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地球物理学

勘探地球物理学

一、EXPLORATION GEOPHYSICS(论文文献综述)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1](2021)在《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文中认为当前,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升高和寻找浅层矿床难度的日益增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必将向更深层发展.因而,地震方法已经成为用于金属矿探测的一种更重要的工具,以实现对深埋矿藏的构造进行清晰成像,帮助深层矿床的直接定位.本文回顾了硬岩环境下的地震方法,涵盖了岩石物理性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等.通过梳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案例,本文逐一论述了二维反射地震方法、三维地震方法、被动源与主动源联合地震方法、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的联合反演等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和取得的探矿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当前金属矿地震探测中的得失,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潜在方向,以供勘探地球物理同行参考.特别建议了,必须开发金属矿勘探专用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诸如被动源与主动源的联合成像技术、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矿体的超分辨率反演技术、矿体内部非均质性的分析技术、矿体人工智能解释技术等,力争实现我国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的原始创新.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2](2021)在《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发展,人类经济社会对资源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在采资源正在枯竭,供需矛盾不断加大,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家对陆地盲区、深地和深海的资源勘探极为重视,同时未来勘探对象更为隐蔽、地质条件更为复杂,勘探与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地球物理方法作为勘查技术中最有效准确的预测方法之一,为满足勘探任务的需求,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仪器研发和数据处理解释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详细阐述我国的金属矿、煤矿、油气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现状,归纳了相应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新进展,对深地资源的勘探开发进行了展望,为资源与能源开发提供参考.

程惠红,孙长青,王聪[3](202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学科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学科现有申请代码的梳理、整合和拓展,提出以"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和行星物理学"5大分支学科为基础,构建新的14个二级申请代码体系,优化了学科布局.

张洁[4](2020)在《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元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三维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控源电磁法(Controlled Source Electromagnetic Method,CSEM)是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在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探,水文与环境调查、地质构造研究和灾害预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随着电磁探测环境的复杂化和探测深度的不断增加,对电磁勘探解释理论和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拟研究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元法的可控源电磁三维正反演技术,提高起伏地表等复杂条件下可控源电磁探测的解释精度。通过引入非结构四面体网格进行地电模型剖分,实现了对起伏地表的精确拟合,减小了由于地形拟合误差引起的正演精度损失。正演计算采用矢量有限元方法(Edge-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EB-FEM),避免由于未施加散度条件引起的数值误差。最终的正演方程采用直接求解器MUMPS进行求解,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非结构四面体网格带来的条件数较差的影响。考虑所有相关单元的影响,对于发射源的处理,本文采用分段积分的策略,实现任意姿态发射源的模拟。基于非结构网格的灵活性,本文合理地加密测点和发射源附近的网格,而稀疏化影响较小的网格,控制了正演网格的数量,进而保证了计算效率。反演中采用常规的L2范数定义目标函数,保证求解过程的稳定性。其中,灵敏度矩阵信息采用伴随正演技术进行计算和存储,节省了存储空间,提高了计算效率;而模型粗糙度采用加权平方和方法计算,在反演过程中为了压制多解性,采用对数电导率转换方法对反演参数的上下限进行约束。本文分别基于GN算法和L-BFGS算法实现了可应用于陆地和海洋不同勘探环境的可控源电磁三维反演。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的海洋可控源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可克服起伏地形的影响,准确恢复海底高阻储层的位置和电阻率信息;而对于陆地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本文的方法不仅可以反演起伏地形下的异常,而且克服了源引的起近区和过渡区数据畸变,得到了可靠的反演结果。最后,为进一步测试本文三维反演技术的实用性,对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松江河镇地区获得的陆地可控源电磁实测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反演结果符合地质预期,且数据拟合较好,证明了本文方法的稳定性和实用性。

