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论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一、谈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朱永新[1](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沈佳歧[2](2021)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中的教育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已是刻不容缓。化学这一学科蕴含着许多人文知识,且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为了将课程标准内容具体化,已经重新编写并出版。2020年,黑龙江省已经在高一年级使用新教科书,因而了解教科书人文素材,实施人文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有关的名词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了以“素质教育理论、STSE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阐述了该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对国内外人文教育的变革进行综述,了解当前教科书中人文素材运用情况;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部分的人文素材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分析;探究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编排及教育价值;对一线化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对于教科书人文素材的看法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态度,总结访谈记录;进而探讨运用教科书的人文素材的要求及策略。通过研究可知,新版教科书上呈现的人文素材内容较多,且与时俱进,以多种方式呈现;在编制与内容选材等方面体现出人文关怀;教科书上的人文素材是开展人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且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一线化学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积极利用教科书人文素材,采用恰当的策略让化学教育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

海燕[3](2021)在《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民族地区某高中为例》文中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推进,探究式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提倡要快速发展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而化学学科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探究式实验教学。虽然这一热点得到了师生们的共同关注,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自然环境较差、教育落后的民族地区,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主要以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例,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对该县三所高中的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策略,并针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在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要高效地开展探究式实验教学,面对当前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高中化学教师进行实验设计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在本论文中界定了化学实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概念,综合了国内外对于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不同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情况。在这一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针对这一研究目的确立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这一地区的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实施了调查,调查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总结问卷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访谈内容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归因。在建构主义、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中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多方面进行了设计。并且还提出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流程框图,这一流程框图主要分为六步,首先通过创设情境确定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问题,并依据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掌握本节课的基础内容。接着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的主要内容是实验方案设计或者在原有实验方案的基础上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学习实验原理。然后教师布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迁移运用,最后再次结合迁移知识点对本节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反思。提出这一教学策略后教师将这一策略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并且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成果展示,检验所提出的教学流程图的可操作性和效果。通过研究表明,教师在实际的课堂中采用这一教学流程图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逐步建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也正好体现了我们教育改革的核心,发展素质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束婷婷[4](2021)在《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学科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问题,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与价值实践关系着人的发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科育人存在两种价值取向,即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二者分别以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和专业发展为目的,满足人作为普通大众和专门人才的发展需要。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国民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性质上属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的价值取向应以普通育人为主,即通过学科教学促进人的一般发展,培养和提高人们进行任何广泛活动都需要的共同、基本素养。然而,当前中学化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普通育人,表现出专业育人取向,即化学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主要服务于人的专业发展而不是一般发展,导致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移位以及价值实践失范。以专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学化学育人,一方面难以从根本上实现化学学科对于满足学生一般发展需要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过度的专业化学习甚至可能造成知与行、知识与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对立。针对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取向偏差、价值内容移位及价值实践失范等问题,本文认为,应对化学学科作为价值客体的意义、学生作为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以及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和论证,厘清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两种育人价值取向的关系与差异,从而在此基础上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理解和把握中学化学育人价值内容及其实践问题。基于此,全文围绕中学化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价值内容和价值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展开。首先澄清并论证基础教育为何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再基于学生一般发展需要、化学学科特征以及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最后针对当前中学化学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各部分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得出的结论阐述如下:第一部分:澄清并论证中学化学教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即第一章。教育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活动起着引导、调节和驱动作用,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关系着学科育人实践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第一章首先在阐释学科育人、学科普通育人和学科专业育人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应以学科普通育人为主,促进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发展与完善。