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脑血管病与眨眼反射

老年性脑血管病与眨眼反射

一、老年脑血管病与瞬目反射(论文文献综述)

唐静[1](2020)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神经损伤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神经损害程度、中医辨证分型及预后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索面神经损害程度与其预后的相关性,为面神经电图评估患者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0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针灸康复科等科室符合纳入标准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住院病人共142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面神经电图结果、性别、年龄、肝肾功、二便常规、心电图、中医证候、以及治疗后House-Brackmann分级评分与改良Portmann评分),并运用SPA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4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男性64人(45.1%),女性78(54.9%)人,男女比例为1:1.21,卡方检验P>0.05,性别在该病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病例年龄范围为16-75岁,平均年龄46.68±16.89岁,青年患者66人,中年患者34人,老年患者42人,经卡方检验P<0.01,年龄在该病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青年人发病率最高。不同年龄段的性别差异在该病的分布上,经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2.在14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面神经轻度损伤患者84例,中度损伤患者55例,重度损伤患者3例,不同年龄段的面神经损害程度分布不同。经两两比较,青年组与老年组两组间在面神经损伤程度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患者以轻度面神经损伤为主;青年组与中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面神经损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P<0.05,不同年龄段在面神经损害程度上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中年患者以轻度面神经损伤为主,而轻度面神经损伤患者中又以青年患者人数最多。3.纳入14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风寒袭络证55例(38.7%),风热袭络证17例(12.0%),风痰阻络证65例(45.8%)例,气虚血瘀证5例(3.5%),经拟合优度卡方检验,P<0.001,患者中医证型在该病分布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风痰阻络证和风寒袭络证为主。不同性别、年龄段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中医证型上的分布差异无统计意义。经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不同面肌损害程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轻度与中度面神经损伤组在中医证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轻度面神经损伤患者以风痰阻络证为主,风寒袭络证次之;中度面神经损伤患者以风寒袭络证为主。4.142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根据HB评分标准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预后评定,其中痊愈患者72例(50.7%),显效患者55例(38.9%),有效14例,无效患者1例。根据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进行评定,142例患者中,痊愈患者72例,显效患者56例,好转患者13例,无效患者1例;经Kappa一致性检验,Z=14.837,P<0.001,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与HB评分标准在评价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情况具有一致性。Kappa=0.998,两者一致性很强。经卡方检验,P<0.05,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预后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患者症状全部或明显恢复,仅有减少部分患者会留下严重后遗症。5.对不同面神经损害程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该病预后分布上的差异统计,结果显示: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等级计数检验,χ2=39.624,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轻度面神经损伤患者预后比中度、重度面神经损伤患者好;中度与重度面神经损伤患者在预后分布上无差异。其中轻度损伤患者痊愈率为69.05%,显效率为30.95%;中度面神经损伤患者痊愈率为25.45%,显效率为52.73%;重度面神经损伤患者有效率为66.67%,无效率33.3%。分别对该病患者的年龄、面肌损伤程度、中医证型进行多分类Logistic分析,年龄、面神经损伤程度均与患者预后程度呈正相关,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相关性。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年龄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情况呈正相关,年龄越小,预后愈佳;面肌损伤程度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痊愈率、显效率)情况呈正相关,面神经损伤越轻,痊愈率越高。结论: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以青年患者居多,男女患者分布无差异。2.特发性麻痹患者在面神经损伤程度上以轻中度面神经损伤为主,轻度面神经损伤以青年居多;性别、左/右侧面神经损伤、颊支/颞支面神经损伤在面神经损伤程度上的分布无差异性。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以风痰阻络证、风寒袭络证为主,其次为风热袭络证,性别、年龄在该病的中医证型上分布无差异性。轻度面神经损伤患者以风痰阻络证为主,风寒袭络证次之;中度面神经损伤患者以风寒袭络证为主。4.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绝大多数预后较好,其中轻度面神经损伤患者预后最好。年龄、面神经损伤程度均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呈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为年龄>面神经损伤程度,年龄越小,预后愈佳。