刘亚军[5](2020)在《时间域电磁法三维各向异性正演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时间域电磁法(Time-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TDEM)又可称为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是地球物理电磁法勘探的重要分支,一般采用不接地回线或接地导线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电磁场,并通过地下介质产生的纯二次场来推断介质电导率分布。时间域电磁法具有探测效率高、勘探成本低、分辨率高和装置灵活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煤炭矿产资源勘探、地球深部构造研究、水文地质调查和环境工程勘察等领域。地下介质电各向异性现象的广泛存在性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证实,大量研究已表明电各向异性将对大地电磁法(MT)和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CSEM)等勘探方式产生较大影响。以分析电各向异性对时间域电磁法勘探的影响程度和模式为目的,本文采用时域有限体积法开发了一套时域电磁法三维模拟程序,该软件能对非均匀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时域扩散场进行高效率和高精度模拟,且能适应不同的瞬变电磁勘探装置(回线源瞬变电磁、长偏移距瞬变电磁(Long-offset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LOTEM)等)。通过不同类型各向异性模型的数值实验,探讨了电各向异性对时间域电磁法响应的影响,并对长偏移距瞬变电磁勘探数据进行了各向异性解释。反演是时间域电磁数据处理与定量解释中极其重要的步骤,而正演计算是反演的核心,各向异性是介质电导率的重要参数之一,影响时域电磁扩散场的分布。本文通过求解全张量电导率时间域电场Helmholtz方程,实现了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时间域电磁任意各向异性正演算法。该算法采用基于交错网格的拟态有限体积法(MFV)对时域Maxwell方程组进行空间域离散,并利用后退欧拉法(Backward Euler Method)进行时间域离散。将自适应时间步长加倍算法与直接方程求解法相结合提高模拟效率,并将初始场解析求解法和数值求解法同时引入时域电磁场三维模拟。为提高试错法对数据拟合的效率,将舒尔补分解法引入到时间域电磁法三维各向异性正演模拟中。回线源和接地源是时间域电磁勘探最常用的发射源形式,具有不同的初始场构成与求解方式,本文采用一维各向异性模型和三维各向同性模型对两种方式下时间域电磁三维模拟算法的精度和效率进行了验证。针对回线源瞬变电磁和长偏移距瞬变电磁两种勘探方式,通过多类典型三维各向异性模型数值实验对各向异性主轴电导率、各向异性倾角以及各向异性走向角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归纳总结,为不同各向异性地质条件下时间域电磁法勘探的方案设计与数据解释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长偏移距瞬变电磁各向异性模拟分析过程与结果,本文对德国西部某各向异性地质区域的LOTEM勘探数据进行了各向异性解释与分析。该过程囊括了数据的一维和二维各向异性分析,最后构建了一个能有效拟合数据的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与地质条件吻合良好。整体分析过程可作为瞬变电磁数据各向异性处理的一个参考范例,避免各向异性引起的错误地质解释。