接着,从历史、理论和现实三个方面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从历史背景来看,清末引入西学,行分科教学,中国教育发生了“由通到专”的转型,但后来教育政策总体上又呈现出“由专到通”的回归,近些年国家已从根本上确立了基础教育的普通育人取向;从教育理论层面来看,不同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促进人的专业发展为旨归,基础教育学科育人旨在满足人的一般发展,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从中学化学育人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普通育人取向并未真正落实,学科专业育人取向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学化学育人实践,导致化学学科教学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组织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偏差,与日常生活脱节。总体而言,根据对历史趋势、理论要求和现实问题三个方面的分析,都表明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第二部分:分析、建构并阐释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即第二、三章。在明确中学化学应以普通育人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本文综合采用理论研究、内容分析和专家评估三种方法建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分析包括对学生主体需要的分析和对化学学科客体属性的分析。基于普通育人应发展和完善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观点,研究首先根据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论的特征,初步提出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假设。然后,根据对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五个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进一步细化和调整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并以此设计专家咨询量表,邀请专家对价值内容进行评估与评价,从而根据专家评估结果及意见调整框架内容,形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整内容。根据第二章形成的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结果,第三章分别从世界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个维度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中的价值内容及其价值要素展开论述。其中,价值内容包括物质观、变化观、宏观-微观思维、模型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理性决策、科学行动和绿色生活九个方面;每项价值内容又分别包含2~3个具体的价值要素,如物质观包括物质组成观、物质结构观和物质性质观三个要素。第三部分:调查反思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问题与困境,并相应地提出促进普通育人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即第四、五章。为了解和把握当前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第四章就育人理念、育人方式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访谈十位中学化学教师。根据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中学化学教师基本将普通育人作为应然的教育价值取向,但由于缺乏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系统、深入的认识,导致实然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专业育人的特征,造成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关系模糊和价值内容空泛等问题。第五章针对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从优化育人理念、转变育人方式和提升育人环境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改进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回归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提供参考。

林增梅[5](2021)在《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文中认为进入新时代,不稳定、不可测因素增多,国外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渗透;进入新时代,信息呈现几何式增长,信息来源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思想教育的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深刻指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一门自然学科,然而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过程具有明显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时代性。高中化学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职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阶段。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中化学教学思想教育相关的理论、现状与问题、意义进行概述;(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专题阐述;(3)对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问题及成因;(4)从理论上对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剖析;(5)基于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构建了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6)对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中所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分析。(7)给出了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的原则和策略。(8)对本次研究进行陈述总结。研究表明:新时代高中化学在思想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新时代,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为高中生进一步深造、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体系是确保师生在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轨道上前行的客观依据和保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在以新时代高中化学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遵循思想教育规律,提高师生共识,增强学生认同感,形成全社会育人合力,切实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赵光磊[6](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认为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刘桂英[7](2018)在《湖北省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能力”,被誉为当代基础教育的DNA,是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理念。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兴起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潮流,中国教育界从2012年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经过4年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国际与国内的探讨于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同时也陆续提出中国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也包括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这一系列的研究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对湖北省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研究有助于提出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建议,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湖北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因此,本论文立足于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与测评研究,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结合个别访谈与课堂教学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影响因素研究,为培养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一定的研究素材和实践参考。本研究采取理论研究、抽样调查、试题测试、课堂反思与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展开,问卷调查对象为湖北省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试题测试对象主要为高三学生,访谈对象为高中化学教师和高三理科班的学生。学生卷参考PISA、TIMSS、TALIS、《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为工具的蓝本进行设计,试题设计参考了湖北省历年高考真题、竞赛试题、化学学科能力测量试题样本,以问卷调查和试题测试为主并结合访谈与课堂观摩的形式调查湖北省高中生化学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现状。本论文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结构如何?(2)高中生化学学习现状如何?