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雅歌》解读

莫里森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雅歌》解读

一、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论文文献综述)

罗庆春[1](2013)在《卓有成效的系统创新——徐其超教授文学研究述要》文中研究说明徐其超教授是我的恩师。在四川健在的老一辈文学研究学人中,徐先生硕果累累,建树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民族文学,其中贯穿着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系统创新,或者说综合创新,也因之在四川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卓然有别。一、进行中的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杰作对话十年前《成都时代周刊》曾经这样描述"成都学人徐其超":虽是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喜欢和老中青专业同行交朋友,口才说不上好,也很少成为谈话的主角。常常是在别人高谈阔论时,冒出一两句话,是赞许,是鼓励,也有诘难之意,不甚了了,反正结果是激活了各种学术见解交锋

赵宏维[2](2013)在《他者空间—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的小说讲述了美国黑人的经历,表现出他们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寻找自我和文化身份的故事。同时,作为女性作家,莫里森的小说在重点关注黑人女性命运的同时也关注其他族裔女性,表现出超出种族的普适性。莫里森站在边缘和他者的角度,通过“他者空间”的书写重现美国黑人和女性的历史在场,以表达强烈的种族和性别意识,并试图通过还原历史的在场以重塑他者的主体性。莫里森小说人物的他者化源于美国不同时代的总体抽象空间,即那些为了满足白人阶级的利益而不利于黑人生存和发展的体制与价值观,它们把黑人置于他者的地位,而女性(尤指黑人女性)承受着来自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力,成为他者之中的他者。莫里森小说中的空间覆盖了贩运奴隶的“中段航程”、殖民空间、奴隶制种植园、战后重建和民权运动时期的南方农村和北方城镇、甚至远在异国的都市、海岛与战场。与这些不同性质的空间与地点相联系的是家、社区与各种异质空间。这些空间把不同地域的空间实践联系起来,表现了小说人物的他者存在。本研究借助“他者”概念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探讨莫里森的空间书写。“他者”作为批评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使之成为莫里森小说与文论创作的重要视角,无论在文学批评还是在文学创作中,莫里森始终立足于他者。“他者空间”的形成背景是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的抽象空间,是抽象空间同质化暴力下的差异空间。莫里森小说所呈现的就是这种差异空间,是黑人和女性在美国国家抽象空间同质化力量之下的他者空间。福柯的“异质空间”(异托邦)概念也为阐释莫里森的空间政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论文以莫里森的10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家、社区和异质空间为主要线索和基本框架,考察作者小说创作中的空间策略,探讨她“他者空间”书写的政治目的。第一章从种族矛盾、家庭居所、家庭情感和性别问题几个方面讨论莫里森小说中黑人之家的他者性,分析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家庭空间“非家之家”的特点,它反映了种族和男性霸权对家庭空间建构的影响。社会历史原因导致的黑人的从属地位使他们作为仆人寄居在白人阶级家中,家庭空间对他们进行排斥与规训。家庭居所暗示了肤色的隐喻,肤色的不同决定了居住空间的差异和等级,反过来,恶劣的家庭空间又成为小说人物悲剧的原因之一。在家庭情感上,美国奴隶制下形成的美国黑人的他者地位使他们不可能拥有完整的家,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家的弃儿,在重新建构家的过程中,身为弃儿的他们携带着自身和父辈的创伤,家因为这种伤痕而缺乏应有的温情,仅有的爱也变得扭曲。在性别方面,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之家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失衡,它们要么表现为没有男性的女性之家,或者表现为父权之家。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存在,家都成为黑人女性在种族与男权暴力之下的他者空间。第二章讨论社区对美国黑人的重要性,涉及到社区的建构以及黑人整体生存、个体身份建构和个体居住空间与社区的关系。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社区是在特权与排斥之下的他者空间,是美国抽象空间同质化过程中对黑人群体进行整体压迫和歧视的结果。他者化共同命运下建构的黑人社区成为美国黑人谋取集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空间,这种生存与发展与非裔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黑人女性则成为促进非裔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黑人在抽象空间同质化暴力之下寻求生存,其个体身份建构离不开社区,社区对黑人个体具有哺育和限制的力量。个体生存空间,即黑人的家庭空间建构与社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控制和影响着家庭空间,社区与家的联系是彼此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章讨论莫里森小说中的各种异质空间所体现的美国黑人和女性的他者化,异质空间以更为直观和明显的方式体现种族与男性暴力对他者的强加。本章着重以种植园、坟墓、教堂与各种流动空间为例探讨莫里森小说中的他者生存。奴隶制种植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空间政治,在种植园里美国黑人成为权力的他者和“赤裸的生命”。坟墓和墓地表现了作者的种族意识与性别政治,体现了黑白种族之间的地位等级,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以及种族与性别暴力对女性的强加,而非裔文化中坟墓与幽灵传说的运用有力地凸显了这些观点。原本作为殖民空间的教堂与美国黑人的他者生存密切关联,成为他们寻找自我生存的重要空间;同时,教堂也成为深受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女性的他者空间。各种流动空间与他者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汽车、火车和轮船等空间再现了美国黑人和女性的他者存在,涉及到奴隶贸易、欧洲殖民和不同时期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对黑人和女性的压迫。莫里森小说把美国黑人和女性及其生存状态作为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运用空间形式的叙述风格,把空间政治融进读者的参与当中,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还原历史,共同完成那“不可言说”的言说。在这种言说中,种族与性别问题,即黑人和女性的生存状态通过他者空间呈现出来。黑人与女性都是不同空间里的他者,而他们都是必须得到认可且应该赋予主体地位的人。所以,莫里森的小说力图通过他者空间书写以实现他者的主体构建。

