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

一、Hepatorenal syndrome(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琴,林志刚,陈彬[1](2021)在《特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特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71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及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观察组采用人血白蛋白联合特利加压素治疗。对比两组相关指标(体质量、24 h尿量、腹围)、肾功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Na+]及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血清β2微球蛋白,并观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4 d,观察组体质量(53.27±7.26)kg低于对照组的(59.03±6.71)kg、24 h尿量(1545±503)ml多于对照组的(820±321)ml,腹围(86.10±8.70)cm小于对照组的(94.20±8.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观察组Scr、BUN低于对照组, 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肌酐清除率(63.88±16.21)ml/min高于对照组的(51.13±15.87)ml/min,血清胱抑素C(0.91±0.27)mg/L、血清β2微球蛋白(1.83±0.89)mg/L低于对照组的(1.42±0.25)、(3.08±1.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11例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 6例患者出现痉挛性腹痛, 4例胃肠道反应, 4例血压升高,经对症处理及减慢静脉泵入速度后可逐渐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给予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患者特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能增加尿量,消退腹水,促进肾功能改善,且有利于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血清β2微球蛋白的改善,值得借鉴。

范灵丽[2](2021)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肝硬化腹水预后危险因素分析,从而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明确的肝硬化腹水患者434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生存资料。434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中23例腹水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NGS)病原体检测,检测结果分两组:检测无病原体或检测出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为NGS阴性组,检测出细菌的为NGS阳性组,分析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与病原学结果的相关性。281例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患者纳入合并SBP组,将同一时期153例肝硬化腹水未合并SBP的患者纳入非SBP组。分析对可能会对SBP的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81例死亡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同一时期353例预后良好的肝硬化腹水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同上述方法,筛选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临界值并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1、153例明确诊断SBP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其中31例腹水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20.26%;434病例中有23例行NGS病原体检测,其中14例腹水检测阳性,阳性率为60.87%。阳性组SAAG水平显着高于阴性组(P<0.05)。2、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评分、年龄、血WBC、血PLT、血ALB、血GLB、血TBIL、PT、腹水ALB、PCT、SAAG显着相关(均P<0.05);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独立危险因素是合并肝肾综合征、血Tb IL升高、血ALB下降、PCT升高、腹水ALB下降、SAAG升高(均P<0.05),且在血TBIL>50.1umol/L、SAAG>22.7g/L时预测SBP发生的准确度分别为0.851、0.827(均P<0.05)。3、肝硬化腹水预后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评分、血WBC、血ALB、血GLB、血TBIL、SAAG、PCT显着相关(均P<0.05);血ALB下降、血GLB下降、血TBIL升高、SAAG升高是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时预测预后差的准确度分别为0.803、0.801、0.897(均P<0.05)。结论:1、血ALB≤28.1g/L、血TBIL>50.1umol/L、腹水ALB≤8.1g/L、SAAG>22.7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并发SBP,临床上应重视这些指标,警惕SBP的发生并尽早干预。2、血ALB≤29.4g/L、血GLB≤28.3g/L、SAAG>19.9g/L有利于预测肝硬化腹水预后不良,对于这类患者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改善其病情转归和预后。3、NGS病原体检测对诊断SBP阳性率高,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李妍,陆伦根[3](2020)在《重视肝肾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晚期肝硬化患者内脏动脉血管扩张,并发肝硬化性心肌病时心输出量也减少,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内源性血管收缩系统激活,肾脏血管明显收缩;兼之肾脏血流的自身调节受损,最终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全身炎症反应在肝肾综合征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肝肾综合征一经诊断应积极治疗。既往认为肝肾综合征是"功能性"肾功能不全,目前更倾向于肝肾综合征是从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到不同程度肾脏器质性改变逐步演进的一系列疾病谱。由于缺乏理想的肝肾综合征动物模型,目前对肝肾综合征病理生理学机制的探究和药理研究主要依赖临床研究,这给深入探究肝肾综合征自然史和病理生理学机制带来一定困难。主要结合近年来肝肾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及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李妍,陆伦根,蔡晓波[4](2020)在《肝肾综合征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肾综合征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一组继发于有效血容量下降、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失衡、肾血流量下降,以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肝肾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脏组织学往往无显着变化。肝肾综合征一经诊断应尽早开始治疗。目前临床工作中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1)一般支持治疗,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及诱因;(2)药物治疗,包括白蛋白和血管活性药物;(3)肾脏替代治疗;(4)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5)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6)肝移植。肝移植是肝肾综合征治疗的最佳方案,药物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通常作为肝移植术前的过渡期治疗。其中,白蛋白联合特利加压素是目前肝肾综合征药物治疗的首选方案。系统综述了肝肾综合征在治疗方面的新概念和新进展。