曹洪弘[2](2019)在《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以及椎动脉狭窄程度对神经电生理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后循环TIA合并椎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分别进行瞬目反射(BR Blink reflex)及三叉神经-颈反射(TCR Trigeminal cervical reflex)检查。观察 BR 双侧的 R1、R2、R2c 各成分潜伏期,R1波幅,R2、R2c的面积;TCR的双侧P19、N31潜伏期,检测波幅/背景波幅的开方。将30例患者与20例无椎动脉狭窄的健康者的结果比较分析;并将轻中度和重度椎动脉狭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29例。结果显示:R1异常为8例,占27%,其中右侧异常2例(右侧R1潜伏期延长1例,右侧R1缺失1例)。左侧异常4例(2例为左R1潜伏期延长合并波幅降低,1例为R1波幅降低,剩余1例为左侧R1潜伏期延长)。剩余2例为双侧R1潜伏期延长。R2异常者29例,异常率为97%。其中单纯双侧R2,R2c潜伏期延长者14例;其余的15例除了潜伏期的延长,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R2和R2c的面积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的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28522,左 R2 P=0.000001,左 R2c P<0.000001,右 R1 P=0.011205,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1),而双侧R1波幅和R2、R2 c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相互比较,双侧R1和双侧R2、R2c的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右 R1 P=0.003471,右 R2 P=0.000001,右 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所得的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双侧R1波幅和双侧R2、R2c的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30例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TCR结果异常27例,其中潜伏期异常者26例,A值异常者5例。椎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引出波的潜伏期比较P值均小于0.05(左P 19 P=0.00014,左 N31 P<0.000001,左 P 19c P<0.000001,左 N31c P=0.000011,右P 19 P=0.000003,右N31 P=0.001868,右P 19c P=0.0.000001 左 N31c P=0.000021),有显着差异;而双侧A值、Ac值与对照组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椎动脉狭窄的两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双侧P19、N31、P19c、N31c潜伏期变化差异有显着意义(左 R1 P=0.004594,左 R2 P=0.000003,左 R2c P=0.000115 右 R1 P=0.003471,右R2 P=0.000001,右R2c P=0.000002)。其中轻中度和重度狭窄两组之间数据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的各波潜伏期P值均小于0.05;而双侧A、Ac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合并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中,BR和TCR的综合异常率100%。结论:1、合并有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BR异常率97%,主要为各波潜伏期的延长而各波反应幅度的改变不明显。TCR异常率为90%,主要为反应波的潜伏期的延长而A值改变不明显。两种检查综合异常率为1O0%。2、轻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各波潜伏期及反应幅度互相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两组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出现潜伏期的明显改变而无反应波幅的明显改变。3、后循环TIA伴有椎动脉狭窄的患者极易出现B R和T C R的反射通路的神经电生理改变,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李佳霖[3](2018)在《瞬目反射在脑卒中后抑郁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是观察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患者经过来士普(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2周后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潜伏期变化,结合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NIHSS评分,探讨BR潜伏期水平对PSD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9月-2018年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分为脑卒中组(stroke,S组,n=57),符合HAMD评分<8 分,脑卒中后抑郁组(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组,n=40),符合 HAMD评分≥20分,另设37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组)。分别行瞬目反射检查,观察三组瞬目反射的潜伏期变化,同时S组给予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PSD组除给予常规缺血性卒中治疗外加用来士普,治疗2周后再对PSD组行瞬目反射检查,对比数据的差异性,统计分析三组受试者瞬目反射潜伏期、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PSD组BR检查结果示R1、R2、对侧R2潜伏期较N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瞬目反射检查结果示R1、R2、对侧R2潜伏期较N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瞬目反射潜伏期结果较S组有差异(P<0.05)。2.PSD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与治疗前检测瞬目反射R1、R2、对侧R2潜伏期结果分别呈正相关(P<0.05);PSD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后检测瞬目反射R1、R2、对侧R2潜伏期结果分别呈正相关(P<0.05);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瞬目反射R1、R2、对侧R2潜伏期结果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SD组患者NIHSS评分与各项瞬目反射潜伏期无相关;PSD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与治疗前各项瞬目反射潜伏期无相关;PSD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后瞬目反射R2潜伏期呈正相关(P<0.01),与R1、对侧R2潜伏期无相关。4.脑卒中组患者NIHSS评分与瞬目反射R1、R2、对侧R2潜伏期结果分别呈正相关(P<0.05),脑卒中组HAMD评分与各项瞬目反射潜伏期无相关。结论:1.PSD患者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后,BR潜伏期明显缩短,抑郁及病情程度均有改善。2.通过HAMD、NIHSS评分及BR检测,可以为PSD患者的精准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贺婕,丁俊丽,孙志华,曾晓雁,贺敏[4](2016)在《瞬目反射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瞬目反射(BR)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后循环缺血(P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1例PCI患者为PCI组,包括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8例和后循环梗死23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BR和BAEP检查,对比2组相关电生理指标。结果 1 PCI组中,53例(74.6%)BR检测异常,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患者R1、R2、R2’波潜伏期均显着长于对照组(P<0.01),但两者间各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PCI组中,50例(70.4%)BAEP异常,后循环TIA和后循环梗死患者Ⅰ、Ⅲ、Ⅴ波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IPL均较对照组显着延长(P<0.01),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检测异常61例(85.9%),高于BR或BAEP单独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和BAEP均能反映PCI患者脑干供血情况,两者联合检测对PCI早期诊断和脑损伤区定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邹文琴[5](2013)在《脑梗死患者瞬目反射的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瞬目反射资料,了解梗死病变瞬目反射各参数结果的特点,以探讨瞬目反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瞬目反射结果进行分析。60例脑梗死组均于确诊后1周内行瞬目反射检测,并对同期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瞬目反射测定。参考头颅核磁共振结果,将脑梗死组按梗死部位分为大脑皮质组(30例)和基底节组(30例)。瞬目反射的研究参数有:刺激同侧记录的早反射(R1)、晚反射(R2)和对侧记录的晚反射(R2′)各波的潜伏期及波幅。比较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大脑皮质组与基底节组的瞬目反射各参数结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脑梗死组瞬目反射总异常率为76.67%(46/60),其中R1、R2和R2′的异常率分别为36.67%(22/60)、65%(39/60)和58.33%(35/60);脑梗死组R1、R2和R2′的异常率比较,R2及R2′异常率均明显高于R1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瞬目反射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R1、R2和R2′的潜伏期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延长,其波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脑皮质组R2和R2′的潜伏期与基底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脑半球梗死病变,瞬目反射异常以R2及R2′异常为特征;大脑半球梗死病变R2及R2′的异常进一步提示R2及R2′为一多突触性的反射活动,其神经传导通路的任何一段受损或其神经传导通路受梗死病变的影响都将导致R2及R2′异常;大脑半球梗死病变可导致瞬目反射各参数的异常变化,瞬目反射可作为观察大脑半球梗死病变后是否影响其神经传导通路的参考指标。

