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

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妍,薛峰,孙威,李苗裔[1](201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基于功能网络与创新网络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了城市网络的复杂化,城际关系不断重构,且往往需要通过多方面要素才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来,但以往城市网络特征的研究往往聚焦于单一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结构分析,且较少考虑联系的方向,对其复杂性的揭示上存在一定不足。以城际人员流动数据与共同专利数据为基础,从功能网络与创新网络的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网络特征,结果表明:①区域多级发展的网络格局已经形成,省会城市与副省级城市(福州、厦门)构成了中心性第一梯队,重要地级市(泉州、温州、赣州)构成了中心性第二梯队,一般节点城市(漳州、汕头等)构成了中心性第三梯队。②强中心性城市中,厦门、福州及温州存在对其他城市较显着的溢出效应,区域中小城市成了辐射的主要受益者。③城市在两类网络中的地位整体一致,局部如赣州、龙岩一致性较差。④城际创新合作关系整体上较薄弱且较不均衡,而区域功能网络表现为"整体均衡,局部不均衡"态势。

黄浩[2](201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协调好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三者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生态效率”等理念相继提出。作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言问题之一,区域生态效率的本质是就是一个区域生产系统以最小资源投入、最低环境代价实现最大化经济产出的技术水平和能力高低。较之经济水平落后,低生态效率的负面影响更严重。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凸显了加快提升生态效率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并强调海西经济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大力提升综合实力,并要求海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低生态效率的城市是提升整个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所在,伴随其生产过程中的严重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将会严重制约整个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实现海西经济区的绿色发展,就要提升其生态效率水平。国家提出的“绿色海西”战略目标要求我们不但要提高海西区域生态效率的水平,还要对整个海西区域的整体生态效率进行综合的研究。对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各城市生态效率的差异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协调提升途径,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9-2016年海西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海西经济区的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首先,为获得更加稳健且全面的发现,本文从资源、环境、经济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同时将环境污染指标作为非期望产出,构建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种优化的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从城市层面对海西生态效率水平进行有效评价。其次,对生态效率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Arcgis软件绘制研究期内海西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分布图,更直观的揭示海西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再次,为指出海西经济区低生态效率的城市的短板所在,对其进行投入冗余率分析,给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向。且为进一步探究海西生态效率的驱动机制,采用Global Malmquist-luenbcrger指数科学分析该区域生态效率的增长及其来源。最后,通过对前述研究的系统分析,提出促进区域内城市生态效率协同提升的政策建议。

李军龙,徐雯,蔡创能,张美艳[3](201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结合2007—2016年的统计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评价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采用Tobit回归分析了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采用IDW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仅15%市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发展;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盆地状变化,低端产业聚集的三明、南平为洼地,而高端产业聚集的厦门为高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效率均呈不规则波动增长趋势,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起到重要作用.第三产业、农业、工业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影响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科技创新和产业调整是解决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李航飞,魏少彬[4](201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文中认为以市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2007年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特点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趋同现象明显且逐渐加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缩小;市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福州、厦门、泉州等设区市一直处于核心区,汕头、梅州、揭阳、潮州、赣州、抚州、上饶等设区市一直处于边缘区;行政隶属关系、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市场化程度及城镇化水平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明显.

