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几个误区的心理分析

股市几个误区的心理分析

一、股市中几种错误的投资心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高[1](2020)在《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信息冲击下非理性行为引发市场波动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主体的分散性及其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导致我国股指剧烈波动且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影响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促使股市回归理性并与国民经济良性协同发展,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个比较着名的研究为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价值投资策略理论。其理论框架包括三要素: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市场波动。其中,内在价值与市场波动这两个要素尤为重要,市场波动是股价围绕内在价值的上下波动。若对市场中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进行研究,则首先要研究市场波动。基于有限理性和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假定,在信息的影响下投资者做出非理性投资决策,必然引发市场波动。价值投资策略是以上市公司本身具有价值且财务因子反映其内在价值为基础,当股价波动较大时,安全边际出现,价值投资策略生效。由此,研究价值投资策略是否有效,最核心的取决于市场波动。关于价值投资策略的有效性探索一直是经济学者们研究资本市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专家学者基于我国证券市场的价值投资策略是否有效也做了较多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综观现有研究发现,基于信息影响下市场波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存在以下不足。1.在非正式渠道——小道消息传播的股市谣言引起市场波动方面,现有的研究为了检验信息和谣言对股价的冲击,主要用来自市场的真实交易数据进行检验,然而这些投资实务中产生的变量难以观察、获得、度量而且这些变量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无法满足经济学中外生性假设的要求: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这就使得研究者难以排除信息影响风险决策行为的其他可能途径,也对厘清市场信息、投资者风险态度和决策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困难;2.在正式渠道——新闻联播传播的政策信息引起市场波动方面,现有的处置效应文献大多采用微观的投资者交易数据进行研究,这类方法的缺陷是数据可得性差,使研究难以复制;选取宏观数据来研究的文献大多采用的是简约化模型,缺乏理论支撑;3.在财报信息与羊群效应引起市场波动方面,分析投资者的异质性缺少理论模型的支撑;研究投资者行为的实证效果受限于基金的持仓和交易数据的可得性和数据质量,通常将样本时间区间人为分段来研究羊群效应时变性特征,导致样本选择偏误,缺乏科学性;4.在价值投资有效性方面,关于因子模型进行资产定价的模型较多,而关于如何构建与筛选因子的研究较少;同时,对投资者情绪分析相关的研究较多,而基于政策与情绪带引起的波动来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研究较少。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由于市场的剧烈波动源于信息的冲击,因此要研究波动先要研究信息的冲击。本文先按信息是否反映内在价值把信息分为财报信息和非财报信息;再把非财报信息按信息的传播渠道分为非正式渠道信息和正式渠道信息。本文以谣言为非正式渠道信息的代表,以新闻联播为正式渠道信息的代表来研究非财报信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以上两个渠道信息引起的波动经过放大产生羊群效应,继而引发市场崩溃,但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说明市场有抑制羊群效应的机制,本文通过量化羊群效应并分析其内部传导机制,发现财务信息能抑制羊群效应。最后,本文据此设计包括情绪、政策及财务等因素的DMA多因子模型,研究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具体研究如下:1.在谣言引起市场波动方面,本文采用了行为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前景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含情绪因子的风险决策模型,据此设计了一个风险决策实验;单独研究仅涉及虚假信息的股市谣言对股市中买卖双方风险决策偏好和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而考察谣言与股价波动的关系;利用双重差分计量模型对信息冲击、风险态度与投资决策内在传导机制进行检验;2.在政策信息引起市场波动方面,本文用网络爬虫和文本分析连续10年的新闻联播文字稿的政治信号,用新闻联播词频表征的政治信号来测度该信号与股价波动的关系;采用结构化模型进行面板回归,在计量方法上具有稳健性;3.在财报信息与羊群效应引起市场波动方面,本文首先在主流的CSAD模型中引入财务因子,其次根据噪声交易者模型将资产组合分类来构造面板数据,这一方法相比现有的采用主观看法对样本时间进行分段并做分组检验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4.在价值投资有效性方面,本文把DMA应用到资产定价模型进行筛选因子;把大盘指数和行业指数作为反映政策因子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情绪因子的迭代指标,考虑财务因子和其他非财务因子,构建了个股和行业最优的DMA多因子模型,进行样本内真实市场回测实证研究和样本外预测分析。根据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非正式渠道——小道消息传播的股市谣言引起市场波动方面,首次证实谣言引起市场波动,具体来说,通过对非正式渠道传递的非财报信息之股市谣言的行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谣言会直接冲击投资者的情绪,改变其风险态度,进而影响其投资行为,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然后利用双重差分计量模型对其进行检验,实证发现除买方负面谣言组外,谣言影响风险资产比例不具有持续性或外部性;2.在正式渠道——新闻联播传播的政策信息引起市场波动方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能抑制止盈止损概率,这与现有研究文献中短期股价表现出价格惯性的结论一致;以新闻联播词频为代表的政治信号显着抑制卖出行为,减弱股价剧烈波动;3.在财报信息与羊群效应引起市场波动方面,以股票的PB和SIZE的大小为标准对噪声交易者和知情交易者的投资行为进行分类具有合理性,且研究表明投资者行为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体现上市公司基础内在价值的财报信息与羊群效应呈现负相关关系,即对羊群效应的抑制作用显着,减缓市场剧烈波动;4.在价值投资有效性方面,基于资产定价模型构建的DMA多因子模型,并考虑安全边际,进行样本内回测和样本外预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本文的研究价值与创新主要体现如下四方面:1.在非正式渠道——小道消息传播的股市谣言引起市场波动方面,首次验证谣言冲击投资者情绪,继而改变其风险态度,最终影响其投资行为的传导途径,为解释股价波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同时也在信息影响决策方面的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从情绪和心理的视角展开研究;2.在正式渠道——新闻联播传播的政策信息引起市场波动方面,本文采用结构化模型进行实证,最大程度保留了处置效应模型的机制结构;采用宏观的市场指数和文本分析技术处理表征的政治信号生成面板数据研究处置效应,为解释股价波动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3.在财报信息与羊群效应引起市场波动方面,考虑了投资者的异质性,引入财务信息,并基于严谨的理论来构建面板模型,不仅使得检验方法具有稳健性,而且规避传统研究方法的主观性;最后,研究发现反映市场波动的羊群效应不仅与单个市场的噪声交易者和知情交易者有关,而且还与多个市场的共振效应有关。4.在价值投资有效性方面,将大盘指数与本章构建的行业指数作为反映我国国情的政策与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情绪因子纳入并构建行业和个股最优DMA多因子定价模型,使其更精准地定价股票。该研究不仅丰富了行为金融研究理论成果,也为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促进股票市场繁荣稳定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研究的内容结构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市场波动性实证研究;第二部分为基于DMA资产定价模型与市场波动的价值投资策略有效性实证研究。

邓荣华[2](2018)在《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短期惯性与反转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的羊群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的惯性与反转效应属于资产定价理论中的异常现象,与传统金融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却被全球多个证券市场证实存在。而行为金融学中,也有相关理论认为市场并非有效的,投资者们也难以做到完全理性,这与惯性与反转效应及策略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现有文献中用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惯性与反转效应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而本文在研究我国股市惯性与反转效应存在性的基础上,试图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一部分先探讨我国股市在短期内是否存在惯性与反转效应。数据选取上,以我国沪深两市2007年10月至2017年10月所有上市A股数据作为样本。研究频率上,本文选择现有文献很少研究过的日度频率。研究方法上,采取Jegadeesh and Titman方法,也称J-K方法,即通过在排序期确定分组和在持有期测算收益率,比较惯性与反转两种策略的收益率高低。测算惯性效应存在性时,本文将排序期和持有期都分别设定为1、3、6、9、12、15个交易日,共36组J-K策略。测算反转效应存在性时,本文将排序期和持有期都分别设定为2、4、8、10、14个交易日,共25组J-K策略。所有排序期及持有期均采取非重叠的抽样方法,以2017年1月为第一个持有期,往后递推至2017年8月,得到所有持有期收益率的序列。通过研究得出,在测算期(2017年3月至2017年10月)内未发现反转现象,却能够发现短期惯性现象,且惯性效应在排序期为9、12、15个交易日时较为显着,且这几个组合的超额收益随着时间推移表现越来越好。本文实证研究的第二部分试图用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解释样本期内出现短期惯性效应的原因。思路是假设行为金融中的羊群效应模型能够解释股票市场的短期惯性效应,接着验证两者是否真的具有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研究方法为CCK模型分析方法,将采用惯性策略的投资组合的日均横截面绝对偏差CSAD与同时期沪深300指数组合日收益率的绝对值进行拟合,根据两者的线性关系判断羊群效应是否能够解释惯性效应。