潘静[3](2012)在《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选择的困境》文中研究表明美国黑人是新大陆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一种文化上的"双重意识"。杜波伊斯在《黑人的灵魂》中这样写道:"一个人总是感觉到他的两重性——自己是美国人,而同时又是黑人,感觉到两个灵魂、两种思两种不可调和的努力;在一个黑色的身躯里有两种

李美芹[4](2009)在《托妮·莫里森小说对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出路的理性探讨》文中认为黑人女作家托妮·莫利森在其作品中表现了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成因,并为非裔美国人摆脱精神危机、寻找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通道,即重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唤醒黑人民族文化意识、促成非裔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走出历史阴影并创造未来、参与交流与融合并通过超越强加给他们的名字重塑自我身份。这个历程也是打破黑白、男女、个体和群体、南北、城乡之间二元对立界限、学会包容异己的心路历程。

田耀凤[5](2007)在《夹缝中求生存 ——浅析托妮·莫瑞森长篇小说中之黑人文化身份》文中指出莫瑞森作为“边缘种族"的代表作家,在创作中描写黑人的生存困境,探讨文化身份问题,并试图重新找回黑人的集体意识和民族意识。她的文学创作超越了经典黑人男性文学传统的简单二元对立:黑人/白人、善良/邪恶、自我/他者、男性/女性,重新审视了现代社会中主流文化冲击下黑人文化与传统的命运以及黑人心灵,并努力“修复黑人文化传统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本文从莫瑞森的六部长篇小说入手,从文化身份的视角关注莫瑞森小说中种族、性别、阶级和其他文化因素之间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对黑人命运产生的影响,试图论证莫瑞森在解构白人文化霸主地位的同时为黑人建构新的生存空间,探索如何在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重构黑人的民族身份。

杜志卿[6](2007)在《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国》文中指出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本文以国外(主要是美国)的莫里森研究为参照,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梳理和评述,试图从整体上把握国内莫里森研究的特色与态势。

曹威[7](2006)在《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的变迁》文中提出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璀璨,而莫里森当属其中最亮的一颗。她的艺术视角总是投向黑人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运用家庭史来体现非裔美国人的民族史。这里的家族史是一种隐喻,代表着民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代表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本文通过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展现的近一百年来美国黑人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的艰难历程,使人们对于美国黑人寻“根”的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指出莫里森对于黑人文化归属问题的思考结果:黑人民族文化仍有无限的生命力,是美国黑人的力量之源,未来的民族文化之树,它必然植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美国黑人要想找出文化出路,实现文化的回归,必须继承和传播黑人文化传统,实现人性的回归,构建一个既源于传统又兼容于现代美国生活的黑人文化。

李美芹[8](2006)在《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文中研究指明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所体现了“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只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因而取得内心的和谐,人类才能在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轨道,促进个人与种族的发展,进而实现人类灵魂的整体飞跃。

李美芹,王竹青[9](2004)在《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人的成长历程,探讨了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人类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完整的存在,实现人类大同,必须尊重、牢记、见证并传播自身价值的精华,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继承发扬个体的文化身份。这样,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获得完整的精神自由,超越个人与种族的自爱与自恋.插上思想的翅膀,实现全人类的飞升与超越。