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如何?(3)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如何?人口学背景因素差异如何?(4)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的?我们该如何做?(5)如何促进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研究的源起、目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理论研究,同时界定了素质、素养、核心素养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是对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是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中首先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编制、试测和正式发放到最后的回收情况进行交待说明;然后对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调查主要从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化学学习适应、化学学习策略以及化学学习效果4个维度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人口学背景差异检验;化学学习效果则通过学生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情况进行自主评价,然后利用SPSS20.0和EXCEL对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5个维度的现状进行描述,同时也进行人口学背景差异检验。第四部分则是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研究:首先是测评工具的开发与质量检验,主要从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开发测评工具并进行质量检验,然后再从总体统计方面分析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各个维度的情况,同时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给出意见或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具体结论、研究启示、创新与不足、反思与展望进行阐述。本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1)编制的调查量表与测评工具质量良好。本文使用SPSS和Rasch模型分别对调查量表与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进行严格细致地检验,并对开发的测量工具进行多次修订、分析与完善,最终得到信效度较好的问卷研究工具。(2)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发展一般。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整体处于中低水平阶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能力发展较差,应用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认知与理解水平发展相对较好。在对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测量可以发现,学生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方面得分高,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的发展则较差,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方面则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对应水平上看,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符号表征能力和宏微辨识能力,学生水平表现较低的是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实验认知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发展。不仅如此,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存在着年级差异的同时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层次学校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方面,还是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方面,层次好的学校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明显高于层次低的学校,而不同性别学生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略有差异,比如男生在符号表征能力、实验认知能力及模型思维能力方面的水平是高于女生的。(3)在对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校所处地域、学校级别、学生年级、上学方式、化学作业频率、化学课外学习时间、化学实验室情况、学生家庭经济、家庭生活对象、家庭教育情况、学生父母职业等等因素均能影响学生化学习状态,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评价方式、学校化学实验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将直接影响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思维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4)在研究过程中进一步通过访谈以及课堂观察发现: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化学知识的结果和应用范围,但是对化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以及化学学习的探究过程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习惯直接展示知识、实验、证据、模型,重点讲解知识、实验、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等,不注重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与思考、思维、探究过程的考查。教师在教学中由于赶进度、抓成绩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课堂并没有还给学生,学生也习惯直接接受教师给出的知识或者看教材上呈现的模型,很少去考虑知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以及模型的构建过程,从而导致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模型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够全面。研究得出的相关建议与策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离不开学科知识的提炼和升华,良好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扎根于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生成依赖于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应从大局上总体把握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实现,注重情境、探索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置,并重视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引领学生进行化学体验、感悟和反思。对教师而言,首先深刻领会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提升自身的素养教学能力;其次,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再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实验的独特价值,精心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最后,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业质量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并重视化学文化内涵在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

夏燕靖[8](2007)在《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为探讨对象,将视野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06年间,主要选择四十余所较具代表性院校的课程结构进行分析论证,力图揭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存在的百衲衣式课程结构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课与课之间是碎片连缀,课程设置多为拼凑与堆砌,看不出贯穿其中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原则。由此,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远离、甚至背离培养目标,出现课程教学目的不明、课程定位模糊、课程编制混乱的现象。全文由引言、正文四个章节、结论和附录及参考文献组成。引言,着重就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关键词界定、课题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努力目标进行综述,阐明的研究意义是以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依据当代教育理念提出的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主要在于对课程问题重新认识的主张,将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出现的诸多问题,直接切入到具体的课程结构案例当中加以论述,以期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而从探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百衲衣式课程结构不合理因素出发,厘清课程结构与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程设置等诸方面问题的内外在联系,最终在全而发展观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理论上阐释清楚由培养目标到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课程的展现问题,以达到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保证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章,围绕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演变进行论述,主要从追溯历史的角度,说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从孕育之初直至当代,一条错综复杂的教育之路绵延百年而持续至今。