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油中的亚油酸

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油中的亚油酸

一、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梁慧珍,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李春明,刘新梅,张收良[1](2021)在《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综合评价红花籽油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82份红花籽油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各有差异,变异系数在0.98%~111.99%之间;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2.16~27.23 mg/100 g,亚油酸平均质量分数为78.54%~82.45%。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酸与亚油酸(C18:2)和棕榈酸(C16:0)呈显着正相关,与油酸(C18:1n12、C18:1n9)分别呈极显着和显着负相关。PCA将9个营养组分指标简化为3个PC因子,PC1包括亚油酸(C18:2)、油酸(C18:1n9)、硬脂酸(C18:0)和二十四烷酸(C24:0);PC2包括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PC3包括油酸(C18:1n12)、二十碳烷酸(C20:0)和二十碳一烯酸(C20:1)。3个PC贡献率分别为42.721%、30.426%和16.435%,累计贡献率为89.852%。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名,筛选出综合品质评价得分靠前的10份种质:09新疆红花、24云南红花、05四川红花、41辽宁红花、66封丘红花、55卫辉红花、32河北红花、71亳州红花、22延津红花、78江苏红花。

张丹丹,吴士筠,刘虹,李刚,陈雁,覃瑞[2](2019)在《红花籽亚油酸与油酸成分的同时HPLC-UV快速检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法快速、简单并同时检测红花籽中油酸与亚油酸成分含量的方法,用以直接鉴定红花籽亚油酸和油酸含量高低,为红花资源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Outstand C18 HPLC Column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 1%磷酸水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03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红花种子中亚油酸的理论塔板数为24 620,油酸的理论塔板数为25 842。结果亚油酸和油酸分别在0. 110~2. 205、0. 872~17. 444 g/L,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油酸加样回收率在99%,油酸加样回收率达到100%,亚油酸RSD与油酸RSD均为0%(n=3);亚油酸与油酸的质量分数分别是12. 32%,14. 07%,13. 92%和0. 82%,0. 93%,0. 95%,RSD分别为1. 22%,0. 94%(n=3)。该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的优点。

肖坤[3](2019)在《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sn-1,3和sn-2位脂肪酸与角鲨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用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上的脂肪酸及其位置分布、以及食用油中微量非甘油三酯成分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都有着重要影响,并且一些特有的微量成分还可以用于食用油的掺假分析。本文分别使用定量核磁共振氢谱(1H-qNMR)和定量核磁共振碳谱(13C-qNMR)建立了食用油中脂肪酸及其不同位置分布的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洛伦兹/高斯函数(3:2)去卷积积分对核磁共振碳谱中的难分离峰进行了处理。该方法无需复杂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操作简便,且不需要昂贵的标准样品。还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和定量核磁共振氢谱,对橄榄油中的非甘油三酯成分角鲨烯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1).建立了定量核磁共振氢谱(1H-qNMR)技术测定食用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以氘代氯仿(CDC13)为溶剂,基准物质苯甲酸为内标,使用脉冲序列zg30,延迟时间(D1)=6s,扫描次数(NS)=32次。实验测定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四种脂肪酸的日内RSD分别为0.6%、0.2%、0.5%、0.7%。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检测限(LOD)分别为1.36 g/L、5.49 g/L、4.86 g/L。加标回收率在98.86%-101.9%之间。本方法测定食用油中的脂肪酸含量,方法精密度好,线性良好,定量分析结果可靠,可用于食用油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同时测定。(2).建立了定量核磁共振碳谱法(13C-qNMR)测定食用油中不同位置脂肪酸含量的方法。使用反转门控去耦谱对食用油中的脂肪酸进行sn-1,3和sn-2位置特异性分析,选择脉冲序列zgig30,扫描次数(NS)=256,空扫次数(DS)=4,延迟时间(D1)=35 s,谱宽(SW)=285 ppm,采样时间(aq)=2.3 s,中心频率(O1P)=110ppm,测定NMR图谱。比较了直接普通积分、使用不同的洛伦兹/高斯函数比值去卷积积分等数据处理方式对核磁共振碳谱定量结果的影响,选择以洛伦兹-高斯(3:2)的比例,对谱图进行去卷积拟合,提取sn-1,3和sn-2位亚油酸和油酸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的定量峰,测定三种食用油中甘油三酯中饱和脂肪酸、sn-1,3位亚油酸、sn-2位亚油酸、sn-1,3位油酸、sn-2位油酸依次为:大豆油(16.2%、30.4%、21.9%、13.6%、9.4%(w/w,下同));玉米油(15.3%、30.8%、20.5%、20.1%、13.3%);花生油(18.3%、18.7%、12.5%、24.9%、25.5%)。大豆油中sn-1,3位亚麻酸、sn-2位亚麻酸分别为4.5%和4.1%,玉米油和花生油中未检出亚麻酸。结果与1H-qNMR测定的各脂肪酸总量一致。根据碳谱可区分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位置分布,提出将13C-qNMR用于区分动物油和植物油的方法,为食用油的掺假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3).结合固相萃取(SPE)与1H-qNMR,建立了橄榄油中角鲨烯的测定方法。在考察实验条件影响的基础上,选择SPE条件为:硅胶柱用10 mL正己烷活化,1g左右橄榄油溶于10 mL正己烷上样,10 mL正己烷洗脱;选择核磁实验参数为:脉冲序列zg30,延迟时间(D1)=6 s,扫描次数(NS)=512。结果角鲨烯测定日间精密度(RSD)为0.4%,定量限(LOQ)为3.26 g/L,包含样品预处理过程的定量核磁共振的回收率为100.3%,不含样品预处理过程中定量核磁共振的回收率100.1%。可用于橄榄油中角鲨烯的分析测定。