潘泓多,党彤,周怡,武芸[5](2020)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尿NGAL和KIM-1水平的变化》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和尿肾损伤因子-1(uKIM-1)水平的变化。方法 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分别给予静脉滴注白蛋白或在此基础上,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观察两周。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ngⅡ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uKIM-1水平,采用胶体金法检测uNGAL水平。结果在治疗两周末,观察组腹水消退和尿量增加等有效率为85.3%,显着大于对照组的63.3%(P<0.05);观察组24 h尿量为(1256.7±530.5) mL,显着大于对照组【(824.9±384.4) mL,P<0.05】,体质量为(51.8±4.5) kg,显着低于对照组【(57.6±4.8) kg,P<0.05】,腹围为(88.2±5.8) cm,显着小于对照组【(95.7±6.4) cm,P<0.05】;观察组尿素氮(BUN)水平为(10.8±2.4) mmol/L,显着低于对照组【(14.7±3.2) mmol/L,P<0.05】,s Cr水平为(139.7±14.4)μmol/L,显着低于对照组【(154.9±17.5)μmol/L,P<0.05】,血钠水平为(135.8±8.2) mmol/L,显着高于对照组【(132.2±7.9) mmol/L,P<0.05】;观察组血清AngⅡ水平为(14.6±1.5) pg/m L,显着低于对照组【(18.3±1.8) pg/mL,P<0.05】,u NGAL水平为(1.0±0.4)μg/L,显着低于对照组【(1.2±0.2)μg/L,P<0.05】,uKIM-1水平为(3.8±0.4)μg/L,显着低于对照组【(4.4±0.3)μg/L,P<0.05】。结论应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能显着增加尿量,消退腹水,改善肾功能,可能与降低了血清AngⅡ水平,增加尿u NGAL和u KIM-1排泄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杨鑫,刘小静,陈云茹,张曦,许娟[6](2020)在《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运蛋白(NGAL)及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本科就诊的重型乙肝患者150名,将其分为肝肾综合征患者44名及重型乙肝患者106名。分别ELISA检测患者血NAG、NGAL、LFABP的水平,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三者构建回归模型及风险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析诊断效能。结果肝肾综合征组患者的血肌酐、总胆红素、胱抑素C、NAG、NGAL、LFABP均高于重度肝炎组,肝肾综合征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低于重度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三者构建多因素风险评分得到公式:风险评分=14.35+0.56×NGAL水平+0.50×LFABP水平+0.46×NAG水平;NGAL、LFABP、NAG诊断肝肾综合征的AUC值分别为0.703(95%CI:0.606~0.799)、0.775(95%CI:0.688~0.861)、0.728(95%CI:0.643~0.812),而风险评分诊断肝肾综合征的AUC值为0.817(95%CI:0.747~0.887),P值均小于0.001;NGAL、LFABP、NAG及风险评分模型诊断肝肾综合征的灵敏度分别为84.1%、81.8%、75.0%、81.8%,特异度分别为47.2%、72.6%、67.0%、74.5%,准确度分别为31.3%、54.4%、42.0%、56.3%。结论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有较好诊断效能。

余佳军[7](2020)在《骨骼肌营养不良在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营养不良导致的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和肌肉脂肪变性(Myosteatosis)是肝硬化患者中的常见并发症,以骨骼肌质量下降、力量减弱、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腰3骨骼肌指数(L3 Skeletal muscle index,L3 SMI)及骨骼肌密度(Skeletal muscle density,SMD)是反映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虽有部分关于肌肉减少症与肝硬化预后的研究,但大多数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小,几乎都只关注骨骼肌质量而忽略了骨骼肌密度对于肝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目前尚缺乏中国人群中骨骼肌营养不良与肝硬化预后的相关研究。研究目的:探索肌肉减少症、肌肉脂肪变性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其在肝硬化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地纳入2012.12.31至2017.12.31期间上海市长征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和山东省省立医院的480名肝硬化患者,每12个月对患者进行1次门诊、住院或电话随访,共计随访24个月。收集和记录患者入组首次的相关化验(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凝血功能等),一般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等),和临床资料(如病因、并发症情况、Child-Pugh评分等)。通过影像系统获取入组时患者的上腹部CT平扫图片,采用文献报道的肌肉影像判定CT值-29至150亨氏单位(hounsfield unit,HU)定位骨骼肌,使用画图软件获取腰3层面骨骼肌面积及SMD,并计算SMI。根据有无骨骼肌营养不良对入组病例进行分组,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合并骨骼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与其他肝硬化患者之间的各项指标的差异;将发现有差异的指标纳入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获取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的相关因素;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骨骼肌营养不良患者与其他肝硬化患者随访期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病率的差异;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根据前期基于1396例正常中国人研究获取的中国人群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的诊断标准(肌肉减少症:男性L3 SMI<43.21cm2/m2,女性L3 SMI<31.96 cm2/m2;肌肉脂肪变性:男性L3 SMD<36.90HU,女性L3 SMD<29.75HU),在纳入的480例肝硬化人群中,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患病人数分别为88例(18.3%)及108例(22.5%)。