韩璐[6](2011)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后循环缺血常见的临床类型之一,因其发作时间短暂,症状多为一过性,故在临床实践中对后循环TIA的正确认识和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BR),三叉神经-颈反射(TCR)检查对于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干功能受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入组的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50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可逆、反复急性发作的或小脑或脑干或枕叶或海马功能缺失,每次发病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一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未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头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未见新鲜梗死灶,于症状消失后3天内行BAEP, BR, TCR检查,观察BAEP中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计算瞬目反射R1、R2及R2’各成分平均潜伏期,TCR中P19/N31波的潜伏期并与4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1.TIA组BAEP异常36例(72%),其中左侧异常12例,右侧异常14例,双侧异常10例。异常患者中,20例表现为Ⅰ波正常,Ⅲ、Ⅴ波PL延长或波型分化差,其中Ⅰ-Ⅲ波的IPL延长11例(双侧均延长3例),Ⅲ-Ⅴ波的IPL延长及Ⅲ-Ⅴ/Ⅰ-Ⅲ>1的6例(双侧均延长1例)、Ⅰ-Ⅴ波的IPL延长3例(双侧均延长1例);12例既有Ⅰ波PL延长,又有Ⅲ、Ⅴ波PL延长,其中Ⅰ~Ⅲ波的IPL延长6例(双侧均延长2例)、Ⅲ~Ⅴ波的IPL延长及Ⅲ-Ⅴ/Ⅰ-Ⅲ>1的3例(双侧均延长1例)、Ⅰ~Ⅴ的IPL延长3例,4例仅Ⅰ波PL延长(双侧均延长2例),Ⅰ-Ⅲ波及Ⅲ~Ⅴ波的IPL未见明显异常。与对照组相比,TIA组各波峰潜伏期和峰间期均明显延长(P<0.01)。2.TIA组BR异常38例(76%),其中R1异常12例(一侧异常8例,双侧异常4例),R2或R2’异常16例(一侧异常6例,双侧异常10例),一侧或双侧R1异常伴一侧或双侧R2、R2’异常10例。与对照组比较,TIA组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3.TIA组TCR异常15例(30%),表现为双侧P19/N31波双侧潜伏期不对称10例,双侧潜伏期延长(5例)。与对照组比较,TIA组各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4.50例TIA组中,BAEP和BR, TCR三项联合检测,总计异常41例(82%)。结论:1、BAEP各波的发生源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域相吻合,本研究显示后循环TIA患者BAEP异常以Ⅲ波潜伏期及Ⅰ-Ⅲ波峰间潜伏期异常明显,能敏感地反映脑干缺血的程度和脑干神经核团血液灌流状态的变化,早期反映脑干听觉通路的功能异常。2、本组观察后循环TIA患者BR异常率最高(占76%),它可早期反映脑干特别是脑桥下段的功能且不受患者听力的影响,弥补BAEP不足。3、本文后循环TIA患者TCR的异常表现为双侧P19/N31的双侧潜伏期不对称及双侧潜伏期延长,可以早期反映脑桥下段,特别是延髓的功能状况简便方法。4.TIA患者BAEP、BR、TCR三项检查的异常率为82%,三者反应的脑干结构均不同程度的功能交叉重叠,互为补充,联合应用更易早期全面发现脑干功能的异常改变。5.、神经电生理检查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的特点,作为功能性检查,可以早于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时可以作为监测,动态观察病情的客观指标。