张丹丹[4](2019)在《几种经济植物组培及红花萌发期油脂降解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红花是一种新型的油料作物,红花籽油中的亚油酸含量高达75-85%,亚油酸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用价值,可以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促进皮肤及毛发生长发育。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限制,红花籽产量低。植物组培技术能使植物组织较短时间内快速繁殖,获得较多的植株,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与中药材生产。本研究通过植物组培技术获得大量红花材料,并结合转录组分析筛选与亚油酸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为后续红花遗传改良奠定基础。目前实验室组培体系尚不稳定,建立红花组培体系,探索了植物组培技术在大叶金腰和马铃薯中应用。大叶金腰作为紧缺的野生药用植物,同样需要通过组培快繁对其进行扩大培养;马铃薯应用广泛,对其进行一步化成苗研究有助于缩短生长周期,增加产量。本研究对红花、大叶金腰、马铃薯进行植物组培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红花种子在MS培养基上萌发出无菌苗,取7d无菌苗子叶于愈伤培养基MS+NAA 0.5 mg/L+6-BA 1 mg/L上诱导愈伤组织,脱分化培养基为MS+NAA 0.2 mg/L+6-BA 1 mg/L用于诱导幼苗,转至MS+IAA 0.05 mg/L诱导幼苗生根。2)大叶金腰采用水培生根法,实验表明在清水+NAA 0.05 mg/L和清水+IAA 0.05 mg/L条件下更容易生长,生根后移栽土壤中幼苗成活率100%。3)分别研究了马铃薯仔薯在MS+6-BA 2 mg/L+8%蔗糖时结薯率为168%;无菌苗诱导条件为MS+IAA 0.05mg/L+1%蔗糖时,培养10天后生根数最多,根长大于10cm。红花被称为“亚油酸之王”,由于亚油酸能够降低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可用于药用;毛红花作为中国红花属唯一的野生种,可以筛选候选基因用于红花农艺性状改良。但目前对毛红花油分的研究报道尚少,尤其是缺乏对油分代谢途径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研究。本研究以新疆红花(XJ)、安徽红花(AH)、毛红花(MH)的种子萌发0 d、1 d、3 d、5 d、7 d、10 d,共计6个时期取材进行油分含量检测,再选择种子萌发1 d、3 d、5 d、7 d、10 d,共计5个时期,每个时期3个重复,共45个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油脂降解过程中主要功能酶的动态表达调控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一种红花籽亚油酸油酸的检测方法,采用Outstand C18 HPLC Column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85:15),检测波长为203 nm,流速为1 mL·min-1,柱温为30℃。亚油酸和油酸分别在0.11032.205,0.872217.444 g·L-1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油酸加样回收率在99%,油酸加样回收率达到100%,亚油酸RSD与油酸RSD均为0%(n=3)。2.依据方法检测XJ、AH、MH的种子至萌发10 d期间的亚油酸与油酸含量。在三种红花6个时期中,亚油酸含量均高于油酸含量;0-1 d时,油分含量上升,MH种子的油分含量低于XJ、AH;1 d-10 d期间,总油分呈下降趋势,XJ、AH的降解速率明显不同,MH的亚油酸含量在第10 d含量极低。3.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78.24 Gb数据,组装并去冗余后得到200111条Unigenes,总长度、平均长度、N50以及GC含量分别为288404415 bp、1441 bp、2132 bp和41.17%。比对KEGG数据库进行注释104697条Unigenes、比对GO数据库进行注释41420条Unigenes。检测出84922个SSR分布于56912个Unigenes中,以及预测出4868个编码转录因子的Unigenes。使用Transdecoder对Unigenes检测出110821个CDS。4.以EF-1α为内参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脂肪酸合成、亚油酸代谢途径、β-氧化途径、α-氧化关键酶基因在XJ、AH、MH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红花与毛红花在萌发期存在着大量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表明测序结果具有可靠性。通过油分含量检测结合转录组分析发现红花与毛红花不仅含量上存在着显着差异,油脂代谢途径也存在大量差异基因,特别是β-氧化途径,差异基因在毛红花表达量均较低,但在α-氧化途径中,差异基因在毛红花大量表达。FAD2在毛红花种子萌发第一天时表达量较低,可能是被其他同源基因代替,亚油酸代谢途径降解基因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脂氧合酶(LOX2S)与亚油酸9S-脂氧合酶(LOX1)在毛红花中表达量都较低,可能是由于亚油酸含量较低或是有其他途径代谢。

