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肯定句

否定肯定句

一、形式否定的肯定句(论文文献综述)

封世文,祁焫楠,苏翔[1](2020)在《汉语否定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基于一例失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取一例汉语典型句法失语患者,将图片理解产出汉语肯定句和否定句作为实验任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对患者的肯定句和否定句理解和产出加工过程进行研究。同时将同样任务让一组健康被试完成,并进行结果比照。研究结果表明失语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均表现出否定句加工难于肯定句,证实了汉语否定效应的加工机制。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还表明失语症患者脑损伤对侧半球句法加工脑区的显着激活体现了汉语句法损伤康复过程中的代偿机制。语迹删除假说、句法树削减假说和中心语干扰动词移位假说等理论与汉语否定效应句法加工复杂性的神经机制密切相关。

陈鑫鑫[2](2020)在《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法、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比较法等方法,对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系统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力求展现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所具有的显着特点,呈现莱芜方言差比句的全貌。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莱芜区的地理、人文以及方言概况,然后对莱芜话语音系统进行描写,概述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并对本文的语料来源、使用符号等进行说明。第二章:对莱芜方言差比句语序类型进行考察,按照差比标记的位置,将莱芜方言差比句分为前置标记差比句、后置标记差比句和无标记差比句。其中,前置标记差比句包括“比”字差比句、“伴”字差比句、“跟”字差比句、“照”字差比句四类,后置标记差比句包括“起”字差比句、“似”字差比句和“的”字差比句三类。本章主要对每一种差比句式的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等进行了详细描写和分析。第三章:描写了莱芜方言的否定差比句,包括“不”类否定差比句、“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和反问语气表否定的差比句。本章在对每一类差比句进行描写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不”类否定差比句和“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的异同。最后探究差比句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之间的不对称现象。第四章:在对差比句系统描写的基础上,从历时与共时角度探究了前置差比标记“伴”“跟”“照”和后置差比标记“起”“似”“的”的来源与形成,并且运用语法化相关理论分析了它们能够成为差比标记的可能性和理据性。第五章: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并指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闫槿[3](2019)在《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答语”是会话分析领域的重要概念,具体是指在对话进行的过程当中,说话人对他人话语的应答。而否定应答语指针对对方话语发表不同意见的答语。在日常对话中,难免会遇到与他人观点相背的情况。对于预备进入以及已经进入汉语高等教育阶段的留学生来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是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技能。本研究以在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了 60个留学生。在调查中共设计了 4大类话题共80个子话题观点,共收集到留学生否定应答语语料4800条,以考察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表达的能力。正文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会话分析理论、立场三角理论、对话句法学理论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上述理论及来自汉语教材和文学剧本中的语料对汉语否定应答语的特点进行一定的分析,然后对教学及教材中与否定表达相关的编写提出建议。第二章简述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调查的过程及语料筛选的原则,并对汉语本体上争议的概念作出详细界定。第三、四、五章分别描写、统计并分析了调查中不同水平学生对汉语否定应答语中否定项、非否定项小句主语及主位述位构建的使用情况。第六章对与汉语否定项及非否定项小句的主语使用偏误进行了总结。根据尹世超(2004)的研究成果,汉语的否定应答语可分为“否定项”和“续句”两个部分。否定项是指“不”、“没有”等出现在否定应答语的开头,能够亮明说话人否定态度,而续句则能够进一步阐明说话人否定的原因及否定的要点。本文基于真实的留学生否定表达语料,将否定应答语分为“否定项”和“非否定项”两部分,便于话语分析。本文将60名留学生按照来华学习时间、在读学位及通过HSK考试的级别将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两组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进行否定项的表达时,两组学生都很少使用“不”和“没”这两种最基础的否定副词,而是能够根据需要将否定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灵活搭配,有时也会使用含有否定副词的小句,且都有能力使用多个非否定项小句完整详实地阐述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观点。第二,在汉语否定项的使用数量上,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组学生平均使用次数显着多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这说明到了到了相对较高的学习阶段,学生倾向于直接切入关键点进行否定。而在汉语非否定项的使用中,水平相对较低的一组学生使用单个小句的数量明显多于水平较高的学生,这说明水平较低的一组学生在明确表达否定要点或陈述否定理由时,依然较为依赖简单的句子。在用两个小句阐述同一主语的否定答语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的使用数量明显多于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这说明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更希望尝试较为复杂的非否定项结构。由于这类汉语非否定项小句的主语相同,学生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一些指代、省略等方式将不同的主语进行衔接。这说明至少在用2个小句阐述同一主语的否定应答语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在对衔接的理解和掌握上要好于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第三,对于两个等级的学生来说,汉语非否定项主语衔接与转换是比否定项使用更为突出的难点。本研究数据显示,汉语否定项表达的偏误在两个等级学生中出现总数为86例,而汉语非否定项的偏误出现总数为525例。且由于高水平的学生更希望尝试较为复杂的非否定项小句表达,因此主语使用及衔接类偏误的数量会随着等级的上升而增多。另外,不同水平学生出现的主语类偏误多集中在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误代上。第四,任何一个否定应答语命题的构建都少不了主位和述位的共同参与。