庞蕾[7](2009)在《正常人瞬目反射检测方法的扩展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是众多脑干反射的一种,是由于面部叩打,光、音、角膜以及电刺激所诱发的防御反射,起着保护眼球以及面部的重要作用。通过BR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出三叉神经、面神经等周围性神经的功能状态,并且可以反映出中枢脑干神经系统的状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BR检测方法为电刺激一侧三叉神经第Ⅰ支眼神经的分支眶上神经诱发双侧眼轮匝肌产生瞬目动作,通过神经电图仪描记电位变化,记录同侧潜伏期短、波形简单的R1波及双侧潜伏期长、波形复杂的R2(同侧)和R2’(对侧)波。我们通过对30例正常个体进行眶上神经及颏神经刺激,分别于眼轮匝肌及提上唇肌处记录,探讨电刺激所诱发的BR的不同检测方法和波形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建立其实验室参考值。方法选取30例(60侧)健康年轻志愿者,女性16名,男性14名,年龄22-28岁,平均年龄24.1±1.5岁,符合条件:①全身情况良好;②无神经系统疾病;③面部表情肌功能正常;④无颌骨、颅脑手术及外伤史。采用丹麦产DISA-2000M神经肌电图仪进行检测,记录电极及参考电极均为φ1cm盘状表面电极。分别对各健康志愿者进行眶上神经及颏神经刺激,分别于眼轮匝肌及提上唇肌处记录BR波形,统计四组不同检测方法所得BR的R1、R2、R2’的潜伏期及波幅,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检验水准P=0.05。结果1.30名正常个体(60侧)采用眶上神经刺激分别于眼轮匝肌及提上唇肌记录,均获得了满意的反应波形,主要包括3个波,R1波潜伏期短,波形简单,为单个尖锐波,R2及R2’由多个波组成,潜伏期长,波形复杂。2.由颏神经刺激分别于眼轮匝肌及提上唇肌记录,所获得部分波形完整,另有部分波形R1未引出,颏神经刺激眼轮匝肌记录的检查方法R1引出率为67%;颏神经刺激提上唇肌记录的检查方法R1引出率60%,此两种方法引出之双侧R2均稳定。3.四种检查方法所得R1、R2、R2’潜伏期呈正态分布,左、右侧之间及男、女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配对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四种方法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潜伏期以(?)±s表示所得正常值,以(?)+3s表示的正常值的上限。BR各波波幅变异较大,经D检验均为非正态分布,因此采用中位数(M)描述其集中趋势作为临床参考。结论临床上BR的检测除可以采用眶上神经刺激于眼轮匝肌记录,还可采用眶上神经刺激于提上唇肌记录的方法,此两种方法具有同等诊断价值。颏神经刺激眼轮匝肌及提上唇肌记录的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可作为辅助检查。此方法均为无损伤性检查,简单、易行、且提供了客观、定量的指标,为临床上早期诊断神经损伤的状态和程度提供了实验依据,是一种可靠的电生理学检查方法。

