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碱性镀铜浴中的铅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碱性镀铜浴中的铅

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论文文献综述)

李维栋[1](2020)在《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铅是电解锌行业污染防控的重中之重,实时监测技术缺乏是导致该行业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过程为快速连续多元素反应单位,电解液中多离子共存、浓度跨度大,其中SO42-离子浓度高达70~120g/L,Mn2+离子浓度为40±1g/L,Pb2+为1~30mg/L。现有技术普遍采用光谱、色谱、质谱或联用等方式进行离线分析或在线检测,但均存在预处理步骤多,操作复杂,耗费时长的缺点,导致分析结果滞后、二次污染重和分析误差大等问题,更无法做到对电解液中原价态、多组分、跨量级的复合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无法实时指导生产过程参数调控达到污染物源头削减的目的。本文以铅基阳极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段宁院士提出的分光测色计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联用光谱原态直测法,研究分析了制膜封铅电解过程SO42-、Mn2+、Pb2+离子光谱的实时变化规律。首先,通过分光测色计获取目标元素SO42-、Mn2+、Pb2+的分光光谱特性曲线,研究分析不同离子最大吸收波长λ区域范围,然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精准确定不同离子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并进一步研究调整不同离子的适配光程b以及合理的参比溶液,获取不同离子不同浓度条件下的最佳吸光度Abs,最后,建立典型物种C~A~C非线性定量化数学模型曲线,为实现高浓度复杂电解液体系中SO42-、Mn2+、Pb2+离子浓度的秒级快速直测提供支撑。通过对制膜封铅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的检测分析表明,本论文光谱原态直测法与ICP-AES、FAAS、离子色谱法等方法相比,加标回收率在95.74%~103.07%之间,检测结果相对误差小于2.3%,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稳定性好、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已在白银集团实现了产业化示范的电解锌行业高浓度共存多组分离子实时原样监测技术及设备中,采用了本论文的核心研究成果。该成果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图[23]表[20]参[106]。

陈娟,刘洪泉[2](2016)在《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近十五年来铟的分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方法以及ICP-MS等其他的一些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又主要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测定方法、测定条件以及测定结果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概述。

慕鹏涛[3](2016)在《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氯化锌一氯化铵溶液体系主要被应用于工业电镀锌和电解制锌的研究中,溶液中杂质离子的含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对这些杂质离子进行监测。传统的测定方法如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示波极谱法等,在溶液中微量级别离子的测定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痕量离子时准确度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生产中深度净化工艺的监测需求,且不容易实现在线快速检测,因此,探索一种快速、准确检测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建立了氨水-氯化锌-氯化铵体系中,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微量、痕量铜、铅、镉和镍的方法。该法采用氨水掩蔽锌,丁二酮肟络合镍,可消除大量锌对镍、镉的干扰,无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铜、铅、镉和镍的峰电位分别为-0.28 V、-0.47 V、-0.63 V和-1.03 V。校正曲线范围为3.2×10-8~1.61.6×10-6 mol/L、7.9×10-9~3.2×10-5 mol/L、2.1×10-8~9.8×10-5 mol/L、1.7×10-8~ 9.5×10-6mol/L,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4×10-8mol/L、3.9×10-9mol/L、1.9×10-9mol/L、 7.8x10-9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10%-3.7%,加标回收率为90%-109%。相同体系下,采用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铜、铅、镉和镍的峰电位分别为0.08 V、-0.28 V、-0.55 V、-1.05 V,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为5.3x10-6-1.6×10-4、6.1×10-7-2.4×10-4、1.3×10-6~8.0×10-4、5.5×10-6~4.3×10-4mol/L,检出限分别为1.8×10-6、1.5×10-7、2.5×10-7、8.0×10-7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2%~2.7%,加标回收率为84%~112%。两种方法皆可应用于实际电解液中痕量铜、铅、镉和镍的检测,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有更好的检出限。论文采用两种方法与ICP-AES进行了中性上清液和电镀液等实际样品检测的比对,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在测定微量铜、铅、镉和镍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隋殿鹏[4](2016)在《水溶性高分子为结合相的DGT技术预测铜和镉的生物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作为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的结合相,构建了 DGT装置。对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聚乙烯亚胺(PEI)作为新的DGT装置的结合相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将其在实验室条件下用于预测水中铜和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以及羧甲基纤维素钠和聚乙烯亚胺与重金属的作用,并介绍了环境中铜、镉、铅的污染来源、危害、特点等,综述了环境中重金属的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概念和测量方法。