这不仅是形成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形态复杂多变的历史原因,而且是造成问题积重难返的结症所在。因而,要认识问题、揭示问题,尤其是要剖析问题,就必须从追溯、梳理其源头着手,从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把握早期图案教育的课程形态、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特点和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变迁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从各类设计教育同质异构的课程变化中进行探究,以此作为论述问题的基本条件和事实依据。第二章,围绕百衲衣式课程结构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出课程序列结构本末倒置的问题,即表现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序列紊乱,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失调。这一问题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由于缺乏相应的课程目标层级性的要求,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往往出现序列颠倒,表现为课程课目、课程内容难以看出先行、平行和后行的序列关系。又比如,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配置,由于有一种习惯性的“主副课”思维观念作祟,同样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形成两类课程的设计比例严重失调,进而在课程设置上,又是一种序列结构上的本末倒置,表现为技艺课程不仅课目繁多又庞杂,而且课时比重过大;综合课程无论是课目还是课时却少之又少,导致课程知识结构序列的严重倾斜。二是指出课程基本结构支离破碎的问题,即表现为课程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割裂、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缺乏衔接。比如,不少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出现课程教学目的模糊、课程头绪过多、课程内容太乱、功能无从把握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对课程结构不甚理解所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与市场密切相连,所面临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新问题,较之其他长线学科专业而言,要具体得多、敏感得多,可以说变化不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再加之,艺术设计教育界长期存在着对课程结构的模糊认识,一味强调专业的个性化特征,致使多数院校是根据自身教学资源设课或设计课程,这就造成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多停留在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之内,出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严重脱离实际需要、脱离学科前沿,甚至是低水平重复,反映出来的便是课程的基本结构支离破碎。三是指出课程类型结构模糊不清的问题,即表现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划分不明、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性质难辨。比如,不少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只注重罗列各种各样的课程课目,而忽视对课程课目的分类说明,以及对学生选择课程的目标指导。尤其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始终处于划分不明模棱两可的状态;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相互作用,不仅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的重视,就是在各个院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或课程大纲中也存在着两类课程性质难辨的问题。第三章,围绕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进行阐述,这是对上述提出三个方面问题进行的原因剖析,指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历史、现实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所致。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早期设计教育的最初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脱胎于清末民初的新式美术教育;二是直接师承手工艺作坊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三是以日、德等国早期设计教育为主的国外混合教育体系的移植。这样,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延续至今的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都只有纵向的历史关系,即大多局限在美术教育、手工艺教育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专业技能训练,也都是垂直关系的传授。致使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被定位在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设计与社会、设计与人文、设计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况且,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是在经历了由早期图案教育、新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也使得教育本身始终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以致影响了课程结构的有序建立。从现实角度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工艺美术专业设置受到两次大的发展机遇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热潮,在艺术院校、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中迅速发展起一批工艺美术本专科院校,呈现出加速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发展态势:再一次就是在1999年,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全面扩招,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呈现超速发展之势,不仅专业设置数较上世纪80年代初有成百倍的增长,而且院校也扩大到理科院校、农林院校、经济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然而,在这两次较大的急速发展的过程中,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新旧并存的教育教学问题,又因诸多的现实原因,非但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和调整,反而叠加并产生出新的问题,各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尖锐。二是上世纪90年代末,在进行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由于推行和转变过程的时间苍促,以及诸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导致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未能及时跟进,造成课程结构等一系列教学应对措施的缺位。并且,这种缺位在其后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改进,不良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以至于在《专业目录》颁布实施后的九年中,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调整与改革仍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从体制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单一对口的课程结构,集中体现的是课程设置均严格按照国家拟订的相关计划执行。因此,出现的一系列课程问题便是计划经济体制所特有的问题,即单一对口的专业课程结构和相应僵化的计划体制,不利于高校为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培养多种规格和类型的人才。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在高校教育体制转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大特点,便是讲求学校自主办学效益的尽快提高。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市场化”的经济利益思想作祟,出现了急功近利的课程观。这一课程观影响所及便是最大化的功利性教学目标的出现,很快这一观念便波及到整个教育领域。然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没有捷径可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也不可能采取搞样板工程的方式追求速成的效果,任何盲动的行为都要付出代价。这样,在新体制秩序尚未健全的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未能得到应有的平衡,必然出现教育的过度竞争,折射出教育效益功能的异常放大,出现了盲目攀比和求全发展,进而导致形成急功近利的教育观,直接影响着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教育质量。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便是课程功利性非常突出,弱化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第四章,围绕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进行论证,主要列举有三项基本原则,即培养目标是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通识教育是课程结构的重要基础。通过阐述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是表明课程结构的设计,一方面是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居于核心的地位,并通过促进课程的现代化,使之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课程作为人类文化演进的机制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传递、传播和创新的功能。因而,课程结构设计不仅是关系到教育改革能否推进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否适应现代化要求的问题。结论,归纳为五点建设性意见:一是指出合理设计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二是指出根据不同类型院校,确立符合各自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设计原则,是艺术设计教育呈现多样性与合理性发展的关键;三是指出完善课程结构设计,应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密切各阶段和各层次课程的衔接,兼顾各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以实现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指出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以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五是围绕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进行论证,主要确立了课程结构设计的三项基本原则。