肝硬化患者中合并肌肉减少症的人群与无肌肉减少症的人群相比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红蛋白较低、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更高,更容易合并有腹水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P<0.05)。肝硬化患者中合并肌肉脂肪变性的人群与无肌肉脂肪变性的人群相比年龄较大、BMI更高、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血清直接胆红素、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INR均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更易合并腹水、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P<0.05),而更不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thrombosis,PVT)(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发现L3 SMI与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谷丙转氨酶呈显着相关性;L3 SMD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Child-Pugh评分、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呈显着相关性。通过2年随访发现:合并有肌肉减少症的患者与不合并肌肉减少症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0.68%及11.22%(P<0.001),合并有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的与不合并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30.56%及10.22%(P<0.001)。2年随访期间,合并有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8.3%(15/181),不合并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发生率4.0%(4/100),合并肌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患者较不合并肌肉脂肪变性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显着升高(P<0.001)。多元COX回归分析发现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Risk ratio,RR)为2.177(P=0.013),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并发症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RR为1.476(P=0.021)。肌肉减少症的患者随访期间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无肌肉减少的患者(P<0.05)。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随访期间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显着高于无肌肉脂肪变性的患者(P<0.05)。研究结论:肌肉减少症和肌肉脂肪变性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合并有骨骼肌营养不良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肌肉减少症是肝硬化患者死亡和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肌肉脂肪变性与肝硬化患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显着相关。

熊敏君,王晓源,吕光宇[8](2020)在《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价值。方法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柳州市人民医院确诊的肝炎肝硬化患者65例,根据其后续是否出现肝肾综合征将其分为单纯肝炎肝硬化组41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的肝肾综合征组24例,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三组研究对象的肾动脉主干(MRA)、肾窦内段动脉(SRA)、叶间动脉(IRA)的阻力指数(RI),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24 h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Ccr)、尿素氮(BUN)、24 h尿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判断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RI值与病情相关指标的内在联系。结果单纯肝炎肝硬化组、肝肾综合征组的MRA RI、SRA RI、IRA RI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中hsCRP、TNF-α、IL-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ALT、AST、TBIL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肝肾综合征组上述指标水平变化幅度大于单纯肝炎肝硬化组(P<0.05)。肝肾综合征组的Scr、BUN水平高于单纯肝炎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24 h-Ccr、24 h尿量低于单纯肝炎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P<0.05);单纯肝炎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间上述肾功能指标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肝炎肝硬化合并肝肾综合征患者的MRA RI、SRA RI、IRA RI值与hs-CRP、TNF-α、IL-6水平呈正相关;与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与Scr、BUN水平呈正相关,与24 h-Ccr、24 h尿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在预测是否发生肝肾综合征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且可有效反映患者肝肾功能损伤程度。