段齐泰[5](2019)在《山桐子油在化妆品中的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的提高,化妆品已然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近年来,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化妆品的绿色天然、返璞归真是当前市场备受关注的热点。油脂作为一种主要的润肤剂、毛发调理剂,在化妆品中应用十分广泛,是化妆品的基础原料。天然油脂由于其安全性高、滋养性与亲肤性好,是一类主要的化妆品脂性原料。山桐子油是一种亚油酸含量较高的新型木本油料,可以用作食用油与可再生能源油料,是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油源。本课题研究山桐子油在化妆品中的相关性能,探讨其作为化妆品脂性原料的适宜性,为其应用开辟一条新的途径。采用Schaal加速氧化法,研究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并与化妆品中常用的其他三种植物油比较,考察其抗氧化性大小。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BHT、BHA、VE、柠檬酸几种抗氧化剂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效果,采用正交实验法构建复配体系,进一步探讨复配抗氧化剂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采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研究山桐子油的美白作用,并与熊果苷、VC乙基醚比较,分析其美白作用的大小。采用感官测试评价法,研究山桐子油的肤感特性,比较其与化妆品中常用的其他几种植物油脂的肤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油脂的肤感与表面张力、粘度等物化性能之间的关系。采用斑贴实验研究山桐子油对人体皮肤的刺激性。进一步探讨以山桐子油作为主要油脂制得的护肤膏霜、口红、BB霜等化妆品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山桐子油、米糠油、棕榈油、橄榄油四种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大小顺序为:棕榈油>橄榄油>山桐子油>米糠油,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相对较差。BHT、BHA、VE对山桐子油均表现出良好的抗氧化效果,而柠檬酸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效果相对较弱。四种抗氧剂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效果顺序为BHT>BHA>VE>柠檬酸。与单一抗氧化剂相比,四种抗氧化剂复配延长了山桐子油的氧化诱导期,说明四种抗氧化剂复配对山桐子油氧化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复配抗氧化剂的最佳组合为0.01%BHT+0.0075%BHA+0.02%VE+0.0075%柠檬酸。本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添加抗氧剂可以大大提高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使其适用于化妆品中。酪氨酸酶酶活抑制实验结果显示,山桐子油对酪氨酸酶抑制率最大可达67.6%,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由此可知山桐子油具有显着的美白功能。α-熊果苷、VC乙基醚是当前化妆品市场常用的美白剂,本研究结果表明,α-熊果苷的美白效果最好,对酪氨酸酶活性近似完全抑制,山桐子油对酪氨酸酶活抑制率与VC乙基醚相当。通过与亚油酸的比较研究,以甘三酯结合态存在的亚油酸与游离态亚油酸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没有明显的区别。山桐子油的酶活抑制率高于纯的亚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更高的红花籽油,可能与山桐子油中含有其他次生物质如VE等有关。在肤感测试中,山桐子油的各项指标得分均较高,与其他几种化妆品常用植物油脂比较,其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山桐子油的肤感较佳,山桐子油与其它几种植物油脂肤感顺序为:山桐子油>橄榄油>米糠油>棕榈油>蓖麻油(粘腻)。根据皮肤斑贴试验结果,山桐子油未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反应,表明山桐子油应用于化妆品是温和安全的。由山桐子油制得的唇膏,滋润度好,涂抹性优异,光泽度较弱,属于哑光型,产品综合性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用山桐子油制得的BB霜、护肤膏,膏体细腻,涂抹性佳,轻薄滑爽,无油腻感,产品综合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王永进,刘文韬,曹睿智,周航,姚云平,李昌模[6](2018)在《桃金娘籽油理化指标及成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采用ASE萃取法从桃金娘籽中提油,并对油脂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桃金娘籽含油率为7. 5%;桃金娘籽油的相对密度为0. 915 6,折光指数为1. 474 7,酸值(KOH)为4. 426 mg/g,过氧化值为1. 573 mmol/kg,皂化值(KOH)为180. 5 mg/g,碘值(I)为135. 0g/100 g,不皂化物含量为4. 5%;桃金娘籽油中含有16种脂肪酸,以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占85. 837%,饱和脂肪酸占14. 175%;桃金娘籽油中还含有丰富的菜籽甾醇、菜油甾醇、β-谷甾醇、α-生育酚、玉米黄质等营养物质。