重点介绍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原位被动采样方法—薄膜扩散梯度(Diffusive Gradients in Thin-Films technique,DGT)技术,论述了 DGT技术的起源、原理、装置构造、扩散相和结合相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监测水、土壤、沉积物等不同环境中的重金属和预测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方面的应用。给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测量了以纤维素透析膜为扩散相,0.05 mo.L-1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溶液为结合相的薄膜扩散梯度(DGT)装置(CMC-DGT)定量累积和测量水溶液中Cu2+、Cd2+和Pb2+的有效态浓度,考察了 pH值和离子强度对CMC-DGT累积Cu2+、Cd2+和Pb2+的影响以及不同配体(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单宁酸、黄腐酸)对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影响,测量了外加标的天然水和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比较了不同结合相DGT装置对同一水体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实验结果表明,0.05mol·L-1 CMC溶液为结合相的DGT装置对Cu2+、Cd2+和Pb2+累积容量分别为0.24,0.11和0.45 mg.mL-1;定量累积的最佳pH值范围分别为3.7~8.0、4.7~9.0和4.7~8.0;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CMC-DGT对Cu2+、Cd2+和Pb2+的累积容量下降;CMC-DGT能够定量地累积配制水中的游离Cu2+、Cd2+和Pb2+,回收率分别为92.1%,100.6%和96.4%;当有配体存在时,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大,CMC-DGT测量的Cu2+、Cd2+和Pb2+有效态浓度下降;在过滤工业废水、河水和湖水中,不同结合相的DGT装置对重金属有效态的测量值不同。结果表明,CMC可以作为DGT技术新的液态结合相。第三章主要评价了以纤维素透析膜为扩散相,0.05 mol·L-1聚乙烯亚胺(PEI)溶液为结合相的薄膜扩散梯度(DGT)装置(PEI-DGT)定量累积和测量水溶液中Cu2+、Cd2+和Pb2+的有效态浓度,考察了 pH值和离子强度对PEI-DGT累积Cu2+、Cd2+和Pb2+的影响以及不同配体(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单宁酸、黄腐酸)对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影响,测量了外加标的天然水和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比较了不同结合相的DGT装置对同一水体中重金属的有效态浓度。实验结果表明,0.05 mol·L-1 PEI溶液对Cu2+、Cd2+和 Pb2+累积容量分别为 11.8,10.2 和 10.6 υmol mL-1;定量累积 Cu2+、Cd2+和 Pb2+的最佳pH值范围均为4.0~8.0;当离子强度在1×10-4到0.1 mol.L-1范围内时,离子强度对PEI-DGT定量采集Cu2+、Cd2+和Pb2+没有显着影响;PEI-DGT能够定量地累积配制水中的游离Cu2+、Cd2+和Pb2+,回收率分别为95.2%,104.7%和99.2%;当有配体存在时,随着配体浓度的增大,PEI-DGT测量的Cu2+、Cd2+和Pb2+有效态的浓度下降;在过滤工业废水、河水和湖水中,不同结合相DGT装置对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测量值不同。结果表明PEI可以作为DGT技术新的液态结合相。第四章主要以铜为目标污染物,以Saurogobiodbabtyi鱼为指示动物,通过鱼鳃和鱼体吸收铜的量的比较,以及鱼鳃和鱼体吸收铜与DGT装置累积铜的相关性,研究了含有不同结合相(CMC、聚乙烯苯磺酸钠(PSS)和聚丙烯酸钠(PAAS))的DGT装置(CMC-DGT、PSS-DGT和PAAS-DGT)对水中铜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的预测。结果表明,CMC-DGT、PSS-DGT、PAAS-DGT、鱼鳃和鱼体对铜的累积或吸收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铜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铜累积量与铜浓度成线性关系(R2>0.92);鱼鳃、鱼体对铜的吸收量与三种DGT装置对铜的累积量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2>0.88);三种DGT装置均可用来预测铜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第五章主要以镉为目标污染物,以Saurobgodabtyi鱼为指示动物,通过鱼鳃和鱼体吸收镉的量的比较,以及鱼鳃和鱼体吸收镉与DGT装置累积镉的相关性,使用CMC-DGT、PSS-DGT和PAAS-DGT对水中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CMC-DGT、PSS-DGT、PAAS-DGT、鱼鳃和鱼体对镉的累积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着镉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镉累积量与镉浓度成线性关系(R2>0.95);鱼鳃、鱼体对镉的吸收量与三种DGT装置对镉的累积量均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2>0.89);三种DGT装置均可用来预测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第六章主要研究了原子吸收光谱对Cu2+、Cd2+和Pb2+定量测量的方法学。结果表明,Cu2+、Cd2+和 Pb2+的线性测量范围分别为 0.500-2.500 mg.L-1、0.500-2.500 mg.L1 和1.000-5.000 mg.L-1。在不同基体(本体溶液、高分子水溶液和鱼消解液)的水溶液中Cu2+、Cd2+和Pb2+的回收率在96.3-106.9%范围内,RSD%在0.4-3.3%范围内,结果表明,原子吸收光谱能够准确地测量不同基体水溶液中Cu2+、Cd2+和Pb2+的浓度。第七章给出了本文的总结论,CMC和PEI均可以作为DGT技术的新型液态结合相:CMC-DGT、PSS-DGT、PAAS-DGT均能有效地预测水中铜和镉的生物有效性,可为评估重金属的环境与健康风险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宗超[5](2014)在《北京地区典型鱼塘与水产品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含量调查及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选取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8家水产养殖基地进行具体研究。对18家养殖场的土壤、底泥及水源水、池塘水中铜、锌、铬、铅、镉、汞、砷、总氮和总磷含量进行分析调查,同时选取其中六家养殖场进行一个养殖周期内的池塘底泥中各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及饲料和生产的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地区水产养殖的污染物含量状况及相关性。其中土壤、底泥、水质、水产品及饲料中铜、锌、铅、镉、铬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底泥、水质、水产品、饲料中汞、砷使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底泥中总氮使用剀式定氮法测定;土壤、底泥中总磷及水质中总磷、总氮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为了保证检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样品中各污染物含量,在样品检测过程中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样品中各参数测定中加标回收率在70%120%,检测数据准确有效,能够准确反映样品中各污染物真实含量。