,对棉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小白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燕麦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5.99%、53.52%、61.59%和100.00%。进一步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小白菜炭疽病菌、燕麦镰孢菌、和辣椒疫霉4种供试真菌的EC50值分别为1.48、2.45、1.56和0.524 g/L。2、本研究通过硅胶柱色谱法、聚酰胺柱色谱法、ODS反相柱色谱法、LH-20凝胶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具有较好活性的乙酸乙酯萃取部进行分离并得到10个已知化合物。采用NMR、UV和MS等鉴定方法,结合其理化性质并参考相关文献,综合鉴定各化合物结构分别为:小麦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小麦黄素(2)、木犀草素-6-C-β-波依文糖-7-O-β-葡萄糖(3)、芦丁(4)、槲皮素(5)、咖啡酸(6)、留兰香木脂素B(7)、β-腺苷(8)、1,2,4-三羟基苯(9)和1,2-二羟基-4-甲氧基苯(10),其中化合物1、5、7、8和10为从金丝草中首次分离得到。3、本研究采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 10个化合物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辣椒疫霉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7对棉花立枯丝核菌和辣椒疫霉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7对棉花立枯丝核菌抑菌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18.54、48.31、40.43、32.80和103.61 mg/L;对辣椒疫霉抑制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21.38、52.19、41.36、36.13和87.83 mg/L。尤其化合物3对两种供试真菌的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值分别达到了为18.54和21.38 mg/L。上述结果表明,金丝草粗提物具有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效果,且本研究已从中分离得到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化学成分。因此,金丝草可作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植物资源。

吴思琪[6](2016)在《乌蕨黄酮含量的季节动态、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是一种民间中草药,在传统中医中用于治疗癌症、食物中毒和外伤出血等。据文献报道,它的黄酮含量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乌蕨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粗提物的水平上,而对其有效成分的了解较少,因此,本论文对乌蕨开展了黄酮含量的季节动态、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这对深入了解乌蕨的药用价值及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乌蕨的黄酮、酚酸含量的季节动态与抗氧化活性通过乌蕨的地上与地下部分黄酮与酚酸含量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乌蕨不同部位的黄酮与酚酸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地上部分的黄酮和酚酸含量要高于地下部分,在冬季与春季,乌蕨的黄酮与酚酸含量较高,其中二月份地上部分的黄酮与酚酸含量最高,可达24.63±1.34%和9.58±0.41%。乌蕨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季节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地下部分的抗氧化能力(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都高于地上部分,且各个季节的抗氧化能力稳定。2.乌蕨不同萃取相黄酮、酚酸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乌蕨的不同萃取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黄酮与酚酸含量测定表明,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含量较高,它们的酚酸和黄酮含量分别在15.35%-26.33%和44.34%-74.68%之内。乌蕨不同萃取相黄酮与酚酸的抗氧化能力关系为: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氯仿相>水相>石油醚相,其中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氯仿相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3.乌蕨的抗酪氨酸酶活性乌蕨的各个部分醇提物和萃取相都具有较强的抗酪氨酸酶能力。从它们的IC50值(118.6-210.2μg/m L)来看,地上部分醇提物的抑制效果比5个萃取相及地上部分高,石油醚相与地上部分的醇提物的抑制效果要高于阳性对照熊果苷。4.乌蕨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乌蕨地上部分的醇提物以及它的萃取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对慢性粒系白血病细胞K562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流式凋亡分析结果表明它们都能诱导K562细胞凋亡甚至死亡,此外,几种典型细胞凋亡特征经由荧光观察得到:膜气泡、核固缩、核碎裂、凋亡小体。5.LC-MS成分分析对乌蕨的各个部分和萃取相进行了LC-MS分析,经与已知化合物比对后,结论如下:从乌蕨植物体中共分析出12种黄酮,地下部分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相对较多。从乌蕨的5个萃取相中推测出13种黄酮,其中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较多,这与5个萃取相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一致。综上所述,乌蕨各部分的黄酮含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冬季与春季地上部分的含量较高,可以进行开发利用。同时,也发现了乌蕨的醇提物以及有机萃取相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抗肿瘤及抗酪氨酸酶活性,这可能与它所含的某些黄酮类化合物有关。本文为乌蕨的药用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石丽娟[7](2015)在《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小麦赤霉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毛竹提取物进行了室内抑菌活性测定;通过生物活性追踪,在前期的工作基础上,对毛竹提取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化学结构的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95%乙醇为提取溶剂,获得毛竹提取物,并以小麦赤霉病菌等为供试病原菌,研究了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毛竹提取物对不同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毛竹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辣椒疫霉病菌的48h菌丝抑制率分别为100%、75.12%、60.66%;对苹果轮纹病菌、梨黑心病菌、葡萄灰霉病菌的菌丝抑制率均小于50%。