通过这一方法得出,当投资组合的惯性效应表现显着时,其横截面绝对偏差CSAD与同时期沪深300指数组合日收益率的绝对值存在线性递减关系,羊群效应也十分明显;而投资组合的惯性效应十分微弱或不存在时,两者间的线性递减不明显,甚至存在线性递增,证明羊群效应不显着或不存在。故本文认为,行为金融中的羊群效应模型对股票市场的短期惯性效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马欢[3](2017)在《中国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社会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探索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严重的从众行为。股市中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投资行为的改变,使股市表现出大部分人投资决策趋同的现象。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导致股价产生较大的波动性,严重扰乱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与秩序,更是引发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中国股市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深受股市信息模糊、政策的权威引导和群体压力下机构投资者代理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从众理论的依托下,探析这三大社会影响因素是如何作用于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的,并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股市信息模糊与政策的权威引导主要是基于信息性影响导致中国股市从众行为,而机构投资者代理导致中国股市从众行为主要是基于规范性影响的作用。本文通过文献阅读、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对中国股市从众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发现,人们在模糊的股市信息环境中极易产生追涨杀跌、被他人左右投资行为的从众现象,而这种模糊信息环境是由三方面造成的:一是由于信息披露不规范,具体包括信息披露的不真实、不完整、不及时;二是信息性操纵;三是投资者的不成熟放大了信息模糊程度,主要体现在个人投资者对信息的分析能力较弱以及投资经理人队伍呈现着年轻化的特征,较为欠缺投资能力与经验。其次,中国股市从众行为还深受政策权威引导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我国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市特征,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规范作用又促使人们将政策视为指导自己股票投资的指南针。在这种信息性影响下,政策的出台或相关信息往往会引起股票市场中投资者的从众行为。最后,对股市从众行为影响较大的社会因素是机构投资者代理。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投资经理深受规范性影响的作用,在承受考核制度下的业绩压力、职业生涯的声誉压力以及投资失败的责任压力时,投资经理易产生投资从众行为。

陈雅婷[4](2017)在《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分男女、文化、职业,只要有钱购买股票就能成为股民。由于门槛低,大多数股民不具备专业的投资技术和足够的投资时间,但影响股价起伏的因素众多,股民无法全盘掌握。因此对多数股民而言,想要股市投资获利,运气扮演着重要角色。股民通过“运气信念”表达其炒股的情绪和压力,而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影响巨大,不容小觑。本研究探索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和互相影响的特点,试图为股民心理健康辅导及干预,提供具体建议和对策,并对股民政策制定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促进心理学界对“运气信念”相关研究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翻译并修订运气信念问卷。以国外的运气信念模型为基础,依照心理测量学原则,编制了运气信念问卷。经两次问卷测验,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检验问卷的信效度,最终形成27个项目,4个维度的运气信念问卷。信度检验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89,各维度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504~0.775。效度检验显示问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为了从宏观层面探索股民运气信念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着重考察运气信念与心理控制源、大五人格的关系,使用运气信念问卷、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对上海1,200名股民进行调查,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为了从微观层面揭示股民的运气信念特征及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了解股民如何看待心理控制源、大五人格与运气信念的关系,选取19名上海股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深度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就影响股民运气信念的归因方式和人格特点进行分析。为了多层次、多维度、互相验证地挖掘股民运气信念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上海股民进行三种投射测验,106名股民进行房树人绘画测验、105名股民进行主题绘画测验、7名股民进行罗夏墨迹测验。研究结果:1.修订的运气信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股民运气信念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存在差异。心理控制源与个人坏运、相信运气、运气总分维度呈显着正相关;大五人格中神经质与运气总分与呈显着正相关,而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与运气总分呈显着负相关。2.通过质性编码分析,共形成1,231个三级编码,35个二级编码,11个一级编码,构建了由4大因素构成的运气信念和7种人格因素构成的股民运气信念人格模型。研究发现,运气信念具有多样化的特色,大体上股民相信有运气的存在,但一致认为炒股是不能够单纯地仰赖运气的。股民们提出炒股要赚钱绝大部分还是要依靠自己的研究、人脉和信息来源,多数股民认为炒股和自己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3.由于测验进行时正值中国股市最低迷的时刻,房树人测验发现受测的股民中多数有抑郁、脾气急躁、生活空虚及性格懒散的情况;主题绘画测验发现,受测股民心中运气概念有7类,大部分属于外控型,只有少数是内控型。研究也发现,受测股民有做事缺乏纪律、精神动力低、社交退缩、缺乏自信等特质,较多的特质容易导致炒股失败。从罗夏墨迹测验发现,受测的股民中多数还停留在安全、爱与归属感和尊重需求的追求阶段,尚未到达自我实现需求阶段,花费大量的精力处理自己工作和情感困扰,没有足够的心力来钻研股市。研究结论:1.股民的情绪起伏可通过其运气信念的形式来表达。股民运气信念有4个维度:个人好运、个人坏运、相信运气、拒绝运气,分别受到人口统计学、心理控制源以及大五人格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我国股民运气信念与其情绪困扰关系密切,前者对后者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在临床上评估股民运气信念及影响因素,可协助找到其情绪困扰的原因。2.女性股民在个人坏运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男性股民。独生子女股民在拒绝运气维度的得分及运气问卷总分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的股民。年龄越大的股民,越不相信运气。学历越高的股民,个人坏运信念维度得分和运气总分越高。来自城市的股民在相信运气维度和运气总分显着低于来自城镇和来自农村的股民。越是家境不好的股民,在个人好运维度的得分越高。专职的股民比起兼职的股民在个人好运维度和运气总分显着偏低。一年以下炒股年资的股民在相信运气维度非常显着高于其他年资股民。炒股赚钱的股民在个人好运维度的得分显着低于炒股赔钱的股民。男性、高中以下学历、家庭来源地区为城市、专职股民,这四个群体都属于运气总分显着偏低的群体。股民外控得分越高,个人坏运维度得分也越高。3.个人坏运维度与神经质呈非常显着正相关,而与开放性、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均呈显着负相关。个人好运维度与责任感、外倾性均呈非常显着正相关,个人好运维度与开放性呈显着正相关。相信运气维度与神经质呈非常显着正相关。拒绝运气维度与责任感、宜人性、外倾性均呈非常显着正相关。运气总分与神经质呈非常显着正相关,运气总分与责任感、宜人性均呈非常显着负相关,与开放性呈显着负相关。股民的学历和家庭来源地区、心理控制源和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均对运气总分有显着预测作用。4.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国家相关部门应建立股民心理干预机制,从塑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着手,建立内控性思维,加强责任感、宜人性和开放性,培养股民理性投资,不依靠运气炒股。本研究对我国股民运气信念相关的未来研究、股民政策制定以及教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玮光[5](2014)在《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历经短短二十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从默默无闻到具有世界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教育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投资者缺乏必要的投资知识和技能,交易频繁,非理性交易行为明显,信心明显不足。同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权利和利益。让中小投资者充分享有知情权,公平获得应当公开的全部信息,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基本前提。因此,编制并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金融理论方面,基于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设的传统金融学理论对证券市场很多的“异常”现象(如股权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股利之谜、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等)难以做出很好的解释。为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中的各种“异常”现象,金融经济学家把心理实验的结果引入金融理论中,从而建立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把人的心理等主观因素加入到经典的金融模型的考虑之中,并认为投资者信心对于资产定价有显着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度量和研究已成为行为金融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认为编制并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了解不同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行为和信心特征,对于推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市场信息,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运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研究工作包括:1.