王光明[9](2005)在《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文中认为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学好当堂内容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于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教学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近期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与远期的学习效果——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效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对于数学教育的贡献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数学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内学者试图从对教学效率的测量与评价出发,界定教学效率,但不同程度存在试图套用自然科学意义下关于效率的认识,演绎关于教学效率的认识的问题。的确,教学效率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价的标准则因依赖教学观念会具有主观性。而且,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不仅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此,教学效率测量与评价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意义下完全的客观化,而只能做到尽量科学化。但是,认为只有定量化才是科学化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学效率更适宜运用优、良、中差等做评价。 主要结论包括:(1)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2)教学效率思想发展的主线为关注教师教的效率,逐步到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而目前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效率。(3)我国学生数学双基与数学认知基础并不厚实。(4)我国数学教学效率亟待提高。(5)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超越外在欲望的干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6)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指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内在理性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家的理性精神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价值体验。(7)数学教学的应然效果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8)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视数学对思维的训练。(9)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外源建构、内源建构和辩证建构思维能力。(10)数学认知理解分为操作性、关系性和迁移性理解三种水平。(11)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投入了很大精力,教师费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深刻理解。(12)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各存在操作性、关系性和创造性三种水平。(13)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14)只有那些自我评价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对数学与数学教师的评价才高。(15)在高的教学效率评价标准下,数学教学效率同样可以提高。(16)无所不适、无所不能的某种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17)局限于技术思维是教学效率研究的大忌。(18)在认知教学中,高效率教学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9)立足教学效率视角,要辩证分析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20)既涉及学生情感参与,又涉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1)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非仅是西方的某些主义,而是那些所有可以为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带来启迪的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知识。(22)要用教育中的各种“主义”帮助我们思想和深入思考,而不是僵化我们的思想。(23)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24)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

林红[10](2005)在《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难度不言而喻。尤其在农村中学实现“转轨”更是难上加难。一是教育观念难以转变。农家子弟及其父母历来看重的是把读书当成“跳农门”,一旦撇开“应试教育”搞“素质教育”,担心会影响“跳农门”。二是学校升学压力大,农村中学学生的升学率低,若升学率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学校难以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三是师资水平、办学条件难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基本能满足素质教育需要的办学条件,而农村中学历来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一块。师资、办学条件的不足势必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在整个基础教育的“转轨”中,必须将农村中学列为重点和难点来突破。 本文中,笔者首先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其发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就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部分农村中学的实地调研,针对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素质教育的意识落后;素质教育的师资紧缺、硬件设施条件差;素质教育的形式单调等,从教育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分析了影响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原因,包括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落后;农村中学地理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观念落后;社会对地理素质教育的认同感;农村中学所处的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七项农村

二、谈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2)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人文主义变革
        (二)国内人文主义变革
        (三)关于人文教育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人文
        (二)人文教育
        (三)教科书
        (四)人文素材
    二、理论基础
        (一)教育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三、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分析与整合
    一、人文素材素在教科书中的内容分析
        (一)化学与生活
        (二)化学史内容
        (三)化学技术与职业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呈现方式
        (一)以正文方式呈现
        (二)以栏目形式呈现
        (三)以插图方式呈现
        (四)以习题方式呈现
    三、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编排分析
        (一)人文素材平均分布
        (二)人文素材选材与时俱进
        (三)人文素材以多种方式呈现
        (四)编排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第四章 对高中化学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内容
    四、访谈结果
    五、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人文知识储备不足
        (二)学校与家庭不支持
        (三)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四)对人文教育定位不准确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及策略
    一、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的使用要求
        (一)正确认识人文教育
        (二)遵循适度性原则
        (三)积极储备人文知识