在调查中发现,留学生在绝大多数时能灵活地重复引发语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新信息的产出。不同类型的否定应答语否定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否定应答语仅对引发语中的主位或述位进行否定,有些则否定引发语的整个命题。在1个小句类的否定应答语中,水平较低的第一组学生使用否定述位类否定应答语的次数明显多于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而使用全新命题进行否定的否定应答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使用次数明显较多。在2个小句类否定应答语的使用中,水平较高的第二组学生使用的次数明显较多。第五,虽然一些口语教材中的否定应答语出现次数较少,但是总体来说安排较为合理。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较为有限的素材加强学生否定应答语的表达练习。例如,在否定项表达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类型的否定项表达,然后在让学生说出这些汉语否定项的不同语义。也可以将语义相同的否定项逐渐扩展,让学生明白它们在语用功能上的不同。而在汉语非否定项小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使用含有不同数量小句及不同主语类型的否定应答语,也可以设计更多可以展开辩论的话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对话。在学生的对话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学生对于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的使用。当这二者出现时,应该及时让学生明确指出指代的具体对象。第六,两组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否定应答语时都能够做到合理利用他人的话语中的信息,并根据情况合理地产出新信息。两组学生都具备了使用复杂的否定应答语的能力,但在实际交流时均倾向使用较为简单的否定应答语。在进行否定时,也都倾向针对引发语的述位部分。而在否定应答语构建上的最大不同点位,水平较高的学生产出新信息的能力更强,并且更擅长使用较为复杂的否定应答语。

徐爱改[4](2019)在《故事语篇“否定”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完整的故事语篇包括标题和正文;正文信息包括外围信息和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的进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否定句分为谓语否定句和非谓语否定句、有形式标记的否定句和无形式标记的否定句。研究发现,故事语篇中否定的偏爱位置是文本核心矛盾激化的部分:标题中很少使用否定;外围信息的否定使用频率小于主体部分否定使用频率;故事情节中高潮部分否定使用最频繁,其次是结局部分,开端部分否定使用频率最低。从否定的形式和意义的搭配看,形式和意义均为否定的类型在语篇结构各部分都占据绝对优势;形式和意义错配的情况很少,而且多出现在会话中。

王灿[5](2019)在《汉蒙主动宾对比及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人们沟通交际的工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掀起一股汉语热。中蒙两国作为陆上邻国交往频繁,汉语已经成为蒙古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主动宾结构是句子中最基本的形式,在汉语和蒙语中都有类似的语法成分。但蒙古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在前,宾语在中间,述语在句末,这与汉语语序不同,所以蒙古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混淆。为了帮助蒙古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需要我们对汉蒙主动宾结构和语义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促进对蒙汉语教学的发展。本文以笔者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市青胡日中学的教学经历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学校学生的主动宾偏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汉蒙主动宾结构和语义对学生学习汉语的影响,总结偏误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下就是本文的整体框架结构: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引言部分交代了笔者选题的原因和意义,介绍了汉语主动宾的研究现状,结合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理论知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为下文的写作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为汉蒙主动宾对比分析: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汉蒙主动宾结构的对比分析找出汉语主动宾肯定式、否定式、疑问式和双宾式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述。一方面是对汉蒙主动宾语义的对比分析找出汉语主动宾不同宾语类型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述。第三章为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情况调查:笔者在蒙古国青胡日中学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和研究以及走访其他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的设计和发放,然后确定了调查对象并对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调查结果。第四章为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偏误分析:总结了结构上和语义上的偏误类型并从目的语角度、母语角度、教师教材角度以及教学环境角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偏误成因。第五章为对蒙教学建议:对教授蒙古学生如何学习汉语主动宾提出了合理建议,从汉语本体知识入手,加强汉语本体研究;从汉蒙差异入手,深入了解汉蒙差异;从教师方面入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教材方面入手,完善教材编写。最后为结语,这一部分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对于本文存在的不足还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权亮[6](2019)在《关于日语否定表达的汉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于肯定形式而言,否定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形式。迄今为止在汉日对比语言学中关于日语否定表达的研究多集中在日汉否定表达方式的对比、否定词(汉语中的否定词“不”“没(有)”和日语中「ない」等)的使用以及日汉否定表达翻译的研究上。但结合理论和具体语例对日汉否定表达的汉译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将结合日语否定表达的各类具体语例,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分析日语否定表达的汉译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分析日语否定表达的特点。第二章分析功能对等理论与日语否定表达的关系,阐释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指出该理论对于本论文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之后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对日语否定表达进行具体分析。第三章主要通过具体语例分析日语否定表达及其汉译,对日语的显性否定词「ない」进行分析。句式层面重点分析双重否定句、否定疑问句以及惯用型当中的日语否定表达。第四章从语序以及语用方面分析日语否定表达汉译特点。