邹波,朱啸峰,张鑫垚[9](2019)在《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文中认为肝肾综合征(HRS)是肝硬化、肝衰竭患者病程晚期时发生的一种潜在的可逆的肾衰竭,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心功能不全和肾脏低灌注。HRS的发病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关系密切,现将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严海艺[10](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syndrome,HRS)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功能性肾衰竭,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较快,存活率极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靶点、环节及途径,现阶段,西医治疗措施的疗效有限,联合中医治疗或许是一条理论可行,效果可期的研究道路。已有不少个案病例报道、回顾性分析及小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确实能提高整体疗效,改善短期内肝肾功能水平,延长生存,具有一定的优势意义。但因证据等级不高,尚需证据等级更高的临床研究来论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及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及 CNKI、Wanfang、VIP、CBM),按照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依照“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完善筛选及质量评估后,提取能反映治疗疗效的相关指标(总有效率、血清肌酐、血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随访期间死亡率)和能反映治疗措施安全性的相关指标(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其中同质性较好的部分,以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合成,而异质性较大的数据,则选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统计学分析软件选择Revman5.3。对经异质性检验I2≤50%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I2>50%,首先分析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尝试亚组分析,若亚组分析无法解决研究结果的异质性问题,则对相关数据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二分类变量选用比值比OR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Mantel-Haenszel法;连续性变量选用均数差MD为合并统计量,可信区间(CI)为95%,计算方法用倒方差法(inverse variance)。最终获得的合并统计量需采用z检验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概率(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概率(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采用森林图展示,并对I2值提示具有一定异质性(0%<12≤50%)的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sensitivityanalysis),以判断所获得结果是否可靠及稳定。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funnel plots)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潜在偏倚。对纳入文献中的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用Excel表进行统计,记录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及具体单味药的使用频率。研究结果经严格筛选后共纳入了 14篇文献,涉及1041名肝肾综合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53名,女性患者388名,男性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具体从整体疗效、肾功能、肝功能、远期预后及不良反应几个方面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1.总有效率有关于整体疗效的评估,共有13篇文献提供了关于总有效率的有效数据,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I2=0%,OR=4.21,95%CI=[3.00,5.91],P<0.00001)。2.肾功能短期肾功能改善情况选择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来评估,有11篇文献提供了关于SCr的有效数据、10篇文献提供了关于BUN的有效数据。因两项数据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SCr,I2=95%;BUN,I2=92%),根据治疗前基线水平和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手段进行亚组分析。SCr共分为5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治疗前SCr<180 μmol”组I2=0%,MD=-17.57,95%CI=[-18.50,-16.64],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治疗前SGr≥180μmol”组12=0%,MD=-54.97,95%CI=[-67.42,-42.52],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 I2=0%,MD=-30.11,95%CI=[-39.93,-20.30],P<0.00001。④“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治疗前SCr≥500μmol/l”组仅包括1项研究,MD=-143.00,95%CI=[-168.11,-117.89],P<0.00001。⑤“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1项研究,MD=-59.80,95%CI=[-69.90,-49.70],P<0.0001。BUN共分为4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I2=39%,MD=-2.27,95%CI=[-2.43,-2.11],P<0.00001。②“西药 vs 西药+中药:BUN≥21.4mmol/l”组 I2=0%,MD=-7.73,95%CI=[-9.40,-6.06],P<0.00001。③“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I2=97%,经敏感性分析无法解决异质性问题,对该组研究逐个进行描述性分析,Cao YJ 2018其MD=-13.30,95%CI=[-15.99,-10.61],ChaiM2018 其 MD=-2.08,95%CI=[-2.69,-1.47],YaoY 2018其MD=-2.89,95%CI=[-3.30,-2.47]。④“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包括 1 项研究,MD=-1.60,95%CI=[-2.86,-0.34],P=0.01。结合SCr及BUN的数据结果分析,在改善短期肾功能方面,联合中医治疗更有优势。3.肝功能短期肝功能改善情况选择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来评估,共计有6篇文献报道ALT水平、6篇文献报道TBIL水平、6篇文献报道ALB水平、3篇文献报道PTA水平。ALT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12=55%),以“ALT=200IU/L”为界限分为2个亚组:①“ALT<200IU/L”组I2=0%,MD=-47.66,95%(CI=[-53.52,-41.81],P<0.00001。②“ALT≥200IU/L”组I2=0%,MD=-32.36,95%CI=[-40.05,-24.66],P<0.00001。ALB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3%),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3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0%,MD=4.50,95%CI=[3.45,5.54],P<0.00001。②“腹水浓缩回输vs腹水浓缩回输+中药”组仅有1项研究,MD=10.01,95%CI=[6.54,13.48],P<0.00001。③“人工肝血浆置换 vs 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1.90,95%CI=[1.00,2.80],P<0.0001。TBIL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70%),以“TBIL=15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2 个亚组:①“TBIL<150μmol/l”组 I2=31%,MD=-25.09,95%CI=[-26.96,-23.22],P<0.00001。