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目前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进行梳理,确定拟研究的方向。2.在经典的信息传递模型基础上,考虑投资者信心因子对均衡解的影响,对原模型进行扩展。给出了没有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和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两种情况下的风险资产的均衡价格和波动率,证明了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可以减少股票市场的波动。3.在借鉴国内外已有投资者信心指数编制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证券市场自身特点,引入了国内经济基本面、国内经济政策、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等市场外因素,给出了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编制方案,并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开展了国内持续时间最长、调查样本量最大的投资者信心调查。通过将参与调查投资者结构与总体投资者结构进行比较,论证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网上调查的合理性,利用综合评分法计算了投资者信心指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者信心指数较好地预测了上证综指在2008年底的市场底部,其先行性特征比较明显。4.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就国内因素而言,投资者的信心受到上证综指收盘价、腾落指数、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率的显着影响,且这些因素在下跌期影响最为显着。而就国际因素而言,前一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与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对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的影响不显着。5.使用VAR模型对投资者信心与上证综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滞后3期上证综指对投资者信心有显着反向影响,滞后1期的投资者信心对上证综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投资者信心对上证综指的影响先增后减,在第8期达到最大并在第30期后冲击的影响逐步消失,持续时间较长,而上证综指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在滞后1期最大,随后影响逐步降低并在第15期消失,持续时间较短。6.运用非对称的EGARCH模型分析了投资者信心及其波动与上证综指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控制投资者信心及其波动后,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仍呈非对称关系,这表明除了投资者信心之外,还存在其他市场冲击因素导致上证综指收益率的波动呈非对称关系。全文按照文献整理、理论分析、指数构建及分析、实证研究的逻辑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了现有投资者信心指数相关工作。通过对经典的信息传递模型进行扩展,理论上证明了编制并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具有减少股票市场波动的积极作用。首次引入市场外因素编制了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开展了投资者信心网络调查,证明了网络调查在证券投资者调查实践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力质疑了“网络调查是随便调查”的观点;较好地预测了上证综指在2008年底的市场底部。由于信心调查开展时间长,样本量大,从而提供了分上涨、下跌、横盘等不同市场趋势进行讨论的可能性。通过对上涨、下跌、横盘时期投资者信心与证券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投资者信心在下跌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最为显着,有力地支持了人们对股票市场的相关直觉。

纪春明[6](2013)在《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EGARCH-M等模型的检验》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市场出现了很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理性人假设受到质疑,行为金融学蓬勃兴起,成为金融学一个重要且拥有广阔前景的分支。纵观历史,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往往是从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开始的,特别是股价的异常波动。因此本文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全面研究了投资者情绪理论以及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机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单位根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惠普滤波分析、EGARCH-M模型、VAR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重点研究了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资产价格整体波动以及异常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上证指数整体波动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对用惠普滤波去除趋势项后的上证指数月波动率的影响也是非对称性的;第二,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和上证指数月度波动以及上证指数去趋势项波动率之间都是互为因果的;第三,考虑到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原因的多样性,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道琼斯指数月度波动用以代表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入了政策变量用以代表中国股市较强的政策性,发现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道琼斯指数月度波动以及政策变量对上证指数整体波动以及去趋势项波动率的影响都很显着,并且模型的拟合度也显着提高;第四,本文对比了上证指数异常波动点的出现时期和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走势图,发现上证指数异常波动点的出现时期和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走势图的波峰或波谷出现时期完全吻合,再次证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根据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和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内外情况,提出了中国干预金融市场投资者情绪以及股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对策建议。

阎波[7](2013)在《信息外溢性、信息成本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分析》文中认为本文是从信息外溢性角度来研究股票市场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首先,在分析了信息外溢性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及信息外溢性与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的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并结合一些学者已经做的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个度量非理性的中小投资者收益的公式,从这个公式出发,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分为外在保护与内在保护层面。接着本文从外在保护与内在保护层面两个层面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最后,分析了外在与内在的交叉—社会经济网络与投资者行为与投资者利益的密切关系。具体来说,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信息外溢性与证券市场关系的基础理论的构建。提出了信息外溢性的概念以及信息外溢性的测度指标—信息报酬,分析了存在信息报酬时的资产定价,以及信息报酬的来源,信息报酬与信息成本之间的关系,并界定了证券市场上信息真实性的三种状态。(2)信息外溢性与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的关系的理论分析。用认知风险来度量投资者的非理性程度,投资者的认知风险可以分解为理性认识风险和基于中小投资者心理偏差的认知风险两部分之和,并证明了当证券市场存在正信息外溢性报酬时,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认知风险较低,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小投资者收益的一个公式。(3)信息外溢性角度下中小投资者利益外在保护层面的分析。用博弈论分析了内幕信息的监管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关联,并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投资者保护的关系、分析师迎合股价的动机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关系以及投资者教育与中小投资者行为的关系。(4)信息外溢性角度下中小投资者利益内在保护层面的分析。中小投资者有其特定的学习方式及对信息的反应模式,中小投资者存在八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并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指出了投资者存在着“后面有更好的”这种效应。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小投资者积极投资的博弈,只有当证券市场存在正信息报酬时,投资者才能回归价值投资模式,并且投资者只有选择合适的投资方法与情绪控制能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利益。(5)社会经济网络与投资者行为与投资者利益关系的分析。社会经济网络的结构以及网络的连接方式都会影响投资者的行为,股市文化的构建即共识的形成与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密切相关的。