邹永广,朱尧,何月美[5](2018)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演进》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潘国亮[6](2018)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探索》文中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愈发强调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性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一环,也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探索。本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型农村建设为例,介绍海峡西岸经济区当前发展状况,新型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新型农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洪扬[7](2018)在《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综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我国18个城市群的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市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差异悬殊导致的结构性失衡已成为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这从客观上要求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充分重视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包容性发展问题。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城市群与包容性发展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概念,即,城市群发展进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能够在公平获得发展机会的基础上,形成井然有序、相互促进的协同发展局面,并最终实现共享城市群发展成果的目标。公平性、协同性、共享性是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本质特征。其次,从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出发,构建了以发展机会公平性、发展过程协同性、发展成果共享性为维度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SPSS16.0对我国18个城市群(194个城市)在三个时间节点(2005年、2010年、2015年)上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相应模型进行测算。结果如下:(1)我国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得分在三个时间节点上依次递增,表明我国城市群的包容性发展水平逐步提升;(2)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水平排在前三位的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从K-Means聚类结果来看,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包容性发展水平已跌入第三阶梯,其包容性发展有放缓趋势;(3)京津冀城市群的包容性发展得分排序在三个时间节点上呈下降趋势,与同等级城市群相比,其包容性发展严重滞后;(4)从经济区域层面来看,包容性发展最好的是东部沿海经济区,最差的是大西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最后,本文构建了以各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水平为因变量,以政府因素、行政因素、空间因素、产业因素、交通因素为自变量的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模型,探究了影响我国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因素。采用Stata12.0中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调控力度、行政等级差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以及交通通达程度对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有显着正向影响;行政依附程度、空间距离大小对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有显着负向影响;行政壁垒存在与否对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尚不明确。

程水红,曾菊新[8](2017)在《中心城市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林宇凡[9](2017)在《海西经济区FDI的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环境也随着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变化而不断恶化,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之间的潜在关联性日益显现出来,成为时下跟踪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而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经济区,被列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地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其环境状况也不断发生变化。正确处理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把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作为主题,首先回顾和整理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污染关系的相关文献,由相关文献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外商直接投资加重还是减轻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境污染这一问题上还不确定。其次,运用定性分析方法,采用目前有关最新数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现阶段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进行分析,发现福建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据六成以上。然后对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产业分布特征与大气、水及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再次,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选取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二十个设区市作为样本对象,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作为衡量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指标,用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代表环境状况,然后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全区和福建省、非福建省地区的视角,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FDI与环境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发现:FDI能够抑制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弃物这三类废弃物的排放,但对工业废水排放无明显作用,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状况的影响大体上符合“污染光晕”理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促进各污染物排放,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二次项抑制了各污染物排放,说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呈倒U型分布;而机动车辆、产业结构、房屋竣工面积及政府活动大体上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环境状况显示负作用,技术发展则对其环境状况有利。最后,基于此结论,本文对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温晓琴[10](2017)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文中认为2004年福建省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200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广大学者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产业布局、城市群、功能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关于其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01-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机理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缩小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运用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方法,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探索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来源及构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标准差和极差,分别以5.94%和4.06%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增长,但其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分别以3.58%和8.21%的年平均降低速度下降;"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东部沿海区、中部内陆区和西部辐射区三大地区间与地区内的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地区内泰尔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74.52%,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大地区内,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下降趋势,中部内陆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而西部辐射区区域经济差异总体表现为波浪式上涨;东部沿海区泰尔指数的平均贡献率为44.98%,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是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缩小总体区域经济差异考虑,应将缩小地区内区域经济差异特别是缩小东部沿海区区域经济差异作为入手点。(2)运用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模型,认识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7.66%、55.12%、43.59%和35.53%,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变化趋势虽存在波动,但总体呈减少趋势,且其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状态,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近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格局具有明显空间特征:经济发达地区均分布于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内陆,经济次贫困地区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沿海,经济贫困地区则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此外,在福建省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前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异质格局整体变化不大,而在国家给予支持后,其空间异质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福建省整体区域经济水平有较大提升。(3)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其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析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其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总体随时间呈增长趋势,相似区域间(HH或LL)趋于集聚的趋势还在不断加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表明: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HH模式和LL模式的比重之和的平均值高达78%,海峡西岸经济区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局部空间异质结构主要通过HH模式和LL模式两类鲜明的空间分异区域体现出来,且区域间所呈现的空间依赖性比空间异质性更为明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空间差异有缩小的变化趋势。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总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西空间异质格局,其空间关联模式具有以下分布规律:HH模式区域主要以福建东部沿海地区为中心集聚,向北部和中部内陆延伸,数量趋于增加;LH模式区域主要散布于福建沿海,数量趋于减少;LL模式区域主要分布于西部内陆和南部,其数量保持在总数的1/3以上;HL模式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零散。(4)从发展基础、政府调控、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和消费水平5个角度出发,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方法,揭示2001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这2个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4个年份OLS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658、0.964、0.7713和0.7544,而GWR模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834、0.9687、0.7932和0.7545,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解释效果总体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2个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从加大资本投入和提高消费水平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基于功能网络与创新网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数据来源
    2.2 网络构建与分析
        2.2.1 功能网络
        2.2.2 创新网络
    2.3 研究框架
    2.4 研究方法
        2.4.1 网络中心性
        2.4.2 网络对称性
3 城市网络结构分析
    3.1 网络中心性分析
    3.2 网络对称性分析
        3.2.1 节点对称性分析
        3.2.2 链接对称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2)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循环经济
        1.2.2 生态经济学
        1.2.3 生态效率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效率的内涵和测度
        1.3.2 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研究
        1.3.3 文献简要述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海峡西岸经济区自然地理条件
        2.1.2 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2.1.3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
        2.1.4 海峡西岸经济区功能分划
    2.2 数据来源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研究方法
        2.4.1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
        2.4.2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第3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实证结果
    3.1 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时间演化特征
    3.2 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空间演化特征
    3.3 投入冗余率分析
    3.4 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增长及其来源分解
第4章 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面临的问题
    4.1 部分城市未达到有效状态
    4.2 各城市生态效率存在显着差异
    4.3 自然禀赋差异制约了生态效率的提高
    4.4 纯技术进步呈负增长,效率变动衰退
第5章 提升海西经济区生态效率的对策
    5.1 转变发展观念,形成生态效益优先的发展观
    5.2 严控污染排放,优化产业结构
    5.3 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综合协同发展
    5.4 完善相关机制,确保生态效率优先目标的实现
第6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指标选择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
    3.2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的动态变化分析
    3.3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4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空间趋势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1.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1.2.2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1.3 因子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2.2 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
    3.1 机理分析
    3.2 变量与方法选择
    3.3 结果分析
4 结论