②“TBIL≥150μmol/l”组 I2=0%,MD=-48.31,95%CI=[-61.07,-35.56],P<0.00001。PTA数据为解决异质性问题(I2=80%),以“联合使用的西医治疗手段”为分组依据,分为2个亚组:①“西药vs西药+中药”组I2=11%,MD=9.54,95%CI=[6.79,12.28],P<0.00001。②“人工肝血浆置换vs人工肝血浆置换+中药”组仅有 1 项研究,MD=22.20,95%CI=[14.27,30.13],P<0.00001。结合4项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改善短期肝功能方面更具有优势。4.远期预后有关于远期预后的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篇报道了随访期间死亡率,进行数据合并,I2=0%,OR=0.27,95%CI=[0.12,0.61],P=0.002,虽然数据较少,但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远期死亡率。5.安全性评估纳入的文献中,有3项研究报道了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分别是Qie LX2014(多巴胺联合中药灌肠),Qin XY2011(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Yao Y2018(腹水超滤浓缩回输联合中药口服),此三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均不影响治疗,且后两者不良反应的产生多与联合应用的西医治疗方式有一定关系。经文献描述,一定程度上说明联合中医治疗的安全性具有一定保障,但证据等级不够充分。6.用药分析本次纳入的14项研究共有4种中医治疗手段: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其中除3篇联合应用中成药(2篇使用丹红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红花;1篇使用丹参注射液,其主要成分为丹参)外,余试验均采用联合中草药治疗。经统计,11篇文献共计使用47种中药,共计使用频次115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种类依次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此三者总合计为75次,占总频次的65.21%。使用最多9种中药依次是白术、茯苓、黄芪、丹参、泽泻、当归、桂枝、附子、大黄。中草药的使用,根据治疗措施的不同,药物使用情况略有差异。口服汤药治疗以补益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6味药依次是白术、泽泻、茯苓、黄芪、丹参、附子,其主要用药思路为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中药保留灌肠治疗以补益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使用频率最高的4味药依次是大黄、白术、丹参、红花,其主要用药思路为祛瘀泄浊,兼顾扶正。穴位贴敷治疗仅有1例,使用大蒜、芒硝。经药物分析可以看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研究结论联合中医手段治疗肝肾综合征在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短期肝肾功能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就远期指标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或可降低肝肾综合征的死亡率,延长生存期限。现阶段因可获取的临床研究资料有限,对联合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安全性评估不足,但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手段较多,可口服汤药、保留灌肠、穴位贴敷或直接使用中成药静注。经药物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思路多以补益、渗湿、泄浊、化瘀四点为主,重视肝脾肾同调,“塞因塞用”。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治疗肝肾综合征方面确实能提高疗效,改善肝肾功能及远期预后情况,目前暂无相关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临床可视具体情况进行一定推广。未来可视具体情况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或纳入更多高质量的原始研究文献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来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

二、Hepatorenal syndrom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epatorenal syndrome(论文提纲范文)

(1)特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相关指标对比
    2.2两组肾功能对比
    2.3 两组肌酐清除率、血清胱抑素C、血清β2微球蛋白对比
    2.4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2)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汉英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肝硬化腹水的概述
    1.2 SBP概述及其发病机制
        1.2.1 SBP概述
        1.2.2 SBP发病机制
    1.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及预后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诊断标准
    2.2 资料收集
    2.3 方法
    2.4 Child-pugh评分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1.1 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
        3.1.2 肝硬化腹水腹水培养和NGS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3.1.3 SAAG与肝硬化腹水NGS结果分析
    3.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单因素分析
        3.2.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多因素分析
        3.2.3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 ROC曲线分析
    3.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3.1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3.3.2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3.3.3 肝硬化腹水预后ROC曲线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肝硬化腹水临床症状和腹水病原体的分布
    4.2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3 影响肝硬化腹水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重视肝肾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1.1 循环功能障碍
    1.2 全身炎症反应
    1.3 肾上腺功能不全(adrenal insufficiency,RAI)
2 治疗
    2.1 一般治疗
    2.2白蛋白
    2.3 血管活性药物
    2.4 肝移植及过渡期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4)肝肾综合征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支持治疗
2 药物治疗
    2.1 白蛋白
    2.2 血管活性药物
        2.2.1 特利加压素
