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的两种临床应用

国槐的两种临床应用

一、槐米临床应用二则(论文文献综述)

王淞[1](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葛肖波[2](2020)在《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部分,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1.文献研究检索近10年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血脂异常的临床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文献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数据库。以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类中药为对照,标注并提取文献中所涉及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对数据结果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分析,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和药效进行统计分析。2.实验研究(1)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以下6组(n=8):空白组、模型组、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药食同源中剂量组、药食同源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各组大鼠全程自由摄食、饮水。分组编号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确定药物干预前各组大鼠血脂基线稳定。(2)第2周起,空白组早晨(8:00am)、下午(3:00pm)以20ml/kg/d蒸馏水灌胃;模型组于早晨以20ml/kg/d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各药物干预组于早晨以高脂乳剂灌胃,下午以对应药物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 5.625g/kg/d、11.250g/kg/d、22.500 g/kg/d、4.167mg/kg/d给药),持续造模 4 周。造模结束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液并测定其血清血脂四项(TC、TG、HDL-C、LDL-C)水平,拟判断血脂异常大鼠模型是否建立,进一步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3)第6周起,空白组、模型组按上述剂量蒸馏水灌胃,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分别按上述剂量中药灌胃,阳性对照组按上述剂量阿托伐他汀灌胃,每日一次(8:00am),持续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集大鼠血液并摘取大鼠肝脏、胸主动脉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432篇文献共涉及方剂468首,含中药209味,其中药食同源类中药63味。频次≥10的药食同源类中药29味(占药食同源类中药总数的46.03%),出现频次为1661次(占药食同源类中药出现频次总数的94.91%),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茯苓、决明子、黄芪、甘草、当归、荷叶、桃仁等。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中平性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4.83%;五味中甘味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43.48%;归经中脾经出现频次最多,约占整体的23.46%。用药多从脾、肝、肾论治,注重祛湿化痰、活血化瘀、调理气机。提取出10个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山楂-决明子)、(山楂-茯苓)、(山楂-黄芪)、(茯苓-决明子)、(山楂-茯苓-决明子)、(山楂-荷叶)、(山楂-甘草)、(茯苓-甘草)、(茯苓-黄芪)、(决明子-黄芪),药对共涉及6味中药,分别是山楂、决明子、茯苓、黄芪、荷叶、甘草。2.实验研究结果(1)各组大鼠血脂水平基线稳定和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的判断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TC、TG、HDL-C、LDL-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实验前大鼠血脂水平的基线稳定。4周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血脂异常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效果①造模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水平显着下降(P<0.05),且该两组间对TC的防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TC水平,药食同源三个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造模前后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造模前相比,造模后模型组、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血清TC、LDL-C水平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TC、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5)。③造模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的血脂指标差值在TC、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效果①治疗后各组大鼠血脂水平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TC水平均下降,其中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变化显着(P<0.05),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变化极为显着(P<0.01),药食同源低、高剂量组之间,药食同源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之间分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后两组大鼠TC水平显着低于前两组(P<0.05);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LDL-C水平均极其显着降低(P<0.01),三组间无计学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剂量组LDL-C水平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LDL-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干预的三组(P<0.01)。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模型组TC、LDL-C水平无统计差异(P>0.05);药食同源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的TC水平均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1、P<0.01),上述四组的LDL-C水平亦显着降低(分别为P<0.05、P<0.05、P<0.05、P<0.01)。③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TC、LDL-C差值均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低剂量组TC差值亦升高(P<0.05),且该组LDL-C差值显着低于其他三个药物干预组(P<0.01)。(4)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作用血管内皮结构变化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血管内皮损害严重;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损害降低,其中药食同源中剂量组病理改变最少,其次为阳性对照组,药食同源高、低剂量组。