        (四)注重挖掘素材趣味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文素材使用策略
        (一)教师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二)注重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有机融合
        (三)将人文素材适当跨学科融合
        (四)以人文素材创设情境
        (五)挖掘对应化学史内容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民族地区某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总体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化学实验
        2.1.2 探究性实验
        2.1.3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2.2.3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2.2.4 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
3 民族地区学生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1.1 研究工具的开发
        3.1.2 研究工具的检验
    3.2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3.2.1 样本教师的基本信息
        3.2.2 样本学校实验室的基本概况
        3.2.3 样本学校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规定实验开设情况
        3.2.4 样本学校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3.2.5 探究式实验教学评价与课外拓展情况
        3.2.6 教师自我能力提升情况
    3.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3.1 样本学生的基本信息
        3.3.2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3.3.3 学生对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接受和认知程度
        3.3.4 学生自主实验的动手能力
4 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施有待完善
    4.2 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4.3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
5 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策略建议
    5.1 课前准备阶段
        5.1.1 学情分析
        5.1.2 教材分析
        5.1.3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设计
        5.1.4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5.2 课中实施阶段
        5.2.1 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设计
        5.2.2 设计实验练习作业
        5.2.3 设计教学板书
    5.3 课后评价阶段
        5.3.1 学校评价
        5.3.2 自我评价
6 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实践
    6.1 实验内容
    6.2 实验对象
    6.3 实验变量分析
    6.4 实验实施过程与案例
        6.4.1 实验实施流程
        6.4.2 案例一: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6.4.3 案例二:乙酸的性质探究式实验教学设计
    6.5 实验效果分析
        6.5.1 成绩比较
        6.5.2 化学实验探究能力检测分析
    6.6 不足及改进措施
        6.6.1 不足
        6.6.2 改进措施
7 研究结论及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卷)
    附录二: 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三: 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四: 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访谈提纲(教师卷)

(4)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及其立论依据
    第一节 学科育人及其价值取向
        一、学科育人
        二、学科普通育人与学科专业育人
        三、基础教育学科育人价值取向
    第二节 历史依据:由“专”向“通”转向的历史必然性
        一、1902—1912:专业育人主导,满足“实业”之用
        二、1912—1949:普通育人显现,以“智识”为目标
        三、1949—1978:专业育人反弹,“以生产为纲”
        四、1978—1988:回归普通育人,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1988—至今:普通育人为主,聚焦“素质”“素养”
    第三节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应面向人的日常生活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二、教育应实现“生活教育”
    第四节现实依据:学科专业育人导向的教学偏差
        一、偏重专业发展需要,忽视一般发展需要
        二、着重学科逻辑,偏离学生发展逻辑
        三、重视学术性认识活动,缺乏日常性认识活动
第二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理论研究:分析与建构
        一、化学学科内容的独特性
        二、化学学科方法论的独特性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建构假设
    第二节 内容分析:互证与充实
        一、分析目的及对象
        二、分析方法及过程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调整
    第三节 专家评估:检验与优化
        一、评估方法及过程
        二、评估结果及优化
        三、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体系的完善
第三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的内容体系
    第一节 世界观
        一、物质观
        二、变化观
    第二节 思维方式
        一、宏观—微观思维
        二、模型思维
        三、系统思维
        四、辩证思维
    第三节 行为方式
        一、理性决策
        二、科学行动
        三、绿色生活
第四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实践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调查分析
        一、育人理念分析
        二、育人方式分析
        三、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节 问题反思
        一、价值主体地位的缺失
        二、价值关系模糊
        三、价值内容空泛
第五章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的价值实现
    第一节 优化育人理念,促进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一、厘清价值关系,重申育人取向
        二、审思价值原理,明确育人机制
        三、完善价值认识,丰富育人内容
    第二节 转变育人方式,保证育人价值有效落实
        一、转化教学目标,由知识走向价值
        二、整合教学内容,由重专业走向重生活
        三、优化教学活动,由重学术走向重日常
    第三节 提升育人环境,保障育人实践良性循环
        一、创设良好的管理环境,提升育人能力
        二、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强化反思意识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内容及要素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强化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二、增进思想教育有效性,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站位,及时掌握思想动向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思想教育
        三、高中化学教学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认同理论
        三、道德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章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
    第一节 现状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内容
        五、调查过程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
        一、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二、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知偏颇
        二、学校缺乏保障
        三、教师研究不足
        四、思想教育方法单一
    第四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形势的变化
        二、学校对思想教育工作措施不力
        三、化学教师思想教育素养不足
        四、学生对思想教育有认知误区
第四章 新时代高中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
    第一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过程
        一、思想教育的要素及其有效性
        二、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三、高中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分析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有效结果
        一、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性
        二、思想教育有效结果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性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第二节 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想教育的要求
