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胰腺致肠梗阻一例

异位胰腺致肠梗阻一例

一、异位胰腺致肠梗阻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乐[1](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别淑贤[2](2020)在《126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内陷入另一段肠腔,是儿童腹部急性疾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1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为74/100000,套叠发生时间长会导致肠壁缺血坏死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复发性肠套叠指的是经过灌肠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后成功复位后的患儿,再次发生肠套叠,8%15%的患儿发生复发性肠套叠。肠套叠的复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般认为,当肠套叠复发时,家长通常能比第一次发病时更早发现症状,但对复发性肠套叠诊治的延误仍是不良预后的原因之一。大多数情况下,肠套叠是特发性的,而复发性肠套叠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有关,包括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和肠道肿瘤等。因此,了解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征、识别其病理性因素,十分重要。本研究以发生复发性肠套叠的患儿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复发次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有无病理诱发点(Pathologic Lead Point,PLP)等方面,分析复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特点,为早期发现并诊断复发性肠套叠、指导进一步辅助检查、明确病因、减少漏诊提供临床依据。研究目的:探讨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病理检查结果、病因诊断,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住院诊断治疗的126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的病例,收集性别、年龄、病程、复发次数、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及病因等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26例因复发性肠套叠住院患儿中,男76例,女50例,男女比例:1.52:1。入院年龄最小的是4月21天,最大的是11.91岁,年龄中位数2.95岁。最短病程12小时,最长病程139个月(11年7个月),病程中位数3天。(2)复发次数:126例患儿中,107例就诊时有明确复发次数,最少1次,最多可达20次,19例患儿因多次发作而家属不能回忆具体发作次数。大部分患儿复发多次,其中复发1次35例,占27.8%,复发2次16例,占12.7%,复发3次12例,占9.5%,复发4次15例,占11.9%,复发5次17例,占13.5%,复发620次12例,占9.5%,复发次数不明确有19例,占15.1%。排除19例复发次数不确定的病例,各年龄组(1岁、3岁、5岁、7岁、12岁)及各病程(1天、2天、3天、4天、5天、14天、>14天)在复发次数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表现:126例纳入本研究的患儿,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其中腹痛76例、阵发性哭闹49例、呕吐51例、血便27例、腹部包块32例,分别占总病例的60.3%、38.9%、40.5%、21.4%、25.4%。≤3岁儿童中,以阵发性哭闹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的有34例,占比52.3%(34/65),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的有31例,占比47.6%(31/65),>3岁儿童中,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的有46例,占比75.4%(46/61)。腹痛、阵发性哭闹在年龄段分组(≤3岁、>3岁)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腹部包块在病程分布上基本相同,无统计学差异。(4)影像学检查:本研究中126例患儿均行超声检查并确诊,准确率为100%。22例患者超声提示存在PLP可能,14例最终确诊,包括淋巴瘤5例,幼年性息肉5例,P-J综合征2例,梅克尔憩室1例,毛细血管瘤1例。13例行CT检查,4例提示异常,其中1例证实为幼年性息肉,1例证实为梅克尔憩室。1例行钡剂灌肠,发现结肠脾曲占位,术后病理证实为幼年性息肉。(5)病因构成及分布特点:通过结肠镜、腹腔镜或剖腹手术取活检组织行病理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术中所见及相关病理结果,126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中明确病因的继发性病例有37例(29.4%),包括:梅克尔憩室10例,占7.9%;幼年性息肉9例,占7.1%;淋巴瘤8例,占6.4%;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3例,占2.4%;胃黏膜异位3例,占2.4%;肠重复畸形2例,占1.6%;过敏性紫癜1例,占0.8%;毛细血管瘤1例,占0.8%。其中梅克尔憩室病例最多。不明病因的特发性病例有89例,占70.6%。存在PLP的复发性肠套叠病例在年龄分组(≤3岁和>3岁)上有显着差异。结论:(1)复发性肠套叠患儿的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内,其中以13岁最为高发。(2)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不具有明显特异性,腹痛、阵发性哭闹、呕吐较常见。(3)超声在复发性肠套叠中仍然是主要诊断方式,不仅可以识别肠套叠,还可以发现其他肠道原发病变。(4)儿童复发性肠套叠病例中存在PLP的病因包括:梅克尔憩室、幼年性息肉、淋巴瘤、P-J综合征、胃黏膜异位、肠重复畸形、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瘤。(5)3岁以上的复发性肠套叠患儿,要警惕PLP的存在,必要时完善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钡剂灌肠甚至手术探查等方式,以明确诊断。

柯永春[3](2019)在《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及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特征及价值。方法:2000-2019年收治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20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9例接受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结果: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异位胰腺9例,十二指肠异位胰腺7例,壶腹周围区异位胰腺1例,小肠异位胰腺3例;其中合并肠套叠与肠梗阻1例。结论:CT及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陈颖[4](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刘家阳,钟征翔[5](2018)在《小肠异位胰腺组织合并腹茧致肠梗阻1例》文中研究表明腹茧症,小肠异位胰腺临床上均少见,两者并存合并的肠梗阻临床上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为腹茧症合并肠梗阻,术后切除的小肠组织病理示异位胰腺组织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1岁男患者,因反复腹胀腹痛6年余,加重2 d入