2.池塘底泥未受到铅、镉、砷、锌、汞的污染(单项污染指数均<1),部分地区池塘底泥受到铜和铬的污染(单项污染指数>1);池塘养殖底泥中铜的综合污染指数Pm>0.7,处于警戒线,铬的综合污染物指数Pm>1,轻度污染;其中2个池塘的底泥表层污染物含量比底层污染物多。相关分析表明,铬、镉、总氮在土壤本底与池塘底泥间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铜和总磷在土壤与底泥间有显着相关(p<0.05);土壤与底泥之间铅、锌与砷含量之间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3.池塘水质中铜、总磷、总氮的综合污染指数均Pm>2,污染较重。相关性分析表明,铅、总磷含量在水源水与池塘水间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铜、锌和总氮含量及铬含量在水源水与池塘水之间、池塘水与底泥中各污染物含量之间均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4.一个养殖周期的池塘底泥污染物含量出现三种变化规律:a.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第二次检测量达到最大,随后污染物的含量转而下降;b.污染物含量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污染物含量出现逐渐降低趋势。5.水产品中各污染物之间和5种重金属含量在饲料、底泥与产品之间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水产品中锌与铬、镉具有一定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以上;铜含量在底泥和饲料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以上。

刘文华[6](2012)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对2006~2010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和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电化学法、气体分析及色谱等其它方法,引用文献251篇。

徐红波[7](2011)在《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文中研究说明在饲料(特别是猪鸡饲料)中添加无机盐,如铜铁锌锰镁盐,起源于欧美,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普遍应用。用含铜废蚀刻液制备CuSO4·5H2O或Cu2(OH)3Cl,既处理了废水,又可以有效利用废水中的有价物质-铜,是一种高效综合利用资源的废水处理方法。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中对有害物质的含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标准,其中要求铅、砷含量分别小于10和20mg/kg,因此在回收处理含铜废液过程中脱除铅、砷是整个制备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工艺的关键环节,同时工程中铜与铅、砷的有效分离,对于分析分离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重要意义。在饲料添加剂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锌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中,由于大量硫酸盐背景的存在,对其中痕量铅砷的分析干扰严重,探索消除干扰的方法,对准确测定饲料添加剂硫酸盐废水中铅砷和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危害、特点和铜污染;蚀刻废液的主要用途;碱式氯化铜的研究进展等以及综述了痕量铅砷测定方法,评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研究了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痕量铅,考察了燃烧器高度、光谱通带宽度和窄脉冲电流的影响,测量了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样品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含硫酸锰、硫酸镁、硫酸亚铁和碱性蚀刻废水的空白溶液中铅的检出限分别为0.015μg/ml、0.090μg/mL、0.034μg/mL、0.058μg/mL。回收率在96.8~104.0%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6%、3.4%、1.9%、2.3%。利用仪器的自吸效应扣除背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样品中铅,方法简便、灵敏、准确稳定,可以有效地消除基体干扰和背景吸收,可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可以解决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第三章主要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样品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的不同形态,考察了载气流量、酸度、硼氢化钾和还原剂的用量,确定了测定砷的最佳工作条件,测量了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不同形态砷的含量;结果表明,用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种废水和新型铜源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砷,线性范围为0.50-10.0μg/L、方法检出限0.12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回收率为93.2%~105.2%。此法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速、选择性好、样品用量少、干扰少等优点,适用于不同水质样品和饲料添加剂样品中砷的形态分析,已用于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产品实际生产中。第四章主要研究了ICP-AES多元素同时测定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测定各元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4以上,各元素的检出限在0.0007~0.0085μg/mL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4.0%~105.0%,样品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4%;在该法中被测元素之间无明显干扰,方法灵敏、快速,用于各种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的Zn、Cu、Cr、Pb、Cd、As、 Ni、Mn等8种元素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方法,考察了温度、pH和去除剂用量对去除碱性蚀刻废液中铅和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成的CaCO3和Fe(OH)3两种去除剂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正交试验优化结果:1L废液在55℃、pH9.5、CaCl2和Na2CO3加入量各10.0g、FeCl3·6H2O加入量为2.3g条件下,铅、砷去除率分别达到92.4%和94.6%。第六章主要研究了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方法,用X射线衍射图谱和电子显微镜表征分子结构和粒径。结果表明,利用去除铅砷后的碱性蚀刻废液和盐酸,在优化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合格饲料级碱式氯化铜;优化的制备条件为:在65~75℃,pH4.5~5.5,用脱除铅砷后的碱性废蚀刻液和HCl为原料制备出大晶体饲料级碱式氯化铜,其铅含量由不脱铅制备样品的118.44mg/kg降低到7.35mg/kg,砷含量由32.47mg/kg降低到3.54mg/kg,明显低于国标;所制备的碱式氯化铜经XRD分析为单斜相的[m-Cu2(OH)3Cl],衍射峰的强度比较高,样品具有很好的结晶度,同时未出现任何杂质峰,说明产品为纯相的碱式氯化铜。样品呈墨绿色,由细小的结晶颗粒聚集为球粒状,球粒粒径为50-200μm。第七章中给出了本文的总结论。