血管内皮功能相关生化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如下:①与模型组NO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有极其明显的升高(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余三组极显着降低(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显着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②与模型组ET-1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下降(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高于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③与模型组TNF-α水平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较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增高(分别为P<0.05,P<0.01,P<0.01),药食同源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显着降低(分别为P<0.01,P<0.05)。④与模型组IL-6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别P<0.05、P<0.01、P<0.01、P<0.01),其中药食同源低剂量组较其他三组极显着升高(P<0.01),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极显着低于其低、高剂量组(P<0.01),阳性对照组极显着低于药食同源高剂量组(P<0.01),且与药食同源中剂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与模型组MDA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均极显着降低(P<0.01)。此外,药食同源低剂量组极显着低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P<0.01)。⑥与模型组SOD水平相比,药食同源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极显着提高(P<0.01),且该三组大鼠血清中SOD活性远远低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1.文献研究结论 临床干预血脂异常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兼顾五脏,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此外,注重活血化瘀、祛湿化痰和调畅气机。因此,本研究认为,痰浊、血瘀是血脂异常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祛瘀化痰可作为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指导原则。2.实验研究结论 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在血脂异常的防治和治疗阶段均可起到较好的降脂效果,且初步认为药食同源类中药保护血管内皮可能与改善血管舒缩状态、抗炎、抗氧化有关。

李程婕[3](2020)在《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文中提出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中起主要药效的成分,通常是结构相近的一组组分,且较多无紫外吸收,如皂苷、多糖等。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对于其药理作用研究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联用(Prep-HPLC-ELSD)是一种先进的制备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具有分离度高、自动化程度高、直接检测洗脱液中成分、方便控制流动相梯度等多项优点,在分离难分离组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是一种通用型仪器,信号强度与质量相关,具有灵敏度较高、基线稳定的优点,在检测无/弱紫外吸收类成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与蒸发光散射检测器(Prep-HPLC-ELSD)联用在分离纯化中药中无/弱紫外吸收类有效成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对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结构、优点以及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概述,并对本研究的制备目标——银杏中的银杏内酯、银杏黄酮和地榆中的地榆皂苷的分类、药理作用和制备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建立了快速从银杏叶中制备出5种银杏内酯的方法,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主要分为提取、纯化、分离组分这3个步骤。在提取过程中,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长和提取次数对银杏总内酯和银杏内酯B的提取效率,获得了最佳的回流提取条件——50%乙醇、料液比为1:12 g/m L,提取时间为1.5 h,提取3次;此时,银杏总内酯的得率为4.54‰,银杏内酯B的得率为0.63‰。在纯化过程中,考察了乙酸乙酯的使用量和萃取效率;银杏粗提物经酸性氧化铝吸附除杂、石油醚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甲醇重结晶后,获得了纯度达60%的银杏总内酯。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30:70,v/v)为流动相,流速3.2 m L/min,用C18半制备柱(10mm I.D.×25 cm,5μm)在65 min内分离获得了5种银杏内酯单体,纯度达到97%。第三章建立了同时从银杏叶中制备出5种银杏内酯和3种银杏黄酮苷元的方法,操作简单,对银杏药材的利用度更高。以第二章的银杏叶粗提物为原料,先通过聚酰胺柱分离出银杏总内酯和银杏总黄酮,考察了2次的洗脱条件和单次上样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分别在10%乙醇的洗脱下获得了80%以上纯度的银杏总内酯,在80%乙醇的洗脱下获得了35%以上纯度的银杏总黄酮。将银杏总黄酮酸水解可获得3种银杏黄酮苷元,实验考察了甲醇比例、盐酸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料液比等条件,获得了最佳水解条件——甲醇比例为70%、盐酸浓度为24%、水解时间为3小时、水解温度为70℃、料液比为10倍及以上,水解效率达95%以上。经乙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萃取后,3种银杏黄酮苷元的质量分数约40%。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54:46,v/v)为流动相,流速4.3 m L/min,用C18半制备柱(10 mm I.D.×25 cm,5μm)在40 min内分离获得了3种银杏黄酮苷元,纯度达到98%。同时按第二章所述方法分离获得纯度达到98%的5种银杏内酯。第四章建立了同时从地榆中制备出地榆皂苷I和II的方法,主要分为提取、纯化、分离组分这3个步骤。在提取过程中,考察了提取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长和提取次数对地榆总皂苷的提取效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的超声提取条件——80%乙醇溶液、料液比为1:10、单次提取时长为20 min、提取3次,此时对地榆总皂苷提取率为0.49%。利用地榆皂苷的溶解特性,采用“三步碱沉法”以及石油醚萃取获得了纯度达83%的地榆总皂苷。在“三步碱沉法”纯化中通过考察发现地榆总皂苷的最佳沉淀p H为13,此时沉淀中地榆总皂苷含量最高,为74.91%。经分离条件和上样量优化后,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用C18半制备柱(10 mm I.D.×25 cm,5μm)可在45min内分离获得了地榆皂苷I和地榆皂苷II,纯度达到98%。该方法简单、快速,为首次报导的对地榆皂苷I和地榆皂苷II的同时制备。第五章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滢丹[4](2019)在《《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30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了解其文献发表现状,探讨各方剂临床使用情况,总结药物使用规律,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水平,发现傅氏治崩方剂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文献学基础。方法利用电子检索搜集近30年(1989年——2018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读秀知识库。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统计分析各方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各方剂药物使用规律和加减变化情况,以率的形式表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利用Weka3.