毛竹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为25.2mg/L(y=19.490x+0.8403,R2=0.9926)。2.以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为萃取溶剂,获得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组分,并以小麦赤霉病菌为供试病原菌,评价了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48h抑制率为100%;石油醚萃取组分的菌丝抑制率为35.74%。可见,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供试病原菌抑菌活性明显强于石油醚组分。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为18.4mg/L(y=17.498x+17.794,R2=0.9359)。3.对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组分进行柱层析分离,共得到8个流分,以小麦赤霉病菌为供试病原菌,评价了乙酸乙酯萃取组分柱层析不同流分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硅胶柱层析不同流分对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第一流分(K1)、第二流份(K2)、第三流份(K3)和第四流份(K4)对小麦赤霉病菌的48h菌丝抑制率均为100%;K3和K4对小麦赤霉病菌的72h菌丝抑制率也均为100%,K1和K2则分别为81.95%和76.39%。4.通过薄层检测,以竹叶黄酮纯品荭草苷、异荭草苷、牡荆苷和异牡荆苷等4个主成分的标准品为对照,通过薄层检测,发现K2、K3、K4的成分不同于上述4个竹叶黄酮的主成分,K5、K6、K7主要成分为异荭草苷和异牡荆苷。以高活性的K3流分为对象,通过凝胶柱的分离、获得活性成分S10,该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等结构鉴定,确定为反式对羟基肉桂酸(Trans-p-hydroxy cinnamic acid)。以小麦赤霉病菌为供试病原菌,反式对羟基肉桂酸标准品为对照,验证了S10对菌丝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0mg/L的S10和标准品对小麦赤霉病菌的72h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3.43%和81.7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与S10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0.80mg/L和11.02mg/L。作者认为反式对羟基肉桂酸是毛竹提取物中重要的抑菌活性成分。

陈明,段萍,徐作刚,万红才[8](2014)在《HPLC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及原儿茶醛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迪马Diamonsil ODS C18(4.6mm×150mm,5μm);Agilent ODS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0.4%磷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进样量:5μl;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结果:原儿茶酸在0.16176-1.2132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6.70%,RSD为1.30%;原儿茶醛在0.06030-0.45225μg/m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6,平均回收率为96.18%,RSD为1.10%。结论:该方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准确,重复性、稳定性好。

张秀珍[9](2014)在《4种植物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采自广西桂林的穿破石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 Ledeb、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L.) Ching和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 (L.)Vac. et Franco为研究对象,用有机溶剂冷浸提取法提取植物成分,采用带毒平板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等技术,采用活性跟踪法对其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用质谱、核磁共振谱鉴定抗菌活性成分的结构。初步探究了4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机理。采用带毒平板法测定了穿破石、白莲蒿、乌蕨和垂穗石松甲醇提取物对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普通变形杆菌、溶壁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巨大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炭疽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处理浓度为10mg/mL时,穿破石、白莲蒿、乌蕨、垂穗石松4种植物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G+)的抑制效果较革兰氏阴性菌(G)好,7种革兰氏阳性菌中,只有炭疽杆菌不能被完全抑制生长,7种革兰氏阴性菌中,只有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普通变形杆菌被完全抑制生长;铜绿假单胞菌只有乌蕨提取物能完全抑制。白色念珠菌只有白莲蒿提取物在24h时能完全抑制其生长,48h有菌落生长。进一步测定了4种植物提取物对部分病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发现穿破石、白莲蒿的抗菌效果较好,乌蕨和垂穗石松较差,其中穿破石对除炭疽杆菌外的6种供试革兰氏阳性菌的MIC均小于或等于0.5m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提取物浓度为10mg/mL时,穿破石和白莲蒿提取物对9种供试菌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两者对除水稻胡麻叶病菌和玉米小斑病菌外的7种供试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乌蕨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抑制率达70.15%,对其余供试菌的抑制率均低于50%。垂穗石松提取物仅对甘蓝黑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烟草黑胫病菌的抑制率高于50%。进一步测定对病原真菌抑制率大于50%的植物提取物对相应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结果表明,EC5o值范围为0.4559~9.9518mg/mL,其中穿破石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毒力最高。