    第三节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新理念
        二、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目标体系
第六章 高中化学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分析、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思想教育内容分析
    第二节 呈现方式分析
        一、插图呈现
        二、学习栏目呈现
        三、课后习题呈现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二、适度性原则
        三、情感性原则
        四、实践性原则
    第四节 有效策略
        一、共同关注,形成育人合力
        二、完善管理,健全思想教育评价机制
        三、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四、潜移默化持续影响,增强学生认同感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B 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6)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湖北省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设计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核心素养
        2.1.2 学科核心素养
        2.1.3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 研究现状
        2.2.1 核心素养
        2.2.2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人本主义理论
        2.3.3 认知主义理论
        2.3.4 多元智能理论
3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调查研究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调查问卷的试测
        3.2.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2.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
    3.3 问卷调查的实测
        3.3.1 实测调查抽样方案
        3.3.2 人口背景学统计
        3.3.3 问卷α信度分析
        3.3.4 问卷结构效度分
        3.3.5 调查结果总体统计分析
4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评研究
    4.1 测量工具开发与质量检验
        4.1.1 工具测评总体研究思路
        4.1.2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测试项目
        4.1.3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评分标准
    4.2 测量工具开发与质量检验
        4.2.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测评
        4.2.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测评
        4.2.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测评
        4.2.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测评
        4.2.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测评
    4.3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结果分析
        4.3.1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总体统计
        4.3.2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开放题作答统计
        4.3.3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4.3.4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研究小结
5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1.1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工具质量良好
        5.1.2 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统计结果
    5.2 研究启示
        5.2.1 加强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与研究
        5.2.2 提高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5.3 研究局限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文关键词的界定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努力目标
第一章 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结构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早期图案教育的课程形态
    第二节 工艺美术教育的课程特点
    第三节 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变迁
第二章 百衲衣式的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的序列结构本末倒置
        一、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序列紊乱
        二、技艺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比例失调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结构支离破碎
        一、课程的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相互割裂
        二、课程的逻辑顺序与要素组合缺乏衔接
    第三节 课程的类型结构模糊不清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划分不明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性质难辨
第三章 形成课程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 由来已久的历史原因
        一、"师徒相授"的教学方法日久成习
        二、源于早期美术教育的"画画"思想根深蒂固
        三、盲目照搬外来课程的习惯性做法
    第二节 急速变革的现实原因
        一、专业目录的调整与课程改革的严重滞后
        二、专业发展过热与教学应对策略的缺位
        三、技能型为主的专才教育抑制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第三节 无法回避的体制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单一对口的课程模式
        二、片面"市场化"出现的急功近利的课程观
第四章 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
    第一节 培养目标是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
    第二节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课程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通识教育是课程结构的重要基础
结论
附录一:本文引用教育学和课程论对"课程结构"概念的阐释综述
附录二:木课题研究现状的资料综述(1982~2006)
附录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状况综述
附录四:本文论述所涉及的相关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资料选编
附录五: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资料选编
附录六:本文论述所涉及的相关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内容分析
附录七:德国早期设计教育课程特点分析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参加撰写辞书及学术活动

(9)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节 效率与效率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效率与数学教学效率的界定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信息论与思维学基础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系统科学基础
    第五节 课题研究脑科学的基础与自然现象的启发
    第六节 数学教学效率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教学效率的思想与我国当代开展的相关实验概述
    第一节 我国古代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二节 国外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当代关于教学效率的实验
第四章 时间的理论与应然数学教学效果
    第一节 时间的理论
    第二节 数学教育中的理性精神
    第三节 数学教育要培养效率意识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与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习自我认识能力
第五章 数学教学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数学学习效率的现状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教师调查问卷
    第三节 中学生关于数学学习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学生调查问卷
    第四节 基于数学认知基础测试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第五节 基于AHP方法评价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附录:专家与学生问卷
第六章 影响数学教学效率因素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高中数学高才生与普通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差异
        附录一:高才生及普通生“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认知学习比较