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的分析;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234篇,通过精读全文,按照排除标准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剔除,剩余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16篇,其中临床试验76篇,临证经验40篇;期刊论文106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1篇;期刊论文共涉及64种期刊,核心期刊20种,文献3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67篇。2篇文献得到基金支持。文献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作者单位以省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为主,作者单位共涉及28个地区,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2.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纳入文献116篇,傅氏治崩方剂共使用139次,其中:固本止崩汤71篇文献,使用89次;逐瘀止血汤17篇文献,使用18次;加减当归补血汤9篇文献,使用16次;引精止血汤9篇文献,使用9次;清海丸6篇文献,使用8次;固气汤5篇文献,使用6次;平肝开郁止血汤3篇文献,使用3次。文献中,固本止崩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加减当归补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血瘀型崩漏;固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型崩漏、胎漏胎动不安;引精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型交感出血、男性性交后出血;平肝开郁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型崩漏;逐瘀止血汤用于治疗血瘀型崩漏、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清海丸用于治疗阴虚型崩漏。各方剂治疗疾病及证型与傅山原文相符,又有所创新。各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但其产生疗效的机理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方剂使用方法以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为主,部分使用其他方法联合治疗。3.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剂使用均以原方药物为主,并根据辨证论治进行一定的增删,新增药多为对证用药和辅助止血用药,炮制药物多为炭药。固气汤、平肝开郁止血汤、清海丸使用次数少,用药分析结果意义不大,研究存在较大空缺。4.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共24篇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质量评价,整体研究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缺乏预试验和样本量估计,缺乏伦理学思维,随机化水平低,盲法缺失,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不高,缺少合并用药规定,治疗时长不统一,结局指标测量方法不统一,缺乏安全性考虑,随访记录较少。在组间均衡性比较、疗效评价内容、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较为完善。试验的理论依据呈现两极分化;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5.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较高;固本止崩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现状表现为:1.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较少,核心期刊文献较少;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和科研基金支持;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固本止崩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2.傅氏治崩方剂在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妇科血证,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使用既传承了傅山治崩思想,同时有一定的创新。3.各方剂在临床主要为原方使用,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有一定的药物加减,炮制药物多为炭药,以加强止血作用。4.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meta分析文献偏倚风险高,异质性大,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发表,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5.在固本止崩汤的治疗机理、逐瘀止血汤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月经异常等多个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杨美清[5](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法研究田建辉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总结导师的学术特征及诊疗思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继承,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的推广。方法收集田建辉主任医师治疗的妇科癌患者,宫颈癌157例、卵巢癌100例、子宫内膜癌50例,共307例,1,133张处方,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进行信息规范化处理,并构建各个疾病的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将妇科癌患者的西医诊断、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治疗经过等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为主要的数据挖掘工具将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熵聚类分析,挖掘出田建辉在治疗妇科癌的主要核心处方、用药归经及四气五味、中药的剂量特点、虫类药物的应用时机以及临床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药随症加减,从临证药物应用规律方面探讨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临证经验、诊疗思路,促进中医药经验的有效传承。结果1.宫颈癌患者157例,年龄多分布在30~59岁,以Ⅰ~Ⅱ期为最多见,共占82.2%,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73.2%),从确诊时至田建辉门诊平均时间隔为90日~1年,54.8%的患者已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西医综合治疗,常出现淋巴回流障碍(52例)、骨髓抑制(36例)及放射性肠炎(24例)等并发症;卵巢癌者100例,年龄多集中在40~69岁,Ⅲ~Ⅳ期者占所有卵巢癌的67.0%,病理类型以上皮细胞癌中的浆液性细胞癌为主(77.7%),有85.0%进行了手术+化疗治疗,常出现骨髓抑制(30.0%)及神经毒性(25.0%)的并发症;子宫内膜癌者50例,年龄多在50~69岁,以Ⅰ和Ⅲ期为最常见,分别占54.0%及26.0%,多数表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70.0%),其中经过手术+化疗和手术+放疗+化疗患者的百分比各占36.0%,而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并发症。2.核心处方中的用药规律:治疗妇科癌的1,133张处方中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为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生黄芪、菟丝子、蜀羊泉、土茯苓、龙葵、莪术、黄、败酱草、鸡内金、稻芽、酸枣仁、大枣、炙甘草,共19味药。导师的中药剂量特点是:熟地黄和白术在30-36 g,泽泻、牡丹皮及知母为30 g,龙胆草在12 g,灶心土、生黄芪及金钱草在60 g,地骨皮30-45g及珍珠母90 g。常用的西成药有康赛迪胶囊(23.1%)、养正消积胶囊(19.9%)、参丹散结胶囊(10.1%)等。善于补者的动物类药物常用鹿角、龟板及鳖甲;善于攻者为天龙、干蟾皮、蜂房、蜈蚣、全蝎及水蛭。3.