采用液-液萃取法将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初步分离为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萃取物,并测定各部分抑制动物病原菌的活性,发现穿破石、白莲蒿、乌蕨提取物的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物中,而垂穗石松提取物经萃取分离后,抑菌活性明显下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为供试菌,采用色谱分离技术,结合活性跟踪,分别对4种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从穿破石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活性化合物,其中两个化合物鉴定为环桂木黄素、香橙素。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3个化合物对9种动物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浓度为5mg/mL时,CPS-1对除普通变形杆菌外的8种供试动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在9.13-9.89mm之间。环桂木黄素对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溶壁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在6.11~6.23mm之间。香橙素仅对痢疾志贺氏菌、溶壁微球菌、巨大芽孢杆菌有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12、6.13、6.12mm。用带毒平板法测定3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的MIC,可知:CPS-1、环桂木黄素、香橙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025、0.2、0.6mg/mL,对伤寒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1.4、2、2mg/mL采用OD值法分别测定穿破石、白莲蒿、乌蕨甲醇提取物作用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及穿破石、白莲蒿甲醇提取物作用下的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曲线,发现穿破石、白莲蒿、乌蕨甲醇提取物均能主要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对数生长期的繁殖,并使病原菌提前进入衰亡期。穿破石、白莲蒿也能抑制白色念珠菌对数生长期的繁殖。通过测定穿破石、白莲蒿、乌蕨、垂穗石松甲醇提取物和前3种植物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培养液的电导率变化情况,发现所测物质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的细胞膜通透性有影响。

姚曦[10](2014)在《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竹类资源丰富,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本研究以牡竹属(Dendrocalamus)的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为研究对象,对竹秆中黄酮、酚酸等次生代谢组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分析了竹秆多糖的组成和分子量分布,利用红外、核磁和热重等手段对竹多糖结构进行表征;对比分析了经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得到的梁山慈竹竹秆和竹中各挥发性成分组成,并比较二者抑菌活性;分别研究了包括木质素、综纤维素、多戊糖、各种抽提物、灰分、无机元素等一般性化学组成;建立了竹秆中以异荭草苷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离子液体-微波辅助萃取工艺;评价了包括梁山慈竹和其他3属共16种竹秆提取物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旨在为梁山慈竹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梁山慈竹竹秆,用95%乙醇浸提,大孔树脂柱层析。分别用水、30%、60%和80%乙醇依次洗脱。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压制备色谱及重结晶等步骤,从该植物中得到10种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异荭草苷、(2)对羟基苯甲醛、(3)苜蓿素、(4)苜蓿素-7-O-葡萄糖苷)、(5)阿魏酸、(6)对香豆酸、(7)对羟基苯甲酸、(8)异牡荆苷、(9)2,6-二甲氧基-1,4-对苯醌、(10)β-谷甾醇。2.对梁山慈竹竹秆水溶性多糖(BCP)进行了研究。利用高效离子色谱法(HPIC)分析了水解后的BCP的单糖组成,分别是葡萄糖、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和甘露糖等五种,相对含量分别为40.57%、21.88%、19.89%、17.5%和0.15%。高效凝胶色谱法(HPGPC)测定出纯化后的BCP的重均相对分子量Mw为16900Da,多分散性系数D(Mw/Mn)为1.33。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BCP具有多糖特有的吸收峰。核磁波谱分析结果也同样表明BCP符合吡喃型酸性多糖的特征。热稳定性(TGA)分析结果显示,梁山慈竹BCP在240℃时开始分解,到340℃时其质量损失大约为65%;当温度达到500℃时,BCP的质量缓慢地损失达73%;此后随着温度的升高,多糖样品最终成了碳化结构。3.经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梁山慈竹竹秆及其竹叶中挥发性成分,检测出梁山慈竹竹秆挥发发性组分40种,占色谱总流出物相对含量的92.77%,主要为脂、酸、醇、醛、酮、酚、呋喃以及烯烃等类物质;从竹叶挥发性成分中初步鉴定出76个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物相对含量的70.91%,主要为脂、酮、醛、醇、烷烃、呋喃以及萘类等。竹秆和竹叶中共同检出的化合物有10种,分别为:正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醛、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月桂酸乙酯、法尼基丙酮、棕榈酸乙酯、叶绿醇。这些共有成分在日化、食品香精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为梁山慈竹挥发性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将提取的梁山慈竹秆和叶的挥发油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对4种测试菌种进行抗菌效果测定,处理24h后,高浓度(25mg mL-1)竹秆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抑制效果一般;高浓度(25mg mL-1)竹叶挥发油对除白色假丝酵母菌外的其余3种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竹叶挥发性成分的抑菌活性优于竹秆挥发油成分,这和其中所含醇、醛、酚、酸类等物质含量有关。4.梁山慈竹竹秆基本化学组成的结果如下:灰分含量为1.24%,苯醇抽出物含量为3.27%,冷、热水抽提物分别为9.16%和11.58%;1%NaOH抽出物为30.71%,多戊糖含量为19.44%,木质素含量为22.18%,综纤维素含量为72.70%。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了梁山慈竹竹秆中18种无机元素含量,其中较高元素含量的趋势为:Ca(587.13mg·kg-1)>Mg(448.75mg·kg-1)>Al(76.51mg·kg-1)>Fe(66.38mg·kg-1)>Na(51.4mg·kg-1)>Zn(16.47mg·kg-1)> Mn(15.52mg·kg-1)> Cr(5.26mg·kg-1),其中Ca和Mg的含量非常丰富, Ca元素的含量达到587.13mg·kg-1,Mg含量也在448mg·kg-1;含量最低的为Hg元素,仅0.07mg·kg-1。