季红真[10](2004)在《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论文提纲范文)

(2)他者空间—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家园空间: “非家”之家
    第一节 白人家中的他者
    第二节 边缘的家屋
    第三节 弃儿之家
    第四节 性别化之家
第二章 社区空间:边缘的黑人性
    第一节 社区建构
    第二节 社区与整体生存
    第三节 社区与个体身份
    第四节 社区与个体空间
第三章 异质空间:沉默的他者
    第一节 种植园与“赤裸的生命”
    第二节 坟墓与游荡的幽灵
    第三节 教堂与弱者生存
    第四节 流动空间与身份建构
结论
引用文献[Works Cited]
后记

(3)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选择的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接受:“同化”和“奴化”带来的恶果
二、抗拒:对民族传统的坚守和对白人的复仇
三、融合:“黑”、“白”文化的互补和博爱精神

(4)托妮·莫里森小说对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出路的理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黑人的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成因
二、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

(5)夹缝中求生存 ——浅析托妮·莫瑞森长篇小说中之黑人文化身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美国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嬗变
    1.2 莫瑞森作品中黑人形象的新内涵
第2章 文化身份的理论
    2.1 文化身份的概念
    2.2 文化身份的特性
    2.3 文化身份的意义
第3章 黑人混合文化身份的困惑
    3.1 两代人的迷茫
        3.1.1 年长一代的沉沦
        3.1.2 青年一代的迷惑
    3.2 两个阶层的迷茫
        3.2.1 社会底层的无奈
        3.2.2 中产阶级的孤独
    3.3 黑人女性的焦虑
第4章 黑人的追求和莫瑞森的文化身份建构之路
    4.1 金钱之路
    4.2 复仇之路
    4.3 寻根之路
    4.4 黑人的明天
第5章 作为女性的文化身份重塑之道
    5.1 友谊之花
    5.2 独立之美
    5.3 博爱自信
    5.4 兼容并包
    5.5 团结互助
第6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1章 美国黑人进退维谷的文化处境
    1.1 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自在”与“自觉”
    1.2 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2章 《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选择的艰难步履
    2.1 梦回非洲——美国梦的破灭
        2.1.1 从奴隶到“自由人”
        2.1.2 黑人的伊甸园
        2.1.3 梦中的“自由人”
    2.2 黑色的面孔,白色的心灵——对白人文化的认同
        2.2.1 “美国梦”的追求
        2.2.2 扭曲的心灵
        2.2.3 “美国梦”的异化
    2.3 以世俗对付罪恶——白人文化的报复
        2.3.1 争取黑人权力
        2.3.2 以“爱”的名义实施恨的行为
        2.3.3 历史——无法割舍的纽带
    2.4 白色的国家、黑色的心灵——黑人文化的皈依
        2.4.1 民族意识的觉醒
        2.4.2 传统文化的皈依
        2.4.3 “桃花源”的破灭
    2.5 历史的觉醒——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
        2.5.1 文化孤儿
        2.5.2 寻根之旅
        2.5.3 黑人文化的传承
第3章 对美国黑人文化的思考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详细摘要

(8)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天人相谐
二、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德

四、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论文参考文献)

  • [1]卓有成效的系统创新——徐其超教授文学研究述要[J]. 罗庆春.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3(02)
  • [2]他者空间—托妮·莫里森小说研究[D]. 赵宏维. 南京大学, 2013(05)
  • [3]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选择的困境[J]. 潘静.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5)
  • [4]托妮·莫里森小说对黑人精神生态困境出路的理性探讨[J]. 李美芹.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5]夹缝中求生存 ——浅析托妮·莫瑞森长篇小说中之黑人文化身份[D]. 田耀凤. 南昌大学, 2007(06)
  • [6]托妮·莫里森研究在中国[J]. 杜志卿. 当代外国文学, 2007(04)
  • [7]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黑人文化的变迁[D]. 曹威. 黑龙江大学, 2006(12)
  • [8]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 李美芹. 广西社会科学, 2006(01)
  • [9]莫利森的民族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解读《所罗门之歌》[J]. 李美芹,王竹青. 绥化师专学报, 2004(04)
  • [10]确立女性主体与女性文学创作[J]. 季红真. 文艺争鸣, 2004(03)

标签:;  ;  ;  ;  ;  

莫里森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融合思想——《雅歌》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