陈伟[7](2019)在《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动词用法的“有”及其否定形式“没”与其它成分进行组构的不对称;二是“有”与“没(有)”共现时的功能及其间蕴含的不对称性。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几类外在形式及内部语义功能上的不对称,从而揭示造成该不对称现象的深层机制和动因。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互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功能语法、构式语法、标记模式的研究方法,对与之相关的各类不对称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全文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及不足、不对称现象与标记理论;第二章是全文的概述,主要阐述了文章所谓的组构及共现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并对组构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总括性地列举分析“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及共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说明;第四章至第八章先是界定出名词性成分中不对称的抽象名词范围,然后解释其不对称的共性,接着分别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关于“有”与“没(有)”共现现象的研究;第十三章是结语。第四章以“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发生不对称现象的具体范围,即与抽象名词的组构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察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其不对称性在于“领属肯定”与“存现否定”的非对应性,可进一步论证为“主观肯定”与“客观否定”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能够发生语义增值的抽象事物的肯定与否定形式上。此外,“有+抽象名词”与“没+抽象名词”之间表现为一种扭曲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与抽象属性义名词的依存性,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本质规定性有关。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有/没”与抽象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情况。“有”与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情况,其前提条件是抽象名词性成分必须是中性的,其自身不含任何褒贬义。而当“没”与有些名词性成分搭配时,情况则并非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对立,表现为许多搭配形式在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本章仅就语义偏移的表层现象进行列举说明,尚需以较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挖掘才能更为明晰。第六章以“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有意见”和“有问题”,对学界少有涉及的“有+名词”语义负向偏移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义学视角对深层动因进行探究。认为发生语义负向偏移“有+N”结构同属隐性的评价性行为,而且偏向“不好”“不良”等贬义色彩,基本都是在结构中隐涵了关涉对象属性义的[-正常]义素。从语言外部来考虑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出于人际交往中为避免直陈性的负面表达而选用委婉表达方式的需求。第七章是“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话语互动性,选取汉语否定表达较为典型的个案“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明确其交际动因是对疑问、祈使、陈述三类引发句式的积极回应。对应不同序列位置上“没问题”所呈现的各项功能特征,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特质。话语引发人和应答人在互动过程中,言语目的产生的过程有所不同,引发语是在主体需求驱动下产生目的,而应答语则是在主体立场驱动下产生目的且要同时考虑对方的需求。该互动机制促成不同位置及功能的应答语“没问题”话语模式的形成。第八章的研究对象是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有”不能与负向量度形容词进行搭配,“没”可以同正向、中性、负向量度形容词搭配。主要原因是“有”“没”两种比较句式的语法意义各自不同,对应平比和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不对称的原因与“有”“没”比较句中“有”字功能特征和“没”字功能特征有关。这种不对称性从逻辑语义结构来梳理,体现为平比和差比之间比较方式的不同。第九章以共现形式“有没有”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有没有”测度句是位于询问句与反诘句的中间阶段,并占据多数的比重。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义倾向,测度句侧重于肯定的“有”,反诘句侧重否定的“没有”。“有没有”测度句之所以能够表达测度语气,主要是与言者对事实的预估或对已知信息的主观倾向性有关,其功能主要靠“疑问话语标记”“语力”和“信疑互动的认知转化”三方面来实现。第十章、十一章、第十二章是以共现形式“有X没X”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形式的结构类型、类别功能、演变过程及动因、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阐释。主要结论如下:当变量“X”为名词时,“有X没X”在其句法环境中属隐性的从句组合结构。根据“从句组合斜坡理论”将“有X没X”分为并列、主从和从属三类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现的语义及语用表现有所不同。“有X没X”语用功能的多样性是该结构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而语用的心理因素、多重表义因素和意向性因素是触发该结构准确运用的前提。根据变量“X”的不同,将“有X没X”分为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有X没X”从最初充当句子主干的述谓成分转向充当句子附加成分的习语,经历了由句法功能向词法功能的转变。由于“X”词性及内部结构关系不同,四类“有X没X”习语化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从历时角度来看,一些用例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凝固性上已相当于习语,此外还惨杂一些社会因素,如规约化导致的词义融合和去理据性等。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有X没X”,发现在该构式框架中“有”“没”语义互动对“X”施加影响,导致该构式表义的多样性。构式“有X没X”从表层形式来看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构式,在共时平面上该构式存在多种同构异义的现象,既有语法构式也有修辞构式。如今具有习语特性的“有X没X”结构是典型的修辞构式。