唐黎军[8](2013)在《证券市场个体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新兴的中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市场参与者中,个人投资者占了很大比重。因此,对个人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进行研究,对于繁荣我国证券市场及保护个人投资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首先对现代金融理论、行为金融理论、投资行为理论等相关经济、金融学理论进行综述;然后,依据个体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特点,就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个体投资策略主要有:动量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小盘股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ST股票投资策略、组合投资策略和买入并持有策略;接着,利用上海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是市场处在上涨时期还是下降时期,都存在羊群效应,但股市大幅下挫时期的羊群行为要比其他时期显着。影响中国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有:个体投资者的心理、个体投资者的情绪、个体投资者行为偏差及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信息披露、政策干预等外部因素;最后,结合个体投资者问卷调查数据对个体投资者的状况与行为进行研究,得出个人投资者存在从众心理、损失厌恶心理、过度自信、过度恐惧、政策依赖性心理、暴富心理、庄家情节等诸多的偏差。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个体投资者决策时常常反应过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震荡。

赵晓光[9](2012)在《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研究 ——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涨跌停板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控制制度,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股市的过度波动,稳定股票市场。我国从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学术界对该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方面,而关于涨跌停现象的投资策略的研究却较少。对涨跌停股票投资策略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学术界对涨跌停板研究的不足,还可在实际操作中为投资者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在分析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进行研究并验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涨跌停板制度以及投资策略相关概念;其次,沿着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脉络,逐步闸释各种资本市场理论及其对投资策略的影响,以及探讨四大投资流派的投资策略并分析其在我国的适用性,为涨停股票投资策略的实施提供理论铺垫;接着通过对股票涨停的相关因素分析剥离并探讨股票涨停后股价表现的影响因素;本文的实证部分是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检验涨停股票动量交易策略的适用性,并结合我国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金融学理论对研究结果做出解释;结论部分是对研究成果、研究局限性的陈述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资本市场理论以及证券投资策略各分析流派的理论学说。通过利用二级市场上的历史数据对一定投资策略下的交易过程进行循环模拟,将所得收益率与股指收益率比较来验证对应投资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大致分为三类:涨停股票动量交易投资策略、基于信息刺激的投资策略、基于技术分析的投资策略。在股票涨停当日买入并短期持有的投资策略是可以获利的,其收益性随着持有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持有时间越短的策略收益率越大。从行为金融学、投资心理等角度来说,这种动量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认知偏差、过度自信等原因所致。

余沿福[10](2011)在《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股市短期大跌(Crash)——急跌现象,即在宏观经济前景和公司盈利状况没有明显变差的情况下,股票指数在单个交易日内快速大幅下跌,是股指正常分布之外的异常值,例如,2007年2月27日、5月30日、2009年8月31日我国股市大幅下跌。国外股市大跌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的是在没有相应影响事件的前提下股市大幅下跌,可能会持续数个交易日,例如1987年全球性股灾。虽然对于股市大跌有了较多研究文献,但是,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实践中,都没有给出客观的判断标准。本文把股市急跌界定为股市正常分布之外的异常值。选择我国股市1996-2010期间共15年的样本数据,借鉴Sornette判断股市大跌是异常值的思路,假设股票指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分别计算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深证综指单日收益率发生的概率。把各大指数至少需要15年以上才能出现一次的单日大幅下跌界定为股市急跌现象。根据这一标准,我国股市在1996-2010年期间共出现24次急跌。在根据Pagan、Sossounov (2003)的方法对我国股市进行牛市与熊市划分之后,发现24次急跌中有11次出现在牛市中,13次出现在熊市中,其中有5次出现在牛市、熊市互相转换即拐点所在月份。通过网络检索可知,我国股市15次急跌前后几天并没有发生对股市有重要负面影响的事件。另外9次急跌发生当天或者前后几天有对股市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发生,但这些事件本身对上市公司价值并没有重大影响,可能更多是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股市急跌现象开展实证研究。包括股票指数、个股和投资者行为三方面的研究:一是通过事件研究法分别检验上证综合指数、深证成份指数和深圳综合指数在急跌之前、之后异常报酬率和异常成交量。二是建立实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急跌之前、急跌期间和急跌之后个股的成交量和涨跌幅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以上两方面的实证检验都是既利用全部样本数据,又利用区分牛市与熊市、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以及分段的样本数据分别研究。三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投资者对于股市急跌现象及其原因的认识,并研究急跌期间及之前、之后投资者的行为特征。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得到了较为丰富的实证研究成果,对投资者、以及监管者都有较为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从其中一些重要实证结果和推论出发,可以发现能够对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给出合理解释的线索:第一,从股票指数来看,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在急跌之后会出现显着为正的累积异常报酬率,即在急跌之后股指会出现恢复性上涨(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除外)。说明急跌期间存在投资者非理性地抛售股票的情况,急跌只是短期现象,急跌之后恐慌散去,股价便有所恢复。第二,从个股表现来看,急跌期间,风险高的个股跌停较多,成交量较小,跌幅较大;急跌之前一段时期表现好的个股成交量较大,跌停较少,跌幅较小;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个人投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成交量较小,跌幅较小。而在急跌之后,“散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股票反弹较快。说明急跌期间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的行为存在差异,他们的决策行为不一致。第三,信息(或事件)对急跌前、后股指和个股表现都有重要影响。从股指来看,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前成交量有所放大,临近急跌会出现负的累积异常报酬率;急跌之后成交量萎缩,且不会很快上涨;而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前累积异常成交量相对较小,也没有显着为负的累积异常报酬率;急跌之后则会恢复性上涨。从个股来看,在有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后,风险高的个股涨幅较小,机构投资者和“大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涨幅较大;而在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之后,风险高的个股涨幅相对较大,“散户”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高的个股涨幅较大。以上结果说明我国股市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投资者掌握的信息量存在差异;信息对投资者决策行为有至关重要影响;掌握信息多少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不同,按不同的方式对股市均衡价格产生作用。第四,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投资者认为:股市急跌现象不同于股市正常波动;投资者群体性非理性行为是导致股市急跌的主要原因;当股市出现不明原因快速下跌时,掌握信息少的投资者会认为“消息灵通人士”获得了重大利空消息,对于这种并不一定真正存在的利空信息担忧是导致股市急跌的重要原因;政府政策也是导致股市急跌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急跌期间及前后投资者行为调查得知:第五,急跌当天及之后较多投资者异常焦虑不安,并且较高比例的投资者在急跌日卖出股票,这也证明在急跌期间存在投资者恐慌性抛售股票的情况;第六,在股市急跌期间,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投资者“模仿传染羊群行为”和“信息流羊群行为”都十分明显;同时,在急跌期间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加突出,更高比例的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对股市急跌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政策效应”也会对急跌会产生作用,但不是主要决定因素。综上所述,通过三方面的实证结果,可得到以下五个层次的结论:第一层次,我国股市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同类型投资者掌握的信息量存在差异;第二层次,信息(事件)对投资者决策行为至关重要;第三层次,掌握信息多少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不同;第四层次,掌握信息较少投资者的群体性非理性决策行为是导致急跌的原因;第五层次,掌握信息较少的投资者的“模仿传染羊群行为”、“信息流羊群行为”是导致股市急跌的最主要原因,而“处置效应”、“政策效应”等其它群体性非理性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当股市出现不明原因快速下跌时,掌握信息较少的投资者认为掌握信息较多的投资者在获得了“重大利空信息”,从而跟风卖出股票,当股市进一步下跌到一定幅度时,股市急跌现象就发生了根据实证结果和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假设下,掌握信息量不同的各类投资者的具有差异的需求函数、以及由此形成的市场均衡价格来对我国股市急跌现象做出理论解释(是讨论性质的,理论分析不是本文的重点)。