对症治疗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骨髓抑制者常用石韦、黄精、枸杞子、地榆、仙鹤草;放射性肠炎或靶向药物引起腹泻以木香、方儿茶、黄连、灶心土、康复新液及培菲康配伍使用;周围神经毒性引起的关节疼痛用蝎蜈胶囊、徐长卿、姜黄、蕲蛇、透骨草,肢体麻木用桂枝、细辛、海风藤、威灵仙、制草乌;尿潴留者配伍煅牡蛎、桑螵蛸、石菖蒲、桂枝、熟附子及干姜,伴发尿路感染者用金钱草、瞿麦、滑石;消化道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者加以姜半夏、姜竹茹、枳壳、厚朴;放射性膀胱炎或疾病本身引起的带下异常者加白芷、白蔹、鸡冠花、蒲公英;淋巴回流障碍者以禹州漏芦、当归、半夏、制天南星、水蛭、桃仁治疗。4.宫颈癌处方中的用药规律: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莪术、蜀羊泉及黄组合,以补益肝肾、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为核心的处方。宫颈癌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其次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药物多归肝、肾、脾经。结论田建辉诊疗妇科癌疾病在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从肝肾论治”,认为肝肾二脏亏虚、冲任督带失调是该组疾病发生之本,痰湿、瘀血、癌毒为本病之标。治疗上注重中西融合,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扶正为主,兼顾攻毒;注意防治综合治疗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田建辉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原因有二,善于补者以填补奇经八脉为主、善于攻者以毒攻毒加强祛邪的力量。同时主张从窍通、气通、神通方面保持患者在“通”态为防治妇科癌的观点。本研究以统计数据验证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及“奇经八脉”用药体系,重视“通以治癌”的观点。

王维[6](2019)在《薛汉荣教授辨治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中医的病因病机、鉴别、辨证论治、用药经验、治法要点等方面,总结出导师治疗支气管扩张的较为完善的经验。方法:本文基于中医经典古籍,通过跟师临床学习、收集并整理分析导师的病案,结合导师相关着作及文献等方式来归纳。结果:1.在病因病机方面,本为气阳虚,标为痰湿热瘀寒,可进一步变化,热伤津而化燥,或肝郁而化火,或寒主收而致水饮,或湿伤阳气而致阳虚,或劳则气耗而致气虚,或津虚及劳神而致血虚。在急性期,痰热郁结为痰热伤阴的前提,痰热伤阴为痰热瘀互结的先兆,邪气闭表可加重郁热;在慢性期,以肺虚为主,最后可致肺脾肾的虚损。2.提出肺的气分与血分、表与里以及与其他脏腑经络的鉴别思路。3.按急性期与慢性期来分期论治。在以里证为主的急性期,痰热郁肺证以清气化痰汤治疗,痰热伤阴证以清金化痰汤治疗,痰热瘀互结证以千金苇茎汤治疗,肝火肺热证以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治疗,气不摄血证以参苓白术散加补气及收敛止血药治疗;在表里同病的急性期,表风里热证以麻杏石甘汤合清气化痰汤或清金化痰汤治疗,表寒里热证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定喘汤治疗;在以里证为主的慢性期,肺脾两虚证以参苓白术散或苓桂术甘汤或沙参麦冬汤治疗,气阳虚弱证以益气温阳护卫汤治疗,血瘀气郁证以桂枝茯苓丸加行气药治疗,血虚阳浮证以酸枣仁汤加潜阳药治疗;在表里同病的慢性期,气虚夹表证以麻杏参苓白术散治疗,气阳虚夹表证以麻杏补元汤治疗。4.按气血分来选药用药,入气分用麻黄或桔梗配杏仁、辛夷配苍耳子;入血分用仙鹤草配槐花或白茅根、地榆配蒲黄;入气分兼血分用鱼腥草配金荞麦、紫菀配款冬花、紫苏叶配苏子。5.善用培土生金兼化湿的治法以祛缠绵之湿邪,疏肝合清肝的治法以防肝郁化火及助行瘀,清法合补法防气有余而化火,宣法合补法防邪气闭表而化热,升法合补法防阳气郁遏。结论:1.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机为:在急性期,以痰湿热瘀寒等标实为主;在慢性期,以气阳虚为主,可由肺虚导致肺脾肾三脏的虚损。2.按分期论治,以表里虚实为纲,以脏腑辨证为目。重视按气血分选药,运用培土生金、疏肝合清肝、清合补、宣合补以及升合补的治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王凯[7](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艾儒棣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通过数据挖掘方式总结艾儒棣教授诊治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形成新处方并进行临床疗效验证,归纳艾儒棣教授诊治本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临床诊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更加客观、有效的思路及方药。方法:1.搜集艾儒棣教授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诊治的寻常型银屑病门诊病例,数据预处理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建立病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中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艾儒棣教授诊治寻常型银屑病的证候分布、用药规律,形成新处方。2.将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形成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血燥证的“白疕新方”反馈于临床进行疗效验证。采用自身对照研究,34例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血燥证患者治疗期间均服用“白疕新方”,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对患者皮损进行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采用SPSS22.0对评分数据进行统计,最终得出疗效评价及分析。结果: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130份门诊病例进行分析,得出艾儒棣教授辨治寻常型银屑病证候9个,以风热血燥证、血热证、湿热蕴结证为主;得出各药物出现频次,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有甘草、牡丹皮、射干、女贞子、桑叶、夏枯草、玄参、麦冬、墨旱莲,按药物功效分类以清热药和补益药为主,经四气五味分析寒性药物、苦、辛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分析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得出两味药物常用组合有玄参与女贞子,女贞子与墨旱莲,且常与麦冬、牡丹皮、射干合用组成三味药组合;经聚类演化得出新方组合7个。2.将“白疕新方”反馈于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风热血燥证,纳入患者34例,实际完成观察31例。治疗后,患者PASI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在皮损单项积分方面,治疗后皮损红斑、鳞屑、浸润、面积积分均显着下降(P<0.05);在瘙痒症状方面,治疗后患者瘙痒症状积分降低明显(P<0.05)。31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7.42%。结论: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所得的“白疕新方”,在治疗风热血燥型寻常型银屑病中可改善患者皮损及瘙痒,疗效肯定,为临床诊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了有效方药。2.艾儒棣教授认为寻常型银屑病常由血虚肌肤失其濡养,久则血燥,化毒生风,肌肤失养,干燥脱屑而成,其辨证多属本虚标实证,其本虚主要为阴虚、气虚,标实表现为风、热、寒、燥、湿邪、情志内伤、饮食失节。3.艾儒棣教授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时,强调标本兼顾,扶正达邪,内外并治。针对本病标实之证,常用清热药,同时善开毛窍以达到逐邪外出的目的;针对本病阴血不足、肌肤失养之根本,尤其强调补养阴血的重要性,标实为主时清热兼养阴,邪去正虚时以补肝肾之阴、益胃生津为主;针对川蜀地带发病多兼湿热之邪,然湿邪与脾虚互为因果,故处方用药多顾护脾胃;针对本病,内治法、外治法不可偏执一法,二者皆由所长,灵活使用其效堪夸。