周官群[6](2020)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阶段为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盾构法施工已在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中运用比例高达70%以上。然而由于城市地质环境复杂,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阶段地面塌陷、孤石等原因,造成地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其引发的地质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地质安全隐患已成为制约我国轨道交通安全、高效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一项亟待解决的工程难题。城市地质隐患主要包含地下空洞和孤石两大类。地下空洞会导致地面塌陷,威胁人身财产安全;而地下孤石会磨损盾构机刀盘,影响隧道盾构机的施工进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由于具备经济、快速、无损等特点,在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的探查及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下空洞和孤石等地质隐患探测精度要求高,而且城市地面地球物理场探测的干扰大,因而极具挑战性。同时,单一地球物理场探测效果不确定性很大,也难以满足城市浅层地球物理精准探测的要求。本文提出一种多钻孔和地面同步布置的三维并行电法观测系统,该观测系统包括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测量的电极组以及多个钻孔中的垂直电极排列,形成地面和孔中全方位的三维观测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数据信息量更大。地面高密度电阻率三维成像(CT)并同步多孔三维跨孔电法CT探测,有效提高了电法CT的纵向分辨率。该观测系统同样用于三维跨孔地震CT观测,实现了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多孔(大于3孔)、大间距(大于20m)三维地震CT和三维电法CT快速诊断,实现了城市地质隐患的精细结构探测。利用上下两个平行对偶发射线圈,发展了一套地面瞬变电磁数据的校正处理方法。该装置可有效减少发射接收线圈中的电流变化所引起的互感,提高信噪比,减小了地面各类管线和金属强感应体对瞬变电磁数据的影响,增强了目标异常体信号的响应特征,将瞬变电磁探测的盲区由正常的20m提升至在2m以内,显着提高了瞬变电磁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测中的应用效果。针对地下空洞和孤石的地球物理场异常特征,本文最后发展了一套基于浅层地震法、直流电法、电磁法及三维跨孔类方法的综合地球物理诊断技术。自主开发了一套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诊断系统。论文在整理中国大陆城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进行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类型的分区、分类与精细表达,总结出目前轨道交通沿线造成塌陷、孤石灾害源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其准确性与可靠性通过本文地震、直流电阻率三维数值模拟及实验室试验得到进一步验证。在自主开发了一种浅层地震、直流电法、瞬变电磁一体化的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及三维成像软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地面浅层地震、直流电法以及多通道瞬变电磁进行多地球物理快速普查,进而通过三维电阻率跨孔CT或三维地震波跨孔CT法对地质隐患进行精准定位,形成适合轨道交通沿线地质隐患探查的快速、可靠、智能的多地球物理场专家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目前已在合肥、绍兴、厦门等新型城市的地质隐患探查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探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7](2019)在《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刘欣[8](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李坤[9](2019)在《相驱动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油气勘探进程的不断深入,油气藏类型更为复杂,特别是近年来勘探开发向隐蔽地层油气藏、薄互层岩性油气藏及非常规油气等领域推进,叠前地震反演作为储层地球物理学的核心内容和前沿课题,是解决复杂油气储层特征描述及油气判识的重要理论与方法。本论文聚焦于复杂油气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中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问题,主要开展了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1)岩相驱动的时频联合域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旨在实现复杂储层“模型参数”、“离散岩相”的协同判识;(2)流体相驱动的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旨在实现“弹性参数”、“离散流体相”协同预测的储层含油气性识别;(3)岩石物理驱动下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旨在实现“储层物性参数”、“岩石基质”、“干岩石骨架”及“离散岩相”的同步预测。主要创新如下:地震反演是获取地下复杂介质模型参数、地层岩性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常规的地震反演方法往往将“模型参数”、“地层岩性”两者独立预测或间接预测,通常忽视了地层岩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由此引入的先验知识误差会严重影响地震反演和岩性预测的精度。本论文考虑了待反演模型参数的先验概率服从混合型概率密度分布,在贝叶斯反演框架下,推导了由时域地震、频域地震、低频整合先验及已知模型数据点四类条件数据集协同约束的混合后验概率分布的显式解,并将非线性边界约束算法引入到叠前地震弹性参数反演中;利用序贯模拟算法和随机反演策略两种方法,实现了对地层“模型参数”、“离散岩性”的时-频联合域地震同步预测,整合先验和边界约束算法的引入提高了弹性参数反演的稳定性,序贯模拟算法、随机反演策略改善了预测结果的分辨能力。地震流体识别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震岩石物理模型和叠前地震反演的指导下,对复杂储层含流体特征进行识别与描述。本文在待反演模型参数服从混合概率模型先验信息的前提下,考虑了流体因子的先验信息受到“孔隙含流体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利用高维混合概率模型表征的标准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提出了基于DE-MCMC随机模型的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该方法兼具了DE算法的全局寻优特性和MCMC算法的概率估计和不确定性分析能力,通过多条MC链的同步交叉运行,同时获得多个待反演模型参数的随机解,实现了对地层“弹性参数”、“离散流体相”的叠前地震同步预测,有利于评价弹性参数、地震油气识别的不确定性和可靠性。地震岩石物理模型是岩石弹性参数与物性及孔隙流体参数间的桥梁。本论文以碎屑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模型为例,构建了Xu-White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高阶近似模型,克服了传统弹性参数与储层物性参数间线性拟合的局限性;推导了利用岩石模量高阶近似(Jacobian、Hessian矩阵)表征的叠前地震AVO反射特征方程,理论分析了孔隙度、流体饱和度及泥质含量对AVO反射率的贡献度,阐明了其在储层参数直接预测方面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依据DE-MCMC随机模拟的相约束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实现了储层“弹性”、“物性”、“干岩石骨架”及“离散岩相”的同步反演。将该方法应用于我国东部某探区采集的宽频地震数据中,与宽频地震复频域叠前分级反演方法相结合,分析了复频域低频能量与频率分量选择及Laplace衰减系数之间潜在的关系,构建了宽频地震复频域目标泛函构建,在贝叶斯框架下创新了两种反演技术:(1)基于确定性最大后验概率解(MAP)的宽频地震反演方法;(2)岩石物理驱动相约束宽频地震叠前概率化反演体系。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高低频恢复能力,提高了地震反演的地层分辨能力,为宽频地震数据反演、岩性油气藏的离散相态判识及储层物性参数定量表征奠定了理论基础,应用前景广泛。