(6)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目前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状况简介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探究
    (一) 有利于促进两岸经贸往来
    (二) 有利于加快农村改革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 对外融资困难
    (二)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到位
    (三) 农民思想观念未能及时转变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建设对策探讨
    (一) 确立以农村为中心, 以农民为主的全方位发展体系
    (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吸引外资注入
    (三) 发展特色产业, 注重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四)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努力提高开放水平
五、结语

(7)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综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我国18个城市群的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缘起与内涵
        2.1.1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缘起
        2.1.2 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
    2.2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理论内涵
第3章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测度
    3.1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依据与研究设计
        3.1.1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依据
        3.1.2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研究设计
        3.1.3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3.1.4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信度与效度
    3.2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测度的实证分析
        3.2.1 城市群发展机会的公平性测度
        3.2.2 城市群发展过程的协同性测度
        3.2.3 城市群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测度
        3.2.4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水平测度
    3.3 城市群包容性测度的结果分析
        3.3.1 我国城市群发展机会公平程度的时空差异
        3.3.2 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协同程度的时空差异
        3.3.3 我国城市群发展成果共享程度的时空差异
        3.3.4 我国城市群包容性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
第4章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阐述与研究设计
        4.1.1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阐述
        4.1.2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
        4.1.3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2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 城市群包容性发展影响因素的结果讨论
        4.3.1 政府调控因素促进城市群包容性发展
        4.3.2 行政因素多向影响城市群包容性发展
        4.3.3 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群包容性发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实践启示
    5.3 研究改进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心城市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回顾
2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的界定及经济发展现状
    2.1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确定
    2.2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3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基本模型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3 结果分析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
    4.2 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
    4.3 实施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