在假设信息不对称存在的情况下,可根据掌握信息量的不同把股市投资者分为多个层次。Barlevy、Veronesi (2003)把投资者分为掌握信息的交易者、不掌握信息的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三类,通过探讨各类投资者的需求函数建立解释股市大跌的理论模型(简称B-V模型):不掌握信息交易者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是该模型的关键,将导致股市均衡价格出现不连续变化(即B-V模型中定义的大跌,本文中界定的急跌也符合这一定义)。本文借用B-V模型来解释我国股市急跌现象。Barlevy、Veronesi证明了不掌握信息交易者倾斜向上的需求曲线存在的可能性,但没有说明如何得到这一需求曲线。本文对Shiller(1984、1989)建立的行为金融模型在多层次交易者和存在信息成本的假设下进行扩展,利用扩展的模型来讨论掌握信息较少投资者的需求,从而可得到局部倾斜向上的需求函数。通过对股市急跌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股市短期波动剧烈、急跌现象增多的罪魁祸首。越是不透明的市场,掌握信息较少的交易者就越多,股市短期波动就越剧烈,急跌现象也增多。因此,只有降低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成本、增加股市透明度、严格控制内幕交易,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市场有效性,才能维护股市健康稳定、减少急跌现象的发生。

二、股市中几种错误的投资心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股市中几种错误的投资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信息冲击下非理性行为引发市场波动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市场波动的研究
        1.3.2 资产定价与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1.3.3 研究内容结构与技术路径
    1.4 创新贡献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市场波动研究
        2.1.1 股价偏离
        2.1.2 股价回复
        2.1.3 波动测度
    2.2 信息冲击研究
        2.2.1 信息分类
        2.2.2 信息的对立面——谣言
        2.2.3 信息与市场波动
    2.3 经典资产定价理论研究
        2.3.1 有效前沿理论及其改进
        2.3.2 CAPM模型及其改进
        2.3.3 APT理论
        2.3.4 经典理论模型
        2.3.5 前沿技术在定价中的应用
    2.4 行为金融理论研究
        2.4.1 损失厌恶
        2.4.2 窄框架
        2.4.3 处置效应
        2.4.4 羊群效应
        2.4.5 噪声交易
    2.5 价值投资策略研究
        2.5.1 理论研究
        2.5.2 国外实证研究
        2.5.3 国内实证研究
    2.6 本章小结
3.基于非正式渠道传递的谣言对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
    3.1 概述
        3.1.1 非正式渠道信息
        3.1.2 行为金融心理学基础
    3.2 理论假说
        3.2.1 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说
        3.2.2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假说
    3.3 实验设计
        3.3.1 被试选择及实验环境
        3.3.2 实验流程
    3.4 描述性统计和随机性检验
        3.4.1 描述性统计
        3.4.2 随机性检验
    3.5 基于实验结果的投资者心理分析
        3.5.1 非参数检验
        3.5.2 双重差分模型
    3.6 本章小结
4.基于正式渠道传递的新闻信息对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
    4.1 概述
    4.2 新闻信息文本分析技术
        4.2.1 正式渠道信息
        4.2.2 文本分析技术
    4.3 理论模型
        4.3.1 处置效应模型选择
        4.3.2 指标量化
        4.3.3 模型转化
    4.4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Logit回归与结果分析
        4.4.3 最终回归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基于财报信息的羊群效应对股价波动的实证研究
    5.1 概述
        5.1.1 研究对象
        5.1.2 机制分析
    5.2 理论模型
        5.2.1 模型设定
        5.2.2 模型改进
        5.2.3 假设检验
        5.2.4 实证设计
        5.2.5 DSSW模型
    5.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3.1 算法概述
        5.3.2 描述性统计
        5.3.3 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基于DMA资产定价模型与市场波动的价值投资策略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
    6.2 因子选取与数据处理
        6.2.1 价值投资策略模型的因子选取
        6.2.2 价值投资策略模型的数据处理
    6.3 策略设计与实证分析
        6.3.1 行业最优模型
        6.3.2 价值投资策略样本内实证分析
        6.3.3 价值投资策略样本外预测分析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卡尔曼递归
    附录2:每个行业按SIZE和 PB大小分组表
    附录3:词频分析词典
    附录4:构建行业指数所对应的成分股
    附录5:行业最优模型
    附录6:程序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后记
致谢

(2)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短期惯性与反转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的羊群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及投资策略定义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我国股票市场特征分析
        二、我国股票投资者的特征分析
        三、我国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理论意义
        四、我国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两大经典研究
        二、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三大解释模型
        三、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研究具体结论
    第二节 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效应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一、论证我国股票市场不存在惯性与反转效应的研究
        二、论证我国股票市场只存在惯性效应的研究
        三、论证我国股票市场只存在反转效应的研究
        四、论证我国股票市场兼具惯性与反转效应的研究
    第三节 学术争论点及难点
    第四节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新的数据选取——日度频率结合股市最新数据分析
        二、新的研究视角——试用羊群效应模型解释惯性效应
第三章 理论背景
    第一节 行为金融理论的兴起背景
        一、小公司现象与规模现象
        二、期间效应
        三、反转投资策略
    第二节 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经典金融理论的质疑
    第三节 行为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点的研究
        一、过分自信
        二、非贝叶斯预测
        三、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
        四、减少后悔和推卸责任心理
    第四节 行为金融理论对某些市场无效率现象的解释
        一、行为金融理论针对证券交易行为的解释
        二、行为金融理论针对惯性与反转投资策略的解释
        三、行为金融理论针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解释
    第五节 行为金融理论解释投资行为的四大经典模型
        一、BSV模型
        二、DHS模型
        三、HS模型
        四、羊群效应模型
第四章 惯性与反转效应存在性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模型定义
    第三节 数据选取及计算
        一、J-K期选取
        二、投资组合构建
        三、收益率计算
    第四节 数据结果分析
        一、惯性效应检验
        二、反转效应检验
    第五节 实证结果总结
    第六节 策略回测检验
        一、夏普比率分析
        二、最大回撤率分析
第五章 惯性与反转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实证研究
    第一节 羊群效应—-惯性效应的行为金融理论依据
    第二节 羊群效应与惯性效应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选取
        三、数据预处理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3)中国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社会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从众与股市从众行为的界定
        1.2.2 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1.2.3 既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资料收集方法
第2章 信息性影响——信息模糊的中国股市
    2.1 信息模糊与投资者从众行为
    2.2 信息模糊环境下中国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调研
        2.2.1 信息模糊与投资者从众行为的问卷调查
        2.2.2 信息模糊与投资者从众行为的访谈
    2.3 中国股市信息模糊的根源
        2.3.1 信息披露不规范
        2.3.2 信息性操纵
        2.3.3 不成熟的投资者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息性影响——政策引导下的中国股市
    3.1“政策权威”与投资者从众行为
        3.1.1“权威”与从众行为
        3.1.2“政策权威”与投资者从众行为