通过探究该构式的修辞动因,发现“有X没X”在共时平面的同构异义的现象,可以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找到线索。修辞构式“有X没X”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语法化和修辞化两条路径,修辞化的绝对促动性和语法化的相对稳固性,使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式及语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直至生成现有修辞构式“有X没X”。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进行总结,指出该成果对相关理论及语言现象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上的启示,预测相关不对称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林星[8](2019)在《藏族大学生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非常常见,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既要学习和掌握自己的母语,也要学习和掌握汉语。语言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高度熟练化的认知活动。句子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句子理解是语言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表征是语言理解过程中语言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存在和表征方式。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是心理语言学和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的重点。本研究将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句子理解作为关注的命题,特别将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作为探索研究的焦点,采用句子--图画匹配范式,设计了两个实验,抽选了青海65名藏族大学生实施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藏族大学生对双语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图画再认反应时无显着性差异,藏语和汉语肯定句和否定句的理解速度整体一致;藏族大学生对藏语句子理解速度整体快于汉语句子理解速度,体现出母语的优势效应。(2)藏族大学生在视觉--视觉形式下双语句子理解的信息表征为知觉符号表征,具体表现在被试在句子--图画匹配条件下的再认反应时显着短于不匹配条件的再认反应时,且知觉符号表征的唤醒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3)藏族大学生在听觉--视觉形式下双语句子理解的信息表征为命题符号表征,具体表现在被试在句子--图画匹配条件下的再认反应时与不匹配条件的再认反应时无显着性差异,且命题符号表征的唤醒是策略性的。(4)藏族大学生在双语句子--图画匹配条件下,会出现通道转换效应,通道一致(视觉--视觉形式)的藏汉双语句子理解速度优于通道不一致(听觉--视觉形式)的藏汉双语句子理解速度。

诸允孟,洪波[9](2018)在《再论疑问范畴与否定范畴间的关系》文中指出传统研究认为,反问句形式上是疑问,实际上却表示否定,因此,疑问跟否定是相通的。但从命题条件、命题方式以及施事意图来看,反问句的本质属性是否定问句。否定问句的命题方式中必须包含否定疑问词语。否定问句的命题内容具有"互明"及"交互主观性"等特征。在交际中,当说话人想要实现"建议""劝说"以及"忠告"等施事意图时,否定问句则成为最恰当的命题方式。

孙蕾[10](2018)在《现代汉语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中存在一部分表达式,虽为肯定形式,但是语义在互动识解过程中转为否定范畴,即形式和意义对应的范畴发生了不对称用法。本文基于个案,分别从疑问、祈使和反语语境中论述不同语境中构式要表达的语用功能和构式形式意义偏离的发生机制,为形式和意义上的矛盾作出合理解释,发现并总结此类不对称用法的动力源和发生路径规律。全文共五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和综述。首先阐述选题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构式作否定识解的发生机制,总结共同特征,加深对汉语语法的理论认识,同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法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其次,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汉语口语中肯定形式有否定意义的非常规表达式。再次,主要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支撑,简要阐述与本文密切相关的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化语法化理论和主观性主观化理论,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进行说明。最后,对与论文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本文的研究方向。第二章论述现代汉语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的基本关系情况,并对汉语中存在的肯定和否定的对立与中和作出理论分析。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作为汉语最基本的语义范畴,常规情况下形式和意义都是严整对立存在的,即句子的形式和意义是对应和对称的,但大量语言事实说明汉语中存在形式意义的中和现象,有的是肯定形式作否定识解,有的是否定形式作肯定识解,本章论述了肯否转化的基本类型。第三章从疑问语境角度分析肯定构式的识解机制,本章的思路是,“疑问”和“否定”范畴的内在相通性驱使肯定表述在疑问环境中获得了否定识解。以“管他…”和“看谁…”为个案,总结出疑问语境中作否定识解的共同特征,即疑问功能丧失进而表示范围周遍,是对客观存在全部的可能性进行否定。第四章从祈使语境角度探讨肯定形式作否定识解的可能动因。以“(我)让你VP”“(再)VP试试”及“小心VP”为个案,发现该语境中VP都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后果,为避免不利后果的出现给对话双方带来利益损失,听者从话语中推理出了其中的警示信息,最终使得构式趋于否定识解。由心理“担心”到语义“否定”是这一类表达形式发生语义转化的根本语用动因。第五章从反语固化角度考察肯定形式借助语用维度的反语手段发生否定识解的可能因素。以“这下好了”和“你敢”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反语的使用和识解高度依赖言者的语气、态度等,主观性程度高。“把坏事往好处说”是反语的惯用方式,符合会话“礼貌原则”,言者话语的“积极形式”与真实语境中“消极事件”的冲突使得听者透过语言表层去抓取言外之意,从而实现肯定形式下的否定识解。我们相信,众多肯定形式否定识解的语言现象背后一定有某些相同的驱动力,本文的目标就是要挖掘这些驱动因素。考察大量真实语料,汉语肯定形式否定识解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从句法、语用层面以个案方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发现众多个案中隐含着的类型特征。

二、形式否定的肯定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式否定的肯定句(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否定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基于一例失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实验研究
    1实验被试
    2实验过程
    3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1汉语否定效应的神经机制及其句法解释
    2失语症患者否定加工的脑区代偿机制