        附录二:两个解题记录(要点)
        附录三:“极限”概念学习前后的作业单
    第二节 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程度
        附录:理解水平试题
    第三节 学生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附录:调查问卷
    第四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第五节 数学学习效率比较与个案
    第六节 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程度
        附录一: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理解的水平划分的初步假说
        附录二: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专家首次调查问卷
        附录三:首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附录四: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假说再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六: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的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七: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附录八:调查统计分析
第七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二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一:实验班学生对实验教师的评价节选
        附录二:学生关于数学与美认识的作业
    第三节 提高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胡庆玲老师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探究课大家谈
    第四节 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五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一
    第六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二
第八章 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 研究数学教学效率应该贯穿的精神
    第二节 高效率数学教学的特征
    第三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需要数学教师对“双专业”有深刻的理解
    第四节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
    第五节 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附录:日历中的方程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数学教学效率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素质教育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1.2 素质教育的历史渊源与实践发展
2.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2.1.1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2.1.2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2.1.3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1.4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2.2 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2.1 地理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
        2.2.2 地理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
        2.2.3 地理教学与心理素质教育
        2.2.4 地理教学与能力、身体、劳动、技能等的素质教育
        2.2.5 地理教学与美育
    2.3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2.3.1 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2.3.2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改变当前农村人口素质低下状况的迫切需要
        2.3.3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
3. 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3.1 地理素质教育的意识滞后
    3.2 地理素质教育的师资紧缺、硬件设施条件差
    3.3 地理素质教育的形式单调
4. 制约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因子分析
    4.1 教育内部原因
        4.1.1 教育体制改革不配套
        4.1.2 素质教育理论研究落后
        4.1.3 农村中学地理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观念落后
    4.2 教育外部原因
        4.2.1 社会的认同感
        4.2.2 农村中学所处的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4.2.3 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
5.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
    5.1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5.1.1 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大胆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解脱
        5.1.2 教育行政部门要率先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5.2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5.2.1 地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村中学生
        5.2.2 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2.3 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
    5.3 加强农村地理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5.3.1 加强培训,提高地理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意识
        5.3.2 不断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
    5.4 走出误区,正确面对农村地理素质教育
        5.4.1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5.4.2 正确看待地理考试与素质教育
    5.5 选准切入口,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策略
        5.5.1 运用素质教育原则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5.5.2 培养学生地理兴趣
        5.5.3 加强地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5.6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制,是农村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
        5.6.1 建立地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5.6.2 加强对地理素质教育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5.7 发挥学校和家庭及社会教育优势,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5.7.1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
        5.7.2 社会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学校不可取代的作用
        5.7.3 家庭教育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 农村中学地理素质教育的展望
    6.1 农村地理素质教育将以创新教育为重点
    6.2 农村地理素质教育将走出学校,扩大到社会和家庭
    6.3 农村地理素质教育将与应试教育长期并存
    6.4 农村中学校长和地理教师将越来越成为地理素质教育的热门话题
    6.5 推进地理素质教育将不只是“领导发动、典型引路、逐步推广”的政府行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谈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2]高中化学教科书(人教版)人文素材编制及使用策略研究[D]. 沈佳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民族地区某高中为例[D]. 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学化学普通育人价值研究[D]. 束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新时代高中化学教学中思想教育研究 ——以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1、2为例[D]. 林增梅.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6]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湖北省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研究[D]. 刘桂英.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5)
  • [8]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 夏燕靖. 南京艺术学院, 2007(06)
  • [9]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 王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10]素质教育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05(08)

标签:;  ;  ;  ;  ;  

论素质教育中化学教师的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