陈国和[8](2006)在《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金属元素的分析在现代医学、药学、生命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地质、化工、环境监测等领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金属离子中有些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锌、铁、铜、镍等,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当其含量超过一定的数值就会产生毒性作用;而有些金属离子对人体而言则是有毒的,如铅、汞、镉、砷等,这些金属离子化合物不仅毒性高,而且还会在各种有机体中积累,产生蓄积毒性,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近年来,痕量金属的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测定金属离子的分析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电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特点,但是它们所需仪器设备昂贵、操作步骤冗长费时、操作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这些方法不适宜进行现场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人类可以开发自然资源的巨大宝库。海洋资源的开发,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巨大

艾丹阳[9](2000)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文中研究说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对测定碱性镀铜液中铅含量进行试验研究。测量条件:波长283.3mm;空气流量 3. 14 L/min;乙炔流量 1.2 L/min;灵敏度为 0.275 μg/ml/1%;相对误差 ± 2.61%。

单孝全[10](1988)在《环境试样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回顾了1982—1986年间有关环境试样分析的研究工作。它包括综述,水分析,土壤、植物和生物试样分析。每一部分又包括试样前处理、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发展、其它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形态分析。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解锌行业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湿法炼锌
        1.1.2 紫外分光光度计在电解液中的应用
    1.2 电解锌行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3 紫外分光光度计直测方面的应用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
    1.6 可行性分析
        1.6.1 研发团队技术支撑
        1.6.2 先进仪器设备支撑
        1.6.3 项目支撑及科研合作单位支撑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主要参数
    2.2 实验内容及流程
        2.2.1 实验内容
        2.2.2 实验流程
第三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学参数研究
    3.1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特征峰研究
        3.1.1 Mn~(2+)特征峰研究
        3.1.2 Pb~(2+)特征峰研究
        3.1.3 SO_4~(2-)特征峰研究
    3.2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适光程研究
        3.2.1 Mn~(2+)最适光程研究
        3.2.2 Pb~(2+)最适光程研究
        3.2.3 SO_4~(2-)最适光程研究
    3.3 锌电解液中典型物种最优吸光度研究
        3.3.1 Mn~(2+)最优吸光度研究
        3.3.2 Pb~(2+)最优吸光度研究
        3.3.3 SO_4~(2-)最优吸光度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解液中典型物种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4.1 高浓度Mn~(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4.1.1 Mn~(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4.1.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1.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1.4 利用ICP~AES对Mn~(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2 高浓度Pb~(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4.2.1 Pb~(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4.2.2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光谱直测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2.3 利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2.4 利用ICP~AES对Pb~(2+)未知样品验证实验
    4.3 高浓度SO_4~(2-)直测方法验证实验研究
        4.3.1 SO_4~(2-)紫外光谱直测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4.3.2 用滴定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4.3.3 用离子色谱法对SO_4~(2-)未知样品进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2)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滴定法
2 分光光度法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1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2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 电化学方法