(9)海西经济区FDI的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释
        1.2.1 海峡西岸经济区
        1.2.2 外商直接投资
        1.2.3 环境
        1.2.4 环境效应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FDI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及实证研究回顾
    2.1 FDI环境效应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
        2.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2.1.2 污染避难所假说
        2.1.3 环境竞次理论
        2.1.4 污染光晕假说
        2.1.5 其他实证文献
    2.2 FDI环境效应的文献评述
    2.3 FDI环境效应的发生机制
        2.3.1 规模效应
        2.3.2 结构效应
        2.3.3 技术效应
        2.3.4 管制效应
第三章 海西经济区FDI和环境污染状况现状分析
    3.1 海西经济区FDI现状分析
        3.1.1 海西经济区FDI规模现状
        3.1.2 海西经济区FDI来源现状
        3.1.3 海西经济区FDI产业分布现状
    3.2 海西经济区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3.2.1 海西经济区大气污染状况
        3.2.2 海西经济区水污染状况
        3.2.3 海西经济区固体废弃物污染状况
第四章 海西经济区FDI环境效应的模型、变量及实证分析
    4.1 海西经济区FDI环境效应的模型和变量
    4.2 海西经济区FDI环境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全区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4.2.2 福建省和非福建省部分回归结果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5.2.2 注重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2.3 健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相关的法规,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5.2.4 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环保的先进技术
        5.2.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环保工作全员参与
        5.2.6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促进技术创新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家战略
        1.1.2 空间异质性研究的兴起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6.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6.2 静态与动态相结合
        1.6.3 GIS的可视化表达
    1.7 创新点
        1.7.1 研究对象的拓展
        1.7.2 研究视角的丰富
        1.7.3 研究方法的创新
2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指标
    2.3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序列与数据来源
    2.4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
        2.4.1 绝对差异测度方法
        2.4.2 相对差异测度方法
    2.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
        2.5.1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分析
        2.5.2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分析
        2.5.3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结构分解分析
3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模型
        3.2.1 改进的熵值法
        3.2.2 TOPSIS方法
    3.3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的实证研究
        3.3.1 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3.3.2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异质性分析
4 基于ESDA方法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4.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简介
        4.1.1 概述
        4.1.2 空间权重矩阵
        4.1.3 全局空间自相关
        4.1.4 局部空间自相关
    4.2 基于ESDA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
        4.2.1 空间权重矩阵的建立
        4.2.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2.3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驱动机制分析
    5.1 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5.1.1 发展基础
        5.1.2 政府调控
        5.1.3 产业结构
        5.1.4 资本投入
        5.1.5 消费水平
    5.2 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驱动机制的实证研究
        5.2.1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5.2.2 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估计与分析
        5.2.3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估计与分析
        5.2.4 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5.3 海峡西岸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建议
        5.3.1 加大资本投入
        5.3.2 提高消费水平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网络特征分析——基于功能网络与创新网络的视角[J]. 马妍,薛峰,孙威,李苗裔. 地理研究, 2019(12)
  • [2]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生态效率研究[D]. 黄浩. 厦门大学, 2019(08)
  • [3]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效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李军龙,徐雯,蔡创能,张美艳. 许昌学院学报, 2019(02)
  • [4]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分析[J]. 李航飞,魏少彬.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5]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与合作格局演进[J]. 邹永广,朱尧,何月美. 经济地理, 2018(11)
  • [6]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探索[J]. 潘国亮.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6)
  • [7]城市群包容性发展:综合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我国18个城市群的量化分析[D]. 洪扬.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中心城市技术空间扩散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J]. 程水红,曾菊新. 经济地理, 2017(10)
  • [9]海西经济区FDI的环境效应研究[D]. 林宇凡. 福州大学, 2017(05)
  • [10]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D]. 温晓琴.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台湾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