王泽富[7](2018)在《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油茶籽油品质指标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油茶籽油原料,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其理化指标、营养指标、脂肪酸组成的快速测定方法,同时对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进行快速鉴别,用不同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及建模方法建立定量模型和鉴别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仿真应用,在此基础上研究油茶籽油基本指标和品质的快速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为寻找油茶籽油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应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结合人工神经方法,预测不同氧化层度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经SG方法平滑,一阶导数等预处理。光谱数据和氧化指标实测值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和输出,建立油茶籽油理化指标的定量模型。结果表明,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42、0.9649和0.9642;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0.1969 mgKOH/g、0.3926 mmol/kg和1.0105 gI2/100g。对模型进行仿真应用,酸价、过氧化值和碘值模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19、0.9930和0.9833,预测标准偏差(RMSEP)分别为0.2030 mgKOH/g、0.2418 mmol/kg和0.6028 gI2/100g。表明建立的模型可靠,预测效果好,能满足油茶籽油理化指标的快速检测要求。(2)以不同批次的油茶籽油为试验材料,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油茶籽油中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红外光谱数据与油茶籽油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校正集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89、0.9801和0.949,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EMSECV)分别为42.38、25.64和0.84 mg/kg,对模型进行验证,上述3种成分预测集相关系数(R)依次分别为0.9934、0.9974和0.9590,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3.31、6.24和0.18 mg/kg,剩余预测偏差(RPD)分别为7.769、12.693和2.867。红外光谱法可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用于测定油茶籽油甾醇、维生素E和类胡萝卜素含量。(3)以广东省各大油茶籽油企业提供的油茶籽油为试验材料,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同时测定油茶籽油的红外光谱。利用5种方法对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线性回归方法PLS、iPLS、siPLS和非线性回归方法SVM、ANN分别建立红外光谱数据与油茶籽油中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定量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当建立油酸定量回归模型时,SG平滑处理为最优预处理方法,采用ANN建立的油酸定量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油酸ANN模型的验证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7和0.9551,相对标准误差小于1%;当建立棕榈酸定量回归模型时,SNV为最优预处理方法,ANN棕榈酸定量模型为最优模型,棕榈酸ANN模型的验证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51和0.9262,相对标准误差小于5%;当建立亚油酸定量分析模型时,SD为最优预处理方法,SVM和ANN亚油酸定量分析模型均为最优模型,亚油酸SVM模型的验证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6和0.9742,亚油酸ANN模型的验证集和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7和0.9816,两个模型的预测相对标准误差均小于1%。综上所述非线性建模方法更适合于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回归模型,这表明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与其红外吸收之间为非线性关系。(4)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大量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样品进行扫描,提取特征波段数据,运用Savitzky-Golay平滑(SG)、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换(SNV)、一阶导数(FD)和二阶导数(SD)方法对进行预处理,然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BP神经网络(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建立鉴别模型。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时,SG平滑预处理方法最好,得到的SG-PLS和SG-BPANN两模型的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7679和0.9212、0.3226和0.2059、88.46%和100%;支持向量机建模宜采用的SNV预处理,建立的SNV-SVM模型验证集相关系数、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和鉴别准确率分别为0.7614、0.8821、88.46%。因此,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鉴别压榨油茶籽油和浸出油茶籽油是可行的。为规范油茶籽油市场,维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快速、准确的鉴别方法。

丁泽人[8](2018)在《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原料-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是由红花籽油所含亚油酸和亚麻籽油提取物所含α-亚麻酸按一定比例科学配伍制成(即LA和ALA复合油),在前期研究已经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有良好降血脂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胃肠道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为缩短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制备周期开发了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制备工艺;为寻找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快捷配制方法,基于碘值与脂肪酸组成的关系,提出推想,并利用数学原理结合碘值、系列复合油脂肪酸组成分析验证之,绘制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为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吸收特性,基于外翻肠囊法对其胃肠道最佳吸收部位、时间、给药浓度进行研究,并通过吸收转运、吸收速率参数计算与分析获知其胃肠道转运机制。结果如下:(1)首先以亚麻籽油为原料,以课题组前期皂化中和纯化一体法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工艺为基础,开发出了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亚麻籽油提取物制备新工艺,经过优化确定的亚麻籽提取物制备工艺为:于95%亚麻籽油与5%水的混合体系中加入4%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水浴溶解后,10000 rmp高速剪切1 min后,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按亚麻籽油皂化值1.5倍量计),同条件高速剪切皂化3 min。皂化后以30%硫酸水溶液中和,静置分液取油层,食盐水、自来水、蒸馏水分步多次洗涤至中性,-10℃冷冻24小时后取出冷冻离心分离上层液状油,弃去下层固体,如此反复三次后,所得的产物脱除微量水分即得亚麻籽提取物。(2)在开发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新工艺的过程中,基于对原料亚麻籽油、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实测碘值、理论碘值与亚麻籽油、亚麻籽油提取物中所含多不饱和脂肪总量的对比分析,发现理论碘值和实测碘值的变化与油脂或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正相关,且变化趋势的单调性一致;由此提出“可利用油脂或提取物的实测碘值作为衡量油脂或提取物中已确定的不饱和脂肪酸种类的含量依据”的推想;并利用“连续函数求和原理”和“复合函数连续定理”制定出“红花籽油占比-复合油碘值复配标曲”(Y=-38.143X+180.24,r=0.9854)及复合油LA/ALA值倒数-碘值对数值复配标曲(Y=0.0215X+2.1883,r=0.9733),验证了推想。(3)基于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外翻肠囊法吸收转运实验获知其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段,最佳吸收时间为120 min;最佳给药浓度为1.026 mg/ml,相当于60 Kg的人体给予4.89 g/人/d;通过分析明确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是:以单向吸收转运机制,具有浓度依赖特征的自由扩散模式在十二指肠段选择性吸收。