    3.2“政策权威”下中国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调研
        3.2.1“政策权威”与投资者从众行为的问卷调查
        3.2.2“政策权威”与投资者从众行为的访谈
    3.3“政策权威”的根源
        3.3.1 投资者对政策权威的崇尚
        3.3.2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文化规范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规范性影响——群体压力下的机构投资者代理行为
    4.1 群体压力下的机构投资者代理行为概述
    4.2 机构投资者代理与投资经理从众行为的调研
        4.2.1 机构投资者代理与投资经理从众行为的问卷调查
        4.2.2 机构投资者代理与投资经理从众行为的访谈
    4.3 机构投资者代理导致股市从众行为的原因
        4.3.1 考核评估机制下的业绩压力
        4.3.2 职业生涯的声誉压力
        4.3.3 投资失败的责任压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策与建议
    5.1 改善股市信息环境
    5.2 发挥市场功能,减少政府干预
    5.3 规范机构投资者代理行为
    5.4 提高投资者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个人投资者调查问卷
附录B:机构投资者调查问卷
附录C:个人投资者访谈提纲
附录D:机构投资者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股民现况与界定
        2.1.1 股民的现况
        2.1.2 股民的界定
    2.2 运气信念的界定与测量
        2.2.1 运气信念的界定
        2.2.2 运气概念的测量
    2.3 心理控制源的界定和测量
        2.3.1 心理控制源的界定
        2.3.2 心理控制源的测量
        2.3.3 心理控制源和运气信念的关系
    2.4 人格的界定和测量
        2.4.1 人格的界定
        2.4.2 人格的测量
        2.4.3 人格与运气信念的关系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问题缘起
    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意义
    3.3 研究框架
    3.4 研究假设
第四章 运气信念问卷的修订
    4.1 研究目的
        4.1.1 预试问卷的编制
        4.1.2 自编基本资料问卷
    4.2 被试和程序
    4.3 数据处理
        4.3.1 数据分析
        4.3.2 项目分析
        4.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4.4 问卷再测
        4.4.1 对象与方法
        4.4.2 信度分析
        4.4.3 效度分析
第五章 股民运气信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5.1 对象和方法
        5.1.1 对象
        5.1.2 工具
        5.1.3 程序
        5.1.4 数据分析
    5.2 数据分析和结果
        5.2.1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
        5.2.2 运气信念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分析
        5.2.3 运气信念与大五人格的相关分析
        5.2.4 运气信念与心理控制源、大五人格的回归分析
    5.3 讨论
        5.3.1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5.3.2 运气信念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5.3.3 运气信念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5.3.4 运气信念与心理控制源、大五人格的关系
    5.4 发现与结论
第六章 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质性研究:个案访谈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变量
        6.3.1 运气信念变量
        6.3.2 影响变量
    6.4 个案访谈研究
        6.4.1 研究方法
        6.4.2 研究材料
        6.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第七章 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质性研究:房树人绘画测验、主体绘画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
    7.1 投射测验
    7.2 房树人绘画测验
        7.2.1 房树人绘画测验被试
        7.2.2 房树人绘画测验心理分析
        7.2.3 房树人绘画测验心理分析结果
    7.3 主题绘画测验
        7.3.1 主题绘画测验被试
        7.3.2 主题绘画测验心理分析
        7.3.3 主题绘画测验心理分析结果
    7.4 绘画测验研究结果与讨论
    7.5 罗夏墨迹测验
        7.5.1 罗夏墨迹测验被试
        7.5.2 罗夏墨迹测验案例报告与分析
    7.6 罗夏测验研究结果与讨论
    7.7 三种投射测验结果与讨论
第八章 总讨论
    8.1 股民运气信念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8.1.1 人格特质对股民运气信念的影响
        8.1.2 心理控制源对股民运气信念的影响
        8.1.3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股民运气信念的影响
    8.2 三种投射测验结果相互补充、互相印证
    8.3 股民运气信念干预的对策和建议
        8.3.1 提供股民风险意识教育及心理建设
        8.3.2 建立股民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体系
        8.3.3 培养股民理性投资行为,不依靠运气进行炒股
        8.3.4 建议股民炒股过程中关注政策和遵循规律
        8.3.5 修改相关法规,强制上市公司履行分红义务,改变股市生态
    8.4 研究的创新性
    8.5 研究的局限性
    8.6 未来研究展望
    8.7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股民运气信念调查问卷(预测)
    附录2 股民运气信念调查问卷(正式施测)
    附录3 网页版问卷
    附录4 访谈提纲
    附录5 访谈同意书
    附录6 罗夏测验诊断分析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和荣誉
后记

(5)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行为金融理论
    2.2 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模型
        2.2.1 BSV模型
        2.2.2 DHS模型
        2.2.3 HS模型
        2.2.4 BHS模型
        2.2.5 羊群效应模型
    2.3 投资者信心定义与度量
        2.3.1 投资者信心定义
        2.3.2 投资者信心度量
    2.4 投资者信心研究
        2.4.1 投资者信心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研究
        2.4.2 投资者信心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2.5 调查设计
        2.5.1 调查指标选取
        2.5.2 调查数据获取
        2.5.3 调查抽样方法
        2.5.4 调查问卷设计
    2.6 指数计算方法
        2.6.1 关键环节
        2.6.2 常用方法
第3章 投资者信心指数发布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1 信息传递模型(DV模型)
        3.1.1 模型基本假设
        3.1.2 理性预期均衡模型的构建
        3.1.3 模型的均衡解
    3.2 基于投资者信心因子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
        3.2.1 没有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的情况
        3.2.2 发布投资者信心指数的情况
        3.2.3 模型解释与分析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构建
    4.1 投资者信心指数编制现状
        4.1.1 国外主流的投资者信心指数
        4.1.2 国内主流的投资者信心指数
        4.1.3 国内投资者信心指数编制现状简要评述
    4.2 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编制方案
        4.2.1 指标体系选取
        4.2.2 调查问卷设计
        4.2.3 投资者信心指数计算
    4.3 调查抽样方法选择及评价
        4.3.1 调查抽样方法选择
        4.3.2 抽样方法评价
    4.4 投资者基本结构及特征
        4.4.1 学历分布
        4.4.2 年龄与学历交叉分布
        4.4.3 投资者股龄与学历交叉分布
    4.5 不同类型投资者信心比较及分析
        4.5.1 不同年龄投资者信心比较
        4.5.2 不同股龄投资者信心比较
        4.5.3 不同学历投资者信心比较
    4.6 投资者信心指数结果分析
    4.7 投资者信心指数改进
    4.8 本章结论
第5章 投资者信心与证券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特征
    5.2 投资者信心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3 投资者信心与上证综指的互动关系
        5.3.1 研究模型与变量设计
        5.3.2 VAR模型分析
    5.4 投资者信心及其波动与股市收益波动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实证研究方法和模型
        5.4.2 描述性统计
        5.4.3 模型估计结果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调查问卷
附录C 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C.1 抽样思路
    C.2 基础调查的抽样方案
    C.3 固定样本组的抽样和轮换

(6)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EGARCH-M等模型的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影响机制的文献综述
        1.2.2 投资者情绪度量的文献综述
        1.2.3 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识别及其危害的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
2 投资者情绪的行为金融学解读
    2.1 行为金融学理论渊源
    2.2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前景理论
        2.2.1 前景理论简介
        2.2.2 前景理论的缺陷
    2.3 前景理论关于投资者情绪的几个经典解释模型
        2.3.1 后悔理论
        2.3.2 过度反应理论