于翔[8](2019)在《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及TGF-β1/p38MAPK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其发病之本乃为肾元衰竭,标实则为湿浊内蕴。通腑泄浊法立足于中医浊毒之病机,以清除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浊毒为目的,达到保护肾脏,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前期研究发现通腑泄浊方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减少尿毒症毒素,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但是其对肾脏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慢性肾脏病大鼠模型,以通腑泄浊方为研究对象,观察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的尿毒症毒素、尿蛋白、炎症因子、肾脏纤维化以及TGF-β1/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以及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探索通腑泄浊方延缓肾脏纤维化发展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研究一: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尿毒清组,通腑泄浊组。空白组除外,其余三组均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制作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各组大鼠下午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硫酸吲哚酚以及24h尿蛋白含量。根据实验检测结果,评价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探究其潜在机制。研究二: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通腑泄浊组,大黄组。空白组除外,其余三组均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制作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各组大鼠下午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取大鼠肾脏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Massson染色,计算胶原纤维占比,检测肾脏α-SMA、C0l-I蛋白表达情况。根据实验检测结果,评价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研究三:通腑泄浊方调节TGF-β1/p38MAPK通路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通腑泄浊组,大黄组。空白组除外,其余三组均予腺嘌呤混悬液灌胃制作慢性肾脏病动物模型,各组大鼠下午给予相应剂量药物治疗,8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血清及肾脏标本,检测各大鼠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硫酸吲哚酚、白介素-6、转化生长因子-β1、24小时尿蛋白以及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p38MAPK、p-p38MAPK蛋白表达。根据实验检测结果,评价通腑泄浊方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研究一: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减轻,单肾体重比、肌酐、尿素氮、尿酸、24小时尿蛋白均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较,尿毒清及通腑泄浊组大鼠体重均显着上升(P<0.05),单肾体重比、尿素氮、肌酐、尿酸水平以及24小时尿蛋白降低(P<0.05);通腑泄浊组大鼠血清硫酸吲哚酚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与尿毒清组相较,通腑泄浊组尿素氮含量明显降低(P<0.05)。研究二:与空白组大鼠相较,模型组大鼠胶原纤维占比显着升高(P<0.05),肾脏α-SMA、Co1-I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5)。通腑泄浊组及大黄组肾脏胶原纤维占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通腑泄浊组及大黄组肾脏α-SMA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而Col-I虽有所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与空白组大鼠相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减轻,单肾体重比、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硫酸吲哚酚、白介素-6、TGF-β1、24小时尿蛋白均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较,通腑泄浊组大鼠体重升高,单肾体重比、尿素氮、肌酐、尿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硫酸吲哚酚、白介素-6、TGF-β1、24小时尿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大黄组大鼠体重升高,尿素氮、胱抑素C、白介素-6、24小时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与通腑泄浊组相较,大黄组尿素氮、TGF-β1水平明显较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肾脏TGF-β1以及p-p38MAPK蛋白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组相较,通腑泄浊组与大黄组肾脏TGF-β1、p-p38MAPK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通腑泄浊组肾脏TGF-β1、p-p3 8MAPK蛋白表达低于大黄组,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腑泄浊方可以保护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减少尿毒症毒素在体内的蓄积,延缓病程进展。(2)通腑泄浊方可降低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胶原纤维占比以及α-SMA表达,具有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3)通腑泄浊方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并抑制促纤维化因子以及TGF-β1/p38MAPK信号通路过度表达,来延缓肾脏纤维化。(4)与单药大黄相较,通腑泄浊方对肾功能的保护相对更优,体现了中药配伍增效之优势。

孙亮[9](2018)在《《辨证录》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辨证录》为清朝陈士铎所撰着的一部临床着作。全书凡14卷,35万余字,计126门,770余证。卷一至卷十主要阐述四时外感及内科病症,卷十一至卷十二记述妇科杂病,卷十三和卷十四则分别为外科和儿科病症。每一病症先述症状,后阐发病机,继而立法、处方,最后详述配伍原理。每一证除列有主治方外,另有附方置于主方之后,因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而备受学者关注。在陈氏现存的着作中,《辨证录》与陈氏传世的另一着作《辨证奇闻》,在内容上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细考其缘由,可知二书均为陈氏所撰。通过序言、跋文以及正文间的记述来看,《辨证奇闻》乃江南文南纪在陈氏的传书基础上订正而得,而《辨证录》则未见传书之人的相关记载。《辨证录》与《辨证奇闻》广为当今临床大家所重视,但二者之间究竟存在怎样一种关系?截止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学者就此两种古籍进行深入细致的文献学研究,如两种着作的版本以及实际内容情况。有鉴于此,笔者在亲自实地考察这两种古籍版本馆藏之基础上,对两种古籍版本及其中《辨证录》多出《辨证奇闻》之异文进行整理归纳,从论理、方剂、药物、药物炮制以及内容表述等各个方面加以阐论。笔者首先进行了版本研究。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辨证录》共计有三种不同版本。主要有“喻义堂本”、“文奎堂本”、“文诚堂本”。三者相比较,从内容、版式、眉批、字迹等综合考察,以馆藏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喻义堂刻本为最优版本,笔者将此作为底本加以研究。通过笔者研究,《辨证奇闻》分别有“积善堂本”、“经元堂本”以及馆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清抄本”。经过详实考察后发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积善堂本”为最优版本,此次研究将此作为工作本加以使用。其次,笔者进行了《辨证录》的内容研究。《辨证录》中的病症大部分以内科病症为主,妇科病证在篇目上紧随内科病证之后,后为外科病症,最后是儿科病症,此部分内容最少。从方剂的角度来看,于七方十剂的配伍法则中,《辨证录》中尤为善用重剂,注重君臣佐使之间的配伍是此书组方用药的最大特色。此是因陈氏受明清时期盛行的温补学派的影响,重视以真水真火为代表的人体正气的作用。本书对药物的运用十分的精细,对药物不同部位的选取做了严格的要求;在炮制方法上,本书多以炒黑为主,不做过度的炮制。在药后调护上,除了传统意义上饮食清淡,禁海鲜发物之外,主要以禁色欲和禁盐为主。