四、结语

(2)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主要方法
    1.2 莱芜区地理人文和方言概况
        1.2.1 莱芜区地理人文概况
        1.2.2 莱芜区方言概况及其语音系统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汉语方言差比句的研究现状
        1.3.2 莱芜方言研究现状
    1.4 语料来源和相关说明
2 莱芜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2.1 前置标记差比句
        2.1.1 “比”字差比句
        2.1.2 “伴”字差比句
        2.1.3 “跟”字差比句
        2.1.4 “照”字差比句
        2.1.5 几种前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1.6 与其他方言前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2 后置标记差比句
        2.2.1 “起”字差比句
        2.2.2 “似”字差比句
        2.2.3 “的”字差比句
        2.2.4 几种后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2.5 与其他方言后置标记差比句的比较
    2.3 无标记差比句
    2.4 本章小结
3 莱芜方言差比句的否定形式
    3.1 “不”类否定差比句
        3.1.1 SJ+不比/伴/跟+ST+AP/VP
        3.1.2 SJ+比/跟/赶不上+ST+AP/VP
        3.1.3 SJ+不+A+起/的+ST
        3.1.4 SJ+不强+ST+A
    3.2 “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
        3.2.1 SJ+没□[mu~(35)t(?)i?~0]+ST+AP/VP
        3.2.2 SJ+没□[mu~(35)t(?)i?~0]比/伴+ST+AP/VP
        3.2.3 SJ+没□[mu~(35)t(?)i?~0]+A+起+ST
    3.3 反问语气表否定的差比句
    3.4 “不”类、“没□[mu~(35)t(?)i?~0]”类否定差比句的比较
        3.4.1 “不比/伴”句和“没□[mu~(35)t(?)i?~0]”句的比较
        3.4.2 “不跟”句和“没□[mu~(35)t(?)i?~0]”句的比较
        3.4.3 “不A起”句和“没□[mu~(35)t(?)i?~0]A起”句的比较
    3.5 肯定差比句与否定差比句的不对称
        3.5.1 形式不对称
        3.5.2 语义不对称
        3.5.3 语用不对称
    3.6 本章小结
4 莱芜方言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1 前置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1.1 “伴”的来源与形成
        4.1.2 “跟”的来源与形成
        4.1.3 “照”的来源与形成
    4.2 后置差比标记的来源与形成
        4.2.1 “起”的来源与形成
        4.2.2 “似”的来源与形成
        4.2.3 “的”的来源与形成
    4.3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
    5.2 论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过往研究的优点及不足
    四、本研究主要章节及研究方法
    小结
第一章 会话分析视角下的汉语否定应答语研究
    第一节 Sacks的会话分析理论及在本研究中的作用
        一、会话分析的主要发现
        二、会话分析学派的主要概念及研究方法
        三、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Sacks的会话分析理论的支撑
    第二节 Du Bois的立场三角、对话句法学及对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作用
        一、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简介
        二、本研究的问题及Du Bois的立场三角理论对本文的支撑作用
        三、Du Bois对话句法学的主要观点
        四、本研究遇到的问题及对话句法学的理论支撑
    第三节 立场三角及对话句法学视野下的否定应答语本体研究
        一、关于汉语否定项的本体研究
        二、汉语否定答语中非否定项话轮间及话轮内部衔接
        三、汉语否定应答语构建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否定应答语调查设计、过程及语料转写原则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及过程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过程
    第二节 语料转写筛选原则及其它问题的界定
        一、留学生否定应答语语料转写原则
        二、否定应答语语料筛选原则
        三、句子结构的争议问题处理
第三章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的使用研究
    第一节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种类总结
        一、留学生评价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二、留学生评价+立场客体(联结成分)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三、留学生对立场主体+评价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四、留学生对立场主体十评价+立场客体类汉语否定项的使用
    第二节 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统计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对汉语否定项的使用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均值比较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数据总结及讨论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正确使用汉语否定项的类别总结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倾向性排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留学生对非否定项小句的使用研究
    第一节 留学生非否定项小句使用种类总结
        一、留学生对主语相同类非否定项使用
        二、留学生对2个主语类的非否定项的使用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统计
        一、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均值比较结果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调查结果讨论
        一、不同水平学生对非否定项的使用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使用数量特点分析
        三、不同水平学生主语使用丰富性特点分析
        四、不同水平学生主语衔接方式特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第一节 留学生不同类型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一、1个小句类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二、2个小句否定应答语的构建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种类统计