邓世坤[10](2018)在《关于勘探地球物理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出结合笔者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勘探地球物理专业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实践与体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和唯物辩证观探讨了地球物理学中地球物理条件与地球物理方法、正演问题与反演问题、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之间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地球物理学中这些矛盾关系的特殊性及其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二、EXPLORATION GEOPHYSIC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LORATION GEOPHYSICS(论文提纲范文)

(1)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硬岩环境中地震方法概述
    1.1 岩石物理性质
    1.2 地震探测技术
    1.3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趋势
2 国内外研究案例
    2.1 二维反射地震勘探
    2.2 三维地震勘探
    2.3 被动源与主动源地震联合探测
    2.4 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
3 展望未来
    (1)地震资料采集仪器设备
    (2)地震采集技术
    (3)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
4 结 论

(2)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资源能源勘探现状
    1.1 金属矿产勘探
        1.1.1 电 法
        1.1.2 重力法
        1.1.3 磁 法
        1.1.4 地震法
    1.2 煤炭勘探
        1.2.1 地震法
        1.2.2 电 法
        1.2.3 难点及发展趋势
    1.3 油气藏勘探
        1.3.1 非震技术
        1.3.2 地震技术
    1.4 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
        1.4.1 页岩气
        1.4.2 天然气水合物
        1.4.3 致密砂岩气
        1.4.4 煤层气与油砂
2 总结与展望
    2.1 仪器设备自主化
    2.2 环境安全问题
    2.3 资源勘探难度增加
    2.4 多学科、多方法联合勘探
    2.5 国家能源行业转型在即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学科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举措
2 学科代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申请代码体系
    2.2 D04学科申请代码历史沿革与发展
    2.3 2010~2020年D04学科各个二级申请代码项目申请和资助情况
    2.4 D04学科旧版申请代码存在问题
3 D04学科申请代码优化调整思路和方案
    3.1 自然科学基金委顶层部署
    3.2 D04学科申请代码调整原则
    3.3 D04学科申请代码调整方案
        3.3.1 以分支学科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有机架构
        3.3.2 以基础学科为龙头,引领前沿科学研究和源头、原始创新
        3.3.3 以应用学科为驱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
        3.3.4 以行星物理为核心,推动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深度交叉
4 结语