其余元素含量在0.09mg·kg-13.54mg·kg-1之间。5.以黄酮类物质为目标化合物,结合微波辅助萃取技术,建立了以[bmim][BF4]离子液体为提取溶剂的,梁山慈竹竹秆中异荭草苷的提取方法。考察了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固比等对提取率的影响。结合响应面优化设计实验,探索适合提取竹秆中异荭草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5mol/L [bmim][BF4]的为溶剂,0.5g竹秆样品,提取温度60.2℃,提取时间12.36min,液固比16.74:1(mL/g),此参数条件下异荭草苷提取得率为1.693mg/g。经与热回流、超声波提取,以及传统溶剂微波萃取等常规方法比较显示出优越性,其提取率高出其他3种方法12.4622.7%,提取时间上也由2h大大缩短至12min。6.评价了梁山慈竹、硬头黄竹和9种刚竹属(Phyllostachys)、5种大明竹属(Pleioblastus)共16种竹秆提取物的生物活性。包括以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 Oryzae)、番茄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rueu)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靶标的抗细菌活性,以及稻瘟菌(Magnaporthegrisea)、苹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苹果腐烂菌(Valsa mali Miyabe etYamada)、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等为靶标的抗真菌活性,以及抗氧化活性。抑菌圈的结果表明,斑苦竹提取物对水稻白叶枯菌抑制效果最明显,24小时抑菌圈直径达18.33mm;长叶苦竹提取物对番茄青枯菌抑制效果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9.33mm;硬头黄竹和红壳竹的竹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表现出突出的作用,抑菌圈直径均超过18mm。生长速率法的结果显示,在0.04g(竹粉)L的浓度下,水竹提取物对番茄灰霉菌的抑制作用最强,48小时的抑制率为56.84%;毛金竹对苹果腐烂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高达80.94%;水竹提取物对稻瘟菌以及毛金竹对苹果炭疽菌的各自抑制率均超过了40%。用DPPH法评价了竹秆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供试竹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强度排序为:TBHQ>毛竹>梁山慈竹>毛金竹>硬头黄竹>BHT>实心苦竹>杭州苦竹>雷竹>早竹>刚竹>斑苦竹>红壳竹>水竹>紫竹>长叶苦竹>丽水苦竹>白哺鸡竹。16种竹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其中毛竹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IC50值为136.5mg/L。梁山慈竹提取物次之,也达到了141.5mg/L,二者效果都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的抗氧化效果。活性最差的为白哺鸡竹提取物,1g TBHQ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相当于11.76g白哺鸡竹提取物。

二、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乌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乌蕨的鉴别
2 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
    2.2 酚酸类
    2.3 挥发性成分
    2.4 其它类
3 含量测定
4 药理作用
    4.1 抗菌
    4.2 抗氧化
    4.3 抗炎
    4.4 保肝
    4.5 其它
5 结语

(2)乌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黄酮
    1.2 酚酸类成分
    1.3 苯丙素类
    1.4 萜类
    1.5 生物碱类
    1.6 挥发油类
    1.7 其他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
    2.2 抗氧化
    2.3 抗络氨酸酶
    2.4抗炎
    2.5 肝保护
    2.6 降血糖
    2.7 抗肿瘤
    2.8 解毒
3 质量控制
4 毒副作用
5 总结

(3)乌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蕨类植物
        1.1.1 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2 蕨类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2 乌蕨
        1.2.1 化学成分
        1.2.2 生物活性
    1.3 高速逆流色谱
        1.3.1 高速逆流色谱发展简介
        1.3.2 高速逆流色谱工作原理
        1.3.3 高速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研究进展
    1.4 氧化及抗氧化
        1.4.1 氧化及抗氧化的机制
        1.4.2 .抗氧化研究方法
    1.5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6 抑菌
    1.7 抗紫外线
    1.8 肺癌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乌蕨化学成分的研究
    2.1 概述
    2.2 .植物材料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仪器
    2.5 乌蕨分离工艺流程
    2.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2.6.1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K值的计算
        2.6.2 石油醚部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2.6.2.1 液相条件
        2.6.2.2 选取两相溶剂体系
        2.6.2.3 配制两相溶剂体系
        2.6.2.4 HSCCC分离过程
        2.6.2.5 HSCCC分离结果
        2.6.2.6 HPLC检测以及纯度鉴定
        2.6.3 乙酸乙酯部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2.6.3.1 液相条件
        2.6.3.2 选取两相溶剂体系
        2.6.3.3 配制两相溶剂体系
        2.6.3.4 HSCCC分离过程
        2.6.3.5 HSCCC分离结果
        2.6.3.6 HPLC检测条件以及纯度鉴定
        2.6.4 二氯甲烷部分的高速逆流色谱分离
        2.6.4.1 液相条件
        2.6.4.2 中压制备色谱分离
        2.6.4.3 选取两相溶剂体系
        2.6.4.4 配制两相溶剂体系
        2.6.4.5 HSCCC分离过程
        2.6.4.6 HSCCC分离结果
        2.6.4.7 HPLC检测条件以及纯度鉴定
    2.7 其它方法分离
    2.8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3章 乌蕨生物活性的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乌蕨抗氧化能力测定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3.5 乌蕨抑制酪氨酸酶能力测定