翟晓茹,李永东,张红兵,张燕[9](2017)在《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软胶囊中亚油酸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红花软胶囊中亚油酸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色谱柱为固定液88%二氰丙基聚硅氧烷(60 m×0.25 mm,0.20μm),检测器为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80℃,进样口温度250℃,柱温控制采用程序升温,以140℃为起始柱温,保持5 min,以4℃/min升温至240℃,保持15 min。载气为氮气,载气流速:1.0 m L/min,分流比为30∶1。结果:用亚油酸甲酯作对照,其线性范围0.270 55.403 3 mg/m L,γ=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7.02%(RSD=1.3%,n=9)。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高、重现性好,可用于红花软胶囊中亚油酸含量的测定。

李晓,李春阳,曾晓雄,王帆[10](2017)在《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文中研究指明通过二水平因子分析设计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工艺。以红花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对酶的种类及添加比例、料液比、总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 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聚糖酶UTC-X50、果胶酶NCB3/ZG-040和碱性蛋白酶NCB3/ZG-002比例1∶2∶3(酶活比),总加酶量197.36 U/g,料液比1∶4(g/mL)条件下,先用细胞壁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在p H 4.2、50℃酶解131 min,再用碱性蛋白酶在p H 9.8、40℃酶解60 min,此工艺条件下红花籽油提取率最高,为84.68%;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分,发现红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1.1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78.27%,油酸相对含量为12.61%,亚麻酸相对含量为0.10%。

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
        1.3.2 脂肪酸组成测定
    1.4 数据处理
        1.4.1 脂肪酸组分计算
        1.4.2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花籽油中主要营养组分分析
    2.2 红花籽油中主要营养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的PCA
    2.4 不同产地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的综合评价
3 结论

(2)红花籽亚油酸与油酸成分的同时HPLC-UV快速检测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1.2.2 样品准备与提取
        1.2.3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应性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处理与检测条件优化
        2.1.1 提取条件优化
        2.1.2 检测条件优化
    2.2 方法学验证
        2.2.1 标准曲线绘制
        2.2.2 精密度试验
        2.2.3 重复性试验
        2.2.4 稳定性试验
        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 样品含量测定
3 讨论