《辨证录》与《辨证奇闻》内容的比对研究同样是本次研究的重点。症状描述方面,《辨证录》比较形象与具体,《辨证奇闻》则相对简洁。关于《春温门》一则,二书在症状描述上相反,经过研究后认为,以《辨证录》为准确。在论理方面,笔者发现二书之间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基本相同,然《辨证录》更善于借运气、易数之理对医理加以阐发与说明。方剂部分,主要从方名、组成进行了考量。《辨证录》此书方名众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沿用古方方名者,如《辨证录》在使用六味地黄汤、八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及其加味时,往往书以全称,而《辨证奇闻》仅作“六味汤”“八味汤”;另一种则是陈氏根据辨证之证型,立法而自拟方名。此部分《辨证录》较《辨证奇闻》归纳的更为全面,如“金石汤”代替了“石膏汤”,“人参竹叶石膏汤”代替了“竹叶石膏汤”。此外,《辨证录》在方剂的命名中常以丸、散称之,《辨证奇闻》则皆为汤。在方剂的组成方面,《辨证录》方中之山茱萸在《辨证奇闻》中常以“枣皮”“山药”取代。经考察陈世铎之《本草新编》相关记载,应以山茱萸为是。药物部分,二书间对药物剂量的叙述有些出入,总体上《辨证录》用量较《辨证奇闻》小些;此外,《辨证录》在药物的产地、品种、煎服方法以及服药禁忌方面更加重视。此外,《辨证录》较《辨证奇闻》多出的附方,经笔者比对后共计有659方,3万5千余字,皆列于附录中。将这些方剂与正文中主方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些方剂更侧重于辨病论治,据其自序中称收载有家传秘本以及好友之医论,笔者疑是此部分内容。《辨证录》在继承《灵枢》、《素问》以及仲景、东垣学术思想之基础上,在理论上也多有创新之处。研究认为《辨证录》一书中提出的“胃为肾之关”独特观点是对脏腑关系中胃肾关系的进一步阐发,陈世铎对“命门学说”的论述,将命门与人体正气相关联,极大地提高了命门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价值。陈氏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论治统一于正邪斗争框架内,对于正虚邪不甚旺的情况以王道之法论治,药量少而剂量多;对于正邪皆旺的重证皆以霸道之法论治,取重剂求速效,切合临床实际。

谢明宏[10](2018)在《里耶秦简、周家台秦简、北大藏秦简所见医简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上世纪以来隆续出土的周家台秦简医方、里耶秦简医方,以及北京大学收藏的秦简医方,是极爲重要的医药类文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考释以及相关药名、病名、医方、医疗思想探讨等方面。本文将在集释的基磁上讨论秦简医方的药物与“色诊”的相关问题。本文第1-3章对里耶秦医简、周家台秦髻简、北京大学所收藏的《医方杂抄》,造行注释,汇集学界在字词考释和医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同畴对褚家意见进行分析抉择,提出自己的看法。第4-5章,首先梳理秦医简的药物,对还有疑问的地方辨疑,从药物的组合形式、炮裂方式、用药剂量总结了秦医简的药物学成就。将秦简的药物按照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的种类造行分部,与《神农本草经》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其次讨论了《老官山汉墓》警方所见的“色诊”在传世文献中的理论基础,并对某些病方的来源和传承做出了推测。

二、槐米临床应用二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槐米临床应用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血脂及血脂异常的认识
        1.1 中医对血脂的认识
        1.2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
    3 血脂异常的证型分布
    4 血脂异常的治疗原则
        4.1 从肝、脾、肾三脏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4.2 从痰瘀互结的病机入手论治血脂异常
    5 血脂异常的中药治疗
        5.1 常用中药的研究
        5.2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研究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用药特点的文献研究
    前言
    1 资料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路径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纳入研究的文献
    2 方法
        2.1 中药名称的规范
        2.2 数据的录入与数据库的建立
        2.3 数据的分析
        2.4 药食同源类中药和药食同源类中药组合的标注
        2.5 药食同源类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的归纳
        2.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的归纳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方剂中涉及的所有中药频次分布情况
        3.3 中药四气分布情况
        3.4 中药五味分布情况
        3.5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3.6 药食同源类中药功效分布情况
        3.7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规律情况
    4 讨论
        4.1 药食同源类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效特点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药对用药规律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痰瘀互结的药食同源类中药干预血脂异常的效果及其对血管内皮影响的实验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实验用药
        1.4 实验仪器与器械
        1.5 指标检测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及药物干预
        2.2 血清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组织病理学标本采集与处理
        2.4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
        3.2 血脂异常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其血脂水平的调节
        3.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宏观体征、体重和肝脏指数的调节
        3.4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肝脏形态学、大鼠胸主动脉的影响
        3.5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对血脂异常大鼠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评价
        4.2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大鼠体重、宏观体征、肝脏影响的分析
        4.3 药食同源类中药组方方解
        4.4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异常的干预效果
        4.5 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管内皮的影响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1.1.1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简介
        1.1.2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1.1.3 蒸发光散射器的优点与局限性
        1.1.4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在中药中的应用
    1.2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
        1.2.1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简介
        1.2.2 Prep-HPLC制备中药有效成分的关键步骤
        1.2.3 制备型HPLC在无紫外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中的应用
    1.3 银杏及其有效成分
        1.3.1 银杏叶及银杏制剂介绍
        1.3.2 银杏内酯
        1.3.3 银杏黄酮
    1.4 地榆和地榆皂苷
        1.4.1 地榆介绍
        1.4.2 地榆皂苷的种类和结构