    4.1 极谱法
    4.2 伏安法
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源(ICP)应用法
6 其他方法
7 结语

(3)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的性质和用途
    1.2 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体系在镀锌中的应用
        1.2.1 镀锌溶液组成
        1.2.2 镀锌溶液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1.3 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体系在电解制锌中应用
        1.3.1 电解制锌体系简介
        1.3.2 硫酸锌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1.3.3 氯化锌-氯化铵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1.4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
        1.4.1 分光光度法
        1.4.2 原子吸收光谱法
        1.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
    1.5 电化学分析
        1.5.1 伏安法
        1.5.2 极谱法
        1.5.3 其他电化学方法
    1.6 杂质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痕量铜、铅、镉和镍的含量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2.3.2 铜铅镉镍在悬汞电极上的电位
        2.3.3 富集电位的选择
        2.3.4 富集时间的选择
        2.3.5 扫描速率的选择
        2.3.6 温度的选择
        2.3.7 吹气时间的影响
        2.3.8 基体浓度的影响
        2.3.9 丁二酮肟用量的选择
        2.3.10 定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2.3.11 铜铅镉离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排除
        2.3.12 反应原理的探讨
        2.3.13 校准曲线和准确度
        2.3.1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2.3.1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和镍的含量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3.3.2 微分脉冲极谱法各实验条件的确定
        3.3.3 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
        3.3.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3.3.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铜铅镉镍的含量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析线的选择
        4.3.2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和方法检出限
        4.3.3 方法精密度
        4.3.4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水溶性高分子为结合相的DGT技术预测铜和镉的生物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水溶性高分子
        1.1.1 羧甲基纤维素钠
        1.1.2 聚乙烯亚胺
    1.2 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
    1.3 重金属铜
        1.3.1 铜的环境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
        1.3.2 铜对人体的危害
    1.4 重金属镉
        1.4.1 镉的物理化学性质
        1.4.2 镉的毒性
        1.4.3 镉的吸收和代谢
    1.5 重金属铅
        1.5.1 铅的污染来源
        1.5.2 铅的生理毒性及危害
    1.6 重金属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1.6.1 重金属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
        1.6.2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1.7 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的测量方法
        1.7.1 计算法
        1.7.2 生物法
        1.7.3 化学法
        1.7.4 生化法
    1.8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技术
        1.8.1 DGT技术的扩散相
        1.8.2 DGT技术的结合相
        1.8.3 DGT技术有效态的累积原理
        1.8.4 DGT技术的测量原理
        1.8.5 DGT技术的应用
        1.8.6 DGT技术的优点
    1.9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结合相的DGT装置
    2.1 试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醋酸纤维素透析膜的前处理
        2.1.3 CMC的纯化
        2.1.4 重金属离子在透析膜中条件扩散系数的测定
        2.1.5 CMC-DGT装置的安装
        2.1.6 CMC浓度的筛选
        2.1.7 累积容量
        2.1.8 CMC-DGT装置在配制水中对重金属离子的累积和测量
        2.1.9 CMC-DGT装置对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测量
        2.1.10 应用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重金属离子的扩散系数
        2.2.2 结合相浓度的确定
        2.2.3 CMC-DGT对重金属的累积容量
        2.2.4 pH值对CMC-DGT累积重金属的影响
        2.2.5 离子强度对CMC-DGT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2.2.6 CMC-DGT对游离Cu~(2+)、Cd~(2+)和Pb~(2+)的定量累积
        2.2.7 配体对CMC-DGT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影响
        2.2.8 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乙烯亚胺为结合相的DGT装置的评价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PEI的纯化
        3.1.3 扩散系数的测量
        3.1.4 PEI浓度的优化
        3.1.5 pH和离子强度对PEI-DGT对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3.1.6 配体对PEI-DGT重金属有效态浓度测量的影响