        一、不同水平学生不同类型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方法均值比较
    第三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方式的数据分析
        一、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命题构建的相同点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否定应答语构建方式不同点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留学生否定应答语使用偏误研究
    第一节 不同水平留学生汉语否定项使用的偏误
        一、 汉外直译误代
        二、语义偏误
        三、语体偏误
        四、可导致他人理解歧义的偏误
        五、汉语否定项中部分误代
        六、否定项部分缺失
        七、汉语否定项中的冗余
        八、汉语否定项中部分错序
        九、汉语否定项中的杂糅型偏误
    第二节 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偏误
        一、主语的误代类偏误
        二、主语缺失
        三、主语冗余类偏误
        四、主语错序类偏误
    第三节 不同水平留学生否定答语相关的偏误统计
        一、不同水平留学生汉语否定项表达偏误总数统计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主语使用偏误统计
    第四节 不同水平学生否定答语中的偏误分析
        一、不同水平学生汉语否定项偏误分析
        二、不同水平学生汉语非否定项小句主语使用偏误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否定应答语的编排及相关教学建议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不足及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4)故事语篇“否定”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故事”与“否定”
    (一)故事
    (二)否定
        1. 谓语否定句与非谓语否定句
        2. 有形式标记否定句与无形式标记否定句
二“故事”语篇中的“否定”
    (一)故事情节中的否定
        1. 故事开端中的否定
        2. 故事发展中的否定
        3. 故事高潮中的否定
        4. 故事结局中的否定
        5. 故事语篇外围信息中否定
        6. 故事标题中的否定
    (二)故事不同表述中的否定
        1. 叙述中的否定
        2. 会话中的否定
    (三)小结

(5)汉蒙主动宾对比及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原因及意义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汉语主动宾结构本体研究现状
        1.2.2 汉蒙语对比研究现状
    1.3 理论依据
        1.3.1 对比分析理论
        1.3.2 偏误分析理论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2章 汉蒙主动宾对比分析
    2.1 汉蒙主动宾结构对比分析
        2.1.1 肯定形式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达
        2.1.2 否定形式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达
        2.1.3 疑问形式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达
        2.1.4 双宾形式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达
        2.1.5 是字句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对应表达
    2.2 汉蒙主动宾语义对比分析
        2.2.1 “O受事”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
        2.2.2 “O施事”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
        2.2.3 “O表处所”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
        2.2.4 “O表存现”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
        2.2.5 “O表结果、工具、方式”的特点及在蒙语中的表达形式
第3章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情况调查
    3.1 调查设计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情况
第4章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偏误分析
    4.1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偏误类型
        4.1.1 结构上的偏误
        4.1.2 语义上的偏误
    4.2 蒙古学生习得汉语主动宾的偏误成因
        4.2.1 目的语角度
        4.2.2 母语角度
        4.2.3 教师、教材角度
        4.2.4 教学环境角度
第5章 教学建议
    5.1 加强汉语本体研究
    5.2 深入了解认识汉蒙语言的差别
    5.3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5.4 完善教材编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关于日语否定表达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以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立足点
第一章 日语否定表达的特点
    第一节 日语否定表达的概念
    第二节 日语否定表达的焦点与范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功能对等理论与日语否定表达
    第一节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概念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日语否定表达
        一、词汇层面的否定表达
        二、句子层面的否定表达
        三、与副词搭配的否定表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日语否定表达及其汉译
    第一节 双重否定句的汉译表达
        一、带有「ない」形式的双重否定
        二、带「ない」形式双重否定表达的汉译方法
    第二节 否定疑问句的汉译
        一、「ではないか」的汉译
        二、「のではないか」的汉译
        三、否定疑问句的汉译策略
    第三节 惯用型中否定表达的汉译
        一、「にほかならない」的汉译
        二、「はずがない」的汉译
        三、「とはかぎらない」的汉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语否定表达汉译特点
    第一节 调整语序合理汉译
        一、句中否定表达
        二、句末否定表达
    第二节 日汉否定表达在语用方面的差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理论意义
        1.2.2 实践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有”字组构研究
        1.3.2 “没(有)”的组构研究
        1.3.3 “有”和“没(有)”的共现研究
        1.3.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3.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现象及理论