    3.6 乌蕨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3.7 乌蕨抑菌能力测定
    3.8 乌蕨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能力测定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扇叶铁线蕨成分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名词缩写表
第1章 前言
    1.1 药用蕨类植物研究概况
    1.2 铁线蕨属植物研究概况
        1.2.1 铁线蕨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2 铁线蕨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3 扇叶铁线蕨研究概况
        1.3.1 扇叶铁线蕨的形态学特征与分布
        1.3.2 扇叶铁线蕨形态学研究概况
        1.3.3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乙醇提取物总黄酮与酚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1 研究内容
    2.2 实验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总黄酮与酚酸含量测定
        2.3.2 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2.4 研究结果
        2.4.1 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乙醇提取物总黄酮与酚酸含量分析
        2.4.2 不同产地扇叶铁线蕨不同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3.1 研究内容
    3.2 实验材料
    3.3 研究方法
        3.3.1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的提取
        3.3.2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菌活性测定
        3.3.4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肿瘤细胞活性测定
        3.3.5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成分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分析
        3.4.2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菌活性分析
        3.4.3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抗肿瘤细胞活性分析
        3.4.4 扇叶铁线蕨不同提取物成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
    4.1 研究内容
    4.2 实验材料
    4.3 研究方法
        4.3.1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的提取
        4.3.2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的分离
        4.3.3 扇叶铁线蕨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4.4 研究结果
        4.4.1 已鉴定化合物信息
        4.4.2 已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式
        4.4.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4.4.4 其他化合物结构鉴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金丝草抑菌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植物源农药概述
        1.2.1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1.2.2 植物源农药的分类
        1.2.3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途径
    1.3 金丝草植物研究进展
        1.3.1 金丝草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1.3.2 金丝草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
        1.4.1 研究目的
        1.4.2 拟解决的问题
2 金丝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菌种
        2.1.3 试剂与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金丝草的提取与萃取
        2.2.2 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初筛
        2.3.2 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毒力测定
    2.4 小结与讨论
3 金丝草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植物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2.2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4 金丝草中活性物质的抑菌作用
    4.1 材料与仪器
        4.1.1 供试真菌
        4.1.2 待测样品
        4.1.3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讨论与总结
    5.1 讨论
    5.2 总结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乌蕨黄酮含量的季节动态、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蕨类植物
        1.1.1 蕨类植物的分类地位与分布
        1.1.2 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
    1.2 乌蕨
        1.2.1 乌蕨的分类地位与分布
        1.2.2 乌蕨的研究进展
    1.3 白血病
        1.3.1 白血病的起因
        1.3.2 白血病的分类
        1.3.3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1.4 酪氨酸酶
        1.4.1 酪氨酸酶概述
        1.4.2 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5 氧化及抗氧化
        1.5.1 氧化及抗氧化的机制
        1.5.2 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模型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细胞株
        2.1.3 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乌蕨黄酮与酚酸含量的季节动态、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2.2.2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乌蕨黄酮与酚酸含量的季节动态、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3.1.1 乌蕨黄酮与酚酸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