(4)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元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三维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正反演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维正演研究现状
        1.2.2 三维反演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正演方法
    2.1 正演控制方程
    2.2 加权余量法
    2.3 基函数计算
    2.4 单元分析
    2.5 发射源的处理
    2.6 正演方程的求解
    2.7 正演精度验证
    本章小结
第3章 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法三维反演方法
    3.1 正则化目标函数与反演算法
    3.2 灵敏度信息计算
    3.3 非结构网格的模型粗糙度计算
    3.4 反演参数上下限约束
    本章小结
第4章 理论模型数值算例
    4.1 海洋可控源电磁理论模型
        4.1.1 海洋单一异常体模型
        4.1.2 海洋两个异常体模型GN反演
        4.1.3 海洋两个异常体模型L-BFGS反演
    4.2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理论模型反演测试
        4.2.1 两个异常体模型
        4.2.2 三个异常体模型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测数据
    5.1 工区位置
    5.2 测线及测点布置
    5.3 反演结果及解释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硕士在读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5)时间域电磁法三维各向异性正演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瞬变电磁三维正演研究现状
        1.2.2 电磁法各向异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结构和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时间域电磁法三维任意各向异性正演理论
    2.1 时域电磁场控制方程
    2.2 时域有限体积法
    2.3 初始场求解
        2.3.1 回线源瞬变电磁初始场求解
        2.3.2 长导线源瞬变电磁初始场求解
    2.4 方程组求解及时间步长策略
        2.4.1 矩阵求解法
        2.4.2 时间步长策略
        2.4.3 并行化求解策略
    2.5 时域电磁场插值
    2.6 正演算法实现及总体流程图
    2.7 舒尔补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线源瞬变电磁法任意各向异性分析
    3.1 回线源发射条件下算法的有效性测试
        3.1.1 瞬变电磁一维任意各向异性正演
        3.1.2 一维层状各向异性模型验证
        3.1.3 三维复杂各向同性模型验证
    3.2 舒尔补方法测试
    3.3 主轴电导率影响
        3.3.1 大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3.3.2 中心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3.4 各向异性倾角影响分析
        3.4.1 大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3.4.2 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
    3.5 各向异性走向角影响分析
        3.5.1 大回线源瞬变电磁法
        3.5.2 中心回线瞬变电磁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任意各向异性分析
    4.1 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法简介
    4.2 长接地导线发射条件下算法的有效性测试
        4.2.1 一维层状各向异性模型验证
        4.2.2 三维复杂各向同性模型验证
    4.3 LOTEM一维各向异性分析
    4.4 主轴电导率影响分析
    4.5 各向异性倾角影响分析
    4.6 各向异性走向角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LOTEM勘探数据各向异性处理
    5.1 勘探区域及LOTEM勘探介绍
    5.2 各向异性数据一维各向同性反演分析
    5.3 LOTEM勘探数据各向异性模型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类型
        1.1.1 土洞塌陷地质灾害
        1.1.2 地下孤石地质灾害
    1.2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1 土洞塌陷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2.2 地铁隧道地层孤石的地球物理场探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基本理论
    2.1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关键信号特征技术研究
        2.1.1 地面地震探测技术
        2.1.2 地面并行直流电法
        2.1.3 地面瞬变电磁方法
        2.1.4 地震波跨孔CT探测技术
        2.1.5 电阻率跨孔CT探测技术
    2.2 多地球物理场响应快速诊断模式的技术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轨道交通地质隐患数值模拟
    3.1 孤石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1.1 孤石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1.2 孤石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2 土洞/溶洞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3.2.1 土洞/溶洞模型的地震波跨孔CT模拟
        3.2.2 土洞模型的电阻率跨孔CT模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地球物理场探测物理模型试验
    4.1 弹性波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2 电阻率跨孔CT水槽模型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应用
    5.1 地下人防空洞隐患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探测
        5.1.1 概况
        5.1.2 多地球物理场快速诊断技术路线
        5.1.3 现场探测布置
        5.1.4 现场施工的工艺
        5.1.5 探测成果与资料解释
    5.2 地下土洞、溶洞隐患探测
        5.2.1 工程概况
        5.2.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2.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3 地面、跨孔多地球物理场探测孤石
        5.3.1 地质概况
        5.3.2 地面多地球物理场快速普查
        5.3.3 多物理场跨孔CT探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系统
    6.1 地面快速扫描系统
        6.1.1 地面浅层地震快速扫描系统
        6.1.2 地面多通道瞬变电磁快速扫描系统
    6.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
        6.2.1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系统组成
        6.2.2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常用测试方法及主要技术参数
        6.2.3 多地球物理场勘探跨孔CT探测
    6.3 多地球物理场专家分析软件系统