        1.4.1 不对称现象
        1.4.2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1.4.3 标记理论
    1.5 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概述
    2.1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现象
        2.1.1 不对称的含义
        2.1.2 组构的不对称现象范围界定
    2.2 “有”“没”的共现现象
        2.2.1 “有没有”疑问句式
        2.2.2 “有X没 X”结构
    2.3 小结
第三章 “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3.1 “有NP”“没NP”的对称分布
        3.1.1 非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1.2 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2 “有NP”“没NP”的不对称分布
        3.2.1 有“有NP”无“没NP”
        3.2.2 有“没NP”无“有NP”
        3.2.3 “有NP”“没NP”外部句法环境的不对称
    3.3 “有NP”“没NP”的不对称原因
        3.3.1 “有”“没”出现时间先后有别
        3.3.2 “有NP”“没NP”的语义泛化轨迹不同
        3.3.3 “有”“没”与名词组配的偏向性
        3.3.4 认知心理的倾向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不对称
    4.1 抽象名词的特征
    4.2 抽象名词的肯定与否定形式
        4.2.1 抽象名词的分类
        4.2.2 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的区别
    4.3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及扭曲关系
        4.3.1 名词的肯定与否定的表义功能
        4.3.2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扭曲关系
    4.4 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动因
    4.5 对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认识
    4.6 小结
第五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偏移
    5.1 “有+N”与“没+N”的语义偏移类别
    5.2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2.1 “有+N”语义正向偏移的相关研究
        5.2.2 “有+N”正向偏移的类别
        5.2.3 “N”的性状义
        5.2.4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3 “没+N”的语义及语用倾向
    5.4 小结
第六章 “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
    6.1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
        6.1.1 “有意见”的语义分析
        6.1.2 “有意见”的语义偏移条件
        6.1.3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原因
    6.2 “有问题”的语义负向偏移
        6.2.1 “有问题”的语义分析
        6.2.2 “有问题”的语义偏移条件
        6.2.3 “有问题”语义负向偏移的原因
    6.3 “有+N”的语义负向偏移
    6.4 小结
第七章 “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用功能
    7.1 “没问题”的话轮分布和话语功能
        7.1.1 基于语料库的“没问题”统计
        7.1.2 “没问题”的话语功能
    7.2 应答语“没问题”及其引发语
        7.2.1 引发语的三类句式
        7.2.2 应答语与引发语的关系
    7.3 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7.4 “没问题”的互动机制及话轮功能的形成
    7.5 小结
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8.1 “有/没”句的成分分析
        8.1.1 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
        8.1.2 量度词
        8.1.3 程度指代成分
        8.1.4 表比较的“有”和“没”
    8.2 “有/没”比较句的不对称
        8.2.1 “有/没”字句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8.2.2 C项形容词的不对称
        8.2.3 平比、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
    8.3 关于“有/没”比较句不对称的解释
        8.3.1 基于标记论的解释
        8.3.2 基于“有”“没”功能与特征的解释
    8.4 小结
第九章 共现形式“有没有”的界定与功能特征分析
    9.1 “有没有”疑问句的内部系统
        9.1.1 “有没有”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
        9.1.2 “有没有”疑问句的系统性特征
    9.2 测度句与询问句、反诘句的比较
        9.2.1 形式特征的比较
        9.2.2 询问句与测度句的具体分析
        9.2.3 测度句与反诘句的具体分析
    9.3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
        9.3.1 “有没有”测度句的主要功能
        9.3.2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层次划分
    9.4 “有没有”测度句的产生动因
    9.5 “有没有”句式的不对称
    9.6 小结
第十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结构类型探析
    10.1 “有X没 X”的特性分析
    10.2 “有X没 X”的结构类型
    10.3 “有X没 X”的语义及语用差异
        10.3.1 “有X没 X”句式中“X”的语义差异
        10.3.2 “有X没 X”的语用义分化
    10.4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及动因
        10.4.1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和表现
        10.4.2 “有X没 X”的语用动因
        10.4.3 “有X没 X”的意向模式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形式与功能及其词汇化
    11.1 “有X没 X”的形式与功能
        11.1.1 “有X没 X”的句法分布
        11.1.2 “有X没 X”的结构类别
        11.1.3 “有X没 X”的句法功能
        11.1.4 “有X没 X”的语义功能
    11.2 “有X没 X”的词汇化条件
        11.2.1 “有X没 X”的遍指义
        11.2.2 “有X没 X”的词汇特征
    11.3 “有X没 X”的词汇化
        11.3.1 词汇化产生的过程
        11.3.2 词汇化的整合过程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构式视角下“有X没X”的特征及演变
    12.1 构式“有X没 X”的考察
        12.1.1 “有X没 X”的原型及构式义