        3.1.7 加标水中PEI-DGT重金属有效态浓度的测量
        3.1.8 PEI-DGT装置在矿山废水中的应用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重金属离子的扩散系数
        3.2.2 PEI溶液的最佳浓度
        3.2.3 PEI-DGT的有效性
        3.2.4 pH值对PEI-DGT测量重金属的影响
        3.2.5 离子强度对PEI-DGT累积重金属的影响
        3.2.6 配体对PEI-DGT累积重金属的影响
        3.2.7 不同结合相DGT装置对重金属有效态的测量
        3.2.8 应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GT技术预测铜离子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实验用水
        4.1.3 实验用鱼
        4.1.4 Saurogobiodabtyi的消解
        4.1.5 铜对Saurogobiodabtyi的毒性实验
        4.1.6 Saurogobiodabtyi的铜暴露实验
        4.1.7 DGT装置和Saurogobiodabtyi对铜吸收的相关性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铜对Saurogobiodabtyi的毒性
        4.2.2 Saurogobiodabtyi对铜吸收的动力学
        4.2.3 铜浓度对Saurogobiodabtyi累积铜的影响
        4.2.4 鱼体(去鳃)和鱼鳃吸收铜的关系
        4.2.5 DGT和Saurogobiodabtyi同时对铜的累积结果
        4.2.6 DGT装置对铜的累积量与Saurogobiodabtyi对铜的吸收量的相关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GT装置预测游离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生物有效性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用水和实验用鱼
        5.1.2 样品处理
        5.1.3 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毒性实验
        5.1.4 Saurogobiodabtyi的镉暴露实验
        5.1.5 DGT装置与Saurogobiodabtyi对镉吸收的相关性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镉对Saurogobiodabtyi的毒性
        5.2.2 Saurogobiodabtyi对镉吸收的动力学
        5.2.3 镉浓度对Saurogobiodabtyi吸收镉的影响
        5.2.4 鱼体(去鳃)和鱼鳃吸收镉的关系
        5.2.5 DGT和Saurogobiodabtyi同时对镉的累积
        5.2.6 DGT对镉累积和鱼对镉吸收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不同体系中重金属浓度的方法学研究
    6.1 试验部分
        6.1.1 原子吸收测量条件
        6.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6.1.3 本体溶液中重金属回收率的测定
        6.1.4 结合相中重金属回收率的测定
        6.1.5 鱼鳃和鱼体消解液中重金属回收率的测定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2 本体溶液中重金属的回收率
        6.2.3 结合相中重金属的回收率
        6.2.4 鱼消解液中重金属的回收率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北京地区典型鱼塘与水产品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含量调查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产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池塘底泥的产生及作用与危害
        1.2.2 池塘底泥中污染物种类
        1.2.3 污染物的危害
    1.3 污染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1.3.1 底泥中重金属及总磷总氮检测
        1.3.2 水质中重金属及总磷总氮检测
        1.3.3 饲料中重金属检测
        1.3.4 水产品中重金属检测
    1.4 污染物限量
        1.4.1 底泥中污染物限量
        1.4.2 池塘水质中污染物限量
        1.4.3 饲料中污染物限量
        1.4.4 水产品中污染物限量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养殖场情况、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 养殖基本情况
        2.1.1 总体养殖情况
        2.1.2 选定养殖场情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底泥样品采集
        2.2.3 水质样品的采集
        2.2.4 饲料样品的采集
        2.2.5 水产品样品的采集
    2.3 样品的保存
        2.3.1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的保存
        2.3.2 水质样品的保存
        2.3.3 饲料样品的保存
    2.4 样品预处理
        2.4.1 土壤及底泥样品的预处理
        2.4.2 水质样品的预处理
        2.4.3 饲料样品的预处理
        2.4.4 水产品样品的预处理
第三章 土壤及底泥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主要溶液配制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消解方法
        3.2.1.1 铜、锌消解方法
        3.2.1.2 铅、镉消解方法
        3.2.1.3 铬消解方法
        3.2.1.4 汞消解方法
        3.2.1.5 砷消解方法
        3.2.1.6 总磷消解方法
        3.2.1.7 总氮消解方法
        3.2.2 样品测定
        3.2.2.1 铜、锌、铬的测定
        3.2.2.2 铅、镉的测定
        3.2.2.3 汞、砷的测定
        3.2.2.4 总磷的测定
        3.2.2.5 总氮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质量控制
        3.3.2 方法检出限
        3.3.3 土壤及底泥中污染物含量
        3.3.4 底泥污染物纵向变化规律
        3.3.5 鱼塘底泥中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3.3.6 污染物在土壤本底与底泥之间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质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与材料
        4.1.2 主要溶液配制
        4.1.3 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消解
        4.2.1.1 铜、锌、铅、镉消解方法
        4.2.1.2 铬消解方法
        4.2.1.3 汞消解方法
        4.2.1.4 总氮、总磷消解方法
        4.2.2 样品测定