        2.3.3 过度自信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机制
    3.1 投资者情绪理论
    3.2 投资者情绪引起的反馈交易和蛇咬效应
    3.3 投资者情绪的相互影响——羊群效应
4 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与股票价格异常波动的度量
    4.1 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
        4.1.1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4.1.2 构造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的变量选择
        4.1.3 主成分分析数据平稳性检验
        4.1.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
        4.1.5 投资者情绪综合指标描述性统计
        4.1.6 利用多元回归分离投资者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
        4.1.7 投资者非理性情绪与投资者情绪指标的对比
    4.2 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及其度量
        4.2.1 我国上证指数波动描述性统计
        4.2.2 基于 EGARCH-M 模型的我国股市月度波动特征分析
        4.2.3 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惠普滤波分析
        4.2.4 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点
5 非理性情绪影响股票价格整体波动及异常波动的实证检验
    5.1 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单一因素影响股市整体波动的实证检验
        5.1.1 数据平稳性检验
        5.1.2 EGARCH-M 模型和 VAR 模型的构建
        5.1.3 EGARCH-M 模型和 VAR 模型实证分析结果
    5.2 引入道琼斯指数波动和政策变量后的 GARCH 模型的构建
        5.2.1 GARCH 模型实证分析结果
    5.3 非理性情绪对去除惠普滤波趋势项后波动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EGARCH-M 模型和 VAR 模型的构建
        5.3.2 EGARCH-M 模型和 VAR 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5.4 引入道琼斯指数波动和政策变量后多元回归模型的构建
        5.4.1 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5.5 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的构建
        5.5.1 状态空间模型实证分析结果
    5.6 投资者非理性情绪走势图与股市异常波动点的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调控股市异常波动的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运用货币政策调控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
        6.2.2 抑制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的政策建议
        6.2.3 提高市场理性程度的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信息外溢性、信息成本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由来及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主要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2 信息外溢性与证券市场的关系分析
    2.1 信息外溢性的概念及信息外溢性报酬
    2.2 信息报酬的耗散过程
    2.3 存在信息报酬时的资产定价
    2.4 信息报酬与市场有效性
    2.5 信息报酬的来源
    2.6 信息报酬与信息成本的关系分析
3 信息外溢性与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的关系分析
    3.1 传统的金融收益理论、行为资产定价收益理论及分形市场理论
    3.2 过度自信心理和自我归因偏差心理的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度量
    3.3 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的分解
    3.4 存在信息报酬时对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的影响分析
    3.5 关于中小投资者收益的一个公式及几点分析
4 投资者的外在保护—信息外溢性角度下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分析
    4.1 政府部门对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分析
    4.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实证分析
    4.3 分析师迎合股价的动机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4.4 投资者教育与中小投资者行为的关系及实证分析
5 投资者的内在保护—信息外溢性角度下中小投资者认知风险与利益保护分析
    5.1 中小投资者的个体学习模型
    5.2 中小投资者对信息的反映模型
    5.3 信息外溢性、投资者非理性与投资者教育的关系分析
    5.4 信息报酬与投资者股市投资分析方法的关系
    5.5 信息报酬、投资者信心与市场稳定的关系分析
6 信息外溢性、社会经济网络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分析
    6.1 信息外溢性与社会网络的关系
    6.2 股市文化建设与投资者利益保护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证券市场个体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目的与技术图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的主要目标
        1.2.3 研究技术图
    1.3 研究结构与研究假设
        1.3.1 研究结构图
        1.3.2 研究假设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不足
        2.1.1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
        2.1.2 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的质疑
    2.2 行为金融学理论概述
        2.2.1 行为金融学发展历程
        2.2.2 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
        2.2.3 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及模型简述
        2.2.4 国外学者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简述
    2.3 投资理论与投资行为理论简述
        2.3.1 投资行为理论
        2.3.1.1 基本分析方法
        2.3.1.2 技术分析方法
        2.3.2 投资者行为理论简述
        2.3.2.1 投资者行为的含义
        2.3.2.2 投资者行为的基本模式
    2.4 国内相关研究及述评
        2.4.1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2.4.2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第3章 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投资策略分析
    3.1 投资策略的涵义
    3.2 投资策略的分类
        3.2.1 按投资策略的理念基础划分
        3.2.2 按行为金融学理论划分
    3.3 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投资策略
        3.3.1 动量投资策略(Momentum Strategy)
        3.3.2 逆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 Strategy)
        3.3.3 小盘股策略
        3.3.4 成本平均策略
        3.3.5 时间分散化策略
        3.3.6 ST股票投资策略
        3.3.7 组合投资策略
        3.3.8 买入并持有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及影响因素
    4.1 证券市场羊群行为概述
    4.2 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形成的机制
    4.3 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实证研究
        4.3.1 羊群行为实证方法综述
        4.3.2 理论模型
        4.3.3 数据与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4.4 中国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4.4.1 个体投资者的心理
        4.4.2 个体投资者的情绪
        4.4.3 个体投资者行为偏差
        4.4.4 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及制度环境
    4.5 羊群行为的影响及启示
        4.5.1 羊群行为的影响
        4.5.2 羊群行为的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个体投资者投资策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资料收集
    5.2 样本的基本情况
    5.3 投资策略的实证分析
        5.3.1 相关分析
        5.3.2 多元回归分析
    5.4 个人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与市场发展展望
        5.4.1 个体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5.4.2 个体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发展展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个体投资者投资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投资行为基本情况分析
    6.2 入市动机与投资者行为的相关分析
    6.3 信息搜集与投资者行为的相关分析
    6.4 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因素的回归分析
    6.5 影响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宏观因素分析
        6.5.1 宏观环境因素
        6.5.2 政策与市场监管
        6.5.3 信息披露与信息获取
        6.5.4 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制度与政策建议