孙翠萍,马建军,李六一,徐军[8](2006)在《视神经脊髓炎和经典多发性硬化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的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视神经脊髓炎型和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患者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的差异。方法:多发性硬化患者为河南省人民医院1996-01/2005-06门诊随诊及住院的临床确诊病例49例。健康对照组为河南省肿瘤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人员及部分工作人员47例,多发性硬化组又分为视神经脊髓炎型(n=21)和经典多发性硬化型(n=28)。瞬目反射检查方法采用诱发电位仪,用表面电极刺激和记录,记录电极置于眼轮匝肌外侧,左右两侧对称,参考电极置于鼻骨两侧,接地电极置于颌部,刺激电极放在眶上切迹处。双导同时记录刺激侧所见的早反射和晚反射及对侧的晚反射。测定其潜伏期和波幅。双侧进行,共测4次,计算出瞬目反射各波的平均潜伏期和波幅。异常瞬目反射的判定标准:①各波潜伏期超过正常高限(x+2.5s)(早反射11.5ms,晚反射38.8ms,对侧的晚反射40.1ms)和/或波幅低于正常低限(x-2.5s)(早反射62.5μV,晚反射43.0μV,对侧的晚反射7.0μV)。②除外操作错误、仪器故障和患者不合作等因素,瞬目反射未引出者为异常。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EDSS进行评分。结果:49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均完成检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视神经脊髓炎型患者发病年龄、EDSS评分均显着高于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患者(P<0.01)。②视神经脊髓炎型和经典多发性硬化型瞬目反射各波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显着延长(P<0.01~0.001),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患者的瞬目反射各波潜伏期与视神经脊髓炎型相比也显着延长(P<0.01~0.001);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患者的瞬目反射各波波幅与对照组和视神经脊髓炎型相比显着降低(P<0.01~0.001),视神经脊髓炎型患者的瞬目反射各波波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③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患者的瞬目反射各波异常率均显着高于视神经脊髓炎型(P<0.001)。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型和经典多发性硬化型是多发性硬化的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瞬目反射的改变可反映脑干病变的部位和范围。