        4.2.2.1 铜、锌、铅、镉的测定
        4.2.2.2 汞的测定
        4.2.2.3 铬的测定
        4.2.2.4 总氮、总磷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质量控制
        4.3.2 样品检出限
        4.3.3 池塘水中污染物含量
        4.3.4 池塘水中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4.3.5 污染物在水源水与池塘水之间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饲料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与材料
        5.1.2 主要溶液配制
        5.1.3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样品消解
        5.2.1.1 铜、锌消解
        5.2.1.2 铅、镉、铬消解
        5.2.1.3 汞消解
        5.2.1.4 砷消解
        5.2.2 样品测定
        5.2.2.1 铜、锌测定
        5.2.2.2 铅、镉、铬测定
        5.2.2.3 汞、砷测定
    5.3 结果及分析
        5.3.1 质量控制
        5.3.2 样品检出限
        5.3.3 饲料中污染物含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产品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试剂与材料
        6.1.2 主要溶液配制
        6.1.3 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样品消解
        6.2.1.1 铜、锌的消解方法
        6.2.1.2 铅、镉、铬的消解方法
        6.2.1.3 汞的消解方法
        6.2.1.4 砷的消解方法
        6.2.2 样品测定
        6.2.2.1 铜、锌的测定
        6.2.2.2 铅、镉、铬的测定
        6.2.2.3 汞、砷的测定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质量控制
        6.3.2 样品检出限
        6.3.3 水产品中污染物含量结果
        6.3.4 水产品中污染物的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重金属污染
        1.1.1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1.2 铜污染
    1.2 蚀刻废液
    1.3 铜饲料添加剂—碱式氯化铜制备的研究进展
    1.4 铅、砷的分离去除
        1.4.1 砷的分离去除
        1.4.2 铅的分离去除
    1.5 Pb、As的定量分析
        1.5.1 光度法
        1.5.2 原子吸收法
        1.5.3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1.5.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1.5.5 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铅的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硫酸盐废水组成分析
        2.1.3 空白溶液的配制
        2.1.4 原子吸收法测定废水中铅的条件优化
        2.1.5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6 回收率实验
        2.1.7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2.1.8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2.1.9 标准物质的测定
        2.1.10 应用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硫酸盐废水组成
        2.2.2 原子吸收法测定铅条件的确定
        2.2.3 标准曲线
        2.2.4 回收率实验
        2.2.5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2.2.6 干扰实验
        2.2.7 方法准确度确定
        2.2.8 样品测定
    2.3 结论
第3章 饲料添加剂废水中砷的测定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仪器测定条件
        3.1.3 溶液配制
        3.1.4 测定砷的方法和原理
        3.1.5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的条件选择
        3.1.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1.7 回收率实验
        3.1.8 检出限与精密度的确定
        3.1.9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3.1.10 实际样品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时条件选择
        3.2.2 砷工作曲线
        3.2.3 回收率实验
        3.2.4 砷的检出限和精密度
        3.2.5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3.2.6 废水中砷的测定
        3.2.7 碱式氯化铜样品中砷的测定
    3.3 结论
第4章 ICPAES测定饲料添加剂废水中重金属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1.2 仪器工作参数
        4.1.3 工作曲线的绘制
        4.1.4 硫酸锌废水样品处理
        4.1.5 碱式氯化铜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4.1.6 标准物质的测定
        4.1.7 应用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
        4.2.2 分析线的选择及干扰试验
        4.2.3 工作曲线的绘制
        4.2.4 硫酸锌废水中8种重金属的同时测定
        4.2.5 Cu_2(OH)_3Cl产品中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
        4.2.6 ICPAES方法准确度确定
        4.2.7 应用
    4.3 结论
第5章 碱性蚀刻废液中铅砷的去除
    5.1 实验部分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溶液的配制
        5.1.3 仪器测定条件
        5.1.4 蚀刻液的组成分析
        5.1.5 铅和砷的去除
        5.1.6 正交试验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蚀刻液的组成
        5.2.2 CaCO_3共沉淀去除铅砷的条件
        5.2.3 Fe(OH)_3对铅砷的去除
        5.2.4 利用CaCO_3和Fe(OH)_3的协同作用去除铅和砷
    5.3 结论
第6章 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及表征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1.2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6.1.3 碱式氯化铜的表征