胡小红,王成林,邱立城,邓乾华[6](2017)在《腹部异位胰腺的CT诊断》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部异位胰腺(EP)的CT征象。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7例腹部EP,对其CT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EP均为单发,其中4例于胃窦小弯侧,1例于胃窦大弯侧,1例于十二指肠降部,1例空肠上段系膜区。5例椭圆形,边缘光整2例形态不规则,边缘轻度分叶状、小结节状。6例胃肠道EP中,有1例周围出现脂肪密度。平扫及增强CT 6例病灶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各期与主胰腺强化一致,1例合并胰腺炎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较主胰腺减低。结论 CT平扫和增强可显示腹部异位胰腺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和强化形式的特点,对腹部EP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詹玮,甄运寰,张汝一,吴晓萍,廖欣,李珀[7](2014)在《11例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异位胰腺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集的11例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胃贲门部1例,胃底2例,胃体2例,幽门窦5例,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多发1例;10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结果异位胰腺诊断通过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难度,1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预后好,未出现复发及其相关的病情恶化表现。随访360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较好,无消化道不适症状,复查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对有临床表现的异位胰腺患者必需行手术治疗;若无症状的患者,一经诊断为异位胰腺,最好手术治疗。

贾文龙,于志辉,廖龙欢,廖胜,朱爱军,朱小红[8](2013)在《回肠异位胰腺致肠套叠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异位胰腺症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它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临床上往往漏诊或误诊,仅在剖腹探查术中或尸检时偶然发现。随着对其病因学、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深入研究,及影像学技术和微创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异位胰腺的诊治水平。本文报道了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1例,结合病例讨论了异位胰腺症的病因、病理形态、临床类型及诊治措施。

郭仪,邓治洲,刘晓飞,刘辉,龙孝斌,罗吉辉[9](2012)在《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对1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征及病理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消化不良等,少数以其他症状就诊或合并其他疾病。行胃、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术4例,胃壁部分切除7例,小肠部分切除2例,4例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超声内镜(EUS)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声像学主要特征为:病变多起自粘膜下层,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不规则的中等回声,边界清楚无包膜。高频电凝切除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目前对异位胰腺治疗一般为手术治疗,EUS对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刘亮,周振理,张楠,杨强,王彤彤[10](2011)在《成人美克尔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成人美克尔(Meckel)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方法对9例美克尔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经腹腔探查证实为美克尔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术前仅1例患者确诊为美克尔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8例仅诊断为肠梗阻;5例行憩室楔形切除术,4例行包括憩室在内的部分回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9例患者美克尔憩室均有炎性改变,部分病例憩室伴有黏膜糜烂、微小溃疡、出血或穿孔,4/9憩室中含有异位组织;全部患者术后均痊愈。结论美克尔憩室是导致急性肠梗阻的少见病因,术前诊断困难,易发生肠绞窄,部分病例憩室中含有异位组织,应及时手术治疗。

二、异位胰腺致肠梗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位胰腺致肠梗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126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及内容
    2.3 诊断标准及定义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复发次数及分布特点
    3.3 临床表现
    3.4 影像学检查结果
    3.5 病因构成
    3.6 存在PLP的继发性肠套叠病因构成及分布特点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肠套叠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小肠异位胰腺组织合并腹茧致肠梗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腹部异位胰腺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1 部位
    2.2 大小
    2.3 形态
    2.4 生长方式
    2.5 周围
    2.6 平扫及增强
    2.7 并发症
3 讨论

(7)11例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8)回肠异位胰腺致肠套叠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病例报告
2讨论

四、异位胰腺致肠梗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2]126例复发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别淑贤. 浙江大学, 2020(02)
  • [3]CT和X线钡餐造影诊断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应用[J]. 柯永春. 中国社区医师, 2019(18)
  •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5]小肠异位胰腺组织合并腹茧致肠梗阻1例[J]. 刘家阳,钟征翔.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8(10)
  • [6]腹部异位胰腺的CT诊断[J]. 胡小红,王成林,邱立城,邓乾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1)
  • [7]11例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J]. 詹玮,甄运寰,张汝一,吴晓萍,廖欣,李珀. 重庆医学, 2014(07)
  • [8]回肠异位胰腺致肠套叠1例并文献复习[J]. 贾文龙,于志辉,廖龙欢,廖胜,朱爱军,朱小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4)
  • [9]上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诊治分析[J]. 郭仪,邓治洲,刘晓飞,刘辉,龙孝斌,罗吉辉.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2(01)
  • [10]成人美克尔憩室所致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J]. 刘亮,周振理,张楠,杨强,王彤彤. 中华消化杂志, 2011(02)

标签:;  ;  ;  ;  ;  

异位胰腺致肠梗阻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