(3)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sn-1,3和sn-2位脂肪酸与角鲨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食用油中脂肪酸及其sn-1,3和sn-2位置异构体分析研究进展
    1.1 食用油的识别和掺假
    1.2 食用油、脂肪酸、甘油三酯以及微量成分简介
        1.2.1 食用油中脂肪酸分析
        1.2.2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析
        1.2.3 食用油中的微量成分
    1.3 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
        1.3.1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
        1.3.2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
第2章 ~1H-qNMR法测定食用油中脂肪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试剂与样品
        2.2.2 样品制备
        2.2.3 定量核磁共振测试条件
        2.2.4 定量核磁共振参数的考察
        2.2.5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中脂肪酸的公式
        2.2.6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方法学考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脂肪酸和内标物质苯甲酸定量峰的归属
        2.3.2 氘代试剂的选择
        2.3.3 内标物质的选择
        2.3.4 定量核磁共振参数的考察
        2.3.5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中脂肪酸的计算方法
        2.3.6 方法学验证
        2.3.7 实际样品分析
        2.3.8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13)C-qNMR测定食用油中sn-1,3和sn-2位脂肪酸的含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试剂与试药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核磁共振定量碳谱测试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食用油中不同位置脂肪酸~(13)C-NMR峰归属
        3.3.2 核磁共振~(13)C核纵向弛豫时间(T_1)的测定
        3.3.3 核磁共振~(13)C谱定量峰的选择
        3.3.4 核磁共振~(13)C谱数据处理
        3.3.5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3.3.6 实际样品分析
        3.3.7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SPE-qNMR法分析橄榄油中的角鲨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试剂与样品
        4.2.2 角鲨烯制备
        4.2.3 定量核磁共振测试条件
        4.2.4 定量核磁共振参数的考察
        4.2.5 对角鲨烯标样的校正
        4.2.6 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方法学考察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相萃取条件的选择
        4.3.2 内标物的选择
        4.3.3 氘代试剂的选择
        4.3.4 信号峰归属及定量峰的确认
        4.3.5 核磁共振实验参数的影响
        4.3.6 对角鲨烯标准样品的校正
        4.3.7 方法学验证
        4.3.8 实际样品分析
        4.3.9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4)几种经济植物组培及红花萌发期油脂降解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组培技术介绍
    1.2 转录组学概述
    1.3 红花油脂代谢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种经济作物组培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红花组织培养
        2.2.2 金腰水培快繁
        2.2.3 马铃薯无菌苗及仔薯诱导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红花组培体系建立
        2.3.2 大叶金腰水培体系建立
        2.3.3 马铃薯诱导体系建立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HPLC检测红花萌发时期的油分含量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色谱条件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方法学考察实验结果
        3.3.4 红花油分含量检测
    3.4 讨论
第四章 红花转录组分析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红花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 红花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2.3 Unigene功能注释、分类和代谢通路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红花总RNA质量检测
        4.3.2 转录组测序结果与组装
        4.3.3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统计分析
        4.3.4 Unigene功能注释与分类
        4.3.5 qRCP结果验证
    4.4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山桐子油在化妆品中的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山桐子概述
    1.2 山桐子油
        1.2.1 山桐子油的理化性质
        1.2.2 山桐子油的利用价值
        1.2.2.1 山桐子油的食用价值
        1.2.2.2 山桐子油的医用价值
        1.2.2.3 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油
        1.2.2.4 山桐子油作为化妆品原料油脂
    1.3 植物油与化妆品
        1.3.1 脂类物质在化妆品中的作用
        1.3.2 化妆品中常用的脂类物质
        1.3.3 植物油脂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1.3.3.1 植物油脂的结构与组成
        1.3.3.2 植物油脂用于化妆品的优越性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立题依据和意义
        1.4.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与意义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2章 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油脂抗氧化性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2.2.3.2 Schaal烘箱法测试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2.2.3.3 POV的测定
        2.2.3.4 实验样品的配制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山桐子油的抗氧化性能
        2.3.2 BHT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
        2.3.3 BHA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
        2.3.4 VE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
        2.3.5 柠檬酸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作用
        2.3.6 单因素实验四种抗氧化剂抗氧化性的比较
        2.3.7 四种抗氧化剂复配对山桐子油的抗氧化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山桐子油美白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美白功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3.2 实验溶液及样品的配制
        3.2.3.3 酪氨酸酶最佳反应温度的测定
        3.2.3.4 酪氨酸酶最适反应pH的测定
        3.2.3.5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的测定
        3.2.3.6 植物油脂亚油酸含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酪氨酸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3.2 酪氨酸酶的最适反应pH
        3.3.3 山桐子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3.3.4 .几种亚油酸含量不同植物油对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比较
        3.3.4.1 四种植物油脂的亚油酸含量气相色谱图
        3.3.4.2 几种亚油酸含量不同的植物油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3.3.5 山桐子油与两种美白剂对酪氨酸酶抑制率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山桐子油的肤感及对皮肤刺激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用原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肤感的测试
        4.2.3.2 表面张力的测定
        4.2.3.3 粘度的测定
        4.2.3.4 皮肤斑贴试验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山桐子油的肤感评价
        4.3.2 油脂的表面张力与涂抹性的关系
        4.3.3 油脂的粘度与各项肤感指标的关系
        4.3.3.1 不同油脂的粘度
        4.3.3.2 油脂的粘度与肤感的关系
        4.3.4 山桐子油对皮肤刺激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桐子油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产品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5.3.1 唇膏
        5.3.1.1 唇膏的配方
        5.3.1.2 唇膏的制备工艺
        5.3.1.3 唇膏性能分析
        5.3.2 BB霜
        5.3.2.1 BB霜的配方
        5.3.2.2 BB霜的制备工艺
        5.3.2.3 BB霜性能分析
        5.3.3 护肤膏
        5.3.3.1 护肤膏的配方
        5.3.3.2 护肤膏的制备工艺
        5.3.3.3 护肤膏性能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唇膏的性能
        5.4.2 BB霜的性能
        5.4.3 护肤膏的性能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6)桃金娘籽油理化指标及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桃金娘籽油的提取
        1.2.2 桃金娘籽油理化指标的测定
        1.2.3 桃金娘籽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2.3. 1 甲酯化
        1.2.3. 2 仪器条件
        1.2.4 桃金娘籽油sn-2位脂肪酸分布的测定
        1.2.5 桃金娘籽油中甾醇及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1.2.5. 1 桃金娘籽油中甾醇及角鲨烯的分离提取
        1.2.5. 2 仪器条件
        1.2.6 桃金娘籽油中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1.2.6. 1 生育酚的提取
        1.2.6. 2 仪器条件
        1.2.7 桃金娘籽油中玉米黄质含量的测定
        1.2.7. 1 玉米黄质的提取
        1.2.7. 2 仪器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桃金娘籽油主要理化指标 (见表1)
    2.2 桃金娘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见表2)
    2.3 桃金娘籽油中sn-2位脂肪酸组成 (见表3、表4)
    2.4 桃金娘籽油中营养成分组成 (见表5)
3结论