    6.4 勘探系统其他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金属矿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1.1 重、磁勘探技术
    1.2 电法及电磁勘探技术
    1.3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1.4 井中物探及测井技术
    1.5 硬岩深井岩心钻探技术
2 金属矿勘探技术新进展
    2.1 重磁探测技术
        2.1.1 进展概述
        2.1.2 代表性成果
    2.2 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
        2.2.1 进展概述
        2.2.2 代表性成果
    2.3 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
        2.3.1 进展概述
        2.3.2 代表性成果
    2.4 钻探及井中物探与测井技术
        2.4.1 进展概述
        2.4.2 代表性成果
3 挑战及下一步研发方向
4 结论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相驱动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2.1 叠前地震确定性反演研究现状
        1.2.2 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研究现状
        1.2.3 宽频地震数据反演与流体识别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反问题基本理论
    2.1 地球物理反问题概述
        2.1.1 观测数据空间与模型空间
        2.1.2 地震反问题不适定性
    2.2 正则化目标泛函及确定性反演
        2.2.1 正则化目标泛函
        2.2.2 确定性地震反演
    2.3 概率化反演及贝叶斯推断
        2.3.1 贝叶斯理论、推断与预测
        2.3.2 最大似然概率估计(MLE)
        2.3.3 最大后验概率解(MAP)
        2.3.4 后验概率密度分布显式解
        2.3.5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型
        2.3.6 离散相态的概率化判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相驱动下的概率化地震反演方法
    3.1 岩相驱动的混合概率密度先验信息
        3.1.1 混合先验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3.1.2 混合后验概率与离散相估计
    3.2 岩相驱动的贝叶斯线性地震反演方法
        3.2.1 时频联合域地震正演模型
        3.2.2 混合后验概率模型的显式解
        3.2.3 离散相序贯采样算法流程
        3.2.4 边界约束的EVA叠前地震反演
        3.2.5 理论模型测试
        3.2.6 现场资料应用
    3.3 岩相驱动的DE-MCMC随机概率解
        3.3.1 DE-MCMC地震随机概率反演
        3.3.2 差分进化-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
        3.3.3 概率模型测试
        3.3.4 现场资料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体相驱动的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
    4.1 基于孔隙弹性理论的叠前AVO映射关系
    4.2 流体相驱动的贝叶斯叠前地震线性反演
        4.2.1 流体相态的叠前地震序贯模拟流程
        4.2.2 FFC-SS理论模型测试
        4.2.3 FFC-SS现场资料验证
    4.3 流体相驱动的叠前DE-MCMC随机概率解
        4.3.1 流体相驱动的混合概率模型
        4.3.2 DE-MCMC随机反演算法
        4.3.3 DE-MCMC叠前随机反演模型测试
        4.3.4 DE-MCMC现场资料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石物理驱动下叠前地震非线性反演方法
    5.1 碎屑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理论
        5.1.1 岩石基质等效模型
        5.1.2 岩石骨架等效模型
        5.1.3 孔隙流体等效模型
    5.2 碎屑岩地震岩石物理近似模型
    5.3 岩石物理驱动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
        5.3.1 叠前地震AVO反射特征方程
        5.3.2 相驱动叠前概率化反演算法
    5.4 相驱动非线性概率化模型测试和应用
        5.4.1 岩石物理模型量版
        5.4.2 测井数据反演测试
        5.4.3 实际资料反演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宽频地震叠前概率化分级反演方法及应用
    6.1 宽频地震复频域确定性分级反演
        6.1.1 复频域地震正演算子构建
        6.1.2 线性地震反问题矩阵方程
        6.1.3 确定性最大后验概率解-MAP
    6.2 宽频地震线性反演测试及现场应用
        6.2.1 理论模型测试
        6.2.2 二维模型测试
        6.2.3 现场实际应用
    6.3 宽频地震相驱动复频域叠前地震AVO反演
        6.3.1 复频域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原理
        6.3.2 复频域地震反演目标泛函构建
    6.4 实际资料应用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关于勘探地球物理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球物理条件与地球物理方法的辩证关系
3 地球物理学中的正演问题与反演问题的辩证关系
4 地球物理探测中的有效信号与干扰信号的辩证关系
5 结语

四、EXPLORATION GEOPHYSICS(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J].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4)
  • [2]深部地质资源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发展[J]. 李鹏,罗玉钦,田有,刘洋,鹿琪,陈常乐,刘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5)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学科布局规划研究[J]. 程惠红,孙长青,王聪. 科学通报, 2021(02)
  • [4]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元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三维反演研究[D]. 张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5]时间域电磁法三维各向异性正演及分析[D]. 刘亚军.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轨道交通地质隐患多地球物理场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D]. 周官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7]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J].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0)
  • [8]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9]相驱动叠前地震概率化反演方法研究[D]. 李坤.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1)
  • [10]关于勘探地球物理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哲学思考[J]. 邓世坤. 绿色科技, 2018(21)

标签:;  ;  ;  ;  ;  

勘探地球物理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