罗伟,李靖[9](2004)在《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的评估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chronicalcoholicneuropathy,CAN)的评估意义。方法对42例CAN患者进行了瞬目反射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AN组异常18例(43%),以R1波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为主,R1波幅和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瞬目反射是CAN累及中枢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可客观评价中枢神经受损的性质、程度和部位。

孙翠萍[10](2003)在《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文中提出一、背景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而增加。其中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对脑卒中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定的常用量表有欧洲卒中评分(ESS)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等,近年来,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也有大量用于卒中后神经功能及预后评价的报道,而且,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应用于脑卒中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但BR对脑桥梗死的预后价值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通过瞬目反射这一无创性的神经电生理技术,来探讨它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 二、资料与方法 (一)患者来源 本组43例脑桥梗死患者选自河南省人民医院及武警河南总队一支队医院神经科住院的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I证实,男28例,女15例。年龄53-75岁(平均63.7±8.6岁),头颅MRI示:双侧脑桥梗死(病灶直径>2.5mm,双侧均有梗死灶)6例,临床表现为闭锁综合征;左侧脑桥梗死17例,其中3例梗死病灶直径0.5-2.5mm,为单个病灶,14例梗死病灶直径>2.5mm,为单个病灶;右侧脑桥梗死20例,5例梗死病灶直径0.5一2.5,为单个病灶,15例梗死病灶直径>2.5们nrn,为单个病灶。 (二)健康对照组 对照组37例,为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站体检的健康人,无神经系统和其他全身性疾病史。男23例,女14例,年龄5476岁(平均62.9士9.4岁)。对照组和脑桥梗死组间性别(尸检验)、年龄(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尸>0.05)。 (三)方法 用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用眼肌肌电图把BR记录下来,可以看到性质不同的两个成分。即刺激侧所见到的早反射(R】成分)和晚反射(凡成分)及对侧的晚反射(凡,成分)。对每位患者在BR检查当日,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于一月末再行神经功能评分,探讨BR对脑桥梗死的预后价值。 (四)统计 采用SPsslo.0 for window统计软件,瞬目反射各波潜伏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均值士标准差(牙幻)表示,采用t检验;异常率的比较采用尹检验。取尸<0.05为显着性检验水准。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 003)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实验流程对照组患者同日瞬目反射检查ESS和ADL评分月末ESS和ADL评分 三、结果 1.脑桥梗死组病灶侧R:的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拼25.9432,尸<0.001);病灶侧Rl的潜伏期较健侧显着延长,两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拼25.3565,尸<。.001)o 2.脑桥梗死组BR各波的异常率以R:最高,占81.4%(35/43),而凡和凡’的异常率分别为23.3%(1 0/43)和25.6%(11/43);Rl的异常率显着高于凡(xZ粗6.5455尸<0.001)和凡’(x2=24.7250尸<0.001)。 3.双侧脑桥梗死(双侧均有病灶,病灶直径>2.5),导致BR各波均未引出;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梗死灶直径>2 .5,主要引起R:潜伏期延长;一侧脑桥单个梗死灶,直径0.52.5,BR各波潜伏期均正常。 4.Rl波形未引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重,ESS评分显着低于R:潜伏期延长组(拼14.5235尹<0.001)和R:潜伏期正常组(t=10.6066尹<0.001):其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3)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ADL评分也显着低于R:潜伏期延长组(卜14.5235,P<O.OOI)和Rl潜伏期正常塑(何12.1218,尸切.00更)。 5.一月末再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Rl潜伏期正常组预后最好,ESS评分和ADL评分均较一周内显着提高(俪s=3.4625尹<0.01和t^oL二6.5997,P<0.ool),R:潜伏期延长组次之,RI未引出组预后最差。 四、结论 1.脑桥梗死患者,BR异常以R:潜伏期延长为特征。 2.脑桥的病灶主要引起R:异常(81.4%),进一步提示R:的反射中枢位于脑桥。 3.双侧脑桥直径>2.smm的病灶,RI、凡及凡’均未引出;一侧脑桥直径>2.smm的单个病灶,病灶侧Rl潜伏期延长,凡和凡’大多正常;一侧脑桥直径0.5一2‘smm的单个病灶,R;、凡及凡’均正常。表明BR的异常类型可大致反映脑桥梗死病灶的范围。 4 .BR的R:异常可对脑桥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作较为客观、量化的评定。