(7)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油茶籽油品质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油茶籽油的概述
        1.1.1 油茶籽油资源
        1.1.2 油茶籽油的主要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
        1.1.3 油茶籽油品质指标
        1.1.3.1 油茶籽油理化指标
        1.1.3.2 油茶籽油功能活性成分
        1.1.3.3 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
        1.1.3.4 油茶籽油提取工艺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理化指标检测现状
        1.2.2 油茶籽油功能活性成分检测现状
        1.2.3 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检测现状
        1.2.4 油茶籽油提取工艺检测现状
        1.2.5 红外光谱在油脂基本指标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1.3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测定方法
        2.4.1 过氧化值的测定
        2.4.2 酸价的测定
        2.4.3 碘值的测定
        2.4.4 植物甾醇的测定
        2.4.5 类胡萝卜素的测定
        2.4.6 维生素E的测定方法
        2.4.7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4.8 油茶籽油红外光谱的采集
    2.5 数据处理软件及方法
        2.5.1 数据处理软件
        2.5.2 数据处理方法
        2.5.2.1 主成分分析法
        2.5.2.2 Savitzky-Golay平滑
        2.5.2.3 多元散射校正
        2.5.2.4 标准正态变量变换
        2.5.2.5 导数处理
        2.5.3 建模方法
        2.5.3.1 偏最小二乘法
        2.5.3.2 支持向量机
        2.5.3.3 人工神经网络
    2.6 模型建立与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理化指标
        3.1.1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酸价
        3.1.2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过氧化值
        3.1.3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碘值
        3.1.4 小结
    3.2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营养指标
        3.2.1 样本的分配及红外光谱数据吸收特征谱区选择
        3.2.2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甾醇
        3.2.3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维生素E
        3.2.4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类胡萝卜素
        3.2.5 小结
    3.3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
        3.3.1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油酸含量
        3.3.1.1 油酸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1.2 油酸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1.3 油酸s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1.4 油酸SVM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1.5 油酸ANN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2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棕榈酸含量
        3.3.2.1 棕榈酸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2.2 棕榈酸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2.3 棕榈酸s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2.4 棕榈酸SVM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2.5 棕榈酸ANN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3 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油茶籽油亚油酸含量
        3.3.3.1 亚油酸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3.2 亚油酸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3.3 亚油酸siPLS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3.4 亚油酸SVM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3.5 亚油酸ANN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3.4 小结
    3.4 红外光谱快速鉴别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
        3.4.1 光谱数据数据预处理及模型评价指标选择
        3.4.1.1 样本及的划分
        3.4.1.2 红外光谱采集及光谱数据预处理
        3.4.1.3 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3.4.2 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特征光谱分析
        3.4.3 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PLS鉴别模型的建立及预测
        3.4.3.1 主成分数的确定
        3.4.3.2 不同预处理方法的模型预测结果
        3.4.3.3 SG-PLS-DA模型对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鉴别分析
        3.4.4 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SVM鉴别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4.4.1 SVM参数寻优
        3.4.4.2 不同预处理模型结果
        3.4.4.3 SNV-SVM-DA模型对压榨与浸出油茶籽油的鉴别分析
        3.4.5 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BPANN鉴别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3.4.5.1 输入层的确定
        3.4.5.2 不同预处理的模型的建立
        3.4.5.3 SG-BPANN-DA模型对压榨油茶籽油与浸出油茶籽油的鉴别分析
        3.4.6 小结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油茶籽油基本指标快速检测的问题探讨
        4.1.2 油茶籽油品质快速检测指纹图谱问题探讨
    4.2 结论
5 创新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红花籽、亚麻籽及其油脂的应用现状
    1.2 红花籽亚麻籽及其油脂的功能性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亚油酸(LA)和α-亚麻酸(ALA)吸收代谢的研究现状
    1.4 国内外脂肪酸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现状
    1.5 目前胃肠道吸收特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
    1.6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模型及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制备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2.1 实验设备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亚麻籽油原料的品质分析
        2.2.2 两种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的工艺流程图
        2.2.3 利用皂化中和纯化一体化工艺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
        2.2.4 利用高速剪切皂化-冷冻分离法工艺制备亚麻籽油提取物
        2.2.5 亚麻籽油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碘值检测
    2.3 结果
        2.3.1 原料亚麻籽油的皂化值、碘值
        2.3.2 原料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2.3.3 两种工艺制备的亚麻籽油提取物的脂肪酸组成
        2.3.4 两种工艺制备的亚麻籽油提取物的碘值
    2.4 分析与讨论
        2.4.1 两种亚麻籽油提取物制备工艺的对比分析
        2.4.2 原料亚麻籽油、两种亚麻籽油提取物脂肪酸组成成分变化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碘值-脂肪酸组成复配标曲的制定
    3.1 实验设备与试剂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推想”的验证及“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制定方法
        3.2.2 推想的验证方法
        3.2.3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验证方法
    3.3 结果
        3.3.1 红花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3.2 复合油配制原料碘值是否与其脂肪酸组成变化成线性关系的求证
        3.3.3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绘制
        3.3.4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的验证
    3.4 分析与讨论
        3.4.1 “推想”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4.2 “复合油碘值-脂肪酸复配标曲”绘制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因素与机制研究
    4.1 实验设备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试剂及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给药剂量的设置
        4.2.2 实验用SD雌性大鼠的体重与肠段面积差异分析方法
        4.2.3 基于外翻肠囊法实验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
        4.2.4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吸收特性的研究方法
    4.3 结果
        4.3.1 实验用SD雌性大鼠的体重与肠段面积差异分析结果
        4.3.2 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实验空白的检测结果
        4.3.3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选择性实验结果
        4.3.4 不同时间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的实验结果
        4.3.5 不同给药浓度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影响的实验结果
    4.4 分析与讨论
        4.4.1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选择性分析
        4.4.2 不同时间对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吸收转运影响分析
        4.4.3 不同给药浓度对复合油胃肠道吸收转运影响分析
        4.4.4 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吸收转运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软胶囊中亚油酸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2.1 色谱条件
        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 空白干扰试验
    1.4 方法学考察
        1.4.1 线性考察
        1.4.2 精密度考察
        1.4.3 重现性考察
        1.4.4 稳定性考察
        1.4.5 回收率试验
    1.5 样品测定
2 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 空白干扰实验
    2.3 方法学考察
    2.4 样品测定
3 讨论