        3.1.2 乌蕨的抗氧化活性
        3.1.3 乌蕨的抗酪氨酸酶活性
        3.1.4 乌蕨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
        3.1.5 乌蕨的成分分析
    3.2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成分分析和生物活性研究
        3.2.1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黄酮与酚酸含量
        3.2.2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抗氧化活性
        3.2.3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抗酪氨酸酶活性
        3.2.4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对白血病细胞K562的杀伤作用
        3.2.5 乌蕨的不同有机萃取相的成分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性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1.1.1 植物抑菌活性筛选
        1.1.2 植物抑菌有效成分研究
        1.1.3 植物源农药抑菌机理的研究
    1.2 竹类资源及其利用
        1.2.1 竹类资源
        1.2.2 竹类资源利用
    1.3 竹提取物及其利用
        1.3.1 竹提取物及其成分
        1.3.2 竹提取物的化学利用
        1.3.3 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植物及前处理
        3.1.2 供试植物病原菌
        3.1.3 仪器设备
        3.1.4 药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毛竹提取物的制备
        3.2.2 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生长速率法)
        3.2.2.1 供试药剂的配制
        3.2.2.2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3.2.2.3 接种病原菌
        3.2.2.4 结果检查与计算
        3.2.3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3.2.3.1 毛竹提取物液液萃取分离
        3.2.3.2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相组分硅胶柱层析分离
        3.2.4 高活性流分的纯化与鉴定
        3.2.4.1 乙酸乙酯相中K3组分凝胶柱分离
        3.2.4.2 L10制备色谱条件
        3.2.4.3 液相色谱条件
        3.2.4.4 紫外吸收光谱
        3.2.4.5 S10核磁共振谱
        3.2.4.6 质谱条件
4 结果与分析
    4.1 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4.2 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4.3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组分不同柱层析流份的抑菌活性
    4.4 毛竹提取物乙酸乙酯组分不同柱层析流份的薄层结果分析
    4.5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检测
    4.6 L10中纯化物质的抑菌活性
    4.7 化合物结构鉴定
        4.7.1 化合物S10核磁解析
        4.7.2 化合物S10质谱解析
        4.7.3 化合物S10的液相色谱及紫外光谱解析
5 讨论
    5.1 毛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5.2 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5.3 毛竹提取物的应用前景
6 结论
    6.1 毛竹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6.2 毛竹提取物不同溶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
    6.3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
    6.4 毛竹提取物中抑菌活性成分的鉴定及活性验证
7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HPLC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及原儿茶醛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8-13]
    2.2 对照品溶液配制
    2.3 供试品溶液配制[14、15]
    2.4 峰纯度考察
    2.5 线性关系考察
    2.6 精密度考察
    2.7 稳定性考察
    2.8 重复性考察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 0 样品测定
3 讨论

(9)4种植物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源抗菌剂研究的意义
        1.1.1 抗生素的使用问题
        1.1.2 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问题
        1.1.3 可持续发展对植物源抗菌剂的需求
        1.1.4 植物源抗菌剂的发展前景
    1.2 植物源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1.2.1 具抗菌活性植物资源
        1.2.2 植物中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1.2.3 植物源抗菌剂的作用机制
    1.3 4种植物的研究现状
        1.3.1 穿破石的研究现状
        1.3.2 白莲蒿的研究现状
        1.3.3 乌蕨的研究现状
        1.3.4 垂穗石松的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动物病原菌
        2.1.2 供试植物病原真菌
        2.1.3 供试植物材料
        2.1.4 主要药品及试剂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方法
        2.2.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2.2.2 植物活性成分的分离
        2.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2.2.4 生物活性测定
        2.2.5 抗菌作用机理研究
        2.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3.1.1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5种供试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3.1.2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供试动物病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
        3.1.3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3.1.4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