    7.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研究 ——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涨跌停板制度概述
    1.4 关于投资策略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框架与创新
    1.6 本章小结
2 证券投资策略理论
    2.1 证券投资理论
        2.1.1 证券投资理论发展简史
        2.1.2 主要金融投资理论
    2.2 证券投资策略分析流派
        2.2.1 基本分析流派
        2.2.2 技术分析流派
        2.2.3 心理分析流派
        2.2.4 学术分析流派
    2.3 四大分析流派在我国的适用性
        2.3.1 四大分析流派的比较分析
        2.3.2 四大分析流派在我国A股市场的适用性
    2.4 动量交易投资策略
        2.4.1 动量交易策略概述
        2.4.2 动量交易策略的理论解释
    2.5 本章小结
3 股票涨停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股票涨停的原因分析
    3.2 股票涨停后的股价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3.2.1 股票涨停后股价上涨的影响因素
        3.2.2 股票涨停后股价下跌的影响因素
    3.3 本章小结
4 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与验证
    4.1 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分类
    4.2 研究方法的确定
    4.3 涨停股票的动量交易投资策略
        4.3.1 数据来源及分析工具说明
        4.3.2 动量交易投资策略
    4.4 涨停股票投资策略验证
        4.4.1 收盘价卖出收益分析
        4.4.2 收盘中间价卖出收益分析
        4.4.3 多次模拟结果盈利分布分析
    4.5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5.1 模拟实验结果
        4.5.2 基于市场有效性理论的解释
        4.5.4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言
    0.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0.2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0.2.1 研究方法
        0.2.2 论文结构和主要内容
    0.3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 文献综述
    1.1 大跌的原因研究
        1.1.1 现值模型
        1.1.2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
        1.1.3 信息发现与传递
        1.1.4 投资组合策略
        1.1.5 交易机制的影响
        1.1.6 实体经济因素
        1.1.7 股指期货
        1.1.8 其它
    1.2 大跌期间股市表现研究
        1.2.1 大跌期间国际股市联动与比较
        1.2.2 大跌期间成交量、波动、收益特征
        1.2.3 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
    1.3 大跌后股市走势与大跌影响研究
        1.3.1 大跌之后股市走势
        1.3.2 大跌对投资者心理影响
        1.3.3 大跌对国际股市联动的影响
        1.3.4 大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4 投资者"非理性"交易行为研究综述
        1.4.1 影响投资行为的心理因素
        1.4.2 过度交易
        1.4.3 投资分散化不足
        1.4.4 学习与行为偏差
        1.4.5 处置效应
        1.4.6 "羊群行为"
        1.4.6.1 羊群行为理论研究概述
        1.4.6.2 羊群行为实证研究简述
        1.4.7 政策效应
2 股市急跌现象定义、判断与特征
    2.1 股市泡沫和大跌
    2.2 我国股市急跌判断标准
    2.3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2.4 我国股市急跌的游程分析
    2.5 急跌与影响事件
    2.6 急跌与牛熊市
        2.6.1 牛市与熊市划分方法
        2.6.2 我国股市牛市与熊市周期
        2.6.3 我国股市急跌所处的牛、熊市阶段
3 急跌前后收益率与成交量变化检验
    3.1 研究设计
    3.2 牛市、熊市各阶段平均收益率
    3.3 急跌之前、之后异常报酬率和异常成交量
        3.3.1 累积异常报酬率
        3.3.2 累积异常成交量
    3.4 牛市、熊市、拐点与急跌
        3.4.1 牛市中急跌之前、之后CAR与CAV
        3.4.2 熊市中急跌之前、之后CAR与CAV
        3.4.3 拐点所在月中急跌前、后CAR与CAV
        3.4.4 牛市、熊市、拐点与非拐点急跌比较
    3.5 影响事件与股市急跌
        3.5.1 有重要影响事件急跌前、后CAR与CAV
        3.5.2 无重要影响事件急跌前、后CAR与CAV
        3.5.3 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急跌比较
    3.6 结论
4 急跌期间、急跌前后个股涨跌幅、成交量影响因素检验
    4.1 模型与数据
        4.1.1 模型分析和假设
        4.1.2 实证模型
    4.2 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与统计
        4.2.1 变量显着性水平初步分析
        4.2.2 影响因素与个股跌停统计
        4.2.3 变量相关性分析
    4.3 成交量与涨跌幅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3.1 所有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4.3.2 牛市中的急跌与熊市中的急跌
        4.3.3 有重要影响事件与无重要影响事件的急跌
        4.3.4 分段样本数据回归结果
    4.4 结论
5 我国股市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研究
    5.1 投资者交易行为偏差
    5.2 问卷调查设计
        5.2.1 国外关于股市大跌的问卷调查
        5.2.2 "羊群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3 "处置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4 "政策效应"对急跌的影响
        5.2.5 调查问卷问题设计
    5.3 问卷调查实施
    5.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5.4.1 对股市急跌现象及其原因的认识
        5.4.2 急跌期间投资者行为
    5.5 投资者行为总结与我国股市急跌原因分析
6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的理论解释
    6.1 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分析我国股市急跌原因
    6.2 用B-V模型解释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6.2.1 B-V模型建立
        6.2.2 投资者需求安排
        6.2.3 市场出清价格
        6.2.4 股市急跌
    6.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资产定价
        6.3.1 有效市场资产定价"异常现象"
        6.3.2 行为金融资产定价
        6.3.3 SHILLER模型
        6.3.4 D-S-S-W模型
    6.4 多层次投资者资产定价模型
        6.4.1 模型假设
        6.4.2 简化的现值模型
        6.4.3 模型讨论
    6.5 股票价格短期波动探讨
        6.5.1 股票基本面信息变动促使股价短期波动
        6.5.2 无股票基本面信息变动时的股价短期波动
    6.6 不掌握信息交易者的需求
        6.6.1 中间层次交易者股票定价变化探讨
        6.6.2 市场冲击与中间层次交易者恐慌
    6.7 结论与讨论
7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股市急跌——信息不对称下的中低层次交易者恐慌
        7.1.1 对股市急跌的判断
        7.1.2 我国股市急跌的实证研究结果
        7.1.3 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的理论解释
    7.2 理想的证券市场与我国的现实
        7.2.1 理想:好的制度、透明的信息、成熟的投资者
        7.2.2 现实:我国股市的发展与差距
        7.2.2.1 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与进步
        7.2.2.2 我国证券市场的差距
    7.3 政策建议:借鉴成熟股市制度,减少我国股市急跌现象
附表: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股市中几种错误的投资心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投资策略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基于信息冲击下非理性行为引发市场波动的视角[D]. 杨明高.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2]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短期惯性与反转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的羊群效应分析[D]. 邓荣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2)
  • [3]中国股市投资者从众行为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马欢.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4]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 陈雅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5]中国证券投资者信心指数构建及实证研究[D]. 陈玮光. 湖南大学, 2014(12)
  • [6]投资者非理性情绪对股票价格异常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基于EGARCH-M等模型的检验[D]. 纪春明. 广东财经大学, 2013(02)
  • [7]信息外溢性、信息成本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分析[D]. 阎波. 暨南大学, 2013(07)
  • [8]证券市场个体投资策略与投资行为研究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D]. 唐黎军. 武汉大学, 2013(01)
  • [9]涨停股票的投资策略研究 ——基于我国A股市场的研究[D]. 赵晓光.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7)
  • [10]我国股市急跌现象研究[D]. 余沿福.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股市几个误区的心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