        1.4.3 地榆皂苷的药理学研究
        1.4.4 地榆皂苷的制备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快速制备5种银杏内酯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试剂和材料
        2.2.3 制备型HPLC-ELSD的参数测试
        2.2.4 标准溶液的配置与标准曲线的绘制
        2.2.5 银杏内酯的提取和条件优化
        2.2.6 银杏内酯粗提物的纯化
        2.2.7 制备型HPLC-ELSD制备5种银杏内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型HPLC-ELSD的参数测试结果
        2.3.2 分离条件的确定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银杏内酯提取条件的考察和优化
        2.3.4 银杏内酯粗提物的纯化
        2.3.5 5 种银杏内酯单体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制备5种银杏内酯和3种黄酮苷元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设备
        3.2.2 试剂和材料
        3.2.3 银杏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对提取效率的考察
        3.2.4 聚酰胺柱法分离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
        3.2.5 3种黄酮苷元的分离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2.6 3酸解法水解银杏黄酮及方法优化
        3.2.7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3种银杏黄酮苷元
        3.2.8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5种银杏内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杏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优化及对提取效率的考察
        3.3.2 聚酰胺柱分离黄酮苷和银杏内酯
        3.3.3 3种黄酮苷元分离方法的建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3.4 银杏黄酮的水解及方法优化
        3.3.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制备3种银杏黄酮苷元
        3.3.6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制备5种银杏内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应用制备型HPLC-ELSD制备地榆皂苷Ⅰ、Ⅱ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设备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地榆总皂苷的检测和标准曲线
        4.2.4 地榆总皂苷的提取及优化
        4.2.5 地榆总皂苷的纯化
        4.2.6 地榆皂苷Ⅰ、Ⅱ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地榆总皂苷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地榆总皂苷的提取及优化
        4.3.3 地榆总皂苷的纯化
        4.3.4 地榆皂苷I和II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名词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讨论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3.3 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3.4 傅氏治崩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讨论
    3.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讨论
    3.6 存在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处方筛选标准
        1.4 处方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历采集
        2.2 原始资料的文档构建与信息录入
        2.2.1 原始资料数据库构建
        2.2.2 基本信息数据库构建
        2.2.3 规范化后数据库构建
        2.3 数据挖掘平台病历录入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与基本信息内容
        2.5 数据挖掘方法与用药规律内容
        2.5.1 频次分析
        2.5.2 关联规则分析
        2.5.3 熵聚类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妇科癌患者一般情况
        3.2 妇科癌处方的用药规律
    4.分析与讨论
        4.1 基本信息的分析与讨论
        4.1.1 宫颈癌
        4.1.2 卵巢癌
        4.1.3 子宫内膜癌
        4.2 用药规律的分析
第二章 田建辉治疗宫颈癌的用药研究
    1.研究资料
    2.研究方法
        2.1 数据挖掘分析内容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
    3.研究结果
        3.1 中药频次统计分析
        3.2 关联规则分析
        3.3 熵聚类分析
    4.分析与讨论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典型医案分析
    医案1:温阳化气法治疗导尿管拔除后遗症一则
    医案2:凉血透疹法治疗化疗后药毒一则
    医案3:从妇科癌验案一则探讨“通以治癌”的临床应用
    医案4:田建辉治疗阴火口苦验案一则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妇科癌临床分期标准
    附录2:症状与中药名称前后规范化
    附录3: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4: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6)薛汉荣教授辨治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病名的认识
3 中医病因的认识
    3.1 本
    3.2 标
    3.3 变化
4 中医病机的认识
    4.1 急性期
    4.2 慢性期
5 中西医病种的鉴别
6 中医肺之气血分的鉴别
    6.1 以咳痰或血辨肺之气分与血分
    6.2 辨痰
    6.3 辨血
    6.4 痰与血夹杂之辨
7 中医病位的鉴别
    7.1 肺之表里的鉴别
    7.2 肺与其他脏腑经络的鉴别
8 中医病势的鉴别
9 中医的分期论治
    9.1 急性期之里证为主
    9.2 急性期之表里同病
    9.3 慢性期之里证为主
    9.4 慢性期之表里同病
10 气血分的用药经验
    10.1 气分
    10.2 血分
    10.3 气分兼血分
11 治法要点
    11.1 培土生金兼化湿以祛缠绵之湿邪
    11.2 疏肝合清肝以防肝郁化火及助行瘀
    11.3 清补防余火,宣补防化热,升补防阳气郁遏
12 验案举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艾儒棣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门诊病例数据挖掘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
        1.1.2 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分期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录入
        2.3 数据挖掘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患者性别分布
        3.1.2 患者年龄分布
        3.1.3 患者病期分布
        3.2 症状与证候统计分析
        3.2.1 症状频次统计
        3.2.2 证候频次统计
        3.2.3 各证候的症状规律
        3.3 药物统计与组方分析
        3.3.1 药物频次统计
        3.3.2 四气五味频次统计
        3.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3.4 新方分析
        3.4.1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药物之间关联度分析