    3.2 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3.2.1 穿破石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3.2.2 白莲蒿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3.2.3 乌蕨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3.2.4 垂穗石松甲醇提取物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3.3 化合物的结构
        3.3.1 化合物CPS-2结构
        3.3.2 化合物CPS-3结构
    3.4 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
        3.4.1 3个化合物对9种动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
        3.4.2 3个化合物对2种动物病原菌的MIC
    3.5 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机理
        3.5.1 生长曲线
        3.5.2 培养液电导率
4 讨论
    4.1 4种植物提取物的抗菌活性
    4.2 4种植物的抗菌活性成分分离
    4.3 3个活性化合物的活性
    4.4 抗菌机理
    4.5 本文的创新之处
    4.6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次生代谢成分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化合物 1
        2.2.2 化合物 2
        2.2.3 化合物 3
        2.2.4 化合物 4
        2.2.5 化合物 5
        2.2.6 化合物 6
        2.2.7 化合物 7-10
        2.2.8 化合物 8
        2.2.9 化合物 9
        2.2.10 化合物 10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多糖的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CP 的得率及性状
        3.2.2 BCP 分子量大小及分布
        3.2.3 单糖组成分析
        3.2.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5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6 热稳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挥发性成分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4.1.3 试验方法
        4.1.4 气相色谱-质谱条件(GC/MS)
        4.1.5 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梁山慈竹竹秆挥发性成分分析
        4.2.2 梁山慈竹竹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4.2.3 梁山慈竹竹秆竹叶共有挥发性成分分析
        4.2.4 抑菌活性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基本化学组成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试剂
        5.1.4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梁山慈竹竹秆常规化学成分
        5.2.2 灰分的含量
        5.2.3 抽出物含量
        5.2.4 多戊糖含量
        5.2.5 木质素含量
        5.2.6 综纤维素含量
        5.2.7 无机元素含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中异荭草苷的离子液体萃取工艺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仪器
        6.1.3 试验试剂
        6.1.4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离子液体的选择及优化
        6.2.2 微波提取条件的优化
        6.2.3 响应面法对异荭草苷离子液体微波提取工艺参数的优化
        6.2.4 方法的确证
        6.2.5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6 种竹秆提取物抑菌与抗氧化活性评价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仪器
        7.1.3 试验试剂
        7.1.4 竹秆提取物制备
        7.1.5 竹秆提取物抑菌活性评价
        7.1.6 竹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竹秆提取物得率
        7.2.2 竹秆提取物抗细菌活性筛选
        7.2.3 竹秆提取物对真菌的抑制活性
        7.2.4 竹秆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讨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四、乌蕨中抑菌活性成分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乌蕨的研究进展[J]. 胡燕珍,张媛媛,田莹莹,陈乐.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0(02)
  • [2]乌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 王亚敏,陈乐,廖卫波,彭智祥,李雪,黄斌.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11)
  • [3]乌蕨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其功能分析[D]. 李天运.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4]扇叶铁线蕨成分提取分离及其生物活性分析[D]. 李懿宸.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金丝草抑菌活性成分研究[D]. 雷绍南.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6]乌蕨黄酮含量的季节动态、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吴思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7]毛竹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研究[D]. 石丽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8]HPLC法测定乌蕨中原儿茶酸及原儿茶醛的含量[J]. 陈明,段萍,徐作刚,万红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4(18)
  • [9]4种植物抗菌活性及活性物质研究[D]. 张秀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1)
  • [10]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竹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姚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标签:;  ;  ;  ;  ;  

黑蕨抗菌活性成分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