        12.1.2 主观评价结构中“X”的语义特征
        12.1.3 “X”语义特征的鉴别
    12.2 构式“有X没 X”的语义属性
        12.2.1 “有”和“没”对焦点“X”的凸显性
        12.2.2 肯定标记“有”和否定标记“没”的不对称
        12.2.3 构式“有X没 X”的属性特点
    12.3 修辞构式“有X没 X”的显现
        12.3.1 构式“有X没 X”的语法化
        12.3.2 “有X没 X”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互动
        12.3.3 现构式“有X没 X”的成因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结语
    13.1 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
    13.2 本研究的启示
        13.2.1 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研究的启示
        13.2.2 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3.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8)藏族大学生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语言理解
        2.1.2 句子理解
        2.1.3 双语者
        2.1.4 信息表征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句子理解研究现状
        2.2.2 双语句子理解研究现状
        2.2.3 信息表征研究现状
        2.2.4 双语信息表征研究现状
        2.2.5 视听感觉通道研究现状
    2.3 基本理论
        2.3.1 知觉符号理论
        2.3.2 命题符号理论
        2.3.3 语言转换生成说
        2.3.4 通道转换效应
    2.4 研究范式
        2.4.1 句子理解时间模式
        2.4.2 句子..图画匹配范式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3.2 问卷测验法
    3.3 心理实验法
        3.3.1 实验设计
        3.3.2 实验材料
        3.3.3 实验程序
        3.3.4 实验程序编写及数据统计分析
第四章 实验研究
    4.1 实验一视觉形式下的藏汉双语句子理解信息表征
        4.1.1 实验目的
        4.1.2 被试
        4.1.3 实验一结果
    4.2 实验二听觉形式下的藏汉双语句子理解信息表征
        4.2.1 实验目的
        4.2.2 被试
        4.2.3 实验二结果
    4.3 总体实验结果
        4.3.1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时间模式
        4.3.2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视觉和听觉通道分析
        4.3.3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特点
        5.1.1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速度
        5.1.2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信息表征方式
        5.1.3 藏汉双语句子理解信息表征的唤醒
    5.2 句子理解的影响因素
        5.2.1 接受刺激形式不同对句子理解影响
        5.2.2 不同专业背景对句子理解的影响
        5.2.3 实验材料内容对句子理解的影响
        5.2.4 被试能力和主动性对句子理解的影响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第七章 教学启示和展望
    7.1 教学启示
        7.1.1 教学应用策略
        7.1.2 学生提问能力训练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个人简介

(9)再论疑问范畴与否定范畴间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〇缘起
一问句中的否定语义不可能源自疑问语气
二问句中否定语义的性质
三假性问句的本质特征
四否定问句必须包含否定疑问词语
五结语

(10)现代汉语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解题与研究概述
    第一节 解题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二章 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的对立与中和
    第一节 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的对立
    第二节 肯定范畴和否定范畴的中和
第三章 疑问语境驱动下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
    第一节 疑问与否定的相通性
    第二节 从疑问到否定:“管他…”的否定识解研究
    第三节 从疑问到否定:“看谁…”的否定识解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祈使语境驱动下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
    第一节 祈使语境与否定的相通性
    第二节 从祈使到否定:“(我)让你VP”的否定识解研究
    第三节 从祈使到否定:“(再)VP试试”的否定识解研究
    第四节 从祈使到否定:“小心VP”的否定识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语语境驱动下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
    第一节 反语和否定的相通性
    第二节 反语的固化:“这下好了”的否定识解
    第三节 反语的固化:“你敢”的否定识解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形式否定的肯定句(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否定效应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基于一例失语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对比研究[J]. 封世文,祁焫楠,苏翔.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05)
  • [2]山东莱芜方言差比句研究[D]. 陈鑫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调查的留学生汉语否定应答语使用研究[D]. 闫槿. 中央民族大学, 2019(04)
  • [4]故事语篇“否定”分布研究[J]. 徐爱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汉蒙主动宾对比及偏误分析[D]. 王灿. 吉林大学, 2019(10)
  • [6]关于日语否定表达的汉译研究[D]. 权亮.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7]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D]. 陈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8]藏族大学生双语句子理解中的信息表征研究[D]. 林星.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9]再论疑问范畴与否定范畴间的关系[J]. 诸允孟,洪波. 汉语学报, 2018(03)
  • [10]现代汉语肯定形式的否定识解研究[D]. 孙蕾. 山东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否定肯定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