        6.1.4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结晶型饲料级碱式氯化铜的制备
        6.2.2 碱式氯化铜产品物相与形貌表征
        6.2.3 碱式氯化铜产品检测
    6.3 结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元素/离子的分析技术
        1.1.1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内容
        1.1.2 金属元素/离子分析的意义
        1.1.3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方法
    1.2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1.2.1 流动注射分析的基本原理
        1.2.2 流动注射分析的特点
        1.2.3 流动注射分析的发展趋势
        1.2.4 流动注射分析联用技术及其应用
    1.3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
        1.3.1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的增敏机理
        1.3.2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
第二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方法研究
    2.1 概述
        2.1.1 铝的毒性作用
        2.1.2 铝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波长
        2.3.2 CAS 浓度
        2.3.3 六次甲基四铵浓度
        2.3.4 CTMAB 浓度
        2.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2.3.6 反应盘管长度
        2.3.7 进样体积
    2.4 方法的评价
        2.4.1 线性关系
        2.4.2 检出限
        2.4.3 精密度
        2.4.4 共存离子干扰
        2.4.5 方法的应用
    2.5 小结
第三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的方法研究
    3.1 概述
        3.1.1 锌的生物学功能
        3.1.2 锌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波长
        3.3.2 SF 浓度
        3.3.3 缓冲溶液用量
        3.3.4 CTMAB 浓度
        3.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3.3.6 反应盘管长度
        3.3.7 进样环体积
    3.4 方法的评价
        3.4.1 线性范围
        3.4.2 检出限
        3.4.3 精密度
        3.4.4 盐度干扰
        3.4.5 共存离子干扰
        3.4.6 方法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的方法研究
    4.1 概述
        4.1.1 砷的毒性
        4.1.2 砷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4.2 砷(Ⅴ)的测定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方法的评价
        4.2.5 方法的应用
    4.3 砷(Ⅲ)及总砷的测定
        4.3.1 实验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方法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的方法研究
    5.1 概述
        5.1.1 镍的生物学功能和毒性作用
        5.1.2 镍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波长
        5.3.2 O-CDAA 浓度
        5.3.3 缓冲液用量
        5.3.4 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
        5.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5.3.6 反应盘管长度
        5.3.7 进样环体积
    5.4 方法的评价
        5.4.1 线性关系
        5.4.2 检出限
        5.4.3 精密度
        5.4.4 盐度干扰
        5.4.5 共存离子干扰
        5.4.6 方法的应用
    5.5 小结
第六章 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的方法研究
    6.1 概述
        6.1.1 铅的毒性作用
        6.1.2 铅的光度法分析技术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波长
        6.3.2 SF 浓度
        6.3.3 柠檬酸钾的用量
        6.3.4 CTMAB 浓度
        6.3.5 载流及显色液流速
        6.3.6 反应盘管长度
        6.3.7 进样环体积
    6.4 方法的评价
        6.4.1 线性范围
        6.4.2 检出限
        6.4.3 精密度
        6.4.4 盐度干扰
        6.4.5 共存离子干扰
        6.4.6 方法的应用
    6.5 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四、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解锌阳极封铅过程典型物种光谱实时变化规律研究[D]. 李维栋.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2]近十五年铟的分析方法综述[J]. 陈娟,刘洪泉. 云南冶金, 2016(03)
  • [3]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D]. 慕鹏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4]水溶性高分子为结合相的DGT技术预测铜和镉的生物有效性[D]. 隋殿鹏. 东北大学, 2016(09)
  • [5]北京地区典型鱼塘与水产品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含量调查及相关性分析[D]. 宗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4)
  • [6]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2(07)
  • [7]高浓度重金属废水中铅砷的测定、分离与有价组分的利用[D]. 徐红波. 东北大学, 2011(07)
  • [8]流动注射—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及其应用[D]. 陈国和. 四川大学, 2006(02)
  • [9]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碱性镀铜液中的铅[J]. 艾丹阳. 沈阳化工, 2000(04)
  • [10]环境试样分析[J]. 单孝全. 分析试验室, 1988(Z1)

标签:;  ;  ;  ;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碱性镀铜浴中的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