(10)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
        1.3.1. 1 工艺流程
        1.3.1. 2 红花籽油提取率的计算
        1.3.2 酶的种类及添加比例的选择
        1.3.2. 1 单一酶制剂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1.3.2. 2 酶添加比例的选择
        1.3.3 单因素试验
        1.3.4 二水平因子试验设计
        1.3.5 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提取工艺
        1.3.6 脂肪酸组分分析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酶的种类及添加比例的确定
        2.1.1 单一酶制剂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1.2 酶添加比例的确定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总加酶量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2.2 料液比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2.3 碱性蛋白酶酶解时间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2.4 细胞壁多糖酶酶解时间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2.5 细胞壁多糖酶酶解温度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2.6 细胞壁多糖酶酶解p H值对红花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2.3 二水平因子试验设计
    2.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红花籽油提取工艺
        2.4.1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2.4.2 响应面分析与最优条件的确定
    2.5 脂肪酸组分分析
3 结论

四、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J]. 梁慧珍,许兰杰,余永亮,谭政委,杨红旗,董薇,李磊,李春明,刘新梅,张收良. 食品科学, 2021(06)
  • [2]红花籽亚油酸与油酸成分的同时HPLC-UV快速检测法[J]. 张丹丹,吴士筠,刘虹,李刚,陈雁,覃瑞. 生物资源, 2019(03)
  • [3]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sn-1,3和sn-2位脂肪酸与角鲨烯[D]. 肖坤.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4]几种经济植物组培及红花萌发期油脂降解转录组分析[D]. 张丹丹.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山桐子油在化妆品中的适宜性研究[D]. 段齐泰. 湖北大学, 2019(05)
  • [6]桃金娘籽油理化指标及成分分析[J]. 王永进,刘文韬,曹睿智,周航,姚云平,李昌模. 中国油脂, 2018(12)
  • [7]红外光谱快速检测油茶籽油品质指标研究[D]. 王泽富.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红花籽亚麻籽多不饱和脂肪酸复合油的胃肠道吸收特性研究[D]. 丁泽人.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软胶囊中亚油酸的含量[J]. 翟晓茹,李永东,张红兵,张燕. 临床医药实践, 2017(06)
  • [10]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J]. 李晓,李春阳,曾晓雄,王帆. 食品科学, 2017(22)

标签:;  ;  ;  ;  ;  

气相色谱法测定红花油中的亚油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