        3.4.2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3.4.3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组合分析
    4. 讨论与分析
        4.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数据挖掘技术
        4.1.1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现状
        4.1.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应用概况
        4.1.3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
        4.2 症状与证候分析
        4.2.1 症状与证候频次分析
        4.2.2 高频证候分析
        4.2.3 各证候的症状分布规律分析
        4.3 高频药物分析
        4.4 药物四气五味分析
        4.5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分析
        4.6 新方分析
第二部分 白疕新方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药物组成及来源
        2.3 疗效观察方法及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方法
        2.5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
        3.2 治疗前后皮损PASI总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皮损单项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瘙痒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疗效判定
        3.6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选方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白疕新方药理机制分析
        4.4 艾儒棣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学术思想
        4.4.1 重望皮肤四诊合参
        4.4.2 内外合邪本虚标实
        4.4.3 扶正达邪内外并治
第三部分 结论
第四部分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寻常型银屑病病例诊疗资料采集表
    附件三: 临床观察表
    附件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及TGF-β1/p38MAPK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的研究现况
        1.1 西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1.2 中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抗肾脏纤维化的研究现状
        2.1 肾脏纤维化与慢性肾脏病
        2.2 抗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
    第三节 TGF-B1/P38MAPK通路与肾脏纤维化
        3.1 TGF-β1/p38MAPK通路与肾脏纤维化
        3.2 中医药对肾脏疾病TGF-β1/p38MAPK通路的调节
    第四节 通腑泄浊法在治疗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4.1 浊毒之邪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
        4.2 通腑泄浊法治疗CKD现代理论机制
        4.3 大黄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机制
    第五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功能及硫酸吲哚酚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二.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三.通腑泄浊方调节TGF-B1/P38MAPK通路延缓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辨证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辨证录》版本与辨证特色研究
    2.《辨证录》学术思想研究
        2.1 《辨证录》学术特色研究
        2.2 “心肾不交”及其治法研究
        2.3 “胃为肾之关”之研究
        2.4 其他
    3.《辨证录》疾病治疗学术经验研究
        3.1 痛证
        3.2 男科疾病
        3.3 神志疾病
        3.4 痰病
        3.5 消渴
        3.6 中风
    4.《辨证录》方剂的临床应用研究
        4.1 引火汤
        4.2 五神汤
前言
1.《辨证录》的着录与版本研究
    1.1 着述
    1.2 《辨证录》版本考
        1.2.1 成书年代
        1.2.2 《辨证录》版本考
        1.2.3 《辨证奇闻》版本考
        1.2.4 小结
2.《辨证录》内容研究
    2.1 《辨证录》主要内容概述
        2.1.1 各科病证
        2.1.2 方药特色研究
    2.2 《辨证录》与《辨证奇闻》主要内容比对
        2.2.1 症状描述上的差异
        2.2.2 论理方面的差异
        2.2.3 方剂部分的差异
        2.2.4 药物部分的差异
        2.2.5 在行文描述上的差异
    2.3 学术特色
        2.3.1 “胃为肾之关”学说
        2.3.2 “命门”学说
        2.3.3 外感病的辨证
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里耶秦简、周家台秦简、北大藏秦简所见医简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秦医方简研究现状
        1. 里耶秦医简
        2. 周家台秦医简
        3. 北大藏秦医简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里耶秦简所见医简集释
    一、编连
    二、集释
第二章 周家台秦简所见医简集释
    已肠辟
    温病
    下气
    瘅病
    长髪
    去黑子方(一)
    去黑子方(二)
    人所恒吹者
    瘕者
    治痿病
    已龋方(一)
    已龋方(二)
    己龋方(三)
    病心者
    痈
    有子三月
    马心
    先农
    种
    浴蚕
    坚囷垤穴
    己鼠方
    肥牛
    残篇(二)
    疟
    女子蚤
    残篇(三)
第三章 北大藏秦简《医方杂抄》集释(已公布部分)
第四章 秦汉医简药物研究
    第一节 秦医简所见药物
    第二节 秦医简的药物分析
    结语
第五章 秦汉医简所见色诊研究
    第一节 秦简睡虎地《日书》所见“某色死”
    第二节 老官山汉墓医简所见“色诊”
    结语
附录1 出土秦汉古医药器物概况
附录2 部分汉简药名、术语、医者考辨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槐米临床应用二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痰瘀互结探讨药食同源类中药对血脂及血管内皮的影响[D]. 葛肖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制备型HPLC-ELSD对中药中无紫外吸收类成分的分离提纯[D]. 李程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张滢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D]. 杨美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薛汉荣教授辨治支气管扩张的临床经验研究[D]. 王维.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艾儒棣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的研究[D]. 王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大鼠肾脏纤维化及TGF-β1/p38MAPK通路的影响[D]. 于翔.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辨证录》文献研究[D]. 孙亮.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10]里耶秦简、周家台秦简、北大藏秦简所见医简集释及相关问题研究[D]. 谢明宏. 武汉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国槐的两种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