二、老年脑血管病与瞬目反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脑血管病与瞬目反射(论文提纲范文)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神经损伤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收集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面神经损伤分级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中止观察标准
        2.8 剔除及脱落标准
        2.9 中止及脱落病例处理
    3 治疗方案
        3.1 西医治疗方案
        3.2 中医治疗方案
        3.2.1 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3.2.2 针刺治疗
        3.3 面部肌肉功能锻炼
    4 研究方法
        4.1 样本量估计
        4.2 设计路线
        4.3 资料收集
        4.3.1 一般资料收集
        4.3.2 面神经电图资料收集
        4.3.3 中医证型资料收集
        4.3.4 面瘫评分量表资料收集
    5 数据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完成情况
        6.2 基础资料分布情况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面瘫恢复程度评分标准
附件2 中医证型及治疗标准
附件3 病例报告表填写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临床资料及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BR检查
        2.2 TCR检查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类别和数量
    2 BR的检测结果
        2.1 对照组的BR检查结果
        2.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的BR结果
    3 TCR的检查结果
        3.1 对照组的TCR的检查结果
        3.2 椎动脉狭窄的患者TCR结果
    4 综合异常率
讨论
    1 B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2 TCR在后循环缺血的意义
    3 BR及TCR联合检查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致谢

(3)瞬目反射在脑卒中后抑郁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收集
        2.1.1 筛选标准
        2.1.2 各组基本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BR检测
        2.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分析及统计
第三章 结果
    3.1 BR潜伏期对比结果
    3.2 HAMD评分与各组瞬目反射潜伏期相关性比较
    3.3 NIHSS评分与各组瞬目反射潜伏期相关性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瞬目反射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BR检测结果
    2.2 BAEP检测结果
    2.3 BR联合BAEP检测结果
3 讨论

(5)脑梗死患者瞬目反射的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瞬目反射,三叉神经一颈反射的发生机理及 其在神经科疾病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正常人瞬目反射检测方法的扩展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瞬目反射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瞬目反射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四、老年脑血管病与瞬目反射(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神经损伤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唐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椎动脉狭窄的后循环TIA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D]. 曹洪弘. 苏州大学, 2019(04)
  • [3]瞬目反射在脑卒中后抑郁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D]. 李佳霖. 延边大学, 2018(01)
  • [4]瞬目反射联合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 贺婕,丁俊丽,孙志华,曾晓雁,贺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13)
  • [5]脑梗死患者瞬目反射的结果分析及临床应用[D]. 邹文琴.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电生理检测分析[D]. 韩璐.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7]正常人瞬目反射检测方法的扩展性研究[D]. 庞蕾. 天津医科大学, 2009(12)
  • [8]视神经脊髓炎和经典多发性硬化电刺激诱发瞬目反射的对比[J]. 孙翠萍,马建军,李六一,徐军. 中国临床康复, 2006(34)
  • [9]瞬目反射对慢性乙醇中毒性神经疾病的评估意义[J]. 罗伟,李靖. 中国临床康复, 2004(31)
  • [10]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D]. 孙翠萍. 郑州大学, 2003(01)

标签:;  ;  ;  

老年性脑血管病与眨眼反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