        2.2.2 奥曲肽
        2.2.3 去甲肾上腺素
3 肾脏替代治疗(RRT)
4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
5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
6 肝移植
7 总结与展望

(5)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尿NGAL和KIM-1水平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 检测指标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3 两组肾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肾损伤指标比较
    2.5 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6)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血清分离及临床资料采集
        1.2.2 ELISA检测血清标志物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各因素与肝肾综合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 风险评分模型诊断肝肾综合征的ROC曲线
    2.4 风险评分模型对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7)骨骼肌营养不良在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骨骼肌营养不良在肝硬化人群中发病状况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骨骼肌营养不良预测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肌肉减少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检测
    1.3 血液标本获取及相关指标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础资料
    2.2 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
    2.3 炎症因子
    2.4 肝功能指标
    2.5 肾功能指标
    2.5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9)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肾综合征患者特征表现及肾血流特征
2 肝脏病变肝损害影响
3 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心脏功能不全研究
4 肝肾综合征肾血流调节因素
5 肝肾综合征治疗进展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肝肾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1.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3.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3.1 肝移植
        3.2 内科常用药物
        3.3 肾脏替代治疗
        3.4 经颈静脉肝门内体系统支架分流术
        4. 结语
    综述二 肝肾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探讨
        1. 病因
        2. 病机
        3. 治疗
        3.1 治肝实脾
        3.2 肝肾同治,脾肾同调
        3.3 活血化瘀
        4. 中医特色治疗
        4.1 中药保留灌肠
        4.2 中药穴位贴敷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文献检索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3. 纳排标准
        3.1 文献纳入标准
        3.2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数据提取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2.1 基本信息
        2.2 干预措施
        2.3 中药使用情况
        2.4 结局指标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4.1 总有效率
        4.2 肾功能
        4.3 肝功能
        4.4 随访期间死亡率
        4.5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检索策略
        2. 诊断标准
        3. 疗效评估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
        3.2 异质性处理
        3.3 结果分析
        4. 安全性评估
        5. 用药分析及治疗思路
        6. 局限性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Hepatorenal syndrome(论文参考文献)

  • [1]特利加压素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 陈小琴,林志刚,陈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24)
  • [2]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范灵丽. 南昌大学, 2021(01)
  • [3]重视肝肾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 李妍,陆伦根.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11)
  • [4]肝肾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李妍,陆伦根,蔡晓波.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11)
  • [5]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治疗肝硬化并发Ⅱ型肝肾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尿NGAL和KIM-1水平的变化[J]. 潘泓多,党彤,周怡,武芸.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06)
  • [6]基于血清NAG、NGAL、LFABP的风险评分模型对老年重度乙肝患者肝肾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 杨鑫,刘小静,陈云茹,张曦,许娟.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0(10)
  • [7]骨骼肌营养不良在肝硬化患者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D]. 余佳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对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预测及严重程度评估价值[J]. 熊敏君,王晓源,吕光宇.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4)
  • [9]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 邹波,朱啸峰,张鑫垚.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1)
  • [10]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肾综合征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D]. 严海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肝肾综合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